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现有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形式上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教育主要由专职辅导员负责,知识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教师往往只单纯从事专业教学,不管学生思想工作。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限制在课堂,实验课则是限制在实验室,并按教师设定的实验程序“依样画葫芦”。教室和实验室是剧场,教材是剧本,粉笔和黑板是道具,作为主角的专业教师在演一场独幕剧。久而久之, 在高等院校, 师生似乎都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 如果遇到专业课, 教师上完课一卷教案就走, 如无课也就很难有所接触。特别是医药学院学制长、严谨求实的特点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记忆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有不少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感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难以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就业形式的严峻更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下降,对学习和社会活动失去了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体制问题, 对专业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与专业教师利益切实相关的往往只是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 学生人格是否健全与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联系; 另一方面是认识问题, 专业教师往往认为思想教育是专职辅导员的事情, 与己无关,也不方便插手。据不完全统计, 92.7%的专业教师并不理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则是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并重, 二者缺一不可。这必然要求高校中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切实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教书, 又育人。

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 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因此, 有必要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专业教师这一块教育资源整合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意见》还指出,所有教师都要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传德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政治觉悟。把高校专业教师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是高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是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是实现“ 教书”和“ 育人”统一,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需要。

一方面,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养成的导师, 专业教师的为人就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把他们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通过他们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言传身教, 从而减少思想教育的痕迹, 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育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 专业教师数量大,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 互动交流的时间多, 让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同时, 他们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有利于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接触学生机会多、威望高的优势,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真正把《意见》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如何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完成和实现的重要力量。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思政教育对象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政党或者集团组织内,教育者按照相关要求,对本政党或者本集团组织的所属成员进行的以思想道德、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在对政党或者集团组织所属成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引导新人,鼓励和号召所有社会成员一起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思想倾向和态度上的引导活动。

所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对特定对象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的纠正和引导活动,是为了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多种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之一。

所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本身。也就是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是那些在学校接受教育或者求学、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加以专门引导和教育的人,他们在思想上具有受教育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对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自身。

2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思政教育对象的内在价值

2.1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由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队伍等多种要素组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队伍都是针对教育对象而制定和建立的,如果没有教育对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无从进行。因此,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2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价值还体现在它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所谓教学相长,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现在的教育学理念强调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地,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只有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帮助学生树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学生思想认识和态度倾向上的正确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在价值。

2.3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自我认同

如果说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都还只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在价值的客观表现,那么在主观上,学生思想教育对象的内在价值则体现在: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教育对象主动接受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符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思想和观念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努力成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不仅了解自身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懂得如何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促进自我价值的完美实现。

3结语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生思想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带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在价值对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渠彦超.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及其开发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它是人们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加工和提高加以体系化、理论化、规范化,由此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以此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进而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

1.1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萌芽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萌芽阶段主要是指1978―1983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讨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的命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的研究也渗透其中。1982年杨静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1983年张蔚萍在《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以及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这一阶段学者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有的现象。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由此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

1.2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表现为开始出现“一规律论”和“两规律论”的争论。“一规律论”表现在恽重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两规律论”主要表现在1991年高教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一阶段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对象的研究处于过渡阶段。

1.3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形成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的形成阶段主要是指1997年至今这一时期。在这一阶段“一规律论”和“两规律论”的争论更加明显。如刘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价值观念。”而刘新庚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关于对“两规律论”认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陈秉公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以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与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张耀灿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在这一阶段学者们逐步形成了“一规律论”即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或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确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这门学科确立的根据和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学者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自产生以来,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提出要对本阶级进行政治教育,一直以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统治阶级不仅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来保障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力图把本阶级的意志强加于被统治阶级来实现统治。在西方的中世纪教权和王权的结合使当时的封建庄园主的统治既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有了强大的思想保证。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通过这些运动唤醒本阶级的价值诉求来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觉醒,最终为实现其统治而服务。19世纪随着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宣传工作、政治工作等观念,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自身的现状和历史地位,并以此来号召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2.2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必须具有独特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必须具有独特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一个学科能够存在并发展首先必须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新兴学科确立独特的研究对象更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笼统地定义为人,因为人包括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使社会属性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明确本学科是研究人的哪一方面。一方面要避免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定义为人。另一方面要避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象,而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看成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两方面看来就不能把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格理论、动机理论、行为理论等来解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再把这一规律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3从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现阶段的现实需要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符合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发展状况。在已有的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基础之上,学者提出了“适应超越律”、“双向互动律”、“要素协同律”等规律。这些规律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现实需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推动人民群众能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使全国人民保持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而服务。(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1992.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蔚萍,张俊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4]恽重.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J].思想政治工作,1992(6).

