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精选(九篇)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

第1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汇率传递;价格;传导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2.2间接传导机制

与汇率传导的直接机制相比,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方向也不明确,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一般对汇率反应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进口品价格,并且反应也较滞后。

2.2.1 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消费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进而影响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的价格,这将改变产成品、贸易替代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改变它们的供求平衡和价格,最终影响到cpi。从出口来看,以汇率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出口减少的压力,造成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这部分转内销的商品将打破原来出口品与替代品、非贸易品的供求平衡与价格水平,最终将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

2.2.2 收入机制

根据弹性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2.2.3 货币工资传导机制

本币的升值带动了进口品价格下降,从而推动居民的生活支出减少,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有所上升。实际工资的上升将从两方面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一方面,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企业会倾向于降低工资收入者的名义工资或减缓工资的上涨,较低的名义工资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下跌,最终使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进口价格相对国内价格要低,因此增加的购买力将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进口消费品,大量的低价进口品带动国内非贸易品价格下降,这加剧了国内通货紧缩。

2.2.4 货币供应机制

主要通过外汇收支、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首先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例如,本币升值后,在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引起的出口下降或贸易逆差可能使中央银行在结汇方面将减少本币的供给。综合来说,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国内价格的下降。其次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热钱和跨国投资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外汇储备。这两种机制对物价的作用相反,因此,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2.2.5 预期机制

当本币币值预期发生变化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是经常项目。例如,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本国货币被低估,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这增强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产品的阻力,进而导致国外对本国净需求的增加;由于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物价将上涨。其次是资本项目,特别是短期资本项目。如果资本项目管制不完全,本币低估会导致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短线投机资本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采取投放本币吸收外币的操作必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从上述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在收入机制、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预期机制和替代机制的作用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内物价,而货币供给机制对汇率和物价关系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实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影响程度如何,则应该视各传导机制相对作用的大小而定。当然汇率对价格传递发生的速度和影响程度还依赖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厂商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水平,非贸易物品与贸易物品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以及现行汇率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郭予锴.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j].经济评论,2010(2).

[2] 李苗苗,宫德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 肖龙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4).

第2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汇率传递;价格;传导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2.2间接传导机制

与汇率传导

[1] [2] [3] 

的直接机制相比,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方向也不明确,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一般对汇率反应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进口品价格,并且反应也较滞后。

.. 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消费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进而影响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的价格,这将改变产成品、贸易替代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改变它们的供求平衡和价格,最终影响到CPI。从出口来看,以汇率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出口减少的压力,造成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这部分转内销的商品将打破原来出口品与替代品、非贸易品的供求平衡与价格水平,最终将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

.. 收入机制

根据弹性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 货币工资传导机制

本币的升值带动了进口品价格下降,从而推动居民的生活支出减少,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有所上升。实际工资的上升将从两方面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一方面,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企业会倾向于降低工资收入者的名义工资或减缓工资的上涨,较低的名义工资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下跌,最终使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进口价格相对国内价格要低,因此增加的购买力将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进口消费品,大量的低价进口品带动国内非贸易品价格下降,这加剧了国内通货紧缩。

.. 货币供应机制

主要通过外汇收支、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首先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例如,本币升值后,在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引起的出口下降或贸易逆差可能使中央银行在结汇方面将减少本币的供给。综合来说,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国内价格的下降。其次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热钱和跨国投资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外汇储备。这两种机制对物价的作用相反,因此,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 预期机制

当本币币值预期发生变化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是经常项目。例如,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本国货币被低估,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这增强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产品的阻力,进而导致国外对本国净需求的增加;由于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物价将上涨。其次是资本项目,特别是短期资本项目。如果资本项目管制不完全,本币低估会导致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短线投机资本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采取投放本币吸收外币的操作必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从上述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在收入机制、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预期机制和替代机制的作用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内物价,而货币供给机制对汇率和物价关系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实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影响程度如何,则应该视各传导机制相对作用的大小而定。当然汇率对价格传递发生的速度和影响程度还依赖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厂商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水平,非贸易物品与贸易物品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以及现行汇率政策等。

第3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摘 要 本文采用1985-2008年的相关年度数据,对我国进口总额与GDP、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口总额与GDP正相关,与人民币实际汇率负相关,且进口总额对GDP的敏感度远大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敏感度。

关键词 进口总额 GDP 人民币实际汇率 指数化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保持稳定、合理、高速增长受到了严峻考验,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步增大,相关的研究已成为讨论的热点。田甜铭梓(2009)构建出口、进口总额理论函数模型,选用2006-2008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雷德辉(2007)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相关性。王凯等(2009)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证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相关论文研究较多关注的是: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对出口、进口、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中国的进口总额、GDP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三者的关系,而研究该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8年以来中国的进口总额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总额进一步增加,并且很多进口产品具有刚性需求;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进口产生影响,从而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平衡产生影响。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进口总额与GDP、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关系,实证分析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相关的变量进行指数化处理;其次,检验相关时间变量序列是否平稳和协整;最后,通过OLS法估算模型的参数。

