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建筑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

第1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的风格艺术;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在艺术形态和规模和建筑难度上都有巨大的变化,建筑设计方法越来越倾向于西方化国际化,这种建筑设计方法理念正在冲击着我国国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建筑师过于追求与国际接轨而导致建筑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建筑缺乏内在的设计理念灵魂。有些建筑师在对建筑设计时缺乏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建筑设计方法过多模仿国外的设计方法,不能将我国固有的历史人文特色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这些问题都是建筑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筑设计在吸收引进外来设计理念方法的同时应当有自己的创新,将时展的特色我国的文化历史元素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不应当认为外来的设计模式就是好的,不能全盘接受。对于国内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应当“走出去还能走回来”即了解吸收国外设计理念,在充分肯定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能够清楚认识到我国建筑设计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发扬优势弥补缺陷,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设计取得进步和发展。

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

1.1建筑设计

建筑是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要素,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人们对建筑功能最基本的需要,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特色、民风习俗。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同时有作为建筑的载体,建筑设计方法是一个地域或者一定时期特定的历史产物,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建筑设计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近带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一体化逐渐加深,建筑设计方法更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并且涌现出一批建筑设计方法和特色分明的建筑。在一个城市中,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它既可以使城市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产生有理有条的美感,也可以使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使城市整体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城市建筑在增加了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使得市内绿化地带减少,城市交通道路紧缺导致交通受堵,由于建筑功能变多变复杂也使得城市对能源的消耗变大,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大。而建筑设计可以最大可能的解决建筑占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或者改善建筑自身居住工作环境的特点更加接近自然和健康。建筑设计方法是一个时代固有的特色,包含有最新的科技、最时尚的艺术形态、最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最贴近时代历史人文特色的内涵等等。

1.2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建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为人们提高了必要的居住场所和办公生产场所,它能够提供给人们所需的水、电、能源、声音、光线等等生活所需要素,这就是建筑的功能所在。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进步使得人们在追求功能之余更多的提高建筑精神层面的需求,即使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能反映出建筑的品味和建筑的特色。标志性建筑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地位或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好定位方式。例如,中国北京的天安门、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英国伦敦的惠灵顿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建筑,这些建筑多包涵当时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历史很好的保留下来。这就是建筑设计方法对建筑赋予的时代特色。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

1.3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建筑设计方法是与当下科技和建筑技术相适应而发展的。建筑设计方法既是一个时代人文历史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建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正式那个时代钢铁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在对建筑进行评价时,要从建筑内在和外在的设计方法上来看,一个建筑的设计形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一个设计师在建筑中所暗含的个人色彩和设计艺术形态倾向。不管怎样的设计风格和个人感彩,建筑设计始终要做到能够满足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尤其是建筑机构的设计不应当脱离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当严格遵照建筑设计师的职业规范和建筑所在地区或者国家的规范,应当满足以人为本的特点。现代建筑在对设计方法上有了新的要求,将环保生态理念和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求。这是建筑设计方法时展的结构。并且建筑设计方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着这样的原则。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不仅要从设计者出发还要从建筑的开发方和建筑的使用者三个角度共同出发,以便实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当代建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规范发展较快,并逐渐达到统一默认的设计状态,但是字20实际中叶开始,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形态逐渐多样化,不同流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其相应的建筑使得人们对现代建筑有着不断的认识,同时这些流派艺术形态也在推动这当前建筑设计的发展。当前最为时尚的建筑设计方法往往是打破了传统规则建筑形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曲线设计形态,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形态使得设计过程更加复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复杂的建筑设计更加便捷,并且能够全程模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系数和技术难度系数。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形态是当下时期统领建筑设计的风向标。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现代人们对艺术美学的重新认识更多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含有这些建筑艺术手法的建筑的问世使得人们更加的认可了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但是如何在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多样化的时代保持自身建筑优秀特色也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叶燕华,刘琳,孙伟民.美国砌体结构规范中强度设计规定及设计方法[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聂建国,王宇航,樊健生.翼板完全断开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研究[A].2010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祝介旺,柏松,张路青,杨志法,伍法权.预应力锚梁的设计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第2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几年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所谓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以就是不仅要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上考虑,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应将其置于和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探索和策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逐渐成为新建筑试验的一个主要方向。

1.在建筑设计中加强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对由于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了来自自然的报复,为了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就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所谓生态理念,是指人们对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发展、生态环保的观点的认识,这一理念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须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理念的体现,这也是人类在保护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上的有效策略之一。

生态建筑是生态理念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在生态建筑中十分强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建筑在使用期间可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它不仅要求建筑设计对建筑本身的合理性加以考虑,还要求设计者对建筑内外环保理念的科学和系统性加以研究,生态建筑让人们的学习、生活、办公、游玩等方面都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挂钩,引导人们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节能意识,坚持低碳生活理念,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生态理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建筑设计目标与原则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已开始全球性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繁荣昌盛和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想,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建筑,通过对物质和能量的合理、综合运用,从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1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首先要满足空间和功能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集约化,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节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注重于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实现人类居住的舒适、高效,使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即是一个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并达到和谐、良性循环的目的。

