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1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加强;财务风险;成本核算

财务管理体制是指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方法,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是既要保证校级财务部门对全校财务和经济活动的统一领导, 又保证了全部经济活动置于学校财务的严格监督之下,维护学校在财经政策、收支计划、规章制度、资源调配和财会业务领导等方面的统一。目前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所以建立科学、合理、适应高校财务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快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供需存在严重的矛盾

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导致了经费投入与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生,这一矛盾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1.1 社会改革支出需求大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的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离退休经费、临时工“三金”等一系列改革,面对这一政策的普及,高等教育学校的财政安排的经费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需要高等教育学校自筹经费安排,如社会保障缴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费医疗经费等。即使高等教育学校在财政工作方面已经安排了一定得经费补助,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1.2 日常运转成本增长快

水、电、暖、气等费用的持续增长是高校日常运行费用持续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当下,各地政府都要求高校进行“煤改气”工程,一旦高等教育学校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改革后,供暖成本将提高了好几倍。这是因为“煤改气”后的燃料成本增加,高校却没有得不到国家及政府相应的经费补偿,使得学校的运行成本骤然猛增,经费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最近几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大对高校的专项资金投入,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科研装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这也加大了学校的日常运行和维持费用,实验材料、配件、设备维修、维护等费用也提升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刚性支出。

1.1.3 基本建设任务重

当下,高等教育学校有很大一部分的水电气设施、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在进行增容、扩建和改造,基本建设任务中,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公众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双重压力的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地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使经费的供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1.1.4 人员经费持续增长

当下,我国财政陆续出台了许多人员福利待遇政策,为稳定教职工队伍,各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筹集资金完成相应的要求,这无形当中大大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1.2 财务管理体制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些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学校在部门预算的编制日益完整和细化,但是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使得编制的部门预算仍然满足不了高校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的预算编制还需进一步细化,要严格细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只有将预算约束力强化到每一级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才能得到切实保证;与行政和其他事业单位相比,高校采购的物品种类较多,采购的数量相对较大,涉及到各二级单位时还要经过逐级申报和审核程序,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因此,许多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定不明确、程序不清楚、手续不规范等问题;再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现行政策规定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难以执行的问题。如一些高校无法从零余额账户向基建账户、专用基金账户、后勤集团账户、二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国库集中支付的每笔支出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手续繁琐,工作效率较低;第四,高校预算外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学校因资金紧张而无法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的问题。

2 高校财务管理体质改革

2.1 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

立足宏观,面向未来,全面认识财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发展是第一要义为根本,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大财务”的理念,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理财观,以开源为主体的筹资观,以激励为导向的管理观,在外延和内涵上进一步扩宽财务管理的内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开源节流,实现最佳资金使用效益高度重视资金安全和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设置管理岗位、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等工作。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建立项目评审、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基建支出,精打细算,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对闲置的老校区土地推行置换、拍卖、出售等融资政策,收益用于新校区建设资金投入,从而减少银行信贷风险压力。对于重大投资要建立项目决策人、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和投资绩效问责制,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校建设行为,确保工程质量。

2.2 引入企业运行机制, 树立整体成本核算观念

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学校,针对后勤的成本核算的管理体质是极不完整的, 无偿占用学校的大量资产, 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由此可见,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必须树立成本核算的观念, 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 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 管理的重心下移, 划分若干个利润重心, 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由原有的拨款驱动的行动机制转变为靠市场驱动、经营服务、竞争收费、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企业运行机制。

2.3 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

完善高等教育学校的各项财务制度,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财务制度的制定是构建财务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如果说财务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管理体制的框架,那么财务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则充实了管理体制的内容。财务运行机制的形成, 得益于各项制度的规范、约束和塑造。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校内财务制度建设在内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完善。由于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学校从事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 为了形成规范的校内经济秩序, 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或修订校内各种财务制度。

3 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管理者应该正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提早做好防范,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马俊涛. 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J ] .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 , 4.

第2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 两级管理 财务监督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即进一步明确学校本部与下属院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大下属院系在日常教学、学生工作、学科建设、固定资产购买与管理等方面的权限,从而调动下属院系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院系的财务支出自增大,支出的金额也会增多,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督体系,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现实意义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财务工作的模式、内容相对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促进院、系财务监管的对接,否则可能形成监管漏洞或者多重监管,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完善财务监管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下,各系、部门拥有较大的财务支出权利,这虽然可以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资金使用统筹程度不够、从全校来看资金总体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管,避免资金浪费,确保院系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投资规模巨大,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而高校除这种财政性经费外,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经营性收入,这就使得高校的资金总量规模异常庞大,必须强化财务监管,才能有效避免等问题,保障国家资金安全。

