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基础医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基础医学的意义

第1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第2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临床医学

现代医学理念已经逐渐完成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成为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并束缚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当前,以抛锚式教学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我国高教领域,尤其是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及应用。因此,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革新的进程,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极具启发意义。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论\文\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高 文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Michael Chapman.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roblem of Reality[ J ]. Jour2nal ofApp 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56 (1) : 31 - 43.

第3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信息化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基本建设档案的简称,主要是指医院在各个基础建设阶段所涉及的各种文本、图像、表格、图纸、材料、摄影、录音等资料按照一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和布局形成的有体系的、有规模的档案,其涉及到医院基本建设的阶段包括立项、设计、筹划、修正的总起设计阶段,在报项报批、审批、修改、招标、投标、勘察的施工准备阶段,在签订委托合同、施工组织成立、正式施工、成立监理组织、施工监理、竣工、成立验收小组、验收、投产的施工及竣工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档案的建成、整理、保存、展示、利用、修整的过程已经不再仰赖于实物和载体,而更加注重信息和数据的运用,但这也对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科学化的程度与合理化的标准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起来看,对于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问题应当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第一,当前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意义;第二,当前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意义

对于医院而言,基建档案具有三重意义:第一,基础意义,像其他档案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基建档案首先起到的是对于客观事实忠实地予以记录的作用,是对于当时发生的客观事实的佐证,故其起到了证据的基础作用;第二,建设意义,医院基建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是医院进行基础建设时的方方面面,如果医院进行基础设施的增减或者进行扩建,基建档案则是进行此类建设的基础,否则工程建设便无法正常展开;第三,文化意义,医院基建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医院从设计到施工到落成的全过程的记忆。因此,对于医院基建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意义应当有以下三个:

(一)专门性作用。保存医院基建档案,发挥其原本作用。医院常常面临着基建档案灭失的情况,从而难以在扩建、装修、转型过程中很好地与原本基本建设相一致。对于纪检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该档案的保存,并且科学化管理主要指向一套完整并且详细的基建档案,加以储存和科学化管理,有利于其原本作用的完全发挥。

(二)综合性作用。提升医院综合化建设的水平。医院基建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手段的创新,在面临员工不注重保存档案、随意丢弃或者恣意破坏、仅仅注重提取而不注重放回的背景下,实现管理手段的科学化能够培养医院的员工意识和员工素养,实现对人的提升作用;另外,医院综合化建设并不仅仅指医院功能的提升、医院基础建设的完善以及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指医院形成了一个在功能上综合化、具有相当自给自足性的整体,因此纪检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生态性作用。实现医院档案科学化管理的整体生态圈建设。基建档案应该与其他n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才能形成医院档案整体的生态意义上的和谐,在所有种属的医院档案管理中,医院基建档案远不如其他受到重视的程度高,这一方面与其本身发挥作用的时间线较长(医院建设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重新修整),另一方面也与医院基建档案发挥直接作用较少而发挥间接作用较多有关。因此,实现科学化管理,按照发挥作用的先后以及大小,在某一方面有需要之时对于某个档案进行提取和利用之时便将该档案提取出,并且在单一档案无法起到相应的证明、激感的作用时实现档案的相互促进,进而进一步建设起生态圈。

二、医院基建档案科学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新时代下科学化管理的意识。对于基建档案而言,单单提升对于此的意识水平是不够的,原因在于: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医院基建档案并不能够像其他类型的档案一样实时发挥着作用,并且不具备可视化的功能,因此,管理人员心理上无法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而如果派专人进行管理则又要面对成本过高且管理人员拖沓、消极怠工的情形,因此强调该意识是没有意义的。信息化的时代,应当采取新的思路对于医院基建档案进行管理,即首先建立科学观,科学定位医院基建档案而不是随意以“提升”“认识到”一言以蔽之,其次以全局的眼光看待基建档案管理,以系统的思维和管理学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

第4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词汇,医学英语,医学词汇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1203153)