3.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对于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

3.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4.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4.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4.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合理的运用高层建筑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设计;(2)在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凹入不同深度的过渡空间;(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4)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从而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日晒引起的温度;(5)平面处理上建议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还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有效节省运转能耗的40%。

4.3生态高技术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适宜的室内湿度和温度,满足人体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减少空调能耗)。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以上目标,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生态高技建筑师不懈追求的方向。其具体的设计手法是:

4.3.1引入绿色植物创造宜人的景观

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园般的舒适环境。

4.3.2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采光中庭设计,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的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跟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制冷需求的消耗。

4.3.3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

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尽可能地获得自然通风。针对不同的风速和风向,可以通过百叶窗开合的调节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全来控制室内的气流。此外,做为生态高技建筑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型玻璃以及太阳能光电材料等,将这些新材料、新能源合理的应用在生态建筑服务上,会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

5.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发展历史将不断被续写,但是无论如何,生态建筑理念是建筑设计需要一直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建筑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只有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才能保证建筑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自然的需求,才能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刘炜.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4.

第3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佛寺建筑、发展脉络、类型分析、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类型学的相关理论

所谓“类型”,是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识别。 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强调,“类型是建筑的原则”。建筑类型学,即通过对现存建筑的场所和形式进行抽象分析,根据其内在的结构,找出具有相同“原型”的部分进行分类,从而观察其变化的路径和方法。这种概念承认相同类型建筑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和特质。“类型”不是一种表层结构的形式,也不同于按照原样不断重复的模型[1]。

类型学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内容,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共同呈现。从时间向度研究建筑的类型,是对某一时间段内,在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具有的建筑场所和建筑形式结合后产生结果的研究;从空间向度研究建筑的类型,是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反映该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具有的建筑场所和建筑形式结合后产生结果的研究。这两个向度共同呈现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1]。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应用,使佛教寺院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新的物化场所或精神场所的产生,还是新建筑形式的出现,都呈现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繁衍过程。

二.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类型分析

大乘佛教为利益众生,强调广授博学,制定五明为修习佛学学人所必学的内容。“五明”是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建筑即属于工巧明的范畴。因此,古印度很多建筑都体现出佛学的智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古印度地域上的寺院建筑,受佛学教育和学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在寺院建筑场所和建筑形式上的特点。尤其,佛学教育对寺院建筑的影响深远。佛寺建筑是信众修行和受教育的场所,是传授佛法的物质载体和物化的空间场所。因此,佛寺建筑的发展随佛教教育的演进,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体现出佛学文化及智慧的延续。

在中国,佛教教育传至今天,有三种方式,即师徒教育、精英教育和现代教育。师徒教育是汉传佛教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教育方式。精英教育,也称贵族教育。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活佛转世制度下的活佛培养教育。现代教育是一种提倡教育规模、教育方法、教学目标及教育效率的教育方式[ 明玉.内修外弘 续佛慧命――传明法师谈佛教教育与弘法事业,佛缘网站,2009 ]。

在过去的佛寺建筑研究中,尚未有类型学角度开展研究的报道。在下面文章中,以时间和地域为线索,以汉传佛教学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方式为基础,对汉化佛教寺院建筑在建筑场所和建筑形式上的特点进行类型分析研究。

2.1缘起――印度“竹林精舍”

最早的佛教建筑要追述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的年代,名曰“竹林精舍”。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沿袭印度沙门托钵制风俗。以三衣一钵,日中一食的生活方式,以严持净戒,如法修道的初始教育方式,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白天行走乞食,晚上就地在森林里休息。佛陀和僧团途经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虔诚皈依。在王舍城以北两里的地方,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和他的僧团,用以结夏安居。竹林精舍为比丘们在风雨中修习提供必要的场所。竹林精舍里的主要建筑只有供比丘避雨修习的房舍,和供比丘们雨天进食或听法用的讲堂。讲堂可以容纳一千比丘和一千在家信众,是精舍最有用的设施之一[2]。这就是结夏安居的起源,也是最早的佛教寺院建筑的雏形。是为佛学教育的“内修”与“外弘”,建造的生活和受教育的建筑场所。

2.2本土化的中唐以前汉化佛寺建筑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年传入中国,经历六百年的输入和学习,至隋唐时期恢弘壮大。受到中国皇权、以及与中国儒、道文化融合的影响,佛寺建筑也循序渐进地演进转化。

在中国,“寺”本是汉代官署的名称,中国最初的佛寺布局多是参照汉朝官署而建造的。东汉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马寺,就是根据接待外宾的官署改建的。另外,自北魏开始,许多人把自己的住宅府第布施给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即“舍宅为寺”。因此很多佛寺的前身是由许多院落组成的住宅。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作为生活和教育场所的佛寺在接下来两千年的发展中,一般都具有院落布局和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前低后高建筑场所和建筑形式的特点[3]。

汉魏时期的佛寺规模通常较大,用地较为方整。以网格状交通为主,内部功能完善、建置完备。按照大的场所功能分类,从佛寺原型中的讲堂和僧舍,延伸分为对外学修区和对内学修区以及后勤服务区[4]。

