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数字农业的特征精选(九篇)

数字农业的特征

第1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田间作物最重要的特征指标就是叶色,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养分情况及水分含量等栽培信息,为田间的作物管理、苗的生长情况的诊断和根据苗的肥力情况提供重要依据。以大豆的叶片为研究材料,测定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叶片的颜色特征值。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颜色特征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与叶绿素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数字图像处理;叶绿素;颜色特征;大豆叶片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96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51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2541592)

作者简介:费丽君(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电话)13945622665(电子信箱)feilijun1979@163.com。

田间作物在不同生长期间,其颜色也是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颜色是反映作物长势的重要信息。由于不同的光照、土壤成分、群体结构等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作物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1]。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间都在大田里,通常有两种方法采集作物相关信息,其一是通过肉眼观察作物的颜色等特征,凭着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作物的生长状况;另一种是将不同地块间的作物取样回来,进行实验室处理,通过化学手段来进行分析,获取各种所需要的参数值[2-4]。

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农业方面有所应用,并且已经对农作物的某些参数指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一种新兴的手段来监测作物的生长信息[5-9]。本研究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对大豆叶片的图像进行处理,然后提取颜色特征值,分析了其与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为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为能够掌握大豆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保障。

1 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本研究采用Microvision工业摄像头进行实地拍摄,拍摄单片叶静态数字图像以及地面其他数据,采集均在大豆初期。叶绿素浓度采用澳作生态仪器有限公司的CCM-200型叶绿素计测定,每个叶片测5次,计算叶绿素均值,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2 大豆叶片颜色特征的提取

2.1 图像的预处理

本研究开发了大豆叶片图像分析与处理系统,通过中值滤波方法对图片进行处理。中值滤波窗口一般有像素为3、5、7等几种正方形,经过分析表明,3×3窗口滤波效果更好。滤波如图1所示,左图为原图像,右图为中值滤波后的图像。

2.2 图像颜色特征的提取

利用自行开发的大豆叶片图像分析与处理系统的颜色特征提取模块,提取颜色特征值红(R)、绿(G)、蓝(B),色调(H)、亮度(I)、饱和度(S)各个均值及各自标准差如图2所示,所提取的颜色特征值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根据以上所获得的参数,进一步进行数学变换得到R/(G+B)、G/(R+B)、R/(R+G+B)、G/(R+G+B)、R/G、R/B、G/B、G/R、B/R、B/G、2G-R、2G-B、

2G-R-B,将变换后所得到的值与所测得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数学分析,利用Excel的回归分析功能,得出叶绿素含量与2G-R-B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64,相应的回归方程如图3所示。

3 小结与讨论

1)运用颜色特征值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估测的可行性。各种植物通常是绿色的,而其冠层能反映叶片的绿色状况,这些绿色状况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相关,叶片的绿色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因此,叶绿素含量与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有关系。对于可见光的吸收和反射的数量多少,会直接影响着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这些都是能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来获取叶片颜色特征参数,从而获得大豆叶片与其他作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较的生理基础。在研究大豆叶片之前,很多学者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果,像Adamaen等[1]与贾良良[3]都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参数与叶绿素建立相关关系,从而得到不同参数与叶绿素含量呈明显相关。本研究表明,数字图像所获取的绿色、蓝色、红色通过计算得出2G-R-B与叶绿素呈显著相关,为利用颜色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产量预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各种因素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在试验地里读取数据时,难免会受到天气的变化的影响,因为天气的变化会引起叶片的化学成分含量的微小变化,但这些微小的变化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通过对于图像的处理与分析便可以从中发现,颜色特征值会因为化学成分含量微小变化而引起变化,但是这些对于研究人员的最终结果影响并不大。另外,温度的高低、风力的强弱、湿度的大小均会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对阳光的红光和蓝光的吸收程度,最终也会导致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ADAMSEN F J, COFFELT T A, NELSON M, et al. Method fousing images from a color digital camera to estimate flowernumber[J]. Crop Sci, 2000, 40: 704-709.

[2] Purcell L C. soybean canopy coverage and light inter-ception measurements using digital imagery[J]. Crop Sci,2000,40:834-837.

[3] 贾良良.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土壤植株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营养诊断[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4] 王 勇,沈明霞,姬长英.基于颜色信息和形状特征的棉桃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1):77-79,87.

[5] 徐增辉,张彦娥.温室黄瓜叶片图像的白平衡处理[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1):189-191.

[6] 杨福增,杨亮亮,田艳娜,等.基于颜色和形状特征的茶叶嫩芽识别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增刊):119-123.

[7] 姚付启,张振华,杨润亚,等.基于红边参数的植被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9,145(25):123-128.

[8]黄春燕,王登伟,张煜星.基于棉花红边参数的叶绿素密度及叶面积指数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145(25):137-141.

第2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西部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自古以来,西部是游牧、游猎民族驰骋的地域。在西部的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一些牧民仍保持着游牧、轮牧或狩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然而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这些老百姓,由于受到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限制,长期以来过着半封闭、全封闭式的生活,他们只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着一个粗浅的认识,而对于外界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状态所知甚少,从而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社会生产能力,无法改善他们的低质量生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游离于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之外。思想的进步与知识的取得要通过对承载文化与文明、知识与科技的出版物来进行学习和认知,所以,出版业必须承担起游牧民族对文化的渴求且满足其文化需求的责任和义务,出版适合游牧民族学习、满足游牧民族学习的出版物是当前出版业的迫切任务。

