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高效生态课堂精选(九篇)

高效生态课堂

第1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动态生成;实践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却不知道到底缺了什么,感觉应该有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却不知道路口在哪里。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学习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时,心中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课堂所缺少的不正是叶教授文中形象列举的种种动态生成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语文课堂要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从那时起,我在语文课堂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培养,现将几年来对低年级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培养探索归结如下: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动态生成

识字教学是阅读、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又能提高识字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不妨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引导他们认识“老师”、“学生”、“同学”,接着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和心向需要,陆续补充“铅笔”、“书包”、“橡皮”等字词。这些字词就在眼前,就在嘴边,就在身旁,对它们的音、形、义根本不用花太大的时间和力气,学生就能运用自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观察彩图中培养动态生成

现行教材里安排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彩图,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个学习资源,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动态生成。

我在教学《操场上》一文时,就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说说各种器材和各种活动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引导联系学校操场设施进行小组交流:你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呢,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这样学生既能很快了解课文内容,又联系了实际,其直观形象所获得的学习效果自然毋庸置疑。同理,我们在教学《这样做不好》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讨论:图上画的情景在我们身边存在吗?这些做法为什么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通过看图和讨论,学生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还可以从中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的动态生成形成的优良人格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正是“十年树人”的最终目的。

三、在思考练习中培养动态生成

思考练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完成练习。在这样的练习中我们不能也不该要求学生的答案多么准确和完整,而应该甚至鼓励各具特色,我认为在这样的练习中,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中学到思考的方法。

《自己去吧》一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中有这么一题: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在引导学生作答时。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主讨论,动态生成——小到学会了一个字,大到掌握了一项技能,只要学生能说出哪怕仅仅是一个名称,都应该给予肯定。

四、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动态生成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的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让“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服务。

《自选商场》一文,就体现了编者在选材时注意了教材的生活实践性。我们在使用这一教材时,就可以假设几个生活情景,让学生结合生活尝试“当家做主”:给你固定的钱买合理的商品,有几种买法:给你固定的钱让你安排几天的生活,你准备怎么安排……这样在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让教材“活”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同时又让“活”的教材指导活生生的学生生活。《在家里》一文,同样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里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在交流与评价中知道哪位学生做得好,哪位学生做法不当,从而在生活实践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最终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

五、在创造想象中培养动态生成

第2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关键字:高中生物 高效生态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较高的课堂。生态课堂是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课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作为理科生高考的必考课程,生物教学在高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教好生物,学生如何学好生物,课堂是关键。“高效方能为师”,在“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形势下,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显得刻不容缓。结合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构建生物高效生态课堂谈谈个的人见解。

一、精细的教学过程设计

精细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高效的一个重要保障。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就是课堂的预先谋划,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柔韧有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等。其中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所谓“以学定教”,只有全面的掌握了学情,教师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情分析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对当前学习进度的分析,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的提前分析,以及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分析。《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面明镜。“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二、合理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设计这张蓝图的指引下,一个耳目一新的导入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生物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提问式导入、问题导入、由故事或者科学家轶事导入、新闻导入、直观式导入等等。譬如,在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时,采用图片直观式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新物种”,稀奇的物种引起学生的好奇,随后抛出问题:“这些新物种是怎么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学习,互助合作

自主学习,互助合作,是高效课堂的主体部分。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介于生物学科的性质,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自主学习,互助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以尊重、信任、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为前提,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上少讲,精讲,对于学生自己就能独立完成的内容要敢于放手。此外教师要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的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主动地去寻求答案。例如,在讲《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技术》时,教师可给学生放一段有关多利羊克隆过程的视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达到预期效果。

互助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本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巧妙的设置探究问题,让疑难问题在合作中得到解决,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了,才会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主动的“我要学”。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3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一、对生态课堂走向高效的认识

什么是高效生态课堂?将生态课堂和高效课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称之为“高效生态课堂”.