隋唐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兴盛的历史时期。佛教事业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发展。这一时期农、工、商业的空前繁荣,更是为佛寺学修弘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僧俗众生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受教育环境。唐代和宋代还出现对伽蓝七堂的规定,即佛寺中根据功能的要求,七类必不可少的建筑场所。至此,汉化佛教寺院建筑完成佛寺建筑的本土化过程,形成比较完备的建筑功能场所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寺院建筑。

2.3归于本源的两宋禅宗佛寺建筑

隋唐时期寺院经济高度发达,僧团规模空前膨胀。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中印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诸多差异,佛陀原始教团的学修和管理方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与佛教本源异化的现象。一些地方出现戒律松弛、管理失序和部分僧团成员腐败异化,并在某些方面也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导致唐末时期的灭法运动。在“会昌法难”[ 武宗灭佛,佛教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当时因为道士赵归真等得到信任,宣扬佛道不能并存。]之后佛教各宗破坏严重、元气大伤。

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保障佛教圆满的传承,唐代百丈怀海禅师自立禅院,制订清规,率众修持。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佛教寺院多奉行“农禅并重”的生活方式。由于经济上自养自足,许多佛寺进入到乡村山林的广阔天地中。由此,汉化佛教归于本源,佛寺建筑规模明显变小[4]。

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建立以方丈传法的法堂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发展出“教务”和“后勤”两条场所功能轴线,僧堂、经藏等教育建筑及配属功能居于法堂西侧;厨房、钟楼等后勤类建筑居于法堂东侧。

与汉唐时期的佛寺相比,《禅门规式》中提出“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观念,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性的信仰[4]。 禅宗主张清静无为,寺院建筑也在回归中表现出朴实无华的建筑特点。这一时期,寺院建筑不以追求宏伟壮丽和取悦信众为目标,而强化寺院建筑教育属性的特点更为明显。

2.4世俗化的明清以后佛寺建筑

佛寺建筑世俗化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渐趋衰颓的元明时代。这一时期,虽然对佛教积极推崇,但由于佛学教育上的失误,使佛教信仰逐渐世俗化、鬼神化。

与唐宋时期的佛寺相比,元明之后的佛寺教育内涵日趋淡薄,而崇拜和宗教服务功能则得到强化。在原唐宋时期寺院的中轴线上,增加了许多崇拜和礼仪性殿堂,而原本具有学修功能的建筑则一再被压缩。大雄宝殿里,佛像居中且占的空间较大,为人服务的空间所剩无几。念佛堂和禅堂的规模也明显改小。法堂虽设而常关,藏经阁本意为图书藏阅的教育建筑场所,但明清之后则只剩下象征意义了。这无疑是教育与信仰的分化。“五百罗汉堂”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艺术的产物,规模堪比唐宋时期集参禅、起居、用斋、议事等内容于一体的多功能僧堂。罗汉堂内塑像千姿百态,塑造五百罗汉解脱自在的状态;但内部空间狭窄,除了观赏、供祭等崇拜功能,无法进行真正的学修活动。

在大文化渐趋衰颓的时代,自然也带来支流文化的衰微。这一时期佛寺建筑的场所功能带有比较多的崇拜和宗教服务的特点。

2.5现代化的近代佛寺建筑

当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科学的社会,理性的弘扬佛理,才能契合当代人的根机。自民初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念,受到印顺及赵朴初等后继者们的推崇,发展成为“人间佛教”的思想。人间佛教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关怀,为佛教在当今社会的推广开拓了道路,使佛教更为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本着“内修”与“外弘”场所功能和精神的需求,当代佛寺布局普遍具有三大功能区――学修区、事业区、公共区[4]。

学修区,多借鉴世尊宗喀巴大师所开创的格鲁派寺院模式。以教育为中心,重视学修体系的建构。要求较为安静和完整的学修环境,包括教学空间、研讨空间、行政空间、居住空间等。各僧俗学院、研究所、文化中心等建筑的规划设计,都采用“书院”化的布局方式,分区而治。

北京龙泉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汉传佛教寺院。新寺毗邻明清时期的老龙泉寺,位于凤凰岭山麓延伸部的缓坡地上,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贯穿整个寺院。该寺最前端是佛殿区,之后利用大雄宝殿与学修区之间的高差,自然分流游客与学人的交通流线,以保证宁静的教育氛围。该寺的学修区按照次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学院。根据学人根基的不同,各学院的学修活动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所围绕的核心建筑也不尽相同。建筑体量多以二至三层为主。各学院通过水系和庭院联系在一起,为学院师生静思、交流、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场所。

事业区包括各种事业部门、事业团体及弘法终端等机构。作为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也是当代佛寺对外服务的主要部分,人员流动较频繁,有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和对外出入口。事业区的中心位置一般用来承载参观接待、礼仪崇拜、法会佛事等活动。将接待中心、文化传媒、社会教化、慈善公益等场所功能“簇式”组织在其周围。