2分散居住对日报和月报的不同态度

由于西部的地域特征,交通不便,使得西部地区对征订和分送书报刊所需的成本较高,发行困难,特别是更加难以实现对日报的需求。日报的信息新、周期短的特征是很多读者选择的首要原因,然而,在民族偏远地区居住的人群根本无法使及时获取此类信息的需求得以满足,阅读日报对他于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对于月报来说,尽管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量减少,但由于时间较为充裕,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月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日报。因此,针对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分散居住这一特征,使得我们出版单位特别是新闻报业应从月报提供上做更多的工作。

3民族语言文字对出版物的要求

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所以,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成为当前紧迫提出的新任务。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出版物用字量大,社会影响也大,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所以,出版业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肩负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出版单位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民族地区人民能够及时深刻地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贴近党;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扫盲工作,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交流科技文化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科学文化,逐渐转变少数民族相对保守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少数民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出版业还要认真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走出去”工程,在坚持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做好民族语言文字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工作。综上,出版单位特别是西部出版单位要结合少数民族实际来发展民族语言文字,使得其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创新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发展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4少数民族农牧民对适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知识的需求

西部农牧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这和广大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的支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之策。提高,有多种途径,重要的一条就是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满足农牧民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需求。由于西部大多数农牧区当前无法实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所以,为其提供出版物仍旧主要以图书为主。虽然,西部图书出版品种、数量都在增加,但人均拥有图书量还相当低,而农牧民买书、读书、用书更是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出版业为农牧民出版的图书,要和农牧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比如,为农牧民提供的图书要“少讲为什么,多讲怎样做”,“少在装帧上花大钱,多在内容上做文章”。对广大农牧民而言,好书就是让他们从中得到脱贫致富的办法而又物美价廉的书,毕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是广大农牧民最重要的需求。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的出版人在出版工作中注意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深入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了解农牧民的知识水平和需求,了解偏远地区特殊需要的农牧业科技图书,为他们出版最普及的读物,尽管受地域的限制,发行量较小,出版此类图书赔钱,但他们也要出。例如甘肃科技出版社开发的《红枣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结合当地农牧特点,组织了《牛的圈养新技术》、《羊的圈养新技术》、《舍饲肉犬》、《舍饲肉鸽》等选题;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维吾尔文版的草莓、红花、沙棘、蓖麻、山鸡、蜜蜂、山羊、火鸡等“养殖技术问答”丛书等,既强调了地方特色,又注重了实用性。开发西部农牧业地区科技文化类图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牧区图书出版事业,愿更多的出版单位为农牧民多出书,出好书,共同为西部地区农牧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所需要的出版业

第3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新疆某水电站工程为径流式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开发任务是水力发电。水电站整个动力引水渠道长31km,引水流量为138.8m3/s,装机容量220MW(4×55MW),保证出力126.4MW,年发电量12.79亿kW•h。工程建设征地呈带状分布,征地影响范围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及4个县直单位的386户移民。工程建设永久征收土地7551亩,其中耕地2421亩、园地122亩、林地1339.6亩、牧草地3228.8亩;临时占地3210.3亩;拆迁房屋面积5827.7m2,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等。工程永久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为:耕地补偿基数参照新疆自治区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规定的一等耕地标准,即1200元/亩;补偿倍数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执行,其中,土地补偿费10倍,安置补助费6倍。工程建设基准年为2008年,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征地移民安置补偿投资主要材料及价格采用2008年12月价格水平。工程建设工期34个约。工程建设征地于2010年正式实施。

2问题的提出

在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阶段,15个永久占地村中有1个村的16户被占地户认为工程永久占压他们的承包耕地为菜地,按照种植粮食作物的一等耕地标准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他们不能接受,应该按照菜地的标准进行补偿。为此,他们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多次阻挡工程建设正常施工。在经过多次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诉诸法律,不仅给全县移民安置工作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而且使工程建设工期拖延2年之久。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州、县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协商,县土地管理局、农业部门及菜篮子办等部门也多次试图对16户被占耕地重新确定土地性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移民监理单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具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永久征收该村耕地741亩,全部为水浇地,共计涉及97户村民。其中,征收这16户村民的承包地为110亩。在2005—2007年期间,这16户村民有的种植了小麦或玉米,有的种植了洋葱、胡萝卜或是甜菜、胡麻等,基本上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倒茬种植,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但是,并没有收集到每户的详细资料。监理单位也查阅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以往类似案例,但是,要改变土地属性、按照菜地进行补偿,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我国土地按现状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12类,其中耕地又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2)关于菜地的定义。经查阅,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菜地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在《国家建设征用菜地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5]农(土)第11号)中,对城市郊区菜地进行了约定,即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者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养鱼塘。一年只种一茬或因调整茬口安排种植蔬菜的,均不作为本办法所称的菜地。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村16户被占耕地均不能定性为菜地。一是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没有对菜地进行单独分类,而是把用于种植蔬菜的土地涵盖在耕地中。而耕地的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也不是按种植类别进行分类的。二是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这16户的被占耕地连续3年以上全部种植了蔬菜,只是部分农户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根据需求倒茬种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等,是轮作地。三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即一年只种一茬,也不符合现行城市菜地的标准。

3.2土地补偿费测算问题的制约

(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均是采用亩产值倍数法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16倍。我国对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采用的是土地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乘以一定的倍数。从根本上讲,这种计算方法不能体现土地本身的实际价值,同时倍数计算法也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很难确定3年中种植作物变化情况。二是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难以对农作物的产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调查也难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三是农作物的价格随市场波动,年度之间和年内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确定的,很难确定统一的计算价格。四是在实际工作中,取规定的下限还是上限相差很大,很难实行。(2)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确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条文说明,经济社会“样本调查的方法分别采用搜集农调队的典型资料、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社会指标的调查主要采取搜集县农经局统计年鉴资料、农调队资料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由设计单位等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所以,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情况、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都对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数值有着直接影响。