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它包括医学科学的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演讲。这种语体的特点是在表达科学概念,理论和事实中,科技术语,外来词及复合词多,用词上要求概念明确,造句比较严格,篇章结构上逻辑性和连贯性强。医学论文已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医学体。在医学英语学习中,大量医学术语,以及医学文献特有的文体和语法特点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因此,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理解医学专业词汇的特点,建立起专业词汇体系,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1.医学专业词汇特点

1.1 医学词汇的“双功能”性

英语词汇既是普通英语词汇,又具有医学含义,这就是医学词汇的双功能性。这些词语在医学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所占地位也很重要。如delivery 在普通英语中意为“交货”“投递”,在医学英语中则为“分娩”;sign 在普通英语中意思为“迹象”,在医学英语中则为“体症”。theatre ,若按普通意义为“戏院”而在医学英语中,该词的意思已转为“手术室”。据初步统计,在医学英语教材中具有 “双功能”的词汇有600 多个,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引申词汇。这类词的医学含义与普通含义有直接的关系,是其普通含义的引申或转化。引申词汇为数较多,读者可以看出原始意义与医学含义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字面联系,或者通过分析也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容易记忆。如He was admitted with severe ab2dominal pain last week(上周他因严重的腹痛住进了医院) 句中的admit 意为“接纳”、“承认”,在此句中不难理解为“由医院接纳”,即住院。另一种为独立词汇。这类词的医学含义与普通含义没有显而易见的联系,见表1。

1.2 医学词汇来源的相对单一性

医学术语大多采用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就英语总的词汇而言,46%源自拉丁语。7.2%源自希腊语。如datum(资料)源自拉丁语,并保留拉丁语法的复数形式data;phenomenon(现象)源自希腊语,其复数为phenomena。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后拉丁文成为医学上的标准文字。解剖学,治疗学,动物学,药物学,植物学至今仍沿用拉丁词汇。

现代医学不但沿用拉丁,希腊词汇,而且还利用拉丁,希腊词素不断创造新词,因为拉丁语和希腊语已成为死的语言。其词形和词汇固定不变,但其词素结合力强,彼此结合可不断创造出新词汇。这正符合科技词汇词义稳定,准确的要求。正是这些特点,使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至今仍成为医学国际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dyes(希腊)意为障碍。不良。Dysbolism意为新陈代列障碍,dysphonia意为发音障碍,dyspnea意为呼吸困难,aquo-(拉丁)意为水,aquoion意为水离子。

2. 建立医学英语词汇体系

2.1 融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于基础英语教学之中

“双功能”词汇在医学英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不理解其医学含义会直接影响对医学文献的理解。这类词在拼写、发音方面较希腊、拉丁词源的医学词汇容易得多。我们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把它们的医学含义扩充给学生不会增加基础英语阶段学习的难度。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医学英语最接近、也最能满足医学生的功能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进入医学英语学习之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词汇,将会大大降低专业英语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尽早抓医学词汇体系的建立,确切地说可以从基础英语阶段着手。

对于引申词汇。读者可以通过分析也能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容易记忆。对于独立词汇,我们可以通过语篇联系辅以强记的方法加以记忆。如“Before the end of the decade , we willhave routine genetic tests for colon and breast cancer which will beapplied not only to inherited cases , but to all cases. (在这个10 年结束之前,我们将进行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常规基因检查,这些检查将不仅用于遗传病例,而且用于所有的病例。) 此句中的colon ,若理解为“冒号”显然是错误的,由后面的breast 一词可推断出colon 在此处应是某个器官,查出具体含义为“结肠”后就记住了。

2.2在医学英语教学阶段利用词根词缀抓好医学专业词汇的教学

针对医学英语词汇组合词多,一个词的字母很多,音节很多的特点。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应把词根词缀作为教学的重点。据菲洛德《科技词汇》估计,医学词汇虽数以万计,但这类词汇的基本词不过1150多个。如果记住了这些基本词素,在阅读中就不难理解许许多多的复合词。虽然音节很多,但若按音节加以划分,读起来也便不难。具体的说,如果记住了人体的个个部位,个个器官组织,加上各种症状和各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词缀,便可知道许多组合词的意义了。如hepato- 肝,-it is 炎症,hepatitis 肝炎;gastro- 胃,-tomy 切开,gastrotomy 胃切开术。Abdominohysterotomy 剖腹子宫切开术Pseudoarteriosclerosis 假动脉硬化

