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精选(九篇)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第1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具体地讲,我以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立志走好自身专业发展之路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基本功,力争做到任何时候面对学生时都是“满桶水”

教师专业化对于教师自身方面的确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专业化,首先应加强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要掌握的本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基本功,却又是十分丰富和深广的。除现有的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段所学的全部课程应当力争全优之外,他还应当夯实与之相关的逻辑学、语音学、语言学等业务技能,要力争做到这些专业化知识的“满桶水”。惟有如此,他方有可能“浇”给学生的才会是“满碗水”,而且也只有如此,他作为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而不致于挂一漏万或捉襟见肘,甚至洋相百出。再者,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又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展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目的。

二、夯实专业技术教学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到任何时候面对学生时都可多能并举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他在教学技能方面应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更新观念,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人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能否与新课程相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角色的转变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角色行为: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加强专业修养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既要靠岗前培训,更要靠职后的进一步学习。教师职前培训功效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动力,自觉成为不倦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养。教师的学习,还包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对自己数学的反馈来了解自己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3.夯实中学语文教学能力方面的基本技能。

教师应努力实践,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探索。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三部曲,而教学实践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

美国的马萨莉说“教学艺术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到”,教师卓越的教学才能,灵活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因此.语文教师应视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为自己的成长舞台,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 转贴于

4.夯实从口头语言到书面写作,再到姿体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力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始终做到生动、形象、鲜明和精准集于一体,并且形成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又优美、实惠而又特棒的语言表现系统。

诸如,我们应当在课堂语言表现方面狠下功夫,既做到具备相声演员的表演天才,又做到具备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的表现特质,更做到具备演说家口若悬河而又极具煽动性与诱惑力的语言表达潜质等等。

5.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者型或专家型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理应具备文学家与思想家的内涵特质。

笔者以为,他的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应该是既有文学家的诗情画意与文采斐然,又有思想家的洞幽烛微和入木三分的鞭辟入里,更有哲学大师的睿智深邃与酣畅淋漓。

处在现代教育环境之中,我们语文教师还应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夯实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除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要走好专业发展之路,还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可以,也应当通过自己教学实践的反复探索,从中抽象出非自己莫属的特质,并且坚持精益求精。因为,一个毫无自身个人特色的语文教师,他只能是个庸俗的教书匠,甚至是一个庸俗而且又十分蹩脚的教书匠而已。

三、夯实专业科研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好新课程改革旅途上的排头兵和先锋战士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但是知识方面的饱学之士,而且是精通教学技艺的艺术大师,更应当是既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又善于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不断上升成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有效指导实践的科研能手。事实上,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迈进的必由之路,更是一个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书匠的显著标志。所以,笔者以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夯实专业科研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做好一个新课程改革旅途上的排头兵和先锋战士,积极参与并致力于校级、县级、市级,甚至省和部级的语文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比如,最实惠而非常亟须的,且对于一个普通教师又是可行的科研项目,就是致力于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理应积极参与并潜心致力与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让自身在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资源的整合中,不断地吸纳新课程的理念,丰富新课程知识,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让自己在新课程改革旅途上起到一名排头兵和先锋战士的作用。

四、夯实综合公关能力的基本功,力争实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第2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能力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普通教育学科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达80%。他们文化水平不低,但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尽管近年来通过不断培训,很多教师已具备了“双师”资格,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与应用相脱离、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的状况。

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经过调查研究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与大家商讨: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通常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具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非教师系列)的教师,或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两年以上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中职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科学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的素质

一、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一个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不可能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更不可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其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反映,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教师的爱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激励作用,只有经常和学生用“心”交往,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导。从而使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推进新课改的实施进程。

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还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都说明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你不断地至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是一样的道理。教师是向学生传播文明的引路人,就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伦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运用自我教育强化师德规范,我们以自我评估着手,让教师对照师德规范的有关要求,努力自我重塑,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师、行为楷模。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以自身的素质及敬业的精神塑造完美的师德表率。

