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学管理应用论文(8篇)

高校教学管理应用论文(8篇)

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管理虽然有制度,但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人情的影响,影响了人和物的合理分配。高校教学管理需要规范化和科学化,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有效贯彻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意义

教学管理是学校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实践活动,是根据教育规律,合理调用教育资源,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根据教学管理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制定教学管理体制、程序和方法,用制度和形式进行确定,指导教学工作。规范化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规范的教学管理工作,将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系统以最优化的状态实现循环,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平等有序的教学秩序能够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的常规化管理,需要教学课时的安排符合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序地安排学生教学内容完成学生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这些不仅要由总体上的要求,而且需要把目标和要求进行细化,细化到每一周和每一节课时的教学需求上,满足每一节课的资源、设备、教师和辅助教具的需求,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益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多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如实验设备、教师和教学设备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包括物质条件(学校场地、设备、环境、设施)和精神条件(教师的学历、素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已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可能会流失、损毁或者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教育目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教学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功能,实现高效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教学运用的稳定性。

(三)规范化教学管理推动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来的,其追求质量的不断改善而不是简单的控制,追求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强制接受,追求全员参与而不是个人操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的目标和需求,制定相关的制度,完成教学的动态管理。在教学管理中,要想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依靠人的管理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制度的保证,在制度的约束下每一成员各司其责,根据相关的制度有程序地调动相关的资源,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科学管理理念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教学这种复杂活动的特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当下的教学管理,不仅注重课堂管理,而且注重实践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养成,而且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教学管理单纯注重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不够的,需要增加教学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设计课程内容,合理选择课程类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大学的课程中,有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见习、实习等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监督和实行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现代的教学管理更应该关注这些课程的实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满足多样化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建立教学管理机制,推动教学改革

无论是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是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讲解法都以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需要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建立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学生主体思想,合作教学、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已经逐渐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但是由于高效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力,高校的教学改革呈现出缓慢的趋势。高校是先进教学理念的重要基地,学术研究和探讨使高校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集思广益,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吸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灵活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教学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学的改革,增加教学中的活力,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人和物进行管理

在目前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存在制度,但是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落实存在问题。各种制度之间的冲突,或者解释口径出现偏差,常常出现管理漏洞。教学管理的执行力不够,成为影响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人情世故影响着高校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需要逐渐清楚已有的规章管理制度,相处不同规定中相冲突的地方;二是,要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检查,不能将制度作为形式,要利用合理的制度和制度的执行力增加对教学中人和物的合理管理,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满足教学的不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需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制度的保证,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规范化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学改革;逐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人和物进行管理,促进教学资源的最优化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超金,代俊红,张欣.论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J].科技资讯,2011,33:182-183.

[2]刘晓,任京成.面向不规范任务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建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66-68.

[3]贺楠楠.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204-205.

作者:李晓红 单位: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新趋势及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管理漏洞,阐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究,提出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希望通过分析和阐述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形成新的趋势和发展模式,更好地应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发展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管理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究、分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形成新的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连续性的工作,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然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漏洞。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对教学管理行政机构存在设置不完善性以及相关制度设置不完善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存在不规范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同时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等,使得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临时性和不连贯性,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正常进行。

3.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高校教学管理的不科学、不规范、不严格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等,这些都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管理人员之间缺少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等,都会大大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课程结构改革的不彻底性和滞后性。目前,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及时更新管理内容,选课模式单一且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管理的质量,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上述主要分析了高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后,结合自身对高校教育教学的了解,总结并归纳出一些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发展新模式的目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强化分级管理的模式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同样也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因此,要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实行强化分级管理的模式,使得高校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除此之外,要完善教学管理机构,采用逐层分级管理的模式,共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2.提升高校教学管理规范性具体通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行有计划的管理策略,对教学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并大力鼓励和提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重视教学管理,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使得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有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做到奖惩分明。此外在教学管理中要体现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将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整,充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提升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管理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壮大教师队伍,最终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结构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进而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模式,促使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率,通过课程实习、课外技能训练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

5.做好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估监控机制和质量考核机制,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并通过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来检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之处,为今后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经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督导机制,可以采取随机听课的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探究,做出量化评价,以此激励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提升教学整体水平,完善教学管理。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漏洞,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存在不规范性,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课程结构改革的不彻底性和滞后性。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从实行强化分级管理的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监督和反馈工作等方面具体实施,减少和避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形成新趋势和新的发展模式,在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倩,李云霄,张妍.发展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2]邢志男.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方向发展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3]石丽娜.探析高校教学管理新方向和发展模式[J].知识经济,2015

[4]刘井飞.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

[5]袁月梅.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

作者:梁渝佳 单位:广东药学院

第三篇:高校二级教学管理问题改革思考

摘要:近年来,高校在探索和逐步实施二级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对管理工作的诸多环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给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带来了机会,本文对此类问题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二级教学管理;队伍;职能;技术;质量

