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九篇)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第1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一、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教学采用“导练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以下方式:一题多问是,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的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一题多解是,对同一问题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是,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初中数学几何第三册作业题,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BC于D,圆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于E、F。求证:EF//BC。变式: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与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过点D作圆的切线EF,求证:EF//BC。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结构教学模式”及“导练建构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矫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宣读小论文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三、应用题教学模式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的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2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69-01

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演绎和借鉴,创设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身发展特点的“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它是对“以学生为本”思想的阐释及实践,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总的来说,“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教学法包括了“先学后教”和“当堂练习”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展开自主、协作及探究式学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向,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难题,最后以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下面主要从教学的形式出发,就这一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做一探讨。

一、先学

“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前先进行自主的学习。当然,“先学”不是完全自主的学习,而是指在教师指引下有的放矢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范围、要求和自学途径,而且要为他们制作出详细的导学方案,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合作探讨知识要点等,让学生明白所学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例如,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知1千克和1克的重量大小,使学生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千克”和“克”的概念,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为了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给学生发放了教学方案,在其中罗列了课程内容、要求和注意的事项,还准备了弹簧秤及大小不同的水果、砖块以及1千克方便装的洗衣粉、50克袋装的鸡精等物品。在学生阅读课本素材,大概了解知识系统后,让他们动手掂量,自己亲身体验1千克的重量,并计算多少袋的50克鸡精才能和1袋1千克的洗衣粉具有相同质量。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形成形式多样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先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把口、手、脑三者结合起来去探索新的知识,教师要不断进行观察和指导,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差生的自学状况,整理及明白学生遇到的难题,从而使教师的“后教”做到精简和有的放矢。

二、后教

教师的“后教”是针对学生“先学”的一种应对方案,重点在于解决和梳理学生在“先学”中遇到的难题,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后教”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讲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方式,纠正其对课程内容的错误理解;第二,教学方式不是流水式的讲授,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引,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完善不足之处;第三,教学要求要与课程目标联系紧密,不能仅靠问题找寻答案,而是要寻找出事物的规律所在,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小数笔算除法”时,学生在列竖式计算10.73÷0.456的过程中,不明白应该怎么扩大除数及被除数的倍数。于是,我就笔算竖式中除数及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是由除数的小数位数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使学生都明白了小数除法的算法规则。教师在“先学”基础上进行详细准确的讲授,既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学习的潜在能力得到提高,又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被动格局,更使教学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练习

“翻转课堂”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并通过随堂练习能够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随时进行指导,把“学”和“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随堂练习中,我出示以下题目:(1)一个底为6cm、高4cm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两个具有相同底和相同高的三角形能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3)与面积为30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同底同高的四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以上3道随堂习题,第(1)题是最基础的练习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公式;第(2)和第(3)题则是提高性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训练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帮助其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路。这样的分层练习,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从中获得成功。

“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教师单向传授、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引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鼓励其亲自动手和动口,大胆提出疑问,在师生间的相互研讨中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努力开创出一条既符合实际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又体现自身鲜明特色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第3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定标 ;质疑;导学探究;汇报交流

一、定标

定标的意思就是给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行动的指南,是人追求奋进的动力,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和层次性,在进行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定标教师首先要了解本节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位置和作用,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细化分解,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目标不能太大,要有操作性,要简单易探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5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所以我们制定的目标就应考虑这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是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是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的目标。

二、质疑

质疑就是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环节,在自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当然,刚开始可能很难,学生不会提问题,那我们可以让他们模仿,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提出许多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另外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导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观察,动手操作、充分地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第二环节已经提出了足够的问题,还有个别共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候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提纲看书自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适当推导;发现问题在组内交流,通过同伴互助初步解决;同时收集不能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环节。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通过亲自操作,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同时记忆深刻,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老师始终要记住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可以适当给以引导,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但切记不能硬性传授。

四、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就是学生把通过导学探究得到的知识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全班达成共识,形成问题解决。汇报展示可以采用下面步骤。第一步:由4人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上台,由小组长全权代表汇报,组长说漏掉的让组员补充。第二步:台上台下相互质疑,