苏州西园寺,建于明嘉靖年间。近年来,在对公众的教育和弘法方面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其极具新意和特色的事业区,这是一个由废旧仓库区改造而成的“弘法大市场”。规划有讲堂、画廊、书店、禅茶馆、素食馆等面向社会大众的佛教文化街,临河面向城市完全开放。下一阶段,该寺还将继续改造部分工厂作为具有园林特色的“禅”文化教育园。

公共区包括多功能殿堂、图书馆、斋堂等大型使用空间,与学修区和事业区密切联系。此外,还有行政后勤区、景观园林区等配套功能。

信仰的回归以及现代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使这一时期佛寺建筑场所和形式向着多元价值取向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当代佛寺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和设计思路

对于中国佛寺建筑的发展按照时间脉络和类型进行分析,是为了在当代佛寺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警惕同样问题的出现,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

3.1“内修”与“外弘”并重

佛教之所以能够存于世间,正是因为它有不共世间的内证法门。内证即是通过实修获得与真理相契合的境界。佛陀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证悟宇宙人生真理,广宣教法的。因此,当代佛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这两种思想的共同指导。

3.1.1建筑场所功能和形式的多样化

1)佛殿和法堂

顾名思义,佛殿用于供佛,法堂用于讲法,二者均是佛寺里的大型殿堂空间。既为“内修”也为“外弘”。随着当代佛教的发展,佛殿除了供养佛像,也是较为重要的法事活动和僧团上早晚课的场所。不仅建筑形式要庄严稳重,内部场所空间也需要考虑视线和听觉要求。无柱或少柱的多功能大空间是很好的选择,既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又符合具体的场所功能[5]。

2)藏经阁

僧人的研修空间是当代佛寺的核心,是内修的重要场所。随着佛教逐步走向知识化,僧人需要大量阅读和研究佛经以及相关经典。类似于当代社会中的图书馆,藏经阁不但需要大量藏书空间,还需要提供个人阅读、研修的空间。

3)禅定空间

禅定空间更是内修之所在,需要宁静、自然、避免外界干扰。因此需要考虑私密和一些神秘的色彩。当代禅定空间根据具体场地条件,可以呈现出多样的特点。集体禅堂、个人禅室、禅居合一,以及优美静谧的园林庭院皆可成为禅修的场所。

3.1.2场所精神的多元化

1)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触佛法的场合出现多元化倾向,有的佛寺已经拟建养老院和医院等慈善机构,加强人文关怀也是佛法外弘的一个重要体现。

2)和谐社会

近年来,许多公众性的大型节日庆典和公益性的祈福经忏活动在佛寺中举行,成为佛教外弘、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这种大型活动场地,可以结合广场和庭院来设计。加强其开放性和亲和力的营造,会使佛寺建筑日益成为一种服务社会、和谐社会的教育性公共建筑而引起社会的关注。

佛寺建筑既是佛教道场的物化场所,也是一种公共教育场所。设计当代佛寺建筑,要“内修”与“外弘”并重。不能一味追求寺院规模宏大、装修奢华,浪费土地和金钱,背离佛教本源;也不能使佛寺建筑走向鬼神化、迷信化,而让有善根的大众望而却步。从中,既遵从建筑本源――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又从场所和形式上体现出佛教利益众生的清净发心。

3.2现代化和生态化的配套设施

当代中国佛寺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重视现代化和生态化的配套设施。因此,要打破以往的定式思维,敢于放弃固有却不合理的部分,向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已经逐步实现佛寺建筑现代化的地区学习。

3.2.1室内通风采光环境的改善

中国传统佛寺建筑普遍存在室内空间幽暗,采光通风、卫生条件欠佳的问题。这种幽暗的环境虽然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但是在当代却成为大众走近佛教的隔阂。

佛陀悟道后曾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说明佛与众生平等的不二思想,结合现代人的科学观,佛寺建筑应该更加开敞和明朗,为人们塑造一种亲切、祥和的心理感受。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南岳山光明寺大殿,用新的结构形式营造理性、光明的室内空间(图3-1)。

3.2.2环保、生态的理念

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与佛法的缘起论非常相应。因此,应设计建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并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新型佛寺建筑。例如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生态循环放生池、屋顶及建筑立面绿化以及被动式节能设计手段等。

台湾新妙法寺设计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其内部所有照明设备都采用节能设计,屋顶设置有太阳能装置,以提供额外的能源补充;外墙大面积微晶玻璃幕墙应用,以利自然采光与通风,经过准确计算的外墙斜面角度,使下雨天雨水下滑时可以清洗玻璃幕墙的表面[6](图3-2)。

3.2.3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当代佛寺建筑已不是封闭型的内敛空间。在僧俗分区管理,不打扰僧人自身修行的基础上,应有更多场所供大众自由出入活动。比如停车场、用于举办大型佛事活动的广场、对大众开放的图书馆等。

3.3隐性关联

隐性关联即通过佛教文化中的某些特定的符号或传统,通过错位或抽象变形,使其表达传统含义的同时又具有新的场所功能和精神载体。这样既可以摆脱传统形式、风格、建筑材料的羁绊,又可以在深层领域看到佛寺建筑的场所精神[7]。所以,需要重视这种设计思路。