一、变量选取和指数化的说明

本文选用的名义GDP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上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同时根据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GDP平减指数,利用名义GDP除以其平减指数,得到以支出法核算的实际GDP,最后以基期(2000=100)进行指数化处理。因为我国没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官方数据,同时学术界目前尚存的对于实际汇率概念界定不清、分类模糊以及测算方法有限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对于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的研究和计算。本文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相关数据,IMF和BIS的计算口径基本相同,当选用相同基期时,两者的数据很接近。由于BIS关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数据只有1994年以后的,本文从别人论文中摘录了1985-2005年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和调整,同样以基期(2000=100)得到2006-2008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RER)。名义进口总额的值也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名义进口总额除以GDP平减指数,得到其实际值,最后选取基期(2000=100)进行指数化处理,进口指数为(IMP)。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985-1994年IMP缓慢上升,1994-1998年趋于平稳,1998-2008年处于上升态势,且2002年后增幅较大;1985-1994年GDP缓慢上升,1994-2002年上升的增幅加大,2002-2008年迅速上升;1985-1993年RER处于下降态势,1994-1998年有所上升,1999-2008一直处于小幅度波动状态,趋于平稳。总体来看,IMP与GDP呈同向变化,IMP与RER呈反向变化,且变化关系明显。

二、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对数形式不稳定,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关系(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MP与LNGDP,LNRER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三、回归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一)回归分析

初步回归:LNIMP=-1.5302 +1.3712 LNGDP-0.0276 LNRER

T (-1.6516) (26.5301) (-0.1531) (1)

式(1)中常数项系数和LNRER的系数均不显著,删除常数项,重新回归,得到

LNIMP= 1.3258 LNGDP-0.3177 LNRER

t (29.1810) (-7.3668)(2)

式(2)各变量系数显著,但是存在自相关性。通过ar(1)修正之后,回归方程如下:

LNIMP=1.5169 LNGDP-0.5207 LNRER+0.6905 ar(1) (3)

t(13.7889) (-4.5247)(7.3819)*

R2=0.9901D.W=1.7563

式(3)各变量系数显著(*表述1%标准),各项检验通过,残差近似白噪声。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下图中,图1表示进口总额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脉冲响应,图2表示进口总额指数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的脉冲响应,其中横坐标表示期数(每期为一年),共10年。

图1:给LNGDP指数1%标准差冲击时,LNIMP指数立刻出现上升,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约0.09%,在第5期达到最小值,在第8期达到稳定值约0.05%。

图2:给LNRER指数1%标准差冲击时,LNIMP指数立刻出现下降,在第3期达到最小值约-0.03%,在第8期达到稳定值约-0.02%。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短期来看,进口总额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冲击反映迅速,且两者方向是相反的。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从长期来看,进口总额与GDP存在正相关性,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升1%,进口总额指数上升 1.5169%;进口总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负相关性,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上升1%,进口总额指数下降-0.5207%;进口总额对GDP的敏感度远大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敏感度,大约是3倍。

(2)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和GDP波动对进口总额的短期传导效应,从图中可以发现传导效应很迅速,而且两者的方向刚好相反,进口总额与GDP同向变化,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反向变化。

(3)政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GDP的迅速增加,我国应迅速扩大进口总额;如果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将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从我国角度考虑和计算)上升,进口增加,但考虑到我国的出口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且现在处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机,出口大幅减少,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迅速减少,甚至可能出现赤字,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至少在短期内,人民币不应大幅升值。虽然调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能够影响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对于初级产品的进口,遏制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在当前人民币仍然处于升值和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应该大力加强进口,尤其是对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另外,长期来看,我国需要调整汇率政策,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同时,建立我国独立的货币体系,加强人民币在国际中的流通、储备地位,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严重依赖。

参考文献:

[1]雷德辉.出口商品结构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工业技术经济.2007(1).

[2]王凯,庞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兼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适用性.金融发展研究.2009(6).

[3]李欣红.进出口、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文献综述.商场现代化.2006(34).

[4]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8).

[5]田甜铭梓.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9).

第4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碳汇;时间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44-04

引言

伴随着生物能、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人类逐步地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也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视听[1]。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困难的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架起了减排与发展的桥梁。其兴起的主要因素还有:(1)能源供求形势严峻。英国及欧盟倡导低碳发展的一个直接动因就是自身能源供应下降、进口依赖急剧增加。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因是国家能源安全、国内外环境约束、低碳发展要求[2]。(2)国际“碳政治”的要求。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低碳技术创新、碳交易市场来赢得竞争新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欧盟希望凭借技术优势和建立全球范围的碳减排交易市场,成为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者与规则制定者。(3)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转型的需要[3]。2008年,联合国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低碳经济看做是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碳汇量精确估算是深入研究碳汇区域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前提[4]。许多学者对影响碳储量估算的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碳储量估算结果差异的不同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密度的取值方法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基础数据不一致等。本文对松江区碳汇的估算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分析,在对比过程中采用统一估算方法,使得估算结果具有可比性。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松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上海市西南部,北纬31°,东经121°45′处。北接青浦区、南邻金山区、东边与闵行区、奉贤区区接壤,总面积604.6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的9.5%,整个区域南宽北窄,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略呈梯形,其中陆地面积占87.91%,水域面积占12.09%。松江区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底部,地势低平。2009年全区户籍总人口559 442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6.96亿元。2009年松江区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结构转型的巨大压力,全区经济总体延续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趋势,在年初触底后逐月缓慢回升。

