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影视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影视文化内涵

第1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一、引言

我国共有七大方言,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主要分支。作为普通话的基础,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没有本质区别。东北方言是一个自足的、完整的、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语言体系,在东北地域内,它可以成功有效地完成交际目的。东北方言经过三百多年包括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二、影视剧中东北方言的词汇文化内涵

东北方言在叙述和抒情上都倾向用可以触摸、可感知的具体词汇来表达,很少用静态的、抽象的词语。东北方言在由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语义清晰、极富感染力,而且嵌入了浓厚的感彩。

(一)词汇文化中的动物形象

东北曾经地广人稀,多为深山老林,经常有一些动物出没,因此,在东北语言中常以具体的动物作比,如:“熊”“驴”“牛”“兔子”等,形象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

1.“熊”。东北人不喜欢“熊”这种动物,因此,在东北方言中欺负别人可以用“熊人”,形容一个人无能可以说“熊货”,贬低别人的样貌或人品可以用“熊样”,多为贬义。举例如下:例1:李福对长贵和刘能说:“你俩喝,我睡觉。等明早儿我起来,你俩不行走。你俩要是走,你就是熊货。”(《乡村爱情》)

例2:谢大脚要和李福离婚,长贵、刘能劝李福,李福说:“就因为我是在外边儿混的人,我才不离,明白吗?我要是像你俩这熊样儿的话,就这娘们儿,我早就离婚了。”(同上)

例3:“老三,嫂子今天就熊上你了!能不能让嫂子这句话掉在地上?”黄老三不情愿地从兜里掏出了一沓钱说:“给,整好是一千!”(《圣水湖畔》)

例4:一脸怒气的李乡长说:“这个事儿我真有点儿想不通,咱们招来那么大个项目瞪眼就让你落不下户,不依着她就连搞破坏带上访告状,你说这不是硬让她把政府给熊住了吗?”(同上)

2.“驴”。“驴”表达一个人脾气比较倔强,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脸比较长,多为贬义。列举例如下:例1:刘英对玉田说:“你别嚎了,你一嚎还不如人家驴叫呢!”(《乡村爱情》)例2:谢大脚骂长贵脸长,长贵说:“我这脸要跟驴比还算圆脸呢!”(同上)

3.“牛”。在东北方言中可以形容一个人比较厉害,多为褒义;也可形容一个人很骄傲自大,多为贬义。举例如下:例:大辣椒不满于丁香的沉默,心想:我跟你说话你不理我,牛啥呀?(《刘老根》)

4.“猫”。猫这种动物行动敏捷,没有声响,因此,在东北方言中可以表达“躲藏”的意思。例:药匣子上前埋怨道:“你说你也是,你说你往人家厨子身后猫啥?”(《刘老根》)

5.“兔子”。兔子生性胆小,但行动迅速。

例1:马百万:“插树岭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我告诉你,那么好干呢?”(《插树岭》)

例2:马莲叹口气,说:“真是横垅地里打兔子,一步一个坎儿!”(《圣水湖畔》)

(二)一词多义的文化特征

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的,如“打”“整”等。现以“整”字为例,分析其在影视剧中的使用情况:

例1:“就是,整(弄得、惹得)得这才闹心呢!”黄金贵说:“现在我们村有不少户,包括我们亲哥四个家的玉米,还都搁在家里等着涨价呢!”(《圣水湖畔》)

例2:韩大芹埋怨马莲道:“妈,你可真是的,把名额给人干啥呀?你知道那一个招工名额有多不好整(争取)吗?(同上)

例3:刘老根点点头说:“你可得好好整(做、干)啊,别给我砸了牌子!”(《刘老根》)

例4:谢广坤看香秀在照顾谢,故意躲避,说到:“我得去整(拿、取)点茶叶。”(《乡村爱情》)

例5:马百万:“干中学?不是我说你,你非得动员大伙都整(投资、经营)那玩意儿,你先让五婶儿和老蔫子先整着呗,探探路啊,这要有个啥闪失,你还有退路吗?(《插树岭》)

三、影视剧中东北方言的称谓文化内涵

在东北方言中,称谓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东北方言里重要的文化因素标志之一,是在特定亲属范围里所使用的文化符号,反映人们在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它往往以极简单的语言形式反映较复杂的亲属制度。血缘和婚姻形成了不断扩展的亲属链,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强大亲属语场。亲属称谓的首要原则就是确定个人在亲属语场链条里的位置和排序。在东北方言中,泛化亲属称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际用语,使用普遍,适用性强,可以在熟人之间使用,为达到特殊交际目的,很多时候也在陌生人之间使用,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东北方言中泛化亲属称谓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群体的力量。亲属称谓在东北方言中已然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和策略,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本质。这种亲属称谓文化在东北方言中的具体运用比较丰富多变,在影视剧中的体现举例如下:

1.直接亲属称谓词:叔、婶、哥、兄弟、大妹子、亲家等。例1:长贵对醉汉的老婆说:“大妹子,太感谢你了!”(《乡村爱情》)