3.3移民安置规划阶段的相关制约

(1)规划设计人员对于国家政策认知程度的制约。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土资厅发〔1999〕97号)”,《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这里的“该耕地”,是指实际征用的耕地数量。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中的“该耕地”,则是指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因此,在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时,“该耕地”的概念是不同的。征用耕地土地补偿费中的该耕地,可以理解为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的耕地(一般以县为单位),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可以用区域内的平均数值;而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中的该耕地,是指被征地村或村民小组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应与村、组平均前3年产值挂钩。不能采用相同的数值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工程建设征地区域内前3年耕地亩产值进行计算,作为补偿基数,再乘以相应的补偿倍数即可。这种计算方法没有按照“该耕地”的不同含义进行区分,以此确定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有违公平、合理,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2)地方移民机构和乡村干部等工作深度的制约。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的规定,实物调查成果应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其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应由户主签字;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物,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企业的实物,应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在实际工作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属于企业的实物或是企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均能根据规定由相关物权人进行签字、认可,但是,对于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调查,按照规定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一方面这是由我国土地的公有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现行的于土地承包经营相矛盾。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可的仅仅是被占土地的性质和面积,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农户实际种植了什么。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征地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菜地补偿这样细节性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到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工程建设,甚至社会稳定。

4建议

第4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财政金融论文3900字(一):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高风险和高回报并存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资本上对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很是依赖,并需要在投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文章在分析了历年来数字创意产业的数据基础上,发现了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在参考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以帮助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创意;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

引言

从2019年查询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8.5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1.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高达8.47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常用工具。人群的基数造就了一个数字产业巨大的市场,为数字游戏、数字电影等数字产品带来了大规模的潜在消费者。从近年来数字创意产品的增长趋势中也可以看出,数字创意产业在大环境各个产业都放缓增长的同时,以每年增速20%的速度,爆发式逆势增长,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驱动产业。

一、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和类别

1、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数字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这个概念在2007年就已经在学术界出现了。陈刚、宋玉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基础,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创造价值,帮助人们生活和生产领域的结合,以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臧志彭和陈洪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技术和生活互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一种围绕着创意和依靠数字技术才可以实现的新形文化形态。王博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传媒科技,来进行文化传播的新形产业。本文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互联网科技、数字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基础之上,把创意当作产业核心思想,以电影和游戏等作品形式当为载体,提供娱乐产品的新型文化产业。

2、数字创意产业的类别

根据数字创业产业的含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包括了影视产业、音乐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共同点是,在互联网技术存在之前就产生了。在科技发展后,这些产业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向数字化转型,之后就出现了数字电影和数字音乐等新形式的出现。新兴产业包括了文学小说产业、游戏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等,这些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新兴产业在产品的体验上,更加吸引消费者,可以说,新兴产业代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的方向。[1]

二、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的原因

1、数字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通过大量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产业,对于国家的财政政策很是依赖,需要在税收及融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来帮助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处于这个阶段的产业,企业的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产品的技术不完善,产品的推广已经花费了企业大量的宣传费用,而国内的消费者群体,主要来源于支持国产技术的消费者。这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数字创意产业的企业来讲,急需政府的财政支持,帮助企业的初期发展。[2]

2、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要求

数字创意产业有以下几个特征:高投资、高风险、高科技、重知识产权、高回报等特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风险的行业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的这个特征,造成了它发展需要的初期资本投入较大,风险也大,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担保和支撑,就会造成民间资本不敢投入到这个行业。除此之外,数字创意企业生产的核心在于创新,但是创新有时候并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文化创意的企业面临着高投入、高风险的境地。所以,数字文化产业的资本风险率过高,预期回报率不明确,这就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对文化创意行业的企业投资。[3]

三、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的现存问题

现在中国在财政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资金,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别是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资金和专项资金。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是指,从2009年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文件以来,国家成立了帮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资金,会对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和出版发行这些领域的发展,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帮助。同时设立项目补助、绩效奖励、贷款贴息等相关项目,促进帮助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善产业的资源分配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意思是,财政部会通过出资的方式来代表国家向文化企业购买其股份,主要是通过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种方式,来促进文化、科技和数字的创新。另外,在财政扶持的方面,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九个部门,一起了一个《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提出了针对文化市场的信贷、保险、融资、评估、检测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在2014年,财政部、文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一起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的文件,提出了要开始重视创新文化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自身条件过关的文化企业,通过股票和债券的融资形式,去吸引社会上闲余资金的投资。虽然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财政和金融市场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视不断的提升,但是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出台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促进不足

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但是因为现在我国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投入的财政资金较少,投入的资金数量完全不能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发展需要。而且当下有关的金融政策对于文化产业的融资限制比较多,文化投资的资金数量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资本市场没有在这里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现在我国的金融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比较频繁,但是数字创意企业在其中的占比却很小。在银行贷款的总体资金里,因为数字创意企业的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这就没办法给银行提供大额贷款所需要的有关担保,这让大量的数字创意企业没办法获得银行的贷款。而在银行的风险投资中,因为数字创意的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银行通常会对这种投资项目采取一种保守的投资态度。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数字创意企业保持着一个低资本经营的生存状态,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從而开发不出来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

2、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支持的失衡

现在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有着明显的失衡问题存在。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的平台建设,对于文化产业跨国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财政政策的偏向不平衡,比如在不同的地区,投入的结构失衡,财政政策的自身内容不合理,对于投入太过看重,而忽视了考核的重要性。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内部,金融资金的支持上也存在着不平衡。政策主要偏向一些已经成长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较排斥。在企业的所有制上,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而在制度上,对于兼并重组的数字创意企业重视不足。