专家们在谈“高效生态课堂”时,有的说:“高效生态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还有的说:“高效生态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等,而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生态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

假定“?”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

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

2.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4.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学校的解放.

二、生态课堂走向高效的“三个离不开”

(一)高效生态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备课

教师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1.两角度备课.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

2.两条线教学.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

(二)高效生态课堂离不开教师观念的改变

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生态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

高效生态课堂的“命门”:“开放”是前提,“关键”定成败,产品是课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1.“开放”是前提: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放手就是爱,放手就是“放生”,开放就是解放.

2.“关键”定成败: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否真正觉醒和发挥.回到教育的“原点”,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用“展示”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

(三)高效生态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彩的提问

案例:某个教师在教"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的性质时,在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探究的情况下,设置了如下问题:

1.等腰三角形被底边上的中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如果全等,你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

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同时是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吗?

以上问题的设置,从知识传授的层面看是成功的,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毫无创造性的、被教师"转嫁"的思维.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形成问题意识,缺乏探索欲望,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也体会不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探究教学也不是高效的.

那么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如何设计问题呢?

1.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意识.但问题并非高不可攀,它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铺垫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答案.

2.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及时的点拨,适时的调控,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没有知识和方法的积累,探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探究的锻炼,知识和方法将是死水一潭.

原生态课堂摒弃了浮华,使教学具有原生态的朴素美感.课堂上没有俗套的语言、浮华的形式和虚假的手段,却有的是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激烈碰撞中激荡的激情.这样的课堂耐人寻味,虽绕梁多日,但却回味无穷.因此,“朴素”并非“平淡”,而是“平中见奇”,让原生态更精彩.

高效生态课堂的三条高压线: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真正的高效生态课堂:

一要“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数学味”.

二要“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

第4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1 “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即是自然、健康、和谐、灵动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相对.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强调教师权威,强调学生服从,压抑学生个性.生态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强调师生平等,和谐共生.它主要改变的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提倡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从个体独立式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学会向学生示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自信,从而造就他们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和创新的品质.它具有生活态、生动态、生成态、生长态、生本态、生命态等六大特征.其基本模式是“五三”生态教学模式,即学生学习时间与老师讲授时间之比为5:3,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5分钟.“生态课堂”的实质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其核心是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人,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 “生态课堂”实现高效的路径 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指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为“自学”和“爱学”;生动性是指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了“乐学”和“活学”;生成性是指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由“学会”到“会学”.要实现“生态课堂”的“高效”,必须保证“五三”生态课堂模式中各环节的“高质”. (1)自主预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对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辅助作用.自主预习可采取“读、画、写、记”等形式.“读”,即课前预读新课教材及参考资料,还可根据知识链接做好复习;“画”,即阅读时对课文中有关概念、重点圈点画线,或者是注眉批、分段落;“写”,即写预习笔记,包括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记”,即基本记住重要的词、句、段和概念等.检测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既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中,课前检测可让学习小组长负责. (2)学标引领.教师在制定学生学习目标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教参,研究本单元、本课时的课标要求,抓住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根据学生年段和认知特点,提出简短、明确、易掌握、能外显可测的学习目标,并板书在黑板上.在引领学生理解学习目标时,明确重点和要求,引导新旧知识衔接,指导学习方法. (3)自主学习与自主交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即可自我发现问题,并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再通过自主交流(对学、群学、合作学),即可合作解决更多问题.这两个环节要强调“六度”,即: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互动热度、拓展宽度、生成高度.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参与面是否达到100%?学生的表达、情感、书写如何?小组学习效率决定着课堂是否高效.“生态课堂”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建学习小组后,体现课堂“五互”:组内互检、组员互学、对子互帮、生生互评、组间互赛.课堂呈现学生有热情、讨论很热烈、互动有热度的“三热”学习状态.拓展需要宽度也要深度,注重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生成要有高度,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应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 (4)自主展示.展示是增强学习内驱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最好手段,是学习效率的直观暴露,是教师了解学情并决策教学的直接途径.“生态课堂”应该彰显“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课堂就缺少了温暖、力量、活力.展示时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的原则,以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为宜,不宜展示生成空间较小,比如定义、概念等.二是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形成集体参与、争先恐后、既互更动的良好效应.三是要杜绝漫无目的、信马由缰的无主题展示,避免表面热闹,但价值不大的现象.四是既要注重班级大展示,更不能忽略组内小展示,二者结合,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5)重难点引领和达标检测引领.能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尺.教师对重难点的引领是“生态课堂”的关键环节,犹如画龙之“点睛”,打铁之“淬火”.重难点引领应做到“五善”:善喻、善导、善联、善问、善点.引领技法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灵活运用.一是多媒体演示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直观印象;二是比喻说明法,用巧妙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三是情景表演法,通过创设恰当的语境或情景,让学生走近并走进教材;四是游戏法,根据实际情况,自编各种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五是联系迁移法,用巧妙的设疑、点拨,以旧知解决新知.如果说导学案是路线图,达标检测就是指南针.“生态课堂”的达标检测必须在课内进行.“达标”即达“学习”目标,课初明确目标,课尾检测目标,让学习目标贯穿始终,首尾呼应.课堂检测要坚持分层原则,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达标检测既可在对子间、小组内进行,也可以通过学生汇报、教师抽测、当堂批阅等方式进行. (6)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是“生态课堂”的情感表达.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学习小组,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正面引导,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评价口吻及时开展自评和互评.一是要采用正确性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做到把学生的发言引向正确或全面,树立准确、严谨的评价观.二是倡导激励性评价,积极鼓励并优先提问胆小或内向的学生,充分肯定敢于发言特别是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三是坚持及时性评价,教师要及时引评,并引导学生及时自评和互评,以避免学生产生失望倦怠情绪.四是注重延时性评价,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去分析、去论证.五是坚持多元化评价,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既要评价学习效果,更要评价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六是要有无声的鼓励,真诚的微笑、激励的眼神、热情的拥抱、赞扬的手势等等,这种简便、直接、有效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爱的浸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p#分页标题#e#