例2:谢广坤说:“兄弟,吹吧你,别把牛吹死了。”(同上)

2.名+亲属称谓词:长贵叔、广坤叔、一水哥、大脚婶等。例:谢广坤:“七哥,是不是我在这上面站着,你生气了,你要生气我这就下去。”(《乡村爱情》)

3.间接亲属称谓词:孩子他娘、他大脚婶、英子她爹等。例:王老七:“孩儿她妈,给拣四块啊。”(《乡村爱情》

4.换位亲属称谓词:(我家)你嫂子、(我家)你兄弟、(我家)你哥等。例:刘能:“兄弟,我看你也不是外人,哥说出来,你可别笑话我。听说谁能把王大拿招到村里,就让谁干村主任,你哥我也想过过官瘾,嘿嘿……”(《乡村爱情》)

(二)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主要指除了亲属称谓以外的称谓,用在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社会称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语言文化符号,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分级分类和复杂人际关系。在社会活动中,不同的社会称谓能帮助人们确立说话人、听话人的角色地位,并显示年龄、职位、性别等信息。在东北方言中,常用的社会称谓有两种:姓名称谓和身份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在影视剧中的体现举例如下:

1.姓名称谓

(1)直呼姓名。多见于平辈之间。

例1:李大国说:“这时候我们走最合适,谢晓梅、刘一水,走啊。”(《乡村爱情》)

例2:刘一水走过来说:“谢永强,挺能耐啊,把王小蒙都整哭了。”(同上)(2)只称名字。多用于长辈称呼晚辈,表现了一种亲密和关爱。

例1:王长贵不好意思地说:“香秀在呢,别这样,有什么话你起来说。”(《乡村爱情》)

例2:谢广坤拉着王小蒙说:“小蒙,叔求你件事。”(同上)

2.身份称谓

身份称谓主要形式为“姓+职位”,如“齐镇长”(《乡村爱情》)、“陈书记”(《圣水湖畔》)。例:马莲喝了口水,又说:“陈书记,其实咱们也是实在亲戚呢!我亲侄女和你亲姐姐是亲妯们,在你姐那论哪,你得管我叫老姑呢!”(《圣水湖畔》)但在东北方言中这也并非绝对。(《乡村爱情》)中的长贵名叫王长贵,但人们却更多叫他“长贵主任”,而不是“姓+职位”的叫法“王主任”,主要因为村子里大家和他都太熟悉,叫他“长贵主任”不但不会有冒犯的感觉,反而听着更加亲切。东北方言中称谓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映射出富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四、结语东北方言是东北地区民俗的体现、文化的沉淀。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东北影视剧来源于东北地区人们实际的生活状态,又将其进一步升华,体现着东北方言内在的文化涵义,为人们呈现出东北人真实而又淳朴的生存态度,也展示出东北人热情而又豪放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秦海燕,曹凤霞.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3]王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的多元民族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4(01).

[4]王红娟.基于动态语境理论解析电影《假结婚》对白的语用实现[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3(07).

[5]王红娟.《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的语用分析[J].芒种,2014(10).

第2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之间是具有着本质区别的。传统的影视艺术都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真实世界中的,主要将对物质和现实进行还原作为影视理念,注重电影的叙事。而数字化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组合进行组合而产生的视觉虚拟效果,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这一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使得魔幻、梦境、神话等虚拟的世界得以通过数字整合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呈现,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盛宴。给影视艺术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问题。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而缺少了审美意蕴,变得苍白无力。

1.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特效,将各种、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然而,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第3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影视鉴赏;艺术教育;升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58-01

一、影视鉴赏能够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

(一)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

影视艺术是随着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应运而生的一门技术,最具当代性的艺术形式和最具有技术表现力的一门艺术,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影视鉴赏作为欣赏影视艺术的方式大大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因为影视艺术的兴起必然掀起一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革命:艺术教育从以前的单纯强调审美育、情感教育和精神升华,与影视鉴赏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教育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丰富其内涵。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

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历经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其他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懂得影视鉴赏的观众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类和适宜于个人观赏和品味的作品,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就是大大扩展了它的文化内涵,使艺术教育具有开放、多彩、生动的文化特征。

(三)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使受教育者获得艺术享受的教育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主要指文学艺术教育、绘画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艺术的兴起随之带来的影视鉴赏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内涵也扩大了。

二、影视鉴赏的发展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影视鉴赏是人们观赏影视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在影视鉴赏的过程中,银屏上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会使观众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从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艺术感染。在影视鉴赏的框架内,艺术教育的功能无疑会有拓展。

(一)拓展艺术教育的艺术功能

影视艺术向观众提供的是生动逼真、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及与视觉形象相配合的听觉形象。可以让观众获得清晰而强烈的观赏效果。通过影视鉴赏开展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具有树立典型,用真善美去教育观众的作用,具有以艺术形象使观众获得精神上愉悦与满足,借以陶冶情操的审美作用,同时还具有给观众感情上的激动与快乐,修养身心、调剂生活节奏的娱乐功能。