3、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帮助机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等基础建设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这样不利于产业资产的增值,也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培养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帮助数字创意企业筹集资金和上市的服务的平台和咨询机构,但是数字创意创作团队大多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的创业组织,因为现在缺少了解金融和数字创意的复合技术人才,造成了企业在争取投资和运营上市等方面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处境,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来解决企业需要资金的问题。

四、对于财政方面相关的策略建议

1、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的分配里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进入,调整资本的结构,把政策完善成相关体制和法律。例如英国,对于电影和动漫,这类数字创意产品就是实行的零增值税,来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而法国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对数字创意类的产品实行财政的补助,但是同时限制了外来的数字创意产品。

2、改善相关投资体系

资本是一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向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流动,来促进数字创意行业的发展进程。第一个方面要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的推动,来創建数字创意产业资金的担保体制,为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提供信用的担保,来减少对产业的相关资金风险,让企业可以顺利的获取贷款和投资。第二个方面是加强相关的指导咨询服务,增加数字创意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促进企业把上市作为自身努力的方向,改善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机制,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促进企业引入投资来帮助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方面是,增加无形资本在数字创意产业里的融资能力。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企业的人才和技术这些无形的资产在企业的资本中比例中很高,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去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加企业的总价值,来达到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引导资本市场偏向数字创意产业,完善资本市场秩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担保制度,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改善相关政策的方法内容,全面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让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尽早的成熟起来。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一直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下,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措施;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农产业与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热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进行,需要以财政金融作为支撑,通过提升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以及化肥,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农业趋于绿化型和生态型方向发展,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转变农户固化的生产理念,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三)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者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中,其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途径分析

(一)整合金融机构职能

在开展结构性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关键任务,想要发挥其职能,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以往的职能缺位问题。首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规范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各大银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的经营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最后,建立农村区域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鼓励更加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环境改善与优化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环境。首先,优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征信体系,完善相关业务、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征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企业以及银行要构建合作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要起到牵头以及引导作用,与企业和银行机构进行有效对话,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农村赶集等途径,普及以及宣传金融知识,尤其对于金融犯罪要重点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为了帮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识,还可以利用土话歌谣或者趣味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建立完善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众多保险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国家要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各种农业保险服务,并且从国家层面建立保险企业,落实和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保护政策。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分摊经营风险,例转移农业生产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并且通过自愿自主的形式参保;其次,保险企业要积极落实和相應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加大在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最后,鼓励各种证券公司、信托租赁以及保险企业向农村转移,与农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保险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

(四)财政支持创新模式

财政支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驱动力,但是以往的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固化陈旧,当地政府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引入财政支持创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价值,政策要向农业主体倾斜,提升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强化信贷产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对于部分贷款以适当给予政策贴息,并且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住房财产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朱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最后,对于偏远山区要极大贷款服务力度,并且开展各种保险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转变农户对保险的错误认识。

第5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摘要: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快速、准确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手段,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遥感影像在整个地理国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关键词:遥感影像;地理国情;目视解译;人工解译;时效性

引言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急救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了全面把握当前中国的地理情况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决定开展2013~2015年国情第一次国家地理的调查。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技术能够很好的利用遥感图像中丰富的光谱、纹理、形状等信息,提取的结果更适合于提取地理国情信息。这种技术在地理条件监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地理国情普查的地理条件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减少工作量,大大提高普查的效率。广州市需完成覆盖行政区域范围内约7434m2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开展广州市地理国情调查是了解广州市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发展政策的重要支撑。通过全面获取多尺度、多时相的历史数据资料、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以及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等普查成果资料,结合遥感、遥感影像等空间技术,对广州市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国情特征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包括:城市扩张动态监测分析和生态空间动态监测分析等两部分内容。

1遥感影像的分类与信息提取方法

1.1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是基于各种样本的内在相似性。遥感图像同一物体在相同的外部条件(地形、照度、季节等)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从而表现出相同的某种固有的相似性。同一类的像素特征在同一特征空间区域内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或纹理特征,并在不同的特征空间区域进行聚类。传统的图像分类方法主要针对中低分辨率图像的设计,因为低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本身就是混合像元的单像素。光谱分辨率和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普遍较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光谱特征相对不丰富,应采用自上而下的综合处理方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建模可以从分割图像的光谱信息中获取空间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信息。如图1简单的遥感影像图。

1.2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方法

目视解译。视觉的解释是基于不同光谱特性的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解释,各种类型的目标图像的纹理特征、几何成像原理和空间特征,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物体的视觉识别土地类型的特征,从而提取特征信息。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是一种传统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它应用广泛,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它主要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自上而下的知识驱动的方法,即先进行分类训练,即学习和分类第一。包括最小距离分类法、分类法和多级开窗法特性曲线、最大分类法;非监督分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的方法,假设遥感图像相似的对象在相同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是一组按相似性划分为若干类的像素,即“物以类聚”。其目的是使尽可能小的同一类像素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不同的类的像素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非监督分类方法主要有层次聚类法和动态聚类法。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光谱特征的遥感分类技术,结合形态、特征尺寸、纹理、几何特征的位置和结构、目标对象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因素,根据适当的对象分类规则建立的特点,完成图像信息提取,所以你可以充分利用图像信息,提高测量精度,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基于像素的分类方法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噪声的影响,采用合适的分割尺度设置、噪声,以像素对象为特定对象,而不是分别提取分类,从而避免“椒盐现象”。