当一个小组展示汇报完之后,下面的同学,提问质疑,为什么?或者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质疑,老师假装不懂,让展示汇报的小组作出解释与说明;另一方面由老师示范相关的质疑技巧,比如让展示小组自己问:我们的汇报对吗,谁有补充的?对于我们的汇报,谁有不同看法?第三步:是另一小组上台展示汇报,然后相互质疑,情形大同小异。上台展示,是整堂课的重点与核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请上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一个小组会做,是特例,二个小组会做,是偶然,三个小组会做,这才是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以随机评价,激励学生,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学生通过展示,变得大胆了、说话利索了、有条理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了,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和自己有了比较,学生的交流汇报等能力等到锻炼。对于展示汇报的实质,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表述:展示汇报的不仅仅是过程、步骤、答案,更重要展示的是思想,是方法的集结,是探寻真理的心路历程。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分享到思想的深刻,成功的巅峰,失败的智慧。只有展示汇报,才能将细微的成就放大、张扬,从而将兴趣激扬、燃烧。

以上是我校教师这几年来学习了很多课改有经验的学校后,经过长期不断探索、研究、改进、创新出来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的教学下,我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受到兄弟学校的表扬。当然,这个模式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

第4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5-02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学生深入理解各项知识点,保证学习效率,破解学习难题。它通常涉及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高效讲授两个方面。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激发学习热情,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限制因素

1.1学生因素

初中生由于受到不同个人理解能力和小学学习基础的影响,其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学习速度较慢,学习基础不牢固,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同时,不同的学生家长对于其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若学生家长对于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则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和监督力度也相对较小,导致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态度出现偏差,这就会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不利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1.2 教师因素

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甚至会牵着学生走,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而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课堂教学过程设置也会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不符合学生实际,喜欢照本宣科。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和备课时,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进而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结论定理和定义,并没有告知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的,因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

2.1 学生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对于即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 对于自身存疑的部分主动进行咨询和请教,直至其完全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要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开展积极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后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积极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

2.2 教师方面

第一,做好备课工作,深刻理解教材。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为了应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常规备课方法的同时,从不同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出发,对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准确区分,从而较好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教学的效果,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实践。

第二,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其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进行适当点评。对于回答积极准确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结果不太满意的学生,教师也不能直接地批评,而是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中的亮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关注课堂板书的重要性。有效的板书有助于教师较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板书的应用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循序渐进地掌握,工整的板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其加以区分。

第四,课后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复习和学习。课后作业的设置不应该单纯关注“量”,而更应该提高“质”,若课后作业过多,则会占用学生课余休息时间,增加学生的精神压力,进而降低其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让课后作业真正起到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深化,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也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配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共同努力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德梅.探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现代交际,2013,09:148.

[2]王冠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15:107-108.

[3]郑银萍.应用“慧学云”平台开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8:30-32.

第5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提高效率;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课堂教学,而应在教师巧妙而生动的情境设计中生成一种自主探究、民主互动、探究合作式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良好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即使他们在整体上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抽象运算的水平,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新的数学概念仍要采用具体或直观方式去探索。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直观背景材料,不要拘泥于抽象的形式,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中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导入情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和性质》教学过程中,用一个故事来导入:美丽新世界――数学家们对于数学问题总是“贪心不足”,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实数,数学家们不仅认识了实数的分类,还进一步研究了实数的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等,并穷追不舍地要搞明白实数在运算时有无规律可循。上帝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因为他们发现,实数的运算满足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当新的研究对象――向量吸引了数学家时,他们的“老毛病”又犯了,向量是什么?它是更为广义的“数”吗?如何定义?由前几节内容已经知道向量要比实数复杂,它不仅有长度,还有方向。向量可以作加、减、乘、除吗?加、减、数乘我们已经有定义了,稍微往前走一步,自然是两个向量相乘了,实际上在物理课中,我们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产生位移,那么力F所做的功W可由下式计算:W=FScosθ,其中θ是F与s的夹角,力F和位移s就是两个向量。

从力所做的功出发,你可以给向量数量积下个定义吗?从这里可以看出,数学大厦的构建不完全是数学家头脑中的虚幻想象和逻辑游戏,它更多地来自实际的需要,尤其应该关注的是,即使是那些在创造之始确实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数学,若干年之后,在解决某些重要的实际问题时,它总是在灯火阑珊处散发着清馨。

在上面的引入过程中,采取的语言诙谐幽默,语气轻松活泼,给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从心理上拉近了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拉近了数学家与学生间的距离,自然和谐地引入两个向量相乘的运算研究课题。

二、借助自主邮郑引导学生探究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实际上,也是某些数学知识探究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促进对知识的探究。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探究的数学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