(二)拓展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

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影视艺术,影视以其独有的特征在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的同时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影视艺术的运动特性。

影视艺术是运动的视觉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影视通过蒙太奇分切组合,在运动中寻找画面衔接和转换点,从而产生连贯、对比等效果,发展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艺术整体。因此,在影视运动的特性下来审视艺术教育,要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功能,以运动见长的影视则不同,它大大添加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元素,使发展功能大大扩展。

(三)拓展了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

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正在显现出来。艺术教育的综合功能来源于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影视的综合性首先是艺术上的综合。作为艺术殿堂上的后起之秀,影视是在各种已有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影视艺术就是动态的造型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影视科技发展史。在此基础上的艺术教育就加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三、影视鉴赏提升艺术教育的品味

影视艺术和影视鉴赏的发展不仅给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给艺术教育带来蓬勃生机,也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品味。

艺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健全的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性的、创新性的、艺术性的大写的人的问题,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没有艺术教育的参与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艺术教育的加入使得培养大写的人成为可能。

四、结语:影视鉴赏与艺术教育的境界——艺术大观园

影视鉴赏的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功能,提升了艺术教育的品味,在影视鉴赏的推动下,艺术教育正在构筑一个艺术大观园,在这个大观园里能感受到艺术的真谛——求真、向善、唯美。

第4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3-01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探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创作数字化

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前期准备中,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Office Word等文本处理软件随处可见,除了提高效率、便于存储和修改外,还可实现远程传输和共享,且后期开发的Movie Magic Screenwriter专用剧本写作软件既拓展了创作剧本的方法,也显著改善了其效率和质量。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制作中,毕竟其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检验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又为后续的影视处理奠定坚实基础。如真实环境与虚拟人物的融合,像《泰坦尼克号》中乘客坠海画面,就利用了虚拟人员的塑造。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优化处理中,即影视创作后期处理,如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既可以营造多彩的画面,也利于影视艺术文化的创新,其中二维动画适用于内容叙事,三维动画适用于动画电影和节目片头,像在《飞屋环游记》海报中应用计算机动画技术。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推广数字化

推广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必要环节,数字电视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抗干扰强、传输量大、效率高、节目多、收视效果显著,逐渐带动受众由传统的看电视转向用电视;此外,MP4、MP5、手机电视等移动数字媒体,更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体验,如《约定》、《白骨精传奇》等影视作品在手机电视中推广效果良好。

(三)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产业数字化

首先是推动了三网融合,其次是加快了制播分离的进程,其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审美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故影视艺术的创作门槛被打破,从而促使节目内容更为个性、自由、多元化。最后是产业盈利也渗透了数字化,如利用网络、电视、银幕、碟片等多种内容发行方式获取更高的收视率或票房,常见的有充分把握五一、暑期、十一等黄金档播放影视作品,发挥网络优势吸引观众,推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十分常见,通过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付费用于定制所需的节目,可实现双方的双赢。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一)兼顾艺术与技术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数字技术在营造华丽精美或震撼人心影像画面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注重技术忽视内涵的现象,而由此创作的影视作品即使再美轮美奂也会显得空洞,这显然背离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根本,影视艺术数字化必然无法健康发展,故将来的数字化影视艺术应坚持艺术为本,科技为用的基本原则,可合理借鉴《疯狂的石头》、《盗梦空间》等优秀作品,做到艺术内涵浓郁,技术形式丰富,以此使影视作品更能经得住观众评判和岁月检验,从而稳健发展。

(二)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就当下而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日趋深入,如何在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中既彰显本文文化又不阻碍其向国际市场进军尤为重要,毕竟这关系到我国影视产业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但对《大长今》《功夫之王》等类似影片的全球化不敢苟同,因为其虽为中国元素题材,且在国内市场盈利,可却是外国公司制作的,故我们应着力提高影视艺术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对本土化和国际化实施双管齐下的理性战略,而不是顾此失彼。

(三)兼顾文化建设和商业利益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数字化既是一种艺术作品,也具有商业价值,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受众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其精神意义终归是要大于物质意义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推动数字化影视艺术长远发展,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商业价值,更要提升作品内涵,彰显文化意义,这就要求在影视产业发展中,重塑文化内涵和商业内涵,注重引导理性的商业宣传,打造优质的影视作品,以此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此外,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还应要求影视编剧不断提高文学功底、人文素养,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悟,强化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导演基于影视艺术制作的传统规律,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以此为观众呈现优质影片。此外,观众还应学会熟练操作新媒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鉴赏能力,以此为推动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结束语

不可否认,新媒体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影视艺术的丰富创作、高效传播和增加效益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但作为新鲜事物,总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故从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着手,引导新媒体正确、健康的服务于影视艺术是我们当下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

第5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红色影视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

