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精选(九篇)

高校学生管理

第1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4.倡导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用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解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交往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它所倡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样化,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对话的基础是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在教育管理实施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与充分信任。这种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工具化的操纵、控制式的实施过程与机制,使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投入到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从而实现多种视角的碰撞、多种视界的融合。同时,在对话中,通过语言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获得师生间的互相包容、互相信任、共同参与、共同设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坦诚交流,有利于共同营造积极的校园精神氛围和文化情境。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传统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倾向于英才教育,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无视学生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遵循差异性管理的原则,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个体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合社会需要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角度管理,重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方面,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把个体当做学校服务的具体对象。差异性管理认为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优势,这为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一种可观的资源。这种差异性管理原则对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同一性、标准化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

2.构建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因此而凸现出来。强调学生工作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生独特的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去探寻追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竞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规划人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按照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教育管理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或教室,而是包括各种资源的广阔天地,应通过多种举措营造有助于学生成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各种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管理的过程不是预设、以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行的整合目标。它打破传统的机械的、僵硬的管理范式,促进教育组织改进,实现教育的正义和平等。

3.推崇新型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正义和平等”,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权威、不存在压抑;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示范者,教育管理的模式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它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灌输,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反对知识霸权、自主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认为对话是解释者与解释者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后现代主义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分权和授权、合作、交流、对话、个体的差异与平等、男女平等、种族的文45差异等方面。

第2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 学生工作 挑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35-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现代社会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是按照社会要求,科学地组织教育活动,提供教育服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也可称为行政,是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以保证该组织正常、有序、高效运转。高校是传播高深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高教改革的推进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已很难适应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显得很有必要。

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说明和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理解也各有不同,学者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称为“学生管理”或“学生工作”或是“学生管理工作”等。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指出,学生管理工作“是指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时长江认为,“学生工作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活动。”殷朝峰认为目前我们所说的学生工作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工作,即一切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工作都是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和看法,主要是说明学生工作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究竟应当是什么。学生工作的理念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原点和依据。”不同的研究者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概念界定也不一样。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

二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谁是权利的主体?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权利中心还是学校为主体的权利中心?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从学生的权利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权利主体,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建立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教学工作,都要注意人文化、个性化地进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权利中心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权利主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不易的,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方面的冲突。因此,实行高等学校法制化就显得很有必要。但学生和高校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法律关系呢?这不仅值得教育界来研究,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法学界研究的课题,将这种法律关系清晰化是防止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法律纠纷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除了怎样建立以学生为权利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怎样处理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冲突外,主要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不健全,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空缺,以至于无章可循,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显得很困难;另一方面是有些规章制度本身缺乏严密性,或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降低了制度本身应具有的权威性。

2.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它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东西,如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有些大学生自制力差,整天沉迷于网络,精神颓废,学习效率低下。信息革命的浪潮、网络媒体的崛起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很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我国高教的改革,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二,高校自身的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当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对我国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学分制不仅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学生党、团组织的管理体系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学分制下,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这也造成了班级集体功能的弱化。学分制相对于学年制来说,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扩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

第三,学生自身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道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审美素养等。但是这些发展在不同时期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遵循学生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学生在校期间,时不时会遇到一些生活、学习、感情、人际关系和就业上的难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注意了解学生遇到的这些难题,并努力帮他们解决。

三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是通过一些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使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以人为本”概括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形成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和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催人奋进、团结和谐的育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时还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在学生管理中,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学生,包括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发展,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世界,用最真诚的心与学生交往。其次要多与学生沟通,互相交流,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尝试敢于冒险,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实践探索精神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要有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促进管理。

2.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既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法律关系,但是在这种法律关系之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笔者认为,依法治校应切实把学生当作权利的主体,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不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令相抵触,依法治校,照章办事。同时,必须坚持民主思想,实行民主监督,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社团参与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学校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同时还可以适当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有异议的地方,还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关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和权利。(2)要消除“长官”意识,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作为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学生的榜样,带头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3)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熟悉法律知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知法、懂法,并且还要善于运用法律以及各项管理制度来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权利平衡,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健康运行