第5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关键词】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46-0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只有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究竟怎样才能构建真实有效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呢?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创设条件

预设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经验的展示。预设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并动态生成。

例如在一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校内教研课中,当老师提出“如果把4厘米、5厘米、12厘米这三条线段中的4厘米去掉,换成多少厘米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了?”这一问题时,多位学生都抢答道:“大于7就行了。”这位老师机智地说:“好,大家都同意,那我们就来一起数一数。”学生跟着老师开始数着:8、9、10、11、12、13、14、15、16、17、18……数着、数着,学生回答:“不行了,太大了。”这位老师追问:“怎么?刚才你们都说大于7就行,现在怎么又不行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厘米数应该在8到16之间,从而强调看问题要全面、要辩证。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教师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平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

二 因势利导,使生成更具生命力

学生在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出错。教师要能有效地挖掘利用好这种“错误”动态资源,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资料,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矛盾心理和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经历知识形成的动态课堂,使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张扬个性。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练习:(快速抢答)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9/16。师:同意9/16的学生请举手!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纷纷举手,慢慢地有的学生开始议论了:涂色正方形的边长不是3,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纷纷陷入思考。这时教者因势利导:涂色正方形的边长不是3(并利用课件演示涂色正方形的边长大于3),那涂色正方形的面积能用9/16这个分数表示吗?

师:你能想办法解决涂色正方形的面积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吗?

