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工业经济态势精选(九篇)

工业经济态势

第1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1月、2月份工业增加值环比分别增长0.6%和0.79%。工业增速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主要是受去年前两个月基数相对较高影响,整体运行仍属平稳。

轻工业增速同比回落幅度快于重工业。1—2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同比减缓3.6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回落0.1个和0.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同比减缓0.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生产仍在低位运行,机械产品出口负增长。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货值同比增长7.8%,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3.2个百分点,低于工业销售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轻工、纺织行业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0.1%和7%,增幅比去年12月份加快2个和2.7个百分点。机械行业出货值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2.6%转为下降0.5%,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分别下降0.4%和16.7%。电子行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1.3%,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7.9个和7.3个百分点。

另据海关统计,1—2月,外贸进出口总额6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增速同比加快6.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67亿美元,增长23.6%;进口2826亿美元,增长5%;贸易顺差442亿美元(去年同期贸易逆差47.8亿美元)。

东部地区工业经济运行趋稳态势进一步巩固,中西部地区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基础上,1—2月,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分别为10.2%和9.4%,同比减缓7.4个和7.2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6个和3.3个百分点。工业大省中,江苏、辽宁工业增速均为11.5%,山东、广东分别增长11.4%和8.3%,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加快;河南增长11.5%,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2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6%,比去年全年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8524亿元,增长17%,增速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5个百分点;采矿业投资增长13.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2%,加快6.4个百分点。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四个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6%、19%、8.4%和15.1%,增速比去年全年减缓12个、26.6个、24.4个和15.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平稳增长。据统计局数据测算,前两个月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2.1%。

产销率同比提高。1—2月,全国工业品产销率为97.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8.8%和97.5%,同比提高0.9个和0.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继续收窄。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去年同期为增长0.4 %),降幅比去年12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1—2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去年同期为增长1.5%),其中黑色、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下降5.9%和2%;燃料、动力类下降2.7%。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一)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生产增速波动下行,其中建材、有色金属行业回落速度较快。1—2月,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1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

冶金:1—2月,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速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1.6个和0.8个百分点。粗钢产量1.25亿吨,同比增长10.6%,日均产量212.6万吨,创日均产量新高,比去年日均产量(196万吨)高16.6万吨。

钢材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口量下降。1—2月,出口钢材916万吨,同比增长28.7%,增速同比加快1.3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同期,进口钢材200万吨,同比下降6.3%,降幅同比收窄13.1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份收窄6.3个百分点;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752万吨,同比增长43.8%。1—2月,钢材出口均价860美元/吨,每吨较去年12月份下跌7.6美元;进口均价1196美元/吨,每吨下跌46.4美元。

铁矿石进口量下降,进口价格上涨。1—2月,进口铁矿砂1.2亿吨,同比由上年12月份增长10.9%转为下降1.5%。1—2月,进口均价124.8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上涨10.8美元。2月份铁矿石价格继续小幅上涨。2月末,国产铁精矿价格为987元/吨,比1月末上涨4.4%;进口铁矿石(粉矿)到岸价为151美元/吨,比1月末上涨10.7美元/吨,已连续3个月上涨。

钢材价格稳中见涨。受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主要用钢行业拉动,1—2月,钢材价格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走势,呈现波动上行态势。据钢铁协会统计,2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09.99点,比年初回升4.68点。其中长材价格连续2个月回升,2月末达到112.02点,比年初回升5.32点;板材价格连续5个月回升,2月末达到110.62点,比年初回升4.88点。2月末,高线(6.5mm)价格为3846元/吨,比年初上涨119元/吨;中厚板(6mm)价格为4454元/吨,比年初上涨159元/吨。

钢材社会库存连续2个月回升。据钢铁协会统计,2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877万吨,比去年末上升689万吨,同比下降0.9%。

有色:1—2月,有色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0.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22万吨,同比增长13.5%;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1.9%和15%。

铜材进口价涨量跌,铝材进口量价均跌。 1—2月,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64.9万吨,同比下降27.8%(去年同期为增长49.8%);进口均价8291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上涨51.3美元。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11.5万吨,同比下降47.5%(去年同期为增长39.3%);进口均价4800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126美元。进口氧化铝84万吨,同比增长16.2%;进口均价355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9.2美元。

主要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行。2月末,上海长江市场铜月度均价为58084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71元/吨;铅月度均价为14896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71元/吨;铝月度均价为14710元/吨,比去年12月份下跌352元/吨。

建材:1—2月,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加快0.9个和1.1个百分点。水泥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10.9%;平板玻璃产量1.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1%。

水泥、平板玻璃价格继续下行。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2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月均出厂价335元/吨,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下跌4.23元/吨和7元/吨。平板玻璃月均出厂价60.91元/重量箱,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下跌0.18元/重量箱和0.61元/重量箱。2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同比增长1.2%(去年12月末为下降11.6%);平板玻璃库存下降5.1%(去年12月末为增长4%)。

化工:1—2月,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0.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乙烯增长2.3%,增速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烧碱产量增长7.9%,增速同比加快2.8个百分点;纯碱产量增长2.2%,增速同比回落8.2个百分点。

化肥产量继续保持增长。1—2月,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产量1143万吨,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回落13.3个百分点,其中氮肥产量808万吨,增长5.2%。

主要化工产品价格比去年末小幅上涨。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2月份,硫酸月均价为360元/吨,比去年末下跌50元/吨;尿素月均价为2190元/吨,上涨230元/吨;天然橡胶月均价25100元/吨,上涨2040元/吨;丙烯月均价10400元/吨,上涨200元/吨,同比增长6.1%。

(二)装备工业

装备工业生产略有恢复,但出口再现负增长。1—2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同比加快1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1.4个和1.6个百分点,呈现回升迹象,但仍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9个百分点。出口未见起色,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长周期生产特点,前两个月情况还不足以说明趋势。1—2月,装备制造业出货值同比下降0.5%(去年同期为增长9.1%),降幅比去年四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汽车、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和17.5%,增速同比加快5.3个和8.8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4.6个和4.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船舶行业增加值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5.6%转为下降4.2%。

农用机械生产升降互现,整体呈下降趋势。1—2月,饲料生产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增长2.4倍,大型拖拉机产量下降24.9%,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增长5.9%和15.3%,收获机械增长30.4%,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产量下降22.6%。

受投资增速放缓影响,部分投资类产品产量下降明显。1—2月,起重机产量同比由去年12月份增长33.5%转为下降0.5%、混凝土机械产量增长5.7%,增速同比减缓36.9个百分点;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同比分别下降42.2%和17.8%,数控金属成形机床下降14.6%;铁路机车下降44.9%。

汽车产销开局平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2月,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31万辆和339万辆,同比增长14.1%和14.7%,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去年同期同比分别下降4.93%和5.96%)。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73万辆和284万辆,增长17.8%和19.5%;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下降0.5%和5%。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提高。1—2月,销售中国品牌乘用车123万辆,同比增长20.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增长占比增加。1—2月,销售1.6升及以下轿车146万辆,同比增长25.7%,高于轿车整体增速6.5个百分点;占轿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5.2%,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汽车出口势头良好。1—2月,出口汽车14.1万辆,同比增长19.1%;其中出口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为8.8万辆和5.3万辆,同比增长29.6%和4.9%。

除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小幅增长外,造船其他主要指标未有好转。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5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6.5%;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77.6%。截至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62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4%,比去年底手持订单下降0.6%,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5.5%。