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权衡:(1)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使权利之间相互协调。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合理性也有危害性。因此,为了阻止权力危害性的发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权力制约。(2)要用正当的程序行使权力。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普遍存在,程序意识相对滞后,使得正当程序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程序的作用,并且要用正当的程序来行使权力。(3)要明确权利之间的界限。

四 小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传播高深文化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可缺少。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依法治校,以此来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为禄.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3]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1

[4]殷朝峰、刘同君.新世纪高校学生工作的法制化思考[J].江苏高教,2006(3)

[5]丁东宇.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深层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122

[6]乔松.谈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6(27):48

[7]曾春水、张玲.高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本观念[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44

[8]朱广贤.法制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9]郭成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19

第3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法治化;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伴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来,高校侵犯学生权益现象屡见报端,学生状告母校的诉案也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与管理理念陈旧,法治观念淡薄,以及整个教育法治化进程落后不无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和精神对学校进行管理。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诉求。法治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是社会治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法治的前提是“良法之治”,法治国家的核心是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关系。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法治是其重要使命。

(二)对高校自治的促进和保障。高校自治是国家与高校之间进行的一次教育权分配。从高校产生的背景上看,我国高校与西方大学诞生的背景不同,缺少市民社会基础,学术行会自组织性缺失,高校自治能力缺乏。我国高校建立的时代就是大学发展政治论占主流的时代,高校也是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从教会大学、国民政府主办的大学到解放区的大学,大学发展始终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联系在一起的。高校自治是追求实现的目标,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正是促进高校自治的机制,是高校自治权利有效适当履行的有效保障。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承载公民法治素养的传承。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一种有效的法律制度,必定有适度的社会心理特征,或说社会心理势力的足够支持。而民主的思维习惯、坚持民主的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扎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法律基础课,而是延伸至高校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尊重学生的各项权益,有畅通无阻信息的公开渠道,有评论高校事宜的自由与保障。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更能激活创新思维,才能承载高校创新的使命,才能更有助于促进学术自由,使高校自治才更具生机和潜能。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不和谐之处

近年来,高校频频被教育对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一方面表明了学生权利保护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深入而不断提高,开始认真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育管理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不规范以及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揭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反映了学生管理和校园秩序的不和谐。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不明。受中国传统的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法律工具主义思想以及性恶论思想的影响,高校管理者习惯将大学生看成是需要呵护和管教的人,学校对学生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高校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校规校纪的教育时,强调学生的义务多,提其享有的权利少,这与法治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学生管理的权限不清。根据教育发展的高等学校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办学权下放,政府将不再过多干预高等学校内部事务,高等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办学。但随着高校管理受到的外部制约和监督的相对减少,学校管理权力得到强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也有不断扩大、泛化的趋势。学校管理学生的权限不明确,越界校规很多,学校管了许多不应该管的事情。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对学生义务要求十分苛刻有的学校对学生合法权益作出种种限制,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擅自对其进行限制和剥夺。

(三)学生管理程序不当。在程序上,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性规范十分不完善甚至是空白,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导致学生的权利遭到损害时得不到有效救济,带来了校园不合理因素。相关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对于学校如何做出学生处分决定和受处分学生在处分过程中有什么权利,缺乏有法治内涵的规定,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正当程序的理念和约束,这是造成一些学校在对违纪学生的处分过程中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原因。

三、依法治校,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状态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校所依之法,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依法治校既应依专门规范教育事项的特别法律,又必须依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依法治校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就是依法管理,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状态。

(一)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树立人权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理念,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对待,平等交流、双向互动,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基本权利,“知法”才能真正“守法”,才能主动依法管理,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利从“应然”到“实然”;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逐步提高维权意识,敢于维权,善于维权。