1 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爱国主义在我国的德育领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在学生求学生涯的每个阶段我国的德育工作者都在着重强调。爱国主义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爱国主义的内涵都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在古代,爱国主义体现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在近代我国的爱国主义表现为抗敌御辱,拯救危亡困境的中国。在现代,则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到了当代,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则包含了三个层次。首先爱国主义在当代体现为一国国民对于自己祖国大好河山,故土家园,人民群众,灿烂文化的尊严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的统一。其次爱国主义在当代表现为一种道德要求,一种政治原则或是一种法律规范。最后爱国主义在当代体现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①

2 红色影视文化的科学界定

红色影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漫长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是以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广义上说红色影视文化是指以我党或进步爱国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或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艰辛努力浴血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体现在具体作品上主要有反映解放战争为背景的连续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反映优秀共产党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无私奉献事迹的《焦裕禄》、《杨建洲》、《孔繁森》、《牛玉儒》等。从狭义上讲红色影视文化是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和进步人士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式。具体到作品上主要有反映我党为创建新中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战事迹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亮剑》、《潜伏》等。②

3 红色影视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3.1 现实需要

大学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新文化、新科技、新知识的创造者,是思维最敏捷、最具创新力,最富时代感和先锋意识的群体,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巨大。但高校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缺乏新鲜感、认同感、吸引力,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因此高校爱国主义的教学方式急需变革,必须适应现代数字媒体飞速发展的潮流,由单纯“疏导”式的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而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红色影视文化已成为爱国主义教学模式创新的典范。

3.2 内容契合

红色影视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人文底蕴,与爱国主义自身的内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连续剧《解放》强烈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而纪录片《国之重器》则通过写实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本着一颗爱国之心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国投身于我国的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动人事迹。这些事迹恰恰体现了那些科学家对于自己祖国大好河山,故土家园,人民群众、灿烂文化的尊严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此同时红色影视文化还将爱国主义的时代性特征凸显得淋漓尽致。如电影《郑成功》通过对抗荷将领郑成功这一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古代进步人士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创建文明统一的中国方面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3.3 形式灵活

除了内容契合外,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入手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的心灵上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在视觉方面,《狼毒花》、《杀虎口》、《双枪李向阳》、《红岩》等一系列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一个个令人崇尚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视觉上使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形成了生动的直观认识,在学生内心深处树立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红色偶像。在听觉方面,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那些经典红色影视作品中的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早已脍炙人口,让人耳熟能详。《长征》中的《十送红军》,《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等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情怀,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她们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帮助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涵意义重大。④

3.4 效果突出

第6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近年来,“新闻涵化”成为西方传播学和新闻理论的热门话题,引起国内新闻与传播学者极大的兴趣。那么,什么是新闻涵化?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西方学者认为,媒介涵化“创造了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未必准确,却轻而易举地变成了现实,并基于这样的现实对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判断。”[1]实际上,新闻涵化就是记者在新闻中暗示的他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反映在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同一个事件被不同记者报道,文字或图像的表述不完全相同,这种普遍特征就是一种不被受众注意的涵化。由于记者把某些主观因素涵摄入新闻中,新闻同客观事实之间发生了“变异”,记者的世界观给事实以至现实世界打上烙印,其中包括技术涵化、专业手段涵化、语言涵化和框架涵化。[2]新闻涵化实际是媒体以一定的思想改造事实,使新闻事件成为媒介消化的制成品,涵化理论揭示了客观报道惯用的思想表达方式,对媒介驾驭事实、型塑新闻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的技术涵化

最初,美国的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媒体在宏观上改变人的观念,是由于其“内在的隐含变化的过程,受到媒介传播内容的重大影响。”[3]许多重要新闻都隐含媒体的思想而对受众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采编技术手段的运用就开始了涵化的过程。记者运用信息器械加工事实,赋予新闻某种蕴涵,称作新闻的技术涵化。技术涵化表现为传播手段对陈述事实的作用,技术表现力构成新闻的有机部分。

报纸为了提高时效,有些记者直接在电脑上打出稿子,经把关人略加修改就进入了印刷。这一方面是对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报道者的疏忽性也增大了。由于抢时效而减少媒介内部的自审,使某些记者的偏好、臆断难免通过文字在版面上流露出来。过去,文字记者的技术涵化是很少的,因为他们除了选择事实之外没有其他技术可言,但电脑进入编写过程,这种传统格局被打破。电脑对句子的修改,最新符号的使用,都使稿件有了新的意蕴。近几十年,报刊实现了彩色印刷,以不同颜色处理图片和文字,表现出记者的不同评价,读者感受到报刊的不同倾向,报刊新闻的涵化浓度也越来越突出。

报刊新闻的技术涵化,易于在摄影报道中体现出来。用什么角度、亮度和距离拍摄新闻图片,都有记者的主观意图。连新闻图片幅面的大小也在蕴涵媒介的主张,涵化的隐蔽性在无声的闪光灯下,默默地放大了记者的立场。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传媒不断增大依赖技术设备的程度,新闻涵化抓到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人机关系中,“机”的比重在加大,文字记者的采访不再使用笔录,而较多地用录音机、手机和录相机,技术涵化反映纸媒体的重大观念越来月周到。

