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1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 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 betwee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ZHOU Jinnian

(He'nan Pharmaceutical School,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has far-reaching history, achiev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education both in connotation, embodiments of education, education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Yet another close link between the two, while the Marxist theory of education as a pol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lofty goals in lif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ies offer some innovative boot. Meanwhi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lways embodies marks theory of education value.

Key words Marxi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者同属于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内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它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改变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对人生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重新进行思考定位,帮助学习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等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肩负着受教育者价值观的重新建构的任务,它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处理享受与奉献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勤奋节俭,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与政治观的教育,在世界观的教育中,它教育人们世界的本质根源,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人们用实践的眼光去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在政治观的教育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奋斗。

其次,教育的实施方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传授来实现的,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机械的有计划的理论知识传授,受教育者会不自觉地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不容否认,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理论“灌输”的现象,当然这种灌输不同于一般的刻板训械或者刻意的强调,学习者对这种“灌输”的接受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无意识的行为。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显得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之外,还可以通过实践训练,谈心教导,影视观摩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取得的教育效果在短期看来也比较明显。

从教育的成效来看,在教育目的上,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相同的,但是两者在教育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却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与运用,强调用理论武装人,重在提高人的理论水平。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崇高的人生理想,强调的是在思想观念上对人的塑造与改变,重在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实现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为人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意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并且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事物的本身特点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性。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等等,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原理方法。因此我们说,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为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付出与贡献,在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通过这些理论阐述,以及对人们的引导,我们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原理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作用,也就是说,在现代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最高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之一,它对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创新性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巨大的创新动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受教育者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改造的教育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的体现。就教育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为这一教育目的服务的。因此,要达到特定历史环境下祖国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单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人才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素养进行培养。另外,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影响范围的不断深入扩大,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其发挥的社会效能也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除了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之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效。反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除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凝聚,特定历史时期价值导向的引领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新课改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还是对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6.

第2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

从春秋到现代,儒家思想历经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裨助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儒家哲学义理中蕴含着对终生教育的价值观、人生历练与处世修养等方方面面,裨助我们找回原有的“仁爱”、“忠恕”的纯洁心灵与善良的“自性”。儒家思想的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助推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包含的深邃的教育理念与哲学义理,即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更为迫切,急需借鉴儒家思想的至正至刚之气处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一、儒家道德思想精髓的内涵

管窥儒家“经世致用”的观点,充斥着对“仁善”的道德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裨助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圣贤人格”、“自强不息”、“见利思义”以及“以和为贵”,对裨助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充斥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执干戈以卫社稷”以及“天下为公”的儒家言论,裨助我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的泛滥,无疑儒家忧国忧民的道德境界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了超凡脱俗与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面对外在的威胁与物质诱惑,才能达到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的高贵情怀。儒家道德思想认为若想真正的把握和领悟“德”的内涵,必须从道德的根源性开始。儒家认为道德的根源在每个人所固有的“仁心”,即认为“仁心”是人性所固有的。“为仁由己”的儒家认为学者必须先识仁才能在求知、做人、处事上有所依据,具有“依于仁”的完美性格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以道德伦理为根基的儒家思想建立在“仁”之上,“下学而上达”的教育思想充斥着科学内涵。儒家“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物欲泛滥的现实社会是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良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迷失在物质的洪流之中,部分人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内心毫无国家民族的责任之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对儒家这种崇高义利观的弘扬,在一定程度上裨助当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以致形成“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从切实问题入手“问仁”的儒家思想,避免了空谈道德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实践意义。“忠君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境界,吸取儒家这种高度的国家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意识,对于裨助我们处理社会道德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中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的现实意义。以“仁”为主体的“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道德的政治的实现路径,追求整体的和谐。我们只有树立至高至上的道德追求以及提升我们的心理思维,才能构建新的行为方式裨助社会风气的改变。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儒家认为“仁”是内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无待外求的“本性”东西;“仁”是本心善性,必须透过人的自觉呈现,而后乃能透显它超越而客观的现实意义。儒家把道德行为划分作初级和高级道德两种发生模式:根据不安之情引起心理效应,作为内在说服和根据,推动初级道德行为的发生;通过学习培养道德理性作为外在说服和根据建立高级道德行为的动机。个人从高级道德做起,必然得到他人以初级道德的回报,这种至贤至圣的道德追求也是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儒家点出的“仁”,意指人都可以“克己复礼”与“反求诸己”,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因此,自我就可以做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儒家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念恩和善行实践的动机和反省批判的能力的“观功念恩”的教育思想,对于裨助当代青年人格的完善、情义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包含天人合德为理想,以仁义内在为动力来唤醒人的纯真本性,并从具体之生活来落实道德的实践,在实践当中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道德,以德行之自觉为进路来达到良知之自由。在如今高校只重视对学生道德理论灌输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情况下,儒家教育思想中追求“至贤至圣”的道德实践,对于我们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谦冲诚信”、“当仁不让”、“追求和谐”的理念充斥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很大程度上裨助我们克制内心与行动上的物质欲望,以致达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境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通过“福德合一”的道德智慧启迪了现代人的哲学智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助我们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智慧,对我们处理现当代的种种现实社会问题给予极大的启示,其科学内涵与教育思想增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弘扬。儒家“其善而从、不善而改”的见贤思齐的教育思想,使得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人们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

