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师师德研究范文3篇

高校教师师德研究范文3篇

高校教师师德研究篇1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一个新课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关系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培育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与对策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时代,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就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各项战略部署,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质量。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概念界定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高校部门有党政管理部门、群团组织、教学单位、教辅单位和科研单位等,各部门工作人员繁多且分工不同,除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外,还包括其他教育工作者,如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队伍建设,增强育人实效,带动全校师生员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基于此,青年教师既包括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也涵盖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综上所述,高校青年教师是在高等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教学辅助等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教师。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

1.接受教育水平较高,教育更为正规系统。高校青年教师经历多年严格的学习和教育,受到的是更规范、更丰富和更深入的系统教育,大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性更强,对新理念的悟性更高。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对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有更高要求和标准,热衷高等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

2.认同主流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期待,高度认可自己的职业,具有系统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3.崇尚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高校青年教师智力开发程度较高,掌握的知识面较宽,他们中大多具有国外高校的求学或访学经历,这也造就了他们条条框框少、见解独到、富有朝气等特点。青年教师对于现存的理论和观点不盲目听从,往往带有自己的思考和过滤。他们崇尚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对于探求未知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身利益和诉求的实现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和需求度。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校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一是部分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安排,缺乏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没有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片面认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组织的事情,其他部门从不参与,没有打造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政工干部队伍,严重削弱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3]。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各高校在引进青年教师时,更多的是将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条件,而对其思想政治品格和意识形态水平不做过多关心或是仅作参考。近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部分青年教师重视业务、科研的发展,轻视思想政治教育,淡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有的高校制定了针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未能发挥切实有效作用。

(三)部分青年教师主观存在价值观倾斜、政治意识淡薄、自我定位偏差

少数青年教师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爱校荣校精神。有的青年教师开辟第二职业,校内校外到处做兼职,对学校的工作应付了事,忽略了教育教学本职工作,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有的青年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教育和教学产生脱节。受西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个别青年教师不讲政治,不顾大局,缺乏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待政治活动漠不关心、缺乏热情。有的高校存在青年教师党员比例偏低,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偏少,甚至出现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不愿入党的现象。

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教师充满了活力,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干扰,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重视程度,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分析各个青年教师的特点和特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与智慧。要切实解决好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工作,真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住房、进修、幼儿入托、孩子入学等实际难题,拨开成长迷雾,解答思想困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为青年教师工作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首先,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好联系、团结、教育青年教师的作用,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和青年联合会制度,通过“组织生活会”“党群活动”等方式让其参与到党组织生活中来,有效引导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人生规划、创造发展渠道,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融合,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深入。其次,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小组,加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引导青年教师把牢政治方向,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素质过硬、守纪律、讲规矩的青年教师队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学校经验丰富、思想过关的中老年教师的作用,结合不同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和个人情况,为青年教师安排相应的老教师,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最后,开展“青年教师文明岗”“青年教师大学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青年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

(三)创新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

严格执行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动态调研,了解青年教师的所思所想以及对重大政治活动的看法和建议,妥善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创新学习方式,增加社会实践环节,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志愿者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和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活动。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邀请知名党建专家就社会热点问题做专题报告,帮助青年教师了解国情、校情。利用两微一端、“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使线上政治理论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常态、风尚。增强青年教师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到媒介信息的重要性,学会辨识媒介立场和信息真伪,提升媒介素养,辩证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不随意评论、转发不实言论,养成正确地解读信息、批判地利用信息、有效地和传播信息的良好习惯。

(四)培育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

严把青年教师选聘“政治关”,在源头上和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观点正确的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落到实处,将高尚师德师风培育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做好“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表彰、专题报道等形式做好典型人物的激励和先进事迹宣传工作。健全育人工作考核机制,细化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对育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纳入考评体系,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熟知师德的红线和底线,增强遵守法纪、法规的自觉性,争做“四有”好老师。

作者:云兵兵 马国超 齐斯文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高校教师师德研究篇2

时代的发展总是给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提出新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而言,要能够履行好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更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中的关键群体,其师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能否正确坚持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安全,等等。当前,就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来看,既有与其他教师群体一样的共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认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探寻解决之道找准着力点;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理路,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师者之魂,是教师人格的精神担保,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1]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理所当然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谋幸福而服务的,而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水平,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教师。而在众多的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显得格外重要,这主要是由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侧重于理想信念的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锤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更为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品质。“不同于其他专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理论知识传授、道德品质养成、思想觉悟提高的教学任务于一身。”[3]教师能否在教学和生活中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群体,往往被看作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常常冠之于“道德老师”;全社会对思政课教师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可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个根本任务,能否打造一支师德水准高、业务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最为关键。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一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社会主义高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4]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严把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把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就思政课的功能和性质来看,它在培养政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者、阐释者、研究者,而且也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思政课教师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政治素养对于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起到关键性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大学生正确政治立场养成的领路人和“把关人”,而且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启蒙者和引领者。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骨干力量,发挥这一群体的巨大力量就必须要以师德建设为抓手。

