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临床医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

临床医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

为满足社会对医学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明晰定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方式逐渐转向临床一线的实践和学习,教学重心和毕业授位标准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本校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较为领先的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实现了学位教育与执业准入及职业培训的无缝衔接[1]。为检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基于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实际过程,构建出内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供适合国情特征的参考工具。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依据课题研究内容确定调查专家46名。入选标准: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且已培养毕业专业学位研究生3名以上的临床医学专家;实际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10年以上或具备科级以上职务的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专家需具有学科代表性,能配合调查并从不同角度提供意见。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录、培养、产出全过程为依据,全面分析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接收的各主体,提炼关键要素构建出内部质量评价指标。通过专家调查,对各级指标项目进行筛选和量化。

1.3研究方法

课题小组通过文献查阅法,初步拟出各级指标要素。通过专家访谈和小组讨论,对指标要素进行修订,形成调查问卷。问卷中指标重要性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评分,并设置修改建议栏。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调查。参考王春枝等[2]等提供的数据处理办法,对每轮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2结果

2.1专家基本情况和积极系数

德尔菲法应用的关键是专家的选择。本研究共纳入调查专家46名,一般情况见表1。专家的积极系数采用问卷应答率表示,本调查两轮问卷有效应答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有12名(26.09%)专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2专家权威程度

权威系数(Cr)反映专家咨询的可信程度,熟悉系数(Ca)反映专家对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判断系数(Cs)反映判断依据对专家作出结论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两轮系数值为:Ca=0.727和0.799,Cs=0.812和Cr=0.804,Cr=0.770和0.802,均达到Cr≥0.70的可接受值[2]。

2.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认识的集中程度采用均数(Mj)和满分频率(Kj)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采用变异系数(Vj)和协调系数(W)表示。本研究两轮调查中,一、二级指标的Vj分别为:0.045~0.132、0.051~0.167;W分别为:0.46、0.63,通过两轮问卷后达到大于或等于0.50的可接受值[2]。

2.4指标体系的筛选

采用界值法[2]筛选评价指标,以算数均数、满分频率和变异系数界值作为指标筛选尺度。三项界值均不符合的指标予以直接删除,仅两个或一个不符合的指标,由课题组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讨论后决定取舍。在两轮调查后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99项三级指标。

2.5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根据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采用均数法进行分析。各级指标逐层分解计算,权重和组合权重见表2。在5项一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是“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为0.2809,其次是“导师指导质量”,指标为0.1950,最低的是“论文质量”,指标为0.1670。在26项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值最高的是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指标为0.3542,其次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为0.0625,最低的是“自然背景”,指标为0.0034。

3讨论

3.1内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和特点

全球医学教育第三次改革是以体系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针对性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以改进系统绩效[3]。在此背景下,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训练为根本,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注重教育与职业的衔接[4]。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也应依据以上特点,全面具体地衡量培养的过程和结果。现阶段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对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多,实用分析的研究较少。有学者[5-6]等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或临床能力考评体系等对象进行了具体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建立一种涵盖整体培养过程和全部参与者的综合性评价方法,课题组首先明确评价的学科特征、人才性质和培养模式,采用“岗位胜任力”理论[7]进行指标构建。评价维度上,包含了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三方参与者。评价对象上,即包括人才外在现实特征,也纳入内在动机特质。评价视野上,面向了从招生录取到毕业答辩的培养全过程。评价方法上,结合运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8]。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培养质量内部评价指标,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的特点。

3.2指标体系构建结果的现实特征

德尔菲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公认度高、应用较广泛的调查方法。研究参照德尔菲方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入组专家高度配合,对选题权威度较高,意见集中性和协调性较好,结果可信。一级指标中“实践教学质量”的权重值(0.2809)最高,既高度吻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客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说明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组成。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强制性认证[9]评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岗位的6种核心能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要达到住院医师岗位要求,也必须具有胜任临床一线医疗工作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医学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必须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放在首要地位。“导师指导质量”权重值(0.1950)次高,即符合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特点,也反映了临床医学师徒传带的行业特征,体现了导师作用的重要性。“论文质量”在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最低(0.1670),体现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差异,即实际应用和基础研究的不同侧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该指标评分较低,有3位专家都作了批注,提示作为研究生层次的医学生,应注意基本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体现与一般规培医生的差别。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前3位分别是:教学形式和内容(0.0690)、教学效果评价(0.0625)、综合能力(0.0603)。前两项说明实践教学的方法、内涵和效果是形成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第3项综合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分解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3级指标,是基于胜任力理论分解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内在特质。这项指标得到较高的评分,说明在招生录取中要注意甄别选拔个人特质符合临床岗位需求的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导这些特质的发展和提高。对各级指标的分析显示,本评价体系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总体导向,吻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了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体现了岗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能够达到合理评价的预期目的。

4小结

教学质量评价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和调节,及时推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改进,最终促进培养质量的提升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质量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调整。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评价方法尚需细化和补充,运用到实证研究中是否可行有待验证。期望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和调整,对现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为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以推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唐颢嘉 李奇志 罗庆 张姝 冉素娟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