(三)有利于明确院系双方的职责

目前高校院系两级资金支出包括各种固定资产支出、教职员工薪酬福利支出、教学实践等支出,这些支出项目多,其中不乏支出是全校统一,部分支出则由各系自己把握,形成了“两条线”,这就必须完善监管途径,使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且院系双方都有明确的职责,避免管理混乱导致资金使用无序,甚至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浪费。

二、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加强财务监管的基本途径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管主要是通过推行预算管理来落实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监管范围、监管资金来源、监管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

(一)明确财务监管范围

高校支出分为很多类型,若未事先予以明确,则可能导致费用难以划分。首先,要明确院(系)办公经费监管范围,这种经费包括各类招待费用,各种办公用品消耗的费用,此外还包括电话费、各种助学金等,高校要明确哪些属于学校支出范围,哪些属于系内支出范围,这样才能为财务监管提供基础。其次,要明确院(系)人员经费,具体到高校而言可以分为按照不同的职称职务发放的津贴奖金,平均发放的各种资金如卫生费、防寒防暑费等,这些经费有部分由学校进行管理,有部分经费由系确定,因此必须予以明确。

(二)明确监管资金来源

明确监管资金来源主要是确定学校、系内资金分配方案和办法,从而确定各主体资金总额。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各系资金分配办法,或者说明确各系预算提成的比例,一般而言,如果系内有学生(即教学类别的系),则可以根据教师人数、学生规模、系内总体收入情况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如果是行政后勤部门,则更多的是要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其次,要明确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对于人员经费,可以参照历史数据予以确定,而公用经费则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经费情况和教职工人数等予以确定。

(三)明确各类资金使用办法

首先,要明确预算内资金使用办法,一般而言,对于常规性的预算支出,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使用管理办法,只需要履行财务部门规章制度就可以支出。对于会计年度预算内未支出的剩余资金,可以采取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奖励。其次,要明确超预算资金使用办法,由于院系发展形势会发生变化,因此部分院系可能存在资金支出超过预算的情况,学校要明确处理方案。再次,要明确系(部)创收收入使用管理办法,对于非预算内收入,如成人教育收入等,高校要明确相应的分配方案,可以用来支出的范围。

三、高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完善财务监管途径的保障措施

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监管落实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来推动财务监管的畅通,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管落实机制

完善财务监管途径首要条件是要使其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权责,要明确学校党委、学校分管领导、院系的职权,明确学校财务监管的基本流程,特别是各种资金异常情况的资金处理流程。其次,要建立细化、实化、量化的财务监管体系,高校要对不同额度资金支出的权限予以明显,从量化的角度确定各主体的支出权限,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建立完备的监管方案,从资金收入、资金审批与划拨、资金支出与后续监管等明确监管途径。

(二)要创新财务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要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积极购买相关的模块,提高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系(部)财务监管体系,即要实现监管的网络化、实时化,使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学校――系(部)之间传递。其次,要加强培训,要强化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各系部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不断强化其财务安全、效益意识,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要建立财务监管督促检查机制

首先,要推进实施财务公开制度,高校要建立学校、系(部)定期财务公开制度,并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和公开的具体途径,使整个财务工作置于外部监管之下,避免有限度的公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专项监督检查机制,学校要根据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时间节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工作,通过这种专项检查推动财务监管的落实。再次,要努力构建财务监管常态化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财务监管的外部环境,最终达到助推财务监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储昱.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2(15).

第3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黑龙江科技大学财务处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摘 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全新的财政改革,已在我国高校实行数年,但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却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系统性地设计与构建。文章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概述的前提下,以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地提出高校财务管理新体系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23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黑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2014年科研课题一般性课题“高校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刘春丽,(1978-),女,黑龙江科技大学财务处会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收稿日期:2015-02-15

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02年1月,教育部被纳入试点单位,在本级及所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五所高校实行改革试点。浙江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0年开始全部省级科研项目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改革已全面深入推开。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深入地实施,如何从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设计、构建方面着手,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新特点、新问题,尝试解决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帐户或国库指定的银行开户,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统一进行集中支付。对财政资金预算的分配、拨付直至收款人帐户实行财政直接监督控制的财政国库支出管理制度,其又称之为国库单一帐户制度。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的发展需求,是财政资金运作方式的一次根本变革,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帐户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集中使用和管理。

此项制度改革对高校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建立科学的预算指标体系,以预算为基础,详细编制用款计划,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通过预算管理和计划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有助于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此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环境下,需要一个现代化、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做支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1.1 设置零余额帐户进行资金清算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实行零余额帐户管理,具体分为财政部门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其中,财政部门为本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帐户称之为财政部门零余额帐户,其用来记录、核算、反映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活动。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专用资金结算帐户称之为预算单位的零余额帐户,其用来记录、核算、反映财政授权支付以及预算单位的日常现金支付活动等。