(三)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运行生产增速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1—2月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同比回落3.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12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3个百分点。出货值同比增长8.8%,同比加快5.2个百分点,增速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1.8个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轻工:受食品等行业增速回落影响,整个轻工行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3.4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提高0.2个和0.6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轻工出货值同比增长10.1%,增速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2个百分点。

食品行业增速同比大幅回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食品制造行业、饮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0.6%,同比回落5.6个和6个百分点。前两个月,整个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轻工行业比重为49.2%,其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对整个轻工行业增长贡献率降低10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食品行业对轻工行业增长贡献率为49.4%,去年同期为59.4%)。

大部分家电产品产量保持增长。1—2月,15种主要家电产品中有12种产量同比保持增长,其中5种产品产量增速超过20%。列入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的产品中,空调产量下降3.7%;家用电热水器增长1.7%;洗衣机产量增长6.9%;电冰箱增长7.6%。

纸浆进口量价齐跌。1—2月,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同比由去年12月份同比增长8.5%转为下降2.1%。另据海关统计,1—2月,进口纸浆245万吨,同比下降10%(上年12月份同比增长0.7%);进口均价667美元/吨,每吨较上年12月份下跌33.7美元。

轻工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1—2月,家具、塑料产品和箱包出口额分别为88.1亿美元、49亿美元和4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2%、57.4%和74.7%;灯具和鞋类出口额分别为32.9亿美元和8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49%。

纺织:生产增速回落。1—2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0.3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产量分别增长11.3%和8.4%;服装增长26.3%。

出口有所恢复。1—2月,纺织行业完成出货值同比增长7%,增速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比去年三、四季度分别加快5.6个和0.8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1—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9%;其中,纺织品出口额为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去年同期为下降2.6%);服装出口额为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去年同期为下降2.5%)。

棉花价格小幅上涨。2月末,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价格为19325元/吨,比1月末和去年12月末分别上涨54元和124元;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为25955元/吨,比1月末和去年12月末分别上涨121元和213元;涤纶短纤价格为11450元/吨,比1月末下跌160元,但仍高于去年12月末;涤纶长丝(DTY)价格分别为13000元/吨,比去年12月末上涨150元。

医药:1—2月,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同比减缓0.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同比增长12.4%,中成药产量增长11.6%。

烟草:1—2月,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10.5个百分点。

(四)电子制造业

电子制造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2月,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同比加快2.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比12月份减缓1.5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11.3%,增速同比加快3.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减缓7.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增长7.3%,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7.3%;手机增长35.1%;彩电产量增长6.8%,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1.7%。

计算机制造行业市场基本平稳。1—2月,计算机制造行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2.9%,增速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10.8%,加快0.4个百分点。

(五)能源保障

煤炭: 进口大幅增加。1—2月,进口煤炭5385万吨,同比增长34.3%,其中2月份进口2330万吨,增长13.4%。库存处于高位。据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8000万吨,环比增加300万吨,同比增长21.2%;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230万吨,同比增长11%,存煤可用25天。主要港口存煤4717万吨,环比增长7.5%,同比增长9.3%。价格保持低位稳定。截止3月11日,秦皇岛5500大卡优混煤平仓价为620元/吨,同比下跌145元/吨,比年初下跌5元。

电力: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75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比去年12月份减缓4.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保持低速增长。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快报统计,1—2月工业用电量为5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用电量增长14%(去年同期为下降3.9%);重工业用电量增长2%,同比回落4.6个百分点。

石油:1—2月,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1%(去年同期为下降1.1%);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3%,增速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增长14.4%,柴油下降0.5%。据海关统计,进口原油4593万吨,同比下降2.4%;进口均价为798美元/吨,同比下降1.7%,但比去年12月份上涨10.5美元/吨。

国际油价先涨后跌。2月份布伦特原油月度均价达到116.3美元/桶,比1月份和去年12月份分别上涨3.3美元/桶和6.9美元/桶。近期原油价格下跌,截止3月15日,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为113.5美元/桶。

第2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房地产行业投资速度的下滑,使工程机械行业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不断下滑,据统计,去年三季度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低于前两个季度近5个百分点。四季度行业新接订单减少,发展持续走低,行业增速比三季度低6.58个百分点。但四川灾后重建和铁路建设、保障性住房投资的继续增加有效拉动了四季度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行业快速探底。从2008年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仍保持46.71%的高速向前发展,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慢了5.23个百分点。2008年末,直接带动工程机械采购的房地产、采矿业、基础建设这三项总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其中,矿业和基建新开工项目数量大幅反弹,环比增速高达28.8% 和16.5%,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也再次呈现正增长,主要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增速出现回升迹象。这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对工程

机械的贡献比重较大,它的未来走势将成为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需求能否回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行业产销概况

回顾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机遇与危机并存。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房地产行业投资速度的下滑,拖住了行业高速发展,从去年三季度开始行业增速不断下滑。据统计,去年三季度工程机械行业增速低于前两个季度近5个百分点。四季度行业新接订单减少,发展持续走低,行业增速比三季度低6.58个百分点。但四川灾后重建和铁路建设、保障性住房投资的继续增加有效拉动了四季度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行业快速探底。从2008 年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仍保持46.71%的高速向前发展,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慢了5.23个百分点。

去年四季度,工程机械市场销售开始跳水。受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装载机,许多大型企业为消化存货,开工率不足产能的10%。此外,起重机、挖掘机等产品所受影响也较大。去年四季度主要产品销量明显下滑,2008年10月、11月均比2007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2008 年11月又比10月有较大下降。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下滑最为明显。工程机械行业的主要市场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矿山等。房地产行业的工程机械产品使用量能够占据总销量的将近一半,但目前房地产行业是受灾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08年,在房地产行业还未受灾如此严重的时候,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已经予以政策方面的倾斜,但仍未能止住房价的持续下跌。对此,工程机械行业受到很大影响。

此外,作为原材料提供环节的矿山,是许多行业的源头,也是对经济环境最敏感的行业之一。目前,部分矿山已经采取了停止采矿或降低采矿量的措施,这也将极大地影响到其对设备的购买,不仅是工程机械,对重机等行业产品的需求量也将减少。与此同时,2008 年原材料的大涨大跌也让企业有点吃不消。特别是2008年9、10月份以来,原材料价格下滑迅速,而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年中的高位时备的货,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目前,原材料的价格虽已下调,但部分企业仍在消化之前的原材料存货,而无力再去备货,企业运营压力加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070家工程机械企业的统计,2008年1~11月,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56.77亿元,同比增长41.48%;累计实现利润133.50亿元,同比减少了7.64%。其中,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15.75亿元,同比增长43.08%;累计实现利润119.12亿元,同比减少了11.21%。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业2008年1~11月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94%,低于上年同期4.2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从而导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明显不如上年同期,据统计,2008年1~11月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8%,低于上年同期3.6个百分点。

2008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投入4万亿,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预测,这4万亿元投资将拉动工程机械行业1千亿元的销售额。作为将要振兴的九大行业中装备制造业的一支,能够得到1/40的实惠委实不少。但韩学松同时指出,这1千亿元并不是在2009年一年内能够实现的,而是在整个4万亿元投资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需要好几年时间的积累。4万亿元投资对工程机械行业产生的影响,从项目的提出、申报、论证到具体实施,需要不少时间。据小松(中国)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子光介绍,根据他的经验,这些投资很有可能要到2009年6月份才能够对行业起到作用。也就是说,企业还有将近半年的苦日子要挨,即使乐观估计,也至少得三个月。此外,工程机械产品要为施工建设、物流等行业服务的,只有这些行业有了新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二)进出口情况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截止2008年11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1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贸易顺差近70亿美元。2008年1~11月,累计进口金额为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整机进口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占进口总额的59%;零部件进口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占进口总额的41%。其中履带挖掘机进口1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占进口整机的48%;叉车进口2.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隧道掘进机的进口1.7亿美元,增幅继续下降。

