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工业经济形势精选(九篇)

工业经济形势

第1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一、2015年6月份工业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连续3个月小幅回升

 

2015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较5月份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小幅缓慢回调,显示当前工业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暂时缓解。从三驾马车看,工业经济回升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的拉动。得益于淘宝、京东等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发展,更多潜在需求和潜在供给被挖掘出来,商品供需得以更有效匹配;另外自去年7月份以来股票价格总体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逐步显现,2015年5月、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月环比上升,成为此轮工业增速上涨的主要力量。然而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一方面企业层面投资前景依旧暗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11.4%,与上月持平;另一方面国外需求也持续萎靡,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连续3月负增长。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持续平稳回升;产业链上游采矿、能源等行业持续下滑

 

2015年6月份,受国内消费增长影响,产业链上游多数行业明显下行,下游等少数行业略有好转。分三大门类看,6月份制造业增长7.7%,较5月份增长1个百分点,而产业链下端的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较5月回落1.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基本与上月持平。分行业来看,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链下游行业持续平稳回升,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增速持续小幅上涨;二是产业链上游采矿、能源等行业持续下滑;三是医疗制造业、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高加工度产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三)东、中、西地区增速连续3个月全面回升,区域增速差异缩小

 

2015年6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趋势明显,分别连续3个月持续上升。本轮经济回调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增速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3%、7.8%和8.4%。

 

(四)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好转,但主营业务利润处于下滑趋势

 

2015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回升,但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仍为负值。造成工业企业盈利状况好转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股票等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的增加。事实上,2015年前5个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推断主营业务利润也处于下滑趋势。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工业行业竞争。自去年6月份以来,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4年6月二者差距一度缩小至0.71,2015年5月份该指标增加至1.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行导致收入萎缩仍是现阶段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全球工业经济处于缓慢复苏中。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日本工业走弱,欧元区工业回升。5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小幅回落,PPI仍处于负增长;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二季度产能利用率比一季度上升了1.1个百分点,失业率为2012年6月以来的新低,PMI为14个月新高;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和PMI双双回落,且PPI连续出现负增长。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回升乏力,PMI除了印度,其他三国均处于荣枯线下,俄罗斯PPI虽有回落但处于13.4%高位,巴西和南非失业率均创新高。

 

(一)美国工业生产略有下降

 

(1)工业生产平稳增长。5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105.1,同比上升1.37%,环比下降0.17%。5月份美国全部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6%,较上月下降0.24个百分点。(2)PMI连续回升。6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3.5,较上月增加0.7,已连续3个月回升。(3)失业率小幅下降。6月份,美国失业率较上月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至5.3%。(4)PPI降幅收窄。5月份,美国PPI同比下降2.9%,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5)贸易逆差略有增加。5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增加至418.7亿美元,较上月增加11.7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为18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304.7亿美元。

 

(二)欧元区PMI创14个月新高

 

(1)工业生产回升。5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指数102.16,同比上升1.6%。二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3%,比一季度上升了1.1个百分点。(2)PMI为14个月新高。6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5,为14个月新高。(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为11.1%,与上月持平。(4)PPI跌幅放缓。5月份,欧元区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较前月收窄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持续扩大。4月份,欧元区贸易顺差扩至249.5亿欧元,较前月增加20亿欧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736.5亿欧元,进口总额为1487亿欧元。

 

(三)日本工业生产全面回落

 

(1)工业产出回落。5月份,日本工业生产指数96.9,较前月回落2.1;5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达到96.4,环比下降3.02%。(2)PMI回落。6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1,较上月下降0.8。(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5月份,日本失业率为3.3%,与上月持平。(4)PPI连续3月处于负增长。6月份,日本PPI同比下降2.45%,降幅较上月增加0.2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负增长。(5)贸易逆差大幅增长。5月份,日本商品贸易实现逆差2172亿日元,较上月增加1579亿日元。其中,出口57403亿日元,同比上升2.4%;进口59575亿日元,同比下降8.67%。

 

(四)巴西工业低位回升

 

(1)工业生产小幅回升。5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为93.7,同比下降6.23%,环比上升0.6%(2)PMI回升。6月份,巴西PMI升至46.5,较前月上升0.6。(3)失业率再创新高。5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6.7%,增幅较前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近一年半新高。(4)PPI大幅提升。6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4.26%,比上月大幅提升近2个百分点,已持续增长4个月。(5)贸易顺差大幅增加。6月份,巴西出口196.3亿美元,进口151亿美元,贸易顺差45.3亿美元,较前月增加17.5亿美元。

 

(五)南非失业率创新高

 

(1)工业生产回落。5月份,南非工业生产指数105.7,同比下降0.36%。(2)PMI降至荣枯线下。6月份,南非PMI为49.2,比前月下降0.9。(3)PPI回升。5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速为3.6%,增速较前月增加0.6个百分点。(4)失业率创新高。一季度南非失业率增至26.40%,比2014年第四季度高出2.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5)贸易出现顺差。5月份,南非出口额增至889.4亿兰特,进口额减少至839.5亿兰特;实现贸易顺差49.9亿兰特。

 

(六)印度PMI回落,但仍处于枯荣线以上

 

(1)工业生产回升。5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180,同比增长2.68%,环比增长0.84%。(2)PMI回落。6月份,印度PMI为51.3,较上月下降1.3。(3)PPI持续负增长。6月份,印度PPI同比下降2.4%,连续8个月处于负增长。(4)贸易逆差小幅缩减。5月份,印度出口额增至223.5亿美元,进口额减至327.5亿美元,实现贸易逆差114亿美元,较上月减少5.5亿美元。

 

(七)俄罗斯PMI继续下降,持续7个月处于枯荣线以下

 

(1)工业生产小幅下降。5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为102.3,环比下降0.6%。(2)PMI持续处在荣枯线下。6月份,俄罗斯制造业PMI48.7,较上月下降0.9,已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略有下降但仍维持高位。5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增长13.4%,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4)失业率略有回落。5月份,俄罗斯失业率5.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略有增加。5月份,俄罗斯出口额降至309.1亿美元,进口额降至156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53.1亿美元,比前月增加3亿美元。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2015年6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继续回暖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6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出现回暖迹象。多项指标表现积极,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处在荣枯线之上,并缓慢上行,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大幅改善;发电量、货运量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正常区间;M1-M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代表生产活跃度的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标均依旧处在偏冷区间,但降幅较上月略有收窄。

 

(二)2015年7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将保持继续回升态势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7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将继续维持小幅回升态势。市场持续向好,美国、欧盟制造业PMI连续两月持续上升,房地产销售增速回升,这些积极因素共同带动了工业经济景气指数中先行指数出现了小幅回升。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中央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自贸区建设等政策将逐步发挥作用,从而对工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带动工业经济增速的回升。制造业PMI等指标回升也显示工业经济出现早期企稳迹象。2015年6月,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稳居荣枯线之上。从PMI分项指标来看,尽管新出口订单指数均略有回落,生产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新订单指数增长强劲。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自贸区建设,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将在未来进一步拉动工业行业产出增长。6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1%,增速比1—5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1%,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2%,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也为基础设施投资顺利建设提供便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和运营,将对中国以及“一路一带”国家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讯等基础建设提供融资,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拉动国内工业行业的重要因素。

 

在诸多积极因素显现的同时,一些消极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受制于财政收入降低,融资渠道趋紧的影响,短期之内工业行业大幅增长的可能不大,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行业利润空间受限,制约工业行业进一步提升空间。尽管美国与欧元区制造业市场复苏,然而并未直接恵及中国出口,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仍旧在负值区间徘徊。在长期产能过剩的拖累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势头并未改观,未来工业行业下行压力依旧较大。

 

总体来看,中国工业经济快速下行趋势已经基本得到抑制,下半年工业经济增速将在现有水平趋稳并缓慢回升。

 

.

