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精选(九篇)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第1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原则

(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的。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引发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动力。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损害后展其经济的能力为代价,人类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增长而不顾未来的自毁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应以适宜的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主动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为人类后展扫除障碍,争取生态环境空间。

(二)以实现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应是以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城市中各种人工建成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与空间越发紧张,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逐步优化、提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是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的,生态应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效益评价,而不是某地区的微观效益评价。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城市与其周围城市、城市与其周边乡村都存在着资金流、信息流、人口流、产业流、物质流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其所依托的“生态区域”。只有建立起城乡有机统一的、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区域”,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才有可能和有生命力。城乡有机统一的“生态区域”将为“生态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使其得以建立、发展和成长

(四)以物质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化”生产与循环利用为路径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对各种资源、能源的利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是将物质生产、资源与能源消耗看作一个单向的过程,例如大量使用过的物质产品、能源与资源被视为“废弃物”而简单地丢弃或处理,如此造成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以物质和资源的“生态化”生产和循环为路径,减少物质生产、人们生活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清洁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力求以较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来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无限”发展的追求,给人类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李问。

(五)以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态意识为支撑

人类的思想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改变的内因和原动力。只有人们从思想上}人识到人类挑战生态极限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及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威胁,人类才能从行动上坚定地承担起生态责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有赖于人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体路径

(一)生态主导的政策集成

所谓“生态主导”是指切实改变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模式,首先保证城市的生态目标,并通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来保证生态目标的全面实现。这里包括产业政策、公共财税政策、环保政策、交通政策、住房政策、资源与能源使用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构成的有机集成体系。实现发展目标的统一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协同推进,来确保生态主导的原则不仅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而且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具体作用。

(二)先底后图的空间规划理念

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加之土地财政、地方利益的驱动,城镇空间发展往往处于失控的局面,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要特别首先保证“不可建设空间”的划定。前些年深圳市关于基本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就是反映了这种思想。所谓“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就是首先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的标准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已建的区域,明确各种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建设用地布局。以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生态分析为基础,辅以基于紧凑城市理念、宜居城市理念、就业居住平衡理念的容量分析,最终确定生态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

(三)可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

评价管理的目标控制体系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于实践的重要保障。传统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规划的目标、愿景等,而对于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管理则缺乏有效的控制体系。要使生态城市规划的成果得以顺利实施,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如建立评价和管理的原则、指标体系等(例如后文介绍的国内外有关生态城市的控制指标体系),为保障规划得以有效实施,需要设立一系列的调控、奖励或惩罚措施等。

(四)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口]操作体系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瞻望的发展目标,又要立足该地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步骤地去实现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因此,要特别关注建立切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可操作体系。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规划方案、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都要符合该地的发展现状,切实有效地指导其向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

(五)促进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运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土辽阔,人口和城市众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不能好高骛远,过于追求“高新”、“前沿”的非适用技术,而是必须尊重中国的基本国情,注重发展现实可行、经济节约的技术,注重应用那些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可行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必须是可以推广、可复制的,而不能作为“昂贵的装饰品”或仅仅是实验室阶段的“示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技术成本等,适合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国情。

参考文献

[1] 杨培峰.我国城市规划的生态实效缺失及对策分析――从“统筹人和自然”看城市规划生态化革新[J]. 城市规划. 2010(03)

[2]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 建设科技. 2009(15)

[3] 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9(07)

第2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城乡规划面临着全球化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创建低碳化、零排放城乡环境成为世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合理规划低碳城乡,需要从方法、理念、管理手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城乡是有效减轻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城乡的合理规划应该为创建低碳城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生态城乡的概念

低碳城乡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建设成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与低碳城乡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是生态城乡概念,生态城乡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乡发展与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它强调保护和重建城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属性。低碳城乡关注节约能源,生态城乡关注保护资源,两者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低碳生态城乡就是以低碳化和生态化的结合,使城乡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低碳生态城乡是目标和结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结果,规划是关键。规划的层面和角度是多元的,其中区域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能源规划和资源规划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施。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系统