1.2 财政资金采取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

资金的支付方式上采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直接将财政资金拨付给收款人,完成资金支付过程。其支付方式主要用于政府采购支出、生产性项目支出等。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预算单位可以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在批准的财政指标用款额度内,按照规定的资金用款上报及审批操作程序,自行向银行发送支付令,确认相关信息,由银行通过有关帐户,进行相关资金的结算。

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理念存在冲突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的预算指标全部被纳入了财政预算体系,每项经费指标的使用都有特定的预算安排和实施进度要求,并且按照财政要求每个项目经费必须在预算年度内执行完毕,否则会被财政收回。这种做法更多地侧重于年度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绩效考核的角度,而没有考虑到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于一些科研专项资金,由于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并不是同一单位,在实际执行中对于项目资金安排与资金下拨存在互不衔接的情况。许多科研项目建设周期基本都要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财政资金集中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下达,有时临近学期末才下达指标额度,财政预算资金要求年底内执行完成,这些给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和疑义。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目前高校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无疑造成了一种理念上的强烈冲突。

2.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矛盾

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按照高校会计制度制定的,并随着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一方面,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刚刚颁布实施,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已推行数年,两种制度在现实工作中还不能够完全协调和融合;另一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部门的一项改革制度,在管理和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程,更多的体现出行政性的特点,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又具备自身的财务管理特性。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的学年是从当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7月份,与公历会计年度不一致;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使用的仪器设备,甚至还存在着许多自制仪器设备等,基于学术研究等自身特点,在履行政府采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科研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财政部门对出国经费的使用和审核有着严格的控制,这些现象必然要求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再构建和再创造。

2.3 加大了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量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核算系统,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独立于财务核算系统之外的系统。财务人员需通过这两套系统进行业务的共同核算。各支付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又会涉及到教务、资产、科技等众多部门和环节,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资金支付都会受到影响,这使得财务处理业务时的工作量倍增。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在拨付程序、支付方式、账户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的财务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必须适时做出相应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效率。此外,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支付程序的改变延迟了会计核算时间,增加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难度。由于高校各校区只能在一家开户银行开设,这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存在多个分校区且地点分散,有些甚至在异地的高校来说,为了保证正常的财务工作的运转,有时需要派专人进行异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申请和办理,这些都给高校的核算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

2.4 办学自主权严重受限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高校有着独立的财务管理权,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可以对自身的结存资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配和使用,灵活性很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所有的财政性经费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必须集中及时上缴财政部门统一管理。而对这部分资金,需要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下拨,由国库支付系统进行支付,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学校自主使用经费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权限。资金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制约,尤其是当高校面临突发情况急需资金调配时,更是如此,由此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极大限制。

3 高校财务管理新体系的构建设想

3.1 更新传统的理财观念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但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财税改革的继续深入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必将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基于此,高校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并配合这项财政改革,首先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新制度的宣传力度。其次做好相关制度的培训工作,使基层预算单位的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财务人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从传统的理财观念中转变出来,学习新政策,新理论,充分认识其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并熟知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关的一系列财务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与时俱进,强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意识,从根本上摒弃过去的理财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基层预算单位相关人员的财务知识更新和培训,参与其项目立项、预算审核、项目招标、验收等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更好的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3.2 建立健全相关财务规章制度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中的推行,高校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方式和管理办法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财务规章和制度,例如,内部岗位控制制度、项目预算管理、采用的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等已不适应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变化,结合本单位财务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完善自身财务制度和管理,在制度上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流程和体系再造。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国家、银行方面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尤其注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各岗位权限的设置,如;资金计划的申报、审核,财政系统支付与复核,制单与复核等环节。科学梳理财务内部控制及岗位操作流程,使所执行的内部岗位控制制度、项目预算管理及所采用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等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及现行的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相适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并有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全面、顺利实施。

3.3 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综合性极强的改革措施,需要财、税、库、银、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财政、税务、国库、银行、高校及各支付部门之间形成网络体系,达到互相监督制约、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已将相关的财务数据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大部分高校也已经基本建立了自身内部的财务电子化信息系统,但却无法与财政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财务核算系统和财务支付系统两套系统并存。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应有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如果能将国库管理系统与高校财务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将大大减少国库工作人员以及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率,满足资金预算、控制、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等要求。