(二)依法建章,保证高校校规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根据《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有权制定自己的内部规则。目前,各高校校规存在的问题较多,违背法治精神的现象比比皆是。表现为权利义务设定严重失衡、有些条款与法律法规抵触等,从而成为高校屡屡被学生推上被告席的重要原因。校规校纪是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生权利规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依法建章。

(三)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学生的权利救济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相关内容也应在各校的校规中得以体现。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权利,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权利救济的重要性。但对于这样重要的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规定的相当原则和模糊,致使学生的救济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从法治的角度对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和重构,显得十分迫切。

法治的价值是以人为中心和归宿,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学生权益为核心,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在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衡量高校管理工作好坏与成败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效率的高低,同时还要看其是否实现对学生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步营造尊重权利的浓厚法治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自由、民主、平等之精神塑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育,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最终服务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高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并依法建章,从而把高校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使高校管理工作与建设法治社会的步伐协调一致。

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通过法治的渠道,理顺高校各群体间的法律关系,在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寻求平衡,在法治的框架下保障高校各群体的利益,使高校管理规章本身以及高校管理过程从实体上或程序上是合法合理的。同时,只有在各方对自身的权利与义务都非常明晰而且认同的情况下,高校运行才会更加顺利,和谐的局面也才能出现并得到维护。

主要参考文献:

[1]劳几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出版社,1993.

[2]徐显明.确立依法治校理念提升依法治校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刘福庆.问题导学模式浅谈[J].教学与管理,1997.5.

[4]耿彦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

第4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学生管理外部环境,并且随着教师队伍素质的增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加快和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的多元化,整个高校在学生工作管理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仍然较为传统,依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生工作,并且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模式。然而,在这种工作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流动性、差异性会较大,班级的职能也在弱化,所以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教育管理的作用。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管理工作者的选拔过多地注重其政治素养、日常表现和组织能力,而忽视了其真正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在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上,大多数高校都认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接任学生工作的管理岗位,并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而在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激励和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过分看重其政治性、事务性能力,而非其实际研究水平和工作效果,这就会出现很多经验主义,也可能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措施

1.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高校可以通过搭建高质量的教育管理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使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与学生评价模式、学生奖惩模式相适应。此外,网络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并极大地改善原有的“高大空”管理现状,使学生回归生活、反映生活,从而引导大学生真正地实现在大学阶段的自我成长。此外,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革新还意味着对课程的进一步创新。在新的形势下,除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将对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主体意识、自觉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的培养工作都纳入整个教育模式当中,并融入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体系当中,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期的青年才干。

2.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就现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而言,大多数工作人员是从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当中挑选出来的,或者是从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当中选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高校一定要提高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努力培养出一批素质高、专业化程度高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派遣管理工作人员出国深造、访问学习等方式,来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论培训,组织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岗位轮转,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实践能力。

3.明确定位,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专业化发展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需要明确其工作定位,并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首先,从国家角度来看,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来明确该岗位的职业界定,使学生工作管理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此外,还要通过制订职业标准并确保其落实,以此来明确学生工作管理的宗旨、特点、内容、义务、权利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们重新重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也使从事该职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社会定位,从而切实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高校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理念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突出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高校受教育阶段接受到先进的教育知识,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真实世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2贯穿“以人为本”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作为评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立足点。服务学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具有服务理念,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大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小到学生的宿舍日常卫生,都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细微工作,学生管理者其性质就相当于学生的家长,处处要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工作原则;关心学生: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学习成绩、个好以及生活阅历等等,将了解到的学生基本情况记录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中,以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贫困生、单亲生、残疾生)高校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教育,给予他们特殊的物质照顾和心理安慰;尊重学生: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兼顾被动接受教育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创新,避免出现以惩罚为目的的处罚,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高校要尽量减少行政处罚,而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强调“自我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以高校学生处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为基础,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并且以学生干部为具体管理措施的监督与引导,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4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就是教育管理的事务繁琐、细微,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者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每个环节的程序与步骤。首先将学生管理规范做到细微化,注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环节的每个细微处,杜绝发生因为细微隐患造成的事故发展,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深入,学生管理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校教育主要活动者,学生在高校期间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做到具体,避免出现形象化管理。