近些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然而尚未形成完整的低碳生态城乡理论体系,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低碳生态城乡的认知和侧重不同,缺乏全国性定量的生态城乡综合指标体系,技术系统和实践经验。地方在制定当地的低碳生态城乡评价指标体系与规范时往往存在目的不清,盲目跟风,指向不明,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等问题,出现了如片面追求城乡绿化,城乡大广场崇拜、过分依赖高科技与高投入等现象,与低碳生态城乡的内涵背道而驰。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城乡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有三个: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制定的低碳城乡评估标准体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提出的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

2、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地域差距

低碳生态城乡的建设与改造规划需要根据城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不能一味的强调政绩工程。纵观我国现有的生态城乡低碳试点项目,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重城轻乡的问题。实际上生态低碳城乡建设并非只能由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乡进行,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城镇更加需要探索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新模式,以避免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但是目前关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乡镇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旧城节能改造的实践探索不充分。

3、过分追求高技术、高投入

(1)许多城乡在进行低碳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引入高新技术,忽视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现象,比如红极一时的光伏产业,曾被认为是实现转变城乡能源机构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光伏产业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反而会增加城乡碳排放。(2)我国的低碳生态城乡起步较晚,在建设低碳生态项目时借鉴了许多外国经验,但外国的建设经验并不能照搬全抄,比如耕地保护与项目用地的冲突就是生态城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3)虽然国家对低碳生态城乡建设项目有补贴政策,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资金是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曹妃甸国际生态示范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等项目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规划实施策略

1、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2、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3、创建低碳城乡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乡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乡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乡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乡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乡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乡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乡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乡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4、科学布局,优化交通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城乡人口快速集聚,城乡功能趋于完善,城乡用地显著扩张。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了许多诸如房价快速上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堵等规划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相关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机动车的增长。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大多对空气具有污染性,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元凶。面对这一问题,对城乡进行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尤为重要。

面对目前城乡成为堵城的情况,必须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城乡商业中心周边建设停车场,建立步行系统,推广城乡自行车租赁等绿色交通方式,有效纾解商业中心的交通拥堵情况;新一轮的城乡总规编制时,合理化功能分区,布局上注意生产与生活之间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效率,城乡道路机动车通常在时速在40-50公里/小时,最为节能环保,合理设计主干路行车速度,避免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与节能环保。

5、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我国是一个多煤的国家,整个能源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报告指出,煤炭的燃烧造成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的80%,而且它扩散的距离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达数千km,几乎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

采暖烧煤对城乡的空气污染早已被人诟病,一些有条件的城乡正在调整自己的供暖能源结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通气,越来越多的城乡实现了煤改气。以燃煤为主的热源厂改为以天然气为能源,电能为辅助的分布式能源站。所谓“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对全国范围来讲,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鼓励风电和太阳能。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革国家输配电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使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够畅通无阻地上网供电。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建设方兴未艾,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75%,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形态可塑性大,必须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效率的城乡发展模式,在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岳小红.浅析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第3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出现初期,城市就一直担当这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的这一重任。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拥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规划生态城市,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统,但是基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概述即:生态哲学角度、生态系统学角度、生态社会学角度等进行分析。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述是,生态城市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和自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态系统学则是要求生态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创造社会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生态城市,需要将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涉及面分析

生态城市是将建设生态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这三点的要在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上,应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进行辨别设计,提出设计最佳化方案。