[5]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院校具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推动高等院校不断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会对高校的最终教育成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研究就显得日渐紧迫起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自然界中任何两件物质之间都会产生吸引力,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靠近。而这里的吸引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注意力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能激发和调动高校学生去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思想政治品德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吸引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吸引力

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行动的最根本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完善的智能结构以及言行一致性,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重要的吸引力。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始终坚持党指导的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耀感,能对自己所执教的理论诚信、笃行、深思。个人魅力是指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人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是通过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相应的思想观念,以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活动,是人格品德塑造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教育形式为手段,兼以人格感染为辅助,并且教育形式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的印证、践行程度。完善的智能结构是指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及能力的综合。知识的范畴除了要求教育者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里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个人感觉的感受力、记忆力、思维灵敏度和具体的身体、语言的反应表达能力,还包括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言行一致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灌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自身具体工作生活中行为的相向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言行不一致性能产生比直接的思想灌输更直接和深刻的积极作用,反之相反的言行产生的消极作用会远远大于本来要灌输达到的效果,而且不可逆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社会总体要求与目标要求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即是对社会要求和德育目标的接受,也就是从心理认知上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表现在教育对象对接受内容内化后的具体外汇,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体系内容、教育内容体系的遵守和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包括相同世界观的树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复杂的利益群体,多样化的思想追求,各形态的文化传入产生了多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学说并存的状态,凸显了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内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状况。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培养健全的人、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些目标是渐次增强的关系,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确定的预定成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确定每一个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的预定层次,能有效节省教育成本投入,集中精力培养高层次的教育对象。与之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根据不同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应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要求,例如传统美德、社会功德、职业道德等;较高一些的教育内容应侧重“弘扬”社会主导要求及重要指导思想,如爱国主义、集团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应为精神的“追求”层次,是先进的、崇高的,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这些层次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是由低到高的发展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者为了把反映特定阶级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品质、行为、感悟而使用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离不开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每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讲究教育行为的艺术化,运用高超的处事技巧、精深的讲解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最终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均是人,只有达到这两者的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必须从单向灌输教育转变为互动的交流学习,同时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洽结合,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能力,使用新科技,利用新环境,在新理论的帮助之下,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及心里困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它的施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产生影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定义,其主义因素有四个:(1)教育主体;(2)教育客体;(3)教育介体;(4)教育外体。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们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作用。

(一)教育主体因素

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育主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要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对教育内容、教育情境的控制,对教育内容的灌输以及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的引导的教育功能。因此,教育主体不仅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这是由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具体因素都是由教育者确定的,教育者的主体因素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另外,教育者的态度、理念、个人魅力、理论水平,以及教育的方法、艺术等,对教育对象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思想的坚守者。决定最基本和最精髓的理论的保存和传播,把握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变革,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需求,鉴别、收集、整理和选择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将正确合适的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达到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个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如教育者的权威性、可信度、友善度以及预见性等。同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及方法也会影响教育效果,这是基于教育活动本身的互动性因素,两者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因此,如果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主体因素的积极作用,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合理定位,确认适合的目标,结合实际,落实具体,改进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客体因素

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内容的结算者,是社会环境预期形成的相应教育成果。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者的学习和模仿的客体,同时他本身也是自我理解和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主体,他自觉内化教育者的传输内容,以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选择并决定学习效果,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只有教育对象同时具有这两种身份,才能有效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对象不同于其他活动中的客体对象,他是具有自我意思的客体,不是主体作用下直接和纯粹的反应和变化,而需要对象在主体作用下经过本身的思维执行之后才能达到主体所预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有主体性的客体对象。然而他的主体性当然不同于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在各自的活动过程和信息交流过程中是不同的主体因素。教育者收集、整理、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完善并传导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积极有效的选择、接受、处理教育信息。教育客体的基础条件影响和制约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作为一项双向互动教育活动中的客体因素,教育客体本身的条件和素质也极为重要。包括:教育对象的家庭环境、过去的受教育经历、社会的阅历水平、知识构架和道德素质,甚至是教育活动时的状态等。