二、把握儒家思想精髓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延存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以及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裨助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形式、方法上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也直接或间接的贯彻在家庭、学校、组织所进行的教育之中,深刻且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科学内涵,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精髓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增助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逐渐流毒于当今社会,急需“臻于至善”的儒家精华洗涤人民的心灵引领我们到至贤至圣的道德彼岸。儒家主张通过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在黑暗现实之中发现人的本善,这也是孟子以人格修养为视点的论述,对于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当今社会,亦是一种新的道德疗法。主张“诚者,天之道”的孟子思想,具有世界伦理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天人合德”思想的孔子,认为是人的“仁”彰显了天道天命的价值。“万世师表”的孔子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也要考量人民物质需求的合理满足,与孟子道德的产生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基础的主张相比,极具科学和实践意义。主张“内圣外王”与“天下大同”的儒家,并没有忽视人民正常的物质需求而是把它限制在“一箪食,一瓢饮”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需要儒家“一箪食,一瓢饮”不堪其忧的思想治愈对物质欲极度追求的当今社会。诚然,灌输没有丝毫物质支持的“向善”道德思想,必然会成为空泛的道德口号,既无助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无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综合考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一味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国家集体的需要,“道德”必然难以深入人心,也不能增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生命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论语》被奉为儒家思想精髓的经典,被历代引以为修身处事的凭借,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生命观的科学内涵,通过对儒家生命观的管窥汲取精髓,裨助人们树立正确生命观,增益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语》中的生命观以“生活与处世”的内容最多,而“生存与生命”的内容较少。管窥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重视的是现世之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高扬了生命的价值。《论语》中这样写道:“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管窥这句话,我们可知儒家按部就班与循序渐进的做事要求。“经世致用”的孔子强调的是现世的价值,关注的是生存的意义,而过度的强调生死与命理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儒家生命观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追求在集体、国家、民族的危在旦夕之际能够挺身而出的至高道义,这种舍生取义的至高道德境界也凸显出儒家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同样,“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凸显的也是这种至高的道义,儒家不仅单方的要求对“仁”的道德追求,管窥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要求与生命的珍重。以“未知生,焉知死”与消极以对的观点来诠释儒家关于死亡的哲思,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通过管窥孔子在祭祀中的谨慎与真情,也凸显了孔子对逝者的敬畏与生命的敬重。总括之,管窥《论语》中生命观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对死亡的概念未做深入的探索,但未对死亡的议题视而不见,通过谨慎积极的态度处理死亡祭祀的事宜表现出孔子超越命限的至高价值追求。通过管窥儒家“慎终追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情操昂扬的追求,儒家将生命观最终回归到积极处理现实生活的努力之上,彰显生命价值的意义之所在。儒家生命观中凸显的对人生价值的至高追求与生命的珍重,增益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裨助着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通过管窥儒家教育思想深刻挖掘其精髓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力求裨助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教育原则总括之有四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及“由博返约”。孔子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各种不同方式使学习者能知行通贯。孔子认为只有深刻的把握受教者的特点,在教育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科学全面的掌握受教者的心理特点,对于不同年龄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以及不同职业(学生、商人、工人等等)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言论,可以看出其对“启发诱导”这种教育方式的重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从教者与受教者中要找到这样两个平衡点:第一,从教者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从教者的主动权利又不能完全扼杀受教者的积极性;受教者积极性与自由性,既要保证受教者的积极性又不能无视从教者的主导作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深刻洞察到了人类的认识规律,科学的把握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具参考意义。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既要求学生要博学多识又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不能杂乱,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广与深的辩证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教者与受教者都有很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学习立场上,孔子要求学习者能够以虚心的态度自动自发努力地去学习,并应珍惜时间,有恒心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而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孔子的学习观念讲求学思并重,尚立志,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习意义而言,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具恢宏气度的君子儒,借着学习使人能不断的自我成长以趋于完美之境地。基于此,儒家在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方面的精髓,都可以裨助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三、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