医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在医学英语学习中,根据医学英语词汇双功能性和词源相对单一的特点,有计划地融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于基础英语教学之中,并利用词根,词缀进行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建立起专业词汇体系,促进行业交流和自身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汉医学词汇编写组. 英汉医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第5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 2003-3-18  作者:鞠 曦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 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 糯д咭谎庖谎芯渴且浴兑拙纷栽诘恼苎嘉某信岛屯贫ú⒁酝饣男问讲椭幸窖У恼苎嘉摹?/P>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 “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成人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 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 《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 “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 皇常上Я舜砉舜松H辉蛞讲豢梢晕抟祝撞豢梢晕抟剑枘芗蚨兄蛞字浠龊跆欤街擞糜珊跷摇!?/P>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第6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创新 人才培养

1 历史回顾

我国开办“基础医学专业”规模有限,历史不长。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建立第四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时, 批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2]、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3]和哈尔滨医科大学 [4]等成为首批开设并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基础医学专业试办点。2001年,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5]相继开设基础医学专业。

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均为本-硕-博联读八年或九年制,哈尔滨医科大学为本-硕连读七年制,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均为五年制本科。

早在2001年,我们就向学校提出开办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的设想,2004年抓住学校转制移交(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的机遇,再次申请获准,并于2005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40名,2006年又有40名学生入校学习。

这些年,尤其是近2年来,我们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实践和实地考察,逐渐形成了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体系。

2 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础医学专业定位

开办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很明确,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思维,适应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主要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基础固然重要,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惟有创新才能适应,惟有创新才能发展。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重中之重。

2.2 建立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深远

作为我校新开的本科培养专业,综合分析国内同行建设形势,大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并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迫切而意义深远的大事。

首先,我校医学基础学科有比较好的科技实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开办基础医学专业在华南、中南地区还是独我们一家,占有地缘优势。但国内开办这一专业的另外六所学校,都是教育部属综合大学或省建“211工程”学校,其中四家建成了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按照名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具有理工与医学相结合特色的研究型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我校迎接挑战,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基础专业学科建设发展,主动参与国内同类院校竞争的重要标志。

其次,基础医学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处于基础支撑和前沿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医学基础类主干课程、理工主干类以及与科研训练相关的公共课程的建设。这类课程既是基础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我校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主干课程。因此夯实、建强这类课程,不仅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对我校多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同样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换句话说,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事实上是抓住了基础主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对全校课程建设将发挥极大的辐射作用。

第三,基础医学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和十分成熟的培养方案。从教学目标来看,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更需要强化科学研究素质,更需要创造性品质,更需要大学科综合交叉的节点。因此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课题,从新开设的基础医学专业和重新组合构建的四大实验平台(见后)作为突破口,将是十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的路径。

最后,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医药基础教学和科学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兄弟院校培养的情况来看,5-7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医学基础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本-硕-博连读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半数成为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科研人员。结合我校实际,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是报考我校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来源。

因此,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性研究型培养人才模式,是改善我校医学基础类研究生质量、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

2.3国内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按照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各校在加强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成效,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拓宽理工科基础。主要是利用综合大学的优势,把学生并入其他理工类专业同步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均采用这一做法。

二是加强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浙江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基地班”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整合式教学模式,把基础医学课“以系统器官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重组,编写一套适合于基础医学专业的跨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和讲义。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系统思维。

三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训练。各校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时普遍实行“导师制”,让学生早期深入科室实验室,早期进行科研工作训练。