陕西省法门寺新舍利塔,由台湾建筑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外形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舍利塔前是一条长达一千两百三十米的“佛光大道”,道路两旁是诸佛菩萨的石刻雕像。象征通过菩萨的接引,经过佛光大道,到达彼岸,以合十的舍利塔为象征的佛国,成就佛子修炼成佛的轮回(图3-3)。

3.4空间意境

佛陀和僧团最初在山林间行走思考,在树下或者果园讲法开示。这种亲近自然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避免被打扰,潜心修行。另一方面来讲,大自然本身也充满了禅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修行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因此,在保证佛寺“形式追随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室外空间意境的营造。增强自然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寓禅于景于物。使大众和游客行走于其中,既能保持良好舒适的心情,又能在无形中接受禅意的熏陶。

四.结语

各时代的佛寺建筑都是在最初的佛教建筑原型基础上,以时代为背景而演进,以当地文化为给养而融合,使建筑场所和形式不断组合变化,产生当时当地的佛寺建筑。

在当代中国佛寺建筑设计中,需要重视“内修”与“外弘”并重、现代和生态化配套设施、隐性关联以及空间意境的问题和由此演进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6-17,38-47

[2]一行禅师.故道白云[M].线装书局,2007:111-113

[3]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1-24

[4]漆山.学修体系思想下的我国现代佛寺空间格局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11

[5]袁枚.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8

[6]刘书恺.“人间佛教”场所精神下的地域表达,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2

第4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及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建筑及其设计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一种发展趋势。所谓生态建筑,简而言之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建筑看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中各种要素的准确分析和有效的布置,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中循环使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应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诸如周边建筑群及交通、通讯、学校状况和其他生活设施的协调配置等因素。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2、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3、安全性原则:住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况下的安全。

4、方便性原则:住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主要体现在住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5、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与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环境。从技术层面上,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1)选址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2)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尽量使用再生资源;3)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努力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4)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资源化,以及再生利用;5)建筑环境健康舒适,日照良好,自然通风,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而要做好这样一个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设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2)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除为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外,也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3)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再生,无污染,因此太阳和风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和通风系统的设计。4)利用能量转化的原理,使用太阳能收集器和光电转化器利用地热资源;提高原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量等。

四、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概念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4.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

4.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五、生态建筑研究的发展趋势

5.1重高技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思想技术生态论者主张生态建筑的设计力量基础应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这种理论强调功能与技术以及工程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积极地运用当代最新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5.2注重地域文化的原生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可行性”建筑理论及实践体系,其分支理论相互交叠、作用,引导出生态建筑实践的百花齐放,但以上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及其带动的实践探索的大趋势。这些理论研究均有各自适用性和前瞻性的积极一面,同时从辨证的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发展、扩散,也正是在不断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

六、结语

生态建筑最终是要回归自然,人们着眼的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生态平衡的意识应该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这种生态建筑的意识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设计师,最终的目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至少要减轻人的活动对环境的负干扰,推动生态系统向稳定协调和平衡的方向发展,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去创造新的有本国风格的生态建筑。

1.《生态建筑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 山西建筑2006年第11期

第5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载体;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的含义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因此,建筑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方面看,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从精神方面看则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概括地说,建筑文化的内涵可理解为四个方面:1.建筑载体,即建筑实体的形式,可见的,是完成的环境的一部分;2.建筑实体形成的设计方法,指简单的建筑设计方法论;3.建筑设计方法的创作思想,指更高一步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流派等;4.建筑创作思想中所体现的人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哲学观和审美观等。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剖析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建筑涵盖广博而深远的艺术思想。以下试选择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征的四合院及园林造园中的“留水口”作具体分析。

2.1 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最具广泛性的传统居住模式,而事实上在南方也存在着这种建筑方式,如浙江、重庆民居中的“天井”、云南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等。它以十分简便的方式在室内室外之间划分出过渡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这些具体的“院落”形式是看得见的东西,即前面所讲的载体。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2.1.1 低层次的理解 “围合” 的设计手法,即将四幢房子沿周边布置,追求一种较为封闭的、以“我”为中心相对安逸的空间。

2.1.2 中层次地理解“聚”、“共享”的创作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的地位和作用(《墨子.经说上》:“宇东西家南北”),尽管在房间布置上也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制等级,但合院的“共享”是不争的事实,是“家人永聚”在建筑上的体现。

2.1.3 高层次的理解传统建筑对 “亲情、人情”价值及“天-地-人”思想的体现。中国文化讲究“家族崇拜”,即对先祖包含有莫名的 敬 仰 与 畏 惧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先 祖 即“神”,它存在于“家”中,因此传统四合院注重“内-外”分隔,强调“墙”的重要性,通过“墙”的作用使空间一分为二,从而得到祖先(即神)特别的庇护,体现一种闭关自守的思想;而西方文化的“神”是独立于家之外的教堂中的,因此西方合院更注重空间的渗透,形成“内-外 -外 ”的空间关系,以此在心灵上向往“神”,并得到“神”的庇护,体现一种开放活泼的思想。