(三)教育介体因素

教育介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内容及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作用与教育客体的具体因素。它连接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最基本因素,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发挥。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是基础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最佳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保证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过程。从接受者的角度看,新颖的题材、多样的方式、精巧的表达最能达到吸引教育者的效果,这需要在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上大胆革新,积极变化。既需要高层面的政治宣传和权威思想教育,更需要适应新条件的互动学习、热点解析以及思想探讨。

(四)教育外体因素

教育外体及教育环境,是社会环境及提供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其他因素始终受到教育外体的影响。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围绕教育活动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宏观环境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等,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开放变化的。教育的主客体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任何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进行的,是人的思想变化的客观影响因素。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就必须研究客观规律,把握环境中的各因素关系及对人思想产生作用的规律,这样才能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健康发展。

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路径

(一)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社会整体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的观念,科学有效的树立新时期正确目标,是目前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教育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

脱离社会实际的理论是无法达到切实的落实和传输,也无法让教育对象主动的接受和遵行。在当今不断变革的时代,贴合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教育目的。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坚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造方法,满足教育对象发展需求的过程,能有效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变革,做好理论的通俗化、针对性和生动性,把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浅显的讲述、传播出去。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坚持教育者的理论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提出了高于其他教育者的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教育者必须为教育对象提供具体教育内容以外的人的教育,这是教育者本身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内容外化的外在教育。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对象的自身觉醒和体会,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认识、实践能力,有助于教育对象更快速、深刻的领会教育内容。这需要教育活动给予教育对象更好的学习关系和主动性作用。

五、重视过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消极作用

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多为了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而盲目选择和改变的一些现象。例如,为了完成指标而大量发展党员,缺乏基础了解和深度培养;为了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听课率,教育者对各种社会现象偏向性的解读和暗示;随意加大对思想政治学习中先进者的奖励,包括隐性政策,使高校教育资源出现分配不公等现象。

六、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核心,是引导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来源,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要时刻注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努力克服消极作用,掌握思想教育的规律,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吸引作用。

作者:王振宇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建国,李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张晓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J].长安学刊,2010(3).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2004年李焕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向社会生活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 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的最早阐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定义,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与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教育目标现实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缺点。一方面,生活化要求教育目标贴近和回归大众,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关乎社会的安危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化要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是由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兼顾不同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对象做不同要求,才能使各个思想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知识化向生活化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原则性过强,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知识的宣讲,而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内容应源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围绕生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或者尽可能把理论内容回归到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有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利用课堂的单调教育方法。生活化就是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随时随地的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马克思所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理论做指导,尤其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赖单一的强制性的外部灌输的方法,不管教育对象是否愿意、是否感兴趣, 教育者都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向教育对象,使其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教育对象为本, 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凸显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主学习中,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立足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求,来研究人、考察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了人的精神性,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人们的物质性需要的满足;强调了人的理性,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的满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而是全面关心他们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在生活的感悟下,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所以,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德与才、理与情、智与能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为根基,归根结底在价值上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真实的人作为基础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表明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需求。可见,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恰恰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相通,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由此看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2]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124,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2):23-31.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特点;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而进行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又不同于其他方面的管理,其具有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把握其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点

1、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根本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同样要处处确保这一政治方向不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政治方向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制订计划、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评价效果等方面。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政治方向性,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

2、组织性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性,一方面表明管理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进行的,这种组织是由进行管理活动的人所组成的一个有序结构。组织是管理的主体,因而任何管理都是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去执行的,同时组织又是管理的对象,因为任何管理都是对一定组织的管理。另一方面表明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活动,这种组织活动将分散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不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物质和社会双重结构的过程。这种组织过程既把各种无序的事物结合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组织系统,又能不断地根据变化着的外部和内部情况,对管理活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寻求相适应的最佳物质与社会的匹配关系。

