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高校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高校危机管理

第1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危机 平安校园 和谐校园 危机管理建设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的进行,办学规模的扩大,使高校危机管理建设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应对和消除高校中潜在的和已爆发的各种危机,为高校师生创造平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危机管理简介

高校危机是指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这些事件均称之为高校危机。

二、当前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

1. 外部环境: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安全隐患多

高校扩招、合并、办学规模扩大,校内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校园内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员,人员的来源、结构、素质日益复杂,校园治安管理的难度加大。

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围绕校园这个大的经济体, 不少行业应运而生, 如一些网吧、歌舞厅、酒吧等比比皆是。这些场所既是复杂人员的聚集区, 容易产生打架斗殴等事件, 也是些藏污纳垢、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窝点。由此导致各类危害校园安全的案件增多。

2. 内部管理:校园安保系统和危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师生危机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缺乏综合的危机管理机构和职能,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很多大学在校园安全的防控机构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支出和人员配备, 学校的安保部门无力对校园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管,致使社会闲杂人员混进校园,盗窃等事件频繁发生。部分学生在外租房,某些学校学生的租房比例达到了l0%,使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此外,大部分高校的危机应对教育仅限于入学时形式化的安全教育,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长效性,更忽视了危机实战演练。很多学生对于怎样应对冲突、外界的威胁、欺诈等问题一无所知。

3. 大学生自身素质引发的危机

据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 6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另有调查资料表明, 29% 的大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26.5%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 2008年, 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 达到历史顶峰。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适当的引导,很容易产生生理疾病,引发危机事件。

三、高校危机管理建设对策探讨

1.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重视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或萌芽期。预防工作做得好,事后救助的压力就会小;否则,既增加事后救助的难度,又可能使事态恶化导致更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加强对师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高校领导要不断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同时,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校园危机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融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做到危机管理常规化。

其次,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应急预案。管理小组应保持固定的组成人员,并向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公开其联系方式,以便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及时开展危机应对工作。

2. 正确、高效地处理已发生的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出现后,正确识别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采取正确的决策与行动,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尽力阻止危机或尽可能的减少危机的损害,降低危机的损失,通过积极治理危机,从而最终消除危机并转入恢复阶段。

重视信息传达和沟通的作用。高校危机事件出现后,危机管理小组要及时有效的与广大师生进行沟通,及早下发有关危机事件真相通报,及时、公开、透明的对事件真相予以披露,并在网站中予以正确的引导,澄清事实真相,稳定师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危机事件,还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告知最新准确消息。

3. 恢复补救和心理干预工作不容忽视

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危机相关者的心理冲击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在心理恢复和身心医疗方面的补救是长期、艰难的工作,是事后管理中最难实施而又必须实施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危机后出现了恐慌心理和茫然的状态,甚至导致有些受害较严重的学生产生了身心疾患,这时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帮助。要帮助学生舒缓其心理震荡,恢复学生平常的心态和情绪,还要建立追踪辅导机制,不定期地与他们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行为发展动态,以便及时发现新的危机苗头,及时处置。

【参考文献】

[1]许欣,王安. 基于细节的危机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7(11).

[2]李忠强. 论高校危机管理[D]. 华东师范大,2006.

[3]林羽.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J]. 科教文汇,2006(06).

第2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我国社会体制的转轨,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冲击着还不稳定的社会结构,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使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高校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聚集地,其特殊地位决定着在对其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对危机管理的定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的界定有有所不同。整体来说,对危机管理的定义都包含了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管理。危机管理通过对危机的预防监测以及准备、危机处理和事后恢复等流程,来达到避免或者减少危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尽量转危为机的一个管理过程。

高校危机管理,即是从高校出发,对影响高校正常运转,给师生带来不良后果的危机事件进行监测处理,以及使高校尽快从危机中恢复正常运转的过程。

二、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随着管理对象的急剧增加,高校对其的相关管理体系却仍然止步不前。近年来频发的各种危机事件,如2014年5月“云南大学砍人事件”以及6月的人大跳楼事件,以及近年愈发严重的高校生源危机,都给高校的管理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凸显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的机制导致我国高校管理困难重重。因此,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是社会危机管理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领域。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还很不完善。因此,对国外高校危机管理建设经验进行参考借鉴,提出适应我国具体实际的管理机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也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校危机管理在组织体制上被纳入到“中央―省/直辖市―市―学校”这个四级管理模式中,并在每一级都设有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高校中也成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部门,其机构人员通常由校内人员兼任。但这种危机管理部门这种管理机制模式中,在面临基层危机事件时,处理危机花费的时间太长,需要等机构高层作出决策,并层层传递,这样大大降低了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缺乏应变性与实效性。并且这种模式的危机管理机构决策者同时也是校高层领导者,一人多职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危机事件中决策者协调指挥的难度,容易错过处理危机的黄金时段。

三、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堪忧,在组织构成和处理手段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形式主义”深入机制,危机系统效用低