第2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施工企业;战略形势;对策

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企业必然要面对新的战略形势,战略形势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计划的重要依据。当前新经济形势条件下,施工企业应当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认清所面临的战略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这也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一、施工行业现状及新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面临的战略形势分析

(一)施工行业现状

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固定投资的持续增长,使建筑施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建筑施工业的产值从1978年的138亿元持续增长到2014年的38990亿元,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施工行业虽在90年代初期经历了短期的动荡,但是产值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产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建筑施工业的核心地位将不断提高,而且产业份额还会进一步提升。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施工业不仅具有较高的发展地位,而且具有强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力,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虽然施工行业持续保持较高发展势头,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主要表现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技术创新不足、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混乱等几个方面。要想实现施工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就要不断加强改革创新,尽快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认清战略形势。

(二)新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面临的战略形势

近年来国家逐渐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建筑施工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必然首当其冲。施工业一方面对国家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对宏观政策环境的依赖度又较高,因此,国家的每一次政策改革对施工业的影响都必然远远超出其他行业领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战略形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建材价格不断上涨,施工企业预算成本也随之提高。自2004年以来建材价格不断上涨,如2004年水泥均价较2003年翻了一番,部分地区的上涨幅度更大,在水泥、钢材等主要建材价格上涨的驱动下,其他建材价格也随即上涨,施工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用于购买材料,这也增加了企业的预算成本。(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减少,施工企业竞争压力提高。自2004年开始,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使得部分投资项目建设被搁置,一些使用国债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受到影响。除了一些已经动工的项目外,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紧缩政策,严格控制项目数量,大批的建设工程得不到审批。一些即将上马的项目也受政策环境影响而被延期,施工企业的业务量被不断压缩,一些中小施工企业面临破产的境地。(3)国家加强信贷业务审核,施工企业资金周转遇到困难。为了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过快的问题,国家开始加大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审核力度不断加强,以此来控制信贷规模,从而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升级。信贷审核通过率降低的情况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无法得到银行贷款,财政政策的变化使许多施工企业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资金周转问题进一步加剧。(4)最低价中标模式减少了施工企业的利润。最低价中标模式率先在建筑施工业中使用,部分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竞标模式。最低价中标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无标底公开招标,这样一来施工企业竞标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虽然招标价值的最大化得以实现,但对竞标单位来讲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挑战。(5)不断增长的劳工市场工资进一步压缩了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劳动力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劳工市场工资的持续增长却增加了劳动成本,使施工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需要因劳动力要素支付更多的费用,包括职工的工资性报酬、福利性供给等一切费用。人口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使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劳工素质的提高也增加了各方面的费用支出,不论是直接选用高素质的劳工还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以使其适应当前的生产都需要企业支付更多的成本。因此,劳工成本的增加使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新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应当采取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新经济形势下,广大施工企业应当采取以下对策来面对当前的战略形势:

(一) 突出主业优势

未来施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施工企业只有具备独特的专业优势才能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主业方向并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具备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业务优势,从而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在确立主业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掌握差异化服务战略的核心,明确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据此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从而适应施工业的多层次发展。在确立主业优势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扩大自己的主业影响力,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对业务发展起到导向、激励作用,从而将员工吸引到实现战略目标上来,实现主营业务的发展壮大。确立主业并不是完全摒弃其他业务,而是突出主业优势的同时综合发展其他业务,目前业主对施工一体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施工企业应当意识到业主的这一心理需求,尽快适应这种业务模式,实现施工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业务的综合发展,以此来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范围。

(二)优化产业结构

施工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新的战略形势下施工企业更要面临诸多的挑战,在行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即使企业不断扩大自己的主业规模也很难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面对当前战略形势,施工企业应当努力突破现有业务范围的限制,积极寻找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还要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扩大业务规模从而实现范围经济。在产业布局上,施工企业不能一味的引入发展前景看似广阔的业务,应当严格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切忌盲目追求业务发展。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施工企业应当以现有业务为中心,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主营业务的附加值,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

(三)走外向经营之路

从市场布局的宏观角度分析,施工企业不仅要巩固既得的市场份额,还要努力做好市场转移工作,在原有业务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公司,扩大市场影响力,努力开拓外部市场,借助区域公司的综合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大型的施工企业来讲,不仅要努力走出一条外向经营之路,还要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了解并熟悉海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准则,尽快实现与国际建筑行业的接轨,借助国外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在国内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只有将发展焦点放在外向经营方面才能找到业务突破点,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完善施工技术标准

企业所遵循的施工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建立施工技术标准的目的也是为了规范和完善自身的施工技术,因此,施工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应当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推行使用系统化的施工技术文件,并将其作为强制性的指导文件,及时汇总反馈信息和施工技术标准施行效果,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标准使之更加适应本企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循环,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前进之路。在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标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协调好规范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体现国家和行业规范标准,还要注意对本企业的适用性,既不能脱离时展盲目追求先进,也不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发展势头强劲的施工企业还应当向国际标准看齐,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施工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健全施工技术标准是从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的关键。

(五)适应虚拟生产模式

虚拟生产方式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代表性全新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有生产模式对数量的积累和追求,能够更好的相应市场需求,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打破空间界限,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施工资源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演化为新的生产力,并在新合作联盟环境下实现新的业务跨越。施工企业应当尽快适应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与其他企业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借助其他企业提供的商务平成项目施工,从而扩大业务规模。

(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于2013年9月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提倡的合作发展理念,为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区域合作和共赢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平台。因此,施工企业面对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国门,努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将企业做强做大。

三、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应当认清所面临的战略形势,并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做强做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梁浩.低碳经济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财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陈洪明.再论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17).

第3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1.工业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003年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中国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此期间,中国工业增速长期保持在15%以上,甚至在很多月份达到了20%以上。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都为工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建材、钢铁、家电、纺织等产业的迅速扩张。2003—2007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平均拉动率为5.58个百分点;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逐年提高,平均为4.52个百分点;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稳步提高,平均为1.56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增速开始进人下滑的轨道。当时造成中国工业增速下滑的原因除了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外需减少以外,更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工业增速下滑的势头,增速在11月下滑到最低点5.4%。或者讲,中国工业增速下滑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已经出现,国际金融危机仅仅是加剧了这种趋势,使其加速到来。其后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仅仅延缓了工业增速下滑的时间,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势。随着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中国工业增速的继续回落不可避免。从投资上看,随着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完成,以及货币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将不可避免。2009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增速长期达到60%甚至90%以上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重演。从消费上看,虽然中国的消费升级还会继续,但是居民收人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增长,而且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退出不可避免地会对工业品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从出口上看,世界经济的彻底复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将阻碍中国出口增速的恢复。

 

2.产业升级将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也称斯密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投人来实现经济增长;内涵式增长也称熊彼特增长,主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资本积累,尤其是赶超型国家必须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人实现自身经济规模的扩张,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应当依靠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事实上,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通过一种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不同的增长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应当依靠扩大资本投人,提高产出以满足现有或潜在的需求;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那么继续增加的产业规模无法找到新增的有效需求,因此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更好地满足现有需求,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当一个新的产业出现以后,也将会继续重复这一过程,而从国家层面来看,也就会出现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长期共存和交替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

 

中国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这种成就被更多的打上了外延式增长的烙印。很多学者通过测算中国的TFP增长率指出,中国工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人,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限,低技术进步与高投资、高增长构成了巨大反差(郑京海等,2005;郭庆旺等,2005;刘伟等,2008)。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于体现型技术进步与非体现型技术进步,中国的技术进步可能更多地是内嵌于设备资本的体现型或物化的技术进步,从而支持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改进的观点(易纲等,2003;林毅夫等,2007;王小鲁等,2009)。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各地在工业发展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建设浪潮,但是这些行业的规模效率却确实有所改善(吕政等,2000;魏后凯,200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10)通过测算认为,中国的资本积累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即在快速资本积累、资本化扩张主导经济增长的时期,TFP作用就相对较弱,而当资本积累较慢、作用下降时期,TFP的作用就会上升。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增长更多是源于经济资源的不断资本化,但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在个别年份超过了资本积累的贡献。目前,中国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不仅是传统产业,而且包括一些新兴产业均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将明显放缓,资本积累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下降,而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将提升。与西方国家技术进步主要内化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创新不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更多内嵌于设备与资本,主要体现为现有产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随着中国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设备更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将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3.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边界出现模糊