2.4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为牵引,在实践中推进基础医学专业的全面建设;通过改革实证,又反过来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通过加强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创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2.4.1科学构建基础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修订和完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全面论证并制定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新培养方案要体现出,拓宽理工知识和人文知识,强化科学研究素质,强化创造性品质, 强化大学科综合交叉,强化动物实验操作和基础医学科研过程训练,明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我们提出新开设科技史、科学学、科学研究方法论、创造心理学等系列科学研究素质课程,开设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课程,以及以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跨大学科新课程。

2.4.2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成5~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其他主干课程全部达到校级优质精品课程。

2.4.3 加强系列实验技术平台为主的条件建设

按照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等)、形态学、机能学以及细胞培养与免疫学等四大技术平台为主体,进行优化重组,建成系列的研究型综合实验室,并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依据四大技术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并创建系列以研究和设计为主教学实验,新编配套的实验讲义,进一步拓展所有基础学科的研究型教学。

2.4.4 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以创评各类教学名师为契机,大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培养,要突出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好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做好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提倡PBL教学法,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6]。

2.4.5 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以我院和相关学院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平台为基础,有计划分批次逐步完善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并建立2~3家校外毕业实习基地。

2.4.6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建立配套质量保证体系

把好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把关。要在导师制的实施、学分制的完善、集中科研实习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操作细则。

总之,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一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必须始终贯彻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全程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仲远、吴金兰、阮晓群等. 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流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3):5-6

2、汪玲、郭慕依、胡锡琪等. 加强基地建设,探索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7,(6):15-16

3、贾雪梅、吕正梅、陈晓蓉. 基础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 解剖学杂志, 2006,29(2):229

4、蔡景一、顾江、李学军等.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方法的效果分析. 医学教育, 2005,12(6):53-55

 

第7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doctor-patient disputes and even violent incidents have mad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more tense,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s a contemporar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values development period, how to treat moral rights and moral obligation i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we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arting from the moral root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eteriorat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symmetry moral rights and moral oblig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build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moral standard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value judgment.

关键词: 医患关系;道德权利;道德义务;价值观

Key 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moral rights;moral obligation;value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44-02

1 医患关系的伦理内涵及性质

1.1 医患关系的伦理内涵

医患关系是指基于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形成的医方和患方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又称医病关系。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现实的医患伦理关系,即由现实的道德规范(包括医学道德规范和就医道德规范)调整的,其一方主体一般为医务人员,另一方主体是病人及其家属。另一种是应然的医患伦理关系,即由应该有的而实际上未有的道德规范调整的,应然的道德规范是符合“正确理性”的,即符合人的伦理行为本性的正确的、优良的行为准则。

1.2 医患关系的性质

从伦理学角度看,医患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具有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信任托付的契约性质的特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医患双方都具有独立人格,没有高低、从属之分,因此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医患双方在医学知识掌握上的不对称,医患双方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状况,病人只能在信任的基础上,到医院把健康和生命托付于医方,因此医患关系是信任托付的契约关系。医患关系是在彼此平等、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特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 医患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2.1 权利与义务概念释义

按照被赋予、被规定的形式之性质,分为法定权利义务与道德权利义务:前者是被法律所承认、赋予的,是法律对于人权利义务的规定;后者是被道德所承认、赋予的,是道德对人们权利义务的规定。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包括: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之间的关系,与一个人的权利与他自己的义务之间的关系。

2.2 医患双方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

医患间的道德关系规定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诊疗实践中,医生被赋予的道德权利如下:①医生的诊疗权: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医生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医生行使诊治权应该是自主的,不受他人意志和任何非法力量的干涉。②医生的特殊干涉权:医生为了病人的利益,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代替或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做出治疗上的决定。③医生有受到尊重和享受礼貌待遇的权利:作为一个公民和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学专家,医生理应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尊重,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生应以礼相待。④医生有获得相应经济报酬的权利:医生在自己的工作中付出辛劳,为病人创造健康价值,尤其是病人有着高于一般职业的执业训练付出,因此有权利获得与其付出相称的经济报酬。