一、二级教学管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高校的扩招和新专业剧增,使办学资源紧缺,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各高校的重中之重。在这种制度下,高校往往多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忽视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1教学管理人员不足。实施二级管理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下放,但工作人员并没有随之下发。笔者所在学校每个二级学院只配备一名教学兼教务的管理人员,教学事务庞杂,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一个人要面对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诸多领导、学院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各项具体事务,终日疲于应付,工作流于表面,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1.2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讲究时效、严谨,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连锁反映,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工作紧张、心理压力重。此外,高校的绩效考核体制仍偏向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的津贴系数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无异。因此,长期辛苦、琐碎、压力、收入低造成人员流动较大,甚至,因二级学院的调整,部分学院招聘不到专职的教学秘书,只能由其它人员兼职,对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1.3教学管理培训稀缺。各高校目前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问题,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竞赛、培训稀缺,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埋头于工作,缺乏拓展视野、提升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尤其面临管理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老旧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已经力不从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效率。

2.教学管理工作职能分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学校实行二级管理后,逐渐扩大了院系的自主权,但在教学管理方面二级学院却是责大权小。一方面,教务处很多工作下移到二级学院,但却没有将主动权、决定权下放,导致教务处与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过程中,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矛盾也逐步加深;另一方面,二级院系在没有增加人手的情况下,疲于应付教务处不断更新的规章要求和不断下压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压力大,创新难度大。

2.2二级学院内部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能分工问题。二级管理之后,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行政秘书与学生管理人员都面临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困境,而彼此工作之间还有不少的交叉点,即便有明确的分工,但实际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互相推诿、抱怨分工不公等现象,导致工作合作度、融合性欠缺,往往带来重复工作或管理漏洞。

3.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改革中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高校中的深入应用,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提升。即便如此,学校在教学管理高科技化方面仍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教学管理制度面临规范化、科学性、长效性的改革要求,各类教学管理软件的设计不仅缺乏制度的支撑,更缺乏充分的调研,不够人性化,效率并不高,往往是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后,工作反而变得更加复杂难行。

二、建议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1.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人性化。

1.1合理配置,稳定管理团队。要将二级教学管理真正做到灵活有效,每个二级学院必须配备1-2名专职的教学秘书,将基层管理者、面向师生的服务者、校和分院的联络者三种角色有机统一起来。笔者所在学校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了教学秘书和教务秘书。教学秘书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专业发展、教学组织、质量监控和师资建设,教务秘书主要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籍、成绩、考试、教学反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学生服务事务。

1.2改革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出于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也应被重视、尊重与关注。笔者所在学校,借绩效工资改革的机会,提出了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定级与奖惩制度,利用质量系数对管理工作进行肯定与激励,能有效地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的作用。

1.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应在职业能力发展上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条件。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全面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希望能将教学管理人员也纳入关爱的行列,对在岗的教学秘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管理专业培训,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秘书的管理素质和文字表达能力;另外,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教学秘书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开阔视野,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交流和经验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能分工合理化。

2.1学校与二级学院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二级教学管理中,学校教务处的职能应定位于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而不是“事情下面干,责任下面担,权力上面抓”。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已修订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教学基本文件,目前正着手简化和相关工作流程。各二级学院下一步也将配合绩效工资改革,出台各自的教学管理规章和考核奖惩制度。

2.2二级学院内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为了提高对师生的整体服务质量,二级学院可采取综合管理、轮岗定级、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笔者所在学校,某些二级学院成立了综合管理办,设立办公室主任,将教学、行政、学生管理人员纳入一家,但分工不分家,根据需要定期轮岗,年底根据工作绩效和师生评价进行考核定级,不仅能增进理解、促进良性竞争,更能有效地扫除管理盲区、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还分设有心理驿站、学生会所、教学资料库等活动场所,既保证了办公室的安静,又利于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落实。

3.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高科技化。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正全面进入集中化和信息化。

3.1教学资源的集中化。学校教务处新下设了实验实训部,全面管理和调配整个学校的实训资源,将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利用率。同时,学校的教学楼正在实现所有教室的信息化,教室的资源也将步入高效利用和高效管理,这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一项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另外,实训室和教室资源的申请、调用也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将给全校师生带来极大的便利。

3.2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学校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教学信息平台、教学管理终端系统和微信办公平台,目前校内信息传递、课务安排、授课计划制订、教学资料提交、成绩输入管理、工作量结算等大部分教学环节均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且已经实现了在家办公。此外,学院还全面征求教师的反馈、建议,力争使各信息平台更加简洁有效,更具人性化和操作性。此外,各二级学院正进一步加强院系网站的建设,即时有关教学管理的通知和信息,提供可以下载的教学文件和相关资料,让网站不仅是二级学院宣传的窗口,更成为院系教学管理的好帮手,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总之,应以机制创新的理念加强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筹措,同时以信息网络支持新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虽然给二级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问题,促使高校从外部的硬件条件到内部的管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瑜佳.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工作初探.理工高教研究,2009(3),81.