(三)新时代高校有效应对多元思潮挑战的现实选择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各种社会思潮汇聚和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竞相争夺高校这个主阵地就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扩大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国家发展机遇增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我国的思想价值观领域将会变得更加异常热闹,各种外来社会思潮和死灰复燃的旧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齐聚一堂。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经过乔装打扮悄悄地走进了大学生的视野,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更有甚者,一些旨在颠覆社会主义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生课堂上“招摇过市”;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缺乏警惕性和应对之策外,就是思政课教师这一个群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对非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衡量其师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揭示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以及帮助学生认清其危害,本身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愿不愿意“解惑”以及“解惑”的效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考量的范畴,更是衡量其师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作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各方面对其师德水准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党的十八党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5]从总体上来看,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准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就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些是高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一些是思政课教师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思想课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停留于口头而止于行动

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必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6]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任务和重中之重,而思政课教师则是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主体力量;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信仰”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是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在“真行”上下功夫;一个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必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如若停留于口头上,只能算作是“言传”;传播信仰需要以身作则,一个实际行动往往要比一个百个空洞口号重要。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在其所发表的文章里高呼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以是否实用作为判断标准,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抛之于脑后,一旦在职称及职务晋升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牢骚不断;这种将理想信念停留口头而止于行动的师德失范现象,其实质就是“表里不一”,缺乏“身教”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说服力和信服力。

(二)教书育人停留于教书而止于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与育人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书而不育人,就只能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搬运工;教书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在于育人,教师一旦只顾教书而忘记育人,就失去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教书侧重于知识文化的传承和职业技能的传授,而育人侧重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全人格的锤炼。单从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经常惯用的手段来看,表扬和批评缺一不可;在高校所有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育人就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对于能够体现“真、善、美”的言行进行表扬,对于错误的言论及行为要及时地纠正和惩戒;表扬和惩戒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而在我国众多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里,往往较看重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就造成了个别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只专注于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习惯缺乏批评和约束,使得教师育人的功能大大折扣。由于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越来越功利化,总是认为思政课与自己将来就业的关联度不大,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导致课堂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松散;而个别思政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给自己“打高分”,往往只专注于教书,至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不理不睬。这种只顾教书不育人的师德失范行为严重地弱化了思政课的功能,降低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严以律己停留于教学而止于生活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必定有着特殊的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7]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而且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被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楷模,任何一个错误的言论和行为都可能被放大,社会上无数双眼睛在透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既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体现。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总是能够时刻严格约束自己,充当学生学习的榜样;严以律己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榜样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对教师而言,严以律己首先要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法规开始,最终要落脚在为人处事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严以律己的教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楷模、必定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必定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楷模。多元多变多样是当前我国思想价值领域的基本态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许多教师也被一些腐朽落后的价值观所虏获,在工作中常常以职称的晋升和职业的升迁作为动力,在生活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里,有些人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而在生活中自我放纵、腐化堕落,这种把严以律己停留于教学而止于生活的失德行为,严重损害了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形象。

(四)传道解惑停留于理论而止于实践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密不可分,是师者的职责和应具有的能力。精细化培养成为现代大学的明显特征,不同教师承担着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不同教师群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及侧重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专业课相比于人文素养课程,更加侧重于授业,即更注重于教授技能;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有更加侧重于传道和解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不仅师传授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师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8]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传道就是要向学生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解惑就是要解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惑,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回应和解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无论是传道还是解惑,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如果把传道解惑停留于理论而止于实践,就会显得空洞、苍白无力;而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生遇到的苦恼和烦恼一概不理,有意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缺乏责任担当意识,这种师德失范现象进一步降低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如何加强师德建设?”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师德建设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不同时期师德建设的重点、难点及方法、途径等都有明显的不同,探讨师德建设这一个问题必须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下。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既要加强和改进原有方法及途径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条件创新思路。

(一)以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和师德评价体系为切人点

师德建设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作,找准切人点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党和国给予了思政课教学足够的重视,全社会对思政课教师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和要求,各高校也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依然不能令人满足。要改变目前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方面遇到的困境,需要首先从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和师德评价体系入手。师德成长环境作为隐形因素,对教师师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师德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师师德好坏的依据,对教师师德的养成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环境虽然是由人来改变的,但人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要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要受周围环境的直接影响。优化师德成长环境大体上来说,需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入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和仁爱宽厚的校园文化是思政课教师师德养成的必要条件,尤其要大力克服对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绑架”现象,既要给思政课教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不能给予太过于苛刻的要求。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的风向标,目前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设计的师德评价体系甚少,由于思政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现行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且偏重于业务水平的考量;优化师德评价体系要突出精细化和科学性两个向度,以更好地发展师德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功能。