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教育家那里吸取思想营养,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吴玉章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无私无畏、勇于创新,我们要主动学习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帮助我们提高师德的认识,诱导和激励我们的师德情感。再次要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向教育、教研的对象――学生、幼儿学习。在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但也不要忽视学生、幼儿的纯真,他们挚着地追求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的向他们学习,在师、生、幼互学互勉中吸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

二、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具有多面性、复杂性、综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池水”。教师如果专业素质不过关,仅凭课本照本宣科。那么就会妨碍学生掌握专业文化知识。有的老师讲课时,从上课到课毕整个环节有条不紊,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课中对学生的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师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事与愿违的是当学生站起来给老师提了几个与本节课相比范围更宽、更难的问题,老师如果对答不上就会非常尴尬。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教师要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还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其多种技能。教师只有具备广博渊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之左右而逢其源,触类旁通,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三、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1、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指导的能力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极感兴趣,什么都想知道,有提不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入浅出地教给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发展孩子的能力。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喜欢画画、讲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多才多艺,具有语言、音乐、舞蹈、绘画、体育、游戏、科技和工艺等方面的技能技巧,组织并指导孩子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导放结合”的教学方式中更主动地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认真掌握幼教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幼教规律,熟悉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独特的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具有活用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对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来说,在具备本专业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熟悉和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然后通过中职学校教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幼师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组织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指导以及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从事幼师职业实践活动,还要能对幼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并且能将幼师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更快更高发展。

2、必须具备社会协调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还要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其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就尤显重要。既要能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幼儿园园长以及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还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

3、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管理和行业管理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幼儿园管理能力,幼儿园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幼儿园管理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身处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的施教者,又是实验实习课的指导者,有的还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开发者,或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它要求教师掌握多种管理知识与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4、必须具备研究创新、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在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只要看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对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都与教育和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就很难说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培养现代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幼师专业教育教学新的方法,在工作中要善于开拓创新,及时发现和捕捉孩子们的火花,并及时引导其进行创新思维;力争在教育生涯中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形成自我特色,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同时,还要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5、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证书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幼师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并且是持有“双证”的老师。如:“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幼儿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以及各种专业能力(类似于舞蹈、钢琴、声乐、器乐等级证书)的等级资格认定证书。(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德山.如何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报,2009,(1):114-116.

[2] 作者:孙东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2007年5月11日中国教育网.

第3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转型 发展模式 创新

一、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既不可依据精英教育的模式为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培养专业研究人才或者高层次管理者,也不能只抓学习者的具体操作技能。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相当活跃,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鉴于此,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应当将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致力于为中小型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咨询行业等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全面展现出当地高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之原则。这些会计人才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锻炼之后,应当逐步成长为财务主管、财务部门经理、财务总监甚至企业家,这就需要他们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