[2]王依群.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科技信息,2008(30)491.

作者:韩燕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与运行

[摘要]为研究地方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与运行中的相关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索招生管理、培养制度、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课程教学等内容,提出以下措施: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做好招生管理工作;建立系统规范的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团队;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优化课程教学管理,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硕士;教学管理

一、根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做好招生管理工作

从学校到学院应制定完善的招生录取管理制度。地方高校为了拓展优质生源,可适当建立优秀生源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吉首大学每年从6月开始筹备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工作,包括采取宣讲、校友推介、QQ与微信传播等手段,认真做好生源组织工作。近年来,吉首大学在招生规模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不仅生源广泛,包括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吉首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上饶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暨南大学、济南大学、廊坊师范大学等,生源质量也有保障。

二、建立系统规范的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一)健全管理机构,优化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包括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学院层面需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由学科带头人担任主任,选拔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担任委员;学校层面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设有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公室和专职人员;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配备专门秘书,学院行政负责人直接主管体育硕士的培养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培养管理

第一,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包括学籍管理规定、课程管理规定、免修规定等。第二,专业学位(包括体育硕士)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包括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导师遴选条例、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第三,专业学位(包括体育硕士)日常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包括各类奖学金管理办法、综合测评实施办法、违纪处理办法等。整体而言,体育硕士的相关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齐全、执行体系顺畅,个人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成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记录等教学和学位申请文件规范且齐全,有效地保障和支持了体育硕士的全程培养工作。

三、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团队

从师资结构分析,一是需要学历结构优化,建设一支高学历人才队伍;二是需要职称结构优化,高职称师资一般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改革创新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基础,能有效保障教学的稳定良性运行;三是学科结构优化,在国内外知识更新日益加速、学科交叉创新不断加快的今天,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加大外界优秀人才的输入,从国内外不同教学科研平台和一线优秀人员中加强人才引进;四是能力结构的优化,提升双师型师资的比重,需大力培养、引进符合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竞赛组织和运动训练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时还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积极聘请社会职业领域一线或管理岗位专家承担辅助教学和人才培养。如吉首大学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担任体育硕士实践型导师,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以及中体产业等体育产业公司,湘西体育局管理者和湘西体校奥运举重冠军教练等,有效地提升了办学水平和质量。

四、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一)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经费投入

地方高校由于经费来源有限,因此需精打细算,学校层面需完善培养经费管理制度,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充足,尤其是专项实践教育经费投入得到保障。如吉首大学制定完善了《吉首大学研究生业务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研究生教育活动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等经费投入和管理文件。业务经费投入能较好满足体育硕士课程教学、调研、专家讲座、学位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学校在专项实践经费投入方面较为充分。整体上培养经费投入充足,能有效保障体育硕士的全程培养。

(二)教学设施完整,图书资料丰富

目前建有国家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省部共建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实验室。拥有较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科学学院建有研究生专用理论课程教室,有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学科、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分析、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7个,并有医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实验室共享平台作为保障。建有专业资料室1个,图书文献资料总量达13余万册,其中各类中英文期刊图书75种,专业中外期刊4万余册,有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17个重要数据库。这些基础条件很好地满足了体育硕士点培养各方面人才的需要。

(三)建立成熟系统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规范管理

体育硕士点应建立规范的实习实践管理与教学体系,制订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实习管理办法。目前吉首大学体育硕士点专门实践基地有15个,学生在读期间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时间充裕,并在基地指定有专门实习指导教师。实习计划和实结等执行和评价体系齐全,能有效保障实习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建立健全的奖助体系,扩大奖励覆盖面

学校整体层面应建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励资助体系管理办法,建立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贷体系,奖助水平与覆盖面等情况与学术型研究生等同。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规范,研究生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除此之外,还有各项支持。

五、优化课程教学管理,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大纲

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培养单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制订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吉首大学根据区域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特征,对学位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逻辑学进行了调整,对个别专业方向核心课程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与专业能力培养有关的专业实践课程。在具体课程内容方面,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体育硕士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充分吸收了行业专家的意见,保证其规范性、严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而且每两年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调整,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创新