 

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爆发,事实上有着深层次的实体经济根源,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使投资人倾向于风险性短线投资,从而导致系统风险剧增(金碚,2009)。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寻找支撑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抢占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西方国家纷纷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再工业化”作为其应对经济危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奥巴马的新能源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制造中心进行改造,实现“再工业化”,把它们变成清洁技术的领先者。欧盟委员会制定了指引欧盟未来10年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提出加大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上的投人,加快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谋求欧洲在未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领先和主导地位。日本出台了未来能源开拓战略,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西方国家的这种战略调整并非利用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而是利用新能源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对现有产业的发展模式、竞争规则、分工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使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夕阳产业在植人新能源技术后有可能变成朝阳产业,重新具有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受市场规模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奥巴马大力推动的新能源产业,还是欧洲大力投资的“绿色经济”,以及被寄予很大希望的生物、海洋、空间产业,都很难在短期内彻底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绿色经济”的大范围推广却会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旧的“游戏规则”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重塑,当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也将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调整。苛刻环境标准下的低成本生产能力将会成为未来制造企业的必备能力,换一句话讲,如果达不到“清洁”、“低能耗”等“硬标准”,企业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法在竞争中胜出,或者根本就无法取得竞争的“资格”;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会在传统产业中建立一些新的技术标准,而只有与这些技术标准相兼容的技术才能够融人全球分工体系。能否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在成本上将继续维持较大的领先优势,很多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在经过技术改造以后能够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转变为新的朝阳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融合了新兴产业技术的传统产业仍将是拉动中国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只有与传统产业结合以后,才能真正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产业转移速度将加快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一般以投资的形式出现,而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区域或空间上的重新组合和配置(杜传忠等,2010)。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前,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已经开始加快,大量的东部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将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延缓了这一进程。受外需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东部很多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张,对未来市场预期下降。同时,由于2008年困扰企业的“民工荒”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也得到了缓解,因此,东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愿望明显降低。进人2010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又凸现出来,“民工荒”重新成为困扰东部企业的迫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东部企业又开始纷纷将加工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跨国公司在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时候,也更多地考虑中西部地区。2011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在国家区域协调政策的推动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2011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够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通过产业转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当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应当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区域梯度性,并且能够解决大量低层次劳动力就业。在不会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和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几乎任何一种技术水平的产业在中国都能够找到适合其存在的空间,其发展都应当得到鼓励。对于东部来讲,很多发达地区已经进人工业化中后期,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失去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将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将资源集中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有利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中西部来讲,工业化刚刚进人中期,甚至还是在初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自身积累资本,完善产业基础,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解决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始终是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一些低技术,但并非高污染、高耗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长期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国家应为其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引导鼓励其从东部地区有序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否则,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的门槛很低,因此,我国的一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的其他国家,从而对我国的就业造成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二、影响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2011年,中国工业既面临着一些有利因素,又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上看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工业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取决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以及国家在应对这些因素中做出的反应。

 

1.有利因素

 

(1)工业增速趋于平稳,企业信心稳步恢复。2010年上半年,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从下半年开始,工业经济增速由较快增长转向平稳增长。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其中一季度增长19.6%,二季度增长15.9%,三季度增长13.5%,四季度增长13.3%。从月度增速来看,一季度最高增速为18.1%,最低增速为12.8%,波动为5.3个百分点;二季度最高增速为17.8%,最低增速为13.7%,波动为4.1个百分点;三季度最高增速为13.9%,最低增速为13.3%,波动为0.6个百分点;四季度最高增速为13.5%,最低增速为13.1%,波动为0.4个百分点。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工业增速呈现下滑趋势,但波动性明显降低,这反映了中国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消除,开始由企稳回升转向平稳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回落以后重新开始转向平稳回升,这也反映了工业企业信心的恢复。

 

(2)“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开局之年。中国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总量上看,2010年,中国GDP达到5.879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增加值也从2005年的7.72万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从产业水平来看,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国产新支线飞机实现首飞,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从节能环保来看,“十一五”期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中国工业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面临地方换届,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投资热。

 

(3)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与东盟、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其中,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92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7.5%;与韩国双边贸易总值达2306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巴西和印度成为我国第9和10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625亿和618亿美元,分别增长47.5%和42.4%。此外,中国与俄罗斯和南非双边贸易总值分别增长43.1%和59.5%。

 

2.不利因素

 

(1)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国际金融危机下,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逐步积累。从货币发行量看,2009年末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32.4%、27.7%,而在2007年末分别为21.1%、16.7%。2010年末,狭义货币(滅1)余额26.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幅超过年初预定17%的目标。从银行贷款来看,2009年我国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9.59万亿元,几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两倍。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新增信贷规模4000多亿元。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下,从2010年7月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不断攀升,从7月的3.3%到11月的5.1%,再到12月的4.6%,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从2010年1月的3.7%持续上涨至11月的11.7%,再到12月的9.6%。同时,企业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增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形成“倒挂”,直接挤占了企业利润。2010年,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同比上涨5.5%,工业品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9.6%,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4.1个百分点。过快上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会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行业传导,并最终传导到消费环节,对居民消费价格稳定形成压力。目前,虽然国家的货币政策已经从积极转向稳健,但已经积累的流动性却无法在短期内消除,而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高涨也会进一步增大国内通胀的压力。

 

(2)4万亿元投资计划已经完成,扩内需政策处于新旧转换阶段。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内需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主要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等。二是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扩内需政策,主要包括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免,农机汽车家电三下乡,3G网络建设投资,国产首台套装备政策等。扩内需政策的出台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2010年是这些扩内需政策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年,2011年政策处于新旧转换阶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内需的长效机制,通过收人分配改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相比于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短期刺激政策,这一政策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避免了直接的行政性调控,因此,有利于减少政策对市场机制的破坏,维持了经济的内生动力机制。然而,也正因为没有采取直接的行政干预,新的扩内需政策可能难以在短期之内真正发挥作用。

 

(3)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对华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2010年以来,随着各国刺激政策效应的明显减弱,库存回补接近尾声,加上主权债务危机等新生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持续减缓态势。据联合国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比2010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全球贸易量将增长6.6%,比2010年放缓3.9个百分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2%,比2010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全球贸易量将增长7%,比2010年放缓4.4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步人复苏,2010年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数量大幅度下降。然而,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摩擦形式无形化即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形式出现;二是摩擦对象正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蔓延;三是涉及的产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的纺织品、化工产品向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扩展。2010年1一11月,中国共遭遇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发起的56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70亿美元。此外,美国对我国发起了知识产权337调查19起,301调查1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已成为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第4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一、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加快

2016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比3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和投资均出现小幅回落。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25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5%,增速比1―3月份减少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51807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3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7.2%,增速比1―3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外部需求仍然低迷。4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926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0%。降幅比3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短期内“三驾马车”的表现不容乐观。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好于上游行业,高技术产业增长态势较好

产业链下游行业好于上游行业。分三大门类看,4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比3月份大幅减少了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3月份回落了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比3月份大幅减少2.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同比分别增长12.1%、10.0%、9.3%、8.3%、8.3%、7.5%、7.0%,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仅增长0.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则下降0.3%。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长9.7%,增速较3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0.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3%,增速均高于全部规上工业。

(三)西部地区仍是工业增长最快区域,东部地区工业降幅最大

分地区看,4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同比分别增长5.9%、7.1%、7.3%,与3份相比,分别回落1.4、0.7和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3月份扩大1.1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两个月回升