(二)会计学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毕业生应当依靠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传统的会计学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工作早已脱离了财务会计核算的陈旧范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创新等诸多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同时也是一名素质过硬的财务会计人才一定要具备的管理能力。鉴于此,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一定要全面掌握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在保持目前特色的前提下,把会计学置身于管理学的背景之下,把会计学相关业务渗透到企业管理之中。要从会计技能教学抓起,不断提升学习者们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的能力,全面发挥现代财务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的预测、决策、纳税筹划和筹资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要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我国中小型企业较为活跃,其中家族型企业占据了一定比例。因为成本效益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的分工不应过于细微化。会计学专业人才不但需具备胜任与会计学有关的岗位的各项技能,而且还需具备更高的适应于多个岗位的综合素质。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对会计核算体系相当熟悉,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对信息实施加工、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要熟悉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范,能够运用资本预算、业绩考核以及投资决策等多种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以及对风险的规避。当然,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相当灵活,其所经营的各项业务往往会发生持续的变化,各类新业务将持续发生。所以,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要求学习者不但具备会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具有相当强的专业辨别和判断能力。为实现这一宽口径和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应当积极适应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合理地增加与调整有关的课程设置。例如,可以增加设置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评价等方面的课程,开展会计学专业知识竞赛、会计学社会调研以及会计学学术研讨等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创建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会计学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指教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具体的实务教学,还能开展一定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型高等院校更为关注会计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会计学科研工作之目的在于健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鉴于现代科技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怎样把新知识转化成为学生们能够实实在在掌握与应用的知识,而且把自身的学习研究所得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管理内容之中,进而实现学术研究反哺于实际教学的目的。高校要积极鼓励应用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教学,通过学术讲座或者学术研讨等形式介绍给广大学习者,从而让学生更加及时地了解目前会计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是切实实现会计学理论研究成果反哺于实际教学的重要基础,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切实制定出合理的教师人才培养规划,致力于推荐各位会计学骨干教师到其他高校甚至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硕士与博士学位,注重引入具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当然,还应当积极指导会计学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开展挂职锻炼以求拓展其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是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力度。高等院校会计学教师要依据执教课程的主要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讲课方法,大力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强度。在教学中应运用自主授课、案例讲授、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尽可能地避免直接回答,多为学生讲授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鼓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正确答案,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展嵌入式实训。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的具体经营环境融入到实训教学之中,学习者能够切实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状况、企业的法务环境、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性质以及内控政策等,并在此前提下实施财会业务的办理,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其更加积极地思考与规划实训的具体步骤,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一模式的实训课不仅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会计学业务处置能力,还能提升其岗位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且实现本校课堂教学和具体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以求实现培育实用型人才之目标。三是改进实训方式。会计学专业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地采取互动化和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财务手工实训材料尽可能地和财务电算化资料之间进行对接。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真实的会计资料,从而让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有更加明确、直观的认识,进而提升实训教学的成效。

(三)建立柔性评价体系以验证教学效果。为保障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成效,要形成学生、教师等两方面的教学质量内控机制。例如,在检验实践教学成效上,应结合具体实践方式之差异,分别采用不一样的评价体系。会计模拟实验的具体成绩评定要将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所考察的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平时学习表现和自学状况;实训成绩重在考核实验的成效,校外实训主要考核实训日记、调研报告的质量。对会计学专业教师所实施的考核则涵盖了教学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考评等内容。此外,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所进行的考核是根据学生对教师所作出的客观评价、学习者实训教学之后所取得的成果等来进行的。

三、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实效分析

通^实施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在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会计学课程体系建设、会计学教材建设、会计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会计学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可以对外推广应用的新型体系,并且获得足够有效的经验,以对我国同类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具体来说,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实效包括:一是提供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现代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新型高素质实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二是通过会计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一整套能够供同类型高等院校加以借鉴的现代专业技能培训模式。三是立足于会计学专业管理机制改革以及会计学管理机制建设实际,形成能够体现会计学专业教育特点的现代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交一系列有关的会计学专业建设总结材料。会计学特色化专业应当具备以下鲜明特点:服务能够体现当地性,强调为本市、本省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应当显示出多样化、实用型的特征,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化、规范化以及职业化等特征的现代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出实践性,也就是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习者的具体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的打造上要展现双师型的特点,致力于建设精通会计学理论并且擅长于会计学实务的新型会计学专业教师团队;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应当展现出自主化的特点,也就是强化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不断引领与培养学习者们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之能力;在会计学专业的辐射作用上要展现出示范性,也就是要努力在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当中发挥出积极的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会计学专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立足于开展会计学专业转型发展模式创新,能够使会计学专业教育质量得到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规模、质量以及效益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会计学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新的突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新的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师的总体素质得到持续提升,专业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从而推动会计学专业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S

参考文献:

[1]丁谦,孙金洲,孙建,敬震海.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2]盛巧玲.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与创新[J].商业会计,2012,(15).

