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旅游业宏观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宏观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业宏观环境

第1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一、旅游业中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和优势

(一)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政府予以干预

旅游业是从需求角度界定的产业,所有为旅游活动提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可以被纳入旅游业中,“旅游业是关联性和边缘性极强的第三产业部门”[1]。旅游活动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类要素,涵盖了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消费等活动各个环节。“以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例,六大类要素涉及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行业的主要内容,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人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2](P41)旅游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而是一个产业集群,是涉及多个产业的综合产业,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旅游业是社会服务行业,其综合性特点需要政府部门的协作配合。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明显的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扩大和引导消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战略特征,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举世瞩目:旅游业还对各国的文化、教育、社会等非经济目标的综合影响巨大。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政府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谋划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市场的优势

政府是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组建起来的国家行政机构。公民与国家形成契约关系,由国家代表统治阶级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提供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创造并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和秩序。政府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是以国家法律、权力作为后盾和保障的,其成立、运行均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及程序进行,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政府相对于市场拥有对全体社会成员强制力这一显著特征,如在征税权、行业准入上的禁止权、违约合同的处罚权、交易成本的控制权等;在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外部效应、限制垄断、维护竞争、提供市场信息、公平资源和收入分配及治理经济滞涨等方面更具优势和作用。在提供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扮演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最基本的角色,即公共物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安排者,这也是由政府成立的原因、存在的必要和政府机构的法律地位形成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决定的。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对公共物品大量的需求,又因为公共物品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利益上的“非占有性”,所以非政府部门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而政府具有筹集大量经济资源,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实现公共物品的优势,可以通过强制性的征税或个人、私营机构无法相比的政府借债、融资,甚至创造货币、膨胀通货等办法来当财政税收之家,理公共开支之财。政府法律上的保障、经济上的支持、政策上的影响是其干预市场的优势和保证。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正是旅游市场因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而对政府提出的弥补和调控的要求。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演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管理体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是以外事接待为主的管制型政府旅游管理体制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实际把旅游业发展首先定位为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的政治和外交的目的,其次是创汇的经济效用。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是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政府主导,并大力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被动满足旅游业所需要的产业政策支持。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政府减少直接干预,以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立法等方式,协调促进行业协会发挥政府间接管理职能;避免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退出对企业的经营和越位管理,对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实行放权,引入企业资本,以规划、监管手段规范市场运作,推动引导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中可以看出,政府一直是通过产业政策、规划、立法及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来主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职能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强力干预、直接主导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受旅游业综合性发展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众多行业门类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在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同时,也结合了本国的政治、经济的特色,以政府主导型战略来主导着旅游业的发展。过去30年,旅游业发展经验和实际结果也证明这种模式和战略总体上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国内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战略定位的提出等内外部大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的全面开放,规则经济、开放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需求,使我国政府、理论界、产业界人员充分认识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政府的职能边界和作用方式,避免了政府权力对市场的作用边界不清,消除了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市场的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干预旅游产业的发展:

1.通过法制建设,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和产业环境“因为宪法和相关制度为一个国家如何干预经济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基调”[3](P297)。我国目前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还没有针对旅游产业的《旅游法》,缺乏规范市场活动和市场行为方面的系列法律法规,而日本、韩国等旅游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制定了指导、促进、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因此,政府从规范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立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来干预市场,特别应“以《旅游法》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包括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国家意志体系,我国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从制度上得到根本保障”[4],政府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才能维护高效运行的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优化旅游产业环境,提升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2.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企业主体当前中国还存在大量政府投资或政府直接参与经营的酒店或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政府应干预这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陈振明曾提出:“政府在转型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主体,让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而生存和发展,实现政企分开,构造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5](P195)政府应通过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起独立于政府机构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主体;各企业应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改变政府作为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经济运行主体的格局。同时,由于旅游产业业态形式多样、经营方式灵活,政府应降低产业市场主体准入标准,鼓励非公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旅游产业领域,鼓励现有企业改制升级、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放宽对旅游企业成立、组建出资方式的限制,拓宽企业注册条件,引导社会资本以参股、控股或独资等形式,创建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旅游企业,丰富和发展企业主体,满足大众旅游时代市场对消费和体验的需求。

3.发挥宏观政策调控作用,保证旅游产业经济持续稳健地增长政府要通过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宏观手段来调控旅游经济的运行,特别是随着国家“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各省市和企业主体对旅游产业的投资热情已出现马波所说的“潮涌”[6]现象,大量理性或非理性分析的投资和建设均将造成旅游企业如凯恩斯干预经济理论依据所说的“合成谬误”,出现了集体和产业的非理性,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这必须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的恰当运用来予以解决。

