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管理制度创新

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管理制度创新

摘要:近年来,高校用工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教职工员工结构也有了显著的转变。随着编制内教职工退休人员的增多,后勤编制内人员不足,但高校事业编员工筛选控制严格,人员缺口无法补齐。为了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临时工”逐渐成为了高校后勤人员的主力军。但其用工规模大,且来源复杂,缺少系统培训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各个高校中对于编制外用工的管理,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用工风险大,员工约束能力低等问题。为此,高校应不断的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劳务派遣,最大限度减少用工风险,给编制外员工提供培训,使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管理规范化。本文以目前编制外用工存在问题以及人事管理制度为出发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管理;规范;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目前,各大高校不断的扩建发展,高校后勤的服务功能负担不断加重,但编制内员工已然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为了给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各高校后勤采用聘用编制外员工的用工模式。编制外用工是高校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不在高校的事业编内的人员。目前,此种用工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后勤用工的重要方式。由于非在编用工的基数不断增大,编制外人员管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表现为人员流动性强。如何加强对编制外人员的更管理,增强员工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编制外用工更加规范,是目前各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现状分析

1.编制外用工人员基数大、来源复杂

高校后勤是高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后勤员工的管理直接涉及到是否能够保障师生的服务需求,使高校正常运行。目前,在编人员逐渐减少,高校因编制限制,编制内无法满足高校的需求。所以,多采用编制外用工模式。“临时工”已经成为一只不可或缺的队伍,其人员占全体后勤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以Y大学为例,其后勤员工约有800人,编制内员工仅有75人,编制外员工占到90%以上。由于编制外用工规模不断扩大,招聘需求增加,同时缺乏统一的人事制度,导致编外人员招聘管理日趋复杂。招聘人员通常由高校毕业生、下岗工人以及劳务派遣人员,员工素质以及敬业程度参差不齐,为后期人员管理增加了难度。

2.薪资水平低,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多为水电维护、校园绿化清洁等工种。其大多数人员从事的工作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部分工作环境差。由于缺少制度的制约,用人单位为了减轻用人成本,同一岗位薪资不同、只缴纳基础的五险等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存在按照最低工资制定薪资的情况,薪资水平较低,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使后勤编制外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岗位人员不稳定,高级技术人员的流失。人员的替换造成了高校后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给后勤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缺乏培训

因院校不直接同编制外用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导致双方互相信任程度低,而且,上文中提到,编制外用工人员流失率较高等因素。高校往往只重视员工工作时的表现,缺少系统的培训。导致,员工上岗后,对于制度了解的缺乏,技术能力弱,致使工作中效率低、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编制内员工同岗位但待遇差别大,致使编制外员工无法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编制外用工目前面临的问题

1.制度缺陷

制度上的缺陷主要是来自高校是属于事业编的用人性质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因高校职工属于事业编,即进入到高校任职就成为全民事业编制人,然而,这种制度是为适应计划经济而产生,同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完全不符合。制度的限制是造成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不公平的本质原因。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就业制度的基础。高校后勤部门二元户籍制度的执行致使编制外用工在工作中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权利,是出现差别化对待的根本原因,阻碍了高校后勤规范化用工。

2.社会保障机制差,用工风险大

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管理差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为了缩减用工成本,灵活编制外用工,通常会选择不签合同或者只是签订短期合适的情况。对合同管理欠缺,合同不规范,无法得到落实的情况时有发生。高校内存在多个用工主体,有高校直接聘用也有各个部门聘用。聘用时间也是长短不一。因聘用时间不一,致使部分编制外人员的社会保险无法缴纳,使劳动者应有权利得不到保障。用工合同的管理欠缺,导致很多用工问题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当发生劳动纠纷时,往往需要用工单位承担相应责任,导致用工风险较大。

3.员工缺少归属感

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一般为稳定性较强的编制内员工。因编制外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强,致使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往往对其思想上不重视。长期以来,编外人员一直都给人以“临时工”的印象,同岗位上完成相同工作任务,却拿着低薪资,奖励以及福利同编制内员工具有很大的差距,导致编制外人员心理上无法接受认同。对于用人单位缺乏归属感已经认同感。