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421.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1―2月份提高2.6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12.4亿元,同比增长11.1%。上游行业利润下滑较快;1―3月份,采矿业亏损54.1亿元,同比下降108.5%,降幅较1―2月份扩大35.6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分别下降92.6%和202.0%。下游行业利润增长显著;1―3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5.9%、20.8%、18.0%。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一)全球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增长表现好于新兴经济体。4月份,美国工业生产持续减缓,欧元区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且失业率创2011年9月以来的新低,日本工业增长由负转正,但PMI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新兴经济体工业持续放缓。巴西和南非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巴西PMI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巴西失业率创出新高。印度和俄罗斯工业生产小幅增长,但PMI表现欠佳,显示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

(二)主要经济体分析

1、美国工业生产下滑,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上

(1)工业生产增速继续下降。4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07%,同比增速已连续6个月负值。4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5.38%,较2月份回升0.48个百分点。(2)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上。4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8,较3月份下降1,已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上。(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5.0%,与3月份持平。(4)PPI小幅上升。4月份,美国PPI(季调)同比上升0.1%,环比上涨0.2%。(5)贸易逆差扩大。3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04.4亿美元,逆差同比增加22.5%;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766.2亿美元,同比下降5.5%,进口总额(季调)为2170.6亿美元,同比下降9.2%。

2、欧元区工业生产小幅增长,失业率为2011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

(1)工业生产小幅增长。3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0.2%,环比下降0.8%。一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2%,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2)PMI下降。5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5,比上月减少0.2。(3)失业率继续下降。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2%,为2011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负增长。3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比2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持续处于负增长(5)贸易顺差小幅扩大。3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23.5亿欧元,较2月份略增加,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下降1.3%和2.7%。

3、日本工业增长由负转正,PMI连续两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增长由负转正。3月份,日本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2%,结束了连续3个月同比负增长。3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4.8,同比下降长0.8%,环比下降0.1%。(2)PMI连续两月位于荣枯线下。4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248.2,比2月份下降上升0.9,已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3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2%,已连续三个月持平。(4)PPI创新低。4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2%,创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5)贸易顺差扩大。4月份日本贸易顺差为8234.7亿日元,较3月份增长692.4亿日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比10月减少8.8%和11.2%。

4、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PMI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3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0.6%,环比上升1.4%,已连续7个月处于两位数降幅。(2)PMI持续下降。4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42.6,较3月份大幅下降3.4,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创新高。2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8.2%,比1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是2009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4)PPI大幅上涨。4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处于10%以上的增幅。(5)贸易顺差增加。4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48.6亿美元,比上月增加4.3亿美元,进口和出口分别比上月减少10.5亿美元和6.2亿美元。

5、南非工业生产下降,PPI增速持续上升

(1)工业生产下降。3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5%,继上月同比正增长后再度转为负增长。(2)PMI大幅提升。4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54.9,较3月份提升4.4,连续2个月高于50。(3)PPI增速持续上升。3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7%。(4)贸易出现顺差。3月份,南非贸易顺差为29.2亿兰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贸易逆差。进口额较上月增长14.8亿兰特,同比增加5.8%,出口额比上月增加56.6亿兰特,同比增加2.6%。

6、印度工业生产增长,PPI由负转正

(1)工业生产增长。3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05%,环比增长7.4%,连续2个月同比正增长。(2)PMI大幅下降。4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5,较上月下降1.9。(3)PPI由负转正。4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增长0.34%,在连续17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正增长。(4)贸易逆差收窄。4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48.4亿美元,进口额为254.1亿美元,同比下降23.1%,出口额为205.7亿美元,同比下降6.7%,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已连续17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7、俄罗斯工业增长由负转正,PMI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增长由负转正。4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由上月同比下降0.4%转为同比增长0.5%。(2)PMI持续下降。4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较上月下降0.3,连续5个月保持低于50。(3)PPI处于较低水平。4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大幅增长0.9%,环比上涨2.6%,连续2个月保持1%以下的增速。(4)失业率回升。4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9%,比上月减少0.1个百分点。(5)对外贸易大幅萎缩。3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77.1亿美元,比上月增加3.6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30.1%和10.6%。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2016年4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保持稳定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6年4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与上月持平。多项指标与上月基本保持一致,部分指标出现分化。2014年1―4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6.0%,较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发电量、一般贸易出口额较上月回落较多,而工业品价格指数降幅缩小,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国内制造业走势向好,货币政策积极,M1-M0增幅扩大,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降幅缩小,工业销售市场回暖迹象显著。

(二)2016年5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将出现小幅反弹

第5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这次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全省农业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部署年工作,表彰年度农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今天上午,大家列席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听取了省长和陈达恒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吴省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去年我省“三农”工作取得的好成绩,明确提出了要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热点,层层夯实加快“三农”发展这个基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吴省长的讲话,立意高、落点实,为我们指明了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根本方向,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年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为实现“三保”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省农业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部门按照“三保一弘扬”的总要求,着眼于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工作大局,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化解年初低温阴雨、夏秋连旱灾害、市场剧烈波动等不利因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圆满完成全年农业各项任务,为实现“三保”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为“五突破、四增长、一提升”。

——农民收入突破5000元。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达到5075元,增长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农民收入中呈现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并举、直接收入与转移收入并蓄的特点。

——粮食总量突破400亿斤。预计粮食播种面积5616.4万亩,总产首次突破400亿斤,达到400.52亿斤,增产8.9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油料播种面积1087.7万亩,总产97.22万吨,为1995年以来最高。

——肉类总产突破300万吨。预计全年肉类总产突破300万吨,达到301万吨,增长15.1%;生猪出栏2814.5万头,增长10.9%;禽蛋产量50.6万吨,增长24.5%;奶类产量11.9万吨,增长6.3%。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水平达到7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水果产量突破300万吨。预计全省果业面积达到735万亩,总产突破300万吨,达到310万吨,增长12.7%,创历史新高。柑橘面积47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赣南脐橙面积158万亩,产量11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亚洲第一。全省经济作物面积2276万亩,其中蔬菜1010万亩,茶叶94万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尤其是棉花生产,百亩籽棉高产示范片单产超千斤,创长江、黄河流域新记录。

——水产品总量突破200万吨。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05.2万吨,增长7.8%。其种水产品产量60.5万吨,增长10%,占水产品总量的29.5%。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2192家,增加350家,增长19%,销售收入1293亿元,增长20%。其中407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200.86亿元,增长13%,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15家,超10亿元的20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3990家,达到8416家,合作社成员数88522户,户均增收2640元。

——农业项目资金投入连续增长。全年争取农业项目资金70.3亿元,增长5.9%。其中,基本建设类项目资金7.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12.8亿元。特别是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开放型农业稳定增长。全年农业实际进资85.1亿元,增长12%。农产品出口创汇2.9亿美元,增长7%。水产品出口独树一帜,小龙虾出口获得美国首家“零关税”待遇,烤鳗出口大幅增长,带动水产品出口1.31亿美元,增长49%,位居全国内陆省前列。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增长。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增长150%,补贴各类机具20.7万台套,受益农户17.4万户,带动农机消费20亿元。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387.9万千瓦,增长15%,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46%,增长3.5%,其中农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全年没有出现一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我省畜产品合格率排名全国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一年来,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严峻考验,全省农业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没有因为连续五年增产而放松粮食和农业生产,没有因为应对金融危机任务重而忽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因为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和农民工就业困难而动摇促进农民增收的信心,坚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动摇,切实做到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措施实。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攻坚克难保增长。一年来,我们始终立足大局,坚持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等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开展“万名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百万农机闹春耕”等主题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组织实施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规划,大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科学防灾减灾,全面提升粮食等综合生产能力。启动果、菜、茶园标准示范创建活动,开展畜禽清洁生产行动,积极推进健康养殖,促进农业各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越困难的时候,农业的基础地位就越加重要,只有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才能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赢得主动,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二)坚定不移抓项目。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的有利时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为载体,坚定不移地抓项目、促发展。争取项目资金之多、推进项目力度之大、实施项目效益之好前所未有。一年来,实施国家扩内需农业项目1697个,投资规模15.38亿元,拉动生产消费6亿多元,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充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这根杠杆,千方百计引导龙头企业扩投资、上规模,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2.8亿元,同比增长18%,“双十”、“双百”龙头企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83.91亿元。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发放贷款1.92亿元,畜牧业通过信贷担保联合体等渠道融资20亿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项目154个,上亿元项目73个,呈现了投资领域宽、投资额度多、投资热情高的态势。这表明,抓好农业项目建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长抓不懈。