第2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43-02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著。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国家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

第3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 绿色投资 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是现在和未来长期的投资热点。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投资管理工作,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取得了较好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和创汇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业的发展跃上了快车道。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投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由于旅游投资具有外部性特点,致使一些投资企业较多考虑经济效益,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无偿使用旅游资源,较少关心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和保护;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资源保护的低层次开发等。从而导致旅游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可见,我国旅游投资市场是理性的投资和非理性追赶潮流同时存在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引入绿色投资的理念,对旅游业绿色投资内涵、必要性以及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解决目前旅游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二、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内涵

1、绿色投资解析

我国大陆有学者认为,绿色投资就是环境保护投资;也有学者认为,绿色投资与绿色GDP相联系,凡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货币资金(包括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都是绿色投资。西方国家的学者主要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通常把绿色投资称作“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认为它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金钱回报准则的投资模式,它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或称作三重盈余,又叫做“三重盈余”投资。绿色投资的含义丰富,对其定义有很大的难度,但从基本意义上说,它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基本含义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核心,以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重盈余为基本要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投资活动。

2、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绿色投资的基本解析,旅游业绿色投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旅游业的投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关注经济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统一,经济、社会、环境得以协调发展;是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公众是投资受益者的,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投资新模式。

(1)“三重盈余”投资目标。其一,经济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是旅游投资的核心动力,能为继续投资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因此,经济效益也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但关键是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何种程度去获取经济效益。其二,社会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最高要求。旅游业绿色投资要求投资者必须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社会公平等起到促进作用,如促进所在社区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发展地方文化与独特风格,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其三,环境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普遍要求。环境效益是旅游投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业绿色投资必须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三位一体”的投资模式。与以往政府默认、投资者说了算的投资模式不同的是,绿色投资必须强化公众参与,即公众将拥有否决权,这样将更有可能使旅游投资项目符合地方利益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对企业投资决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实现旅游投资中三方力量的制衡。

三、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客观必要性

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标志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绿色文明。它要求人类高度关注周边的环境,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日益关心社会发展与进步,形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旅游业发展中,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倡导绿色投资尤其必要。

1、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提出了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依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客观要求我们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投资,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社会福利的重要路径

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外部性明显的特征,与当地居民社会福利息息相关。正外部性,则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外汇收入等;可引导城市的文化定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对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和动植物保护有一定帮助。负外部性,则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成本,如破坏环境、影响当地民族文化、浪费资源等等。绿色投资就是以追求正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为准则,因此,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福利的不断提升。

3、企业提高效益和提升社会形象的战略举措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对内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外是树立良好的形象。绿色投资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为根本目标;同时,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使企业更好地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方法

绿色投资是未来旅游业投资的主流,要实现旅游业的绿色投资,则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1、宏观层面:国家和政府

(1)政府政策的支持。旅游业绿色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政府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制定鼓励旅游业绿色投资的产业政策;实行投资的区域差别政策,通过税率等经济杠杆及适宜的优惠政策促使资金流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缺口较大的部门,引导资金进入中西部内陆腹地,使旅游业的投资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出台旅游业投资管理法规,以立法手段避免旅游业投资中的非理和违法行为,保障绿色投资的顺利进行。

(2)优化旅游绿色投资宏观环境。政府要把绿色投资的观念创新付诸地区旅游规划和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帮助旅游行业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潮流的旅游产业投资观,使整个社会的旅游投资环境更加倾向于绿色投资,并采取各种投资促进手段,保持绿色投资政策的长期稳定,广开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旅游绿色投资宏观环境的综合改善。

(3)规范管理绿色投资项目。在出现旅游业良好前景的“社会共识”之际,政府应当加强绿色投资项目管理,规避“潮涌”风险。首先,要设立统一的绿色投资管理机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次,要对绿色投资项目进行专业审查评估,设立技术门槛,避免不合理的项目进入市场。再次,要严格实行大型投资项目向上一级旅游管理机构申报制度,避免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最后,要严格控制查处违规违法投资行为,保证尽量多的企业和项目处于规范的绿色体系中。

2、中观层面:行业组织

(1)制定和推行旅游绿色投资标准。由于旅游绿色投资与以往投资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制定绿色投资的标准,引导企业绿色投资行为是行业组织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平台,宣传旅游业的绿色投资,推行旅游绿色投资标准。

