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典文化中茶文化外译目的研究

古典文化中茶文化外译目的研究

1茶文化的内涵、外译的意义与作用

1.1茶文化的内涵

饮茶自古代在中国就非常普遍,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一直言传至今,现代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日俱增,但其核心内涵不变。茶这一饮食文化,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出现在古代民众的生活中,陆羽在《茶经》中描述到我国茶文化的起源:“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作品,记载了关于茶的饮用与药用的传说,文中记载到神农氏为医救百姓,在各处寻觅药物,遍尝百草,期间多次服用毒性药草,导致中毒,但是在饮食或用茶医治过后,都奇迹般的缓解康复了,可以说这是最早讲述茶的起源与药用作用的代表作。中国的茶不仅具有食饮与药物的实际应用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主要代表。茶文化不仅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与特色的制作工艺,还沉淀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我国茶文化的兴盛与大规模的对外传播出现在商业经济最为繁荣与文化百花齐放的唐宋时期,随着当时丝绸之路的贸易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远洋海外,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打响了茶文化走入文学与精神世界的第一枪,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茶文化的非物质层面。从那以后,茶文化与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与社会活动交往中包括宫廷与民间生活,涉及领域包括古代的画作,书法,文学作品,医学哲思,农作等等。悠悠几千年,中国茶文化凝结出包括茶叶种植,生产,制作与应用的广泛物质文明,还衍生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优秀文化作品与精神文化内涵。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为自然科学范畴和人文科学范畴,是指在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系列关于茶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整合。从狭义上讲,侧重于偏指茶的人文精神范畴包括茶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内涵。相较于精神文明范畴的茶文化,社会科学领域的茶文化基本已经形成较为科学、客观的一整套体系,因此经常谈论的茶文化侧重于指向人文科学范畴。中国茶文化实际上就是茶自身特质与中国精神文化的结合,本身比单纯的茶艺和茶道的内涵是要更加广泛与深入的。这也是中国茶文化不同于日本或欧美茶文化很大的原因之一。中国茶文化内容包括:茶书,各地的茶习俗与礼仪,茶具与工艺,茶的制作流程,著名的茶典故与文学,但不包括茶树种植技术等自然科学范畴。

1.2茶文化的外译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书法,绘画,戏曲,工艺等,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载体。茶文化本身作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广受给国内外受众的好评,其本身既包含物质文化的一些茶艺制作与工艺,又结合哲学,审美与礼仪于一体的精神文明。茶文化的传播与外译不仅有益于我国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利于帮助中国精神文化的外宣,为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茶文化自从古代的茶马古道到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与“一带一路”的推行,外国受众对于茶文化的基本文化概念已有一定的前期认知基础。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再从多方面,多角度加深来传播中国文化,更让外国受众理解与接受。主席也在多次外交重要场合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为例妙解中文文化与中国的处世交友之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茶文化为输出点推动了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茶文化除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需要深入学习理解之外,其制作方式简单易学,便于外国受众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在一步步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动践行者与传播者。陆羽的《茶经》作为世界上第一步科普茶文化的书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2015年“陆羽茶文化”非遗签署五种外文版首发,但事实上,《茶经》的英文译本还是较少。美国学者威廉•阿克斯(1873-1945)出版了AllAboutTea一书,介绍并部分翻译了《茶经》。1974年,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罗斯•卡彭特翻译《茶的起源和仪式》(以下简称卡译),并被收录于《大英百科全书》中。2009年,我国者姜欣、姜毅共同翻译了《茶经》(以下简称姜译)。《茶经》英译研究的兴起与姜译文的出版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论文是对卡译和姜译的单独或比较研究。本文在目的对等的框架下,分析比较了两个版本的优缺点,以此为茶文化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

2目的等效

翻译实质上就是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与对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间死板对应,而要实现功能上的对等。虽然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同,但在实现功能对等的面与可操作性上一直备受质疑。国内学者对于翻译的“对等”虽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关于翻译对等的维度与理论可行性方面,尚缺乏说服性。孙炳文指出机构话语翻译的总体原则是追求“目的等效”(GoalEquivalence)。为达到目的等效,在机构话语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平衡“语言文化”、“社会机构”、“话语使用者”三个维度。茶文化典籍,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机构专业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特定制作工艺等先关术语,需要结合语言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我国茶文化所包含的意识,与译者评价态度体系多方面的因素。基于此,本文采用“目的等效”翻译框架,来分析古典文化中茶文化外译的目的等效问题。目的等效具体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分析框架(孙炳文,2017)目标等价分析框架包括三个主要系统。第一个系统是语言和文化。交际目标的成功传递和实现首先要受到语言手段的选择和文化习俗的融合的影响。也就是说,译者需要在词汇目标、句子目标、语用目标和文化目标这四个次要目标参数上做出适当的选择,使目的语听者和原语听者具有相同的认知效果;第二种体系是社会制度,包括三个次要目标参数,即社会尺度、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第三是语言使用者的评价系统,它包括三个次要目标参数,即情感、判断和欣赏。每个次要目标参数包含不相等的第三目标参数,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共同促进目标的对等沟通。这些目标参数的层次和多样性要求制度语篇翻译者在特定的制度语境中权衡各种目标关系,以达到目标对等。总而言之,目标范畴将对等范畴从语言范畴扩展到了人际范畴。许多在对等范畴中被忽视的额外语言客观因素被纳入到这个更多维、更包容的框架中。这些目标参数的层次和多样性要求制度语篇译者在特定的制度语境中权衡各种目标关系,以达到目标对等。