2.2 留水口

“留水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特的理水方式,即在主体水面的边岸留出若干水弯,形成水体源流畅通、延绵不断的错觉。这种处理方式突破了水面的封闭感,增添了水体的天然情趣,是塑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包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2.2.1 低层次的理解 “不尽尽之、不了了之”设计手法,即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以“不结束”来结束、“不闭合”的闭合。

2.2.2 中层次的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国治.园说》)的创作思想,即力图不留人工斧迹,追求自然的美。

2.2.3 高层次地理解“天人合一”、“无为”等价值观、自然观及哲学观的综合体现。

三、现代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应该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建筑文化。事实上,所把握的建筑文化层次越高,其抽象程度、概括程度也越强,通用性也越显著。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仅仅知道设计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便不可能很好地运用,而如果把握住深层次的创作思想,甚至高层次的创作观、价值观、审美观,则将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构思思路,也能更好地将设计方法灵活运用。可以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内涵每提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建筑所包含的思想也就高了一个档次。以下就建筑空间谈一点看法

3.1 对建筑空间的理解

建筑设计,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如墙体、屋顶等的造型,而实际上是根据使用需要对空间的划分和分隔。这种“实体为实、空间为虚”的虚实关系是对建筑空间一种较低层次的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表现为场所(即空间的视觉中心)、路径(即空间的方向性或导向性)及范域(即空间的限定范围)。而对建筑空间更高层次的理解,则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的组织及设计,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既而由艺术意境升华为某种思想境界。

3.2 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成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可以说中西文化的结合是现代艺术的源泉。

建筑上也一样,从传统上看,西方人重模仿,直捷明晰、重形体、特征、造型;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结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逐步从低层次的设计构思转向高层次的设计构思;从掌握简单的设计手法过渡到把握住建筑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幼彬《建筑的“软”传统和“软”继承》建筑师第三十九期

[2]朱文一《“院”的本质与文化内涵的追问》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 《建筑学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6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视觉繁荣;消费时代;视觉污染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97-01

一、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

当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运动在60年代达到鼎盛并转向衰退时,“后现代”一说开始日益盛行,在这个庞大的后现代体系里,建筑上的后现代探索也是百家争鸣,极度热闹。在这里我不讨论后现代的内容,也不详说后现代建筑到底如何,我想讲述的仅仅是方向之一的解构主义建筑。

从二战到70年代之间的国际主义风格形成的单一垄断,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建筑外貌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人性化的设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批有思想的建筑师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了。

我们都知道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同样的意义,在人们逐渐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现代主义建筑后,世界各国的设计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风格,于是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同时代的建筑实验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探索思想。

在当代,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总是首先以现代科技的运用为评价点,而作为建筑的本源――艺术形态问题越来越脱离人们的视野,所以解构主义其实是对现代建筑的一个回归与反思,这些大师们希望用艺术的视觉形象来再现建筑之美。当然,为了适应后现代的时代要求,高科技的运用也是必然的,在这种设计思想下,解构主义似乎有了神秘的情感价值。

二、解构主义建筑内外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应该说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延伸与演化,只不过现代主义理性思维的畸形发展在其中充当了一剂催化剂。我们知道结构主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谈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思维方式问题,在70S人们反思现代主义寻找新的理论时,解构主义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发展也顺势作为一种探索形式应用到建筑设计领域了,从本质上说在建筑里的运用也是对社会模式和思维观念等等的正统标准的一种批判,希望能用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形式在建筑和城市中产生视觉的和文化的价值意义。

(二) 思想渊源

一般谈到一种学说、理论或什么的思想时,我们就很可能把它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也是极其复杂,60S后期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首次提出解构概念,核心就是“二元对立”,后来解构主义建筑正是借鉴了哲学、美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解构主义成果,提出了建筑设计时“本文”和“互文”概念,即显与隐的二元性,把传统建筑上的功能、结构、形式等突显在了一个非平等的地位,以解构求得不确定性。

(三) 形式表现

在形式上解构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矫饰方式,喜欢用多元、模糊、凌乱的手法建立新的功能和样式,给世人的感觉总是特别新奇和复杂,就好象语言学上的语法、语意、语音一样,通过构件符号间的交流、重组、类似游戏性的设计规则形成了各种看似偶然的视觉形象。

三、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从20世纪后期开始,解构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冲击。而解构主义思潮在建筑界作为后现代时期风格的一个代表,十数年来更成为瞩目的焦点。解构主义理论也使建筑理论家们敢于对被视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理论提出了质疑,质疑现代主义和历史之间的脱离和虚构,动摇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

在解构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有盖里、艾森曼、屈米、李普斯金、哈迪特等,出现了孟飞斯、KPF等这样的设计集团,他们的活动推动了解构主义的极大发展。

现在解构主义可谓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但在很大程度上讲,它还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尝试性作品细细体会到。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后现代倾向,源于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70S末80S初开始,解构主义建筑和理论被大量地介绍到了中国,如1988年《世界建筑》杂志发起评选“80年代世界名建筑”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解构主义建筑。这些年来它也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的中心话题之一,对当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解构主义的未来