第4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张观阳(1966.09-),男,土家族,中共党员,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5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部主任,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张强文(1974.08-),男,土家族,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1998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中学一级英语教师,县级骨干教师,从事商务英语和语言沟通特色专业教学工作。

尚应力(1983.04-),男,土家族,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2005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从事教研工作9年,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师。

(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德江565200)

摘要:当今时代,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教育理论水平,又有教育实践能力的队伍;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本文阐述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作用及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双师型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今时展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当今时代更需要技术集成创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培养人们这方面能力的教育者。这就要求作为职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2、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科学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当今时代,社会职业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难以区分。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如机械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机械知识和普通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3、当今时代职校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末,国家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由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电子电工方面专业,减少普通机械加工专业,增加新知识、新技能专业;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

3、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awsu茶茶茶茶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为:

首先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即能掌握教学规律,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学生管理的能力等)外,还应具备不仅能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其次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讨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领头人。

最后、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或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2、“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首先、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双师型”专业教师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建议学校开设合适的专业课程,使学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保证毕业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其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内容丰富,概念清晰,方法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然后、有助于科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从事学术的开发,其成果会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和先进性,其产品会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撰写的科研教育论文更具有创新性、开拓性。

最后、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要想在实践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训,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仍需提高。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

2、“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新教师见习期培训。作为刚走出校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见习教师,由于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接触实践较少,故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这期间的培训要由职业教育部门直接组织安排的,只有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

第5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师;素质

在我国全面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已经在当代高校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与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建和全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息息相关。而在实践教学中,音乐教师就成了高校音乐教育顺利进行与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如果一个鞋匠是拙劣的,公民为此所受到的损害不过是几双低质量的鞋而已;而一个教师如果是拙劣的话,那么就会培养整个一代不学无术的无用之人。”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具备良好的品德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高尚品德能够感染、感召、感化学生,特别是音乐教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如果做到德艺双馨,就能够以美启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挥音乐教书的道德教化功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教育作用。

其次,高校音乐教师应敬业。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一行业,就必须拿出百分百的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去努力钻研,才有可能用自己对本专业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使学生畅游音乐的海洋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再次,要爱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我爱着他,我能不(为他)付出操劳吗?我忠于他,我能不(为他)尽心劝导吗?”所以,只有真正地由衷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才能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成材。所以真正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很自然地会去吸纳有益于学生发展进步的各种先进思想、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二、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既然是当一名高校音乐教师,你就必须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应该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这样就会懂得高等教育规律,更加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你就会根据教育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等。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你就会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规律,使你终身受益。所以从教学方法论上总结讲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三、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也要求新时期的高校音乐教师作为艺术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在掌握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既专且博,才能符合21世纪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治疗、宗教音乐、电脑音乐制作、音乐教学课件等课程,就涉及到了除音乐之外的美学、心理学、医学、宗教、计算机等学科。

而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在形象性、情感性上是相通的,和有的姊妹艺术,如诗歌、影视、舞蹈、戏剧融为一体。即使被称为纯视觉艺术的绘画、摄影、雕塑、建筑,也孕育着无声的音乐。我们应当懂得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与音乐直接相连的艺术门类,掌握它们的特点、意蕴、表现方法,为音乐素质、音乐创造力建造奠基石,同时也为高校艺术综合素质教育打下厚实的基础。

四、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博学,而且要专精。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音乐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具有完善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要强得多,这也就要求高校音乐教师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了解中外的音乐文化背景、具有开阔的音乐文化视野并对音乐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审美情趣多元化的要求,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五、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高校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辅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实践的能力,以及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包括了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多媒体使用以及引导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等。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在进行每一堂课的教学时,都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简洁通俗的语言、整齐的板书、现代化的设备等来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除了课堂教学能力外,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也是高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它要求教师在音乐上要“七情六欲、八面玲珑”,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鼓动能力以及能够引起学校上上下下广泛重视的活动能力,加之与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一定要进行科学研究,并注重积累,要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并以教学实践促进科研工作。高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他们虽然专业技术高超,但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因此在科研能力方面也相对较弱,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促进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为科研提供经验和素材,促进教学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应该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年

[2]芦康娥.音乐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出版

[3]蔡多奇.关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

学报》2005年2月第2期

[4]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

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期

[5]闵敏.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黄河之声》

2008年第4期

第6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借鉴刘荣于2D05年4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的文章《教师素质结构研究评述》一文中的观点,教育界研究者普遍认为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由五要素构成:教育观念、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并且随着教育发展尤其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如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