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前,可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体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几何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引导探究空间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图形,直观地加以说明。再如:在学习《椭圆》第一课时时,让同桌两位同学一起动手在白纸上画椭圆,一位同学两手将绳子两端用图钉固定、并按住图钉,另一位同学拉紧绳子、套上铅笔、移动笔尖。然后两人共同观察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若两图钉固定点的距离刚好等于绳长,则画出的轨迹是什么?若大于绳长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椭圆的定义探究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后面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用来刻划椭圆圆扁情况的离心率的探究也可打下伏笔。相同的绳长,即a相同,为什么椭圆形状不尽相同,是因为c不同,所以可以用c/a即离心率来刻划椭圆圆扁情况。还可以对后面双曲线的定义探究有所启发。

三、创造合适时机,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群体作为对象予以激发,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比较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推动集体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活动式的课堂,在活动中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在《归纳推理》的教学中,当得出归纳推理的概念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四人就近原则一组),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科两大方面对归纳推理的应用进行举例。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有些小组长列举了“守株待兔”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农夫为什么站在树下?实际上,当时农夫就用了数学中的“归纳推理”,相信兔子还会来;有些小组长举出化学中由盐酸能与金属反应、硫酸也能与金属反应,就归纳出酸能与金属反应;由氟气、氯气、溴气具有刺激性气味,且与金属和非金属都能反应,就归纳出卤族元素往往具有刺激性气味,且都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等。学生所举的例子充分表明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结合的。

第6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一、创设情境,自主研究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以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的学习情境,设置一定的情趣性,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通过知识之间联系或知识之间矛盾冲突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处“愤悱”状态,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新知,创设问题情境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改变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思考,利用原有的经验、知识经过分析、类比、联想、归纳、猜想、推理……初步探索出情境问题中的规律、数学模型以及解决到理性认识的孕育时期,是发现知识的关键阶段,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活动实践、发现探究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的形式有看动画演示、听情境故事、做数学游戏、动手操作以及尝试探索等,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新奇性与差异性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这些经验本身又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民主、有序地交流互动,学生想到什么便可以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上台来讲。而创造与形式这样一种人人敢说、人人能说的积极氛围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一方面在课前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让学生充分讨论应预先设计,另一方面是要创造一种平等的课堂文化,应以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身份参与交流,对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的错误看法,不压抑,而是通过群体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从互动主体的构成来看,主要是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两类,据此可将课堂教学互动分成以下五种基本类型: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四、迁移创新,发散研究

在教学中,每一个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每一个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升华,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认识水平之间不断的相互冲突、转化、发展的过程。一个认识不能一次完成,规律总结出来了,作为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学生不可能一次就理解掌握,因此就需要继续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体会、思考,经历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通过数学开放题,引导学生迁移创新,发散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五、小结反思,归纳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建构性探究,把发现的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上升为一般的结论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知识系统和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的认知结构。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审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而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进入第二轮的活动探究或延伸到课外。

第7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开放性课堂模式 构建策略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在交流情境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主张开放性的教学课堂,这里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课堂开展的开放性,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其二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实践练习和课堂外的实践练习,这就要求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实践场景的开放性,这也是开放性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是结合全国小学生的特点,反映的是全国小学生的共性特征,但就具体而言,不同地区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学习背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开放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小学数学形象化的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以具体的事物和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学习,这就要求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同化和顺应需要不断强化,但不同的是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强化。实践的强化包括课堂的模拟情景,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强化。

由此可以看出,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建构,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开放性,加强学生知识和实践的练习,在实践中强化和巩固知识。

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今学生来讲,具有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以思维型材料为表象进行一定的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一些比较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教材,通过事物的形象特征认识事物的现象及内容,并帮助学生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这种形象思维就要求教师合理使用一些直观事物,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表象、直接感官和想象力等多方面思维开展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另一个关键性的思维培养问题就是类比思维的问题。类比思维能力是学生考虑内部知识与外界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充分运用已有教材中的已有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小学生的类比思维建立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情境及生活化的课外时间的训练基础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为思考的模板进行类比和归纳,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提高数学能力,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换句话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于生活中,这就要求拓展数学课堂,形成开放性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日常具体事物的解决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有趣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有效应用高职英语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设置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开放性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开放性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仅包括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而且包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发展。也就是说,开放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包括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而且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开展内容和形式开放的课堂教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要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千米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米和厘米,可以拿实物让学生认识,千米显然不能拿实物给学生认识。这时教师以学校的操场为事物,告诉学生一千米大约需要在操场走两圈半。这样就有效地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扩展到生活中。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而且需要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主张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包括小组活动、辩论活动、学生教学、学生演讲等。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讨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得方法,然后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展开学习,给予每个学生展示和参与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比较这些方法的不同。这样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的主动建构和主动学习。