4.制度建设不完善

对于后勤编制外用工而言,因其不直接同院校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性质,往往长期的脱离单位的规章制度。因缺少员工培训,不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不清楚应该从哪些规章出发,目前执行的规章制度中对于编外人员约束不明确。制度上的不完善,造成了高校后勤对编制外用工管理的困难得后果。加之,高校后勤管理层对于编制外用工的重视程度低,对于后勤编制外用工的招聘、薪酬体系、晋升、考核等人事制度缺乏。给后勤编制外员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三、后勤编制外用工制度的创新

1.体制改革,减少制度性障碍

现行体制管理方式中,明显存在着对编制外员工身份的限定和待遇的不公平对待,无法做到同一岗位,待遇相同。所以,用工单位同员工矛盾激增。想要编制外用工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要打破高校事业编度的限制。消除对于是否在编制内的限制,在工作中享有平等的待遇。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模式,科学合理的分析用工情况,岗薪匹配。另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是造成高校对编制外用工不平等的原因之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公民分为农业与非农业两种社会身份即不科学也不合理。只有取消户籍低于歧视,才能从根本上使每个编制外用工收到平等的对待。

2.实行劳务派遣,降低用工风险

劳务派遣在高校后勤改革必然会成为主要的方向。其无需高校与员工直接签订用工合同,而是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各高校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为劳务派遣公司同被派遣员工。人员的招聘及入职后续工作(如社保缴纳、劳动纠纷、合同的解除等)由劳务派遣公司完成。高校只需要给派遣单位一定的费用及员工社会保险单位缴纳备份,从而减轻了高校编制外用工的管理成本,简化用工事物,避免产生劳动纠纷。但各高校应该严格选择劳务派遣单位,做好监督工作,掌握被派遣人员的社会保险信息,以及人员福利情况,避免产生用工风险。遵守国家相关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好劳务派遣模式。

3.增加培训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编制外员工因人员基数大且来源复杂,员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各异。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员工个人素质,提高技术能力,必须加强员工培训。所以,各高校,需要改变固有观念,增加编制外员工的培训,给编制外员工更多的学习成长空间,调动员工积极性。员工通过培训上岗,在岗前系统的进行专业技能、用工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在员工间开展技术比赛,加强员工归属感,使其积极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去。

4.增强员工归属感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让编制外人员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做好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其组织责任感以及服务意识。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为编制外岗位工作人员提供职业指引,肯定其工作价值,增强其职业信心。从而,对自身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进行自我提升。从一味的机械、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自身的职业自豪感,培养敬业爱岗精神。但,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需要坚持,才能有所成效。另外,可以发展党员激励模式。高校党组织应该认真了解高校后勤工作岗位的特性,对于认真负责,表现优异的编制外人员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增强其组织归属感。

5.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用工管理

高校后勤在招聘编制外用工时,应该有严格的人事制度,应该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需设岗、进行公开的招聘。正式聘用的员工,应以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保障双发的权益。每个岗位应该具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以及上岗要求,完善用人规章制度。使没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逐渐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另外,要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对于编制外用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考核,依据其岗位职责建立考核评价系统,这也是为晋级加薪提供相应依据。对于优秀的人才应该提供进入管理岗位的会,树立榜样,提高后勤队伍整体的素质。

6.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摒弃高校事业单位僵硬的制度管理思维,客观的对待编制外员工在整个后勤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从编制内编制外这种“区别身份管理”转变到“按岗管理”。不管是编制内外,需要按需上岗,择优而选,逐渐实现同岗同薪,保障编制外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到关爱员工,塑造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开展员工团建活动,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提高其忠诚度。

四、结语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我国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的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后勤的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院校的办学效益。但是,面临着高校的扩建,师生需求的提升,高校后勤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后勤管理必须要在管理模式、服务及监管等方面深化改革,为高校的发展清除障碍。

参考文献:

[1]陈嘉莉.新形势下如何规避高校后勤的用工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6.

[2]段泽华,曹志娟,李正彬,王翔,段云赋.高校后勤非编职工队伍规范管理再探析[J].中国市场,2016.

[3]编制外用工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思考——以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3.

[4]郭敬哲,张锁成,赵琳.高校后勤编制外用工规范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5]郑仲.高职院校编外人员管理研究——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安徽大学,2013.

作者:肖翔宇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