首先,多年来吉首大学体育硕士点积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强化课堂教学与体育实践的沟通与联系。同时注重运用团队互动、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近年来加强案例库建设,如各种体育实践教学案例库、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库、体育赛事组织策划案例库等,满足不同体育实践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再次,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国内外知名体育学者和中小学特级教师、体育部门管理者、知名教练、体育公司负责人等一线专家。最后,转变课程考核方式,实施综合能力考核,着重考查体育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学风教育,提升科学素养

积极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机制。吉首大学体育硕士点制定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制度规范体系,对研究生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教育引导体育硕士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和造就体育硕士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

[2]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3]李国栋.关于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作者:张小林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第五篇: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排课思考

【内容摘要】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是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一种既科学又高效的排课模式,教学管理中迫切需要探讨的重要方面为:高效而完善进行高校排课工作,而安排课表的基本原则是基础。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情况下的排课程序进行研究,并努力探索二级管理模式下排课高效实现的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安排;二级教学管理;排课工作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给高校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发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保障日常教学工作有序科学进行,切实贯彻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安排好排课这个重要环节。着力寻找效率高和科学的排课方式,是教务人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要使教学工作有序正常进行,使教务管理上更高的层次,各高校采取二级管理形式是一项好的举措。科学、合理的课表安排能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行,对课程、专业、年级、教师、上课地点、时间进行组合优化就是排课工作的根本内容,排课时要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要求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表编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规律原则。编排课表不能违背教学规律的原则,兼顾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排课时应尽量做到教学班人数与所用的教室座位数基本相符,余量控制在20人以内,各教学班同一学期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尽可能相对固定。

(三)专业归属的原则。选定专业教师的工作布置给各个专业负责人,应多安排较高学术水平、擅长教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使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

(四)课时分配合理化。文理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周学时、起止周。在周学时安排上,起止周安排上,保证教学周内学生教学内容饱满,避免出现课程前紧后松的现象。

(五)依据学时排序。实际的排课工作,有一个公共大课、单一专业的课程、核心专业课、选修课程,先排后排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有:先排少学时课程,将有些课程排在体育课之后。周学时在4课时以上的课程.每门课程的相距时间要符合规定。每学期各专业平均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0~26学时。

(六)教室上课课时。上课教师每日讲课最长时长以6学时为限,每周上课的学时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合理的限额,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想法是一个可以兼顾的因素,如果与科学性和合理性相悖,则需保持正规的排课规律。

(七)确保课表的准确率。少数有特别要求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使用机房的课程在排课过程中应与专业负责人、上课机房管理方、实验室方面商量、充分交流,正式课表形成前做到与专业负责人及涉课教师的充分交换意见。

(八)公示调整原则。课表排定后,公示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教务人员应及时调整,公示期后确定的课表不再作调整。

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排课的实现

(一)校级。所有的排课工作由校本部统管,在安排课程计划时校本部起着指导性作用,掌控整个排课工作的时间安排,集中各个院级单位反馈回来的相关要求和问题,解决院级之间的冲突,真正做到掌控全校所有课程的安排,而细节部分由院级来实现。

1.制定校历。每个学期校本部都要制定一个师生可以遵从的校历。校历体现学校本学期内教学详细的时间安排。作为本学期开展所有工作的时间导向,也是一个总体的教学日程计划。校历是一个详细时间布置,将落实教学任务的原则,各个时间的安排、本学期总周数和统一考试时间、运动会的时间、军训的时间、假期长短等情况,是进行高校所有其它工作开展的依据,是行动的指南。校本部需在该学期所有工作之前完成校历的制定,以确保存该学期的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正常开展。

2.落实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是指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确定教学任务的依据是学校制定的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级对如下内容进行数据维护:排课节次、排课周次、教学场地、教师信息及课程信息等。

3.传达计划任务。依据各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校级在教务系统中下达排课学期的教学任务。

4.校级对公共课的安排。学科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基础实验课等由校统筹的公共校定课程。毛邓三、思想道德修养、军事训练、大学信息基础、高等数学、外语、体育、物理、基础化学类等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体育和外语课程,按照板块进行课程安排。另一类课程是设定为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校公选课,这类课程涉及的面广,需用多媒体教室常常是数量多容量大,为合理利用教室资源,使之利用率最大化,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及晚上较为合理。对于需要时间持续上课的实验课程,且每次实验持续的时间至少半天,鉴于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资源有限,在同一时点能容纳的学生人数也受到限制和局限,所以教务部门、开课学院、实验室三方在排课过程中应协商、沟通,优先排定。

5.冲突检查。所有的课程包括校排和院管全部课程都安排完成后,必须采取正方教务系统中查错功能进行冲突的排查,同时,采用人工方法逐项检查每个专业的课程是否存在错误,总之,多渠道多方面多手段排查高校所有课程的正确性。