3、开放性

开放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虽然系统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主体,但是作为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已超出了部门和单位。党和政府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高组织者,社会有关方面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责任。由此可见从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具有开放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范围看,也已经超越了部门、单位的界限,作为动态的组织性同样是开放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配置部门、单位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借助一切积极力量,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4、协调性

任何管理都具有协调性的特点,管理的协调性指的是调节和改造各种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相互适应,按着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在整体上处于最佳的功能状态。从管理活动的对象来看,一般社会活动总以某个特定的具体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如生产活动以自然界为对象,政治活动以社会为对象。然而,管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却是以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为自己的对象,是对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活动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的活动。因而与各种社会活动相对应,就有协调这些活动的生产管理、社会政治管理和社会意识管理等形式,这些管理活动是通过协调各种社会活动而间接地对各种客观事物起作用,从而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作用

科学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和实现目的的必要条件,具有预测作用、导向作用及控制作用等。

1、预测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变化加强预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切实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及时纠正教育对象偏离社会要求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有效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2、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意识的导向作用,运用启发和监督等方法,把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向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等方式,可以对人们的情绪进行调控,对人们的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及时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3、控制作用

由于教育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干扰因素不断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时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采用一定的控制手段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控制主要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在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以及时将活动信息反馈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为其指导管理活动、调整管理目标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及时掌握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动态信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政治性、组织性、开放性和协调性等明显的自身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这些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和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更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运诗,罗志峰等.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与管理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程卫国.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思想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勇泽,罗凤,徐新彦.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5]张建辉.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看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4).

[6]田建国.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8-10-17.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泛政治化 政治弱化

中国分类号:G62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的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时期,某些问题上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缺憾、失误,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效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的“泛政治化”倾向和新媒介发展起来后的“政治弱化”现象尤为凸显。

一、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斗争思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自始就被打上了“政治化”烙印,像以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衡量个人品德,以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主要方式等,这在战争年代确实起到了鼓舞人心、团结人民的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国国情和人民的各种观念都得以改善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仍以“泛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去进行传播,必然不会适应广大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表现在:

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严重存在。一旦以政治代道德,道德教育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就损伤了政治教育应有的品质,同时也使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丧失了独立的地位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在实践中也势必会用一种政治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使人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顺序错倒问题。像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的现象,就是使理应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颠倒先后,忽视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忽略个性品质修养等等,使德育不能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不稳,发展不畅。

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现象的出现,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成因。

1、教育者传播目的的绝对化

教育者的动机与传播的效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从自身利益考虑培养与之政治目标和价值观相同的接班人,多注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教育,将政治教育渗透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同时采取灌输、宣传的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政治化倾向。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受教育者迷信教育者的权威,绝对确信和服从教育者传授的政治内容以及相关观点,政治思想逐渐渗透并发展成为自然意识,即便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在政治思想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思维,奉政治为首,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教育的附庸。

3、传播内容的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应相应进行变革。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由于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使之传播内容相对陈旧并脱离实际,致使其依旧围绕政治教育中心的传统向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靠拢,以期符合现代社会的思想需求。

4、传播渠道的正统化

尽管当今新媒介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多样化、小范围传播,但其还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电视、广播等正规途径大规模进行。通过这些传统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以传统理念对赋予新内容的传统观念进行传播,那么政治教育则是必不可少,政治化倾向也就不足为怪。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弱化”

随着新媒介的运用,网络信息在我国迅速普及,使各种文化迅速在我国转播。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样影响着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导向问题,甚至出现了“政治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个人主体地位的凸显。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对象来看,个人地位的日益突出、个人选择的多元化使得传播对象的目标已经不仅仅锁定在思想政治方面,从而削弱了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

第一、态度中立。指人们对事物多不作明确判断而采取不表态、容忍态度,目前该现象已经在生活的各方面和各层次上表现出来,尤其是大部份传播对象对政治观念的反映上。对政治观点的不置可否,对政治现象的不在意,充分看出当今社会原有主导价值规范的弱化和新的主导价值规范尚未形成,不利于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架构的构建。

第二、选择自主。现阶段,传播对象在行为选择中“自主”因素加大,突破了以往对集体、单位、上级绝对服从的约束,个人权利意识得到强化,固然有利于调动传播对象的能动性,发挥个人作用;但同时也会减少个体对集体、组织的依附性,淡化传统的“组织观念”和“服从观念”,对长久以来的“集体意识”形成冲击,弱化政治观念,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影响。