生态城市设计和以往城市设计不同,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最要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而生态城市规划要涉及到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以及土壤等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涵养等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等观点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则、城市总体经济规划等工作,要保持这些工作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在掌控设计方法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重视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必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城市发展中要降低城市运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构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还重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要将一些先进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城市规划上,要让“生态城市”和“环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联系,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低碳设计理念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成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城市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城市规划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设计方法。要时刻遵循设计的和谐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要让城市实现“低耗能、高循环”的运转机制,科学高效的应用好各种城市资源。例如,城市绿地的应用,要保证城市绿地和城市建筑和谐的融入到一起。要体现建筑的和谐性。还有对城市公园灌溉系统进行改进,让灌溉系统实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创造,让能力实现分级利用。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对时间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让城市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顾及到现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夺”的方式去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式严峻,环境达标的城市仅有4.1%。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好生态城市规划方式很重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人们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完成,如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城市的边缘,并且在工厂的周围种满树,为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准备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主要是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城乡统一体来看。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并且城市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就应该实现城市之间相互制约,例如,和周围城市建立起较为协调的关系,不能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两个城市交界处,这样即影响自身城市的发展,由不利于城市环境和谐。所以说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城市不仅要紧抓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是改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设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经济,只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整体性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找到城市发展亮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城市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点,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兴产业。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结构。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可续续发展战略方针和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将生态城市规划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实现协调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让生态城市规划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 的人口压力、经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宇驰.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以厦门为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06:17-20.

第4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原则;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生态规划的内涵及价值

2.1内涵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 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 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是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迎接严峻的环境挑战所作出的一些努力, 其积极意义均在于为了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也说明日益加剧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后果已迫使人们必须达成一种共识, 为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协调的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2价值

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 - -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

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综合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3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3.1生态优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3.2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尽可能的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

3.3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重点项目而促进低能耗产业、服务产业、现代文化产业等的发展。

4生态规划的内容

在进行城市发展建设时,应当以城市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包括绿化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口容量、技术体制、减排目标等内容。

4.1在减少排放量方面,可以采用物料平衡算法、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方法来确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碳排放量可能降低的幅度,进而确定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

4.2在完善技术体制建设方面,应当根据确定的减少碳排放的量来选择适合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尽量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加大对生物能源、氢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的使用比例,最大化的利用自然生态作用,在调整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提升能源利用率。对城市湿地、草地、深林系统依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合理规划和开发,并将植树绿化、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规划设计中。

4.3对于现代城市来说,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碳排放量,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碳排放量成正比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受到集聚效益的影响,大量的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靠拢,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这给城市环境、能源使用、用水、用地等带来负担。在进行人口容量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参考国外的成熟经验,运用合理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城市的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去等城市总体碳排放量的影响,以求将影响降到最低。

4.4城市生态环境设计应当遵循自然环境与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量、便于泄洪排涝,降低城市建设投资,而且在环境质量以及改善气候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城市内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河流,个别地区可以进行人工河道的开挖,做好河流两岸的绿化设置。

4.5在进行城市建筑布局设计时,应当先熟悉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气候、水等条件以及地理特征。所用建筑材料应当是没有放射性、污染小的材料,使用照明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技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系统、光电玻璃幕墙系统等技术,而且尽可能的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率。

4.6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交通道路布局、能源供给、交通工具三方面的内容。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研究和引进,如新型快速充电纯电动车。大型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控管技术、末段处理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以便能够对温室气体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回收。依据城市当前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现状,考虑引进国外对碳税征收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征收使用税。在城市中大力倡导乘坐公交车,尽可能采取功能重构、环境改造、空间紧凑的布局方式,路程较远时提倡公共交通,路程较短时使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

5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为处理和协调好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1提倡全民参与,提高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知道自己环境中的位置和环境责任,改变坏的消费方式,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使人们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转变,具体有:从追求直接的近期的经济利益转向追求间接地长期的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状态转向追求经济与生态兼顾的高效率状态,这些基本的认识上的转变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要重视起来。

5.2制定生态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加强城市间合作。应整体、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并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下编制各种城市规划条例。城市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之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等的交换,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期共同发展。