本文采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9年上海市松江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松江区统计年鉴》(2003—2010),并经过计算整理获得。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松江区碳汇的时间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客观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少数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也就是说,主成分分析是以最小的信息丢失为前提,主成分(综合指标)特点有:其个数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用主成分代替原有变量参加数据建模,可以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主成分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之间应该互不相关[5]。因此,综合指标的选取应使其既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原变量XP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即信息不重叠)[6~7]。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根据科学性原则,本文选取了5个指标因子对松江区碳汇量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其中,X1为耕地,X2为园林地,X3为未利用地,X4为粮食和油料作物,X5为蔬菜瓜果。由2003—2010年松江区统计年鉴和松江区土地现状图可得到相关数据,选取的指标(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用软件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松江区碳汇量时间驱动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选取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园林地与耕地、园林地与粮食油料作物、园林地与蔬菜瓜果、耕地与粮食油料作物、耕地与蔬菜瓜果的相关性都高于85%,其他因子之间也都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这是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和条件,也进一步验证了对这些驱动因子做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一个驱动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其变异百分数基本达到85%,基本可以全面地反映松江区碳汇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所以只需提取一个主成分。同时,从碎石图上可以明确地看出除了第一驱动因子外其他因子的特征值都比较低,该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需要提取一个主成分即可。

主成分载荷是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第一主成分与园林地、未利用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耕地、粮食油料作物、蔬菜瓜果等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说明耕地及农作物的产量是碳汇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退耕还园在短期内不会对碳汇的增加起到大的作用。

表4 因子载荷矩阵

最后得出主成分综合表达式为:

从表5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最高的年份为2002年,最低的年份为2008年。2004年及以后年份的碳汇量综合得分都为负值,说明该段时间在被评价的时间段内所处的相对地位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也就是2003年底至2004年初的碳汇量变化很大。综合得分值越大,说明碳汇量越大,反之越小。由表中排名可见,松江区的碳汇量2002—2008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而在2009年有了部分回升,总体上碳汇量有所减少。

第5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汇率灵活性 经济稳定性 减震器 影响

自从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2005年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的月统计值非常稳定,几乎没有灵活性;二是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灵活性加剧,并且表现为单调的升值。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的汇率是否成为我国经济的减震器。

汇率波动及对经济影响的理论模型

为了研究汇率灵活性对经济稳定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恒等式开始:其一,国内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加净出口,即Y=D+X ;其二,净出口总等于资本净流动,即X=F(其中:Y代表真实产出;D是国内总支出,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X是净出口;F是净资本流动)。按照经济学基本常识,国内支出正向依赖于国内产出,负向依赖于国内真实利率,而与外国的产出、外国真实利率以及汇率的关系不确定;净出口负向依赖于真实汇率和国内产出,正向依赖于外国产出,与外国真实利率关系不确定;资本流动正向依赖国内真实利率和汇率,负向依赖于外国真实利率。因此,变量D、X和F可表示为:

r是国内真实利率;r*是外国真实利率;e是真实汇率;Y*是外国产出水平。将上述三个方程代入两个恒等式得到:

国内需求增长提高了产出,并降低汇率,因为更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进口,因此提高了对外汇的需求。当中央银行产出稳定时,产出的增长提高了真实利率,并且总的汇率效应是正的。国内需求冲击将提高均衡利率r和汇率e。净资本流出的增加使得国内资产比外国资产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降低了汇率并提高了产出。产出之所以提高是因为较低的汇率提高净出口。利率提高,汇率下降,但是汇率下降的效应小于利率效应,因此总效应是负的。净出口提高的直接效应提高了产出和汇率。因为利率上升,汇率的总上升大于直接效应。冲击效应如表1所示。

模型中的冲击是方程D(.)、X(.)和F(.)的变化,分别称为国内总支出冲击、净出口冲击和资本流动冲击。国内总支出冲击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变化。净出口冲击起源于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或者起源于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资本流动冲击反映了投资者对外国和本国资产信心的变化。本文将所有的冲击解释为暂时性的。它们引起汇率和其他变量偏离其固定的长期水平。

数据选择及实证结果

本文假设经济增长率依赖于下列变量:最初的人均GDP对数、投资比率、经济开放指数、政府消费在GDP中的比率。本文用GDP的增长表示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对数用名义GDP除以当期的人口的对数表示;投资比率用固定资产总投资除以当期的GDP表示;经济开放指数用进出口总量除以当期GDP表示;政府消费在GDP中的比率用政府消费支出除以当期GDP表示。贸易术语用汇率的倒数表示。

(一)数据选择

首先以我国为研究对象,样本期间为1999-2010年。将全样本期间分为两个子样本期间,即1999年1月-2005年7月和2005年7月-2010年12月。因为在1999年1月-2005年7月期间,人民币对美元钉住,类似固定汇率;而在2005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人民币汇率由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明显加剧,可视为管理浮动期间。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定性的角度讲,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性增强,人均GDP对数、投资比率和政府消费在GDP中的比率这三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了,但是经济开放指数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下降了。从定量的角度讲,尽管人均GDP对数、投资比率和政府消费在GDP中的比率这三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了,但是增长的幅度都不大(增长幅度分别是16%、13%和18%),而经济开放指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降幅度比较大(39%)。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复杂。

(二)实证结果

本文将估计贸易术语对经济增长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影响。经济增长动态用g*tj-gt-1j表示。同时考虑贸易术语的当期(tt)和滞后一期(tt1),以及联合(tt+tt1)的影响。估计的期间选择2005年7月-2010年12月。其中浮动汇率国家选在美国;固定汇率国家选择朝鲜,中间汇率国家选择中国。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贸易术语的估计系数总是正的,且统计显著。估计系数随着汇率刚性的增强而增强。

事实上,当期和滞后1期的贸易术语(tt+tt1)估计最大的是固定汇率体制(0.168);第二是中间汇率体制(0.071);最小的是浮动汇率体制(0.057)。表4的x2检验表明,固定汇率的系数大于浮动汇率体制和中间汇率体制的对应值。