一、探讨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

1 教师专业素质,即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等相关知识。

2 教师科学文化素质,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应广泛了解的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为师最为重要的素质。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具备高深的音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师,他首先应该是某一艺术门类的专家,他应该精通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并且对这门艺术研究的较深,既具有这门艺术的深厚功底又了解这门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前沿动态。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能这样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话,应该说这样的教师就具有了相当深的专业造诣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是声乐、器乐、音乐理论三大类专业技能课程。作为教师来讲必须在其中的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并且能够胜任其教学工作。其中声乐、和器乐教学均属于表演性质的技能。根据赵宋光先生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所述,表演类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专业素质:1.有较好的基本功。2.掌握、积累和演奏一定数量的曲目3.教学中能胜任教学试奏的要求4.有分析大量作品的能力。音乐理论类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本门课程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功底之外,还应在此基础上,有开设其他相关课程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是“精中求博”的专才。

三、作为教师应具备教学专业素质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只具备高深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成功组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素质:

1 具备不断接收先进教学观念的素质。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即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本质转变;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2 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卓越的选择教材,因材施教能力:精美的语言表达能力:恰当的教具使用能力,广泛的教法借鉴能力,优秀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的科学教研能力等等。

3 具备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能力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师已不能再遵循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师,要求高师教师本身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像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成功地进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教学改革。

4 具备客观评价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即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涉及对教师自身表现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两个方面的工作。前者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评价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是否符合教育学所阐明的有关原理或公认的“好的教学”的特征:后者主要指向学生通过教学所取得的认知、情感的、动作技能的进步水平。“君子日参省乎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客观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不断发现教学中每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达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教师应改变通过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音乐教育是重实践的学科,要具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位教师无论教什么样的专业,都离不开文化积淀,音乐教师更是如此。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数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教育的教育与审美功能。然而现在在许多师范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存在着“没文化,没素质”的偏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受音乐类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过程中重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音乐系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汲取,而忽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的现状所影响。

为改变这种状况,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专博相济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

1 不断学习的素质。我国大教育家朱熹所做的“半亩方塘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句诗形象的隐喻了,作为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作岗位上从容不迫的做好工作,必须要达到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的境界。

2 对各类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外,还应有意识地实行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师教师必须具备对多学科进行整合重构的能力,才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对各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重构的方法,不断建构综合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时刻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感化教育学生,律人先律己,做到身教、言教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在点滴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教师职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崇高事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感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孟子日“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才能够在工作中产生不断攀登高峰的动力,从而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对待教学工作,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

第7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 一般性 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既具有教师专业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从共性来看,所有的教师专业化都是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也具有这些特性。但高职院校教师所承担的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还具有其特殊性,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还是专业、行业实践能力的专业化。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特性

1.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化。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要求,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教师是自己所教学科的专家。正所谓:欲给人半桶水,自己应先有一桶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知识来源途径更加多样化,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逐渐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引导者、帮助者转变。因此,成为自己所教学科的专家,熟知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是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教师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因材实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其自身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活动只有遵循教育教学活动自身的规律,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是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必须懂得并熟练应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针对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恰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教师是教师专业的专家。所谓专业,若从职业的角度上讲是指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专业人员也就是指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除了要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即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还须具备从事教师专业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专业品质即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专业是一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育学生的一种职业。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育教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化,还是教师专业能力(如电化教学能力)及专业品质(如人文素养)的专业化。

2.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是研究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化。《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也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务应当具备相应职务的科学研究能力。《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是高校研究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此,高校教师研究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化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

《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成了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志。《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懂得相关行业、专业的技能技巧,既具备从事高职教育所需的学历证书,又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和保障的行业实践能力,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独特之处。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是开拓本专业、行业新理论的专家。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表明,高职院校是新理论的发源地,也是新理论的主要传播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开拓新理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作为专业化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还要力争成为开拓本专业、行为新理论的专家。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是相应专业、行业的实践专家。这里所说的相应专业、行业的实践专家,是指教师应清楚当前社会本专业、行业的主流技能技巧、装备水平、人才需要及其发展趋势等。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市场是指社会现在及将来的相应专业、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及劳务市场。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是相应专业、行业的实践专家,才能分辨出什么是当前市场所需要的,什么是未来市场所需要的,什么是当前和未来市场都需要的。就业是高职教育实用性、技术性的集中体现。培养素质、高技能的操作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能回答,离开相应专业、行业的实践专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用性、技术性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高职院校、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程。另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也表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应包括听课评课,进修,培训,学术交流,调研,到企业学习,见习,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宇星.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其发展对策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1-155.