2008年1~11月,累计出口金额1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其中整机8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占出口总额的68%;零部件出口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占出口总额的32%。目前,工程机械的出口增势趋缓,出口金额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而环比在10月下降10%的基础上,又下降了20%。

二、行业焦点

(一)装载机发展回顾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国装载机销量仅为6859台,同比下降了48%,其中出口884台,同比下降11%,持续疲软。装载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遭受经济危机的“重灾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装载机销量持续回落。随着钢铁、煤炭价格暴跌和需求大幅下降,服务于煤炭、矿山的装载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海外市场下滑也很明显,出口呈现快速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这种趋势还未见底,业内预计装载机市场还将持续低迷一段时间,2008年全年的增幅也仅维持在5%左右。

装载机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产销量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装载机企业共销售各类装载机产品突破16万台,出口2.3万余台。但在繁荣背后,是行业面临毛利率较低、产能过剩的现实。据了解,2007年我国装载机行业的总产能至少在20万台以上,仅柳工、龙工、厦工3家企业的产能就达到8万台以上。这样的局面也使装载机行业成为此次经济危机中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受害者。经过这次危机洗礼,2009年装载机能否复苏已成为行业内外最为关心的话题。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工程大量停工、延期的现象。即使是一些购买力较强的石油出口国也是如此。这对于已经占据世界装载机市场主导地位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严重的打击。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及全球范围内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国外经销商和用户的购买能力缩水,许多原本便宜的产品,一下子成为市场上的高价货,也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利润大幅下滑,产品的竞争力严重受挫。我国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存货给企业造成的压力比国内要大许多。装载机目前9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国内本土品牌企业所占领,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主流地位。目前,装载机行业内多家企业都大幅压缩了生产规模,甚至有企业开工率不足产能的10%。不少企业被迫放假,以此来缓解企业巨大的经济压力。装载机行业曾经在2000年左右大打价格战,此次市场出现压力,产品价格是否下调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好几家企业纷纷表示产品价格不会下调。

(二)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2008年留给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喜大悲的确值得回味。面对2009年,众多不确定因素使行业更显迷茫。但机遇大于风险是业内公认的观点,而如何理性地应对当前局面,将成为中国优秀工程机械企业的试金石。2008年末,直接带动工程机械采购的房地产、采矿业、基础建设这三项总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其中,矿业和基建新开工项目数量大幅反弹,环比增速高达28.8% 和16.5%,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也再次呈现正增长,主要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增速出现回升迹象。这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对工程机械的贡献比重较大,它的未来走势将成为2009年工程机械行业需求能否回暖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铁效应。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再次冲击全球经济。无论是巧合还是定论,工程机械行业流传已久“三年一小调,十年一大调”的说法再次得到应验。1998年,国家启动高速公路建设,对工程机械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一批铁路建设项目上马再次对工程机械构成极大利好。能否成功搭上高铁顺风车,成为工程机械行业2009年可否完成绝地大反击的重要一环。在众多基础建设项目中,铁路投资是带动增长最大的一项,相当于水利、城市公交和道路投资的两倍。除了使用大量的专用设备外,对旋挖钻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设备的用量也较大。据测算,京沪高铁对工程机械的采购额占总投资的10%左右。如果有关部门之前公布的未来3年内全国铁路基建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的规划得以兑现,那么用于采购工程机械设备的资金就有可能达到3500亿元,这是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全年销售总额的1.6倍。

灾后重建。除了拉动内需政策带来的市场,四川灾后重建无疑是另一个受工程机械行业关注的焦点。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后半年开始,四川省已经逐步成为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国内最大买家。2008年5月21日,由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2008年先投入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之后几年继续做相应安排。同时,四川省境内多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上马。其中,成都2009年综合交通固定投资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90亿元,一系列重大铁路、公路等项目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从长远来看,大量城市恢复建设将对工程机械产品构成长期而巨大的需求。当然值得警醒的是,企业在从灾区带回订单的同时,应该自觉严把质量关,优先做好售后服务等工作,把建设灾区当成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

新兴市场。出口将是2009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能否保持增长的决定因素。而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我国工程机械的海外市场将主要依靠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从中长期看,中东、东欧及拉美等地的区域规模都远大于中国市场。其中,拉美建筑市场规模相当于中国的4倍,中东和非洲是2.9倍,东欧则为2.4倍。只要对新兴市场开拓顺利,国内产品就有足够的增长空间。 从历史数据看,中国工程机械的出口高速增长始于2004 年,近5年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长。有机构预测,2008年我国工程机械总出口额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包括零部件),出口占工程机械全行业销售的比重也将超过50%。有乐观者预测,2009年全球新兴市场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将是2008年的78.7%左右,而中国整机产品出口的增速将保持在64.5%左右的水平,依然强劲。

三、主要企业

(一)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排头兵的柳工,在2008年后几个月也经受了金融风暴的袭扰。但柳工体会得更深刻的是“危”中藏“机”:这是一个练好内功、提高品质,之后抢夺更大份额“蛋糕”的时机。于是,在生产相对宽松时期,柳工针对存货偏高、生产成本和费用高、现金流紧张、人员前期增长过快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整改。同时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很多企业彷徨四顾的时候,国内最大的装载机、中国最小型滑移装载机、新型推土机、吊管机等相继在柳工诞生;加强对大型矿山、港口、工程的联系与产品推介,创新销售方式,与金融部门联合大胆进行信用销售,让客户可以减少资金压力购买柳工产品。由此,柳工产品库存由2008年第四季度初的7000台,到年底下降了一半,同时生产却由几百台跃升到2500台以上。在逆流而上,趁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还在低谷时大量采购和饱和生产,最大程度降低成本,避免销售高峰时没有产品可卖。柳工产品线丰富,既有国内又有国外两个市场,在装载机销售大幅下滑的时候,挖掘机、压路机等其他产品销售不降反升,并且国外市场增长迅猛。为实现年产销入同比增长20%以上目标,柳工已展开了系列动作,启程远航:抓机遇,优化资源配置、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已取得成功;加大国外营销网络建设,配件事业部的欧洲荷兰库和印度库正式运行,使国外用户也能享受快捷服务;对各事业部压缩20%以上的成本费用;并将采用新管理和新生产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大对各地经销商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柳工产品的服务能力,提升柳工品牌形象。2008年柳工出口退税2.1亿元,退税金额比2007 年增长75%。出口退税的及时兑现,使柳工缓解了资金困难,促进了出口的增长。2008年柳工机械共实现出口额12.12亿元,比2007年增长49.07%。

(二)徐工科技

徐工科技未经审计的2008年业绩快报,其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3.698亿元和1.0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7.12%。主要产品如压路机、装载机、摊铺机等销量增幅放缓。由于转让所持徐工机械进出口公司20%的股权,实现投资收益15106.46万元,导致实现净利润10558.91万元,较2007年同期2472.14万元增长327.12%。扣除该投资收益后,实际出现亏损4547.55万元。