(三)千方百计促增收。坚持农内农外相结合,做好加减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广科技应用促增收。围绕产业发展,按照“五个一”的思路,继续开展“一五一”挂牌、“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等助农兴粮科技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抛秧、绿色植保、轻型高效栽培等实用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南方旱地肥力演变及调控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应用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较大贡献。抓好产销对接促增收。举办了第五届江西(上海)展示展销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六场农产品营销活动,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六台知名品牌展会,现场销售农产品6000多万元,签定合同订单近40亿元。“江西绿茶”品牌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绿动天下,茶韵千年”广告深入人心。落实民生工程促增收。全面落实“四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开展以农机使用维修人员、沼气工、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全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7.8万人次。大力推进新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新增沼气用户15.2万户,新建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02处、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720处。组织农机出省跨区作业,台均增收3万元。这些举措与成效,为扩大农村消费增长了空间,保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毫不松懈保安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品种由六大类扩大到十一大类,覆盖面由8%提高到20%。新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3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5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078个,其中有机食品产品总数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数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新成效,连续四年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其他动物疫病发病数量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扎实推进平安农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五)多点突破促改革。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顺应群众呼声,激活农技人员活力,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思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目前20个试点县初见成效。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保险品种、保费补贴扩大,惠及百万农户。在16个县市启动“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全省3500个行政村、68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公共财政普照70万农场职工,农场九年义务教育债务得到有效化解。

(六)注重实效强服务。坚持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平台,全面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创新开展“倡导四心四力,树农业干部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许可项目精简12项,审批时间缩短8天;开通“办事直通车”,召开了支持共青城发展的现场办公会。圆满完成发放农业政策明白卡、农技专家联系卡、农业部门办事指南等为农服务“十件实事”,深受社会赞誉和群众满意。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农歌大家唱”活动,展示了农业系统良好精神面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管理原则,努力营造干部成长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开通全国首创的《惠农直播室》,“省长手机、信箱”、“厅长信箱”、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同时,农垦经济、厅属农业场所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开园。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系统机关效能意识明显增强,干部素质明显提升,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在省直单位机关效能绩效考核综合管理类名列第一。这表明,只要我们主动入位,切实为农民办好事做实事,让农民得实惠,就能赢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农业部门的地位和形象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去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协作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级农业部门和3200万农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农业厅,向长期奋战在农业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刚才获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支持农业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夯实农业基础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高度一致地把夯实农业基础置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抓住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一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做好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专心致志抓发展,全力以赴促崛起,创新思路破难题,强化基础促统筹,确保粮食生产不滑波,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不逆转,努力在全省经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中有更大作为。

一是要深化夯实农业基础的思想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夯实农业基础。满足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加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别,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必须夯实农业基础。我们绝不能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而放松农业基础的加强,也不能因为六年来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而动摇夯实农业基础的信心,更不能因为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更为复杂而弱化夯实农业基础的领导。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夯实农业基础,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添后劲。

二是要抓住夯实农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夯实农业基础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发展农业生产也是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我省农业基础得到了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需要进一步夯实。从农业基础设施来看,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滞后,高标准农田比重还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还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农业物质装备来看,虽然我省已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级阶段,但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生产环节之间以及农机结构类型发展还不均衡,设施农业比较落后,现代农业对机械多元化的需求还很迫切,增长空间还很大;从农业投入来看,虽然近年来农业投入总量增幅较大,但与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用于农业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从农业科技支撑来看,虽然农业科技进步明显,一些领域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经费保障不力,队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的基本需求;从农业人才队伍来看,虽然科技入户、农民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务农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经营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优良品种、适用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从流通加工体系来看,市场主体发育还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还不高,加工增值能力还不强,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的市场开拓。以上种种表明,我省农业基础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找准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原因,才能找到夯实农业基础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三是要把握夯实农业基础的良好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省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跨越赶超发展的关键期,更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夯实农业基础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正式实施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标志着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今年国家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提出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新举措,为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物质装备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去年农业经济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年全省农业系统的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做法,农业系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作保障。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创新,利用有利条件,培育积极因素,夯实农业基础。

四是要找准夯实农业基础的工作重点。夯实农业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因此,要始终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不断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作为重要保障,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明确夯实农业基础的基本要求,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要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扶持保护机制,持续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多渠道争取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要不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要不断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两个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审视新形势新任务,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充分抓住各种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解决影响夯实农业基础的突出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三、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我省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工作,对于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势头,为“十二五”开好局奠定坚实基础,至关重要。今年农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保一弘扬”总要求,坚持稳粮保增长、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为龙头,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到“三个千方百计”和“三个努力确保”,即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8%以上,千方百计保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增长30%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确保400亿斤、力争405亿斤,油料总产120万吨;肉类总产320万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229万吨,增长11%;水果330万吨,增加20万吨,蔬菜面积1020万亩,棉花面积130万亩,茶叶面积10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8%。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产业效益。继续按照“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不动摇,保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动摇”的要求,坚持把粮食生产置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量,提升效益。认真落实国家“四补贴”政策,改进和完善补贴方式,确保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走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强化行政责任,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5600万亩以上。积极培育和扶持种粮大户,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地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力争万亩示范片覆盖全部粮油主产县。加大种子调控力度,确保生产用种需求。大力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确保用种安全。扩大省级种子储备规模,逐步建立市县储备制度。坚持“五个三”技术路线,抓好水稻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提升、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等应用,示范推广超级稻700万亩,推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继续实施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规划,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实施。健全防灾减灾防控体系,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绿色植保和标准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不发生重大区域性病虫危害。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表面上看是对发展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要顺应现代农业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优势产业布局的机遇,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契合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区域化布局,确保“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经济作物要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优质蔬菜供应的“大菜园”、江西农村经济的“大产业”;加快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优势果品的结构调整,注重挖掘发展广丰“马家柚”和“井冈蜜柚”等区域特色优势果品,着力构建“南桔北梨中柚”的果业发展新格局。大规模地开展果业、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一亩园一万元”高效创建活动,推进茶叶品牌的深度整合;进一步抓好花卉、药材、蚕桑等经济作物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力争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畜牧业要以畜禽清洁生产为抓手,提升和完善畜牧生态小区建设,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做大做强饲料工业,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渔业要以水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重点,加快建设渔业健康养殖基地,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推进特色及出口水产品区域化布局,提高特种水产在现代渔业中的比重。通过努力,力争全省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同时,要充分发挥农垦农场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水平。

(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抓好项目建设。我们要高举“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大旗,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建设。要突出发展低碳与农业生态经济。大力推广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猪、水禽等绿色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要深度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态资源。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活动,力争全省建设3-5个部级园区,30个省级园区,100个县级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培育10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10条省级以上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100个休闲旅游农业星级示范点。要把农业生态保护贯穿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全面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规范畜禽养殖行为,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和可养区域,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循环农业。严格执行休渔禁渔等制度,加强增殖放流建设,保护渔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扩大沼气建设规模,力争全年新增户用沼气10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60处、服务网点450个。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在鄱阳湖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尽快签订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加快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条件建设等工程规划编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力争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主产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高效经济作物带动区、农产品加工贸易聚集区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同时,要继续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扎实抓好扩内需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内需增长空间。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带农增收能力。按照“大项目促进大投资,大投资促进大发展”的思路,继续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内引外联,筑巢引凤,促进龙头企业扩投资上规模,提高加工增值能力和带农增收能力。要更加注重龙头企业间的联盟合作。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和资本扩张。鼓励和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同类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品牌市场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产业化集中度高、竞争优势明显、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形成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中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组织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省级担保公司,扩股增资,争取担保融资额达到10亿元。按照“总量控制、质量提高”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做好省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工作。要更加注重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认真研究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品牌优势,加大品牌推介和经营力度,扩大品牌影响。积极引导同一区域内、同一产品的品牌整合,继续加大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的宣传,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实现新发展。要更加注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支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通过上述努力,力争今年省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亿元,增长30%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339亿元,增长15%,通过合同订单直接带动农户380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000元,增长11%。