5.3在规划中融入人性化元素。为方便居民考虑,城市建筑物要限高;减少空中架线;人流、物流中转站应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减少移动带来的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5.4以绿色城市为目标,以节约型城市为方向。充分利用街道,使之成为贯穿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解城市废弃物等,使之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及抗病虫等性能的植物。要树立节约观念,并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要从法规上完善对于城市规划的监督,如有问题要追究规划施工单位责任;要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循环利用,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5.5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5.6鼓励大众接近大自然,看清自己生存城市的现状。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元素和大自然发生过程,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和发电厂等系统被有意识地遮掩,使人们看不清环境的现状,也无从关心生态环境的现状而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6结语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亮,陈德超.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

[2] 刘葭.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

[3] 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

[4] 蔺晓彬,万旭梅.从国外生态城市看国内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商业,2010.

[5]王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

第5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措施;可持续发展;思路框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also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ity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city plann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ity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t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ay of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

前言

现代社会已经是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之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和国内城市进行竞争,还有可能要和国外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进行竞争。利用城市规划来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城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城市效益及竞争力提高,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将城市规划标准提高,对其严格要求新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不仅人口多,而且很多资源不足,因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因素。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建设与管理的繁重任务。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所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2.1 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着力于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结合最佳效益。基于此,生态城市规划要切实负起未来、环境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实施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2.2具有对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给予充分预测。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它就会对城市未来的建设起到引导作用,以努力实现规划中确定的远景目标。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要在目标确定前,充分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能力,使城市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综合平衡。同时,要保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协调,在扎实完成近期目标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应对近期规划进行不断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趋向于长远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

2.3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导向性

所谓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即将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对城市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实现,就应该确保制定城市规划与实施战略环境评价同步运行,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反馈。从而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对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如果专业规划设计人员欠缺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可以从环境专家那里获得最有价值的生态环境信息支持与帮助。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的知识,可以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找准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得以同步落实。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区域的任何城市,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突破这个限度,那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一般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3.1 规划的内容具有全面性。

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把与城市自身发展有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所有因素都纳入进来,在确保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城市发展、速度和方式。

3.2 规划的内容更加注重适应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供给力。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适应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

3.3 规划设计方案不是被动地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城市规划方案具有一个非常重关键的控制点,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基本承载能力,要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决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一底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制定并不是被动地受这两个指标的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与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出现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不断加大定情形,同时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的上限也可能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引入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两个控制指标,可以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必将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同时城市规划的作用也必将越发的重要。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乌兰高娃,闫晓丹,刘启龙.浅谈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2]原亚东.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10).

[3]朱广黔.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田.理论与改革.2013(0l).

第6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 DF46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发展与环境是人类的两大主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极为重要,也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 生态城市与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关系

2.1 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人类聚居形式。其内涵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效益的取得和人类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据此,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2.2 环境规划的概念及其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将环境规划引入生态城市建设是指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建立引导城市生态化的环境规划体系,使城市的发展更好地顺应环境条件,避免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中遭受大的破坏。由于城市是人与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在建设中必须含有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城市环境规划主要从保护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的健康出发,以保持或创建清洁、优美、安静和适宜生存的城市环境为目标。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环境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目标

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城市绿地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实现区域范围内生态城市环境网格化,形成布局合理,各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区域城市总体格局“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相匹配的区域生态城市系统;以培育、发挥城市生态功能为核心,城市人和自然的生态群落设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即有利人们居住和工作有能促进城市的健康生长、保证城市发育和自我维持及更新:水源得到良好保护,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初步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良好生态环境。

4.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规划的应用

4.1 建设生态型园林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园林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4.2 开展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4.3 水污染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4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5.结语

总之,环境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巍. 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 硅谷. 2009(12):112-115.

[2] 卞彩峰,刘明生. 浅谈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轮廓[J]. 现代农业. 2011(05):103-109.

[3] 姚乃鑫. 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04):143-147.