第三、心理焦虑。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现出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现实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群体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会造成传播对象情绪上的过分紧张和莫名压抑,以自我为中心而无暇他顾,政治方面问题更是不在其关注范围内,因而会产生忽视政治教育、忽视政治问题的现象。

其次,教育主体日常行为的失范。政治本身就是标榜信仰和模范作用的,好的榜样会引导民众积极向上,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秩序中来。但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某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不再单纯以育人为根本,而是追名逐利,导致日常行为的失范,台上台下的行为表现差异太大致使其教育者形象不得服众,从而之进行的政治教育效果发生了偏差和下降,较大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再次,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相互链接的专门课程,这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即单纯的满足政治理论内容的宣传、讲授,缺乏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就无法提高人们进行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理论化、知识化的怪圈,枯燥无味,从而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发展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要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正视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突出政治方面优势的同时把握其他方面围绕政治进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教育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教育者亲传身受的进行各项活动,为受教育者起到榜样作用,远比单纯理论上、口头上的所谓“教育”更有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信服,才会按照教育者的领导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会使政治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因而,教育主体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多收集民意,体察民心,考虑受教育群体的切身利益,亲身参与到符合受教育群体利益的各项活动中,突出教育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群众也自会纷纷效仿,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谓“上达下效”,正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实际,注重创新,以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

1、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仅仅看作是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而应该将其与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真正实现人性化传播,才能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并最终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实现从单一“灌输”向全方位“互动”观念的转变,讲究方法、策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灌输”固然是理论原则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单纯的将“灌输”理论简单化、片面化、观念化是无法真正达到进行传播的目的的。只有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实现传播内容由生硬晦涩向直白易懂的转变,增强传递信息的可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只有被受者乐于接受,与受者的心理倾向性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实现传播效果。因此在实践中,不能违背受者的选择意向,强行灌输能引起其逆反心理的晦涩难懂的教育内容,而必须进行为其所愿意接受、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传播,才会在受者原有立场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的趋同,实现受者心理满足,传播目的也就更容易达到。

4、实现传播信息量由“多而全”向“少而精”的转变,循序渐进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作为传播对象的人各不相同,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因此要针对不同受者的吸收规律,分批适量的进行传播教育,切忌“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一定时期内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消化吸收成为自身意识,才能更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建设,既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传播效果的实现。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靠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自觉性来实施,又要靠制度所具有的稳定性、强制性予以保障。要站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提高到重要地位,在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中,把社会环境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社会大环境。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阵地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同志指出:“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们之福”。当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正确处理好媒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舆论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好调动人们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及时、前瞻地调控传播活动,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避免产生传统传播活动中时而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时而“贴近现实”、急功近利的现象,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优化效果。

3.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网络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多种感官系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性。一是要推广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理念与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将高质量的文字材料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政策性、理论性、实用性较强的教育专题制成形象生动的影像,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性。二是要开辟第二课堂。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将课时量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课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课件、音像资料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到网上,通过网络提示教学要点、活动安排,明确研讨问题、阅读书目,布置课后作业、组织答疑,进行成绩评定和反馈,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正确选择思想信息。三是要注重寓教于乐。大学生思想活跃、热衷竞技、敢于挑战、善于表现,娱乐性强的教育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好网络文化娱乐功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文化娱乐之中,研制开发带有思想性、娱乐性、吸引力的网络教学软件,可以将学习教育内容镶嵌于动漫作品和过关升级游戏之中,让大学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仕民主编.德育功能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戚万学,唐汉卫编著.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陆学杰,元 林.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与传播的交叉研究[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1期第31卷。

[4] 张绍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N].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1期第25卷。

[5] 赖井洋.思想政治教育效度弱化的原因管窥[N].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卷第1期。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舆情视角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TJJX12-023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三舟论,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三舟论”是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航舟规律而推出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范畴。它是教育方法、系统论与应急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的新创造。