“形式主义”在我国根深蒂固。在高校这种形式主义也渗透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危机系统的建设。近两年国家对高校的发展程度看重,危机管理系统也进入了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危机系统是一个成效不易显现的部分,如果不是危机爆发,那这个系统平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并不能看到其作用,这就导致了许多高校对于危机系统的忽视。虽然为了号召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大部分都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系统,但是其大多都是一个空壳,在面对危机时所能产生的成效不大。

2、“事后治理”思想根深蒂固,危机预警系统建设形式化。

危机事件的预防机制在危机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未雨绸缪可以使高校在解决危机事件时减少更多的成本并取得更好的成效。所以预防机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但近几年频繁爆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大部分都是在危机全面爆发后相关部门才反应过来,然后采取一些措施对事件进行处理补救,但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事件,危机管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没有良好的预防意识,危机预防机制尚还很不健全。

3、危机处理机制的组织构成不科学。

及时有效的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可以大大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运作机制良好的危机处理部门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危机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是由校内其他部门人员兼任,部门设置与人员配备都比较松散随意,专业化程度太低,处理危机多以经验为主,或者书面理论参考,危机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领导的经验与阅历。因此,危机处理的实践能力不足导致事件处理成效降低。此外,危机管理部门和我国其他公共部门一样,在事件发生时,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虽然近年来高校信息网络办公的发展使办事流程大大缩减,但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仍然存在无法有效快速处理危机的情况,从而导致危机不能有效及时解决。

4、后期评估总结阶段的忽视

危机事件处理后,对危机事件整个过程的评估与总结反馈是我国高校基本上缺失的环节。大部分高校在危机过后,为了学校的形象声誉,仅注重对工作的重建以及掩盖弥补危机造成的影响,忽视或者并不重视对危机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对后期评估总结阶段的忽视,没有对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有效措施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这不利于今后危机预防工作的开展,形成危机管理的恶性循环。

5、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

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是整个危机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建立与发挥作用的前提原因。无论是领导决策层还是学生都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意识不强。在危机发生前期没有对关注收集有效的信息以阻止危机产生;在危机发生时,大部分高校只关注怎样降低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尽快阻止事件发生,并没有对危机为何产生,以及怎样预防产生进行深入探讨思考。在危机解决后,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去思考反馈,对此次危机发生缘由以及解决过程的不足没有进行系统认真的反馈思考,而是遵从是事情过了就好,解决了便是功绩的思想。这使得许多高校再次面临危机时的将会重蹈覆辙。

四、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美国在危机管理这个领域一直领先大部分国家,虽然美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取得的成效却是极为显著的。

1、明确科学的危机管理理念

美国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为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提供了战略性和策略性兼具的指导方向。总体说来,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理念概括为三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第一;(2)预防为先;(3)信息公开。把保护所有成员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理念;强调危机处理中预防机制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是高校危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而这也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强调信息公开,事后及时与公众沟通,让公众对此次危机有一个充分认识,才能在下次事件中更好的应对紧急情况。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率先成立颁布相关法律,要求学校对高校危机事件进行公布公开。

2、由上而下滚动纵向管理模式

美国众多高校都采取的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即高校―县/地方―州―联邦四级反应机制,共同承担职责。联邦政府危机管理核心机构为FEMA,直接向总统负责。FEMA把美国分为10个地区,并分设分局管理,向高校提供技术、培训、资金的援助支持。另外美国50个州都设有紧急事态管理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当高校出现危机事件,高校经过一系列程序达到州政府,再到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危机处理上比联邦政府有优先处理权,并且州政府要向高校提供危机管理的相关技术支持和支援服务。美国的这种危机管理机制,使得各级政府间形成了纵―横交叉管理沟通模式,为美国的危机管理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应对网络系统。

3、危机管理系统构成专业化

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组织构建具有专业化特点。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从业人员往往经过了专业的学习培训。如在纽约大学,校内公共安全部门每年要开设4个小时的安全课程学习,学习的内容设计纽约市刑法、紧急事件处理过程、巡逻技巧和警报系统更新等各种涉及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另外,危机处理机构还经常接受来自社会联邦的专业培训和认证,如部分大学接受来自美国国土安全部门通过全国紧急事件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危机培训和认证,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预防和处理能力。

4、危机沟通体系的多样化

美国高校危机沟通中重视多样化的媒体类型的运用,包括印刷媒体(危机手册及海报等)、声讯技术(短信广播等)等各种技术条件来对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及时与高校各利益群体进行沟通,降低危机将为高校带来的危害损失。在危机管理中,沟通体系的完善与有效能时高校更快的捕捉到危机信号,以便在危机萌芽阶段发现并进行解决,提高危机预防系统的有效性。

五、完善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建议

上述文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危机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经验,本文拟提出一些建议措施来完善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

1、提高危机管理意识,高度重视高效危机管理

具备良好而警觉的危机管理意识,可以大幅度降低高校危机发生的概率,提高危机管理意识是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前提。在这里不仅指要提高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还包括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危机管理意识。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制。把高校危机管理提升到立法阶段,通过法律政策引导高校对危机管理的重视。其次,普及紧急事件处理应对知识,加强高校危机预防手段。在高校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教育与相关演习,以此来增强师生的危机意识与处理危机的能力。最后,注重相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程度。无论是高校内或者社会上发生的危机事件,都应及时完整的对校内师生进行公开,使师生产生警惕意识,而不是害怕影响学校声誉而隐瞒不发。