第7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沈北新区;规划;回顾;反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回顾与反思

1.1对沈北新区历版规划工作的回顾

自2006年沈北新区成立以来,在沈北新区过去城市发展建设历程中,历次规划的编制均对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归纳一下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6)

沈北新区成立之初,蒲河新城政府组织编制了《蒲河新城的战略规划与总体发展规划》,总面积270平方公里,该规划确立了城区带状组团式结构布局,组团内功能相对完整独立,这种思想结合了蒲河新城的自然条件,顺应了市场条件下城市开发的模式和特点,保证了基建投资的最佳效益。

第一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0)

2007年至2010年沈北着重对区域范围内重点片区,如道义地区、蒲河岛地区、虎石台地区、北部经济区等进行中观层面及专项规划,就各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指定了发展策略。在“十二五”跨越式发展时期,全市各区统筹编制全域规划的契机催使下,2010年沈北新区编制了《沈北新区全域发展规划》,首次针对全区范围内的总体发展思路做出了全面的安排,统筹了近年来各片区的规划及建设情况,从多方面和角度分析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趋势,奠定了新区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做出了相对科学和超前的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3)

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新区充分认识到不能忽视规划对全域范围内其他区块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全境开拓、梯度推进”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编制了七星山旅游度假区、五大森林公园、北部航空新城等规划,对以后沈北新区整体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构思和导向型安排。与此同时,为响应十提出加速实现新型城镇化号召,编制了《沈北新区蒲河经济带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切实有效地实现新区从重量到质的飞速提升。

2006年《蒲河新城的战略规划与总体发展规划》2010年《沈北新区全域发展规划》

图1蒲河新城空间布局图 图2都市建设区规划结构图

1.2对主要规划的反思

《蒲河新城总体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仅限城区,没有将北部区域纳入规划。客观上造成北部区域大量镇级行政主体的分头建设行为脱离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不利于新区的统筹发展。沈阳都市区北部建设重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必须统一规划,加大投入。

《北新区全域规划》是针对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而编制的规划,限于当时对调整中的新区政策、实时方面的形势和发展认识的局限,规划在内容上仍偏重于空间形态的构建和重大设施的布局,较少体现公共政策的属性,未将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关的政策研究作为规划的内容。因此在规划实施中将会遇到综合统筹方面的问题。

2 新规划及其特点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过缓,土地利用程度低效,城市核心功能不明,生态环境品质一般等问题逐一出现。为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的“二次飞跃”,2011年沈北新区政府组织编制《沈北新区发展反思与转型规划研究》。

2.1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功能定位:沈北新区是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沈阳经济区重要新兴产业聚集区,沈阳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示范区,沈阳北部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态城市”。 主要体现在生态田园新都市、蒲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

发展目标: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建成美丽、生态、幸福新沈北的总体目标。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多级、多层次的目标作指导,规划对沈北新区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生态文明、人民生活水平等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建设规划目标。

2.2总体空间布局

总体空间布局立足统筹全域发展,总面积819平方公里。规划形成“一带、三区” 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1)蒲河生态带:以蒲河生态廊道的生态化和景观化为基础,是自东向西串联起各级中心区及主要城市服务功能区的城市功能发展轴,主要有辉山组团的人和街中心区、虎石台组团的蒲河岛中心区和道义组团的沈北中心区。

(2)都市建设区:总面积约380平方公里,由蒲河新城、沈北新城和中央绿地三部分组成,重点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沈北新区城镇集中建设区。

(3)都市农业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由兴隆台、清水台、黄家、石佛寺的广大农村地区构成。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示范区。

(4)生态景观区: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由辽河生态景区和东部森林景区组成,依托旅游大道形成带状布局。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产业。生态景观区与蒲河生态廊道共同构成沈北新区城市风光与生态景观兼备的旅游观光带。

2.3新规划的特点

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目标方面,本次规划目标的提出注重沈北新区发展优势与实际相结合,突破了以往规划中目标层次单一的结构,搭建“总目标-分目标-指标”三级体系结构,注重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强调指标的空间属性。

二是产业优化升级方面,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产业资源消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以制造为主转向制造与创造并重。