5加强“队伍建设”理念

第6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更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任务。

一、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行为独立,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要适合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改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律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代学生的管理制度,这样,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为学生们将来的就业提供锻炼的机会,也能被学生们所接受。第一,建立学生干部群体,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设学生会,建立各个部门,要“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1]例如:学习部、生活部、体育部等等各个部门,其中设置各种职位让学生来担当。学生们可以为学校建设献言献策,加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自主管理。第二,学生自主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学生们根据个人爱好,可以组织相关的爱好者团体,建立社团,增添校园文化色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能够通过参加各个社团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添自己的阅历,甚至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大学校园本来就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帮助。第三,学校相关部门给予学生自主管理一定的帮助,学生在进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面对年龄相近的同学,在处理问题是可能不全面或不恰当,这是就学要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干部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指导,对于有重大问题,处理的权利还是交给学校,由校方做相关的工作。这样由学校领导,将最大的自由学生的学生自主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学校的长效发展。

二、“教育、指导、服务”的学生管理模式

教育、指导、服务是辩证的统一体,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在教育中指导学生,在指导中服务学生,要把三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第一,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身心的影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技术的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要加强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教育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教学,更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培养,要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就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教育以人为本,要以德育为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第二,指导,学生在大学阶段是从学校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是非意识,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对价值观的自导,使学生有明确的是非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学习,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学习方法上的掌握更加必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特殊性,即职业性。”[2]就业方面的指导,要做好专业、职业、择业观教育,学校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要有目的性的进行解说,是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对待职业,要树立正确的心态,自身不要有职业的偏见问题,这也需要老师的指导;第三就是服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例如:学生入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生活服务等等,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档案管理、贫困家庭资助、勤工俭学制度、学生升学、就业指导、提供实习岗位等等服务,都是学校应该进行的活动。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协调各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科学技术也逐渐进入学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数字化网络管理,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网络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管理者从繁杂的学生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第一,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一个学生管理网站,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管理方式,方便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空间。学生工作要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交流。这样平台,不仅方便了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同时也方便了校外学生对本校的模式的熟悉,有利于吸引人才选择本校。第二,建立学生网络管理平台,学生可以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例如,学校的相关制度、举办的活动、各种通知等等,方便了学生对于最新消息的把控,同时,学校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学校历史文化是每个学校所特有的标志,学生也可以通过浏览网站信息,了解学校历史、感受校园魅力、建设校园文化。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加关注专业技术的学习,创建网络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学习心得,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疑惑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或者将问题留给专业的老师,请老师们帮助解答。在整个网络平台建立中,要注意网络安全,禁止一切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吴萍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77-78.

[2]姚冰,姚蓉.试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应该转型[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1):98-99.

第7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管理 有序

随着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栋梁的一项重要途径,越来越关乎之后国家的发展进程,而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其中的教育和管理关乎未来学生的本身素质和能力,能否成为具有多方面素质人才就看在高校中的发展了。而最新的教育改革,又为高校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管理不切实。在当今的高校管理中,学生占据主要的地位,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校管理的一大漏洞,也是不切实际的空管理。高校的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落实自己的权利,由于被管理而缺失大部分的自主能力,是一种悲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本体的优势,以人为本,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很遗憾,当今的高校管理没有做到。

(二)所处环境不良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巅峰成员,作为未来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所需要接受的培养应该是来自全社会的,而不仅仅是来自高校教师的,为了建成我们国家高战略眼光的目标,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努力,他们今天所学到的东西,所接受的知识灌输,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是未来他们传授给下一代的,因此,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他们最好的知识讲解,最优秀的思想交流。