2、危机管理部门专业化与科学化

管理部门专业化科学化,是指组织构成科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实际上我国目前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大多具有临时性、形式化特点。从美国危机管理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专业的危机管理团队能够更好的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恢复。

组织构成应由领导层,执行层和辅助层三个部分构成。领导层人员由校领导、专业危机管理人才领导;执行层应至少包括经过专业培训的危机处理人才,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辅助层至少应包括危机管理咨询团队、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信息技术支持部门等。

其中,执行层面可以再分工为危机预警部门、处理部门和恢复部门。预警部门人员构成应由深入基层的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构成,以便能及时观察到危机萌芽;处理部门应由专业危机管理人员对危机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理;恢复部门应由领导和专业危机管理人才共同合作,通过大刀阔斧手段使校园更快的恢复正常秩序,并对此次危机进行总结分析反馈。

3、危机管理流程的优化

危机系统应该包括三个部门,分别为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危机反馈系统。如下图所示。每个部门都很重要,不可荒废其一。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起着一个监测职能,即发现危机的潜在可能,在发现有危机萌芽时,便立即展开深入调查实情,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提出可能产生的危机情况的各种假设,并逐一针对每种假设情况再次进行进一步调查,论证确定具体的危机情况,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

危机管理系统主要由专门危机处理小组做支撑,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展开调查明白危机现状,包括危机缘由、危机种类、危机人群、危机范围、危机程度等,并及时制定出应对方案,并快速把方案投入运用解决危机,进行随时反馈。

危机反馈系统主要是在危机解决后对危机从产生―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危机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其进行效用评估,根据实际测定方案的有效性性,包括方案起作用时间,取得成效大小,完全解决所需时间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此次危机处理的成效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以此来补充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优化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危机管理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高校首先建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再次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各项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否则只是一味响应国家政策,在危机管理上也走上形式化道路,那么在实际面临危机,高校将面临更多困难。因此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需要长期的准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张ke.当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浅析[J].科技资讯,2013(35).

[3]周燕.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王沛,陈少平.国外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经验与借鉴――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第3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大学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由于学校自身突发原因或受外界重大事件影响,突然爆发的能够防碍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师生的生活质量,威胁师生的生命安全或对学校声誉产生严重负面效应的事件,是对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综合反映。

1.民族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因为高校是人数非常集中的地方,危机发生时不容易被控制。这种突发事件比较难操纵,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不好的结果。

2)快速传播性。因为高校也是各种信息比较密集的地方,同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各种有关高校的信息会第一时间流传在网上,引起不安。

3)结构不良性。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结构,其年龄在18-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比较容易冲动,是一个不好控制的群体,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危机。

4)影响长期性。高校的声誉或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危机爆发,高校有可能被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损害其声誉或形象,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恢复。

5)效应双刃性。危机代表着危机与机会,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如果高校的决策者抓住机会,很可能带来整个体制上的创新。[1]

6)主体复杂性。这是民族大学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普通大学公共危机事件的基本特点,民族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其较为独特的人格特点和社会认知使得对一些事件的看法较为独特和敏感,管理者在处理公共事件时需要慎重考虑当下决策对学生身心的影响。WWw.133229.coM

2民族高校在大学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特殊性

第一,少数民族高校学生对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尤以来自民族聚居区域的学生为代表;

第二,少数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民族大学生相比于普通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差异,有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常模 ,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民族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普通矛盾极易被民族分裂分子、境内外邪恶势力所利用从而制造更大的政治危机。所以,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民族高校的大学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3.民族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民族高校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具备其独特的敏感性与特殊性,需要一套由正确的指导原则,可靠的操作规则和可信的保障措施构成的管理机制。

1.原则层面:

1)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分别成立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小组,能确保在事件发生时有专人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有专门领导负责事件的处理。

2)应急预案要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统一指挥、快速反应的基本原则。做到正确应对、处置果断,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安全稳定的局面。

3)淡化公共危机事件的民族性,避免造成民族冲突和政治上的不稳定。这是作为民族高校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但也不能因为是民族高校就把所有公共危机事件都与民族扯上关系,反之要把事情合理处置,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一切做到有据可依,经得起社会的监督和检验。

(2)操作层面

1)危机发生时,要依据应急措施以最快速度控制和处理危机,尽可能维持正常的教学和工作秩序。学校在控制危机时应更多关注受害者利益而不仅是学校的短期利益,善待被害者,尽量弥补损失,这样才真正有利于维护学校形象。

2)保持事件处理过程的透明度,及时公布信息,避免产生消极社会舆论。高校应及时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处理方案和处理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认真地听取批评和建议。这样才有利于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和控制。

3)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安抚、劝解因事件而受损的群体及个人,避免产生遗留问题。这种安抚和劝解不仅包括对受害者、冲突卷入者和旁观者的关照、救济、补偿、安抚、劝慰和稳定,还应包括处理机制度的调整和完善。能在以后处理同类事件时更加成熟。