儒家思想精髓的实效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教育的实效性上侧重,并充分考虑受教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空洞的灌输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例如:微信、QQ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采用多元化的教育避免呆板空洞的灌输。采用实效与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可以裨助受教者达到至贤至圣的理想人格。儒家思想精髓的实践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在“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上抒发得淋漓尽致。管窥儒家“知行合一”与“为己之学”的言论可见其对实践的重视,因此,应当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道德实践能力,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儒家伦理实践在于自觉反省,保证本心良知。道德原则不是依据形式逻辑的规则去考核,而是依据反省自觉中的存在实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受众者可以自主地从事道德实践,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这种实践将带来全面的存在性和终极性的自我转化,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精髓的爱国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发。儒家的圣人是积极入世的,具有兼善天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倡导经邦济世、建功立业的理念,梦想着建立一个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以集义养气的修养工夫培养出浩然之气,以养成大丈夫坚守善道、不为环境所左右的气度,最终在成德成物的实践中达成济世救民的终极关怀。孟子认为明善诚身的修养才能践行成圣,完成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把握儒家“尊王攘夷”民族大义的思想精髓,对于增助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发挥着重要作用,裨助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1989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2]唐凯麟:伦理学[M].2001年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杨伯峻:论语[M].2011年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7月.

[4]杨伯峻:孟子译注[M].2008年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第3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教育研究者选定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地论证、总结后,创造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以往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其构成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改变着人的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会加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这样对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才能够更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创新要界定在四个层次:(1)原则方法。原则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这一原则与其他原则相比更突出,所以更具指导意义。这一原则所提供的理论更科学,对思想政治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2)具体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原则方法基础之上,它是对原则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具体应用的原则是经过不同形式的总结所提炼出的科学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去。(3)操作方式。这是一种比理论学习更直接的一种方式,是对具体方法更加具体的一种方式。这种具体的方法涉及的范围广、方法多、数量多、操作性强,例如:实践法、理论教育法等。(4)运用艺术和技巧。这种方式的灵活性较强,但也可以发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掌握的是否纯熟,这种方法是对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运用,所以在实施时具有鲜明个人特色。