6.人工干预课表。为了优化课表,使之达到最佳,并排除不合理及违反原则情形,手工做合理合规性的调整,是这个阶段必须做的事。

7.教师课表核对。趋于合理合规化课表,因为排课人员素质责任心及各方面局限性,在课表初步排定后,要公示初步课表,及时通知教师上自己的教务系统查看课程表安排。以确保课表的优化并兼顾教师合理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如果教师因合理或正当要求需要调整课程安排,说明理由,并提交合理可能的方案,在不违反课表编排原则的前提下,排课人员对课表作局部调整。选课工作开始之后,为避免冲突,原则上对课程调整不接受。

8.课表打印发送。下学期开课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将各个教窒的课表打印后,将各个教学楼课表,发送给各个教学楼物业管理中心,以便下学期开课的顺利进行。

(二)院级。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较大程度下放。由于学院排课的教务人员,对本院的老师及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在教学院长的支持及教务秘书的管理协调下,院级更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减少后序的调整,将教师的要求及合理化建议,在排课的前期进行收集,做出周学时的初步方案并公示教师,对冲突的情况,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都作一个调整,对全学期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的课程分布进行安排,可以使排课工作高效顺畅进行。

1.教学安排初步反馈。从教务系统导出教学任务,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作为学院的排课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年级专业的课程周数,先将需要整周进行的课程如实践、实习、设计等排定时间,留出两周考试周,排除节假日等安排,将剩余的时间,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再根据校历进行课程安排,将本各个专业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初步安排汇总并提交校级,可供开课学院参考落实教学任务之用。

2.教学任务落实。接受校级下达的下学期教学任务后,各开课学院在考虑教学资源、课程性质、师资情况、教学进程等因素下,着手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完成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组合工作:确定是否合班,根据校历及排除各类整同安排的课程,根据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排定起止周,落实各课程的任课教师等。

3.院管课程安排。在校管课程课表排定的基础上,教务员对学院开设的课程进行安排。以专业为单位排课,遵循低年级先排,由于他们的公共课较多,如果两个专业合班,课程多的班级先排,调整时则,调整课程少的班级以满足课程多的班级,每个专业根据校级课程排完后剩下的时间,然后兼顾教师的要求安排详细的上课时间。资源不足或时间冲突的情况,校级可以进行总体协调和分配,以便完成各个院级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安排。

4.教师课表核对。公示本学院排定的课表,告知老师们查看核对,在限定时间内,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教师要求,由院级排课人员对院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5.导出、打印、分发。以专业为单位,打印老师课表及各专业的课表,并分发给各个任课老师及各专业的班委,以备老师们做好下学期工作的安排。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为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作为高校教务人员,要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实际教学情况,落实好排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院校二级排课模式,从而维持好教学秩序正常化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陈秀彬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理念与制度分析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涉及高校教学、高校教学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践四个要素。制度是理念与行动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管理理念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创新,许多高校只注重制度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导致在管理上出现唯制度论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以及教学师资力量及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现象日益严重。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念

大学校园是一个接受各种文化思想,提倡学术独特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培育多样化的大学管理知识体系一直都是大学管理中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目标。为了与之相适应,我们在建设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也必须要倡导创新理念,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程度化,调配学校教学资源最合理化作为建设高校管理制度中最终的目标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管理的具体实践中采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用自主、人性、全面的思维去看待解决问题。在建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对广大师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以创新的理念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唯制度论批判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人与人以及人与事之间应该遵照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从广义的层面来讲,包括国家内所有的高等教育学校和以高等教育为目的机构,在不同层次和管理的教学及其相关的活动中所颁布的监管文件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它是对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的设计教育活动行为进行协调和控制的一致标准。而从狭义的层面来讲的话,则指的是对于高等学校以及其他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学相关的群体行为准则所制定的各方面规章制度、规范以及实施要求的总称。高校管理制度在规范学校内部各种行为活动中起到了控制与调节的重要作用,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教学秩序以及保障了其他各项教育工作正常进行。以创新思维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科学管理。但是,“高校部分管理者把这些管理制度当做是高校管理中的所有法宝,不是由制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是把它作为约束、限制个人的工具;不是依靠着这些制度来激励绝大多数人,而是用它来政治处分少数人,使人成为了制度的奴隶。”[1]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关注高校管理现状,你会发现这的确是真实存在的,鉴于此,部分研究人员提出:“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正处在一个非常复杂、困难和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许多最基本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尚未建立,另一方面制度、规则、组织等又严重的约束了人们积极和创造性的工作。”[2]而从高效管理制度的苛刻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体现的恰恰是高校管理者本身管理理念的滞后性以及其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认识的片面性。这正如托尼•布什所描述的那样:“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僚制的,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成员的行为。结构是等级性的,而且有与种种角色相一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3]。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看起来似乎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提供了指向性作用,但由于过分的注重高校管理人员的权力,同时管理制度也太过严苛,而完全没有考虑到在搞笑的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因素。高校管理者把制度规范性与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人文关怀相对立了起来,最终导致校内的各方面关系以及人际交流变的愈加紧张。这种“唯制度论”的症结主要包括:首先,制度管理中阀限的先天不足性。因为其一般只是对整个学校所有成员的最低行为准则做出了规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说,如果仅仅是用这种制度对学校所有成员的学习工作热情来进行激励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部分人员放松对自我的行为要求,一味地以学校最低标准来要求自我,及大的降低了个人对更高层次的自我目标追求。其次,管理手段与管理目标的置换。制度是由其所赋予管理者的权利来对高校内部各种关系以及全体师生行为活动进行控制、调节、约束的的规范系统。从本质上来讲,它仅仅是我们用来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唯制度论”则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过分的放大了制度所应有的作用,学校管理制度只不过是对高校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如果把它的完善当做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这将最终致使令人担忧的目标置换现象的发生。第三,主体性的丧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过度的推崇管理制度,不仅可能导致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而且还可能会使得被管理者逆来顺受的心理观念变得更加严重化,从根本上扼杀了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二、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