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支持这样的假设:即浮动汇率体制比固定汇率体制更能缓解贸易术语冲击,因此汇率浮动性增强有助于经济稳定。

汇率灵活性与我国经济稳定性量化研究

(一)计量方式

本文使用变量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d Deviation,即RMSD)对基准路径的偏离来度量该变量的稳定性。在该随机模拟中,将不同的冲击多次使用到模型中。所有冲击都是随机性的。因此可以计算出变量的内生性变化以及模型的不确定性。同时,该方法也能计算出随机模拟对估计误差所做出的反应,以及对模拟得出的系数估计值做出反应。本文假设系数估计是确定的,只有误差项才是模型的随机冲击项。为了产生随即冲击,运用麦卡锡运算法则。该方法产生随机冲击的规则是:

第6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端正学生学习词汇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对影响学生学习词汇的各种心理因素的了解,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从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都知道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要善于表现掌握大量词汇所带来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展示词汇缺乏所形成的反差,从而引发学生对熟练掌握词汇的向往,激发起其对词汇学习的浓厚兴趣。

(2)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他们自己学习语言、学习词汇的潜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对词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总以为自己不善于背记,甚至把自己归为不适合语言学习的类型。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这类学生积极的鼓励,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在进步中看到自己的潜力,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3)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利用具体情景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语义。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同时,还要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强化语音教学,为词汇教学打好基础

语音教学虽然重点是语音,但不能就音论音,而应把单音放在词和句中,反复练习,不断纠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以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练习发音的机会,以达到最终准确发音的目的。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读音规则也是语音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认为,一是要抓好拼读训练,尽量把拼写和读音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按发音规则拼读和记忆词的能力和习惯。每次课内抽出几分钟时间,根据读音规则快速拼读所学的单词,反复训练,不断循环。二是抓住听写训练,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坚持常规性听写几个单词、几个词组、几个短语,积少成多,不断积累。另外,把听写有计划地用于测验,认真把关,严格要求克服只读不写的倾向。

三、注重构词规律教学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构词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便于记忆。英语单词是由词素(词根、词缀)构成的,词义是由词素构成的。单词的核心是词根,单词的附件是词缀。词根在单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词根领导、统辖着一群单词。在这一群单词中,每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都以这个词根的意义为基础,一个词根的意义决定了一群单词的意义。当然,不是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词根+词缀意义构成的,还有其它的构词法,比如复合法等。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注意总结读音规律,教会学生依据开音节、闭音节、“r”音节以及字母组合来学习单词,这也是学习单词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注重词汇意义的教学

英语词汇十分丰富,一词多义情况较多。要使学生掌握词的实际意义,准确无误地运用所学的每个单词、词组,注重词汇意义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的词义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两大类。表示语法概念的意义,叫做语法意义;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现的内容。例如,尽管come,comes,came,coming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它们的词汇意义却是共同的。因此,词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词的基本含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使用。

另外,英语词汇一样也有反义词。由于反义词在英语词汇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注重反义词的教学也是必要的。由于反义词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在进行反义词的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英语词汇十分丰富,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反义词,但是一个词的反义词并不能跟这个词所有的同义词构成反义词。因为每个词的语义场范围和深度不相同,就不能算真正的反义词。例如,hot(热)的反义词只能是cold(冷),而不能是cool(凉爽),cool的反义词是warm(暖和)。

(2)由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一个词在不同的词义上可能有不同的反义词。hard(硬的)和soft(软的)是对反义词,hard(艰难的)和easy(容易的)也是一对反义词。

(3)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找到一对反义词的中项。例如,large(大的)和small(小的)可以有它们的中项medium(中等的),right(右面的)和left(左面的)可以有它的中项middle(中间的)。

五、听说读写,整体教学

第7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关键词】“瘦肉精”事件;危机;公关管理

一、引言

在市场中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都面临着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危机,这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和声誉是一种挑战。此时,企业将会采取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手段,运用公关策略、危机控制措施和信息流通技巧进行危机沟通和修复来化解危机。

首先,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危机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巴顿(Barton,1993)把企业危机定义为:惊奇、对重要价值的高度威胁、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的特定状态。斯格(Seeger,1998)等人将企业危机定义为: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一系列事件。从上述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危机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其具有意外结果的威胁性和处理的紧迫性。针对危机的各种特性,如隐蔽性、复杂性、威胁性和紧迫性等,许多学者都相近的认为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最为有效的防控危机发生和蔓延的管理手段。

其次,各个学者对危机的分类也存在着差别,一是从危机种类的角度出发,将危机进行分类。危机管理领域著名学者Rosenthal和Kouzmin提出的一个基本的归类方法和危机的分类方法,他们认为基本上可以将危机管理归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危机影响的领域,如国际危机、国内危机及组织危机;另一种是基于危机参与者的态度,如一致性危机和冲突性危机。一致性危机是指危机的利益主体具有同样的要求,如全体员工参与工厂灭火;冲突性危机是指存在两个或以上不同利益的主体,如劳资纠纷等。二是从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对危机管理进行分类,如罗伯特・希斯将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开端、危机冲突和危机恢复阶段。我们一般有如下定义:危机开端是指从第一个危机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损失;危机冲突是指危机事件对周围环境及当事人造成的冲击或影响;危机恢复是指企业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冲击或影响恢复到正常状态。诺曼・R・奥古斯丁在《对力求规避的危机的管理》(哈佛商业评论,1995.12.11)一文中提出可以将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和从危机中获利,并针对每个不同的管理阶段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