电视新闻的涵化更多地表现为镜头的距离和事实的选择,如特写还是非特写以及其他摄像的过滤手段,记者善于让图像说话。当记者想突出某个事物或人物,尽量用特写镜头或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想贬低一个人物或事物,则推远镜头或不给、少给镜头。在同期声画面的处理上,让哪个人物向观众说话或使他沉默,都表明新闻人物被涵化的程度。通过这类技术手法强化事件的意义,使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闻强调的内容,很多受众不会注意技术手段对新闻细节强化。

电视新闻的涵化有时并不是记者有意的安排,而是传播技术把新闻内容置于传播者的仓促控制下,打上了传播者无法驾驭的烙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新闻媒介的运作速度,时效性强到极点的现场直播,使导播在瞬间做出镜头切换,导播者的思索和选择极为迅速,瞬间的理解决定了新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让观众看到什么,如何认识事件,在几秒钟内由导播做出决定。这时,电视记者难以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甚至陷入“无意识”的技术选择,许多意外的效果使记者不得不陷入被动。尽管如此,技术涵化在电视新闻中仍然有章可循,比如摄像机的角度、彩色和非彩色印刷文字、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和录制音响的差别等,都蕴涵记者的不同思想倾向,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极度敏锐的嗅觉中记者大都是能够把握的。

(二)新闻专业手段涵化

在处理新闻稿件时,用新闻业务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称作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材料与角度的选择、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排列顺序以及是否报道提要等,都属于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越是重要的新闻,越具有专业手段涵化的特征。

编排手段是报纸版面布局和新闻节目的要素之一,包括顺序、空间、符号、线条、色彩等。不同的顺序、位置、线条、色彩作为专业技术手法,具有不同的倾向,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充分认识编排手法的特点,恰当地加以使用,是纸媒体专业手段涵化的主要方式。对于报刊来说,版面符号有两个方面,一是字号、线条、插图、色彩;二是版面空间,包括栏、区、版、空白等,运用这些基本手段形成特定的版面结构,表现出编辑部对新闻内容的评价。专业手段使新闻显现相对的强弱,突出稿件之间的对比关系,使新闻打上了媒介意识。运用体裁、篇幅大小对各类稿件的内容做出处理,表明编辑部对稿件中事实的评价。

广播电视新闻从后期制作到播出之前,需要把若干条新闻按照一定主题组成有机的次序,包括文字稿、音像素材和录制手法等环节,经过审定、删改、安排报道顺序或撰写评论,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听觉或视觉效果。新闻把关人在总体上把握信息,对每条新闻的意义和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是编排工作的首要任务。正如报纸一版的头题,是当天报纸关注的焦点,代表报纸的主要声音。电视新闻头条的好坏,关系新闻节目分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哪一条新闻能够列为头条报道,哪条新闻是记者心中重要的事件,它的每一句话都在暗示一种倾向。

专业手段涵化在广播新闻中还表现为播音的形式。播音的各种方式透露出编辑部的不同意图,营造不同音响气氛,表现出媒体对新闻的思想评价。态度成为播音的支配主线,用不同音调、不同音响方式(直播、插播、对话、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表达不同倾向,播音员是在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方向。由于各种语境可以表现不同内容及思想感情,使重点语句呈现出独有的色彩和分量,引发出与语言内容相应的播报态度,影响听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

(三)新闻的语言涵化

使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个概念和词汇,客观地表达记者对事实的立场,是涵化新闻的主要手段,称作新闻的语言涵化,包括话语涵化和语体涵化。

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记者对同一事物特别是政治性事务,以不同词语给事实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公开表达各自的理解。记者陈述事件使用的意化性词语,暗示对事实的评价,叫做新闻话语,包括态度话语、符号话语和高频话语。新闻话语是粘贴言说者意图的特殊的新闻语言。态度话语对事物做出褒贬、是非或爱憎的判断,指引受众的思想;一般新闻语言(非话语)则只能指称事物,并不显露记者的态度。新闻中的“美国人”、“中国人”的词汇是语言,“美国佬”、“中国佬”就是话语,后者不仅是在说话,而主要是表达立场。符号话语是对事物或人物的明喻、隐喻或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语言。在电视新闻中,长城和天安门的画面是中国的符号,而白宫和国会大厦是美国的符号。高频话语是指在新闻中多次重复的词汇,用以表达某种意图,让受众记住并形成稳固的观念。

话语是社会、历史和制度的构成物,被特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习俗所主宰。按后现论家福柯理解,话语实际上受制于“一组匿名”的文化代码,说出的语言既然是已经存在的语言,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决定以后将会说出的东西。话语理论的先驱巴赫金曾说:“实际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在说话和听话,而是在听真实或虚假,重要或不重要,接受或不接受等。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4]话语在实质上并不那么客观,新闻的运思在投诸重大事件时,都尽力在话语中隐藏特定的意义。话语影响记者对事实的思考,记者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创造一种有特定含义的视角,表露出媒体对所叙述的世界的态度。