在“唯制度论”的外表下掩盖了“制度最终导致了人的迷失和道德价值丧失”的本质。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待高校管理制度,都不可以忽视其与人相联系的这一根本事实。学校管理制度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具有人本性。高校管理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但由于其过于严苛则就造成其成了校内全体人员的一种束缚和制约。杜威早就看到了高校管理制度的这一特性,他明确地指出:“和制度相比,个人没有精神的权利;个人的发展和教养在于对现成制度的精神的恭顺同化。”[4]但是,学校管理制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约束和限制。相反,我们所提倡的要以逆向思维来考虑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切实做到以创新的理念去建设高校教学制度,使得所建设的高校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发挥出规范、约束个人的作用,更能够起到激励个人主动性、调动个人工作热情的作用,制度建设的重点是要考虑到点和面双重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要着重强调该管理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在当下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不仅与当下高校管理发展趋势相适应,更是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强烈呼唤,推动了高校教育逐渐从重视精英式教育开始向强调大众式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变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第一步,首先必须要树立以广大师生为根本的工作理念,以全身心的为全体师生服务为管理准则。比如,在地方高校管理工作中,学院教学方面的常规性事务由教学工作者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其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服务意识,重视与学生彼此交流,尽量能够对学生做预先性的解释、帮助以及引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引导学院的所有学生能够高效、顺利的毕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种服务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培育人才的方式。而优秀、高效、合理的创新型管理理念则是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保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创新,对其它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积极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效率,使得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人与学校全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对理论与制度的几点探讨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应该把人的综合发展为实现目的,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所以制度的建设必须要与人紧紧地相联系,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因此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也应该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应该把广大师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作为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使其不仅能够起到规范个体行为、确保学校良好教学秩序的作用,同时又可以起到提高全体师生价值观念的作用;要意识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学校全体成员行为活动的准则和样板,同时更是高校教学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重要手段。第一步应该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对高校内全体教职工的管理由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进行转变。[5]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必须充分的体现出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制度化、单一化,学生仅仅只是被动的去吸收老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性,造成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在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奉行的是一切全由学校来进行规定,学生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的专业课程不可以任由自身的意愿来进行选择,所有的专业课程通归学校进行制定。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迷,最终造成了学生的逃课、旷课的现象急剧上升,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要积极的咨询、采纳学生的意见,以学生的建议为参照来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使得教学活动: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落于实处,大力推进自主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人性化建设。

(二)加快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向服务型管理理念转变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比较侧重于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过分的强调管理者行政作用致使其比学术地位更高,这就很大程度的扰乱了高校内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以行政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教师的积极创新主动性,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不端行为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也造成了学生自我创造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因此高校管理理念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到及时的转变,加快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由传统行政规范型向教学管理服务型转变步伐,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的新教学管理理念。对于专业课程的选择、教学任务的设置等等教学工作中应该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以学生综合、创新的全方面发展为出发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积极的听取、采纳,尊重学生们的意愿。将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作为大学教学管理最根本的管理思想[6]。

(三)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转型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以及学生个性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性要求变得愈加强烈,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高校教学服务应与时代的变化相适应,新的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应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一般是遵循“自上而下”的路线,没有一个完备的民主化进程和立法程序,难以体现出师生与学校管理者间的平等理念。新的高校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出管理人员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的过程中,以此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员。[7]

四、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与制度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首先对当下高校教学管理中“唯制度论”进行了批判,分析了“唯制度论”的症结所在:第一,制度管理中阀限的先天不足性;第二,管理手段与管理目标的置换;第三,主体性的丧失。紧接着提出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最后就高校管理理论与制度建设做出了几点探讨,高校教学管理应该有其独到的理念以及独特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在管理上奉行唯制度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管理理念的创新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袁小平.学校管理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J].教育评论,2014,(4):29-30.