“三舟”,简而言之,解释为“顺水推舟——破釜沉舟——乘风飞舟”。 “顺水推舟,破釜沉舟,乘风飞舟”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环节或程序。在这里,“舟”的含义有所变,有所不变。之所以说“有所变”,是因为事物是发展的,教育对象也一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对象。但在这里,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对教育对象想法与行为的表现符号的辩证认识。比如,教育对象出现不良想法和行为的时候,那么这种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就是教育对象的表现符号,当然这里并不是随意“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舟”的动态性。那“舟”的有所不变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这里的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本质与以及与教育者的关系始终是不变的,同时教育对象作为一个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一定范围变化的。一言蔽之,就是教育对象本质与教育对象表征的一致性问题。只有把握住不同教育对象的本质存在,才会让我们避免忽视教育对象,避免“丢”教育对象的错误。也只有以时、以地、以物而变,认识教育对象此时此刻的存在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以恰当有效的“第一反应”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首先,顺水推舟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特定时空、人事的瞬时现状或情景等为契机,创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条件,并以此适应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紧急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迎合教育对象,稳定教育对象的情绪”。教育对象是立体人,或是复杂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面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时候,尤其是对教育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是难以进行的。而此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教育对象,应该用理解宽容的态度以及尊重的原则去与教育对象进行对话,不能把教育对象从某一种应激状态中拉到毫无感情的思想理论教育阵地。只有用理解的心态面对教育对象,以“情感跟从”的“推舟”方向肯定教育对象的想法或行为的表现,与教育对象交流,统筹事件的各个因素,包括其派生因素(如后果、影响)。同时,不能有所犹豫或“露出破绽”的地方,犹豫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压不住场,不利于减缓或稳定局面。不要一味先入为主,才是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局势的恰当方法。

其次,破釜沉舟是运用“反应——结果——反应”的心理体验规律,抓住时机引导和教育教育对象的阶段。当第一阶段,也就是顺水推舟计划完成后,就要有意识地打破原来教育对象的不合理想法或者行为,这就是“破釜”,然后把该类想法或行为作淡化处理,综合各种手段引导和教育教育对象,把握事后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恢复,创造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环境,使教育对象自尊心得到保护的基础上为教育对象提供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时期。这是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破釜沉舟”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艺术。思想政治工作者既然要“破”,就需要有“立”的构想。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与渗透。“立”需要有方向,没有方向的“破釜”是盲目的、低效率的、徒劳的、危险的。因为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意义是思维的存在。一旦这种思想和行为明显的遭到否定,而且没有另一种思想或行为替代,教育对象就会出现迷茫、空虚、失落,类似于“人体休克”,处理不好是十分危险的,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第一阶段时对教育对象情感、需要、愿望、动机的分析成果,然后有步骤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总而言之,第二阶段要注重利用第一阶段的成果,以假设的结果,也就是以假设的“行为”反作用于现实的思想,引起教育对象关注的反应,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

最后,乘浪飞舟,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新的存在加以理论教育,遵循适时与导向性的原则,关心与鼓励教育对象。以历史的角度去把握各种教育的有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批判、比较、转换,适时引导与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境界,激励教育,强化教育对象意志,使教育对象重塑自我角色,发挥理想力量的作用,外化成行为实践而向彼岸努力,从而实现“飞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范文

一、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任何创新都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社会治理摒弃大包大揽的理念,政府开始放下身段,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合作伙伴、管理对象。这就启示我们要恰当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带有一些纠偏色彩,教育者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亟待改变。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其主体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者的使命,同时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主体能力,努力为实现自身价值自觉奋斗,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顺利过渡。这样就节约了教育成本,而且特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社会治理创新强调在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学会“弹钢琴”。[3]我们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为传统的党政机关、学校教师,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学生团体等主体的教育作用,如高校中学生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层社会团体通过自发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达到育人效果,博客、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基于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等等;社会治理主体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持,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是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及增强有效性的保证。[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通过发动群众广泛组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

二、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正如创新社会治理中,政府对社会的统治观念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时更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扩大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积极促进教育对象实现自我教育。首先,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一改从前不顾教育对象实际情况一刀切的现象,教育者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的合理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其次,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化趋势,我们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仅仅局限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之间,应提倡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等新的方法和途径。[4]广泛发动和吸引教育对象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多元行为主体的参与性,使其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在交往中互动,在互动中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此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更多地彰显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精神,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