(二)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所以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我们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服务于实际。我们还要批判的继承教育方法,对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的理论都要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关系到我国思想教育的原理,因此,正确的选择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党总结出了一条事宜我党发展的政治思想路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党中央针对教育做出了探究,并为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出了方向,这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种科学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只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政治教育思想的探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也证明,只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育的创新是建立在原有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创新,无论是总结以往的经验还是根据以前的教育作出目标,目的都是创造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适应新时期人们的思想。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有关。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以来,这种经济模式对人们影响巨大,在给人们带来宽松经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扭曲,责任意识、合作意识都变的单薄起来,拜金、享乐却一时风靡起来,所以,这时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思潮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辩论,让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争执不休,因此,身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也深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等都有所变化,新的就业政策、新的政治观点、新道德观念让人们的选择日益增多,人们自我审视的意识越来越淡,相反却对社会的抱怨越来越多。人们缺乏同情心、责任感、集体精神,享乐、拜金主义却日益增多,因此,现在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论,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正确的方法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这种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人们遵守的理论,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特征要求

对思想政治基本原理的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方式对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从而更深层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至今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起着支架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在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的手段,科学把握其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思维要贯穿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的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人的教育,其方式也要立足于现实人,从人最根本的需求和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有理想、有知识,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在方式上的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社会经验的束缚,大胆创新。现代社会对完美人格和标准化人格追求之风盛行,其有悖于社会主义批判性人格的培养,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着手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自我批判和创造中提升一个层次,使人们打破狭隘思想的束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接纳自身以及自身生活。

(二)创新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贯彻首先要摒弃权威主义思想。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下,促进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权威主义思想所提倡的压抑人性、异化人性的观点迥乎不同。现代思想教育活动对权威主义的批判活动十分深刻,教育方式越来越重视在生活中提升道德品质。创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的体现多集中在主体思维,其提倡打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双方间建立互商互量的平等交流的友好关系,以加强彼此的了解,在沟通中促进思想的传播和新思想的形成。

(三)认知主义的垄断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赏识的创新。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认知主义密不可分,认知主义的主导型地位使认知成为人思想道德提升的唯一手段。一方面来说,认知主义是符合时展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但认知主义过度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进行统一化的改造,不可避免的忽视人情感和社会体验方面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根本上的提升收效甚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重视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提升对教育活动的情景设置和现实人们生活的情感体验的重视,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在对他人的理解、接受,对自身的批判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理念透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日渐专业化、学科化,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活动。教育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重视情景设置、双向实践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强大力量。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的全面贯彻和落实。传统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按照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教育者没有足够的生活情感体验,只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过分强调外在控制,忽视主体的思想变化的教育方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在以人为本原则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平等的氛围里有效沟通,教育者不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进行全局性把握。受教育者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割裂来看,而是寓之于现实人成长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中,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中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作为意识领域的产物,其无法与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完全同步,也无法在强烈客观刺激下自行生长,其提升必须依赖于在主体获得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后积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并积极与教育者交流从而针对自身的弊端获得有针对性的纠正。在教育双方的交流实践中,教育活动的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三)创设情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创新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情境设置这一动态的理念的实施有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得以提升,为受教育者良好人际圈的建立打下扎实基础。情境创设的全面实现,必然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性提高。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们在理论知识的铺垫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从其本身出发,自觉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继而促使思想道德提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应准确把握时代的气息,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建构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场所,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继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作者单位:保定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宁,裴新军.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于晨.以人为本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郭建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枣庄学院学报,2005(4)

第4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指南。我们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之中,才能更深刻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境遇,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大大丰富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更应坚持以人为本。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保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克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方法,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的双向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自主性,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式。帮助受教育者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教自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强制性,发展情境式、体验式、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各项综合素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激烈竞争,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如何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现实性课题。着力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建设,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建设,加强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愧于“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称号。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彰显自身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的基本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信也会变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理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彰显自身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1)就经济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和价值取向;可以从微观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2)就政治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发挥对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维护与建设功能,保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稳步推进;可以从微观上促进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促进公民“对由社会变动而引起的认识与情感失衡后的重新平衡能力” 的提高。(3)就其文化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在传播主流文化、批判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时空境遇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崭新的时空境遇。新的形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的拓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也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并要求我们给予其强有力的回应。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一场彻底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调整,给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带来极大的震荡。一方面,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效率意识等显著增强。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教育者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空泛性提出了挑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加强自我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沉渣泛起。