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财务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核心,更是高校实现快速、良好、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促进高校财务业务流程合理化、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首先,高校各级领导应给予大力支持,并提高专业人员素质能力;其次,应借助先进、可靠的网络技术和手段,使高校财务管理真正从静态走向动态,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和同步操作,对财务活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预算、核算、分析等,为财务决策者提供可靠、科学的信息支撑。

3.4 拓宽办学资金来源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下,为缓解高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紧缺的难题,防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更好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格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一是加强与财政的沟通和合作,积极争取财政拨款中专项经费的拨款比重。目前财政对高校的拨款主要包括基本经费和专项拨款,而专项经费的拨款所占比重很大,在这方面,高校应给予充分的思想认识,积极组织专家及课题组成员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及可行性报告,努力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并按照财政要求做好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积极有效进行项目绩效评价,真正做到跟踪问效; 二是积极改善校企、银行等部门的合作关系,适度利用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选择银行的权利受到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不再与银行合作。高校仍应努力维持并积极改善与银行之间建立起来的长久良好合作关系,适度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筹资方式,科学摆布资金,提高使用效率,防止资金链断裂,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琴,顾萌,朱绮霞.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6)

2 陈芳晨.论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师,2012(5)

第4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一、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关系

数字校园和高校财务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校园,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在网络上构建数字空间,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和管理。数字校园的构建能够改变原有学校功能的不足,实现对学校信息管理的全面管理控制,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水平。高校财务管理依托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进一步拓展自身职能和内涵,通过技术手段充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组,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应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完善制度实现对高校财务活动的灵活管理。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1.确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目标

(1)建立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决策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考虑高校财务发展的历史变化、时间预测等。通过考虑这些因素为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帮助。决策型财务核算 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效会计核算功能,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高校财务管理发展事宜进行全面的预测和控制。

(2)加强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之间的关联

高校财务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的财务业务一方面服务于其他业务;另一方面财务工作是对其他业务发展过程资金应用、资金流通等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高校财务资源的应用科学合理,提升高校财务资金的利用率。

2.建立高校财务信息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想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重视高校财务管理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工作的进行确定高校财务管理重点,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减少因为漫无目的建设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业务数据挖掘,形成客户分析系统、高校校园个人信用评估系统、高校?I导决策系统等,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服务档次和水平。第三,建立安全的高校财务管理网络,应用高效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制定高效性的财务管理安全预警机制。高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财务网络、高校财务软件、建立合理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要实现高校财务管理业务和各部门管理发展的业务系统,应用多种方式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第四,以数字校园为出发点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结合数字校园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要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通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进一步促进数字校园发展。

3.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准备阶段需要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调动各部门力量开发高效运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在高校财务管理运行阶段,需要建立自上而下、权责分明的高效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规范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资金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衍变下也需要在各个发展 过程中配备充足的资金。第三,风险防范保障。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加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存在各种形式的风险。为了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机制来规范风险。第四,监督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建立严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内部监督制度。第五,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即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发展变化,在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责任意识、服务管理意识。

第5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思路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宏观目标下,以资金运动作为具体对象,主要利用资金、成本、收入、效益等价值形式协调经济主体价值形成、实现以及分配,并对这种价值运动中体现的经济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的综合性管理活动。高校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具备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高校财务管理也要遵循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实现高校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宏观目标。首先,为了发展教育事业,高校必须通过多种合理渠道筹措资金,这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和前提条件;其次,对筹集到的资金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规定进行有效、合理、科学地分配、使用,争取以尽量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耗费来取得又好又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在筹措、分配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高校还必然要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校内职工等主体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发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高校财务管理需要正确处理好高校事业发展和资金供给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基础,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飞速发展,这就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对于高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财政管理改革,高校财务资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办法,各部门编制预算,整体推进政府采购,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施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也对高校的各项相关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的大部分财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并延续的,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财政改革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高校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不尽合理

一般地,高校预算是当年编制当年执行,主要是为了保证高校年度内的财务正常运行。但是目前有的高校还没切实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还未把财务预算制度当成保障财务经营活动的合法根据。尽管有些高校制定了财务目标和相关的财务预算,呈现出表面上的先进性和规划性,但由于高校本身的管理基础较差,导致预算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缺乏贯彻落实的生命力,难以有效控制各项费用以及支出,最终造成财务目标与财务预算不相匹配。此外,高校预算编制的方法也不够科学。一直以来,很多高校主要都是采用“增量预算法”,把上一年度的收支作为基数,然后结合近几年的收支影响因素来制定当年的收支计划,而并不是按照“零基预算法”来编制预算。“增量预算法”由于比较依赖上一年度的收支基数,所以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会造成某些不必要的支出仍然存在,另外一些高校规划发展的新项目、有潜力的项目难以得到预算安排,从而导致多部门存在横向攀比、形成“重要钱,轻效益”的不良现象。