医生的道德义务:①维护患者健康,减轻痛苦;②帮助病人知情义务;③对病人的特殊病情及隐私予以保密。

病人的权利是病人在医疗关系中享有的得到法律认可和伦理学辩护的要求或利益。因此,病人权利的概念有法律学的和伦理学的双重内涵。病人的法律权利是受法律保护、有法可依的权利,如依法享有医疗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劳动保护待遇的权利等。病人的伦理权利是伦理道义予以支持的要求,如病人选择医生的权利、医疗自主的权利等等。病人权利的法律学和伦理学的内涵相互联系。一般说来,法律的限定是基本的要求,而伦理学的要求则相对较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来相对较高的伦理学要求为社会广泛认同,就会通过法律程序,成为法律的基本要求。

维护病人权利的根本目的是要保护病人,表现在有利于病人的诊治和康复,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维护病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是有力的促进和监督,对于密切医患关系、稳定医疗秩序、遏制医疗腐败、推进公正医疗、促进社会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病人在享有一定的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病人义务是指病人对自身健康、医务人员的诊疗及社会负责基础之上的一种道德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预防疾病;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诊疗;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人格;及时足额交纳医疗费用;支持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

2.3 义务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病人权利”是基于其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而不仅仅是基于他是一个病人。病人享有某些权利是基于病人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而被承认、规定和赋予的,而不仅仅是基于他是一个病人。因此,一方面,一个病人的权利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权利,应该与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负有的义务相对应,是因他(她)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负有义务而享有的,而不是由于他作为一个病人负有义务而享有的。另一方面,病人权利与其他社会主体的义务必然相关:病人权利的实现需要其他社会主体履行相应义务。

“病人义务”则更多是基于他是一个病人而不是基于他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病人负有某些义务更多的是基于他是一个病人而被规定的,而不是基于他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因此,一方面,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如果没有患病进入医患关系中,就负有上述义务,这些义务与他因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而享有的病人权利并不必然相关和对等,并不是因为他享有该病人权利而负有这些义务。

3 医患纠纷的道德解决思路

综上所述,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在于医患双方存在道德差异性,即医患双方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患方与医方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道德差异性,他们并不持有共同的道德前提或道德基础,如若双方存在着共同的道德前提或道德基础,就可以通过圆满的道德论证来解决医患道德争端。如若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那么医患关系无法达到和谐统一,就会产生医患纠纷甚至演变成医患冲突。

“权利与义务无非是一种利益:权利是由某种力量所保障的索取,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的某种受某种力量所保障的利益;义务则是由某种力量所保障的贡献,付给社会和他人的某种力量所保障的利益。”[2]医患间的道德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实则是利益上的冲突。

医患关系受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制约,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屡屡发生,道德风气的衰弱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尤其是对医患关系的危害更为严重。医患间道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进而导致利益争端更加深了医患纠纷甚至冲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制的改革的目标就是把医院市场化,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经营医院,医院以‘第三产业’之名堂尔皇之地进行创收。”[3]约翰・洛克认为,道德原则不是天赋的,而是从环境和教育中得到的。当今社会的医院市场化的经营方针,更是拉低了医患间的道德风气,加深了医患间的道德矛盾。

西方也曾有道德衰落时期,许多伦理思想家提出一些道德准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医患关系有许多借鉴意义。亚里士多德制订的的道德规则,是以共同体利益为原则,强调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托。霍布斯提出了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系统的道德观。他的“自然权利”即每一个人都有权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去做他认为最有利自己的事。他建立了以自然法为基础的道德体系,以人性论为基础,以自然法理论为中介,以至上为最高原则的三分性的体系。正义的来源在于契约的订立,信守契约就是正义。斯宾诺莎提出“理性命令”同霍布斯相同,都以自我保存、追求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斯宾诺莎试图用理性命令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统一起来,“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4]培根企图强调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反对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的行为。强调人对人的义务,特别是个人对职业的义务,反对利己主义道德的自爱论,提出“全体福利说”。知识可以洗涤和改良人的心灵,人的理性在知识的指导下,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区分善恶。