(二)网络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面对的新的时空境遇,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由于其“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等优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但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责任伦理和道德规范很容易丧失其约束作用,导致人们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信息固然十分丰富,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很容易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网络病毒、黑客的非法入侵,则易导致网络对私人领域的不适当干预,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网络化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负面影响无疑有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和受教育者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应运而生。这些思潮就其性质而言,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其中,关于中国模式之争、普世价值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成为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思潮和理论。这些社会思潮有许多是错误的,它们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许多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加以批判,将很容易引起人们信仰的迷茫、精神的涣散,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势必会因此下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也势必会因此受到冲击。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理应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正是基于这种“问题意识”,为了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把人作为第一位的资源,确立人的主体性,倡导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应走出把教育者当作传声筒、受教育者被当作改造对象和教育活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误区,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受教育者在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和情感共鸣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的反省、反思,使受教育者主动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坚持教育的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片面的灌输,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婚恋、就业、人际交往等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结合起来。

坚持教育内容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是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因而,一方面我们应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道德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反对片面追求多样性的形式主义,甚至搞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善于根据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反对“一刀切”、“一锅煮”。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首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全球化的视野下去考察,打破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交流的思想障碍,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了解,在比较、借鉴别人有益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做法。

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独立品性,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科特色。我们在借鉴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经验时,应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学科体系的构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和方法的提炼,防止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什么都有的“大杂烩”。

综上所述,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开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实现的关键是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立足于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空境遇,又要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邱伟光、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5.

第5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子德育思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精神^念的总和。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以老子、孔子等道德文化为本体发展而来的。因此,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发展,重视对老子传统德育思想文化的传承。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问题

(一)传统文化认识度不够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世界文明已经连为一个整体,西方与中方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就此展开。首先,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文化基础薄弱,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影响,致使道德辨别意识不足,在道德认识上表现出肤浅、混乱,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偏差。在道德行为上也表现出无礼、易变,甚至出现失控。还有个别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并不高,却对西方文化、风俗习惯更加感兴趣。其次,由于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高职学生从踏进校门就把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几乎没有时间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对将来的就业没有帮助。再次,传统文化知识从内容上看极为复杂,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文明3500年的历史,短期的理解和阅读收效甚微。而专业技能学习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专业技能的实用价值,并能很快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传统文化无用”的思想在广大学生观念中根深蒂固。而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也会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粗浅的层面。

(二)传统美德意识不足

中华传统美德可谓博大精深,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在家庭中要做到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而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美德、公共美德,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尊师重教,勤劳敬业。然而当下高校教学中,学生面对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文化诱惑,传统美德观念越来越淡泊,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出现了德信危机,集体主义意识缺乏,甚至在学校学习中违反校规校纪,考试作弊,欺骗同学、教师、家长,严重违背了传统道德规范,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因此而降低。

二、老子德育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老子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等德育思想,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1]。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传统老旧,而且具有功利主义,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德育思想,不但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德育文化的精髓与智慧,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品质明显提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十分有利。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言传身教,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互动,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老子德育思想的渗透,能够充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例如,老子德育思想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还有他的德育原则“行不言之教”,主要是强调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环境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烦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的本性。教师要用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再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讲出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学生。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根据学生不同思想政治素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2],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精神。教师对学生信任,同样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关系和谐,互动增加,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三)有利于增强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外来文化,面对各种错误价值观,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缺乏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爱国意识淡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的德育思想,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上的缺陷与不足,及时改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不断拼搏进取,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水平,力求为祖国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是以成绩为主,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还是无法避免过于重视智力教育的现象。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而老子“尊道贵德”思想与理念的不断渗透,使教育者不断对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进而祛除当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弊端,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变错误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老子德育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树立“圣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老子德育思想中的“圣人”所具有的品格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例如“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等,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提倡心灵纯净、善良,做人应该真实质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圣人”观念为指导,能够明确教育目标,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实际教育中,抓住学生的本质特征,顺应学生的自然品性与性格特点,将“圣人”观念逐渐渗透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圣人”品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扬学生个性,又要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化诚信教育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强化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格。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度并不高,甚至出现了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诚信缺失行为。因此,要加强老子有关诚信德育思想的渗透,例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通过对老子诚信德育思想的学习,教育学生要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诚信教育,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往往容易产生消极、负面心理,甚至无法面对挫折、困难,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价值观严重扭曲。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老子“无为”思想为指导,加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倡老子的“顺道”“重生”“惜身”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爱惜身体,顺从自然,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困境,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定局,国外文化的不断传入,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禁不起各种外来文化和利益的诱惑,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变得自私自利,集体主义观念日益淡薄。甚至有个别学生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这需要学校加强重视,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渗透和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老子“抱朴归婴”的德育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讲集体主义观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无私的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五)以老子德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活动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更好地渗透老子的德育思想,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在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老子德育思想的重要意义,真正地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把德育思想真正地与思想政治活动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指引学生向前发展。