(3)保障层面

建立完备的保障措施才能使管理机制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就高校自身而言,加强人力保障措施和宣传保障措施必不可少。

1)建立充足的基层人力保障资源

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而言,辅导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群体可以把学生之间、生校之间摩擦降到最低,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辅导员的安抚和劝解。所以在日常应加强辅导员公对共危机事件处理方面的培训,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

2)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宣传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正在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学生能明确自身主动完成的事项,为学校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具有民族大学特色的宣传教育如民族团结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人格教育等。在创建大学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3)建立公共危机事件预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尽管有其突然性,但它的发生也是规律、有前兆的,构建科学高效的预警组织系统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组织保障。[3]长效的预警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几率。

第4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大学生;管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转型和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也日渐凸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高校心理危机事件,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了日渐严重的趋势,高校学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突发事件频频曝光,从20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到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门”案,再到今年一名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机场“刺母案”……,大学生自杀、凶杀、失踪、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个目不忍睹的悲惨事件提醒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

另外,各项调查显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另外,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百分之二十六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二00八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六十三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其中北京为二十三起。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十四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①还有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②

一连串的数据和现实事件的频发都提醒我们,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和学习就业危机

在生活方面的危机,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大家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等相差很大。因此刚到大学,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等方面都普遍较弱,所以,一些人会思家、恋旧,或是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更甚者则想休学、退学,打起退堂鼓。在学习方面,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从农村或小城市来的学生,以前在本校时都是佼佼者,上到大学后才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的成绩和其他人相比并不算优秀,没有老师的重视,觉得自己身上的光环没了,于是心理就产生不平衡,心理逐渐感到自卑,开始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等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就业危机就来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二)人际关系危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等都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拿本校某一学院的学生来说,据调查后很多宿舍成员之间相处得都很不融洽,有两名同学甚至发生争吵和大骂,因此其中一位同学搬出宿舍,从此以后她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三)恋爱危机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而由恋爱问题而引起的伤人案件的发生率也居于前茅。因恋爱造成了各种心理危机,包括失恋、多角恋爱、父母干预恋爱及同性恋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三、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提高其实效性,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防范、有效干预,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心理或社会环境,既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刺激源,又可为他摆脱心理危机的影响提供支持。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以班集体为一个单位,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设心理委员、心理保健员、心理信息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起到危机预防知识宣传员、观察员、咨询员、联络员的作用。另外,辅导员应主动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或是组织一些活动,如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让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二)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针对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情好动的心理特点,高校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心,探求多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的目的。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比如,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是结合文化素质教育。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列为全校的基础课程。应当,使其能够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

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是指“提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做到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测查档案,进行数据处理并写出心理测查分析报告。定期对在校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进行主动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情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只有这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包括心理危机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新形势下已日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并科学应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

注释:

①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

②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8.

参考文献:

[1]史广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5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法律; 美国高校;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34-03

高校校园危机即围绕高校发生的意外事故,并对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伤害,而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高校危机管理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各级政府对此相当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详细匹配的操作指南。美国的危机管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长效的危机管理预案,有效的危机预防教育体系以及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有效的危机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解决各类危机的有效性。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旦该领域出现群体危机,其后果将难以设想。[1]做好校园危机管理是政府、社会及高校的义务和责任。

一、美国高校危机管理“五化”建设理念

美国高校在校园危机管理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理念,笔者将其概括为“五化”建设理念:第一,完善的管理机制——危机管理专业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是四级管理模式,各级(联邦—州—县—学校)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美国着力形成了一个集合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等的管理框架,从而构建起政府、社区、警察、医疗等各种组织机构的“多元共治”的危机管理体系。第二,先进的管理理念——危机管理全面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全面参与、整体治理,并认为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等(见图1)。第三,完备的法律法规——危机管理法制化。美国高校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式制定校园法律。目前,美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全面覆盖校园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用立法的形式把建设安全学校确定为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一。第四,明晰的法律权责——危机管理社会化。美国高校危机管理已全面实现社会化,一方面实行校园警察制度,由政府在大学园区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公共安全部”负责实施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参与危机管理,如高校必须培训部分教师、学生来保证危机发生时有志愿者协助校方、警方等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第五,先进的预警体系——危机管理现代化。美国高校已基本淘汰传统的机械防范手段,充分依靠网络、电子等高科技防范手段进行管理。[2]除此之外,美国高校还建立了多功能的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如防盗、交通安全、防火、报警等,完善的技术设施使校园安全防范形成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严密网络等。

二、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比较分析

1.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美国FEMA高度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对各高校教职工及学生进行高校危机教育指导,并且向高校提供“校园多风险防范预案”、“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学校应用”以及“地震逃生教师手册”等危机管理课程,培养其危机意识。另外,各个高校也会制定危机预案,并且对教职工及学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使师生熟悉本校应急预案流程和危机管理内容,掌握在危机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学校也会对危机发生后的相应的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及咨询,减少高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美国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并能在危机发生时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危机事态扩大。