去年9月21日,徐工科技并购江苏春兰汽车公司60%的股权,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徐工进军重卡生产领域。将先行投入5亿元,加快国III 发动机的验证和切换,加快新车型的研发和制造,达到在两年内新型重型卡车市场销售超万台。去年10月底,徐工集团融资租赁试点申请报告已经顺利通过国家商务部和税务总局审核。根据规划,徐工租赁公司2008年融资租赁规模将达3.5亿元,2009年计划达到15亿元,2012年达到50亿元。这一切都为徐工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内外并举,拓宽市场空间。2009年徐工集团将加大对产品研发力度,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从5%提升到6%。徐工还将开建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承担企业共性、关键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资8亿元的工程机械变速箱、驱动桥项目今年将初具规模,投资4 亿元的高水平的工程机械液压油缸项目投入生产,已具备年产45 万米液压油缸的生产能力。为了推进徐工全球化进程,徐工还将逐步在全球各区域建立海外公司,并选择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组装厂。2008年徐工投资建设了波兰、伊朗、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等六大区域备件服务中心。到2009年,还将投资中东、中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全面建立徐工产品出口的服务支持体系,支撑徐工3年内达到2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2009年徐工集团计划营业收入达508亿元,同比增长24.5%;出口收入达63亿元,增长20.2%;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6%。

(三)山推股份公司

2008年山推在“壮大主业、拓展新业;整合资源、精益管理;协同发展、融入国际”的发展战略指引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在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大幅波动的形势面前,山推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公司在上海宝马展推出多种系列新产品及山推重工工业园奠基,标志着公司产品多元化开始全面展开。成立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和研究院北京分院,为山推国际化事业延伸搭建拓展平台。通过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了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

第3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坝上地区 县域经济 特色化

河北省坝上地区包括张家口市的沽源县、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区和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这些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对外经济联系也远不如其他地区那样便捷和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已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

但坝上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比较优势。因此,坝上地区在谋求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立足于这些天然的资源优势,从传统产业中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从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将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河北坝上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基础上,认为坝上地区应该把发展生态经济、走特色经济之路,作为培育坝上地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牧、林业和生态旅游,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地域面积广,农业资源丰富 坝上六县两区为半农半牧地区,总面积2434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7%,其中有耕地540530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春小麦、莜麦、马铃薯、亚麻、杂豆等,农产品资源丰富,深开发潜力巨大。同时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上水储量大,地下水水位较浅。

草场宽阔 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坝上六县两区天然草场十分宽阔,人工种草面积逐年增大。以奶牛和小尾寒羊为主的新型畜牧业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明显。

海拔高,气候冷凉,空气清新 坝上六县两区平均海拔为1400米以上,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无霜期不足100天,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没有工业污染,没有“三废”排放,空气清新,是我省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基地,也是避暑纳凉、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可塑性较强 坝上经济发展较落后,但矿产、旅游、草场、劳动力等资源丰富,区域内工业少,既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没有历史包袱,发展生态产业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

坝上地区在农业上,可以做绿色农业文章;在工业上,可以借其他的地方成功经验;在旅游业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宽阔的土地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客商的重要砝码,经济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强。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交通欠发达 坝上地区地处河北省北部和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和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部与陕西大同市相临,属于高原和山地地貌,海拔1500―1940米,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I8-1500米,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这种地形地貌造成坝上地区交通欠发达。

气候条件较差 坝上地区气侯属中纬度高海拔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秋季降水少、蒸发量大。年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均气温为-1.4℃,极端最高气温31.9℃,最低温-43.2℃;无霜期不稳定,平均67天左右,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400mm。

工业不发达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资金、技术、人才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坝上六县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品牌知名度低、产品销路窄,并且个体私营经济数量少,大户少,企业举步维艰,生存困难。

贫困化程度较高 坝上六县两区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是国家、省、市扶贫攻坚主战场。多年来,国家、省、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扶贫攻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坝上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坝上贫困面广、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状况。

可以说,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坝上六县是“难点”,没有坝上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建立“坝上经济发展圈”,有助于坝上脱贫致富、加快经济发展。

资本匮乏 制约坝上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这一劣势使得这坝上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投资环境较差。因此,大型的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很少来此投资,造成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匮乏,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坝上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问题。所谓特色就是本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理区位等优势。因此,河北省坝上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回避其自身的劣势,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和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坝上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决定了该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只能走生态产业之路,发展生态农、林、牧业。

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坝上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效解决坝上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又要加快坝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应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坝上地区的气候适宜,作物的生长期短,使产品无论在营养成分,还是在无公害方面都独具特色。

张家口坝上各县应利用已经形成的京津绿色蔬菜供应地的优势,发展和建设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建立特色优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的深加工,建立特别是野生蔬菜的深加工基地,提高坝上地区蔬菜的附加值,将坝上地区的蔬菜特别是野生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此外,要在如何保持野生蔬菜的“野生”特点上下功夫,保障这些蔬菜的原有营养、色泽,口感等,创新出自己的野生蔬菜品牌,以特色、质量和信誉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在坝上地区形成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带”

发挥察北、沽源、御道口牧场的龙头作用,发展草地畜牧业 坝上地区草原面积广阔,草原特色突出,地下水无污染,适宜放牧,生产低脂肪的牛羊肉。坝上地区的乳品和肉类具有明显的环保和绿色特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以其良好的口感,优异的质量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此看来,坝上各县应该以现有的国有牧场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奶牛养殖业为主导,以乳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绿色禽畜产品。

一方面,要将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乳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与国内、省内的业集团强强联合,利用大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提高乳产品质量和品种,壮大各县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突出野生特色,发展野生动植物的人工驯化种植和养殖。可在围场坝上利用草原和森林的优势,驯化和繁殖并养殖坝上地区的衍生动物如狍子、黄羊等,并大力发展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加工业,发展草产品加工业,走退耕还草和草产品加工生产专业化之路,减轻天然草的压力,防止草地退化;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资源竞争力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将坝上地区逐步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特有的“绿色禽畜产品产业带”。

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林业 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林木产品发展空间很大,如林果、花卉、林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

因此,要全力推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这六大工程就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深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这六大工程,山区、沙区、林区是主战场,不仅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同时还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创造了广阔空间。

发展生态旅游

坝上地区有原始草原、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湿地、天然淡水湖和泉水,还有多种植物和野生动物,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围场坝上的“部级森林公园”、“承德木兰围场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和“御道口自然保护区”与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遥相辉映。张北坝上的“京北草原”以及冬季的天然雪场等,是集观赏、游玩、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自然旅游资源。近年来,围场县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收近50万人次、丰宁坝上 “大滩”的观光旅游每年吸引40万人次。要想使这些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抢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需突出其“特色”,即文化在形成文化定位的基础上,讲究品牌的包装,形成独特的品牌产品。

当然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正确运用“品牌拉动”战略思路

“品牌拉动”就是奉行“名牌主义”。提出这一战略思路的主要依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最根本取决于它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而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特色,还必须落实到支柱产业上,即形成特色支柱产业,特色支柱产业要有龙头企业带领;而龙头企业又必须是名牌企业,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就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比如,张家口市这些年在坝上搞农业结构调整,成功地发展起错季蔬菜产业,占据了北京市场的40%。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大批的蔬菜为“寿光”添了彩。此外,奶业是“三鹿”的“基地”,干白、干红葡萄酒只是“长城”的“车间”等等。因此,必须正确运用品牌战略,把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县域经济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李荣祥.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经济日报,2000-11-5