(五)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反弹琵琶,把农产品促销作为促增收、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认真筹办和积极参与多元化农产品促销活动,筹办中国(南昌)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江西农业博览交易会、第六届江西省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江西名优农产品(香港)展示月、第三届江西绿茶博览会和赣、沪、苏、粤农产品采购洽谈会,承办第二届中国(赣州)脐橙节,参与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境内外知名品牌展会。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培育1-2个特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继续加大“农超对接”力度,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设立农产品定点销售窗口,搭建有形市场销售平台。加强“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12316”三农热线功能,开通江西惠农短信服务平台,及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开辟江西品牌农产品门户网站,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坚持把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贸易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拓展农产品出口渠道,巩固现有的日韩、港澳出口渠道,开拓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力争农产品出口3.5亿美元,增长20%;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充分利用赣台、赣港、赣沪、赣粤四个平台,瞄准港台、京沪、日韩等重点地区,科学推出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力争全年农业招商引资98亿元,增长15%。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确保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局,社会关注,群众关心,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在重要农时季节、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重点查处假农资、假兽药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品种。加快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完善已建的两个部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组织实施好4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初步构建省市县三级监管网络。组织制订3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力争全省达到330项,尽快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标准和检验标准上有标可依。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登记体系,力争全省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300个、绿色(有机)食品2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0个。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为着力点,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保障体系,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构建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力争不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力争不发生或少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七)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升科技应用水平。要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契机,在总结去年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措施,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春节过后,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场会,统一思想,高位推动,共同提高。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先到位的县,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优先启动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财政专项。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重点推广畜禽清洁生产、秸杆沼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厂化育秧、动植物疫病防治、超级稻示范、棉花高产栽培、果品采后处理及加工、稻-稻-薯栽培模式等十个方面的技术,在全省主推20-30个农业优良品种,力争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机上山、下水、进场、入园,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设施农业倾斜,力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机插秧技术推广,要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补贴措施,力争机插率达到8%以上。研究推进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的补贴制度,努力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要重点围绕涉农重大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民创业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力争全年培训12万人次。

(八)加快农业内部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顺畅,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化服务试点,在全省建立22个土地规范化服务示范点。健全农村土地仲裁体系,力争全省有条件的县都要成立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力争95%的土地纠纷通过仲裁委员会解决在基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发展中规范、规范中提升,通过开展“百家示范社”创建活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万家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推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破解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增强抗灾能力。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建立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政策机制。同时,抓住省政府高度关心厅属农业场所发展改革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农垦系统综合改革。

四、切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的能力

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多年来,全省农业系统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要求,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强化“三农”服务,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形势更为复杂,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切实把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在加强和改进农业服务上有新作为,着力在研究农业重大政策上有新突破,着力在农业干部作风建设上有新成效,着力在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上有新举措,努力在全省经济跨越赶超发展中作出新贡献。

(一)扎实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这是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创建最优创业环境的新举措。全省农业系统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化督查,完善制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具体要求上要做到“七个强化”:强化农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有关农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促使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最大效益,为创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强化农业创业法制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农业执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加大行政许可方式创新力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努力为创业者提供公开、便民、高效的政务环境。强化农业创业科技服务。在总结完善“一五一”挂牌服务、“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办事直通车”等科技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在全省农业系统组织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即全省建设十个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树立百个农业创业典型,组织全省农业部门领导挂点帮扶千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培训万名农业创业能手。强化农业创业项目服务。坚持把农业项目实施与农业创业相结合,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大胆探索和试行;凡是农业项目实施有弹性的,都要尽可能地用于扶持农业创业。进一步完善农业创业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绿色通道,实行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农业创业项目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力争在农业领域创业有新突破,在质量上有新提高。强化农业创业信息服务。利用江西农业信息网、惠农直播室、“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农业创业提供全面准确的创业政策、科学技术、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引导创业者科学创业。强化农业创业促销服务。对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的农业创业实行展位补贴,对在国内知名媒体上进行公益性广告宣传的农产品品牌予以补助。强化农业创业典型宣传。注重挖崛农业创业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着力创优农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农业创业热情与活力,全力营造“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重大政策研究。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顺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顺势而为地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些重大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必须超前谋划和推动重大政策的出台,而且农业部门在政策研究或政策落实上,都与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促进农业发展,政策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把农业农村发展重大政策研究置于“三农”工作的首位,突出四个重点:研究两个“《规划》”实施的农业发展政策。抓住国家《中部地区崛起发展规划》中把我省建成全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定位,研究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研究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措施。研究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财政投入、科技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各地要结合农业实际,在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实现重点突破。研究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激活农业内部活力,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研究金融支农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合与合作,积极探索扩大有效抵押品种与范围,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增加金融支农规模。

第6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一、2015年11月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速明显回升

 

2015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有明显回升,但仍处于较低区间。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品市场仍然稳中有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2%,增速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停止2015年以来持续下滑的态势,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是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外部需求仍然低迷,但有回暖迹象。11月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比名义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工业行业增速仍处在中低速增长与提质转型阶段。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

 

2015年11月份,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2%,增速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较上月提高2.5个百分点,改变负增长状态。

 

从主要工业行业增速来看,11月份增长最快行业为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3%,自8月份恢复以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除了汽车制造业外,增速超过10%的行业还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1%),增速超过8%的行业还有食品制造业(9.6%)、医药制造业(8.8%)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5%)。可以看出,增速超过10%的行业数量仍较少,且增速超过8%的行业主要为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产业。从增幅来看,11月份,半数行业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半数回落。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仍为汽车制造业,较10月份增长5.7个百分点,其次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改变10月份负增长的状态,11月份较10月份增速提高2.6百分点。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较上月增速均收窄2.4个百分点,其次为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速分别较上月收窄1.2和0.9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成为工业增长最快区域

 

2015年11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7.3%、8.1%、7.8%,相比于10月份分别提高0.8、0.4和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区域。另外,东北地区下降2.5%,较上月下降幅度收窄2.1个百分点,区域工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经济有回暖的可能性。

 

(四)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2015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降幅收窄。1—11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尽管1—11月份工业利润降幅收窄,但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企业效益仍不乐观。1—11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仍低于主营业务成本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1%,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达到1.1%。虽然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0月份同比下降1.4%,产品销售开始由降转升,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稍微缓解。但是,受市场需求、价格、成本、库存、应收账款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短期内难有起色,其中产成品存货增长有所加快,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4.6%,增幅比10月末加快0.1个百分点。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增长表现好于新兴经济体。

 

(一)美国工业生产减缓,PMI为近三年首次降至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增速继续下降。11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2%,同比增速是2010年1月以来首次降低为负值。已连续第3个月环比下降。11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6.95%,较10月下降0.53个百分点。(2)PMI回落至50以下。11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6,较10月大幅度下降1.5,已连续5个月下降,是2009年7月以来的新低,是2012年11月以后首次跌至50以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1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5.0%,与10月持平,为自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1月份,美国PPI(季调)同比下降3.3%,环比上涨0.1%,PPI连续第12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0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39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2.66%,较9月增加14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840.6亿美元,同比下降6.9%,进口总额(季调)为2279.5亿美元,同比下降5.2%。

 

(二)欧元区工业生产保持增长,PMI达到近19个月以来的新高

 

(1)工业生产保持增长。10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0.6%,为连续第11个月同比正增长。三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6%,比二季度上升了0.3个百分点。(2)PMI上升。11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了0.5,已连续3个月增长,达到近19个月以来的新高。(3)失业率继续下降。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7%,比9月继续下降,为2012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10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比9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顺差缩小。10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198.5亿欧元,较9月略减少,出口同比增长0.6%,进口同比下降0.4%。