第8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的个体先天亲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固的心理、生理特性。什么是能力?就是人的主体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若以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关系来说,教师能力是教师拥有的多种素质之综合,反过来看,教师索质又为教师能力赖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作为教师,要自我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就必先自我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全面增强其素养。素质和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说某人的素质好,是指它在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能动作用,所以说人的素质提高,总是意味着人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潜在能动作用的提高。这种潜在的能动作用在工作、生产中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是人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教师能力的自我完善首先要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或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那么,作为广东高职“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职业道德素质

“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和职业道德,模范的职业修养和育人品格. 良好的行为品质,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有着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双师型”教师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所谓行业职业道德是指行业中约定俗成的、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要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并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加以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这是新世纪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反映了教师职业独特的本质。

二、专业素质

(一)学科专业知识方面

这方面的知识是属于专业课程的范畴,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诸如内容知识、实质知识、章法知识、有关学科的信念等,对教学科目的基础理论要弄懂、吃透。其次,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合理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自己的想法,适时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实和再造。再次,教师要对自己教授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该门学科的内在体系和规律,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一个教师若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作为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

(二)职业技能知识方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教学院教授周明星说:“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一名合格的高职学校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必须要了解企业和市场,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诚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一个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双师型”教师个体掌握的技能不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样的,并具有内在联系,形成合理的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处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双师型”教师合理的职业技能结构应包括两个要素: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1)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实验、生产、技术开发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在整个技能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熟练程度是反映培养对象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双师型”教师只有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专业教学、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等工作。为此,“双师型”教师应至少具备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岗位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2)师范技能。师范技能是指教师的从教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师范技能的主要内容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此外,由于技能训练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备娴熟的操作示范技能。

(三)教育专业知识方面

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以所教学科知识够用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的专业领域毕竟是教学而不是其任教的学科。“学者未必是良师”,一个“双师型”教师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因为教师的专业领域是教学而不是任教的学科。只有懂得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教育理论运用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能力;课堂教学上如导入的技巧(唤起学生兴趣);强化的技巧(对学生的表扬);提问的技巧以及变化刺激、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的技巧、补救教学的技巧等。教师教学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技术卓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组织管理能力

“双师型”教师身兼各种角色,既是理论课的知识讲授者,又是实验实习课的动手指导者,还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开发者,更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如此才能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的管理。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维持教学秩序、活跃教学气氛、控制教学局面、安排教学实验、指导学生实习等等,其中教学气氛的调控能力是一项教学基本功,要做到活而不乱、专而不死,使专注、热烈与凝重在课堂上和谐统一,有条不紊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协调交往能力

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设置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行业、企业一线需要什么样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就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或进行专业调向,培养具有特定技能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但是,专业设置可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学校不可能随专业设置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增添师资数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个人教学能力上要有很强的兼容性,同时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校企办学、产教结合、职业培训、学生生产实习、就业,新专业的申报和论证都是教学。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市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应及时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要信息,及时掌握市场新型技能。比如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实践,让家长知道放心,安排他们有序地与客户进行接单沟通,学会谈判桌上的技巧等等。所以社会交往能力至关重要,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具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素质,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更实际的指导。

五、创新能力

第9篇: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简述

在社会当中,教师属于一个社会个体化的职业,以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一教育过程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与职业素养,后者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评价新进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1)知识素养。作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承担了培养社会人才的重大责任,教师除了应具备基础知识与综合知识,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应变能力,确保为教育工作注入鲜活的思想和新的动力。