解决医患间的道德争端问题,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服务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5]。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又是我们追求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保障。一方面,需要把握其医院与患者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把握其外在领域的协调性机制,尤其要从利益调节机制和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机制上来把握。

就医学的本质而言,“对于医学而言,人的生命是一个最高层次的本体范畴。医学的本体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得以生存的最终依据;人类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人的生命存在的状态显现了医学发展水平;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作为医学的本体,人的生命的意义具有至高无上性、无条件性。”[5]这里的人包括医护工作者与病患及其家属,所以患者不能因为道德权利义务的不对称,而过分夸大患者的道德权利。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知道每个人都应拥有同样的生命权利,拥有同样的生命尊严,其生命就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必须反对将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来代替生命价值原则。在医学领域,必须是生命价值至上,医患双方的生命至上。

参考文献:

[1]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龚群.公共健康领域里的几个相关伦理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8(3).

[3](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第8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人文教育 《基础》课 教学特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类学校的《基础》课不仅承担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等基本素质的教学,还承担医学生独有的人文素质培养,这正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本文以湖南医药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创新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特色,使《基础》课教学与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好地结合,真正培养出一批既具专业技术又具医生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成效评估三个维度探讨我校《基础》课教学特色,以求教于同行。

一、紧扣人文教育,把《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医学模式的转型结合起来。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怀、仁爱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内涵是尊重生命,以病人为本。由于传统的生理医学模式,导致长时间内对医学生的培养只注重医学科学的培养,完全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社会医疗纠纷事件数逐年攀升,也使医学发展的模式成为单向发展的畸形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理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精湛的科学技术,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医学发展模式上实行医学科学与人文素养“两条腿走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由此,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医学生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还应该与医学人文教育结合,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医学“仁爱”精神,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始终,并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本上。

(一)在教学理念中突出医学“仁爱”精神。“仁爱”是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医学院校《基础》课在教学理念上首要突出的是“仁爱”精神。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是一种“类”的自觉,它要求把别人当做自己或者亲人一样对待。历代医家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精神与融真、善、美为一体的《基础》课有着完美的契合之处,为两者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逻辑桥梁。近几年来,医疗领域内的医疗纠纷事件数不断攀升,据有关专家分析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医疗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很多医务工作者缺乏“爱人”的能力,从源头上培养医学生的“爱人”的能力即“仁爱”精神已成为《基础》课教学的当务之急,《基础》课在教学理念上应突出医学“仁爱”人文精神,这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基础》课的教学实质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在培养医学生求真、扬善的“仁爱”品质上具有独特优势。

(二)把德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德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一般视为道德教育的同义词,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法制观念教育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精深的知识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积极正确应对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带来的诸多尖锐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医学伦理问题,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这与医学生德育教育要求不谋而合,更凸显了《基础》课在培养医学生德育方面的优势。德育为医学人文教育之本,尤其在当今医学饱尝医学伦理道德逐渐萎缩之苦时,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始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都成为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丰富养料。

(三)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立足点。人文精神在本质上体现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现代医学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浓缩版,不仅在教学目的上体现培养具有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整的社会人,而且在教材内容中有关于对人和人生认识的完整章节,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相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校《基础》课的教学立足点应该以“人”为本,这样既能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又使《基础》课成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凸显实践环节,把《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普及相结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普及是该课程教学的特殊目的和使命。《基础》课的课程设计本身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础》课在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普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在《基础》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是采用通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是依循教材体系,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我校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充实教学具体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体现人文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就教学环节而言,我校更善于利用学校有限资源,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基础》课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内容,是增强医学院校《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目的在于通过隐性教育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我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注重与医学人文交融,从医学专业角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与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双重效果。

近年来,我校根据《基础》课教学大纲和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如大一新生刚开始进入新的人生阶段的时候,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人生起航,放飞梦想”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次讲座让学生与自己贴近的人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让学生能尽快转变角色,设计未来的生涯。这次实践课帮助学生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教学效果是理论课教学难以达到的。在进入“道德篇”教学时,设计了“我看校园之教育篇:校园观察系列活动”。此次实践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本校园内一些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性,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这次实践课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公德素质培养。为培养医学生的大爱精神,特别设计了“大医精诚”之教育篇:“医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具备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明白“医乃仁术”的含义。此外,为普及我校学生的医学相关法律知识,我校专门设计了“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我校讲座等。我校还根据现代医学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实践活动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要求。正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基础》课提高我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作用。