2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提取图像,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充分利用光谱、纹理和形状特征的图像对象的信息,取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通过各种数据源收集k,在高分辨率遥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多尺度影像分割和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方法为主要技术,城市绿化覆盖信息的自动提取,达到绿色城市的库存。

3几种遥感影像分类技术的应用

3.1人工目视判读分类

提取影像信息遥感图像的人工视觉分类是通过肉眼观察到的解译解决方案,图像特征和图像首先总结了对象,然后建立解译标志的对象,根据人工的经验解决矢量对象的边缘类型特点的解读和阐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类型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物、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和水域。通过人工视觉判别分类结果,对象的分类比较清晰,不同类别的土地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分界,并且边缘的斑点是相对平滑的。因为它是通过人眼的分类,判断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纹理和颜色,从而容易造成泄漏和错误。一些细长或小尺寸类是容易错过的,一些小但显着差异的纹理不同的地面对象容易出错,手动收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特别是大面积的图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

3.2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首先对图像分割和对象提取是同质的,特征或特征的组合和建立分类系统,最终实现用相应的分类方法,不同类型的地形信息提取。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分类结果相吻合,特别是对于耕地信息,提取结果更准确。但通过目视判读,这种方法会把一些果园和山脊转化为耕地,将一些图像信息和相邻但不接近的相似像素的实际特征的位置分为一类,因为土地流转现象频繁,果园的纹理特性和农作物中的一部分非常接近,导致分类错误,需要探讨未来研究更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4遥感影像在地理国情的作用

4.1内业采集数据

(1)以遥感正射影像为基础底图,利用收集的参考数据,采用人工解译的方式,参考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水利普查等资料,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基于所采用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参照地表覆盖外业调查成果,对地表覆盖图斑的范围、位置及类型进行编辑、修改,包括对相关图斑的拆分、合并和修改。例如:单栋房屋离连片房屋建筑区距离较小,但与周边其他房屋建筑在形状、结构及排列上明显不同的单独房屋应编辑为独立房屋建筑;对于乡村地区集聚程度较低、自然散乱分布、被其他类型分隔的房屋建筑,编辑为独立房屋建筑。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过程中,应注意道路、水体、构筑物等地理国情要素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同时表达时,二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属性逻辑关系的正确性。其中,道路中心线一般应穿过相应路面图斑范围内;堤坝要素中心线一般位于作为覆盖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内。人工解译和编辑主要是在分割和分类的基础上,将分类结果套合正射影像,参考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收集到的专题资料,对影像进行识别和判读,对初步解译结果进行合并、拆分、重构等编辑。主要包括地物的删除和添加、地物的合并和拆分、地物边界线修正、地物空间位置处理、地物属性信息修改或添加等。

2)遥感影像解译的采集本着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与先图形后线形的原则,重点开展基于遥感影像的解译地表覆盖信息提取,并通过解译与编辑,以提高整体分类精度,满足地表覆盖信息地理国情普查对地表覆盖分类精度的要求。

4.2提供地理方面信息,提高政策分析的科学

在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农作物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遥感影像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等方面收集、存储了大量数据信息,建立相应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的浏览、检索、分析等,并产生专题地图,建立各种模型,利用遥感影像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实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更加紧迫。这需要监测地理国情,通过获取地形、土地利用、粮食生长、交通状况、污染物分布、能源资源分布等地理国情信息,加强对资源环境的调查、监测、评估和预测,为政策分析提供更多定量化的重要资料和科学依据,使政策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和切合实际。外业调查成果包括外业调查数据、元数据、原始轨迹数据、外业调查技术总结等。其中外业调查数据包括:数字调查成果或纸质调查成果扫描数据、补测数据。该成果是对普查底图数据的类型、边界、属性等信息进行编辑、修改的主要依据。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检查验收过程中,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为了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公平准确评价,应采用外业成果质量检查验收方法探讨。

4.3遥感影像防灾减灾方面的信息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遥感影像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灾情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地理国情中就包括灾难环境和灾难分布,灾区状况和重建情况等。其空间信息需要通过遥感影像技术获得、整合、,最终用于防灾减灾的决策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既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也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灾害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4遥感影像技术保证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准确性

地理国情监测,不仅需要掌握各时期的历史档案数据,更需要快速动态掌握最新地理信息。为此,要加强测绘基础建设,加快构建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服务高效的数字中国。充分利用先进卫星定位技术手段,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导航定位服务;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建设。

5结语

遥感影像技术是测绘技术手段,也是地理国情监测必不可少的保证。快速发展的现代测绘技术和测绘部门长期积累的大量地理国情信息,为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配合,共同推动地理国情监测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波.基于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人工地物信息提取[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11.

第6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其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医学、工业以及农业等领域[1]。一般而言,计算机及视觉技术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等各个环节,其主要就是鉴别植物种类,分级和检测农产品的品质。计算机视觉相较于人类视觉而言,其具有更多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计算机视觉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对图像进行分析,从而控制某种动作或者获取某描述景物的数据,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的重要领域。计算机视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涉及的学科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视觉学、CCD技术、自动化、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以及计算机等。就目前而言,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模拟人眼,并利用光谱对作物进行近距离拍摄,运用数字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步骤包括采集图像、分割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处理和分析提取的特征等[2]。

二、农业机械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般而言,农业机械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田间作业机械中的应用;二是农产品加工机械中的应用;三是农产品分选机械中的应用。