(三)本身情感“不丰富”。作为一个青年,其实本身会有很丰富的情感,但是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不丰富体现在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且自己的情感不被重视。对于高校管理来说,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严格、严厉、严谨。有些高校还将学校设置为军事化管理,在管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感情,没有做到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不难想象,未来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很难成为多素质化的人才,因为他们缺少最基本的思想品德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如何规范高校学生管理

法治化,即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进行治理的一体化方法。究其本质可以发现其体现在高校的管理者上面,他们将法律作为最权威的依据,在管理中体现出我们国家是一个法治社会,在能满足一定人文素养的同时,将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的法律化和规则化,从而能保证校园内的良好秩序,满足学生成长环境良好的条件。

(一)将管理权运行法治化处理。高校作为育人教人的存在,是一种行政化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于其他形式的行政主体,因此对违纪违法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是必须要做的,在其他方面,法律进校园、依法治校等理念更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不但能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1.高校管理权,一直以来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职能位置,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必须遵守各项法律原则,其中就包括法律保留――德国法律中的重要原则,用来表征法制治校。法制行政。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理论,它不会侵犯学校本身的一些权力和职能,但却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即在学生触犯一定的法律时,要按照法律本身办事,而不能因为是学生而有所包庇或是原谅,不能因为学校的一些文件或是条据条款来进行干涉,这就是所说的法律保留原则,也是很严肃和谨慎的一项原则。

2.在法律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还是体现在走法律程序时的顺利与否,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在学生管理的职能上也要依法办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正当的实施权利。程序作为事情的核心,作为进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它决定着这种管理是法制的还是人类本身恣意妄为的,是能否合理正确的实施权力的保障。一个正当正确的程序,是起源于最古老的自然公平原则,它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是法律程序化的重要体现。所谓的自然公正,即是人们最需要的公平,是一种最低限度,这种限度不可以在法律实施的时候抛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作为公证人和求证人,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语言讲解和实物介绍,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这是体现公平的一方面;二个是为了避嫌,自己或者与自己亲近的人不能成为案件的审判者和主法官。在满足自然公平原则后,正当的程序回事案件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法。一个正当且公平的程序是法律良好运转的首要条件。

(二)完善权利制度。在高校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切实利益,特制定了高校学生权利互助制度。所谓权利与责任共存,缺一不可。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学生权利的保障上,还有在遇事之后的权力应用上,他是学生拥有自己人权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权利制度是保障学生利益,法治化治校的不可缺少的一项举措。

1.申诉制度的完善。一直在讲,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体,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享有很多的权利,其中,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诉权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一N尊重学生的做法,也是保障他们权益的做法,那么你在学习和生活的时候,不需要再考虑其他不利的事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督促学生,在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上多下一些功夫。

2.复议制度的完善。在高校学生的权益进行损害时,学生可以自行上诉,教育机关作为复议机关对学生进行审查,这样在不损害其他利益的情况下,很好地完善了高校管理法治化的漏掉的地方,很好的保障了学生的权益。

3.行政诉讼的建立。进行司法介入的阶段,作为最具权威的司法程序,是进行维护权益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保障学生利益的最后一环,更是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最重要的标志,所具有的权力也是相当大的。而这样的行政诉讼也是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方面。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法治化是时代的标志,更是高校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必将为我国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学区是具有地理属性和教育属性的概念。从地理属性来讲,它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以及商业网点,是学生课外休息、生活、学习、交往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从教育属性来讲,学区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学校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把学生管理从班级前移到学区,把学区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阵地。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工作机制。一些高校尝试在党委下设校学区党工委,由学校学工部门及各学区负责人组成。学区党工委是学区的领导决策机构,主要包括制定学区的工作章程及发展规划,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协调学区和学院工作。各学区设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主要负责本学区的学生党建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区是独立的与学院平行的实体行政机构,设主任、副主任、组织员等领导岗位;下设负责学生党团建设、心理与资助发展、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等科室。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职责分工。为了进一步厘清学区与学院的学生工作职责,应始终把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原则,把与学业就业等有关的教育管理划归学院,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日常事务等划归学区,二者有效衔接,共同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职责。学区主要负责学区内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学区公寓文化建设、学区学生评奖评优、军训与国防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宿舍管理与服务,以及参与学院牵头的学生活动等工作。学院主要负责教工和研究生的党建、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科竞赛、班主任队伍、学风建设、教学区学生思想动态,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的大型学生活动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工作理念在于倡导以学生为本,以科学、优质和专业化的指导、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能;以服务引导的发展理念,注重教育管理功能向引导服务功能转化;学区与学院实行二级平行管理、条块结合的运行模式,打破学院与学区、后勤之间的界限,使学习的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