较美国而言,我国的高校危机教育还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但大部分人员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淡漠,高校危机事件频发。我国的高校管理中较少提到危机管理问题,也没有专门机构为高校提供危机管理课程,使得大部分高校对危机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学校也没有制定系统的危机应急预案,学校中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一些学校会有针对地震、火灾的演练,但是大部分师生并不重视,学校也没有对其他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教育及普及,增强师生的危机观念,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以至于真正的危机发生的时候学生会发生恐慌的现象,不懂得怎样保护自身安全,出现手足无措的慌乱场面,使危机的破坏范围扩大,高校应对危机的成本增加。另外,高校危机管理中对个人生命的重视不足,意识淡漠。

2.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建设比较分析

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完备,有利于保障校园危机突发事件实施的正确性及高效性。美国为保证校园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立法研究,试图从法律途径减少高校危机发生的频率,以此保证校园安全。为了帮助州政府应对高校危机的挑战,国会于1990年通过了《校园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除了各州政府通过立法保障校园安全,各个高校也制定了一些管理规定,减少校园危机的发生。另外,法律也明确规定了政府、学区、学校以及社区组织等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及义务,建立起“人人有责”的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我国各个高校都有明确的校规校纪,但是却没有法律效力,高校危机管理只停留在校规校纪层面,校园法律法规不健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高校的校规校纪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在近年来频发的高校危机管理纠纷中,校规校纪的法律效力却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我国高校的校规校纪虽然是管理学生的“法律”,但对于应对高校危机突发事件却并没有效力,对于危机应对的权利及义务也没有明确规定。

3.中美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比较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危机管理机制。美国高校危机管理是建立在“全面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通过法制化手段,建立了一套具有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的体系。美国的高校危机管理也同时体现出“全程管理”的思想,即将危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3]在危机潜伏期中,主要做好事前的预防,潜伏期解决危机应该是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美国教育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模式,已形成体系较为完善的大联动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发展较快,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不具备法律效力,往往是独立部门单独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学校和政府部门普遍缺乏专门的、常设的机构来从事危机事件的管理工作,大多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临时组成的非常设机构。高校危机管理中除个别针对校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一些初步的预防措施外,普遍缺乏整体的危机应急预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工作体系。

4.中美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比较分析

危机的发生通常都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在危机发生之前,高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相应的预警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美国认为,最成功的危机解决办法是在危机的潜伏期解决危机,即要做好危机的预防及预警。美国已经形成比较全面周到的高校危机管理预警预案,并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美国认为,学校必须定期开展工作,排除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评估校园里各种潜在的风险;评估校园周围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风险评估和危机缓解计划;保持与各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组织的信息畅通。[4]校园警察制度是美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的预防措施,这一制度规定了美国校园警察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执法职能,即依法打击犯罪,保障校园安全;另一方面是安全管理职能,即安全防范,维护校园治安秩序,为师生安全服务。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认识到建立危机应急预警预案对应对危机的重要性和意义,纷纷建立本校应对危机的预案。但是,多数高校的应急预案并不完善,时效性较差,实施性低。在制定预警预案时,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实地取证和深入调查,只是结合自身条件,简单地借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急预案,没有考虑预案本身的时效性和实施的可能性。同时,许多高校也没有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三、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启示

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两国在高校危机管理方面也有所不同。美国高校危机管理经验丰富,做法成熟,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有五方面启示:第一,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设法避免各类校园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全体学生和教职工的危机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使他们自觉地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定期组织全员实施校园危机模拟实战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能力。[5]第二,建立法律地位明确的管理机构。[6]长期以来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时,我国高校往往都是独立部门,单体工作,出现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宽域度处理机制。只有依法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保证这些机构的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时可以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应对和处理。第三,制订校园安全法。各高校应积极联合起来,并向立法部门建议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法律以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及时修改现有高等教育法律中存在的不适应之处,修改相关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理顺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规范各主体的权利、行为和义务,明确学校、教职工、学生在校园危机管理中的身份与地位,以及各方之间相互的法律关系,增加程序性规定,增强法律的操作性。第四,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优化校园的法制环境。积极争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起学校、行政、社会一体化的危机管理组织架构。[7]坚持预防为主、兼顾应对,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调控灵活的危机预防管理体系。同样,教育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把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对高校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则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如聘请法律顾问、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等,提高依法治校操作水平,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法制教育。第五,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各职能机构要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对于不能履行职责而造成一定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追究其失职的责任。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学生和教职工及其他人员,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罚或制裁,对于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8]

参考文献

[1] 李璞.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32-34.

[2] 张晓波,谢卫正.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9(19):164-165.

[3] 张仁骏.美国校园安全管理现状考察及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4):65-69.

[4] 刘陈陵,郭兰.美国校园危机干预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102-106.

[5] 陈涛,阳慧玲.高校突发事件法制化管理机制之构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9-60.