(一)田间作业机械中的应用

在田间作业机械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较晚。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提出,在农田作业的播种、植保以及施肥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田间作业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时,主要应用在苗木嫁接、田间锄草、农药喷洒、施肥以及播种等方面[3]。为了有效识别杂草,对除草剂进行精确喷洒,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常见的大豆、玉米以及杂草二值图像的形态学特征,发现植物长出后14~23天内能够有效区别双子叶和单子叶的效果,准确率最高达到90%。在1998年开发出Detectspary除草剂喷洒器,其能够有效识别杂草,在休耕季节时,其相较于播撒而言,能够减少19%~60%的除草剂用量。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粗放式喷洒是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环节,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状,Giler D.K.等研制出能够精量喷雾成行作物的装置。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机器视觉导向系统,使喷头能够与每行作物上方进行对准,并结合作物的宽度,对喷头进行自动调节,确保作物的宽度与雾滴分布宽度具有一致性,从而有效节省农药。一般而言,该系统能够促使药量减少66%,提高雾滴沉降效率和施药效率,减少农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农产品加工机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产品加工的自动化中。如Jia P等提出了图像处理算法,该算法主要是以鲇鱼水平方向与主轴的形心位置和夹角为依据,检测鲇鱼的方位以及背鳍、腹鳍、头、尾的位置,从而确定最佳的下刀位置。此外,我国的黄星奕等人在研究胚芽米的生产过程时,在不经过染色的情况下,对胚芽米的颜色特性等进行分析,得出胚芽米颜色特征的参数为饱和度S。同时利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自动无损检测胚芽精米的留胚率,其结果与人工评定的结果大体一致。

(三)农产品分选机械中的应用

在分级和鉴定农产品的品质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其进行无损检测。一般计算机视觉技术不需对测定对象进行接触,可以直接利用农产品的表面图像,分级和评估其质量,其具有标准统一、识别率高一级效率高等优势。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检测农产品时,主要集中在谷物、蔬菜以及水果等方面。Chtioui Y等人提出了结合Rough sets理论,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蚕豆品质的方法进行评价。该理论通过不同的离散方法对石头、异类蚕豆、过小、破损以及合格等进行有效区分,并利用影色图像,对其特征参数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的结果相比于统计分类结果,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第7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本文针对农业信息网站网页设计中影响视觉传达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审美需求进行了阐述与解析,并结合人们在浏览网页信息时的视觉习惯,重点探讨了实现网页信息与视觉综合要素合理、有效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为增强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有效性传播,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指导和应用依据。

关键词:

网页设计;视觉信息;传达;有效性

1农业信息网站网页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达

数字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达的时空、地域限制,网页作为网络的载体,综合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视觉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得与交流的平台。伴随互联网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农业网站特别是农业科技网站的建立,对宣传、展示、推广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知识与科技创新及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均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目前除去少数一些大型专业网站设计制作比较考究之外,农业信息网站普遍在网页设计、布局安排、美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常常表现出网页视觉表达较单一、链接繁琐、设计欠缺美感、图片引入过多过大影响页面显示和文件下载速度等问题,网站自身的功能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阻碍了信息的有效性传播。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依据各自农业信息网站的主旨,将网页各视觉要素合理、有序地整合并统一在网页中,构建出具有一定视觉效果的web页面和应用程序,以适应受众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现农业信息准确、有效的表达。

2影响网站视觉信息传达的构成要素

2.1文字的编排与设计

文字是伴随网页出现至今一直存在的设计元素,它作为信息传达的主要手段,是构成网页的主体要素,完成了网页中的主要信息描述[2]。文字表现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网页的质量,在网页中主要以标题文字、信息文字、链接文字等形式体现。文字的编排与设计,重点在于要服从信息内容的性质及特点的要求,即风格要与网站性质相一致。同时,还要兼顾文本编辑的整体视觉效果,力求清晰易读,避免繁杂零乱。具体实现上可以从字体的样式、大小、行距、字间距上多做尝试。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建立的网站主要包含科研类研究机构网站和科普类农技服务网站两大类。两者性质上的不同,在网页文字编排上也有所差别。以改版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网”(.cn,简称“院网”)和“农友网”为例,“院网”的字体造型规整有序,基本选用标准的黑体和宋体,具有庄重和规范的特质,而“农友网”的字体选择与文字造型相比则更为多样化,明快跳跃,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2.2图片的编排与设计

图片是比文字更为直观和抽象的视觉表达要素,它与文字的结合更加大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图片的引入也起到页面美化作用。在网页中,图片主要以Logo图形、广告Banner、导航栏、文本图片、按钮和图标以及装饰图形图像等形式体现。图片的编排与设计同样要求所选图片与网站主题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图片的位置、面积、数量、形式及方向等也直接关系到网页的视觉传达[2]。因此,应考虑图片在整体编辑策划中的作用,达到既赏心悦目,又重点突出、和谐统一。具体进行图片的选取与设计时,通常会优先引入与网站主题直接相关的图片(标识性建筑、地域风貌、民俗风情、名优产品等),此外,还会搜集能够与网站主题产生引申联想的抽象类图片作为素材备用,以便统筹安排,有利于整体风格的统一。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网站平台首界面设计为例,首先,页面Banner处引入一张富于美感的瓜果谷物类图片引出农产品安全类主题;而在左栏导航处,则选取了一系列抽象类办公素材图片与标题文字相结合来完成整体“实验室下属”相关栏目分类链接图标的创作,既简明直观,又达到了整体风格的统一。