生:把空白部分的4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拼在一起,正好是6格,涂色部分就是10格,占大正方形的10/16,化简后就是5/8。

师小结:这位同学从空白部分入手,从反面来思考,先求出空白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3/8,由此推测,涂色部分占了大正方形的5/8。本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为了转化而被题目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转化是在认真观察、思考、操作基础上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因势利导把错误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使探索更具生命力。学生在倾听、争辩、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对课堂中及时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应及时把握,机智处理,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 适时调整,有效利用生成

第6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堂;生态;效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和学的主客体,是学习成长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因此,不能不关照每一个生命的生长和课堂的生成。由此,我想到了“改善语文课堂生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个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的成长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他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里就彰显着对学生生命和学习主体地位的肯定和重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最多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写、教师考学生背,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学生的生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关照。随着世界各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意识也在明显增强。因此,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主动自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有效培养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各方面健康成长。

二、关注教师的生命,促进教师的发展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学大纲的“贩卖者”、学科教材的“二传手”、各种试题的操练者,教师被物化、异化为大纲、教材和试题,泯灭了本体生命的生动与灵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生命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与空前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解读课标,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可以创造性地参与教研,可以创造性地发展专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教师的学习、工作、科研都是教师创造工作的载体、职业幸福的所在,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生命的保障。总而言之,教师教学工作的创造性特质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质的尊重,教师专业的发展就会有更多更广的空间。

三、关注课堂的生成,提高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

第7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态生成 实效性 探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堂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要走向师生平等交流。实现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生成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习惯地从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和学习结果,使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一、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的实施过程

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动态生成式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预期设计、创造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交流与总结,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施过程为:

1、情景预设,准备生成。知识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适宜的情境。会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问题是,教师的预设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勾起学生联想的情境?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应注意以下四点:(1)备课应备好“可能”。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教材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多地去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2)备课应备清“轮廓”。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3)备课要备留“空间”。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问题应在考虑之列。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分组讨论,适当指导。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是动态生成中的关键环节,讨论的方式多样:有同桌讨论、前后左右讨论、小组讨论等。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其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应当尽量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让学生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中心进行讨论,以免偏离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

3、汇报交流,引导总结。在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后,让每个学生有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交流的能力。合作学习之后。让学生对自已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前面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有不同的展示方式。既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在展示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并由调查组同学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争论,深入交往。尊重差异,形成共识。教师要注意把自已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然后根据分析讨论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对每一个以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在交往中,学习了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明显提高。

二、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三个要点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是动态生成教学的前提。动态生成式教学要求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强调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而教师则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第8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教学看作人的生命活动、使教学关注于人的真实的生命成长,体现着现代教学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核心理念正在逐步渗透,一些教师也开始尝试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然而,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动态生成课堂的有效建构策略

2.1 平等对话,营造生成。

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数学课堂能让学生自主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像是节外生枝的内容,教师也不能批评和置之不理,而应该适时提供“阳光、空气和水分”,促成新的知识的建构与新的资源的生成。

2.2 巧用变式,诱发生成。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本具备对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元认知,适当启发、巧用变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与生成。

如:苏教版《数学》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与方程”部分

已知椭圆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在椭圆上有一点M,使取得最小值,求点M的坐标。

解题分析:设点M到椭圆右准线的距离为d,容易发现,即2|MF|=d,故问题转化为“在椭圆上求一点M,使它到点P和到椭圆右准线的距离之和最小”。

教师给出变式1 已知抛物线,点P(2,1),求抛物线上一点M,使最小。学生类比原题的解法轻松解决变式1。

师:同学们能够自己给出一个变式题吗?

生1:变式2 已知双曲线,点P(2,1),F为双曲线的右焦点,在双曲线右支上有一点M,使取得最小值,求点M的坐标。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变式的呢?

生1: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这三个题都是利用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而且|MF|前面的系数应该是这种圆锥曲线的离心率的倒数。

师:说得太棒了。

生2:我还能给出变式3呢,只是还没有完全想好。

师(惊讶状):哦!说说看。

生2:变式3 已知椭圆内有一点P(1,1),F为椭圆的右焦点,在椭圆上有一点M,使取得最值,求点M的坐标。

师:哪里没想明白?