[6] 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

高校危机与其他危机相同,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关注性的基本特征,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尽可能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沟通作为危机处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具有其他任何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成功的危机管理,50%在事件的处理,50%在对外的沟通。”可以说,危机处理本质上就是危机信息沟通。

一、信息沟通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沟通是指为了设定的目标,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与群体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互通信息的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明茨伯格(H.Mintzberg)指出:“管理工作有10种作用,而沟通和人际关系占三成。”由此可见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高校危机越来越呈现复合性、多样性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传递危机信息

危机决策要以准确、及时的危机信息为基础,而要使危机信息及时传送给危机决策者,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信息沟通。高校作为青年人聚集和成长的场所,发生危机事件的概率较高,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流行疾病、管理危机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还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过多、横向分工过细的弊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效率低下,不能适应高校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危机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为高校危机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凝聚各方力量

高校是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场所,担负着社会赋予的教育与安全的责任,一旦发生危机,将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因此,高校危机管理必须整合学校师生、家长、传媒和政府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危机。通过危机信息沟通,有助于赢得危机治理参与者的理解和支持,多方争取支持,将社会的强烈关注转变成强大的动力,尽快实现转危为安。

(三)改善高校社会形象

任何危机,都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危机发生之后,高校管理者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可以加强内部团结,统一思想和行动,也可以通过与公众展开真诚坦率的双向沟通,及时控制危机引发的不良社会影响,不仅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尊重,而且也可以借此体现高校民主、开放、多元的良好风范,有利于树立高校良好的公众形象。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原则

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着眼于已发生危机的有效应对,力求减少或者扭转危机对学校的冲击和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在沟通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快捷性原则

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传播速度快。高校是特殊的单位,在校的大学生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学校危机一旦发生,就会在校内外迅速传播,大学生往往成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反应速度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所在。当危机发生时,高校管理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掌握信息沟通的主动权,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尤其是要及时地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和学校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澄清传言,粉碎谣言,化解怀疑、隔阂和误解,为危机处理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真诚性原则

真诚和信任是危机沟通的基础。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只有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真诚性原则在于沟通者应确保所发出信息的真实性,正如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所言,“传递一种诚实、坦诚、可接近的强烈感觉是很重要的,它是有效管理危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危机爆发后,高校管理者必须主动向师生与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绝对不能遮遮掩掩,否则会增加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延长危机作用的时间,增加危机的伤害力,不利于控制危机局面。

(三)主动性原则

在危机发生后,高校的各级管理者都不可回避或被动应付,只有直面危机,积极进行沟通,才能有效控制局势,切不可因急于分清或推卸责任而任凭事态发展。首先,要尽快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成立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使之成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来源和危机信息沟通的指挥者、协调者。其次,尽可能多地搜集数据、事实、统计结果等危机的相关信息,了解危机处理进展情况。公关界有一个3W公式,表明在任何一场危机中,沟通者需要尽快知道3件事:我们知道了什么(What did we know);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When did we know about it);我们对此做了什么(What did we do about it)。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和一个组织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长短,将决定这个反应的成败。再次,确定沟通的方案,明确沟通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沟通人等,及时针对不同受众开展有效沟通。

(四)策略性原则

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因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有些危机信息涉及师生当事人隐私,则不宜公开。沟通对象不同,沟通方式和内容也要有所区别。为提高沟通绩效,高校管理者还应善用非主流渠道进行沟通。高校是一个思想、言论汇集的地方,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愿望往往会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直接、真实地反映出来,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如网络论坛等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所思所想,但应注意防止非主流沟通渠道所传播的小道消息或谣言。

(五)规范性原则

危机信息沟通是非正常管理状态下的沟通,对沟通的时效、质量等要求很高,一旦出现失误又很难弥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的规章制度,实现危机信息沟通的规范化,以保证危机来临时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牢固的信息工作基础,有效应对危机。从另一角度来看,高校管理的繁杂性决定了明确分工的必要性,权责明确的专人专责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因此,危机信息沟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有利于管理者在所辖范围内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危机,进行有效的危机防范和处理。

三、高校危机管理中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

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首先得认清所有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对象,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沟通方案。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应针对学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上级主管部门、公众、媒体等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循序有度地开展信息沟通工作。

(一)与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

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团结与配合是高校危机应对的基础。高校危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利用各种公共信息的传播、教育等途径,在危机未发生情况下开展各项危机教育活动,以增强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并建立有效的校内信息沟通网络,保证在危机发生时信息联络畅通。当危机发生后,务必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教职员工和学生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疫情、灾情、危情的进展以及学校的应对措施,消除混乱、恐慌与紧张的情绪,控制局势发展,以便共同应对危机。沟通的渠道可有如下方式:校园宣传栏、电台、校报、校刊、新闻稿与新闻会;电话(包括设立热线电话)、会议、会谈;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学校网站、BBS论坛、各种搜索引擎;信函、文件传递、工作汇报等。

为了保证组织内部的信息畅通,沟通渠道的长度要尽可能地简化与缩短,保证信息流的快捷和畅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群体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如校园网、BBS、即时通讯工具等与师生进行及时、双向的沟通,使之成为有效的危机管理工具。

(二)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孩子的安全牵动着学生家长的心。危机发生后,高校必须制订接待家长的方案,及时向学生家长提供翔实可靠的事态发展信息,这也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应尽的责任。完善的沟通不仅可以取得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还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形象。对于在危机中发生不幸的学生的家长,应主动上门表示深切慰问和关心,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三)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高校要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一旦有危机预警信号或产生危机,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或权威专业机构报告情况。在整个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根据危机处理预案与突发事件报告程序的相关规定,高校危机管理责任人都应当主动、及时地与政府部门、各专业机构(如消防、疾控中心、安监局等)沟通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危机。

