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

高校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

一、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概况

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主要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把欧美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解放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其布局方式均以轴线对称式为主,功能分区明确,中心广场、建筑间距尺度较大,讲求雄伟气派,但这一典型的环境建设模式使很多高校难有独特的风格特色,缺乏个性[1]。近10年,随着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确立了一套校园规划理论,打破以往单一的对称式、分散的总体布局,向灵活布局、空间富于变化、整体综合性发展。

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旧校区,着重各个职能建筑的设计,校园绿地不是系统与规划内的,而是校园建筑的附属物,从而形成围绕校园主要建筑的简单路网,简单绿化,其间点缀一些雕塑,很难形成一定风格的绿地和景观。另一种是新建、改扩建校区。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加大,高校扩招,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扩大、合并、改建、搬迁和新建等,这给校园绿地建设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其中不乏成功的典范,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绿地规划布局不合理,绿地分布不能结合使用功能创造不同的景观,绿地作用只停留在绿化、美化上,忽略了绿地创造环境、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等。

三、校园绿地与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1校园绿地

许多人认为绿地只是展示植物景观的空间,绿地规划也仅仅是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而真正的绿地概念不仅限于此。绿地是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它包括广义的绿地,指城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内由公共绿化用地、专用(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郊区风景名胜区、交通绿地等构成的绿地系统;狭义的绿地,指小面积绿化地段,如街头绿地、居住小区绿地等,有别于面积相对较大,具有较多游憩设施的公园;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指在用地平衡表中的绿化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一大类[2]。校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属专用(单位附属)绿地类,即指校园中以土地、水、绿色植物及园林建筑小品等组成的非建筑用地空间,既是独立于城市中的封闭系统,又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校园绿地是校园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对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美化校园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即存在于各类校园绿地中、可用于交往的空间。它是一个边界不很明确、处于建筑周边、物化的及具有社会性质的公共空间,是构成整体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根据功能分区,可将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分为校前区(大门区)绿地交往空间;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生活区绿地交往空间;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等。

四、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分析

1学生交往行为活动的特征分析

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多为自发性或具社会性,具有聚集、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因此这类空间具有面积合适、方便、可达等特征。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强,以碰面打招呼和聊天居多,也有小型的集会活动,但比广场区相对较少。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中交谈聊天、讨论问题等行为活动居多,因其与教学空间紧邻的特殊性,可作为学生课内活动的户外延展区域,是学生聚集量较大、时间较多的一个空间,学生的交往活动相应增加,这类区域是继广场区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类交往空间。生活区,也是学生出入较为频繁的一类区域,临近学生宿舍,是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区域。道路绿地空间中,散步、见面打招呼等随机性较大的活动发生频繁,活动形式基本呈线性流动的特征。

2学生的交往行为需求分析

从不同绿地交往空间的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设施舒适性、植物景观及环境安全性5个方面调查,不同空间中学生对其需求存在的差异。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属于校园公共空间,多位于校园中心区,有很强的共享性,学生来此空间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社会性群体行为,其中一部分无目的性的个体行为也常常会发展成为群体一员,也有对空间的要求保持一定距离的,这就需要休闲区(广场区)绿地环境设计以较大型的公共活动场地为主,结合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及少量私密空间,满足学生既要参与群体活动又要保持个人对空间距离的自主控制的需求。这些需求综合表现为学生对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及设施舒适性要求较高。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是进入校园后最先被使用的公共空间,从调查可知,此区域群体行为的活动数量较多,而且欢迎不同性质的人群在此共处,可以得出这类区域的功能为校园空间中比较丰富热闹而亲切的会客区域。空间面积、设施舒适性及植物景观是人群在此类空间中活动的首选条件。空间面积大小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几率及持续的时间,设施舒适及合理性、植物景观直接影响交往活动的质量。

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环境是线性的流动空间,学生对于环境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是植物景观。在对距离的把握方面,受访者选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高于共处的比例,表明学生在使用此空间时对于自身安全防范的要求较高。同时,众多线性流动行为如散步、晨跑等行为要求沿途路线有景可赏,并且充足的道路面积可容纳更加丰富的交往行为活动。空间配套设施舒适性,在休闲区(广场区)、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对座椅、照明灯具等要求较高,在教学区、生活区中除对座椅、灯具等的要求外,垃圾桶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道路绿地中,照明灯及汽车减速带的要求是最高的。植物景观类型:在休闲区、校前区绿地中,花卉、草坪、乔灌木的组合形式是最受使用者欢迎的,在道路绿地中,乔木是较受欢迎的,因其最适合这类线性空间的布置形式。

五、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学生的交往行为服务的,依据其不同交往活动的重要度及每种交往活动对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休闲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为例探讨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广场绿地是校园的中心绿地,面积相对有限,设计者应认真规划如何让有限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按不同重要度的先后次序探讨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几种常见行为活动的环境设计。

1空间的组织划分

根据学生的行为活动特点,可分为停滞行为空间和移动行为空间。停滞行为空间主要涉及闲坐聊天、休息晒太阳、看书、等人等行为活动内容,而移动行为空间主要涉及散心散步、集会、打羽毛球及踢毽子等行为活动内容。在空间层次的组织上,可把移动行为活动的空间作为半公共空间,设置在中心绿地的中心或显眼的位置,聊天、等人等行为空间作为半私密空间,而看书、休息等行为空间作为私密空间,设置在整块空间的边缘,形成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赋予各空间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及安全感,满足各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需求。

2主要交往活动的环境设计

集会。此类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对于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植物景观、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的要求程度依次递减。合适的场地面积是此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校园为增加绿地面积设置过大草坪,导致使用者找不到合适的交往空间,致使场地的实用性降低。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较大型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方便大多数人前往,能够提升空间的利用率。空间的边缘宜设置一定数量座椅,供等候活动的学生使用,并延长停滞时间,同时增加偶发性交往几率。植物布置的形式应简单、整齐,突出场地的特征。

小型体育活动。此类活动对于空间可达性、空间面积、植物景观等要求较高,对于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要求其次。空间易见可达,面积稍大,可以容纳多人同时活动。此类空间可利用植物景观创造环境,减少他人干扰,同时也避免影响他人活动。为保证行为活动的安全性,地面需平整且防滑,避免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闲坐聊天。此类活动对设施舒适性、环境安全性及植物景观要求明显。座椅布置要考虑边界效应且有利于交往,尽量设置在场地的边缘,面向人群活动的方向;形式上让使用者有所依靠,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可结合花架、花池、亭子等建筑小品布置,呈曲线型、直角型等围合形式,也可利用植物景观自然布局,减少外界干扰,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领域感及安全感。为交谈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六、结论

单纯地追求构图美与视觉冲击力是短视而肤浅的设计思想,忽视了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而建造出来的空间是生硬的、缺乏内在品质和生命力的,是毫无意义的。在现阶段,基于使用者行为及心理的设计虽得到设计师一定的关注,但因我国对校园环境设计的系统研究较晚,专门的研究理论尚不够完善,因此,现有的校园环境设计准则还存在一定弊端。该文虽有不足之处,但希望能对校园绿地的建设有所启示。(本文作者:葛韵宇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