二、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动力

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管理者运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无法将教育的触角全面延伸,难以及时做好学生教育引导工作。随着高校实现后勤社会化,后勤部门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又使学生与班级、学院、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生活区的教育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此外,生活区的多头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需要。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他们不仅需要学到专业知识,还需要来自心理调适、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协助与指导,需要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他们多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成才欲望非常强烈。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使他们自我成才的自主意识愈发强烈。高校学生生活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公寓区搭建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解决现行管理瓶颈的实际需要。当下,学生公寓区无论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在硬件设施方面,学生公寓区的场所、设施不足,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在软件建设方面,公寓区的管理队伍不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薄弱,存在着重管理而轻育人的现象。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党组织都建在专业院系,在学生生活区缺少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有效载体。另外,生活区还存在多头管理、缺乏衔接和有效沟通、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程度不高等问题。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不少高校对学生公寓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书院制,在学生生活社区完成第一课堂外的所有活动,其必备条件是完全学分制,这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很难实现。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代表的社区制(自管会制),主要是将学生管理服务功能部分迁入学生生活园区,借助学生自组织,完成思政引领物业的功能,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广东部分高校为代表的延伸制,主要是加强公寓区文化建设,但无法充分发挥新形势下的管理育人功能。显然,以拓展学生工作阵地,实现学生工作重心平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主导的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新的实践。

三、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学区制改革是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其具有“以人为本”的内涵,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地位,注重对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塑造。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管理客体各种个性化的本意、特长、潜能及其发展目标,在认真分析管理对象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给个性发展需求以针对性的满足。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成就需求的群体,也是更多地渴望成功的群体。国内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对管理客体全面发展的尊重与激励,是今天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简言之,激励学生发展,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本体性任务。在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中,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情感管理;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是服务学生;人本管理的重要标志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人文教育。多元治理理论主张强化层级节制,权责界限清晰。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多元治理的角度是多元的,治理手段是复合的。多元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实现了管理的双赢。高校学生管理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诉求,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体制必须符合学生多元化的利益要求。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在保留原有的以“校—院—班”为组织体系的学生管理系统的同时,可在公寓区构建另外一个系统,即形成“学区—学生组织—学生”的管理系统。多元治理理论认为,学校管理机构不是唯一的管理中心,各学生自组织、志愿性组织等同样是合法权利的来源。同时,强调管理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模糊各行政部门与学生自组织之间的界限,并重视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强调管理在规则、政策等方面的制定与维护。此外,注重在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来承担各项学生管理事务。布鲁纳认为,教育应当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和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我国的教育学者以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对发展领域的划分作为内在逻辑,以时代和社会需要为领域设计的标准,把教育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健康个性”四个领域。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就是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重构。学院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学生的“学业”,即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区的教育目标是学生的“全面素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健康人格个性”。学院和学区教育目标的合理区分,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思考