(2)建立和完善绿色投资服务系统。旅游行业组织应根据绿色投资的需要完善旅游投资服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旅游绿色投资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建立专业化的旅游业绿色投资咨询公司和专门负责绿色投资的服务机构;建立旅游绿色投资项目资料信息库,定期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和信息;举办旅游绿色投资研讨会和绿色投资项目招商交易洽谈会等。

3、微观层面:投资商

(1)绿色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企业应该将绿色投资作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学习和接受绿色投资的新理念;在行为上自觉遵循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以绿色投资的标准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项目投资前的绿色论证。“市场调查―项目策划―绿色论证”是旅游绿色投资项目必须遵循的前期程序。在这里,无论是市场调查还是项目策划,在明确投资决策的方向、赢利空间大小、投资额度计划、投资回报率预估等都要经得起绿色论证的推敲。

4、社会参与层面:社会舆论、社区居民

(1)社区居民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价小组。社区居民作为投资的监督者,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活性因子的独特作用,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投资项目进行抵制。与当地政府和投资企业进行会谈,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整个地区都有利的投资方案;坚决反对那些盲目乱投资、跟风投资现象,使旅游投资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福利,还要对整个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社会舆论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社会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这一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舆论可以对涉及旅游开发与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社会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这在旅游绿色投资发展初级阶段的作用尤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恒伯: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

[2] 秦坤、肖炜、李树翠:我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研究综述[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 孟耀:绿色投资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许南垣:旅游投资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6] 张继东: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分析[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第4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5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机会;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3]杨如顺.市场营销案例[M].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6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旅游业 牡丹江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从而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旅游业中,形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旅游活动,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从根本上缓解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2004年,国家发改委在上海举办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并通过《上海宣言》,使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并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虽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未涉及旅游行业,但是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市,已开展省内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牡丹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牡丹江市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早期旅游城市之一。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牡丹江市的旅游业开始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景点建设速度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行、游、住、食、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持续改善。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牡丹江市的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逐渐显现。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朝阳产业”来抓。1995年正式将旅游业列为牡丹江市支柱产业之一。牡丹江市旅游局正式成立,全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到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12万人次,旅游收入16亿元;海外旅游者44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2.7亿美元;全市旅游总收入37.2亿元,相当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8%。组织居民出境21万人次;组织居民出游97万人次。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牡丹江市的支柱产业。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牡丹江旅游业发展途径

牡丹江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中国雪乡等旅游资源,是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使得牡丹江的旅游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旅游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形成三种不同层次的循环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旅游企业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称为微观层面的小循环;工业园区以共生企业之间物料循环为特征,称为中观层面的中循环;实施全社会范围内的物料循环生产、使用,称为宏观层面的大循环。

(一)旅游企业的小循环

旅游企业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所需服务的各个企业,如饭店、宾馆、旅游景区、商店、旅行社等。要从微观层面,以循环经济理念规范这些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企业,其设计目标应:保证旅游企业按污染少、效能高、与社会文化相适宜进行建设;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节能降耗、废物和污染排放物少、安全卫生;旅游企业建筑(房屋、道路、接待设施等)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水、土壤、人文风情等因素,满足环境保护与美化、景观安全与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从长远发展看,旅游企业应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造成的滥用和破坏,减少对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生态干扰和破坏。

(二)旅游区域的中循环

中观层面的中循环,要求旅游业的相关利益群体,按照生态学原理的要求,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形成企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如:以“观乡村田园景,吃东北农家饭,住东北大火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牡丹江近郊农家乐旅游,借助农村家庭自身生产条件和耕作方式,利用自家小院儿,花圃,果园,鱼塘,大棚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观赏、采摘、休闲、娱乐。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次利用到种植和养殖业中,既能降低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又能使资源再次得到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社会范围的大循环

宏观层面的大循环即循环型城市。循环型旅游城市的建设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景观、优质的旅游服务,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探索建设循环型旅游城市。如能在牡丹江的旅游景区建设生态厕所,将对牡丹江的旅游环境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生态厕所,采用微生物处理系统,能有效分解粪便,使粪水变成没有污染的有机肥。公厕内的蹲位和小便斗下面,安装除臭系统,除臭窗内安装换气扇,经过催化器的处理,臭气变成无污染的空气。厕所内给水系统均采用自动感应装置。生态厕所的建设比例,一方面是衡量旅游环境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使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薛冰.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11.