(一)解构主义建筑现有的问题

①虽然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轰轰烈烈,但它从产生起就没有提出过领导潮流,相反是以反对权威、反领导潮流为基本原则,因而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像现代主义建筑那样的广泛影响。②解构主义建筑多数带有实验性质,结构复杂,技术难度较大,而且造价相对昂贵,不能普遍推广,人们虽然对它的新奇风格感兴趣,但这些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普遍风格。③解构主义建筑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但这也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破碎感及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无法成为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建筑界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后也逐渐进入现代主义的另一成熟发展阶段,即现代主义之上的新现代主义。并且仍然是建筑设计的主流。所以,解构主义建筑只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和探索,未来也会是一个独立于主流建筑风格外的实验尝试,解构主义建筑的目的也仅在热心于建筑发展的批判和推动,就好象置身于世界外的一个观察者。

参考文献

[1]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7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第8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题 目: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设计

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当代建筑业的飞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随处可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

毕业设计是我们在毕业前半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环节,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我们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我们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成都市新民镇政府办公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了框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掌握了框架结构办公楼的主体构造形态、设计程序并且熟悉了国家标准规范对于各种参数的规定,熟练掌握了政府办公楼的设计程序、方法以及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设计深度和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对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于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得以把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并巩固、深化、拓宽所学过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熟练操作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框架结构在世界各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形式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施工中,许多城市普遍兴建了包括商场、住宅、旅馆、办公楼和多功能建筑等各种类型的多层框架建筑。

框架结构是以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梁连在一起,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承载力相对较大,自身重量轻,抗震效果明显,节省材料,工业化程度高,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因此,根据框架结构的自身特点,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人们来往便利,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限。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要考虑的是:1、由于在发生地震时,框架柱首当其冲,一旦出现塑性铰,将危及该柱距范围内的上层建筑,并可能引起相邻柱距范围的上层建筑连续倒塌,所以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形式,且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都由抗侧力构件承担,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框架体系;2、框架结构的柱与梁宜上下左右贯通,不宜采用复式框架以及砖混框剪结构。3、在填充墙的布置方面,宜采用轻质材料,且应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安全、经济,还要实用、美观。办公楼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现代办公楼正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不仅有与其他公共建筑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总体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政府办公楼(特别是城市办公楼)一般为多高层建筑;

(2)政府办公建筑面积较大,使用人员众多,流动性大,一般布置为内廊式, 竖向上则布置多部楼梯和电梯;

(3)政府办公楼中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房间,如会议室,新闻厅等,由于其建筑面积很大,且内部要求空旷,不宜设柱,因此在结构设计中是难点,需要特别重视,重点考虑;

(4)随着现在能源的日益紧缺,建筑作为能源消耗大户,也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现代政府办公建筑中多采用新型、环保技术和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5)政府办公楼作为公共建筑,必须考虑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保证周边道路的通畅。

政府办公大楼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应与其他商业、公共建筑有一定的区别,应以现代、简洁、大气、庄重为主格调,装修项目以简洁为主,装饰配套要突出时代要求,体现轻装修重装饰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合编.房屋建筑学(第四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舒秋华.房屋建筑学(第3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东南大学等合编.混凝土结构(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5]GBJ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S].

[6]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

[7]GB50009-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8]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9]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10]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11]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12]GB/T50105-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S].

[13]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S].

2.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2.1课题任务

2.1.1 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2.1.2 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1) 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及结构设计计算。

(2) 完成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各一套,图纸采用A1和A2纸张,手绘图纸3-5张,其余均采用计算机绘图。

(3) 设计成果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并装订成册。

2.2 重点内容

2.2.1 建筑设计部分

(1) 建筑总平面图

(2) 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

(3) 详图设计,包括楼梯、厕所等的详图设计

(4) 计算机绘建筑施工图

(5) 建筑设计说明

2.2.2 结构设计部分

(1) 结构方案设计(平面布置、初选材料、初定构件尺寸等)

(2) 结构计算

1) 建立结构计算简图

2) 荷载计算

3) 结构内力组合及构件截面设计

4) 基础设计计算、楼梯计算等

5) PKPM结构验算

(3)绘制结构施工图(手绘3-5张,其余为计算机绘制)

(4)结构设计说明

2.3实现途径

2.3.1 在熟悉课题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查阅与政府办公楼有关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资料,参考和借鉴同类建筑的设计图纸。

2.3.2 认真学习相关的资料和规范、标准和图集等,为建筑和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2.3.3 通过现场学习,了解建筑施工与管理情况,学到一些设计应该注意的细节,使理论得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更好、准确地进行设计。

2.3.4 应用天正CAD软件正确绘制建筑施工图,并根据结构设计规范,正确计算与分析结构荷载,对梁、板、柱等尺寸做出正确设计,然后应用PKPM结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电算复核,绘制结构施工图,同时有完整的计算书。