本文依据罗伯特的分解方法,在危机发生的各个时期从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理的信息流通及危机事后的恢复管理方面来分析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最后对双汇集团的危机管理行为和社会意义进行思考,总结并提出对当今企业危机处理几点有意义的启示。

二、双汇危机管理分析

(一)案例导读――“瘦肉精”事件始末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60多亿元,员工5万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位列154位。然而在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济源双汇“瘦肉精”事件后,中国的肉类老大双汇集团受到了重创,市场上的双汇产品纷纷下架,而且双汇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面对这汹涌而来的危机,双汇集团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活动。

在双汇瘦肉精事件被曝光的第二天,双汇集团便了公开声明,承认济源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猪肉,向公众致歉,并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济源双汇停产整顿。3月19日,国务院派员督察瘦肉精事件。3月20日,河南首次通报了双汇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3月21日,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双汇发展重组存在隐患。3月22日,济源双汇公司确认17头瘦肉精生猪,国务院工作组要求彻查“瘦肉精”事件,严肃究责。3月23日,双汇紧急召开了4000多人规模的全国经销商视频会议,以应对下架危机,希望能够重新启动市场。3月25日,双汇集团再次召开全国供应商食品会议,试图安抚处境艰难的供应商。同时河南“瘦肉精”肇事来源基本查明,发现3个制造窝点。4月1日双汇再次召开“万人道歉大会”,包括双汇集团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部分新闻媒体等万人参加,双汇再次致歉并整顿举措,拟引入第三方监测产品。4月10日,协会称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系公关公司策划,将双汇的诚信问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危机情境分析

依据罗伯特的危机分解方法,我们将从危机开端、危机冲突和危机恢复三个阶段来分析双汇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手段及其管理缺失。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漯河双汇集团在济源投资建设的议价集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工厂。项目总投资2.4亿元,涉及年屠宰生猪150万头,年低温肉制品3.3万吨。该公司的危机起源于2011年3月15日,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中曝光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双汇旗下济源公司是收购企业之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3月16、17日,双汇集团连续两天在其官方网站上就“瘦肉精”事件声明,向消费者致歉,并责令济源分厂停产整顿,将每年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虽然双汇集团及时对济源公司进行了停产整顿,对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免职等处罚,但是,双汇却把矛头指向了源头的养殖户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而没有深刻反思自身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发现,在危机开端双汇集团面对媒体的揭露和质疑时,用“困扰”来形容“瘦肉精”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有避重就轻之嫌。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瘦肉精”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轻者出现恶心、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则会出现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的病变。而双汇集团的年销售量约有500亿元,可见其推向市场的问题猪肉数量之大,因而会给长期钟情于双汇产品的消费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对此双汇集团应当承担起道义和法律的责任,远不是一则缺乏道歉诚意的声明或推卸责任的行为就可以取得消费者的谅解。

而最具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3月31日双汇集团举行的万人职工大会上,这次大会进一步激化了双汇危机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在大会上与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鞠躬致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销商高呼“双汇万岁、万总万岁”的惊人场面。更让人质疑双汇道歉诚意的是,4月18日双汇公告公布了“瘦肉精”事件的调查结果,称“瘦肉精”事件是由于个别员工在采购环节执行检测时没有尽责,致使少量“瘦肉精”生猪流入济源分厂。

在危机的冲突阶段,双汇仍然避重就轻的检讨自己对消费者的危害行为,只是简单道歉,但是没有显示出其应负和应有的诚意。首先,双汇在对在身进行检查时没有主动申请第三方监督,没有面对消费者,没有实现透明化。其次,万人致歉大会很明显的做法是双汇公司为了安抚经销商和投资者以及尽量保住双汇市场而召开的。虽然参加会议的有双汇高层、新闻媒体、商会员工、经销商、投资者,但是自始自终却没有消费者。双汇没有把消费者作为重点,而是把经销商和新闻媒体作为了重点,然而,消费者是上帝,上帝没有了,经销商也活不下去。这次万人致歉大会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是给人一种作秀的姿态,这令双汇的呃处境雪上加霜。并且双汇集团的领导万隆在发言时更是反复强调双汇集团在此次事件中的损失,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把消费者的利益置之度外。

在危机的恢复阶段,双汇集团开始在消费者心目中重塑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的良好形象。4月6日,双汇肉制品陆续在各大超市恢复上架,重庆区域经理马经理为让市民相信重新上架的双汇产品质量安全,带着促销人员现场大吃双汇火腿肠,以此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同时,双汇集团还把生猪在线“头头检测”作为一个工序,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保障食品安全,实行开放式办厂,邀请广大消费者、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到企业参观考察和监督,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专业化质量安全服务,做到产品更优、企业更强。此时经历过风雨飘摇的双汇集团发现了消费者的重要性,没有消费者的信赖和购买力,双汇集团的生存和发展也将陷入困境。双汇力图建立过硬的产品质量,投入3亿元的检测资金,但是,与这些可量化的货币投入相比较,双汇用20多年时间所树立的放心肉品牌受到了质疑,这项无形价值的损失对于双汇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无法估量的。

三、双汇危机公关思考与启示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和危机管理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力量之源。危机一旦发生,公关行为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危机,而应要持有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诚恳道歉的态度来化解危机。