[2]张新平.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教育评论,2011,(5):128.

[3]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一版:26-28.

[4]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一版:12-16.

[5]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

[6]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67.

[7]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7.

作者:庄爱兰 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第七篇: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思考

【摘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对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高校教学管理;应用;践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全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教学管理的“结果”,而忽视教学管理的“过程”。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改进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的“终结性”,大力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对于推进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统的教学管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进行刺激-反应(S—R)周期性的建构,在实践中不断习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二是元认知学习理论。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忽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感受,是一种典型的“唯分数论”。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挖掘学生的记忆功能,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会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形成性评价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芬(M.Scriven)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过程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判,同时还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改进与调节的作用。

2.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学者Holton和Bates认为:“教育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就是通过多维结构、多维角度对教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评价用来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具有可度量性。”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是对高等教育的开展形成导向与约束的重要机制,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高等教育效能。首先,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要求学校必须对教育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以便于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遵循整体素质教育的推行战略。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创设了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加以及时改进的机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间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其次,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是教育管理者的得力助手。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与机制能够使教育管理者从复杂繁琐的“人工评价”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将主要力量放在教育质量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间的良性沟通。第三,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效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清晰、导向性的目标,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学重点,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3.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应用

3.1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框架设置

要突出学生为本,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与归宿。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设置可以看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过程化设置。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过程性”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周期性、长期性、可持续性”。把“过程性”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融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中去,设置好“时间、节点”,来对学生各个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引导。二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等各方面内容,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不能拘泥于某一项指标,而要通过合理的设置权重比例,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的全面化,使对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更加客观、合理,增强对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体验性的激发和引导。三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层次化。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评,进行层次化评价,为不同的学生制定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让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3.2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内容体系建设

要突出全面客观,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体系。一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由目标型向形成型转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大力探索在教学评价中建立“学分记点制、自由选课制、间修制、弹性学习制、主辅修制”等系列评价方式。实现形成型评价的“柔性化”改造,打造完整的教育评估监测体系。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能力、兴趣、心理特征间的差异性,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建构”能力。二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与量化,积极探索“导生制”的评价方式,为学生量身定制评价方式。通过有效的“定量”,大力实施“复合型”评价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有所收获”。重点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环节,大力实施“双元制、式学交替式、角色式”实验实训,走“内导训、外引练”的实践评价之路,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无指缝”衔接。

3.3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激励绩效建设

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激励绩效建设,通过激励与绩效建设,为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动力。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信息的全面协同。做到教学管理各部门间评价信息既统一又独立,有较高的灵活性。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反馈过程、方法,将“教师考核档案、出勤记录、教学、科研成果记录、学生意见测评表、专家听课意见表”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分类、汇总、沟通贯穿于教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使信息系统应用于高校的绩效考核处对各部门的控制与调度上,保障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建立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查询、反馈系统,使教师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化,用制度的力量来为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提供保障。要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改进方案纳入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得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方案能够得到切实落实,做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信息收集、意见反馈、评价、组织管理、奖励惩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得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这些配套制度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支撑。

3.4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问责机制构建

要加强责任追究,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问责机制。首先,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灵活的绩效责任方式。在教学管理评价的问责机制建设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的高校在教学管理评价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建立《绩效报告卡》的方式来进行,通过《绩效报告卡》来对不同的学校来进行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对比。主要评价学校高等教育季度、年度进展,主要检测和对比各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进行改良考试(ModifiedMSA)和替代考试(AlternateMSA)的“优秀率”,与我国高等教育广泛实行的“百分制”不同的是,美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实行“良好、一般、优秀”三档“五分制”的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借鉴美国的《绩效报告卡》成功经验,采取更加多样化的、灵活的绩效责任方式。强化制订、界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并制订切合实际的奖罚机制。其次,要将学生、家长纳入到对学校高等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价中来。将学生的满意度、反馈意见和家长的评价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内容。第三,进一步推进教学与考试分离的评价体系。全面改进我国现行的“教、评”合一的现状,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构内、外部统一考试评价体系。要使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切实承担起对学校进行评价的责任,共同参与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将传统的“学校本位”、“行政本位”教育评价,转变为“学生本位”评价。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框架设置、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内容体系建设、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激励绩效建设、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问责机制构建,才能够更有效的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践行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09):33-34.

[2]李长熙.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9-20.

[3]史强,李鹏飞,吕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41-42.