在新闻中,一个陈述句是记者对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说明,新闻陈述的对象不只是事实本身,而且是事实之外的记者对事实关系的反射,媒介的立场就在报道的语言中暗示出来。新闻不只是人们的感官对世界的全面接触,而且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解释方式。新闻的语言涵化除了借助于意化性词句之外,还需要借助语体的选择与转换。记者选择特殊意味的语言描述事实或巧妙地解读事实,记者的态度往往隐蔽在语体里。语体涵化是用倾向性的话语陈述事实的状态,把人们不熟悉的事实的性质告诉人们。记者的语体装饰新闻的外观,给新闻披上“外衣”,新闻的主题就自然显露出来,“穿衣服”的新闻是被语体装饰的事实,使受众产生特有的观感。

新闻主题是指媒体通过报道某些事实表现的思想,重要报道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告诉受众某个新鲜事实,还要向受众提供记者对事件本质的揭示,深化新闻主题。这是新闻涵化的最终目标。记者为了涵化主题,运用恰当的语言,将新闻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文字叙述中,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传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就是指陈述客观化而微言大义,富含褒贬却又中规中矩。当然,新闻涵化手段远不止语言文字这么单纯,在内容的客观性层面有着特定要求,这就是新闻的框架涵化。

(四)新闻的框架涵化

新闻框架的基本含义是,记者用一定的框子对事实进行取舍,确定取材的范围和选择事实的多少,是记者对外部世界的解释方式。不同记者对同一个事件的真实片段有不同的组合,体现出新闻文本的框架差别,表现出对事实的不同认识。框架概念来自英国学者G.巴特森,后来为美国的传播学者所运用。加拿大的社会学家E.高夫曼在《框架分析》(1974年出版)中,讨论事实的框架如何被嵌入一个文本,如何建构新闻的材料,表象记者的意图。

新闻的框架涵化,是从记者选择事实那一刻开始的。客观世界中有无数事实,能进入报道“框架”的只是少数,这是记者和媒介“过滤——涵化”作用产生的效果。当记者发现事实时,几乎出于本能地用既定的“框架”衡量它能否构成新闻,蕴涵何种意义,这种新闻框架使记者在众多事实中做出抉择,选取那些价值最高的事实作为报道的对象,然后对其进行隐蔽的释义,使其主题增加影响力。

用某种新闻意识消化事实,就是用框架涵化手段巧妙地证实某个观念,说明对世界的描述是否正确。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用这种方法评价重要事实,对客观世界做出解构。这又简称为事实涵化。记者报道事件,通常要选择互相联系的事实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事件全景,让受众正确地理解新闻中的主要事实。记者进行横向思考,想一想有哪些事实构成主要事实的条件或结果,就可以把它写进新闻中,暗示主要事实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许多事实具有丰富的角度态,而记者写稿往往只取其中一个角度,很容易使涵化陷入片面以至谬误。如果一个事件有正负两种因素、两种效应,记者只强调一个方面,就会进行错误的涵化。记者为了涵化主题才这样操作,但重要细节的缺漏,使涵化的效果走向反面,这样“过滤”事实反而伤害了新闻主题。不重视事实主导因素而重视某种预设的意义,新闻意识就会陷入主观化,世界就被歪曲了。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涵化,要求媒介对事实的处理必须准确、真实,记者的世界观只有正确无误,才能再现现实世界的真相。许多媒介不同地描绘着同一个事实,混入的观念千差万别,表现出媒介倾向和事实客观性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差距标志着新闻主题被涵化的正确程度。

新闻涵化理论是一种文化痕迹,记者的世界观支配他的报道手法,但他的每个选择以至他使用的每个词,同他生活的时代和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格伯纳所说:电视新闻涵化关系到“一致的框架和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理念,因为处于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电视世界不是单个的电视节目或电视选择之中而受到的涵化。”[5]也就是说,涵化是记者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媒体内容无法摆脱文化烙印。

[注释]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3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参见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118-125页,民族出版社,1999;《当代新闻学原理》153-15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单纯:《西方新闻传播论文集》174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第7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影响 对策

目前,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各种新兴的专项旅游应运而生。影视旅游便是其中一种时尚的特色旅游。在国外,由于影视旅游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针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影视旅游的内涵

影视旅游,在西方被称为“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体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密切关系。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我们可以把影视旅游定义为: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其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是旅游资源,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易逝的。二是拍摄影视作品的外景地,其面对的客体对象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等与影视相关的旅游资源。

到目前为止,国内影视旅游研究的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主题公园和影视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影视旅游研究的侧重还只是“点”,而没有形成系统的“面”。

二、我国影视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影视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开发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并暴露出一些不利的因素。

1.影视城重复建设,效益低下

影视城属于人造的影视旅游资源,因此,可被模仿性强,商家看准了影视旅游有广阔发展前景,争先恐后地进入影视城的投资,然而影视城的效益并不如人所愿,一些影视城仅仅是为了满足拍摄需要,制作粗糙,设计水平不高,仅仅停留在单向度的演出,游客没有参与感,持续吸引力差。