首先,双汇集团应该加强控制上游的产业供应环节。由于双汇集团肉制品的猪肉一部分来源于自己设厂养殖的生猪,另一部分来源于其他收购渠道,因此在生猪进厂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工作,使生猪安全标准达到100%。同时,着力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那些猪肉原料供应商之间签订安全协议,强化原辅料供应商的道德自律,倡导诚实经营和讲究信誉,切实践行“道德工业”理念,从源头上形成和谐安全流通渠道。双汇集团还应该加快养殖业发展,完善双汇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自身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量,确保产品来源和生产安全。

其次,引入第三方独立质量监督机构,实现内外监督相结合。双汇集团内部采用的监测制度是:(1)生猪头头检验,原辅料批批检查,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2)加强对下属子公司和相关环节的监管力度;(3)集团稽查中心严查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违规行为。此外企业除了加紧内部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外,还应当引进第三方独立的质量检测机构,公开透明信息接受监督,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考核相结合。

最后,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建立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开展产品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对某些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或是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及时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迅速对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必要部署和落实,防止危机的发生和蔓延,从而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盘和林.《危机管理决策分析及经典案例》.人民出版社,2006

[4]刘刚.《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卢金婷.《企业危机公关及案例分析》.中国期刊网.2009(4)

第8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在短短的半年里,东南亚各国货币如此大幅度贬值,就其外因看是由于货币体系受到了外部冲击,而内因则是由其自身蕴藏的经济畸型增长使之。泰国的危机是“泡沫经济”的破灭引起;马币贬值主要是由过分依赖从日本进口原材料,追求加工出口的高增长而产生的经常项目赤字所致;印尼和菲律宾则是泰国的泡沫,马币的赤字兼而有之;新加坡的贬值是受迫于货币的区域性联系;韩国则由工业品国内市场开发不够,国际市场销路受阻,产品相对过剩所致;日元贬值是其1990~1992年泡沫崩溃时的余震效应。此间,台币曾主动贬值,目的是为了增加出口收益。

然而,通过货币贬值,增加出口收益究竟有何利弊?得失孰轻孰重?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性分析。

一、物价水平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因素

汇率是货币的“对外价值”,物价是货币的“对内价值”,从根本上讲,汇率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首先提出了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他主张,以各国单位通货的国内购买力为依据,来计算各国间的外汇率。他认为两个国家中的任一国或两国的货币国内购买力的变动,必然引起两国间的外汇率的变动,并由此得出汇率E=P/P[F](P为国内价格指数,P[F]为国外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价格水平在统计口径上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就同种口径而言,两国之间也有一定差别,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以两国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来表示汇率的变化,因而得出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即

附图{图}国内、外价格水平变化百分比)。通常,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化被看成是通货膨胀率,因此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可以解释成汇率变化的百分比等于国内外通货膨胀率差。

但是,在一国的价格变化中,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价格变化与两国的货币交换活动无关。再者,在发展中国家里,非贸易品的涨价幅度远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因此非贸易品的涨价因素应从通胀率中扣除。另外在考察通胀率和汇率变化的关系时,两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差对货币的稳定与通胀率起着相反的作用,因而生产力提高速度也应从相对购买力平价中扣除(由于发展中国家使用成熟技术,而发达国家承担着开发新技术的高风险任务,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提高速度高于发达国家)。

如果要分析中美两国间的汇率变化,考虑上述因素后,相对购买力公式表示为:

附图{图}也就是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可以保持不变。

无论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还是绝对购买力平价,都揭示了物价与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货币流通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生产力水平提高,可贸易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物价水平降低,汇率就提高,货币也就升值。因此,一国货币的升值与贬值,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国内生产力效率导致的物价水平决定的。

我们说物价变动是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并不否认引起汇率变动的其它因素:在复杂的国际货币运动中,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国际收支如资本的流动,资产结构的变化,利率的变动,财政扩张,中央银行的消毒干预,人们的预期,新闻传媒的作用等等都能使汇率发生偏离物价内核的运动。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即时的,派生的,技术性的。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说明两国间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内含着两国生产力水平对比变化而引起的物价变化。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往往是对由物价决定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经常性项目盈亏的一种补充;资产结构则是经常项目盈余积累的结果;利率是刺激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消毒干预是货币当局通过货币的供应量来改变两类货币金融资产的比率,从而使汇率变化回归到物价变化上来的一种手段;至于人们的预期和新闻传媒的作用,再也没有什么比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更为人们及新闻媒介关注的了。所以,从长远看,上述能使汇率变化的因素与物价变动比较起来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货币贬值与出口增长的潜力分析

然而,不管本国物价水平如何,只要汇率下降,人为地使货币贬值,就可以用同样多的外币买到更多的本国商品。由于低价是商品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一些外贸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此理论为依据,也要求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来增加商品出口。在此我们暂不提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政策的得与失,首先对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的增长潜力作一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下调,主动贬值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出口品物价来求得出口量的增长,这是一种价格对需求量的变化运动。因此,理论分析应从弹性系数Ed入手。这里又分为低弹性和高弹性两种情况。

1.低弹性

按推论,在本币贬值后,由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相应地,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量应当减少,从而使贸易收支得到改善。然而,在出口需求对价格低弹性时,买主对出口商品较低的价格作出的反应相对较小,在短期内不会增加购买量。这时,由于汇率降低,出口量不变,反而使出口商品总值降低。反之,在进口商品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由于合同的制约以及寻找能较好地替代价格较高的进口商品的产品需要时间,这样,进口总额不是下降反而上升。于是在期初,货币贬值使得贸易收支状况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这种情况得持续一段时间后,弹性会慢慢增加,贸易收支随之得到改善,贸易收支的这种先下降后增长的一般型态与字母J相似。