2.3多媒体的设计与运用

网页中表现多媒体的元素主要是音频、视频、动画,它们具有很强的说明力和视觉冲击力,在表现方式上也更加生动和便利,除了可以加强视线在视觉传达领域的注意力,其在引导视线方面也发挥着更大的能动性,使浏览者能够以最快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取视觉信息[3]。网页中多媒体的运用,首先要注意选取的视频或动画必须符合网站主题,同时还要根据网站实际掌握好文字与多媒体的分配比例关系,切忌喧宾夺主,使二者相辅相成,以产生丰富变化的网页效果。已投入使用的“吉林农民远程科技培训”平台,在建站过程中考虑到其主旨是以自身优势媒体资源为基础,搭建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在具体网页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元素在信息传达上的巨大优势,页面中大篇幅将农业生产、科谱生活与工艺民俗等信息内容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户通过首界面突显的播放窗口或信息标题链接,即可实现农业视频、音频节目点播。与此同时,结合资讯动态、专家专栏、专家答疑等精炼的图文信息内容,最终实现了农业技术资源、培训资源的网上,再结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在线学习和咨询答疑等功能,更有利于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2.4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传达设计意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在网页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本质表现及其象征性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内容特质,具有明显的视觉效果,辅助网页设计完成不同主题的塑造表达。网页中的色彩包含文字色彩、图形色彩、背景色彩等。色彩在设计运用上同样要适用于网页的主题和内容,并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合理搭配与运用网页中的色彩元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整体页面主色调的确定,通常根据网站自身的主题选定一种或两种颜色作为主体色,利于网站主题的表达;其次是起突出重点、调和缓冲的辅助色的搭配与选用,要充分考虑其与主体色间的均衡关系;最后是增加空间感的背景色的设置等,其中包括色彩的纯度、明度及色相等因素。只有将这些起到不同功能的色彩元素平衡统一起来,避免出现色彩零乱、纷杂、不和谐的不良现象,才能达到给受众以良好体验的视觉效果。以所建的科研、科普类农业信息网站为例,在整体色彩运用上,多采用象征农业的绿色和象征科技的蓝色作为主色调,同时辅以象征土地与收获的黄色来进行搭配,用以传达“以农为本、科技兴农”这一设计理念。

3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流程

网页设计的视觉流程是视线随网页中的各构成元素在空间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其形成是由人类的视觉特性所决定的[3]。人们在浏览网页时有一种很自然的习惯,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从中心到四周,从明到暗,从虚到实等的视觉顺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同一个平面上视觉影响力上方强于下方,左侧强于右侧,由此可见,网页界面的左上部或中上部才是我们真正所关注的“最佳视域”(图1)。此外,依据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视觉习惯,一个标准的网页给我们带来的自然视觉流程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一个弧形曲线。在这个弧形曲线上,视觉优势从上到下依次递减。网页设计中,灵活而合理地运用视觉流程和最佳视域,利用线条与导向的作用,合理地安排主次信息,组织好自然流畅的视觉导向,直接影响到传播者传达信息的准确与有效性。因此,网页的设计在立足于信息传达的同时,亦要符合人们视觉流向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浏览者以合理的顺序、有效的感知方式,清新、流畅、快捷地接受最佳的信息。在具体设计与实际应用中,结合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网首页设计实例,网站下设一级栏目24个,整体可归纳为要闻信息、科研学术、组织机构、农技信息、数据资源及风貌展示几大板块。进行栏目布局时,首先在页面的最佳视域处集中设置了近期最受关注的、更新频率较快的要闻类和能够反映院所科研与学术进展情况的栏目,然后将组织机构、农技信息、数据资源及风貌展示等板块内容参照视觉优势弧形曲线逐级递减的趋势,依初始设定栏目重要程度的不同作相应设置。在此基础上,增加引导性的线条与图标,增设视频播放与图文动态特效,对页面加以丰满和修饰,以达到提高整体版面完整性与可视性的目的。

4提高网页视觉信息传达有效性的方法

4.1处理好网页效果与显示速度的关系

网页显示速度的快慢是网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简洁的网页结构可以使浏览器更快地完成各种数据的读取工作并进行排版显示,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检查网页在构造上是否过于复杂,尽量使用简洁的表格设计和减少表格的套用。另外还要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同时力求将图像压缩到最小程度。在强调速度的同时,也并非摒弃了设计的重要性,“速度至上”的信条会使设计陷入盲目,而无视下载速度的做法也同样有欠考虑。因此,平衡效果与速度二者的关系,制作出具有等待价值的网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2设立良好的网站导航系统

合理清晰的网站导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网页设计的非线性浏览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帮助用户浏览网站的途径。绘制导航结构图有利于设计者理清各网页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网站的整体结构。然后对各个分类版块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以有限清晰的链接组织建立起包括站点索引、查询功能、服务指南、网站地图等在内的导航系统[5]。当用户浏览每个页面时,能够清晰醒目的提示本页面所在位置,并且提供返回主页面和网站其它各页面的链接以及历史浏览的导航服务。

4.3综合高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它结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生动逼真的音画效果、色彩和谐的动态视频、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是其具有的基本特征[4]。它极大的改变了浏览者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信息,还可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影像来了解感兴趣的对象,参与或改变信息的演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以及跨平台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必将促使合理的综合运用多媒体元素来设计农业信息网页成为潮流与趋势,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农业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6]。

4.4提高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性与参与性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可以充分考虑用户的知识背景、使用经验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感受,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参与性,促进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由被动发展到主动,从而实现其个性化需求[4]。在农业信息网站交互设计中,可以通过网上直播农业新闻、新政,有利于及时做好农业政策的宣传和解疑工作;通过开设专家咨询栏目,与专家直接进行交流,可以切实解决用户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通过网上调查、意见征询等栏目,能够更充分地征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等。人性化的互动设计,简洁直观的交互界面,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完成操作并感觉有所收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网站的用户满意度和保持网站的持续生命力。

5结束语

网页设计作为一门包含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综合性工程,要充分考虑受众对象这一重要因素,系统掌握网页的视觉传达效果原理,熟练运用先进的设计技术,使网页的设计效果得以良好控制,最终实现网页美学特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作者:丛媛媛 时英华 赵娜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于平福,刘凯龙.基于ASP的农业网站动态网页的设计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259-260.