 

(三)日本工业生产微弱增长,PMI上升

 

(1)工业产出微弱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0.2%,为近6个月来的新高。10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8.7,同比增长0.2%,环比上升1.3%。(2)PMI继续上升。11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6,比10月上升0.2,已连续2个月上升。(3)失业率明显下降。10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1%,比9月大幅度下降0.3个百分点。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1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6%,连续第8个月同比下降,降幅保持稳定。(5)贸易逆差扩大。11月份,日本贸易逆差为3797亿日元,较10月增长4881亿日元,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比10月减少5611亿、731亿日元。

 

(四)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PMI为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10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1.2%,环比上升3%,自2014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负增长,且下降幅度还在加大。(2)PMI持续下降。11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43.8,继10月大幅下降后继续下降0.3,为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3)失业率上升。10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7.9%,比9月上升0.3个百分点,是2009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4)PPI大幅上涨。11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自3月份以来已连续9个月同比增速逐月加快,连续2个月达到10%以上,为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5)贸易顺差减小。11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7.6亿美元,比上月减少12.4亿美元,进口比上月减少51.2亿美元,出口减少63.5亿美元,分别同比减少50%、38%。

 

(五)南非工业生产下降,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下降。10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1%,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后首次转为负增长。(2)PMI下降。11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43.3,继10月下降1.8后再次大幅度下降4.8,已连续4个月低于50。(3)PPI增速持续上升。10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PPI同比增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4)贸易逆差大幅增加。10月份,南非贸易逆差为214亿兰特,比9月大幅度增加201亿兰特。进口额较上月增长146亿兰特,同比减少2.3%,出口额比上月减少55亿兰特,同比减少2.6%。

 

(六)印度工业生产大幅增长,PMI下降,对外贸易下降

 

(1)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0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1.6%,已连续12个月同比正增长,增速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2)PMI继续下降。11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3,较上月继续下降0.4,已连续4个月下降。(3)PPI持续下降。11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下降2%,连续13个月同比负增长,降低速度在明显减缓。(4)对外贸易同比大幅下降。11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97.8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同比下降24%,进口额为298亿美元,同比下降30%,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已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持续萎靡,通货膨胀加剧,对外贸易萎缩

 

(1)工业生产持续萎靡。11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3.6%,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下降。11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1,较上月下降0.1,连续2个月保持高于50的水平。(3)通货膨胀加剧。10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大幅增长14.2%,环比上涨1.8%,增速继续上升,已连续9个月保持7%以上的增速。11月,CPI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8%以上的高通货膨胀水平,增速略有下降。(4)失业率回升。10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在短暂回落后回升至年初的水平。(5)对外贸易大幅萎缩。10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100.6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其中出口额同比下降34%,进口额同比下降36%。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5年11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有所改善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11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有所改善。多项指标已经从偏冷区间返回至正常区间,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恶化,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之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处在偏冷区间。一般贸易进口额降幅收窄,而一般贸易出口依旧处在偏冷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好迹象依旧不明显;货运量稍有改善。发电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向好,代表货币政策信号的M1-M0表现积极,对工业经济稳定起到支撑作用。

 

(二)2015年12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回调可能性增加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12月份工业经济形势持续微弱回调,增长动力依旧依赖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11月份,市场持续出现分化,美国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之下,持续延续上月下降趋势,欧元区制造业PMI持续上涨至52.8个百分点,提高0.5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依旧处在负值区间。工业品产量去库存效果显著,工业品产量出现积极信号,除乙烯产量出现回调之外,焦炭降幅收窄,铝材增幅扩大、生铁、粗钢已经恢复至正值区间。货币市场稳步增长,各种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同比持续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支撑效力显现。

 

当前工业经济形势有所改善,并将在可能延续至未来一个月,但支撑力量后继乏力。在“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政策的带动下去库存效果显著,但产能过剩痼疾仍在;网络促销活动“双十一”对带动国内消费起到积极作用,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节日效应也将持续发挥作用,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起到积极支撑作用;而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战略的实施以及越南等新兴市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将会受到部分消减,出口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第7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一、2015年12月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速再次回落

 

2015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9%,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回顾近3个月工业经济走势,10月份增速下降,并维持低位徘徊态势,11月份出现明显反弹,但12月份又再次回落,这表明当前工业增长的动力仍未恢复。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品市场在持续一段时间稳中有升状态之后出现小幅下降。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1%,增速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维持一个月稳定之后继续下滑。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0%,增速比1—11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7%,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住宅投资仍然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力量,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3%。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17.2%,比1—11月份降低1个百分点;外部需求仍然低迷。12月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比名义下降4.3%,降幅比上月扩大了2.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短期内“三驾马车”的表现均不太乐观。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工业行业增速仍处在中低速增长与提质转型阶段。

 

(二)产业链上游行业好于下游行业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回升幅度增大,其增加值同比增长1.4%,较上月提高1.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制造业增速又出现了回落,12月份增长7%,增速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下降幅度偏大,在维持了一个月正增长之后,又呈现负增长状态,12月份同比下降0.8%,较上月回落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虽然汽车制造业的增速(同比增长12%)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是自8月份恢复稳定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但仍然是12月份增长最快的行业。除了汽车制造业外,增速超过8%的行业还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最慢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7%,较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是唯一呈现负增长态势的行业。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三)西部地区成为工业增长最快区域

 

 

分地区来看,2015年12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6.4%、7.5%、8.4%,相比于11月份,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速分别下降0.9和0.6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则提高了0.6个百分点,并接替中部地区,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另外,东北地区下降3%,较上月下降幅度又扩大了0.5个百分点。

 

(四)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降幅进一步扩大

 

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企业效益仍不乐观。1—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降幅比1—11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7%,降幅比11月份扩大3.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较上年下降58.2%。分行业来看,受产能过剩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上游行业盈利普遍不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加速负增长。而中下游部分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纺织业利润同比增速较上月分别回落3个和0.8个百分点,而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速仅上升0.9个百分点。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近期,全球工业呈现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明显放缓。

 

(一)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PMI继续下滑

 

(1)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降。12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75%,同比增速已连续第2个月为负值,且连续第4个月环比下降。12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6.49%,比11月下降0.37个百分点。美国工业生产活动近4个月持续放缓。(2)PMI继续下滑。12月份,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2,较11月下降0.4,已连续6个月下降,是2009年7月以来的新低,是2012年11月以后首次连续2个月低于50。(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2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5.0%,与上月持平,为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2月份,美国PPI(季调)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8%,PPI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1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23.7亿美元,逆差同比增加5.9%,较10月减少22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822亿美元,同比下降7.1%,进口总额(季调)为2245.9亿美元,同比下降4.9%。

 

(二)欧元区工业生产持续缓慢增长,贸易规模增长

 

(1)工业生产保持缓慢增长。11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0.7%,为连续12个月同比正增长。四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4%,比三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2)PMI回落。2016年1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3,比上月下降了0.9,是2015年11月、12月连创新高后的首次回落,仍处于较高水平。(3)失业率继续下降。11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5%,比10月继续下降,连创2012年2月以来的新低值。(4)PPI持续下降。11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2%,降幅连续3个月持平,自2013年8月以来欧元区PPI已连续28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顺差增大,贸易规模增长。11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226.6亿欧元,较10月增加28亿欧元,出口(季调)同比增长3.8%,进口(季调)同比增长2%。

 

(三)日本工业生产下降,PMI回落

 

(1)工业产出下降。12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6%,连续2个月同比负增长。11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季调,2010年=100)为97,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2.6%。(2)PMI下降。2016年1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4,比上月下降0.2。(3)失业率处于低水平。12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3%,与11月持平,处于近年来的低水平。(4)PPI持续下降。12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4%,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降幅有不断减小的趋势。(5)贸易顺差扩大。12月份,日本贸易顺差为1403亿日元,较11月增长5249亿日元,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分别减少8%、18%,环比则比11月分别增长5.9%、-2.6%。

 

