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德育的政治功能精选(九篇)

德育的政治功能

第1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关键词]山区高中 政治课 德育功能

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山区教育显得相对落后,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高中阶段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搞好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主要表现

1.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实际,注重从“大”处着眼。纯理论化的教学使学生不能亲身感知和践行学习内容,限制了学生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教师们似乎更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或者“政治家”,而不是让学生进行德育体验。有些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师自己也还是一知半解,学生更是一头雾水。

2.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多于“启发”。 山区高中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乃至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感受。结果,学生围绕着教师转,一切都得听命于教师,教师主宰着教学全过程。由于许多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加上课时限制,有些执教者索性照本宣科,学生则迫于学业压力,也不奢求“启发”式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政治课教学就是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抄,很难发挥其德育功能。

3.课内课外脱节,校内校外脱节。由于学校重智轻德,教师不注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一门心思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逃学。具体表现在课前学习存在方法不当和缺乏自觉性;课中学习存在听课方式不科学和缺乏主动性;课后学习存在应付作业和缺乏探索精神。

二、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在思想认识上,应试观念未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但从当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看,山区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却被弱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下,教师和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忽视政治课德育功能。

2.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但是,山区高中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公共改革,实施实践性和开放性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山区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一些教师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3.山区高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配合,家庭与学校互动的难度极大。山区高中大部分学生为寄宿制,再加上大多数山区孩子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而又忽视子女教育,因此往往容易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家长不管不问,或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只管吃穿用,不管思想品德,甚至不和孩子沟通,出了问题又大惊小怪,怨天尤人,或撒手不管,或动辄打骂,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二是家长娇生惯养,拔苗助长,为使孩子出人头地,不惜一切代价。

三、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践与对策

1.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四个加强”。强化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山区学生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结合山区高中贫困生多的实际,在政治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四个加强”。

(1)加强自强、自立教育。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能在逆境中学会自强、自立。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丰衣足食,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补助为“经营型”帮助;只有学会自强、自立,才能勇于拼搏,争取成功。

(2)加强诚信、自信教育。诚信应该是必须教给学生的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而针对大多数山区贫困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相对较强的心理特点,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融入集体,唤醒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3)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家庭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淡漠人生,我行我素,对待许多人和事缺乏应有的热心、爱心和责任心。尽管社会、学校给了他们很多的爱心资助,仍然没有激起他们的感恩之情,甚至极个别同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因此,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心、责任心教育。只有教育他们树立爱心、责任心,才能使他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到集体的力量,从而激励他们把个人理想、追求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

(4)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能使他们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有效地遏制浪费现象,并使他们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

(1)尊重德育规律,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结合的原则。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其中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显性德育来完成,它是道德形成的开端和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催化作用,道德意志发挥着定向作用,这二者更多的应通过隐性德育来完成。因此,要发挥山区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必须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渗透或互补、支援,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依靠一定的规范训练,完成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塑造。

(2)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是载体,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无论是揭示知识本身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还是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首先都需要帮助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体会其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学科的德育功能。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新型社会实践的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理直气壮地贯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但不要把学校看成是只有阳光、没有风雨的人工温室,要客观地介绍社会,实事求是地把社会的真实面目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新型社会实践教育应该说是现代德育的一个新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的设计更多是从学生本身的成长入手,强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而且非常关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力图达到丰富学生人生体验的目的。在操作上,它应是学校正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形式上,这种社会实践教育可以是在课堂上以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在课外以军训、专业实习、参观、社会调查、野外生存训练等形式出现。

(4)突出德育的主体,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德育的主体。但过去学校德育中更多的是注重整体化的德育,缺乏对教育主体个性化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注重和研究个性差异,将是今后开展有针对性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要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改变把政治课搞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被动局面,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3.在教育要素上要做好“四项优化”。

(1)优化教育环境:更新学校教育环境,努力建设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学、娱乐活动,从而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结合起来,把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有利于让山区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2)优化班级管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激活学生的内在良好动因,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

(3)优化教师队伍:重在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能够针对山区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优化学校管理:遵循教育科学、领导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等有关原理、原则,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且在管理上特别做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老师对他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志勇.落实新课程理念 强化政治课德育功能[J].基础教育课程,2008,(6).

[2]高光耀.谈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5).