2.路洪昌.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河北经济日报,2004-01-31

3.郭敏英.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河北经济日报,2004-02-13

第4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一、比较优势及其凸显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国际地域分工理论,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依据是基于各国地域、自然条件所形成的产品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theory of H-O FactorEndowment)立足于要素密集度,提出不同的区域应该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状况进行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其相对丰裕要素商品,进口其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分工,能够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以上理论虽然表述不同,但其理论核心是一致的,都强调各国应该按照生产成本或要素禀赋的差异确立各自的比较优势,相应地以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家和区域的分工和贸易,已经成为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林毅夫、蔡防、李周(1999)提出,只有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组织生产活动,企业和整个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比较优势理论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资源富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边陲地区而言,强调地区参与经济的比较优势,更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了区域产业选择和专业化生产方向,更多地强调了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的可能性,然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政府对区域发展环境的改造,都会影响区域比较优势的实现程度。纵观西部大开发之前,内蒙古经济多年来的“默默无闻”,正是这种比较优势没有凸显的良好例证。

二、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些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竞争力的原因。他通过“钻石体系模型”用以描述一个国家内部的竞争环境。具体来说,“钻石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及企业战略等4种主要因素。此外,波特还强调了政府和机会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钻石体系4种核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而达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另一方面,新的需求、新的技术出现等机会因素则为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内蒙古现象源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其能源资源优势与我国进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市场需求相吻合,使资源以资本的价值形态,接受市场的优化组合,在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内蒙古现象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定位,同时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进要依靠与之相对应的市场需求来最终实现。

三、内蒙古比较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优势分析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其数量和结构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都具有重要影响。内蒙古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8倍,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27倍,位居各省区第一位。在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中,内蒙古已发现130多种,其中有62种矿产探明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41种居全国前5位,有6种居全国首位。最突出的如稀土矿储量达l亿吨,占全国的80%以上,居世界之首;煤炭保有储量2317亿吨,占全国的近1/4,远景储量达1.2万亿吨,居全国第一位。

除了能源矿产资源外,内蒙古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资源和土地资源。目前天然草原面积达8666.7万公顷,占全国的2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均居国内5大牧区之首。耕地面积676.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6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人均粮食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名。森林面积1866.7万公顷,占全国的11%,林木总蓄积量达11.7亿立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可见,内蒙古自然资源的富集程度和良好的匹配条件为其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产业优势分析

M・波特认为,一些在地理上毗邻、在技术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聚,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群化具有企业关联度高、技术进步快、产业链条长、交易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率高、就业容量大等优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成功经验。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资源富集,配置、开发条件好,具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条件。内蒙古依托本地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煤――电――化、钢、铝、铜铅、水泥”,“煤液化――煤转油――焦油”,“天然气――甲醇――化肥――化纤”,“稀土一新材料”,“畜牧一饲料――乳品、肉类、绒毛加工”等多条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品牌优势分析

品牌战略是带动优势资源转化的加速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内蒙古特色产业定位和品牌带动战略选择在全国堪称典范。目前,全区已有鄂尔多斯、鹿王、伊利、蒙牛、仕奇、草原兴发、河套(面粉)、河套(酒)、草原(糖)、塞飞亚、小肥羊、科尔沁、维信、伊泰、远兴15个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带动120多万户农牧民从事基地化生产,培育出一大批高效、安全和生态的农畜加工名牌产品。其中,牛奶加工量、羊绒加工量和羊肉

加工量也都居全国第一,品牌企业的销售额已占到自治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的55%,支撑着工业的半壁江山。

(四)政策优势分析

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趋向密切相关。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和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内蒙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改善了内蒙古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对地区经济产生效益。公路建设累计新增里程1万多公里,连接自治区东西的省际通道的110国道乌海至北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区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基本形成了贯穿全区东西、周边多点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西部大开发5年来,国家投入内蒙古的生态建设资金达166.6亿元,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继续投资400亿元支持内蒙古的铁路和生态环境建设。近5年来,内蒙古治理沙漠化土地面积2.1亿亩,项目涉及全区90%的旗县、生态建设治理速度从每年500万亩至700万亩提高到了每年1600万亩,总体实现了治理速度与沙化拓展速度持平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内蒙古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达到300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4.82%提高到17.57%。全区101个旗县全部推行生态项目区禁牧,累计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的草原面积7.5亿亩,占全区退化草原面积的9l%以上。对于地形狭长、面积广袤的内蒙古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使交通通信、市政建设、生态环境取得如此大的改善,离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国债资金的投入是难以想象的,也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推动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特别是优势资源的当地转化。

(五)机会优势分析

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具备软硬环境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发展的契机或机遇。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契机就是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自2002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城市建设等新兴产业拉动下出现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快速增长过程中,内蒙古的产业优势与中国产业升级相契合,形成了推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使得内蒙古异军突起,成为国内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概括起来,近些年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新一轮重化工发展引发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天时”,区域资源能源富集、匹配条件好这一“地利”,政府和企业及时抓住机遇、齐心协力加快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这一“人和”。

四、发挥竞争优势,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资源禀赋结构,带动产业升级

一个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决定于这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内蒙古资源禀赋的基本状况是“自然资源丰富、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基于此,在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整合资源,发挥好自治区资源能源优势,突出抓好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产业基地,以乳、肉、绒和粮油等为重点的内蒙古经济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支持水平和产业层次高的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提升区域资源的禀赋结构,也就是提高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在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时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导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中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有序有效转化。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内蒙古现象之迷源于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典型的“能源拉动型增长”。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产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这就决定了内蒙古的经济增长模式基本是高能耗型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强。2004年,内蒙古每万元GDP综合能耗2.16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以上,而2005年每万元GDP综合能耗依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0%。面对这种局面,内蒙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

第5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本文以闽南地区为例,按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福建省闽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 区域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6-0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涵义和特征

几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导致了目前全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全球资源的严重锐减。当今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高度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忍受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求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趋于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背离和谐,便不可持续发展。 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生态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通过经济链、生态链以及经济与生态联动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庞大系统。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几个特性:1、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它是区域经济和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法治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2、它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3、它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规模、区域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水平等多层次构成的。 4、它贯穿于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即这一运动过程中的每一个时点都存在着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程度问题。

(二)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及其评价

区域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水平可以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来表示。所谓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所结成的和衷共济、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大,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和谐;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越小,则表示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越不和谐。构造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度、区域经济与生态关联度、周边区域生态污染扩散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作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评价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程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各项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指标;既要有反映和描述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和谐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提升的动态指标。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一)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如:资源的总量和资源的品种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富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量贫缺已人所共识。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储量、投资、产能、价格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的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称之为“竞争力突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竞争力突变的含义是:在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自然资源作为加工制造过程的动力。因此,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废料(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造成环境的改变也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后果。总之,处理好工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利用区域环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即区域环境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改变区域环境。下面就以闽南地区为例,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政府职能、金融发展等方面来论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1、从地理区位来看,早在唐代,泉州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商贸港口城市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发展成为世界东方贸易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是当时盛况的生动写照。这些都说明闽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区域优势。俗语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闽南地区依山傍水,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文化、民风、民俗相同。这种地缘和血缘、历史和文化上的密切关系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基础。

2、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闽南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德化的银杏、南方红豆杉、刺桫椤和永春牛姆林的半枫荷等国家保护植物,以及遍布全地区的古树名木、名花。这些不仅是珍贵的植物景观、旅游资源,还是活的历史文物,为闽南地区这块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增添了绚丽风采;丰富的动物资源中,有华南虎等国家保护动物和不少的珍稀动物以有海洋生物。闽南地区是一个临海地区,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盐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动力资源和红树林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闽南地区地少人多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在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必需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密切结合。

闽南地区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密切注意周围地区的环境保护,实现采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闽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季不冷;热量丰富,降水充足;自古以来就素有“地肥水好花果香”的土地资源,使闽南地区植物四季常绿,农作物终年可以生长。“四季有花常见雨”就是闽南地区气候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暧湿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光、热、水资源,也为闽南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打下基础。