(二)高校财务内部会计控制不尽科学

总体上来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还比较缺乏。许多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还不健全,能够真正落实到决策、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等环节的比较少;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较为重视,而却疏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有些高校在控制货币性资金方面比较有作为,但在控制实物资产、对外投资等方面漏洞较多;尽管少数高校也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内控机制,不过由于制度本身可操作性较弱,往往使得这些高校的内控制度没有办法顺利开展;还有一些高校制定的内控制度具备可操作性,比较切合实际,但并没有在实践中严格落实,使得内控制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我国高校还存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不够的问题。一些高校还是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身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同时,相关的财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也还欠缺。高校管理层和相关财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缺乏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的动力。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监控力度的缺失,制约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财务预算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缺乏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预算考核指标难以确定或效益难以评价,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1]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和会计数据,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全面分析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实际财务支出与财务预算的差异,缩小预算与执行的偏差,整体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高校财务的真实状况和总体实力,分析和比较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由此来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风险,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虽然高校财务预算评价指标以及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确定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难以对高校财务活动展开评价。

(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问题。由于信息化管理滞后,部分高校还存在规划不合理、投入比较分散、重复开发等问题。高校财务队伍人才缺乏,尤其是欠缺既懂财务会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而这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智力基础。此外,在一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下,由于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众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校区与校区之间、一级财务与二级财务之间的会计核算相互脱节,财务数据未能实现统一实时 处理、实时汇总、日常数据调用等诸多问题。[2]这些因素造成财务数据采集和处理口径不统一,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财务数据,数据信息共享性较低,利用率不高,容易形成诸多信息孤岛。

三、改革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更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理念,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要加强对部门领导人的培训,积极开展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严格遵守“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预算平衡原则。要倡导执行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等方面的全面预算管理。同时,鼓励加快推行科学预算方法,在进行预算时综合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对预算管理系统中的相关责任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各主体实现预算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科学、有效的决策程序,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预算目标。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决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轮换制,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做到一人一岗,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要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应具体明确。应强调维持高校合理适当的负债规模和负债水平,保持“适度负债”,防止过度举债造成财务风险增大,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等措施,全面防控财务风险,保证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3]同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和评价机制,通过构建以内部审计为切入点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完善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有效发挥政府在构建内部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构建系统的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高校在资金筹措、财务预算管理控制、财务资源配置、财务制度与财务信息、财务监督审核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高校财务管理评价的最终目的或作用主要在于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与披露高校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高校的经济社会效益优劣作出比较合理的排序与评价,从而形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评价结果和分析结论。构建系统科学的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把握财务活动的优劣势,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现代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现代信息化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信息管理质量的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面广,数据质量和技术含量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财务管理中综合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必须树立“高校财务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财务管理为核心,资金流控制为重点,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的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抓手和切入点,加强高校技术的变革、思想的创新,推进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统一规范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提高财务信息时效性,利用信息资源具备快速共享的优势,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财务服务水平,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56-62.

第6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特点

1.财务管理和运作的主体是企业的经营人员

一些企业管理的主要财务问题,都是经过领导层的单独管理和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发展及投资者的各方面的利益的重大财务方面,都是由高等院校的后勤部门的领导决策人员进行管理和确定方案。

2.财务方面的管理和运作存在的金融风险

现行的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的责任主要是管理资金,分配企业利益,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这些都符合金融市场的合理要求,但是面临着很多财务方面的风险。

3.财务运作的关键是财务预测

现在先进的企业制度中,财务活动中假如有预测机制的话,其中的调控能力将会大大的提高,好的预测将会有预见性的看到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会相应的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对企业的生产,资金,市场都起到调控作用。

4.财务运作职能主要是财务决策

高校后勤财务的职能不仅要组织管理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并且要进行利益分配、筹资、投资等财务方面的决策。高等院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决策的成功至始至终的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

5.财务预算对以后财务管理的内容的编制

基于高校后勤财务是从会计转变而来的,财务预算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高校后勤由拨款变收费的顺利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没有很好的定位主体,没有完全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作用

主体,“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根据上述词义,财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依法享有财务管理权利和承担财务管理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不全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延伸

客体,“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财务是“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

3.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体制相对的不完善合理,造成企业的漏洞

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体制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配。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权划分的组织制度,核心内容是财权的分配。

4.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财务管理的效果不好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这种境地或标准通常可以理解为财务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或者四者之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效果。

5.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不统一和完善,各个高校或者同一高校的各个后勤单位财务管理不同程度的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至少应该包括会计核算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筹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利润(结余)管理制度等。