第2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高中政治教师要深入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要将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世界观、时代精神、人生观等德育功能知识点挖掘出来。有机结合政治教材和这些具备德育功能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法制性这一课时,政治教师向学生可以讲解以下内容:当今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由法律法规规范的经济生活,还要面对由法律法规规范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或者是类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对经营者职业道德这节课程进行讲解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对于商品贸易活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为了能够给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较大的冲击,我们可以讲解如以下这样的内容:国内日用生活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在了俄罗斯的市场当中,俄罗斯的部分电视台曾因为泛滥的假冒产品,作出了警惕中国产品的标语。

二、教师要加深自身素养

高尚的师风能够为学生带来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这是国家领袖主席曾经说过的话。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道之德,齐之以礼。这都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方面的素养。要想潜移默化的教学和培养学生,让学生效仿,那么教师就必须要先具备发自内心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政治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为人师表,在关注学生政治考试成绩的同时,还要育好人。教师还要有奉献主义精神,道德情操当中最崇高的表现,就是奉献精神,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培养甘于吃苦、甘受寂寞,乐于奉献的意志和精神,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达到了强化德育功能的目的,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了高大的形象,始终保持着捧着热心来,不带东西去的高尚精神。

三、加强鼓励教育

第3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而中职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职学生思想变化很大,可塑性强。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兼班主任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就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黄金时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合理的电教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融为一体。这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最终形成他们自觉的行动和良好思想品德,比教师生硬地说教、训导、灌输,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增加课堂讨论、课外辅导,有目的地选择诸如案例法、实践体验法。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到社会上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太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高新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贡献的人讲贡献。让活生生的榜样贴近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有效性。

三、开展多样化的时事政治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其从职校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演讲、小论文比赛、办时政小报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水平。

四、寓德育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

1.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

2.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通过经典教育来影响学生

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永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华小故事,这些我国古代的警句,对培养学生“以学为苦”、“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尤其是《弟子规》中提倡的礼仪,教育学生注意礼节,对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很有帮助。这样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

德育的基本要求是:“按照五爱要求,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守则》和《规范》的教育,开展这样的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

第4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人信念。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常识,为深信人类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贞不渝地实行正面教育,尤其是针对性地鞭挞时弊,而不能大肆渲染泛泛而论,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混乱。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生头脑简单,不会自发地产生真知,教师应先向他们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了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如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问题的认识,应先从中国近代历史中分析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结论;再从党领导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出,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的结论。教育学生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英明的、正确的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努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将来致力于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首先,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其次,教师要不断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将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字提纲,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涵,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对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加以补充、修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初三思政课第三课中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皇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人会制度,从本质上说,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这样,教师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牢固地把握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辅以适当练习,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并消化吸收。

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生活实际。要同学生进行广泛的接触,了解们们的思想状况,既能解决其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又能在学习和生活上结予关心帮助,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社会实际,并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政治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还需要学校领导、班主任、共青团、学生会及各科教师的密切配合,如果光有政治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要有效地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将是一句空话。

第5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课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又有着其独特而显著的功效。那么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呢?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德育

政治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学校仍把学生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看做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标准,教师也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往往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其实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教育,自身必须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而不是把理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作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教师只有转变重分数、轻品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否则所谓的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2 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对金钱利义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将逐步形成。此时,在青少年学生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是万能”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时,用打开窗户来比喻:打开窗户,新鲜空气就进来了,同时苍蝇也进来了,所以要安装纱窗。以此来讲明我们要学习外来文化,但学的是精华,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就能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认识基础等都是影响政治课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在的青年学生由于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情感丰富,但在挫折面前缺少毅力,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作为政治课教师首先应当了解所任教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动因有多大、兴趣有多少、对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理论观点认同程度如何,然后联系教材,结合实际,选择科学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德育动因,从而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实效。

4 联系重大时事,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把时事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的教育。例如:结合钓鱼岛事件,对历史上抗日英雄人物事迹的宣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的新亮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前途的美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民族自豪感。再比如汶川地震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民族凝聚力的伟大等。因此政治课老师不仅要乐于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又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热点、难点。

5 通过各种丰富的课堂课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德育功能中最具方向性的功能,它所弘扬的主旋律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大公无私精神等等。另外,导向功能本身是情理交融,充分说理,合情合理,有说服力的,并不是强加于人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育学应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并切合学生的实际展开。在教学中要时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最简单的活动就是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虽然活动简单,但效果却非常突出。如在讲授我国宪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框题时,由于内容简单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提起兴趣,可以设计一场即兴的知识竞赛活动。全班按自然组参加竞赛,题目有选择题和风险题两种类型,设有我国的国旗是什么?谁能把国旗画出来?国旗代表什么含义?国旗可不可以随便乱挂?为什么?我国现任的国家主席是谁?我国宪法由哪几部分组成?等题目,同学们踊跃参与,气氛相当活跃。在这样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强化了德育的导向性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德育课中强化导向功能,要忌口号教学,重实在教学。实在教学的意思是指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学生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的事例,为学生指明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前进方向,而不是建立在高、空和远的基础上的。这样更便于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理想主义教育。