3、从经济发展来看,在闽南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异较大,如沿海的厦门、石狮、晋江较高,内陆地区水平较低。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闽南有些地区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这些地区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

4、从政府职能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构成区域经济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的经济区为依托;(2)以一定的地域分工为基础;(3)以有限资源的空间合理配置为基本内容;(4)以各种资源要素间、产业间和地域间的经济技术、市场供求为联系的基本纽带。区域经济需要政府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按照要素流动和利益相关的客观要求去选择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相关的地方政府提出和执行有利于各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各项政策,甚至实行打破行政区界的经济管理机制。只有在区域内建立起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早在20世纪厦门就被定为经济特区;21世纪,提出大力发展海西经济建设。闽南地区位于台湾海峡的西岸,担任建设海西经济的重要地区;因此,闽南地区应该利用这与时俱进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步伐。

5、从金融发展看,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是华人华侨港澳台胞最多的地区;根据统计,闽南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就有上千万人,占福建华侨总数的80%左右,占全国华侨总数的30%。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华人华侨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一份浓浓的家乡情。他们珍惜“摇篮血迹”,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他们所居住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语言,与家乡相同,应利用资源优势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6、从区域文化看,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指标,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后台依托,闽南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对于推动闽南地区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作用。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闽南地区人文区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加快闽南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大形势下,弘扬闽南文化对于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

(三)、对闽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想

闽南地区具有四大区域环境优势:第一优势是海{西岸、的优势。第二优势是对接长、珠两个三角洲、背靠江西,湖南、安徽,广阔腹地的优势。第三优势是人文化、生态环境的优势。福建的人、文化,和台湾的、香港的、|南亚的,和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方相同,这种优势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地域优势,很多地方难以相比。第四优势是产业集聚,城市布局的优势。福建的产业发展到F在这个层次,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世界,包括和香港、台湾的产业加快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而BT、福州、泉州、漳州四大中心城市构成福建整个经济发展的支蔚恪R愿V菀发挥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要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要发挥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从山区腹地,成为要发挥纵深推进作用的前锋。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联系,逐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依托大型港湾和基础设施,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地区,促进海峡两岸城市群加快崛起。”

闽南地区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区域经济合作蕴藏着巨大商机。鉴于闽南地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闽南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整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思路是加大四个“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5―10年内,把闽南三角区域建设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泉州、厦门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二是加大大工业产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应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临江工业和山区工业发达产业带,构建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在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性集群式的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扇形辐射工业制造、服务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和海洋江河产业。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建设能发挥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加大消费产业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

闽南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血缘优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风和日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加之特区体制创新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将以自身的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现代工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制造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等,加速工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创造美好明天时候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只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在发展过程中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经济发展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高度重视解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总结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要得到持续发展,就要讲求科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可以利用区域环境的优势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当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的时候, 就必需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相协调,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才:《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2

第6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记者:强书记您好!对于青海的特色经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青海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高原特色农牧业资源。青海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发展经济,成效如何?

强卫:我到青海一年多,深切感到青海是一个资源富集的省份。尤其以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等支柱特色资源;单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饰、中藏药等特色品牌;高原特色农牧业等都具有比较优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和勤劳进取的青海人民。

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发展青海的特色优势产业,是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我们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成效显著。特色和优势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32.2亿元;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等支柱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82%,单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饰、中藏药等特色轻工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品牌。高原特色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菜、油、豆、药、薯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5.3%。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牧业总产值的56%。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以来,青海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总收入达47.4亿元。

循环经济更上一层

青海资源富集主要体现在,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5种,其中54种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到目前为止,盆地累计发现各类矿产86种,占全省的64%;大型矿床72处。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的90%以上。

记者:怎样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把“聚宝盆”的宝挖掘出来呢?

强卫:实践已经证明,加快资源开发是振兴青海的重要途径。要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但由于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总体上看,青海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综合开发水平低,产业之间连接不够,产业链条短。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高层次上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以此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针对柴达木资源优势明显、组合配套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设想,国家于2005年10月正式确定柴达木地区为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同时,对西宁工业园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进行整合,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7年12月获国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试点。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建设,我省循环经济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记者: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定位至关重要,省里的部署情况怎样?

强卫:高起点规划是首要任务。已编制完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发展规划》,规划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西宁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也正在编制之中;我们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青海中信国安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综合开发万吨碳酸锂、青海庆华公司乌兰煤化项目一期100万吨工程等一批重点资源开发项目在柴达木相继建成生产。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单晶硅项目、亚州最大的多晶硅项目已经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产业聚集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科技攻关力度加大。无水氯化镁等一批先进技术成果诞生、盐湖提锂取得重大突破、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集成技术攻克、青海中信国安煅烧法碳酸锂工业性试验成功……。去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20%。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76.9%。

记者:这应该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经济增长极。作为产业来讲,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下一步的构想是什么呢?

强卫:我们将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加快在促进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促进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互相转换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探索在高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和途径。努力走出一条青海特色、青海品牌、青海模式的循环产业发展之路。

投资开发商机再现

记者:西部富集的资源和未开垦的一些领域,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商机。强书记能否向我们的读者透露投资青海的新商机呢?

强卫:建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推进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对资源类产品的精深加工,把柴达木的资源优势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交通、技术、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

在完善政策方面。结合青海实际,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法制环境、体制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青海的最佳投资创业基地。

加强资源勘探工作。青海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万亿之多。把加强地勘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加快对重要成矿带以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探,摸清资源家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保障。

强化科技支撑。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育。整合各种科研力量,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乃至世界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对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招商,构建起点面结合、产业集中、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循环工业园区。促进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产业集群。

六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工业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努力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上述信息表明,青海将进一步敞开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大门。

生态环保积极进展

记者: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日益重视,青海的生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青海如何应对?

强卫:国家投资75亿元建设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青海不断加大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生态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年来,全省累计人工造林80万公顷,封山育林103万公顷;禁牧草场437万公顷,围栏草场173万公顷,搬迁安置牧民6800户、3.2万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大对村庄环境的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实现由升转降的突破。

记者: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青海的生态安全对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请强书记谈谈青海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

强卫:青海在全国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地位。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黄河49%的水量、长江26%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黑河40%的水量是从青海流出去的,而且都是无污染、清洁的水质,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养育了中国一半的人口。

生态兴,则文明兴。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青海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青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记者:青海为实现这个目标,将着重从哪些方面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强卫: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长期以来,青海特别是三江源地区,为了保护这三江清流,地下蕴藏的丰富矿藏不能开采,工业项目不能引进,这个地方2/3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青海人民无怨无悔地让这几许清流流出省门、流向全国,流向东南亚,滋润着中华大地,哺育了华夏文明。“保住青山绿水,就是保住未来的竞争优势”,更加成为青海全社会的自觉的共识。青海提出生态立省战略,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优先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探索建立建设生态文明的不同功能区分类发展模式。在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等经济增长指标,让这个地区的干部群众能够心无旁骛去保护生态。

大力实施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规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取得积极的成效,年降水量2006年净增56亿立方米,2007年净增65亿立方米;黑土滩治理区多年生长的牧草覆盖率由20%提高到80%;生态移民减畜140万羊单位。实施环青海湖流域和黄河谷地、湟水流域、祁连山黑河流域、柴达木盆地等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生态恢复、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转变项目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保护生态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双赢。