2.影视产品及其附带产品形式单一

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 产品形式单一,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一些影视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

3.影视作品旅游吸引力降低,造成客源萎缩

影视剧的播出在一定时期内会给拍摄地带来旅游井喷的现象,然而这种井喷现象不会无限期的持续,随着电视据播映的结束,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也会逐渐减少,回头客的数量更是可怜。

4.基础设施跟不上

人们出门旅游,食、住、行是组成重要部分。有的地方则因没有建足够的接待设施,使前去的游客大失所望因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旅游开发的盲点,并非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景不够好,往往是因为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制约,使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措施

在影视旅游发达的国家,影视旅游可谓是一根两头甜的甘蔗。“相比之下,电影与旅游在中国只是“勾勾手的阶段。”

1.加强管理,合理规划

主管部门应加强影视城建设的引导控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审批制度,控制影视基地的建设数量,合理规划影视城的开发,引导影视城向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保持影视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丰富影视旅游产品,重视影视体验

以拍摄场地为依托,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丰富旅游产品。为此,必须突破原有的静态观赏为主的旅游产品,向更高层次的参与层面拓展。(1)营造影视氛围,增强游客参与性。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甚至成为主角。(2)应时而动,及时更新。开展影视旅游,必须紧随时代潮流,常换常新,精心安排旅游主题活动和策划项目,并吸纳全球性的娱乐时尚活动,迎合广大旅游消费者口味,满足旅游者追逐新奇的心理需求,以新卖点吸引回头客。

3.增强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

影视旅游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文化旅游的属性。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功能叠加能够产生倍增效应。提升影视旅游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有好的影视作品推出,好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前往影视拍摄地旅游的主要诱因。另一方面,要发掘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旅游景点,“乔家大院”等旅游景区的走红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内涵。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影视基地,其旅游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与影视剧互相促进。

4.加强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推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对相关工作进行谋划和细化,提高配套能力。许多外景地生活环境容量小,基础设施较差,极大地限制旅游业发展。因此建议逐步完善旅游景区的生活配套设施,扩大接待规模,提高接待等级,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旅游接待环境。

5.旅行社主推

第8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所谓高雅,就是指人或事的内在和外在的高品质表现。一般来讲,对于人的高雅内涵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外在的高尚气质与行为举止的考量;而对于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的研究,则是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中心内容层次上的研究。在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建设中,首先要看我们的活动类型和活动内容的设计是否在内容上典雅,在表现上文雅,在形式上优雅,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是高雅而令人欣赏的,而不是庸俗的内容,粗俗的表现和通俗的形式。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就是一个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的综合体的体现。

二、高雅内涵活动的分类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设计高雅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得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利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文化活动类型,以致最终服务于社会,实现高校存在的意义。

1.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所学校,其校园文化活动应充满较强的思想性。思想理论教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活动的核心主题,应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将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肩负起祖国建设事业伟大重任的优秀人才,培养热爱党和拥护党的合格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点,更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高雅内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来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在创新,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类型,具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含义,具有改造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功能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高雅内涵的活动内容。

2.艺术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艺术类型的活动是相当缺失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十分突出。他们把高雅艺术进校园当成是一种故弄玄虚,认为不值一提。认为搞这些高雅艺术活动,一则是学生没有欣赏艺术的天赋;二则是学生没有艺术类的知识基础;三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是费力不讨好,办活动辛苦,学生又不喜欢;四则是高雅艺术进校园需要投资,不愿意投入;五则是高雅的艺术会让学生分心,影响正常的学习等等。这些认知和看法都是俗人的眼光,是肤浅和错误的。就是因为当前高校的这些不足,才更得应该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党和国家是十分重视的。2006年和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相继为此发文,要求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提倡坚持“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主题,把高雅艺术活动深入人心。通过组织音乐舞蹈专业院团把“管弦交响乐、艺术歌曲表演、现代歌剧、芭蕾舞剧、京剧和民族器乐”等音乐舞蹈艺术带进校园;通过美术、书法、摄影等专业机构把“国画、雕塑、人体、时装秀、书法、摄影”等作品和展示引入校园等方式,让这些高雅艺术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缓解学习的压力,充实理工科对于文科艺术类元素的缺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充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人类艺术的真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积极作用。

3.文学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学校的存在和外在表现无不都是以文学内涵的形式来表达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人文建设的最为深刻的文学性的表现,校园人文精神的再现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学表现形式,其语言、标示、媒介和文字也无不展现其文学性的特征。无论哪一种活动,某一种思想或者某一样艺术都在文学中升华。所以说,文学性的高雅内涵的活动是无所不在的。这里要重点强调是,纯文学性的高雅内涵活动的途径和对人的可塑性的论述。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目主持人的文学修养、节目主持词的文学内涵、诗歌朗诵的文学浪漫、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的语言文学技巧、舞台设计的文学性意境、相声小品的文学创意与口才能力、歌剧演唱的文学剧情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学性,是校园文化活动高雅内涵形成的经典。