6 坚持家校联系,巩固德育效果

第6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新苏人版《思想政治》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相结合,旨在教学生做一个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做一个诚信善于合作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人,做一个开拓进取的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存在着与实际脱节,与日常思想相背的倾向。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学生缺乏兴趣,将思想政治的学习内容当成教条,为了分数不得不应付,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怎样结合实际发挥好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做了几点尝试。

一、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感恩教育

学习中,学生对一些常见的道理往往孰视无睹,或者不屑一顾或当成教条记住,不能理解其深刻内涵,更难以将之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与空洞的道理说教相比,如果将学生自身的实际引入课堂来分析讨论,效果可以更好。例如初二《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教学中,事先调查了学生对父母的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父母只会管头管脚,难以沟通或认为父母根本不管自己只顾自己玩乐。个别学生甚至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是打就是骂。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几个活动,有意识的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一,算一算:父母为我花了多少财力和精力?学生通过量化数字,看到了父母的无怨付出,平常理所当然的想法有了明显的动摇和改变。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养一个孩子真不容易啊!活动二,想一想:我们为父母做过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陷入沉思,或抓头搔耳,少数能说一说的都是扫地、洗碗之类的琐事。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结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最无私的。活动三,写一写:给父母的一封感谢信(要求给父母看并让父母签名),通过这个活动将学生平时讲不出口的话,现在想对父母说的话,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要感恩父母。事后初二一班的一名父母离异的学生感动的对我说:“老师,谢谢你!”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国情教育

对初中生进行国情教育,只讲道理的话学生会一知半解甚至不屑一听。结合本地实际效果就不一样。初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中我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国情教育。活动一,调查本校每月电、水的用量和本镇河道污染情况。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校水、电用量惊人,每月水电费竟在1.3万左右,本镇河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学生们对这种情况都担心起来。活动二,比一比:我国水、土地、森林等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及人均占有量排名。通过比较学生们了解到了我国是一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人口形势严峻,必须节约资源控制人口数量,理解了国家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活动三,做一做:面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国情提出你的建议。学生们从政府和公民个人两个角度纷纷踊跃发言,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国家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解了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实践调查等活动,将原来认为好像很遥远的事实,拉到了学生身边。

三、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爱国主义、爱社会教育

爱祖国、爱社会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学生对这要求都知道,但当成口号的多,真正理解践行的少。初三《亲近社会》单元复习中引入了众人皆知的“5.12”汶川大地震来进行爱国爱社会教育。1.听一听发生汶川大地震后的感人事件。2.看一看中国政府在灾难后的快速反应和措施。3.想一想,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活生生的事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悟到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情感。此时爱祖国、爱社会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思想政治》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德育因素,把握住教材的思想,抓住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要把传授知识和开展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优势。

第7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一、“90后”学生道德偏差的表现和原因

行为上浪费和过度消费,叛逆,不服从管教;在情感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物质虽富足,但幸福感单薄;在认知上,反应敏捷、能力强,大多拥有一技之长,但不爱学习;在意志上比较薄弱,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往往决心很大,行动很差,甚至有些都没有理想和目标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90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因此,很容易走向道德偏差。

2.家庭因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更显得有些孤僻。巨大的压力使家长们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容易把孩子推向道德偏差。

3.自身因素。“90后”学生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走向道德偏差。

二、道德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策略

1.一个中心

人既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也是道德存在的目的,同时,人还是道德的载体。所以,从道德与人的关系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本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

2.两个基本点

(1)寓教育于情感中。首先,教师运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渲染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亲身践行一系列道德准则,充分发扬教育者的表率作用,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德育要求,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2)寓教育于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让道德内化。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去调查、参观、访问等。我们曾组织学生到连云港汽车站体验“雷锋车”精神,在回校后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学生们感受很深,发自内心地表示要将“雷锋车”精神发扬光大。

3.三个手段

(1)加强“补课”,把课堂作为主阵地

这里的“补课”不是指学生补课,而是指作为教育者本身要补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育内化。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本身就是对学生德育要求。如果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情感教育,那这课就是失败的。如果我们有心挖掘、拓宽,不仅能使课堂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内化。

(2)加强时政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90后”学生通过网络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于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增长见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上的典型道德案例,多弘扬生活中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一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的作用和辅助教材的作用