第7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针对新常态的特点,我以____县为例,谈谈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因地制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同时,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措施上有力。一是目光要长远。要树立“只要惠及子孙,成功未必在我”的意识,着眼长远,确保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__县而言,各项工作要围绕“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来细化目标任务,要放眼2020年通高速公路,未来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蓝图来谋划工作措施,只要基础打得牢,必将为__的后续发展凝聚强大的动力。二是发展要绿色。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只要绿色GDP,不要黑色GDP。同时,良好的生态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更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永葆山青水秀天蓝景象。三是增速要适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仍是第一要务。____县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快速提高了经济总量,GDP年均增长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8%,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增速区间,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盲目赶超跨越。四是经济要集约。随着科技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质量和效益并重才是长期发展态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下的必然选择。依靠科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是大势所趋,多年以来,受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科技创新一直是__的短板。因此,____县应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向科技要质量,通过科技提高效益,不断促进集约型经济产业发展。五是结构要合理。__县优势在山,优势在水,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在旅游。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尤为关键。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发展能快就不要慢,既要快马加鞭,更要蹄疾步稳。善于用资源换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养生旅游业,不断调优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环境友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__县位于__西北部,地处__丘陵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多山少地,总面积3196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总人口17.2万人,是集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远地区)、山(偏远山区)、穷(贫穷地区)、库(移民库区)于一体的__区定贫困县。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闭塞,本世纪以前,__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很缓慢。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出台落实,加上西部计划标志性工程__水电站在__开工上马,__的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1至2013年,__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财政收入9.34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513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24.45亿元,年均增长14.5%。虽然__经济发展仍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但从__县近三年来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仍然与全国县(市、区)平均水平相差较多,同时,__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快车道”上,后发展、欠发达、基础差、(经济)总量小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结合__县情

实际,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发展生态工业。一是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__以水电、风电为主导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红水河流经县境115公里,水电资源占红水河流域总蕴藏量的45%,是西南资源富集区。此外,还有红水河一级支流大小河流57条,可开发的小水电站17个,同时风能资源也较丰富。当前,__应在服务好__水电站正常运行,积极促成__水电站二期工程上马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小水电项目,做大电力能源产业基地。二是做强做优竹木加工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竹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高资质品牌,综合加工能力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环境保护指标优,集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促使竹木加工业逐步从初级产品加工向综合利用、环保、高端产品加工方向发展,延长竹木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精心发展,__县的无公害水果产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如今水果年产值达到2.5亿元,荣获“__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荣誉,还是__内陆最大的库区生态淡水养殖基地,拥有食用菌、优质水果、红水河鱼、野生六画山鸡、金花茶、天然饮用水等一大批绿色食品。如能培育和引进加工企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工制品特色化,这定将成为__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近几年来,__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创新推广“三特三错(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特色林业、生态特色养殖和生态优质果蔬业,培育了六画山鸡、__珍珠李、金花茶、油桃、大果山楂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其中,珍珠李、六画山鸡、大果山楂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__珍珠李等7个水果品牌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虽然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但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比较薄弱,要克服农业发展短板,需要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推动农业机械化,继续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管护质量。要在打开市场渠道上想办法,管好产、供、销环节,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构建销售网络,突破发展瓶颈。同时,要持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一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__是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目前已具备不错的农业产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红水河流域生态农业区,能有效地促进产业增量提质。应培育发展好以杉木、松木、毛竹为主的经济用材林产业,以油桐、油茶、核桃、八角为主的油料植物产业,以名贵药材和食用菌、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鳖养鱼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培育好以板栗、桃李、大果山楂、百香果、沙田柚为主的特色优质果产业,同时保护保护好境内60多万亩栓皮栎产业。二是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化建设。产业基地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能更好地促进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__应在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如六画山鸡规范化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同时,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如__珍珠李高产示范基地、核桃示范基地、毛竹种植示范基地、油桐保护示范基地、高脂松种植示范基地、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烟稻菜轮作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名特优水果示范基地、珍稀植物示范基地等。三是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实施品牌化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__应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前提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和登记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油桐之乡、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山鸡之乡和__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库区生态淡水养殖基地等特色优势品牌,不断突出产业发展优势。

(三)发挥山水优势,打造原生态养生旅游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养生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亲睐,康体养生游已是大势所趋。__有着“森林王国、水上__”之美誉,境内山奇水秀,自然天成,红水河穿城而过,拥有华南第一大峡谷——__大峡谷和“浮在城市上空的原始森林”——__大峡谷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拥有“三项世界之最”的__水电站和56万亩的内陆湖——__天湖,全县森林覆盖率84.05%,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完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良好气候,为__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十二五”伊始,__就提出了打造“__特色旅游名县”的目标。2013年7月,__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强区的历史跨越。__处于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内,__的生态养生旅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__应紧紧抓住机遇,全力做好生态养生旅游工作,力争旅游业早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完善生态养生旅游总体规划。突出“养生福地、生态__”的旅游定位,抓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构筑完善旅游布局,重点围绕奇特的山水和完好的生态做足文章,以高标准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二是加强旅游景区建设。重点做好旅游景区的优化升级和创优工作,抓好一至两个特点鲜明、亮点突出,能充分展现__特色的景区建设,建成一个5A、两个4A、三个3A级景区,逐步打造原生态养生旅游品牌。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文明发展的民生工程来抓好抓实,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使乡村旅游成为__生态养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培育一批星级

酒店、星级餐馆,组织开展酒店、农家乐服务、导游员培训,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使旅游更具人性化、更具亲和力。五是加大旅游开放合作。加强旅游宣传推介,积极主动融入周边旅游经济圈,促进共同发展。 (四)发挥天然优势,打造生态园林城镇。__县城区两山夹一水,县城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红水河两岸的十里美丽画廊中,生态山水园林城的特征非常明显。__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城镇。一是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建设理念,把县城作为4A级景区来打造,逐步完善水山园林景观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具旅游、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红水河上第一城。二是大力改善城乡风貌,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不断提升城乡品位。大力抓好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推行“两有、四化、六小”乡村建设模式,确保每村有一个规模产业,每户有一套稳固住房,实施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房屋亮化,争取每家每户要建有小火房、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小化污池、小沼气。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让全县城乡风貌大为改观。三是加大名镇名村建设力度,打造“乡土味、民族风、升级版”的新型乡村。

第8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态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017—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并以独立篇章对推进生态文明进行了部署。可见,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前进道路上,“资源环境约束”是急需破解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体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为了这份成绩单,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当代的主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被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产业集群生态化作为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发展模式,其对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江西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为保证在2020年实现全省人均收入翻番的奋斗目标,江西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同时,江西又肩负着保护好“一湖清水”的历史使命,因此,找到两者之间的协同之处并产生方向一致的合力非常重要。本文就江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尤其是产业集群这样一个经济组织中的生态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江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一、产业集群生态化理论的提出

Porter(1997)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者相关的支持性产业的企业以价值链为基础,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促进区域要素合理流动、配置,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集群”二字源于生态学,是指以共生关系共存于同一栖所中的不同动植物群落。群落中的生态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主要经济属性就是市场机制不能使公共产品得到有效利用,“搭便车”的现象随之产生,表现为企业粗放式生产,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Graedel、Allenby(1993)指出产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相似性,产业体系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因此,可利用自然生态规律来构造理想的产业生态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进行了研究,张文龙等(2010)认为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趋势,不是考虑单一部门或一个过程的物质循环与资源利用,而是指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组织生产,是一种系统解决方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陈柳钦(2006)认为随着时展,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与时俱进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化表现为空间组织形式,融合化表现为一体化组织形式,生态化表现为持续发展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众多行为主体(或单元),包括核心产业、直接关联产业和相关辅助产业各行为主体内部以及相互间基于生态考虑的协作方式,主要通过核心产业内部生态化以及各行为主体间生态辐射网络的形成得以实现。上述研究为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准备与思路设计,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江西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