三是空间结构方面,通过整合城乡发展资源,获取更多发展要素,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全面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大空间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全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了从“二元发展”到“全域统筹”的空间转型。

四是生态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新区优越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以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田园新都市”,建设“美丽沈北”,由单一的生态景观建设转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3挑战与探索

上述沈北新区城市发展表明,城市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沈北新区已经进入了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知识经济、高速城市化、交通机动化以及信息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要求沈北新区未来规划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要有正确的预见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超前性,明确空间拓展方向和次序,处理好与主城及周边地区的关系,发挥新区经济实力强、区位条件好等优势,在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设施网络的规划上与周边区域有机衔接,突出新区特色,以服务新区辐射周边地区为原则,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 谷.基于紧凑城市理念的新城空间布局模式与对策研究[ J ].东北林业大学.2012.

2. 张李娟,曲戈.城市新区建设研究―――以涪陵李渡新区建设为例[ J ] .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3. 杨上广,吴柏均.城市新区发展、空间演变与发展策略思考―――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 J ] .学习与实践,2011(7).

第8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既要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又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建设长期的健康发展[1]。

1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其次,城市规划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应当格局合理,富有特色,对本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充分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自然就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综合发挥其各种效益应遵循的依据;再次,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最后,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2]。

2 城市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 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2.2 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只是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 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 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 2) 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3 解决问题的关键

3.1 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

3.2 在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上要适度

审时度势、把好尺度、是我们观察问题、顺应规律、有利发展的规划准绳。城市的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达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需要分阶段实施的,只有前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了,才有可能为后个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

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

3.4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所当然是城市规划的立足之本和规划宗旨,要努力创造宜人的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切实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当作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城市建设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首善之地。让人们生活在城市里能够舒适、方便、安全、贴近自然、充分享受文化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欢愉。

4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应具备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环境的功能。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市民城市。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范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城市规划 规划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规划拟定城镇的发展、人口和用地, 研究居住、道路、工业、广场、交通运输、环境卫生、商业、公用设施和文教、服务设施及园林绿化等建设和布局, 让城镇经济发展更合理,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城市规划新理念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

2、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

4、生态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新方向

国际生态城市会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各国生态城市发展的行动计划, 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的方向规划和建设城市,按照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协同共生、环环相扣,具有能量充分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经济效益最佳、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社会高度和谐的机能。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1、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城市有序发展的关键,但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否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将规划中的目标予以落实,成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2、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存在急功

作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主体,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效果。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摒弃了《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所做出的具体规定,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急功近利,为追求执政时期的政绩,全然不顾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与和谐性,导致了大量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律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的政绩工程,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了一句空话。

3、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的分析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的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的方案研究不同的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的规划按照总体的规划进行分区的规划详细的规划近期实施的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一般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三、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对城市规划来说,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规划各个层次加以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它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风水学说等,都反映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与选址实践中,说明古人很重视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2、加强规划理论的研究

规划理论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种,尤其要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加强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主动的适应市场,规划不仅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必须解决日益增长的城市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城市的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和流动人口的问题。

3、尊重自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宜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保证城市生活的高效运转。所以在规划编制这一技术层次中,城市规划须要尊重自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用现代高新的技术对其加以改造利用,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城市规划是综合性规划,需要搜集的资料是很多的,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以及科学的调查的方法使纷繁芜杂的工作变得轻松和便捷,同时面对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形势,还能对城市规划进行动态的监测与动态的管理。可见城市规划的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

4、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

5、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6、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7、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规划实施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明显特点是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则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这一阶段将直接决定城市的面貌及未来的发展。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它包括城市用地的管理及各项建设的管理等。它实质上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指导和控制、协调的过程,一般认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介入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人们对于休闲场所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型城市综合公园是从城市规划的高度出发,对公园绿地进行景观生态研究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的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生态型城市是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一种城市类型,综合的生态规划是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丽敏. 生态型城市综合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2]翁奕城. 上海城市生态型住区建设的规划对策与实施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