6.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没有创新,相对而言比较落后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一些相关工作的范围有很广的,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相当的迅速,特别是电脑的普遍应用,需要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作者给自己充电,多学习和熟练应用这些与电脑有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现在我国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者都还是处在传统的方面,只是在一些日常的工作有很熟练的知识和技巧,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现在高等院校的后勤财务管理信息化,电子技术化,智能化程度并不高。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改进对策

第一,确定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的主体,他的财务部门是有校长进行授权的,然后行驶高校日常的财务管理权。后勤的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权是属于学校的财务部门而不是属于后勤部门的。要让高等学校的财务部门有更好的发挥余地,对校内的财务进行全面的分析 预测和进行正确的决策。

第二,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客体,高校的后勤管理的财务客体是财产的经营,保管,处置,对一些现金的支出,对现金收入的计算和其他的财务管理的行为过程。要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管理,让高校的财务管理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有全面的管理行为。

第三,在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授权审批的基础上,统一和完善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各个高校统一的、完善的后勤会计核算制度和一些重大财务管理制度,把各个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行为和一些原则性的财务管理行为统一并规范起来。

第四,全面更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树立财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观念、全员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社会责任观念、人力资本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战略管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有更新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才能使高校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而改善整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对高等院校的后勤财务管理起到无可限量的作用。

第7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高校 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方向发展,推行了编制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政府采购、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方面亟待提高,从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编制、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以及完整。

一、公共财政体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影响

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向公共财政方向的发展,编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都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影响

公办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以及学杂费,属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预算改革的对象,而高校相对于其它事业单位,规模宏大,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资金数额庞大,人员众多,经济业务繁杂,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政府要求高校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以及授权支付,需要高校按月编报用款计划的程序,不仅审批手续非常繁杂,而且政府给予的时间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就要求高校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就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政府采购制度要求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要求高校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适应政府采购制度,可是政府采购属于大规模采购的范畴,需要各方面统一预算,政府合理编制,然后进行采购,一般采购周期相对较长,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发展较快,政府采购就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政府采购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同高校采购的灵活性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政府采购也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高校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效率。

(三)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编制预算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财政体制下对预算的要求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校必须编制合理的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以及指标体系,并且尽可能的细化预算,要做好校内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准备、按时报送高校用款计划,这样财政部门才能根据高校的预算进行审批,然后按照批复计划下发给高校用款额度,这就要求高校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效率,合理编制财务预算,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合理安排政府拨给的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现状分析

国家已经进行财政改革,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现状还无法全面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首先,高校财务管理意识不强,高校关注最多的是教育工作,学校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拨款,各项经费都有一定的指标,一般不计算成本,不计提折旧,没有成本效益的核算。财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高校内部的日常账目工作,而没有将会计工作同财务管理相结合,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一般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性,也影响了财务信息传递速度,财务管理效率低下。高校财务人员在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方面一般不够合理,而且高校以科研、教育为主,一般不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这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经济政策的熟悉以及理解程度、理解能力都不同,直接影响了财务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易引发工作差错,而且在学校内部财务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导致各方面的税收政策传递不及时,在报销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是高校亟待改进的地方。

(二)高校预算编制工作不合理,无法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

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方面,高校预算编制一般不太合理,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效率。公办高校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拨款,高校对预算编制工作就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认为编制预算就是为了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拨款,而没有对预算编制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就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工作对高校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全员参与性,预算编制工作只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教学科研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难以保证预算的科学、周密。其次,高校预算编制水平较低,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高校一般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基数预算法”,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考虑当年经费增长情况,进行预算分配,虽然这种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但是适用于预算内容比较简单、预算规模不大的情况,而高校的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高校应该采用新的预算方法,例如零基预算等,另一方面,编制预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而高校安排编制预算的时间相对较短,无法编制出合理的财务预算,此外,高校的财务预算与决算之间联系不密切,在决算总结中缺乏对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之间的分析,高校编制财务预算更多的是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争取教育经费,而没有利用财务预算指挥学校各部门工作的运行,由于预算编制不仔细,高校在资金分配上存在问题,不能够从整体上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潜力,也就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国家实行财政改革以后,向公共财政方向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对预算的要求都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一)完善高校的集中收付以及内部采购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国家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以后,可以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都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的是高校的资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高校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将会计工作同财务管理工作密切配合,要建立合理的高校集中收付系统以及内部采购系统,这都是对国家财政制度的补充。高校集中收付以及内部采购体系都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高校建立集中收付系统,要做到由校财务处一级核算,统一收付,各院系以及各部门的自由资金支出要通过校财务处集中办理,如果属于集中采购项目,要按照计划支付款项,这是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补充;高校内部建立合理的内部采购系统也是对政府采购系统的补充,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采购人员,编制专门的采购预算,加强学校集中采购的计划性,要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采购情况,进行合理计划,编制合理的采购预算,实施集中采购,这样可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二)高校要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