三、高雅内涵的功能和作用

第9篇:影视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视觉载体;视觉效果;设计内涵;多媒体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让视觉载体丰富

今天我们提及视觉载体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丰富多彩的动态视频或者影视多媒体作品。这时我们发现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视觉载体了。这时因为,视觉载体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提供着我们生活中的几乎全部的信息。这种视觉载体的极大丰富主要的推动者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多媒体技术的空前进步。自从多媒体让平面设计“动”起来之后,二者就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人们已经认为平面设计是可以动态的展示其内涵,并且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平面设计与人的交流,其中电脑二维动态软件就可实现人们对平面设计动态化的需求。可见,过去的所谓的平面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包装、书籍、招贴、海报、宣传册,这些传统的平面的视觉载体已经在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成为了另一种更加有活力的视觉载体。

二、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在视觉效果上的共同作用

多媒体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平面设计成为可以操作的界面,准确的说是让某些平面设计成为视觉的体验和互动操作部分,其突出的功能就是视觉的体验和操作互动。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实现的人机互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现代设计的功能,即平面设计让画面成为容易接受的视觉形象,而多媒体技术让其成为了更加生动和可以互动的动态载体。

简单的说图标或者设计,其本质就是平面设计的成果,而多媒体令其附加了可操作的功能,并以此反馈了设计的优劣。就拿图标来说,一个图标就相当于平面设计当中的一个标识设计,其必须能反映一定的功能性,并以此来识别某种概念,这就是设计的内涵性,具体的解释就是设计一定要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并且让人们认可其表达的内涵产生共鸣,这就是设计的内涵。原本的平面设计当中的图形创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基础内容,并延伸到多媒体制作上,那么这时平面造型的风格与创意与全新的功能限制条件相结合就产生了具有操作功能性并具有视觉创意的图标,设计的美感依然在其中,但是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纸面上平面符号而成为创意图形。

三、现代设计的内涵详解

1、现代设计的审美和功能

现代设计的审美功能就是指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健康的表达给欣赏者或者阅读者以特定的含义传递,让欣赏或者阅读的人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或者认知信息,而审美的功能即愉悦人们身心的功能是现代设计首先要表现的内涵。现代设计的功能性也就是某个产品的外观或者结构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层面,因为在美的创意没有实际的功能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可见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内涵也应当具备这样的审美和功能性,只不过有时候审美和功能性相融合,如在装饰中平面设计就是将功能和审美融合在一起,即审美效果的达成也就是实现了其功能性。有时候,也会成为两个层面,如在前面提到的图标中,就要体现出功能和审美两种内涵,即可以达到愉悦公众的目的,也要实现一定的功能。所以现代设计的内涵首先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

2、现代设计的可认知性

所有的设计都有其特定认知功能,也就是表意性。这种表意就是将设计者的意图通过设计作品体现出来,让公众从中间了解到其设计的含义和功能。所有的设计都会有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和含义,每个设计者都会想利用各种表达形式来让公众容易认知其内涵。可见,现代设计的内涵其突出的一个层面就是可认知性和渴望被认知的内涵。

四、多媒体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多媒体能够让色彩更富动感

在设计作品中其主要的元素就是颜色、线条、形态等,其中颜色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平面设计构成的主要元素。色彩不仅仅是点缀生活的重要角色,它也是一门学问。要在设计作品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色彩,使作品达到各种精彩效果,可以对设计的表意更加的鲜明,并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对比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或明朗、或肯定、或强烈,从而个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前面提到的多媒体可以让平面设计动起来,同时也可以让设计的色彩也鲜活起来,同动态的变化,更能够突出作品色彩的变化,当然也就更能体现出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期望达到的审美和认知功能。

2、多媒体影视技术可以赋予设计更多的表现方式

多媒体的含义就是让静态的设计鲜活起来,同时也可以在上面附加音乐、动画这样的附加元素,也就是让设计动态起来。这些多媒体元素可以更好的展示原有的平面设计理念,根据作品的特点将原有的平面设计进行了动态化的分析让平面设计在新的载体上幻化出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变化将会不断地发展与更新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和平面设计相融合的趋势。因为这样的更新是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中将成为设计的主要形式。

五、总结

总之,多媒体让平面设计形成的静态图像,打破了其不能够传达更多内容的单一性,不能够更加丰富视觉形式的单调性。让静态变成了动态化的表意和传递媒介,在视觉美感上也将平面设计作为一个基础并且发展延伸,动态的包装使之更容易达到其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熙.平面设计中的艺术内涵[J].安徽文学,2009,(11) .

[2]王君文.现代设计发展趋势之设计语义[J].安徽文学,2009,(12) .

[3]李祥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设计,2009,(12) .

[4] 高胜难.当代设计语言和多媒体融合[J]. 多媒体设计,2008,(04) .

[5]王晏星.图像――艺术设计的构成因素[J].安徽师范专科学报, 20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