(二)以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自觉提升为根本点

“教师师德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教师道德人格的塑造。”[10]师德建设最终要回归到教师道德人格的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任何教育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道德人格的塑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不断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断地接受教育是思政课教师道德人格塑造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其自觉地提升师德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是指教师自我领悟到自己师德的状态需要通过修养不断向更高的水准持续攀登的活动及其达到的状态。”[11]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不仅有助于其认清自身的师德状况及不足,而且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各类教育活动和培训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教育培训的内容缺乏新颖、形式单一,内容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教育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等方面,形式是以专家讲授、小组讨论为主;这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活动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就必须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引导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塑造,除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外,要着力强化思政课教师师德自觉提升的意识,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推进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新时代需要创新,创新是新时代最显著的标志。“愿不愿意创新”以及“有没有创新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师德考量的重要范畴。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创新不仅是业务能力水平的反映,而且更是师德状况的直接反映。一个师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总是能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总是在守正创新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及亲和力和针对性;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必定是一支创新型的队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必须要以推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首先,教师的创新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是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首要前提和核心;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需要在教师的选配上和培养培训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推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广大思政课教师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积极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搭建开放式的共享平台。最后,新时代要推进创新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吴永刚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教师师德研究篇3

高职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重要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要阵地[1]。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对他们进行信念的教育非常重要,能够让他们有过硬的素质,敢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非常重要。相关数据显示,很多高职学生非常认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够让他们正确地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认识自身、进行人生规划。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素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一、良好的师德对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良好的师德师风主要包括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广博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德师风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兴趣具有直接的调动作用,进而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态度、上课表现的积极性以及课后任务的完成质量。经权威机构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喜欢思想政治课的诸多原因之中,教师讲课生动占到了40%[2]。由此可见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以自身扎实的学术素养、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和乐于奉献、精心准备的敬业精神,而这些都是师德师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仅是一门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同时也对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日后步入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人格魅力来对学生的心灵加以引导和教育,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3]。在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需要的素质问卷调查反映,有近40%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近2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可见,学生迫切需求师德师风端正崇高的教师。增强师德师风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修养,更是永不过时的教育建设。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爱心缺失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师德师风的灵魂所在。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过程之中没有倾注爱心和情感,就如同池塘没有水,这样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敬业才能深爱。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取得成绩,使课堂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情感和爱心。相对于传统本科高校而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高职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差生居多,教师缺乏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不了解学生内心所想,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二)责任意识淡薄

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是最需要责任感的职业之一。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这个群体之中,许多学生在高中时候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薄弱环节,更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补足思想政治之“钙”,帮助他们改正自己身上的顽疾。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责任意识缺失,敬业精神不足,对于课堂质量十分敷衍,仅限于混课时,对学生听之任之,漠然视之。

(三)理论修养不扎实

若要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的知识,才能够讲出“一碗水”的水平。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理论修养不足,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党的最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不熟悉,未掌握相关知识,更不能将所学所闻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难以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应有的作用。

三、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路径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极其重要,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这说明必须多管齐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全力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方面

第一,要提升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教师责任感的缺失有重要的关系。责任意识是职业精神之根本,对于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的职业素质中的中坚与核心,责任感越强,教学的动力才会越强,才会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之中认同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思想政治课程犹是如此,只有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于学生的爱心,教师才能端正教学态度精心备课授课,耐心答疑解惑,才能发现、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切实把思想政治课程上在热点,上在实处。第二,要增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素养。教师不能总是按照老一套、老思想照本宣科地授课,而是要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从多方面注重自我学术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加强经典著作的研究学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在讲解过程之中才能够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要真学真懂。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其次,要紧跟时事,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政策的学习掌握,关注实时变化,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鼓舞他们以自身的微薄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4]。同时,要增强竞技精神和开拓精神,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引入微课、融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二)学校管理方面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学校同样也可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严把入门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较特殊,教师的师德师风、授课方式、个人魅力,不仅关乎学生成绩的好坏,对他们的三观树立、观念转变和成长进步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要更胜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学校应当严把教师入门执教关口,进行招聘和引进时,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师风的考察,特别是生活作风、思想作风和责任意识,坚决避免道德败坏、道貌岸然、学术不端之徒进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和考评[5]。没有监督就难以落到实处,当前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专门负责督导检查工作的小组,但是考核内容不深不细、不贴近实际、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目前,高校考核方式以学生网上评价形式居多,但是这难以反映学生对于教师师德师风的真正评价。许多学生担心教师给自己挂科而难以开口反映真正的问题。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网上评价不甚重视,认为只是校方在走形式,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学校在学生主观评价的同时也应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不定期检查,不仅要查教案、课件,同时也要不打招呼地随机进行课堂现场听讲,与学生加强座谈交流,倾听学生最真实的心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质量,根本在于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师德师风有所欠缺的现状,不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爱心、责任感、理论修养,同时也要求学校严把入门关口,加强监督管理,多管齐下,共同提升高职思想政治建设的师德师风。

参考文献:

[1]黄长春.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师德建设分析[J].教育管理,2018(02).

[2]刘卫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的自觉提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4).

[3]邸燕茹.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8(04).

[4]陈晓兰.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0).

[5]王小琴.新时期大学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

作者:徐健 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