(二)教学形式体现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性教育,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外化和内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才能孕育人文精神的硕果。因此,实践教学还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生动活泼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医学人文精神,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总结我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专题讲座式;(2)调研考查式;(3)情景表演式;(4)演讲辩论式。下面分别对这四种实践教学形式如何展开进行详细介绍:

在“大学生涯之规划篇:我的大学我做主”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专题讲座式”的教学形式,聘请优秀校友返校作专题讲座,以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涯或人生生涯,让学生尽快明确大学阶段的目标,适应新生活。在“我看校园之教育篇:校园观察系列活动”的实践活动中主要通过“情景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请学生先仔细观察校园内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然后把这些不文明现象编演成医学话剧或小品,整个过程自导自演,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同时通过这种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了对不文明行为的反思,达到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大医精诚”之教育篇中,主要采用“调研考查式”的教学形式进行,学生自行组成调研小组,到我校指定的医院、药企、养老院、孤儿院等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指定的调研题目,坚持调研过程分工协作、调研报告各自撰写。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在实践中体验国情民情,体验患者的疾痛,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大医精诚”的含义。最后,为活跃课堂,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我们采用“演讲辩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灵活,可以在课堂上随机选取一些热门的社会话题进行演讲辩论,辩论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正确引导,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之,我们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医学教学与《基础》课实践教学、医学人文教育尽可能完美结合,提高我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培养模式,把《基础》课的成效评估与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结合起来。

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提出医学院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推动医学模式观念和实践的转变。我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初步形成医学人文这一医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医学人文的创新培养模式即医学科学与医学实践通过对“人的病理学本性”的关怀,使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舒适、健康与和谐的状态,其目的是按照医学教育规律从专业本身开掘其内在的人文意蕴,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养成专业技能、高尚精神与世界眼光。医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养,如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是可以通过《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成效评估考核的。以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是我校创建医学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尝试,基本思路是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一)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因校而异,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是我校培养医学生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人文素养在医学生培养模式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医学院校的《基础》课把医学人文素养纳入其考核体系是必然趋势。《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并最终体现在行动上,做到知与行统一。我校《基础》课根据教材大纲要求结合我校医学生培养模式和医学生的特点创建了一套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把医学人文素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具体考核方式量化到实践课考评中,强化实践课的考核功能。一要增大实践成绩比例。实践课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1/5~1/3(具体比例,每年略有变化,按学生素质情况而定)。二要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的参与情况,实践报告是否按时按质完成。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制度。还要提升考核评价效用,一方面,把实践成绩合格作为《基础》课人文素质合格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把人文素质测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实践证明,这套考核体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考核的督促作用,对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对提高我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我校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医学价值观主要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这种典型的实证主义医学价值观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境地,也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整个社会追求“人”的意义和价值时,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必然呼唤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水平,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素质,才符合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科学培养医学生的内在要求。《基础》课在成效评估这个环节上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换句话说,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基础》课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医学生培养的根本价值取向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其必然价值取向。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社会实践是医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于巩固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将《基础》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为行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宫福清等人提出:“培育医学人文精神要比传授医学人文知识复杂而艰巨得多,它是一种培养正确认识形成的过程,是培育医学生的行动自觉。”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是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把人文价值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再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逐渐将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转化为内在人文精神,为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推进医学生对医学的理解,将对医学的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从而把握医学专业学习发展的价值理念,并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通过这样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实现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把握,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出现代医学需要的医学生,这是科学培养医学生的一条必经之路。

注释:

①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医学与哲学,2012,5,VOL33(5A)总第452期.

参考文献:

[1]张会萍.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党的文献,2012(6).

[2]刘长庚.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探析.医学教育探索,2008,VOL7(10).