[2]刁学栋,吴彬.网页设计的视觉信息传达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6,(19):71-72.

[3]吴乃群,史耀军.网页界面设计中视觉传达的解读[J].艺术研究,2007,(3),69-70.

[4]严卿方.网页设计之视觉传达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9,(4):56-58.

第8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及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制度的变迁极大的激发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下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使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处于递减状态。

农产品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必然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变化,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构架的形成正是宏观制度环境与微观主体行为相结合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倾斜战略”,以及包括价格、财政、金融和科学技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一体系主要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和“剪刀差”为工业发展强行提供原始资金积累,使农业、农村、农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农产品供大于求和供需平衡的局面逐渐取代供不应求,经济发展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产品市场的买方特征日益明显,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上种植名、特、优、新产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90年代后期,一般性农产品普遍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结束,农产品流通领域制度“瓶颈”的约束日趋明显。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典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其目标是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但是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如何发生却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路径依赖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取向之间的反复,也证明了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的存在。

中国数字农村网构建农产

品大流通格局是必然趋势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贸易增长最快、市场最为繁荣活跃的5年。同时,也是外贸规模实现新跨越,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的5年。

中国数字农村网倡导“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既顺应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现货集中交易场所,对于平衡供求、形成价格、指导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经营的对象是商品交易活动提供服务,包括有形和无形商品的服务,并通过对商品交易活动的服务取得利益。农批市场以大批量交易为主要特征,其交易额越大,所发挥的辐射范围就越广,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因此,中国数字农村网以以下方式构建“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

一、降低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经营风险的化解

中国数字农村网网上交易平台实行集中公开交易方式,供求双方汇集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寻找潜在交易对象的搜索成本,减少了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也有效规避了产品滞压的风险。

二、促进农产品基础价格的形成

中国数字农村网是一个大规模的网上批发交易市场,市场的竞争是相对充分的,单个交易主体无法左右市场价格,从而有利于形成农产品的基础价格。

三、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数字农村网批发市场集散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汇集了大量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依据。

四、促进农产品社会化大流通的发展

中国数字农村网网上批发市场销售外省的蔬菜约占成交量的50%以上,外销地区达30多个省、直辖市。这种全国范围的大流通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集中性和农产品消费普遍性、分散性的矛盾。

五、为政府调控农产品流通提供最佳切入点

中国数字农村网大规模、批量化的农产品集散,为政府进行调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政府调控的最佳切入点。

精细化管理让农批市场日臻完善

中国数字农村网以组建和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线,着眼于大市场与大流通的“大而专”的经营目标,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很多企业在快速的扩展步伐背后,在日益庞大的网络体系下,跟随的多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这在市场启动期尤为显见。启动时期面临的激烈竞争,让市场无暇顾及管理,不仅针对内部员工,还包括广大的外部客户。

而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的代表。

第9篇:数字农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新市民 文化素质 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由来、基本特征

1.“新市民”的由来

近些年,地方政府大搞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建设了开发区,扩展了新城区等,占用了农民大量的土地。由于城市(镇)的扩张,被征用地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搬迁到由政府规划的新小区居住,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

2.“新市民”的特征

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小农意识在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整体的综合素质低。

3.“新市民”的强烈愿望

渴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文调查的社区位于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其中两个是老小区,住户多为镇上的居民;另两个居民小区建成刚一年,住户全部是来自于附近几个村的拆迁村民。按照调查强度抽样的原则,特选择该区内几所小区居民作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新市民”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3份,其中有效问卷377份,占全部问卷的94.3%。调查显示:

(1)“新市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调查结果表明:近80%的“新市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不懂科技、外语、电脑等新型文盲,而在我国城市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5年。由此看来“新市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别对其身份转型势必产生极大的影响。

(2)业余时间的利用

从表2可以看出很多“新市民”将打麻将、作为消费业余时间的首选,大多数人整日游手好闲,认为反正有社保金,外加拆迁补贴费用,多余房屋出租金等,不愁吃、不愁穿,就业、创业的愿望几乎为零。因此,“新市民”消费业余时间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和城市居民的差别,加大了实现身份转型的难度。

2.“新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语言文字情况

(1)语言不文明现象存在

调查显示,“新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均存在语言粗现象。有219人承认在生气时会说“你这个蠢货”、“你脑子有毛病”之类的话,占58.1%;在家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管理教育孩子时“脏话”使用频率较高。

(2)礼貌用语的认识

所谓礼貌用语是指“您好、您先请、谢谢、打扰了”之类的词语。从表3可以看出:这些“新市民”认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由于习惯使然,大多数人觉得拗口,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适应的过程。

(3)用笔或键盘书写文字状况(以2011年为例)

可见多数“新市民”书写文字的机会很少,即便是书写文字的大多也只是记账、发信息而已。由于多年不写字,已经遗忘了很多字的正确写法,错别字现象严重,会说、会认、不会写、不会用现象普遍存在。显然,“新市民”书写文字的现状和国家语言文字办公室规定全国人民“写规范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新市民”接触语言文字途径的情况

(1)吸收语言文字的途径

调查显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口语交流、看电视是多数“新市民”吸收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

(2)字典、词典的使用

从表6可以看出:后两者的比例加起来高达71.6%,说明多数“新市民”很少使用字典、词典。

(3)藏书状况

从表7可以看出:新市民家中藏书极少。

(4)参加语言文字培训的愿望

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愿望极其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