[2]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7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关键词:旅游投资项目;项目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1998年,旅游业被中央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激发了旅游投资的热潮。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投资的总规模已达到8 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 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 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 200亿元。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调动了各方面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在2005年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总量将累计达到19 000 亿元,2020年将超过60 000亿元,在未来5—15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总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伴随着旅游业投资的热潮,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旅游投资中出现了投资热情与投资回报背离,宏观发展趋势与投资企业微观收益背离的怪圈。旅游投资失败案例的增多说明作为大投入大产出的旅游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

二、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

旅游投资项目是为旅游活动或以促进旅游目标实现而投资建设的项目,从建设内容可划分为景区景点项目、饭店建设项目、游乐设施项目、旅游餐饮项目、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旅游交通建设项目、旅游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及其他辅助项目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项目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在:

1.关联性。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各行业、各领域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某一种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其他配套服务的支持。因此,旅游业某一领域的投资必然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投资,受其他领域投资的影响,否则,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其他配套服务的依赖,成为旅游投资项目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2.敏感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影响旅游业的因素很多,既有行业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其中,许多是企业不能预料和控制的,如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主要指旅游文化消费)的变迁、战争等。这也使得旅游投资具有了很大的风险。

3.专用性。旅游投资不像工业投资那样可以随意转产,它的投资一旦形成,若无人使用,其产品价值就不能转移而被消费,容易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退出门槛高。越是有特色的项目,越是不易改变其内容与功能,或者改变内容与功能的成本代价过高,给风险转嫁带来困难。

4.季节性。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资产闲置浪费,财务上入不敷出,旺季资产又常常超负荷运转;旅游资源的功能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

5.依托性。旅游投资项目依托性强,紧紧依托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经济环境。一是受旅游市场依托,也就是受旅游资源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双重影响;二是受旅游产业依托。(2)社会环境。旅游项目受到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文化氛围和和平稳定的环境影响。(3)自然环境。目前,我国的旅游投资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考虑地理位置、选址是否合理等。

6.投资额大、回收期长。旅游的属性和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投资额大的特点。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属于资源依托性强的旅游产品,如果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考虑在内,旅游业就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旅游活动带来的外部性需要企业来承担,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额。旅游产品消费又具有不可储存性、非完全排他性、临时使用性、节律性等特点,消费额度有限,回收缓慢,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7.市场导向性。旅游项目投产后的运作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细分,希望一个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者市场需求趋向是动态的,特别是处于快速致富的过程中的中国,游客需求在快速转换之中。特殊性需求要靠敏感的市场洞察力才能发现和把握,才能适时地推出适应需求的产品。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失去产品消费的主体,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三、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

旅游项目投资风险来自于各个方面,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要从项目投资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投资者能否直接控制可将旅游项目投资风险划分为项目环境风险和项目核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是指那些对所有的旅游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与市场的整体运动相关联。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此类风险,但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损害程度。项目核心风险是发生于个别项目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来自于投资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企业可以控制该类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或采取预防措施规避风险。

1.项目环境风险。

(1)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法律的稳定性风险,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的稳定性。旅游业是典型的敏感性产业,旅游活动又是通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才得以实现的,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环境不稳定将给旅游者等市场主体带来顾虑和阻力。

(2)经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档次。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后,才有可能选择旅游消费,这决定了旅游投资项目未来的市场需求状况。经济环境应是旅游项目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3)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决定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决定项目的赢利水平,并对投资者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投入到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中以及投入的程度等起着根本性作用。

(4)自然风险。这是指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景观的退化,旅游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超标准等。许多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有很高的依赖性?熏特别是休闲、疗养、观光类项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质量对旅游投资项目有直接的影响。

2.项目核心风险

(1)主要内容

第8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认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景点建设工作,加大对全镇群众旅游产业开发意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旅游饮食的宣传引导,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游资源开发,个个愿意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把*镇建成旺鼓旅游线上一个集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

二、健全机制,科学管理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镇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镇党委、政府,针对*镇情,专门成立了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积极引导志力使*旅游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建设,促使我镇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三、政府引导,业主主导

镇党委、政府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一是积极招商引资助*旅游业发展,并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用“点带面”打造一批示范点,带动周围群众;二是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提高*旅游业整体形象;三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连同县安监局、卫生局等部门,引导业主完善、标准、提升餐饮质量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知名度。

第9篇:旅游业宏观环境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旅游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进行论述,希望能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转贴于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