国家实行财政改革以后,无论是国库集中支付还是政府采购都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才能够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通过财政支付中心将预算通过网络以指标的形式下达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要编制用款计划;政府采购也对高校预算提出了要求,高校的采购依赖于政府的集中采购,要求高校必须编制翔实的预算,才能满足自身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自身的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以及指标体系,让所有的财政资金都能建立在翔实的预算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本年度的支出,而且要做到每月用款计划都心中有数,增强用款的计划性,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能只把任务归结于财务部门,需要各个部门都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这样才能令资金支付管理内容更加细致,更好的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及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高校 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向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方向发展,推行了编制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政府采购、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方面亟待提高,从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编制、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以及完整。

一、公共财政体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影响

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向公共财政方向的发展,编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都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影响

公办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以及学杂费,属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预算改革的对象,而高校相对于其它事业单位,规模宏大,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资金数额庞大,人员众多,经济业务繁杂,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政府要求高校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以及授权支付,需要高校按月编报用款计划的程序,不仅审批手续非常繁杂,而且政府给予的时间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就要求高校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就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时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政府采购制度要求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要求高校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适应政府采购制度,可是政府采购属于大规模采购的范畴,需要各方面统一预算,政府合理编制,然后进行采购,一般采购周期相对较长,而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发展较快,政府采购就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政府采购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同高校采购的灵活性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政府采购也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高校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效率。

(三)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编制预算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财政体制下对预算的要求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高校必须编制合理的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以及指标体系,并且尽可能的细化预算,要做好校内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准备、按时报送高校用款计划,这样财政部门才能根据高校的预算进行审批,然后按照批复计划下发给高校用款额度,这就要求高校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效率,合理编制财务预算,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合理安排政府拨给的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现状分析

国家已经进行财政改革,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的全面推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现状还无法全面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首先,高校财务管理意识不强,高校关注最多的是教育工作,学校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拨款,各项经费都有一定的指标,一般不计算成本,不计提折旧,没有成本效益的核算。财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高校内部的日常账目工作,而没有将会计工作同财务管理相结合,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其次,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一般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性,也影响了财务信息传递速度,财务管理效率低下。高校财务人员在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方面一般不够合理,而且高校以科研、教育为主,一般不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这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经济政策的熟悉以及理解程度、理解能力都不同,直接影响了财务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易引发工作差错,而且在学校内部财务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导致各方面的税收政策传递不及时,在报销方面存在问题,这也是高校亟待改进的地方。

(二)高校预算编制工作不合理,无法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

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方面,高校预算编制一般不太合理,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效率。公办高校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拨款,高校对预算编制工作就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认为编制预算就是为了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拨款,而没有对预算编制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就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工作对高校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全员参与性,预算编制工作只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教学科研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难以保证预算的科学、周密。其次,高校预算编制水平较低,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高校一般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基数预算法”,以上年支出基数为基础,考虑当年经费增长情况,进行预算分配,虽然这种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但是适用于预算内容比较简单、预算规模不大的情况,而高校的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高校应该采用新的预算方法,例如零基预算等,另一方面,编制预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而高校安排编制预算的时间相对较短,无法编制出合理的财务预算,此外,高校的财务预算与决算之间联系不密切,在决算总结中缺乏对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之间的分析,高校编制财务预算更多的是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争取教育经费,而没有利用财务预算指挥学校各部门工作的运行,由于预算编制不仔细,高校在资金分配上存在问题,不能够从整体上充分发挥高校资金的潜力,也就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国家实行财政改革以后,向公共财政方向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对预算的要求都对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一)完善高校的集中收付以及内部采购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国家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以后,可以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都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的是高校的资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高校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将会计工作同财务管理工作密切配合,要建立合理的高校集中收付系统以及内部采购系统,这都是对国家财政制度的补充。高校集中收付以及内部采购体系都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效率,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高校建立集中收付系统,要做到由校财务处一级核算,统一收付,各院系以及各部门的自由资金支出要通过校财务处集中办理,如果属于集中采购项目,要按照计划支付款项,这是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补充;高校内部建立合理的内部采购系统也是对政府采购系统的补充,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采购人员,编制专门的采购预算,加强学校集中采购的计划性,要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采购情况,进行合理计划,编制合理的采购预算,实施集中采购,这样可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