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如何以此解决高校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国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各院系依然设立学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履行着相应的工作职责。国内部分高校探索的延伸制、社区制、书院制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超越式回归。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究竟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有何影响,是完全取代还是有效补充,这需要我们通过对学区制进行改革作出理性选择。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核心是要解决学校、学院、学区、教师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高效互动两大难题,它关系到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改革能否成功及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学校的功能是实现人才培养,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核心体现的是“人”的培养,改革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学区制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区制改革理解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确立人的全面发展为学区制改革设计的逻辑起点。要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制定各类主体的工作目标和确定各自应承担的具体工作。学院承担着教学的具体实施工作,要做好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做好专业教师在学区管理的引导和渗透。学区既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平台,也是检验改革效果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还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是教育者,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实践指导,都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能否做好队伍保障、制度构建、政策保障和环境保障,是学区制学生管理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校以及职能部门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采取的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制度和保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学区制教育管理模式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

第9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一)经济形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从国际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互相渗透。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发展较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不断增多,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企业在兼并与收购过程中不断壮大,出现了大量的岗位空缺,社会亟需人才。高校为了满足产业需求,纷纷开设当下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学生和家长在专业的选择方面,很多也在参考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选择热门专业,致使短时间内某一专业人数迅速增加,而一些专业相对萎缩,如此一来,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够进入就业前景较好专业的学生就显得自己很有优越感,有的甚至得意忘形,以为进入了专业的门槛就万事大吉,忽视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导致最后一无所成。而进入冷门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其他热门专业的学生时,往往容易引发诸如焦虑、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得过且过,消极对待的现象。加上贫富悬殊,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消费、生活状态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政治与社会形势带来的权益诉求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矛盾。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方针政策。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我国文盲率在逐年下降,在接受过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之后,特别是在高校不断扩招之后,20岁左右的青少年很多都有机会进入高校继续就读,高校在校生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学生家庭的需求和学生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表现出了比过去更大的热情,学生开始自觉地维护自身利益,主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在学校只是单纯地考虑专业学习的问题,向学校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直接,也会越来越尖锐,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三)文化因素带来的价值多元化问题

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不可忽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借助于大众传媒传播、以获取商业利润“产品”为目的、服务于大众消费娱乐的“大众文化”,已悄无声息地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消费取向和消费内容,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年轻且有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众文化”在对大学生塑造独立个性、丰富精神生活、拓宽知识面以及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方面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价值取向、思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

(四)大学生自身心理状况带来的盲目攀比问题

“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他们有的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害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喜欢攀比、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正确甚至扭曲,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花钱大手大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入学的“三大件”是收音机、自行车、手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大学新生入学所购买的“三大件”变成了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当代大学生之中存在着一种浮躁之风,盲目的攀比,部分家长无限制的满足致使学生们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无法体会到赚钱的辛苦,非常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五)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在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过程中,全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多,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而且现在的大学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毕业包分配。学生们考上大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多达五六百万,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远远超过了社会上工作岗位的数量。于是一些人往往刚毕业就失业。因此现在许多大学生对于前途感到非常迷茫,往往以消极悲观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虚度光阴,沉迷于网络游戏。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探究

新形势下存在的诸多问题,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如何采取相应对策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加强学生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具体行为的规范要求。学籍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转专业、转学等。教育部对转专业、转学等方面都赋予高校很多的权利,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规定实施细则对学生进行具体管理。高校应勇于承担责任,制定公平、公正的学籍管理制度,特别是在转学、转专业方面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让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更多公平竞争和选择的机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的美丽校园。

(二)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应该摒弃原来管理理念中一些陈旧的思想,多向一些发展较好的高校学习,引进优秀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领导应勇于创新管理思路,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念,不断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真正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要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养,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品行操守,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个性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的合格公民。另外,高校应积极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学校高效运行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以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出发点,确实把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落在实处。

(三)强化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着力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分阶段将德育教育主题落实到实处,引导学生爱集体、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培养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说真话,讲信用,做实事。同时,高校要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务的意识,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能力。

(四)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学校中校园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影响和陶冶着师生的思想和情感。高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网站、微信等舆论宣传阵地,从细节入手、点滴做起,积极培养和宣传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播正能量,倡导文明新风气,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高校应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大学生艺术团创造力,排演出更多更好的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优秀文化作品,让大学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得到鼓舞和激励。

(五)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