但是J曲线的后期上升不是由提高生产率,而是人为的贬值作用引起的。这样,由于需求拉动作用和人们的心理预期,汇率下降将反作用于物价,引起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工资,原料的上升,使前期货币贬值刺激出口的正效应降为零。

2.高弹性

当需求对物价高弹性时,若Ed趋近于1,则出口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下跌相互抵消,出口总值没有变化。

若Ed>1,按推论,则货币贬值能有效地增加出口总值。但是人为降低汇率使货币贬值不是没有限量的。在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中,

附图{图}此即为国内发生不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再如国内价格不变,设外贸利润为10%,此时若人为使汇率下降10%以上,这就是低于成本销售,要受到《反倾销法》的制裁。

由此看来,在高弹性下,尽管货币贬值能增加出口总值,但因货币贬值的幅度有各种限制,使得这一技术措施增加的出口总值也有一定限度。

例如,根据统计测算,我国1980~1989年的进口需求弹性为-0.3007,出口需求弹性为-0.7241,这就是说人民币无论贬值与升值其对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不太明显。如按1996年我国出口产品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Ed=-1.0331计算。若人民币汇率贬1%,则出口数量增长1.0331%,若汇率下降4个点,则货币贬值使出口总值的净增长只有0.132%。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对货币贬值与贸易收支的关系作了大量实证研究,但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1974年阿瑟·拉弗调查研究了60年代15个贬值国贸易收支的时间变化型态。总的看来,在贬值后贸易收支是改善的,但然后又恶化了。15个国家中有4国提供了J曲线的事实。

马克·麦尔斯分析了14个国家中16次贬值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发现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的事实(据报道,1998年一季度越南盾贬值后,出口量有所增长,但效益没有增加)。他找到的只是一些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事实,这意味着,贬值后,资本项目会有盈余增加。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投资者预期贬值时,提前将资本抽逃,一旦贬值发生,则抽逃的资本重新返回,从而创造了较高的资本项目盈余。

考察我国改革以来汇率与贸易收支的情况,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却是明显的。但这种改善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会出现新的变化(如表1、图1所示)。

附图{图}

从以上图形中可以看到,汇率下跌、出口增长服从出口恶化——货币贬值——出口改善——出口恶化——再贬值——再改善——再恶化这样一条循环路径,由于这条路径类似于通货膨胀中的物价与工资竞相增长的“跳背”游戏,所以,我把人为贬值造成的出口增长叫做“刚性增长”。“跳背”游戏的发展结果是对工资和物价的双重管制。由贬值造成的出口刚性增长其结果也必然受到世界经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干预。

三、两种政策、两种结局

1997年,我国的外贸从总量上看,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了30%。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产品的2/3来源于服装、鞋帽等杂项制品。出口地区分布为欧美、东南亚、日本。在东南亚,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抑制了消费,减少了从我国的进口;在欧美市场,由于东南亚货币贬值,这些国家与我国出口同类产品的价格几乎便宜了一半,也对我国出口总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广东省的出口总量比同期减少了二成半。在这种压力下,尽管我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但在我国南方,人们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和呼声至今仍然很高。

因此,稳定汇率和调整汇率就成了政府的两种政策选择。

如果选择汇率下调、货币贬值的政策,则对于缓解目前的出口压力、增加简单的竞争能力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只要人民币贬值达不到40%的程度,我们仍然不能与东南亚破坏性的廉价商品竞争。若是为了增加出口而使人民币贬值达到和东南亚相近的程度,那么出口的刚性增长换来的则是“整整十年的倒退”,这便是哪一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实际上,东南亚各国一直采用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只是在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后,不是不从汇率防线上大溃退,发生了大幅贬值的货币灾难。

勿用讳言,同东亚、东南亚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内部隐患。例如,由于我国过去企业制度僵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亏损不断增加,1996年国有企业出现净亏378亿,企业还款十分困难,但是这一年银行23071.3亿方向性贷款中,有70%~80%贷给了这些效益较差的企业。贷放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就会像韩国一样出现金融风险。再如,我国银行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控手段又不完善,致使一些银行资金脱离产业资本自己去“创造”利润,参与房地产和股市炒作,像泰国金融业一样去吹经济气泡,这类违规现象还相当普遍。

对于这些隐患,我们如果不是吸取教训,从根本上化解风险,而只是肤浅地从降低汇率上去寻求出路,这将不仅使我国的金融环境恶化,加重1160亿美元的还债负担,使治理整理出现低通胀下的高增长成果功亏一篑,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加剧东南亚、东亚的货币震荡,引发各国货币之间的竞争性贬值,从而使整个国际经济体系陷于崩溃的境地。

若是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我国现阶段的出口贸易可能会受挫,甚至会使一些传统出口商品市场丢失。

然而,这又正是我国出口产品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一次绝好机会。

例如,日本在战后由于受战胜国制定的国际货币体制约束,即使出现贸易收支赤字,也不许通过汇率下调来改善解决。严格的控制,反而使得日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提高出口产业的生产率,以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艰苦竞争,求得贸易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汇率从此前的360日元/美元一下升到120日元/美元,日元整整升值了两倍。在这种情况下,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日本为了谋求生存,彻底改变了出口战略的内容。