(二)高校要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

国家实行财政改革以后,无论是国库集中支付还是政府采购都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才能够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通过财政支付中心将预算通过网络以指标的形式下达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要编制用款计划;政府采购也对高校预算提出了要求,高校的采购依赖于政府的集中采购,要求高校必须编制翔实的预算,才能满足自身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重视自身的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以及指标体系,让所有的财政资金都能建立在翔实的预算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本年度的支出,而且要做到每月用款计划都心中有数,增强用款的计划性,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能只把任务归结于财务部门,需要各个部门都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这样才能令资金支付管理内容更加细致,更好的适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以及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校; 财务风险; 问卷调查

高校负债规模不合理、财务状况总体失衡所引致的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高校正常运行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高校管理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及其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财务部门是履行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部门,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高校理财经验,熟悉所服务高校的财务管理情况,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他们了解其所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情况。在具体操作上,笔者选择黑龙江省25所省属高校,通过向这些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邮寄或当面送交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不同要素,笔者设计了《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调查题目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形式,备选选项采用开放式,即除了调查问卷已列出的选项外,允许被调查者在不同意已列选项或在需要补充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58份,收回率为58%,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

2.数据统计法

对已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统计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输出。

二、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

1.财务风险的成因

调查结果显示,42%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30%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因现金流紧张向银行申请贷款遭拒绝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偿债风险依然是当前黑龙江省高校的最主要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位居其二。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没有进行股票等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黑龙江省高校对高风险投资工具持谨慎的态度。67%的受访者所在的高校连国库券这样的低风险的投资都没有,投资意识比较弱。

2.财务风险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0%的高校认为当前自身财务风险较大,表明当前黑龙江省大部分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比较大。为了了解高校当前的财务风险水平是否属于历史最高水平,进一步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对该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认为这一问题属于学校机密,不便告知,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刚刚渡过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不想说出事实真相,再加上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刚刚经历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由此推断,黑龙江省属高校正面临或即将面临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是指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因素,它构成一所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氛围,直接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基于此,笔者从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人员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三方面对黑龙江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1.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66%的高校未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学校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其中:44%的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履行;22%的高校虽已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职能,但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22%的高校成立了内部控制办公室,负责高校的日常财务风险管理;45%的高校成立了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并能够正常地行使其职能。因此,多数高校应加快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以便为进一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供组织保证。

2.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环境

(1)高校治理层

对高校治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情况进行调查。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本校财务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对本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3%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非常重视财务风险管理,26%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总体上看,高校治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给予了重视,为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领导保证。

(2)高校管理层

对高校管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60%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高校竞争优势高度相关;2)95%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改善财务规划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3)在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方面,32%的受访者听说过敏感性分析,26%的受访者听说过风险价值,15%的受访者听说过决策树和决策矩阵,没有人听说过情景模拟,15%的受访者听说过将风险追溯到根源分析,12%的受访者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经验且没听说过以上的风险评估技术,听说过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的人数均没有超过50%,这表明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4)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方面,32.5%的高校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降低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现金流紧张或中断)的可能性和对欠费的学生进行尽职调查各占20%,这表明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技能还不够宽泛,主要采用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等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编制现金预算和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措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既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载体,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的源泉,基于此,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进行了调查。总会计师是领导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导岗位,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的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是否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对一个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6%的高校已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且运行良好,尚有44%的高校未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从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夯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导基础,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或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三)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或尽管建立了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但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1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是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6%的受访者认为预算软约束,执行中缺乏刚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式化、事业资金来源财政化和预算管理非刚性化。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争取事业资金来源多样化,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是当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三、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扩招引发的过度负债和预算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负债运行的基本格局下,笔者认为高校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33%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和各二级核算单位共同承担,有利于分散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独自承担,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分散。因此,高校应在统筹各方面管理的情况下,积极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分散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有利于调动二级核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较少。36%的受访者认为财政拨款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6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财政拨款在所在高校的各种来源的资金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学费收入。4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筹集资金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为了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黑龙江省高校应积极推进事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同时,积极争取生均更多的财政拨款,以促进高校财务状况失衡局面的根本性改善。

(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黑龙江省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所在的学校对于已到期的债务偿付,一部分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偿付,一部分是自筹资金偿还。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高校主管财务工作的校级领导应积极研究与高校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时掌握国家化解高校存量债务方面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已经执行或即将执行的帮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的政策措施,如土地置换、提高拨款标准、转贷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促进高校改善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努力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整体水平。

(四)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提高财务管理效益是改善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根本途径,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的基础是增收节支。各高校为了改善学校资金状况和增加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增收方面应积极采取科研活动创收、吸引捐赠、土地置换、校区转让等具体措施,在节支方面应采取压缩日常公用经费开支、降低能源支出、实行资金包干等具体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效益,努力实现高校财务收支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99-102.

[2] 毛丹.刍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 (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