第8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生航程中的灯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常抓不懈。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第二课堂的作用进行生动现实的教育。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近代史暨国情知识”竞赛,“爱我中华,做四有新人”读书竞赛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国耻教育。我们中华民族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一贯讲气节、重情操,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优秀儿女爱国美德的写照。我国人民正是发扬了“为国争光,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5年彻底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华民族有近150年之久的令国人扼腕痛惜的耻辱,针对这一事实,我们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耻教育,收到了其他教育内容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国耻,足以兴之”。牢记国耻,催人奋进,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分忧解难;第三,我们具体地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入手,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国家、社会、集体中承担责任。为使这一教育落实到实处,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二、始终不渝地对学生进行成长、成人、成才教育

憧憬未来是青年学生独有的情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富有理想,希望成才。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和教育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构筑牢固的精神支柱,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学,特别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成长、成人、成才教育。在实践中具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开学初,采取问卷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中开展了“形势、理想、追求”的讨论,并倡议在学生中举行“比学习、比思想、比本领,创优良环境、创优异成绩、创优秀成果”的“三比三创”竞赛活动。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竞争压力较小,加之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素质较差,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同学甚至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讲:“理想我是有的,但就是怕不能成为现实”。更有甚者说:“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前)就图(途)。”失望比失败更可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我们采取“目标分期培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具体地讲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提出通过学习《经济政治》,练就过硬的本领,增强社会主义信念,迈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身的第一步。对二年级学生提出通过学习《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迈好青春第一步,做有理想、有志向的好青年,学好《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合格职业劳动者。同时对中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概括为“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回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的通俗易记的五句话,这种目标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主旋律带动下,将学生从一个高度带到另一个高度。

(2)不失时机地用身边的先进人物作典型引路,邀请劳模及学校往届优秀生来校作报告,以现身说教方式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同时又组织了以“我心中的楷模”“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使学生们坚定了“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从而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激励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塑造跨世纪建设者的形象,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专业做起,勤奋好学,务实肯干,开拓创新,树立坚忍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3)注重实践教育,加强意志培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密切与专业课合作,采取讲、看、做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到实践中磨炼意志,从艰辛的劳动中体味人生的坎坷曲折,从而增强学生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电子专业的学生自办家电维修服务部,由学校出面协调,学生自负盈亏。通过种种训练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局面,也落实了我校倡导的“既要成才,又要成人,重在成人”的教育思想。

三、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美德教育

当代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在他们手中得以实现,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是青年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性的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利义观,抵制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要求。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与校团委结合,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常规》,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着重从日常行为中加以规范化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俭敬业、律己宽人的优良品质。同时密切配合专业课教师,组织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学雷锋小组,组织各专业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为社会服务,为人们排忧解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学以致用、以才养德的做法,弘扬了正气。

第9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1. 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后果

1.1 学校德育的理性思考。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 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 ,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注: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 育研究》1989年第4期。)只有人的价值提高了,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 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 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注: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 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第4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功利化倾向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它以“实 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认 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个利益。”(注: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 《教育研究》1997年第 3期。)而本文所说的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 ),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

1.2 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表现。首先,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 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 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 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 ,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 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做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 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 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 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 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注:王逢贤:《德育原理 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 月版,第1页。), 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注:王逢贤:《德育原理 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页。)。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在德育实践中 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1.3 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后果。首先,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由于过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 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失敏现 象,对各种不道德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由此,很难形成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其次,它阻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政治是一种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人们无法对其掉以轻心。 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进行强制渗透时,处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 政治问题。长此以往,人们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逆反心理,普遍缺乏政治热忱和参与意识,给思想政治工作的 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另外,学校德育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意志。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就会把学生当做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 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处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因此也 就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主体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固有的意蕴。

2. 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

1.1 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使道德的伦理学意味丧失殆尽。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 事功和伦理事功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 为一体的具体体现。

“伦理政治化”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政治与伦理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导致中 国传统社会稳定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这种倾向往往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 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 作用。因此,失去了超越现实经验、批判和引导现实不断趋于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力量。

传统伦理以群体为本位,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传统伦理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这种 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 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1.2 革命战争年代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的成功经验,框定建国以后的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向,使 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化色彩。一直到改革开放,这种倾向才有所改变。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二 十年,学校德育并未完全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操作上依然主要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学校德育的重 要性,作为个体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1.3 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 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特征。其缺陷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 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种伦理学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 论力量,而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易为个体所自觉认同与践履。”(注:万俊人:《伦理学 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 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3. 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