(一)江西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优势

1.资源支撑。江西是一个生态大省,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红色、绿色、古色已成为江西的一张名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财富。江西省是全国主要的有色、稀土矿产等基地之一,铜产业已形成鹰潭和上饶铜产业带、南昌铜精深加工基地、赣州铜铝产业基地及抚州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的“一带、三基地”产业格局,稀土和钨精深加工产业形成以赣州为核心的全国重要产业集聚区,宜春以全国首个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为依托,着手打造亚洲锂都,九江永修星火工业园依托全国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厂家星火化工厂,不断完善延伸有机硅产业链,成为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单体基地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江西省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天禀赋。

2.技术支撑。围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通过“科技入园”,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加快高新技术向工业园区集聚。2012年面对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63.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23.8%。以抚州金溪的香料产业为例,当地的华宇香料、华晨香料与上海香料研究所进行联合攻关,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酸性物质全部转化为固体酸催化剂,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这一技术使这两大香料公司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在同行业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拥有“鸭鸭”、“回圆”、“深傲”三个部级品牌的共青城已聚集传统纺织服装产业289家,拥有5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3.政策支撑。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江西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产业集群的生态化不仅依赖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或机构实行环评,将节能减排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营造区域性生态网络。通过政策扶植使处于萌芽期的生态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建设了一批低碳园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低碳产业项目,营造企业间环境友好性竞争和合作规则,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二)江西产业集群生态化面临的问题

1.重大项目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产业集群的优势是通过集群内企业形成高效完善的共生网络,来获得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共生效益,实现各企业的协同发展,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提供动力。江西虽然已经有30多个产业群,但在一些地方,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航母”项目少,有些园区只是一些无关企业或行业的简单堆积或叠加,过度关注引进企业的数量,而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质量。2012年全省重点工业园区共实施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37项,仅占全省比重的46%,产业集中度不够。由于园区内部企业的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很多企业都是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生产系统,研发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被弱化。

2.产业结构层次有待优化。江西“轻轻重重”的工业结构使得规模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1995年,江西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91.7万吨标准煤,2011年则达到6928.2万吨标准煤,增长近2倍,能源消耗总量为历年来之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逐步回升,重工业化趋势加剧,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不断上升,2011年单位GDP废水排放16.61(万吨/亿元)、单位GDP废气排放量1.36(百吨/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高于沿海发达地区,也比中部一些省份高。

3.节能环保的压力大。高耗能行业的比重仍在上升,高耗能行业呈加速增长态势,新增产能上升较快,给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全省各地普遍感受到较大的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稳定经济增长”和“完成减排任务”面前,面临更大的诱惑和压力。

三、国外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经验启示

(一)微观层面的美国“杜邦模式”

杜邦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将废物和排放物降低为零”作为奋斗目标的大公司,创造性地在化学工业中运用循环经济3R原则。此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具体体现,即通过延长产业链条,重组公司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系统,采用新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循环利用率等。

(二)中观层面的丹麦“卡伦堡模式”

卡伦堡生态园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成为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典范。作为一个小工业城市,起步阶段这里只有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数年之后,这里的主要企业开始内部交易,彼此间交换“废料”,产生了很好的范围经济。由于彼此需要,能源和副产品在这些企业中得以多级重复利用,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逐步形成了生态工业园的早期雏形一工业共生体系,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三)宏观层面的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有规划地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构筑全方位法律体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最终达到废弃物零排放的目的。首先是基本法,其法律有《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等;然后是综合法,其法律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最后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主要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等。第二层次是要求企业肩负处理循环资源的责任,自觉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承担为环保所支付的费用,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第三层次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如消费者对垃圾要密封并分类处理,有义务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使建立生态型经济社会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四、江西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提升的对策

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过程是一个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共同努力,构建生态化共生网络。

(一)强化政府对产业集聚地的绿色规划

造成资源的经济回报得不到最大化的根本原因是约束式制度缺失,“资源诅咒”并非是由自然资源的丰富所导致的,而是源于不恰当的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如果“开放式制度的悲剧”让稀缺的资源继续“搭便车”使用,那么有资源地区的贫穷就会继续下去。因此,政府首先要制定全省总体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各区域产业集聚地的指导性或指令性目录。严格按照全省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和重点区域布局,确保产业集群生态化战略的实施。借鉴先进生态园区的管理模式,把园区真正办成江西生态产业集群的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产品输出基地。为此,需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建立吸引科技人才基金,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江西发展。

(二)依托“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扩展产业集群,引入那些能将集群中企业所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原料的企业,优化完善集群结构,形成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永修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就通过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30多家关联企业形成了彼此融合的循环共生关系,上下游企业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做大做强。

(三)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的作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实现循环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交易成本的上升。降低交易费用,需要有中问机构的存在。在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在集群内部建立信息中心等中间组织,降低企业搜寻谈判的成本,同时建立监督机构,来降低企业之间执行合约的费用和违约的风险。因此,作为影响集群发展的中间组织,在产业集群生态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们游说政府部门,为集群生态化建设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其次,它们可直接投资于集群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与集群产业生态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最后,它们可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随时根据资源、市场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波动自动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及工业流程,并能通过不同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的交流,适时地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途径。

(四)逐步增强区域生态效率评估

第9篇:工业经济态势范文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Q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劣和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形势下,生态工业园正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现已成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和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主流方向。

一、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

在上个世纪,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并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为著名,其中有113个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此外各地自行建立的工业园区不计其数。在2000年以后,由于受到环境压力和国际环保新思潮的影响,中国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行诸多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目前,在煤炭、钢铁、造纸、制糖等行业,创建了相应的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例如海南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制糖)工业示范园区等,但都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园区基础实施落后,能源和资源利用不够集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园区各类人才缺乏,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困难,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园区制度不够健全,园区文化不够浓厚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生态工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

分析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应该基于现有的实情,并以克服现有的发展弊端为前提。笔者认为: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①循环化趋势:生态工业园要遵循“资源—产品—利用—回收—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②环保化趋势:从物质资源的采购、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等整个物质循环过程都要求实现清洁化和无害化,以保护环境为园区的起码职责。③信息化趋势:为了实现生态工业园的科学管理,必须建立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如对外信息系统、内部OA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④效益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对社会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并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必须从资金、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以保证园区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共赢,协同发展。⑤法制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舆论手段等予以保障其良性运行,如发展生态工业园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等,使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⑥人文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是物质的生态化处理和人们的精神生态化洗礼的过程。只有在精神层面实现生态化改造,园区建设者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等,才能用生态的思想和文化指导园区的经营发展。⑦品牌化趋势:强化园区品牌管理意识和生态立园、诚信立园、品牌立园的经营理念,是园区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创建国际品牌、国家品牌、行业品牌是每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共同目标。⑧国际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规模、生态指标等应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和人类发展需要,应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参与。⑨城乡一体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必将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区域、城市、乡村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工业园的联动和互动,在资源、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生态工业园的整体协调、快速同步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发展。⑩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态工业园的不断发展,各种物质、劳动力、技术等得到不断的利用和整合,必将带动其他生态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如生态工业园与生态农业园、生态林业园、生态渔业园等生态园区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相互利用和集成共享。

三、结语

弄清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明确自身任务,制定发展目标,调整发展思路,以正确的认识和思想指导和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健康、高效、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 段 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

[2] 段 宁.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M].新华出版社,2006

[3]唐 健.我国园区问题现状、根源与对策[J].特别策划,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