向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上报的危机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对事实真相不隐瞒、不歪曲。危机应对过程中,应随时向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汇报事态发展和所采取的措施,事件处理以后还要详细报告事件经过、解决办法、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等。

(四)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在高校危机管理的沟通中,与新闻媒体的有效沟通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会起到无数放大的作用,它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双刃剑”。它既是危机爆发的窗口,也是危机控制的关键,这点特别表现在非自然灾害的人为与管理类的危机中。如果能与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阻止危机进一步侵袭;如果沟通不得法,则会让危机加深,对学校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及时向媒体通报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借助媒体展开危机公关工作。高校对危机信息的应当统一口径,统一对外,学校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并规定媒体采访的程序。

综上所述,信息沟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当从高校管理尤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高校危机管理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有效应对各类高校危机,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

1、钟晓鸣.试论学校危机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2、李峰,刘芳.论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3、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危机顾问[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第7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危机管理;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47-03

稳定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高等学府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集聚地,它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所普遍具有的阶段性、紧急性、敏感性、群体性、传染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目前,我国各高校处于机遇发展和矛盾凸显的并存时期,直面高校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的现实状况,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氛围便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和价值诉求。

一、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入变革,高校人数急剧攀升、高校教育资源紧缺、高校系统管理机制的缺失,加之教育体制固有的滞后性以及多元化利益的冲突,学校的各种矛盾日益交织,高校危机事件发生频繁,例如2004年备受关注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火灾事件,2010年广州药学院大学城校区食物中毒事件,高等学府的管理漏洞不断显现,不稳定因素日益攀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部门对维稳工作的关注,促使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在不断摸索中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程式化,高校危机管理略显成效。但由于高校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传染性、双重性、复杂性等特点,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制度保障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自2003年SARS群体性危机事件导致国民恐慌之后,国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空前绝后。2006年1月8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它的颁布施行,开启了我国危机事件法律制度建设的先河。随后各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与颁布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细则,标志着我国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现目前,由于高等学校在危机事件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危机管理制度发展滞后,大部分高等学校仍未建立完整的危机制度体系。待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缺乏理论依据的校方,不能有理有据地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导致其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往往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高等学校在学习与借鉴、探索与研究危机事件制度建设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二)危机事件的队伍建设不健全

队伍影响管理,管理影响效率。危机事件的复杂性与双重性决定了危机事件处理具有多面性,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涉及社会舆论的传播学知识、涉及心理问题的心理学知识、涉及安全的法律知识等,这就要求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小组中必须有涉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成员,并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研究层面,缺乏系统的人员分工和职责分配,危机事件发生时,由于队伍建设不健全,往往是各相关部门统一出动,统一应对,统一解决。当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需要承担责任时,各部门却相互推诿,互相推脱,难以保证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给高校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有形损失,更是涉及到学校名誉权等无形的损害。队伍建设的不合理与不健全,严重影响着危机事件发生前预案的制定、发生时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效率,以及发生后危机事件的责任承担。

(三)危机意识教育缺乏

通过对合肥部分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危机事件的认知与了解上,接近90%的同学一般了解,仅仅听说过,2.5%的同学对校园危机事件一无所知,仅有7.5%的同学对校园危机事件比较了解。总体而言,学生对危机事件认知与敏感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二,在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心态上,67.5%的同学感到有点紧张,还有10.5%的学生在危机事件到来时不知所措,不难看出,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在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培养上,30%认为很有必要,5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甚至有5%的同学觉得浪费时间,危机意识普遍缺乏。同时,在接受危机事件的培训上,72.5%的同学倾向于进行相关的实战演习,认为实战比培训更重要。此外,在自我救助知识方面,75%的同学表示只是偶尔听说,综上所述,危机意识、实战演练与培训的缺乏,导致在危机事件到来时,学生感到无比的慌乱与无序,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四)信息沟通不畅

当今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加速着信息传播,信息全球化可能会让人一夜成名,风靡全球;但也可能让人顷刻之间身败名裂,臭名远扬。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上呈下达的速度决定着危机事件处理的有效程度,校园危机事件处理的不及时,大部分原因都归结于信息传播的不通畅,具体表现为:第一,校内系统沟通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化的沟通机制,由学生寝室、班级、学院、学校组成的校内沟通体系无法及时沟通、迅速传达,导致危机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第二,校外系统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危机事件的交流上,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等全过程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导致校园危机事件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在危机事件的上呈与报告上,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博弈,一方面,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等学校往往本着学校声誉出发,不愿意上报地方政府。但另一方面,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的舆论压力,高等学校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同级沟通上,在高等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及时联系到相关的学生家长,使我们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以及善后的过程中难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导致事件影响程度扩大。