3《茶经》英译的目的等效研究

茶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本文从《茶经》中分别选取代表物质文化的“中庸”文化的翻译和代表物质文化的地名与茶具的翻译为例探讨其翻译的目的等效。

3.1精神文明“中庸”

例1陆羽:“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卡译:“Theearsaresquaredforstabilityandthelipsflaredtofacilitatespreadingtheleaves.Thebowlisthusex-tended.Thecenterwillbeeasytotosstheleaves”。姜译:“Theearsofthewokaresquare,guaranteeinganuprightposition.Therimofthewokiswide,suggestingabroadcontent.Thenavalofthewokislong,ensuringheart-warmingpower”处理普通事物恰到好处的方法叫做“中庸之道”。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常常是需要一定的物体媒介来传达。译者在翻译时关键不仅仅在于了解物体所指,更应该了解其在原文中的指代作用。例1中《茶经》在描述炒茶用的铁锅时,陆羽在认为锅耳需是方形、锅边要宽、锅脐要长的同时,最后他还充分阐述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即“守中”。卡译只是从实用角度来分析原文的内涵,认为锅需宽是为稳定,锅口圆是为更好炒茶,锅脐长是为好颠锅炒茶。整体翻译所有补充,但都是想当然的功能性补充,因缺乏相应的“中庸”思想的认知,而并未翻译出原文精神文化内涵。卡译版更强调《茶经》本身的工艺性,功能性与物质性。外国学者翻译《茶经》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学习我们国家的茶艺技术,这一点体现译者翻译时的目的与认知并未与原版目的与信息对等,因为原版虽言制茶工具,实则意在传递处世为人之道。姜译版中,在翻译本意的基础上对意象进行了额外注解,体现制茶与做人一样,首先正其身,务其远,守中庸。“正、远、中”为这段原文所凸显的精神文化内涵。卡译本由于在本质的语言文化层面就没有达到目的等效,因而整体上不如姜译版本,但姜译版主要是本国译者的背景文化知的共享,因而对原文有更为准确的解读与翻译。

3.2物质文明茶具与地名

例2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张载咏茶)卡译:Teafilledwithsixpassions,flavorwithnineprovinces例3陆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姜译:“BowlsmadefromYuezhouinHu-nanarepreferredoverthosefromShouzhouinAnhuiandHongzhouinJiangxi.卡译:“YüehChouwareisbest.TingChouwareisnextbest…”翻译要达到等效,先要知其本意(语言文化),再知其情景(社会机构),尽坚其本愿(语言使用者),“六清”值得是古代的六种饮料,而并非六种情感。另外,由于中英文语言形式的差别,原文的“冠”应为名词作动词用,表示“以…冠名/出名”。“九区”古时候指九州,也泛指全国。但卡译本显然并没有理解原文的茶名与地名,也没有分析原文句子结构,因而在翻译时与原诗意义相去甚远。比较而言,中国译者姜欣、姜怡在理解原文典籍上更占优势,因为与原文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认知,即在源语的语言与文化层面是对等的。然而,姜译也存在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例3中在对陆羽在描述不同产地茶具的质量时,直接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描述,而没有像前文使用修辞与隐喻。姜译版本中,译者选择使用了“preferred”这一词,这个词本身就暗示一种偏好,有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比与引导读者的心理情感作用,这一点与原文作者的目的相背离,原文作者重视客观描述茶具质量区别,并没有个人情绪与倾向。比较而言,卡译直接而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更符合原作者与原文的目的与情感态度,因而在这类客观器物的翻译上卡译更等效。如此诸多不同的措辞、句法选择对于优化译本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4结论

本文基于目的等效框架对古典文学中茶文化的外译内涵,意义与翻译等效进行了研究。茶艺文化的内涵包括物质与精神文化内涵。同时很多精神文化内涵往往是以物质为载体。推动茶文化外译不仅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推动文化更好的走出去,促进国家间交流,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与综合国力。古典文化中茶文化的两个版版本各有优劣。就语言与文化层面而言,姜译版更有优势,主要由于本国译者的文化与语言优势,卡译版为外国译者所译,很多文化知识与信息并没有对等词或相关概念,因而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物质信息时,常常只翻译字面意义,或产生错误联想与解读而导致误译。因而建议在翻译茶文化典籍是,首先最重要的应是力求语言与背景文化信息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做好译前准备工作。社会机构层面而言,由于文化翻译通常与文体相关,两个翻译版本在文体风格与体裁上都较好的掌握了原文体裁的特点,力求语言流畅,对仗工整。语言使用者评价态度体系层面,卡译版更能准确表达作者与原文的情感态度倾向,而姜译则更易受到个人倾向影响。因而建议在翻译时,尽量避免个人倾向,传达原文的观点与态度。三个目的子系统相互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应从语言,体裁,个人认知情感多方面促进翻译的目的等效,以此为推动茶文化准确而广泛的外译。

参考文献:

[1]赵敏.茶艺在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中的意义与应用[J].福建茶叶,2019,41(07):95+116.

[2]姜欣.姜怡(译).茶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许可蒙.古典文学中“茶”意象的审美内涵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7):16-17.

[4]张之材.国内近十年《茶经》英译研究综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176-177.

[5]孙炳文.机构话语翻译中的目的等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姜玲玲 孙炳文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