作者:林青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在推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教学管理问题,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减少等多个教学管理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并应用MOOC制定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MOOC;教学管理;艺术设计;应用型高校

随着高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教学管理成为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伴随MOOC的出现,传统的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由于MOOC教学的本质是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不应仅停留在学校建立电子信息网站、网上学历认证、无纸化办公等等方面,而且还要从开课选课、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到组织学生答疑、师生交流、批改作业、课程考试等方面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1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

MOOC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备课、授课、答疑。而MOOC教学实行了网络在线和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2/3教学课时安排为学生自己在线学习知识点;1/3为面授形式,即每隔一周组织次学生讨论[1]。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利用MOOC资源,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应当顺应MOOC的发展潮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2]。第二,在教学方式上,MOOC教学是从课内转向课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课件视频完成,不局限于学习场所,可以自由选择校内和校外,使得教学方式有以前的集中式转向分散式学习,而在课堂上主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解惑等。而在MOOC教学方式中,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要占据整个课程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约有70%-90%的学习是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完成[3]。而且随着MOOC的发展,在美国一些高校中开始通过网络在线学习考试,获得学习证书,可以增加学分。但在我国通过MOOC的“非正式”高等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因此,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三,在教学质量评价上,由于MOOC的大规模发展,必然冲击大学的学校教育、班级课堂授课制度,使得传统的集中式授课逐步转向分散式的虚拟化的网络在线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主体难以掌握MOOC教学的全程,导致MOOC教学质量评价很难开展,使得教学评价标准要与MOOC教学相适应。总体上讲,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影响,不如教育观念、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等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MOOC教学需求,迫切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作为一所新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理所当然积极探索在MOOC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2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专业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侧重于应用性,为满足社会需要,与社会市场发展相结合,具有标准化、集体化的专业特征。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上都有纯艺术化的倾向,缺少设计教育因素。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二以后画笔使用较少,但具有灵敏思维,选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做出很好的效果,过于强调绘画基础已经不适合了。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管理中,不要过分强调造型与技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教学资源缺乏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集中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专业,而这些专业的教育实践性很强,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扩招的过程中,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设备没有受学生的人数增加,而增加教学设备和维护的投入,导致教学设备缺乏,从而严重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2.3教学实践减少

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学实践课程减少,再加上部分任课教师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对社会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对目前的工艺流程、设计材料生疏,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存在差距。在强调素质教育,削弱专业性教育的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在被塑造成一种动脑不动手的专业形象。由于新生的应用型高校实验条件不具备,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懂材料与设计工艺,不了解用户与市场需求。

3MOOC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MOOC平台具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平台,在大数据下广泛在学习与云资源背景下的知识共享三大特征[4]。本文主要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探讨MOOC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3.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翻转课堂。MOOC课程中的微视频使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实现变得容易,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是由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传递,解决了缺课学生无法正常学习的困惑[5]。MOOC课程可以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课堂,这种视频教学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模式。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知识传授和内化进行翻转,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缩短授课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活动时间,加强学习活动的真实情景教学,再互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个性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差异化学习计划。

3.2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双师型师资缺少,需要共享。而MOOC平台能实现优秀师资共享,MOOC课程建设中组建以名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实现优质化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有效建设,让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广大师生能共享名师团队创造的教学成果。另外,应用型高校教师本身也可以转变为课程建设组员,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提升教师整体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师资体系,让传统以办公室空间为主的师资圈变为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师资云平台。

3.3建立艺术设计专业MOOC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生成性是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MOOC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没有界定,学习知识内容丰富。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为主的思维考虑,MOOCH课程不仅强调源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理解,还注重实践素养的培养,MOOC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因此,MOOC让学习者在知识与技术生成中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解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的偏重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MOOC课程资源通过以源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动力点,激发学生在网络化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思维、新内容与新观点,这些都将成为网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新资源。

3.4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

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课程管理为主,以学校教务处为管理核心机构,各个院系教务办公为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管理主次分明,但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去核心化强社会化”的特性。通过MOOC平台,可以将“非核心”教学组织社会化。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设有思政部或类似部门,通过MOOC平台选择共享性与社会化应用,可以解决“非核心”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可以使教务处实现“组织更加专注于教学业务管理”。所以,MOOC可以先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管理的进行变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实现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重构。总之,利用MOOC平台进行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把艺术设计专业管理者、组织者与学习者等沉浸于复杂网络环境中,通过翻转课堂、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相关移动终端,建构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MOOC教学管理模式,给广大师生提供泛在化、个性化、联通性、生成性的微教学空间,并在新型教学空间中进行开放式、协作式互动,实现师生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应用型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开放与有效,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门路,王祖源,何博.大学物理MOOC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9-52.

[2]陆昉.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www.edu.cn/focus_1658/20131112/t20131112_1038533.shtml.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29.

[4]张世波.MOOC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4,32:168-169.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作者:向小兵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