(三)开展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小学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检验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评价要全面,评价内容要囊括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既关注学生同伴互助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行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成绩、小组发言数、粗心错题数、预习题准确数、愿意帮助同学的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定,学生小组成员对自己成员的每次表现进行打分,由组长负责人统计每一小组的成绩,每周向班长汇报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赏罚奖励,各小组的表现由其他小组在该组上课自主教学后进行打分,分数交由副班长、副班长进行统计,同样每月奖励一次。通过这样的全面评价,学生克服了评价的压力,在评价过程中寻找继续努力的起点,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继续努力。

(四)扩展课外课堂,在生活中开展数学实践。

课外实践的生活化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内化和吸收,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各种相关的活动课程,这些课程正是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实践中如何把一个苹果平均地分给八个都想吃的小朋友,显然,没有数学知识的支撑,学生的方法是在苹果上一份一份地切,有大有小。但结合小学数学平均分的知识,将1分成2份后,每一份是1/2,这样把每切开的一份看成1,然后分2份,一直到桌子上有8份。这样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和有趣,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知识的实践中促进学生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习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而理论知识的实践化需要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梁丰群.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2:26-27.

第8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数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策略

一、对翻转课堂模式的认识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一种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美国一所中学的教师创造出来的,在创造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该校的教师发现在课后通过微视频能够为课堂上缺席的学生进行补课,并且这种微视频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这种教学方式得到推广。之后,一些人开始研究翻转课堂,其中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7年成立了一个可汗学院网站,在网站上放置了两千多段微视频课程,供学生在线学习,这对于翻转课堂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将传统课堂上知识学习与课后的知识巩固进行颠倒的教学设计,通过在线网络提供视频,使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线对学生进行解疑答惑,是进行辅导的一种方式。翻转课堂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授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得以提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线进行网络学习,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通过课前看视频进行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答疑,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进入21世纪后,不少学者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更为成熟并得以推广。翻转课堂是借助微课工具,将每门课程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录制成一些小视频,也称之为微课视频片段。教师把讲解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从而有效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这种模式在西方社会受到了广泛的推崇,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大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

1.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设计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微课形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设计,明确重难点,要按照一个个知识点形式进行微视频设计。一个微视频就重点讲解一个知识点内容,如何把知识点讲清楚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设计知识点是进行微课教学的基础。

2.保障视频制作的吸引力

微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主要是其视频具有吸引力。因此,微课视频设计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点讲清楚这么简单,还需要保证视频设计具有艺术性,要能够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设计出有声音、有动画、有节奏的视频,这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才能有效对知识点进行消化与吸收。

3.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进行微课堂视频设计时要保证内容资源的多样化,讲课语言要清晰、准确、具体而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在高校数学教育中,制作好微课视频仅仅是微课教学模式开启的第一步,作为教师,还需要能够在微视频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要能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从而保障微课教学的效果。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微课制作素养

要想微课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要想成功推行,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教育的专业素养,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微课制作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是很重要的。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教育的发展,大学数学教学也需要积极践行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通过微课的有效设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熊伟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倍的认识”教学,提供“小兔子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小兔子最喜欢吃什么?生:萝卜。师:仔细观察,找出有关萝卜的数学信息。生:胡萝卜2个,红萝卜6个,白萝卜10个。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学生创设符合其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思考、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探究新知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展开:

1. 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自主探索问题(视教学内容而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自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法,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2.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解决上述自主探索的问题,并围绕重、难点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索新知识,教师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并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3. 汇报展示,统一认识。通过展示汇报,老师围绕新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启发性的提问点拨和具体操作的指导,解决探究问题与交流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决方法或规律,并做必要的板书,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4. 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设计一题与所学的新知识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 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反思新课的学习过程,有不懂的提出,师生共同解疑。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拓展思维,当堂达标

练习设计要注重实效性,把“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般按以下思路设计练习:1. 巩固性练习。(3~5题)(1)基本类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2)与易混淆的知识点对比训练。2. 综合性练习。(1~2题)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综合训练。3. 拓展性练习。(1题)紧扣本节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如:如改编题、补问题、补条件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一些变式应用和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 当堂小测:围绕本节课重点设计1~2题练习,测试反馈学生达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