二、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可能涉及到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还可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新闻媒体、相关上级机构等,其所具有的特质决定它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蝴蝶效应,高校危机事件处理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安全、校园的持续稳定以及学校的声誉。而现目前,校园危机制度的缺失导致事件应对与处理无法可依,危机队伍不健全导致事件处理困难重重,意识教育缺乏导致事件应对举步维艰,信息不通畅导致事件处理低速低效。在秉承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理念基础上,针对当前严峻的高校危机事件局势,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显得极其重要。

(一)分门别类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校园危机事件按照不同的依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学者认为,以受害对象为依据,可以分为人身安全危机、财产安全危机、学术危机以及诚信危机4大类。根据当前高校危机制度普遍缺乏的现状,高校在构建本校的危机事件法律体系时,不仅要建立总体的指导性法律,如“××大学危机事件应对与处理条例”,包括处理的总方针、政策依据、指导思想、应对与处理原则、机构设置以及不同组成人员的权利义务等。与此同时,结合高校各类危机事件的不同特点,在总体指导性制度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研究与制定不同的危机事件处理预案或者细则,例如《××大学关于人身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大学关于财产安全危机的应急预案》《××大学关于诚信危机的应对与处理细则》等,点面结合,总体与细则相结合,相辅相成,构建完整的危机事件制度保障体系。

(二)培养全方位的危机管理队伍

危机管理队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危机事件的处理成效。一方面,队伍建设。建立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其中,决策层由相关专业人员与学校最高领导组成,即心理咨询专员、学校侦查人员、安全保卫人员、法律专员、网络监测与舆情管理人员、新闻发言人以及校长组成,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全方位分析,全权负责危机事件的决策工作。管理层由相关的危机事件分管副校长、学工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组成,上传下达,统筹协调危机事件中的各项工作。执行层由相关的学校专业危机事件小组、学院负责人、辅导员、班长、寝室长联合进行,作为基层的事件现场负责人,负责执行相关的决策决定,及时更新事件动态,与学生同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另一方面,特色建设。第一,创建通讯专员队伍。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各层级设置专门的通讯员,并进行保密等专业培训,保障信息畅通,传达及时,真实可靠。第二,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设立班级信息员,年级信息员小分队,学院信息员小组,了解周围动态,及时反馈异常行为。做到凡事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

(三)建立多元化的危机意识培养与植入体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多元化的意识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校师生应对与处理危机的整体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可以根据其侵害客体的直接权利不同作以下划分:第一,侵害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生命健康权事件。如学生自杀、食物中毒事件。第二,侵犯以师生、学校为主体的名誉权事件。如学生食堂地沟油事件。第三,侵犯以学校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为前提的发展权事件。如学生罢课、游行示威等。因此在体系建立方面,第一,开展系统的危机事件理论学习是前提。根据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对校园危机事件了解甚少,在理论修养上,学校的相关专业人员应以危机事件的相关概念与具体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分章节对全校师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报道。如在学校危机事件法律系统方面,在学校制定后,应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并将相应的细则或方案用流程简图表示,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广播、校报、年级大会、主题班会等各种传播渠道进行系统的传播。第二,加强危机事件实战培训是关键。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实战训练颇感兴趣,认为通过实战训练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在系统的理论培训后,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我们可以借鉴法律案件中常用的“侦查实验”方式,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现场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通过实战演练来增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了解,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会学生关于一些自我救助的常识,例如灭火器的使用、火灾逃生方法与技巧、地震前兆观测等。第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培训系统是重要补充。为了预防侵害生命健康权等事件的发生,要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危机心理培训,不仅要针对其个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探究与量化疏导,而且要通过介绍和传播校园危机事件,培养师生养成正确的危机应对与处理心理,提高全校师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四)创建多层级、广覆盖的信息传导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信息传导系统必须逐步实现网络化。一方面,建立多层级的信息传导系统。多层级务必求真求实,从寝室到班级,班级到学院,学院到学校,学校到政府,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在每个层级,实行个人负责制,即寝室长、班长、辅导员、学院书记、学工部部长、分管副校长、校长、政府维稳办负责人,保持相互畅通,情况紧急时可以越级上报,逐层上报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时把握时间的动态发展。在学校与家长沟通上,要以班级为单位,从学生入学之初,建立完善的新生电子信息库,并进行动态更新,力求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家长,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双重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广覆盖的信息传导系统。广覆盖主要目的是求扩散。微博、人人网、QQ群、论坛、电子邮件、飞信以及博客等网络时代的产物,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速度可见一斑。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本学院的网络渠道交流平台创建,并在日常运用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思想政治与生活疏导,提高其在学生中间的普及度和知名度,待危机事件到来时,可以迅速的传播相关的危机资讯,有效控制某些危机事态的发生发展。与此同时,增强网络舆情监管和控制也是必要的,避免网络传播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转危为机,取得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

高校作为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塑造的象牙塔。解决现目前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是高校稳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持续发展。以明确的制度作指导,健全的队伍为有力支撑,危机意识普及为重要前提,信息传导为有力保障,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发展”的高校自主管理与发展理念下,力争实现高校管理依靠人、高校发展为了人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7-168.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7-9.

〔3〕王少华.高校全方位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07,(11):92.

〔4〕曲涛.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建议[J].思想政治研究,2007,(06):231-234.

第8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第9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