[3]熊佳.具有中医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研究.科技视界,2012(15).

[4]田丰.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

[5]张飞.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模式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

[6]李耘,白浩鸣.医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2).

[7]武玉梅.医学人文―医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标志成果.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3).

[8]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第9篇:基础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阴阳学说,高职语文,阐释

1.阴阳学说是什么

阴阳学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与转化。除此之外,阴阳学说还与天文、历法等具体学科相结合,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阴阳的概念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战国末期才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枝奇葩,同样受到了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前提。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那么,医学专业的高职语文课程是否可以对阴阳学说进行阐释呢?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从根本上讲,中医学与文字学、文学都起源于远古先民的劳动实践,这就决定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阳学说既属于中医学范畴,又属于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学的范畴。这样,便可从语文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成为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2.医学专业高职语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

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中医学和语文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并且中医学的发展是受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影响的。没用充分发展的汉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学,就没有生动准确的中医学表述。反之,中医学的文字与文学表述,是对汉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学的阐释。正是有了中医学的各种概念,才使得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更加丰富、更加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而使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得以再一次显现。

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学,都没有对阴阳二字的本义进行阐述,因此,高职语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可以从字源入手,用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阐释。

首先对“阴”字进行解析。阴的繁体字写作陰,而陰的本字是侌。金文的侌写作,这是象形文字。而此字又分上下结构:上部分是“含”,包含,下部分是云层。那么,侌的本义就是天空多云,没有阳光。现在常说的阴暗、阴晦就是使用了这个意义。侌的籀文(即石鼓文)则写成:上面是日(太阳),下面是云。云在太阳下面,表示云层遮挡了阳光。篆文的侌承续了金文的字形。当“侌”作为单纯的字件后,金文 再加“阜”(山地) 另造“陰”代替,表示山地背阳的北坡,此时,阴的意义又增加了一个。陰的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的阜 写成左耳旁 ,将篆文的侌 写成 。此时,陰的形象已基本定型。俗体楷书阴用月(夜晚的月光)代替正体楷书“陰”的“侌”。这就是阴字的演变史。由此可知,阴的原始意义包括昏暗无光和阴坡(水之南,山之北)。其中,侌是声旁,左耳刀是形旁。对阳的解释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不再赘述。我们发现阴阳二字的演变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时期。而且阴阳的原始意义就是对立的,这正是阴阳学说理论的根本。

阴阳的本义解析之后,要对四象进行阐释,因为四象在中医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易与中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体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是在易经预测学中,即老百姓所说的六爻。四象指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那么,四象的理论与中医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呢?在《黄帝内经》中写道:“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黄昏至合夜,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中医学的人体经络学说更是发展了阴阳学说,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都蕴含了阴阳的概念。阳初生为少阳,阳盛为阳明,阳盛到极点为太阳;阳盛到极点就会向阴转化,变成少阴,阴盛为太阴,阴到极点为厥阴,厥阴转化为少阳。这里还可以对厥字等进行文字学的阐述。

这就是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对阴阳学说的阐释,把阴阳学说具体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语文教学内容。阴阳与四象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为进一步学好中医学打下了基础。另外,很多关于阴阳学说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古文献资料也可编入教学内容,称为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的素材。

3.阐释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阴阳学说的内涵。阴阳学说的外延是非常广阔的,只有知其根本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理论,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搜集整理有关阴阳学说的各种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把抽象的阴阳理论与具体的学科联系起来,特别是中医学中的阴阳理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把握,而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其次,有助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诚然,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是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以掌握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然而,这不等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不学习语文或者不学好语文,因为高职语文的作用是一种长效机制,它对初中起点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论文的优势在于:把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非常好的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从语文课中获益。

最后,使高职语文成为中医学的得力助手。我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初中起点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汉字的认知,还是语义的理解,以及对中医学体系化的认识等,都存在较多主客观障碍。中医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因此,只有疏通文意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玄化奥秘。中医学与语文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高职语文成为医学专业中具有特别优势的工具学科,成为中医学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