(四)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萎缩,PPI上涨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11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2.4%,环比大幅下降10%,已经连续21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持续下降。12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回升至45.6,比上月回升1.8,是连续4个月下降后的首次回升。(3)失业率继续下降。12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6.9%,比11月下降0.6个百分点,在10月达到2009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后连续2个月下降。(4)PPI上涨。2016年1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自2015年3月以来PPI同比增速逐月加快,已连续4个月达到10%以上,为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5)贸易顺差增大。12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62.4亿美元,比上月大幅增加50.4亿美元,出口比上月增加30亿美元,进口减少20.7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4%、40%。

 

(五)南非工业生产下降,PPI持续上升

 

(1)工业生产下降。11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8%。(2)PMI回升。12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45.5,比11月回升2.2,已连续5个月低于50。(3)PPI增速持续上升。12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不断提高。(4)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1月份,南非实现贸易顺差17.7亿兰特,比10月的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234亿兰特。进口额较上月减少145亿兰特,同比减少4%,出口额比上月增加89亿兰特,同比增长12%。

 

(六)印度工业生产负增长,PMI持续下降

 

(1)工业生产负增长。11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2%,环比下降8%,是连续12个月同比正增长后首次转为负增长,同比增速为2011年11月以来的最低值。(2)PMI继续下降。12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1,较上月大幅下降1.2,已连续5个月下降,近26个月首次降至50以下。(3)PPI持续下降。12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下降0.7%,连续14个月同比负增长。(4)贸易逆差增大。12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116.6亿美元,比上月增大1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4.8%,进口额为339.6亿美元,同比下降3.9%,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已连续13个月同比负增长。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持续萎缩,PMI下降

 

(1)工业生产持续萎缩。12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5.3%,连续11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下降。12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7,较上月大幅下降1.4,是连续2个月高于50后再次跌至50以下。(3)通货膨胀缓和。12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增长10.7%,环比下降2.2%,增速回落,已连续12个月保持7%以上的增速。(4)失业率与前月持平。12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8%,与上月持平,保持在2015年初的水平。(5)对外贸易大幅萎缩。11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91亿美元,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额同比下降30.5%,进口额同比下降29%,环比分别下降6%、4%。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5年12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12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震荡回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恶化,连续5个月在荣枯线之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处在偏冷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好迹象依旧不明显。不过贸易环境有所改善,一般贸易进口额降幅大幅收窄,而一般贸易出口额下降势头有所缓解,出口规模基本与去年持平。货运量有所改善,发电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向好,代表货币政策信号的M1—M0表现积极,对工业经济稳定起到支撑作用。

 

(二)2016年1—2月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2016年1—2月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继续探底。2015年12月份,市场分化持续,美国制造业PMI持续下滑至48.2,欧元区制造业PMI持续上涨至53.2,分化程度为5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依旧处在负值区间,但降幅缩小。工业品产量增速分化显著,铝材、乙烯同比增速落在正值区间,焦炭降幅扩大,生铁、粗钢重新落至负值区间。货币市场稳步增长,各种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同比持续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震荡下行,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幅度较大,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显著。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未来一段时间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较大。中国制造业经理人指数持续处于荣枯线下,制造业落入低迷期。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受制于全球市场低迷,出口增长陷入停滞,而缓慢增长的消费难以弥补投资和出口“双降”导致的工业下行压力。

第8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事业单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对职工施加有目的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旨在转变人们思维,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相应指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点,社会压力显著提升,随着人们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新的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途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

新时期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由“以人为载体”向“以人为目的”转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努力创设符合“人”的成长特点、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参与意识,鼓励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由“面向大众”向“关注个人”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个体差异,倾向于将不同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统一在固定的模式中,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对个体的心理以及素质差异进行关注,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需求。第三,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由“高远、宏大”向“具体、分层”转变。依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在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中为每一个群体找到努力方向,进而提升工作效果。第四,由“解决思想问题”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通常,思想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实际问题,只有从实际问题入手,转变传统的说教工作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以人为本,凸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既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也要依靠人。既要充分关注员工的切实利益,又要实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既要讲政策、讲原则,又要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体而言,首先要营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体现出公平正义、和谐友爱、团结互助、民主参与的价值观念。其次,要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在道德层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培育员工的价值取向,形成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促进共同精神支柱的形成。最后,实施必要的心理疏导,做到感情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情感沟通的工作,充分的感情投入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避免“冷面孔”,选择针对性强的方法开展工作,做些暖心事,多说些暖心话,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人情味,使整个单位更加团结与和睦。

三、借助网络,推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网络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即运用网络环境,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思想问题等进行手段方式上的创新。网络的有效运用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抓好理论学习,又要做到解放思想。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引导工作,要加强针对性,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常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途径。第一,建立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占领网络阵地。运用网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图文、声像等,帮助员工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开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新局面。第二,开辟网络服务专栏,将网络建设成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平台,积极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通过服务专栏开展的交流,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员工的思想状况。结合这一特点,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窗口为员工提供相关咨询,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另外,也可以设置相关答疑系统,进行网上答疑。第三,设立单位网络论坛开展在线交流与在线教育。通过网络论坛,员工能够积极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对员工的观点与见解进行收集与分析,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为更好的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奠定基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保持足够的政治敏感度,设立关于热点问题的专门讨论,针对员工在帖子中表现出的错误立场与言论,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纠正错误观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打破传统规则的束缚,积极创新工作途径。针对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全新挑战,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以人为本,凸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还要借助网络环境,推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为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元信.浅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J].赤子,2013,(12):21-22.

第9篇:工业经济形势范文

(一)2010年全年工业经济走势判断

从前三季度的发展势头来看,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不出大意外的话,预计2010年全年将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将超过去年水平。但由于受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第四季度增速很有可能较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

1、“促内需、保增长”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工业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仍然存在

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以“促内需、保增长”为主要基调,采取“结构从紧、总量从宽”的政策思路,内需增长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2009年以来,国家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内需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的影响。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当前消费者预期指数仍处在上升阶段,虽然7月份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而言,向上攀升的势头依然明显,说明消费增长能力仍有一定保证。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显现复苏迹象,我国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新高。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继续走强的趋势,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的出口增速大于整体的增速,服装出口也在加速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还未大幅损害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势头正在减弱,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替资增长

一是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完成,短期刺激政策效应趋于减弱。2011年是此轮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和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的最后一年,各项资金投资将陆续完成,各项短期刺激政策陆续到期,投资对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趋于减弱。二是为防止通胀和抑制流动性,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8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年内CPI月度同比涨幅回落到3%以下难度很大。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国家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政策跟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这将直接影响到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过剩产能的抑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也将对短期内的工业增速产生影响。

3、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出口需求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变数

受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及各国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全球不均衡复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0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显示复苏势头在减弱,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在国内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两个方面。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开始呈现震荡向上的态势。从短期走势看,这种扩大波幅的升值模式将加大出口企业在汇率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本身议价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利润产生压缩。而今年国家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于改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政策也表明,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加工类产业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到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

(二)2011年工业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已成定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分析,相对于2010年的高速增长而言,2011年的工业经济整体将保持平稳趋缓的增长,增速将很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将使工业行业发展出现分化格局。

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工业发展将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在投资减弱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速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产业波动风险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再次面临压力的条件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面临调整,尤其是受到原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企业生存压力将再次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转移的步伐将会加快。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轻工、家电、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与经济结构长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加快分化的趋势,部分粗放经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被加快淘汰的困局,而具有核心竞争实力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经营状况将会继续改善,并面临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战略机遇。

二、政策建议

(一)立足扩大内需,引导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继续加快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2、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实施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的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3、加快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以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二)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继续改善出口环境

1、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2、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结构乃至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3、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

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尽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积极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投资、补贴、价格等经济杠杆,从研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3、积极推动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尽快拟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是把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发展,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集中人力和财力,实施重点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并形成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产业提高国际分工和合作地位,不断提高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的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中国转移。三是支持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和兼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型内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示范效应,抢占竞争先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