例如:高职院校以老子德育思想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学生志愿者活动,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的义工活动,学生支教活动,学生诚信就业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切实的实践活动中,亲自体会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德育思想的内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实践中自然得到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得到有效增强,德育观念也随着实践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观念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发展乃至人生方向的确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老子的德育思想也更加深刻地渗透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老子的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职院校要在实际教育中,根据学生、教育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老子的德育思想发挥出更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玮,蒋蓉.老子德育思想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3-4.

第6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本身蕴含着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关怀,富含人文关怀的思想。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的必然选择。2002年8月,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2]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4]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性的提出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关切,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人文关怀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而且是培养发展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研究现状

人文关怀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古就有。中国儒家思想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希腊的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人文关怀的涵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着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思想。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以来,国内学者们围绕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医学等视角对人文关怀进行了探索。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是成为一个热点。截止2012年5月初在中国知网检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45篇,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8篇,中国博士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现今,与本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这为本文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施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及及其载体的研究。伍揆祁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为开发“主体性”(立人)、“发展性”(善人)、“创造性”(达人)。[5]王学俭、宫长瑞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靠课堂教学、社团组织、校园环境及教师队伍等多种载体,增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作用及其意义的研究。蒋永华认为,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7]丁钢等人认为,人文关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加强人文关怀,创建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共鸣的人性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倡导、实践人文关怀,回归工作重心,连接纽带,延伸工作的内容和手臂,建立多为评价体系,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绿色走廊和生态环境。[8]孙树勇则强调了关注学生个性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尊重”二字是“民主”教育学生和引导人文关怀的首要原则,并且还将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9]

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的研究。任效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不论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方法的实施上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缺失。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重新审视目标价值的定位、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独立人格的培养,是走出其困境的有效途径。[10]李训茂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师生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师生交流的情感沟通日益缺乏;三是忽视学生的政治需要和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错位现象;五是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本思想。[11]杨怀中、张弘正指出:“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社会功能,体现社会价值;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增加科技含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12]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建构的研究。王东莉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次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13]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14]卿定文则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师等形成共识,各方面创造条件,对大学生个体区别对待,教师有差别、有针对性施教。[17]

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中也蕴含人文思想的意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她从1984年出版的《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开始,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另外澳大利亚的史学家康纳尔曾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

诺丁斯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和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17]他的思想对我们研究有借鉴意义。但是关怀道德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不同之处,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三研究意义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自然现象,“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伦理文化来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义,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命运的思考。“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8]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从理论意义来讲,人文关怀并非是新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理性作为基础,提出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体现着可贵的人文追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也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略中对人的关怀,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加强人文关怀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意义来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短时期内大量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学生中只注重掌握专业知识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及现实困惑,使其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诠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梳理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大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理想关怀以及其日常生活关怀的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来说明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依据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时代特质,具体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文性”的思想发展和演变,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个性与理性精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科学阐释及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及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思想资源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落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及制约其产生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合理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构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并且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环境营造等相关的方面,使人文关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具体的落实到实处。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重要,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在阅读、整理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欠缺或者尚未涉及。鉴于上面的理论空隙和缺陷,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历史借鉴、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吸收目前学术界对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尚未涉及或理论深度欠缺的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其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

总之,文章旨在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试图从人文关怀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根基不够深,理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存在诸多疏漏、缺点甚至错误,恳请专家、师长和同学批评教正。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4].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光明日报,2005-01-19.