2.3.5 严格听从指导老师的安排,按着设计任务书的内容、步骤、要求和进度计划,按时认真地完成此次的毕业设计课题。

3.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实验、调研等)及解决办法

3.1 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

3.1.1 掌握并运用已学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现场实习经历。

3.1.2 完成外文翻译和开题报告。

3.1.3 学习和使用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图集。

3.1.4熟练操作Word、Excel等办公软件、AutoCAD和天正建筑等绘图软件以及PKPM等结构计算软件的功能。

3.1.5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

3.2 解决办法

3.2.1 达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标准所规定的学分条件。

3.2.2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设计资料。

3.2.3 积极同本组同学交流讨论,加快设计进度。

3.2.4 课余时间多加练习各种办公软件、绘图及结构计算软件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9篇: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经过针对于城市问题和社会背景的逻辑推演,“景观引导建筑”的原则分为两条:改变建筑主导景观的创作思维和建立完整场所精神。基于一些实际案例,作者试图从景观引导建筑的新思路,让两个不同学科更好的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

Keyword:建筑创作思维、景观建筑设计、一体化设计

一、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早已不是大众眼中的新生事物,其结构体系逐渐成熟,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在学科建设中也同建筑、规划并立为一级学科。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以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虽然是这样,但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建筑和景观并非结合的如此紧密。往往建筑师关注的仅仅是场所中的建筑本身,而景观设计则由另一家景观公司在建筑方案完成后辅以加工、美化。这种传统的设计模式无法最大程度优化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对话和共鸣,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彼此风格上的互相抵触、形态上的支离破碎、空间上的单调乏味。

景观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条描述:“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在宏观上,建筑也可以景观中的节点,而笔者所探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以更加宏观的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追求景观和建筑真正同源共生、彼此渗透的整体化设计。

二、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理念溯源

景观,其词源于西方,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景观更加被熟知的近义词是园林,而笔者认为,真正景观与建筑融合的最高境界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场所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很好的诠释,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对称轴线式布局,还是私家园林中追求人工和自然相生相融、起承转合的统一设计手法,抑或是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都反映着建筑和景观在同一场所精神下的完美统一。在苏州园林中,围墙内外就是两个天地,在整个园区内,几乎不会使人感到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压迫感和隔阂感,仿佛一切在大自然中和谐共存,彼此渗透。

而在当代中国,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也并非新理念、新观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所通过的《北京》,就提出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合的观念――“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三、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导则

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原法国国家景观协会会长亨利・巴瓦在景观设计领域提出过Leading Landscape(引导性景观)的理念,即用景观学的观念体系引导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景观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用景观学的观点引导场所空间的发生、发展,而在建筑设计,笔者认为也可以尝试用景观的思维为主导,以建筑边界及建筑与场地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进行整体化设计。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传统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之初,首先会进行初步的场地设计,根据甲方要求、场地周边交通流线、风向、日照等限制因素布置建筑物位置,进而确定空间布局。这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但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用景观的设计思路将上述限制因素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先将整个场地定位,确定要烘托出怎样感觉的场所精神,然后根据种种限制因素,确定整个场地的平面肌理,进而在一个大的平面肌理中完善各部分功能,例如,在大的平面肌理的约束下,其中的一个部分可以上升为建筑形体,而几个建筑形体可以互相烘托形成各种有趣的景观空间,建筑的形态和整个场地的景观肌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某个形体既属于建筑,同时也属于景观中的造景元素;或者以建筑的起伏变化,模拟室外景观的竖向设计,通过建筑的组合,更好的塑造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完善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关系,给人以迷幻之感。

这些列举的手法均是景观的塑造手法,但是其语言都是建筑空间语言,以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首先是转变设计思维,将传统建筑布局思维逐渐转变为景观思维,往往会带来更和谐的室内外空间感受。

四、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1.以建筑空间布局诠释造景手法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先驱在被誉为奠基之作的《园冶》中将传统造景手法分为7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夹景、抑景。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手法在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2.景观平面肌理立体化,建筑立面肌理场地化

对于景观来说,平面肌理是一切场地空间的基础,亦是对场地更类冲突的逻辑整合,而将景观的平面肌理立体化,即延伸其与建筑紧密相连部分为建筑立面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完善场地整体感,使建筑和景观在感受上融为一体。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可逆的,即将建筑的立面肌理延伸到场地中,与景观形态甚至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也是建立场地整体观,使景观建筑和谐相处的另一种途径。

3.细部材料整体化处理

由于场地位于德国维斯玛老城区,所以对街立面是城市的整体结构很重要。以尊重环境为原则,建筑材料源于周边的两个树上的嫩叶可作为外墙材料。东面的墙里面有一个小院子里有几个洞。院子里有几棵树,种植。在夏天,树上的叶子可以墙外的成长,而在冬季,它将成为另一个场景。建筑的立面不再是“死”的墙,它成为一种全街的居住景观。

五、总论

整个研究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旨在探寻一种解决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新策略。“景观引导建筑”是解决各个不同专业罅隙的新思路,并会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khzoumi J. and Pungetti G.,景观生态设计的策略和途径,(2005)

[2]简明牛津词典, 1973

[3]国际建筑师协会, 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