(2)能力素养。任何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首先,是高效的教学执行力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表现为在选择、分析及处理教材等方面的能力很强;其次,是良好的课堂应变与管理能力;再次,是高超的语言表达及非语言转换能力;最后,是科研能力,包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指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相关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从教师本身的社会角色来解读,即教育过程中的思想认识、觉悟、方法和价值观念。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高校教师,能够准确及时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同时也确保自身以优秀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从事教学工作。

二、提升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措施

(1)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首先,新进教师要对职业和事业有正确的认知,其前提是确保在入职及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事业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与体会,认识越彻底,对事业的热爱就越强烈。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琐碎的管理教育事务中系统地探究科学教研事业,增强熟知度和感情。其次,新进教师要认清自己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激发成就感与自信心。任何教师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时都渴望得到重视、关注与认可,这需要学校尽量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同时也要求每一位新进教师都能抓住机会。比如,经济学专业的经济史课程结合历史学与经济学知识,那么该专业的新进教师为了避免学科专一边缘化而产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就要及时对自身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质疑与反思,激发创造力,并多改进以往落后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坚持适度宽容的原则。新进教师需要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因此要善意且好学地与周围教职工同事良好相处,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由于不同新进教师的专业背景、思维方法、教学管理方式不同,其自身对学校工作的适应能力及与学科的磨合期限也不同,因此,新进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中强化人格、品德和业务的自我完善,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

(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新进教师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后,往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度高的组织系统,随时与外部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信息进行交换。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学科多层次交叉融合,多元文化碰撞,高校各专业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实现了新的突破,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所以,新进教师除了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还要争取由校方提供的到其他高校专业进修的更多机会,提高理论修养,及时了解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并系统地整合与储存新鲜信息,拓宽思路,增强发展后劲,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此外,还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现代化高校教学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所研究的资料越丰富,越能凸显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掌握应用技术搜集资料、整理教案、制作课件的技能,开阔眼界,强化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与思考,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的培养。另外,高校也需为教师提供与相关专业对应的各种实验室、教研室及数据库,为他们提供足够完整的硬件与软件支持。

(3)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首先是提高教学能力。由于当前很多高校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技能培训,教学经验也不足,对很多教学流程与环节相对生疏,且对教学教育规律、方法及学生心理等知识掌握不够,因此,新进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校学情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能力素养的培训。而新进教师往往具备善于学习、积极性高的特征,那么就更需要积极参加各专业资深教师的助课活动,协助资深教师整理教案,模拟讲课,并以完善的教学成果检查、评比形式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新进教师除了要主动承担职责范围内的教学任务,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评比竞赛活动,抓住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还要提高科研能力。高校很多专业学习与知识的掌握其前提都是具备丰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高校方面施加的压力,教师学习与进步的创造条件与空间更广,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动力更足,因此,教师更要主动承担教学科研重任。长期以来的大量实践证实,很多优秀高校教师的成功,均来自学校适当的加压,在工作压力的推动下,他们才能提高工作热情,取得卓越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学校为新进教师提高职业素养提供的优惠政策

(1)帮助教师满足高层次发展需求。教师对物质、精神上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还包括自身修养、文化素养等相关因素,学校需要紧密结合新进教师工作特点、生活环境、经济地位、个人能力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地将尽量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落到实处,并以此来激发教师潜在工作动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2)提供和谐友好的成长空间。学校针对教师开展的各种培训与活动都要遵循教师对工作职责认知及自身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尽可能服从教师自身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保证新进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点:①注重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发挥教师人际关系处理中情感纽带的作用,给予教师足够的理解、尊重、信任与支持。②注意倾听教师的心声,善于从教师工作总结中获取信息,及时了解新进教师思想上的烦恼与困惑,区别性看待不同教师的个体合理需求,及时为他们提供支持与鼓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③拓宽教师科研教学的活动领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如引入企业培训竞争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将教研成果与经济发展相联系,激发新进教师的创新热情。

综上所述,高校新进教师肩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任务,由此决定了现代化高校教育的走向,对高校当下的进步与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新进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职业素养培养,才能具备现代化教育能力,才能肩负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