[5]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

[6]王学俭.宫长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载体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19.

[7]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27.

[8]丁钢,丁健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高教研究版),2004(2):35-38.

[9]孙树勇.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2003(7):16-19.

[10]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11]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107-109.

[12]杨怀中,张弘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3(9):35-37.

[1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1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15]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25-27.

[16]NelNoddings.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Moral Educac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4

第7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相契合,近几年来,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积极探索人本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之后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也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整体人观的方法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重视人的发展,认为人是不断持续地成长的,而每一个人都是“心存善意”,都是自主的,自身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选择,强调个人在发展上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价值观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也强调了价值观的主观内在性,认为个人价值观是主动的、积极的价值观,是需要自我进行选择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所选择的价值观负责。在具体的方法论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采取更为包容、更为开放的态度来审视问题,并且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整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当然在具体的教育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仅反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对现在不合理的教学制度也极力地批判,希望能够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的发展方向上,该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社会价值,同时也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关系以及重视教学的学生自我评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各方面综合性人才的重任,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来源,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纵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觉意识不强。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针对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一个核心的指标,其教育成果很难外化,因而在实际上较少主动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去激发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此外,就学生而言,高校学生也往往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往往被动地、不情愿地接受相关课程和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适合高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同时伴随着价值观的多元,高校学生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很长时间都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很少缺乏创新,不注意了解和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元主导的普遍存在。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忽略学生的实际表现,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教育内容的体系化;在教育过程中也更多重视理论的传授,忽略社会的现实需求,主要采取以课程内容来定教育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形式上,以灌输的方式为主,不注意探索新的教学教育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使得整体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保持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注重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助于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教育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整体人观的方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

1.人本主义心理学需求理论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需求。时代的进步伴随着多元化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同样存在多样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并重视学生多层次需求。

2.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理论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联系。现象学理论反对“先入为主”的理念有助于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重视学生个人的实际,注意对学生自身直接的描述与审视,也有助于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的指导。

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本主义心理学个体特征研究方法更加重视个体的区别,强调从个体的研究中找出相应的规律。这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刀切的实际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是探索个体化多元化的尝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以政治教育为主,力图培养思想政治良好的接班人,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强调重视以人为本,在之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关注个人的终极价值关怀,使学生个人不仅把握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整的统一。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下,作为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除了及时把握国家整体要求外,也非常重视个别化的教育,在内容上更加适合本学校、本班级乃至个别人的需求,真正的使教育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3.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在教育过程上以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听讲为主,效果非常差。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强调个人在发展上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我的选择,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关系,这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将更多地促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合适的教学过程。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该采取更为包容、更为开放的态度来审视问题,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重视对学生的个案研究法。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整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5.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学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教学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助于教育过程中找出缺陷,及时更正,也有助于更加关注学生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在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充分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26

[2](美)本杰明・B・莱希,心理学导论(原始第9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69

[3]赵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8

[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6

第8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从筹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学科的争论就很大。何东昌、彭佩云等前教育部领导,从一开始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并认为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需要从硕士研究生层次办起。但因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工作而不是学科或不需要研究生层次,最后只能从学士学位办起,一直到1988年后才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申办博士点的过程更是艰难,理由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像社会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一样,是工作不是研究型学科,不需要高层次研究人才。当时,思政司率领几位专家反复论证,仍然难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为一个学科,建立博士点,我是很积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建立已经9年了,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出了一批优秀成果,但是仍然有人讥讽:“这叫什么学科?”

