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师教学问题的思考

高校教师教学问题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深刻地影响高校教育各个方面。互联网使得高校教育中学生学习、高校管理、教师教学发生新的变化。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在新变化下,教师教学如何跟上节奏,做好转变值得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高校教学

引言

2014年11月19日主席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中提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2015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社会各领域深入连接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兴起。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教育的学生培养、教师教学、高校管理等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三个环节又相互作用,从教师角度思考新环境下如何实施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建立和分享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形式和成果,集成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维护生校交流小程序或公众号等流行社交工具。互联网思维形成于互联网商业中,具体归纳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平台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互联网思维带来的互联网世界里开放与分享、互联、去中心化等文化要素也在融入高校教育中去。

(一)互联网技术、思维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学生出生在PC时代,成长于手机时代。[1]这期间正值“第二次信息浪潮”之间。咨讯与娱乐借助互联网和手机直接冲击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高校学生受其影响尤甚。首先,互联网中年轻人形成自己的“亚文化”。高校学生交流多用流量,火星文、尬图、短视频这些网络行为,是以年轻人带动潮流,影响感染师长,与传统文化传承逆序。而且网络文化以“潮、谑、痞、草根、公正、独特”为特点,“网红”或“爆款”这些极具个性特点的事物,短时间冲击力极大,但存在期不长,迭代演化速度极快,但不大会积累和沉淀。其次,互联网中年轻人形成自己的“体验优先”的评价体系。互联网中的开放和共享,提供给用户体验优先。先体验,后付费,使得年轻人注重品质消费、口碑影响。评价体系在用户手中,体验感受很快通过互联网传播交流,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更具信用和影响力。因此高校学生对需求更加客观理性,相信自己对社群评论的分析,而不需要借助师长的价值评价体系。最后,互联网中年轻人形成自己的信息库源。互联网时代有问题直接线上搜索,网上问题和答案的积累形成方便的数据库和信息源。年轻人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在网上分享和交流,社区、论坛和知识网站都能提供经验性和专业性的答案,师长这个“答问中心”与学生渐远。

(二)互联网技术、思维与高校职能部门信息化

我国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实行者和推动者。在高校教育中,高校职能部门对高校教育起到管理、评估、监督等作用。国家实行互联网+教育,高校职能部门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和贡献,同时自身也受到其影响。其一,互联网中高校职能部门成为平台中心。各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都有自己的信息平台,办公网络化已经到比较高的程度,行政效率提高,教师、学生通过信息平台与学校职能部门互通。其二,互联网中高校职能部门成为数据中心。信息化办公使得工作以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平台则是数据的管理者,高校在互联网技术、思维的影响下逐步重视数据的管理和运用。其三,互联网使高校成为服务中心。[2]作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心,高校必然重视“用户”体验,即国家、学生、教师、社会四者对高校的评价,从而跟进自己的工作,迭代管理方式与思维,提高高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三)互联网技术、思维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关键。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互联网+教育中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值得关注。互联网首先是技术上对教师教学方式带来影响。教学可以线上线下组合式进行。2014年以来教育部牵头,各高校纷纷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慕课、微课时长短,表现形式新颖,内容相对来说浅显,有利于吸引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是将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放在线上,提高学习效果。在线课堂可以将教学全环节搬到线上。创新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减少了时空对教学限制。其次是思维上对教师教学理念带来影响。我国早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学生按教师规划的模式发展。后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提倡个性化教育。这两种理念中的痛点是师生互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师生作为网络中两个节点相互作用,寻求共鸣。

二、教师教学对策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内外环境均发生变化。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新的教学理论得到很好的实践,为教育者和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得更多、更快,对教育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3]教师技术和理论上的选择很多,但一般而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是互有优劣的,如何做教育实践不是易事。互联网+教育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了解和熟悉新的教学手段,选择掌握互联网教学技术,形成个人教学特色。高校教师关注创新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这既是需求,也是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成长的各阶段都连接互联网,小学、中学都如此,视频教学、网教对他们而言不是新鲜事物。学生适应互联网教学,高校教学对接好这些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国建设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信息化是全方位的。高校互联网+教育一直走在前面。高教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学评估工作中都包含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活动。然而,教师精通每一项新教学技术不太现实,重要的是,如何选好用好利某项新工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将专业知识用鲜活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专业学习的体验感。公开的信息平台,可以为特色教育风格带来适应的学习者。近来各高校和其他线上教育平台出现的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者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教师把他们教学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教室和时间,还有受众的限制,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关注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教育者价值的实现。其次,关注互联网动态,学习互联网知识,具备互联网思维。我国社会正处在“信息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各行业接入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就是有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互联网+”人才,就需要有“互联网+”教学。目前专业知识迭代快、学科知识跨界多、学生学习体验需求高、去教师中心化,这些是互联网+时代特征。教师需及时适应,提前准备。最后,重视技术思维与文化的辩证性,挖掘互联网+教育文化要素。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带来思维革新,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也如此。[4]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使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很多新现象,其中蕴含着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对人格培养十分重要,教育者要注意互联网中的共享、公平、去中心化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教师需要从教育文化的高度认识互联网+中的文化要素,不能仅停留在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层面。高校和教师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能够为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资源优化做贡献。

总结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数据+、智能+的发展阶段,复合技术型人才缺口大,高校积极开展新专业建设,探索各科跨界合作,积极培养相关人才,这对教师的创新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高素养的互联网+人才直接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新技术的发展,总会伴随新思想、新概念的诞生,高校育人不能忽视互联网+时代学生思维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同时需要重视这种新技术时代人格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将人才的技术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高校教师一方面要主动迎接新挑战,另一方面国家也应提供有力的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安心搞好教学,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俭.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战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1).

[2]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3]张格格.试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去行政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9).

[4]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作者:蔡明建 周恒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