生:不确定使取得最大值还是最小值。

师:这个暂时先放一放。我有个疑问,按照×同学所说,|MF|前面的系数应该是椭圆离心率的倒数,怎么会是1呢?

生2:刚才的几个题都是利用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来解决的,我这个变式是用椭圆定义“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是个常数”来解的。

师:有创意,赶快与大家分享吧。

生2:设椭圆左焦点为,由椭圆定义可知,所以,,我知道了,应该是取得最大值。

师:为什么?

生2:,此时M为线段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

师:原来如此。

生3:也能取得最小值,当M为线段的反向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就取得最小值了。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由,可得。

师生:太厉害了。

生4:双曲线中也能这样变式。

生5:当点P在椭圆外时还有变式呢。

……(此时的课堂“沸腾”了)

评析:教师立足学生已有认知,通过变式使学生明白了三种圆锥曲线有很多相同的概念与相似的性质,还有不少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加以研究与解决,课堂也因此而焕发了生命。

2.3 宽容错误,保护生成。

课堂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高明的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犯错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加以利用,“变废为宝”。这样的教师必将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课堂才是的动态生成的。

2.4 及时反思,优化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反思、调整、完善、再生成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第9篇:高效生态课堂范文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面对始料未及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新信息,根据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与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而不一味拘泥于教案。相反,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这些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练习课时,出示了下题:

观察下面的梯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和讨论,很快发现了上面“三个梯形上下底的和相等,高也相等,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这时,我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如果面积和高都不变,它的上、下底还可能分别是几厘米?你能再画出几个这样的图形吗?完成之后组内交流”。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时,做过类似练习,我想学生完成起来没有问题,大部分学生确实都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但是我发现还有一个组的同学在小声地争论着,其中一个平时伶牙俐齿的小男孩脸却憋得通红。于是我走过去摸着小男孩的头:“说说看,你们在争论什么?”小男孩委屈地说:

“我想,只要上底增加多少厘米,下底就减少多少厘米,高又没变,面积肯定不变,我就0.5厘米、0.5厘米的变,结果,画到第三个图,图形变成了上下底都是4.5厘米,他们都说我错了。”说完气呼呼的坐下。

“本来就错了嘛,老师让画梯形,你却画成平行四边形。”同组的一个同学也不示弱,

“老师要求只要面积和高不变,没有规定一定要画梯形呀?”······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辩论了起来,我惊喜的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出的精彩火花,决定抓住这一意外生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我激动地说:

“某某同学真了不起,他能有序的进行思考,这样便于发现规律!我们把问题改一下:画出和已知梯形面积和高分别相等的图形。试试看,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边画边情不自禁的在小组内小声的交流着、讨论着、惊叹着。组际交流时,大家争先恐后:

生1:“我们组画了好几个梯形,最后还画了一个和原梯形相颠倒的梯形,我们想,和已知梯形面积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有无数个。”

生2:“我上底1厘米1厘米的减少,下底就1厘米1厘米的增加,最后画出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们画了一个倒三角形。”

生4:“我们画了一个长方形,我想,如果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14厘米,还能画出正方形。”

生5:“我发现这些图形是有联系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太有意思了。”

老师:“既然这些平面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那么我们在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能否统一成一个计算公式?”

学生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生1:“可以统一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2:“把梯形的上底想象成0,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0+9)×7÷2=31.5”。

生3:“当梯形的上下底相等时,梯形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4.5+4.5)×7÷2=31.5”

“也可以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计算方法和平行四边形一样。”有人及时补充。······

多么精彩的回答,多么深刻的思考,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而这一切的获得是那么的自然、顺畅!我们在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曾费尽心机,也难沟通这些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其它图形的面积这一独具特色、富有新意的发现!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真会动脑子!经过你们的辩论、操作、合作、思考、讨论、交流,沟通了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探索出了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独具特色、富有新意的解题思路。这一独特的方法,是谁提供给我们的?”

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一下子都投向了某某同学,某某同学也显得异常兴奋,同时脸上充满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