环境保护是工作也是学科,新闻传媒是工作也是学科;经济、行政、教育、乃至图书管理是工作也是学科;在西方高校“家政”也是学科,为什么对人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不能是学科呢?我校环境保护系的同志称他们的学科是“社会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内切园”,是一种综合性的横向学科;建筑学、包括城市规划也是社会学、艺术、技术科学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横向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兼具理论性、意识形态性、教育性的综合性横向学科。综合性的横向学科确实与只研究某一方面规律的学科不同,但这种不同只是学科类型不同,学科建设的特色有所不同而已。是因为西方没有这个学科而怀疑它的学科属性吗?其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因为它具有中国特色,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对中国和世界有更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规律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深,我们才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进行建设,从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为世界做出一份独到的贡献。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对它的规律进行不断的探讨,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桂子山论坛”正是这样一次会议。下面我想仅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谈三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

有的人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中,已经有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为什么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呢?其实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需要分别对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专业研究之外,还需要有人从整体上对它进行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当代社会的社会矛盾、社会思潮,从而为人们排疑解惑。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根本任务,其中就包括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科学分析。对这些问题,譬如对为什么在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革命后所面临的矛盾的分析,不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综合运用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知识,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科学地分析,才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所以,我们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科学社会主义专家,而且还需要能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说,分析现实社会矛盾、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学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奠基人或发展者,但又不是单纯地只是哲学家、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者,而是将这三者统一于一身的革命家兼学者。现在,我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样的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中就应当有一批这样的思想家和学者。这不是空想而是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我自己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我一直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唯物史观方面的课程,同时不断注意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某一方面专家的论述中汲取营养,用来研究当代社会思想和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做需要涉猎比较宽的领域,有一定难度,但它能更好地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包括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社、党史、党建等学科主要侧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如果说有重点,应更着重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这一学科主要是回答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生价值方面的问题。)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应当更突出对当代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突出对当代社会思潮及人们思想难点、疑点的研究,而不是纯学术的研究,以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地分析思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建设上,我对单独搞一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一直不太积极,因为编来编去,还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阵地,又是党和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因此,它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但是政治思想教育,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教育,在现时代,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教育,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重大路线方针的教育,总是第一位的,因此它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有些人之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科,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意识形态,是宣传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科学。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能够统一的,但是在党的政治路线出现失误的时候,譬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左”的思想影响比较大的一段时间,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搞了很多不科学的大批判,这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成见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有的学生反映,在人民公社运动中,他们家乡饿死了不少人。

我相信这些同学的反映,没有对他们进行批判,但是我的解释却是“大和尚的经被小和尚念歪了”,“三面红旗”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被下面的干部搞歪了。20年以后进行历史的反思,我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当时用心良苦,但我当时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因为问题恰恰出在中央的路线、方针上。正是因此,我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并且希望把它真正建设成一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之所以把“当代社会思潮”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希望通过严肃的科学研究,能够对人们存在困惑的重大社会思潮,作出真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科学分析;希望我们讲课、文章的基本观点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尽量避免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的失误。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吸引人和说服人。

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社会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纠“左”防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根本保障。但是,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江泽民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也强调:“我们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需要全党同志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胡锦涛在2003年7月1日讲话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并且提出了14个“如何”,要求全党深入研究。所以,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地回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提出的问题,回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问题,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艰苦的科学探索。但是,我们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可以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对立的统一,有条件的统一,不是无矛盾的统一,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能够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把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统一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既不能重复只讲意识形态性,不讲科学性的历史失误,又不能走向淡化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教育中性化的偏颇。这是我们这个学科光荣而艰难的任务。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做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并且把意识形态有关的一些课程做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课。譬如:要学中外思想史,使学生能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历史渊源上观察和研究现实的思想问题;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政治、文化思想,帮助学生了解和科学地分析对当代中国和青年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政治、文化思想,帮助学生了解和科学地分析对当代中国和青年影响较大的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流派。在改革开放时期,这对于作好思想理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些伦理学、心理学,这有助于作好人生理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当然,对每一个人来说,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但是对于整个学科建设,这方面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

三、教育规律性

第9篇:思想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