其一,他们将日元大幅升值后难以为继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要么停止生产,要么转移到工资水平较低的东南亚各国。日本国内集中生产零部件,然后出口零部件到低工资国家组装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

其二,日本国内的主要精力则放在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上。日本主要制造企业在这一阶段投入到新产品研究开发中的费用占设备总投资额的比重由80年代初期的7.9%上升到了23.3%(我国四川长虹电器在1996年的这一比例为5.8%)。

其三,日元升值有利于进口,但日本与近年来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做法不同,不是进口高档轿车、高级消费品,而是大量进口先进设备,对半导体、新材料进行技术革新。

其四,在升值的压力下,日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资成本,缩短劳动时间,大力推行了机器人的操作,同时在节约资源,利用能源方面加大投资,从而使日本的产业化水平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

由此可见,尽管货币升值给日本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正是在这一压力下,日本反而发展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对照日本,我国目前货币升值的压力可以忽略不计。而我们在加强宏观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出口实力上却比当时的日本开拓空间更大。

首先,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就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而言,大多数企业技术陈旧,产品老化,效率低下,若再不进行技术和设备投资,迟早会被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因此,利用目前汇率稳定的良好条件,进行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是赶超发达国家、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及产业水平的大好时机。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等级的提高是增强出口实力的最根本的途径。

其次,我国外贸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于先进部门,因而,这些企业在制度创新、改善经营、降低流通成本、堵塞漏洞、开拓市场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余地和潜力可挖。

再者,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因而国际上对我国以货币为手段的宏观调节政策水平要求更高了。任何人为地使汇率脱离物价实际的做法都将受到严格控制。所以,对于东南亚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货币调控,消毒干预或财政税收等一套组合政策进行弥补,从而使我国出口贸易由过去单纯重视量的扩张,真正转到追求结构优化下的良性增长中来。

【参考文献】

1.〔日〕铃木淑夫:《日本的金融政策》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版。

2.〔美〕迈克尔·梅尔文:《国际货币与金融》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版。

第9篇:有机化学反应汇总范文

众所周知,词汇是组成语音的最基本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句子,更无所谓语言,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所说的: “我们不能接受语法比词汇更重要的说法。事实是,没有语法几乎什么都不能传达,然而如果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传达不了。” 可是词汇教学却是外语教学的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来进行阅读理解很困难,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英语学习差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过好单词关,因此导致了其他方面的连锁困难,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受阻,造成词汇学习困难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某些不正确的观点是妨碍词汇学习的重要因素,一部分学生误解为外语学习只要能听会说就行了,把听说、阅读和词汇分离对立起来,认为词汇学习不那么重要,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更有不少学生认为词汇学习只是拼拼写写,读读背背,没多大学问,对词汇掉以轻心,毫不在意,因而导致英语学习成绩差,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端正学生学习词汇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影响学生学习词汇的各种心理因素,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从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下面就自己平常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介绍一下。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我们都知道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求知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要善于表现掌握大量的词汇所带来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展示词汇缺乏所形成的反差,从而引发学生向往熟练地掌握词汇,驽驭语言,激发起其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他们自己学习语言,学习词汇的潜力,提高学习的信心,对词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总以为自己不善于背记,甚至把自己归为不适合语言学习的类型,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鼓励,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在进步中看到自己的潜力,树立信心。如初二上学期第 8单元第29课的句型“Where do you sit?”回答该句型应用多个不同的介词,in、on、at组成的短语,单纯地要学生死记硬背很容易弄混淆,而且不易运用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动脑筋,把课文插图与课堂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首先通过挂图教学词汇Left Light及含有的介词的短语at the front of、at the back of、in the middle of,然后说LiLei is on Jims right、Jim is on LiLeis left、Lily and Lucy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ssroom等学生初步掌握这几句话后,再利用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在教室哪个位置,坐在某人左边或右边,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听说读写,整体学习 词汇学习是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同时从词汇的音形义多重角度去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单凭听觉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 15%,单凭视觉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25%,而两者相结合时所得的记忆量是45%,学习外语就应该运用多种感觉器官,通过眼、耳、口、手等感受词汇的音、形、义等要素将这些要素的刺激传达到大脑,形成一种综合的词汇结构,并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结合在一起,形成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一旦外界出现某种语言环境的刺激,就能作出应有的反应,因此在词汇学习中也应强调听、说、读、写五官并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记促使多途径、多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结合,使语言得以强化,培养起外语的语感。

3.掌握记忆方法,消除焦虑心理 消除焦虑心理,树立信心是学习的基本原则,而对外语词汇学习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意义,外语词汇难学难记的思想把许多学生搞得过分焦虑紧张,信心不足。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消除焦虑,树立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凭说教,而应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习变得轻松顺利,富有成功感。 根据认识法的观点,学习外语不同于学习母语,不能依赖 “刺激--反应形”的学习方法,而需要在理解运用语言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逻辑推理,创造性的活用语言,英语词汇学习必须自觉运用读音规则,音形义整体识记规则,同义词联想规则等使外语学习成为有意识的学习,如由egg可以产生联想孵化为“chick”然后小鸡长成“hen”和“cock”,由“chopping”联想到“chop”,然后想到“shopkeeper”。由“work”联想到“worker”然后想到“workroom”。这样使得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有趣、容易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克服低估自己词汇记忆能力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敢于记忆、善于记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兴趣和技能。 总之,要真正学好和使用好词汇,必须注重文化,把握文化内容,促进词汇的真正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保证有通过这一途径,才可能最终达到得心应手地使用外语的自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