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素养教育的选择性课改策略

人文素养教育的选择性课改策略

摘要:人文素养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在浙江新一轮中职课改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宁波外事学校基于人文素养的内涵、课改实施的背景以及学校特色优势,通过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改队伍的打造等途径,探索了一条选择性课改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

关键词: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

将更多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流价值观。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支撑。2016年9月,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了学生发展三大方面的六大素养,并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这其中,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人文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作为浙江省34所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宁波外事学校思考在新一轮课改中实施以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选择性课改。

一、人文素养及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般而言,首先应指的是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则应该包括能力和精神两个要素。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对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理想主义、终极关怀等要义。[1]根据肖川教授的解读,我们认为,人文素养是指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它通过后天教育、环境等途径,于个体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于外表现为人的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文境界和人文情怀。人文素养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应具备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对世间万物存有敬畏之心和善良之意。简而言之,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保持人的淳朴本性。

二、实施背景

(一)现实因素:职业教育轻视人文素养教育

自2005年开始的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上一轮中职课改,过度强调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过度强调中职学校一次就业的重要性,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挤占了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生涯教育。1.学校:重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提升。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是把进中职学校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无奈前提下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底线诉求。因此,专业加基础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了重技能、轻人文的价值趋向。挂满中职校园墙壁的,不是一些名人名言或象征传统文化符号标语,而是“没有技能就没有未来”“没有市场就没有学校”的激进式墙语。由此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中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判断力,缺乏高中段学生应有的的人文底蕴,导致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低,人际关系处理差,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缺弱等现象。2.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提升的内驱力。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学校没有配套教育,学生对人文课程学习的内驱力明显不足,人文素养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匮乏,素养较低,审美情趣偏位,甚至个别学生人文素养匮乏,价值取向混乱,导致违法犯罪的概率增大,根本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工作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2016年9月,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认为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并设置了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作为人文素养核心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要素赫然在列。因此,无论是从中职学生未来生涯发展还是匹配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看,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重点。

(二)学校优势:多语种、艺术和德育品牌

多语种教育一直是宁波外事学校的传统优势。学校自1985年开设英语专业,1993年开设日语专业,2001年起先后开设德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到目前已具备8个语种的教学能力。强大的外语教学能力和教师团队,为学生第二外语的开设创设了条件。艺术专业从2001年开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和戏曲表演为一体的艺术专业群,拥有了一大批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先后独自承担了宁波市庆祝教师节30周年文艺演出、宁波市庆祝建党90周年等重要的文艺演出,学校的“艺术教育已代表了浙江省艺术教育的水平,是浙江省的骄傲”(时任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语)。同时,学校德育以成长为目标,以心向善、志高远为校训,强化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让善文化浸润校园,让学生发生点滴改变,实现可以实现的目标。为此,学校通过德育大课程的构建,用崭新的目光去审视活动、比赛、仪式,并赋予鲜活的德育内容,形成崭新的外事系列大课程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团结、合作、责任和承担,学会感恩和行善。

三、基于人文素养选择性课改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维度人文课程选择机制

选择学习课程:打破固有的课程设置,重新系统设计安排,引入课程选择机制,赋予学生多次选择课程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课程模块和课程系统。其中,在选修课程模块中,丰富专业拓展、素养提升、兴趣培养、职业指导等类型的限选和自选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选择学习形式: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融课堂学习、企业实习、校园活动、远程学习等多形式的学习渠道,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形式的机会。选择授课教师:在必修模块,安排多名教师开设同一课程,学生可按照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选择授课教师;在选修模块,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所长开设多样化、个性化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选择发展方向:提供就业、升学、出国多种去向选择,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目前,学校共拥有5+2国外留学、国内升学与就业等后续发展选择,同时配套出台弹性学制,采用学分认定的方式,全面拓宽学生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基于人文素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1.更新课程观,实现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化。突破传统课程的知识与经验本位、预定性、封闭性,突出课程的体验性、开放性、动态生成性,强化中职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梳理并形成以“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为核心的课程观。以此为基础,实现课程外延由传统教材、训练向资源、环境、活动等领域拓展,实现课程形式由课堂学习和企业实习向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社会体验、国际交往、信息终端学习等方向延伸。学校将外事嘉年华、学生各类社团、外事假期社会实践课、校园华尔兹等均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分为社团类课程、德育类课程、社会实践类三大类课程,全纳入课程体系,并赋予相应学分。每大类2个学分,共6个学分。2.打造二外、艺术、国际合作等人文课程。提供二外课程。第二外语的开设,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在该国文化介绍的基础上,设置情境,并在情境中加入简单的交流对话,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基于学校多语种优势,学校提供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6种外语供学生选择,把二外作为课改中的限定选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同时推出俄罗斯风情、走进西班牙、东京文化、德国风俗等文化视野拓展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设艺术必修课。提升中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校课改的核心目标。学校整合艺术优质课程资源,着力打造艺术体验、形体塑造等特色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陆续开发华尔兹、韵律操、健美操、踢踏舞等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素养。开设国际交往课程。学校已经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22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姊妹关系,每年与国外合作院校的互访批次不少于10次。基于强大的国际合作资源,开设国际交往课程,让学生在国际交流中了解涉外交往礼仪,让学生在尊重别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推出人文社科选修课。开设艺术、伦理、哲学等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艺术、哲学等领域,如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当学生沿着知识、方法和人生观由浅入深地进入到对人的哲学探究时,人生的目的意义、行为准则、终极关怀、价值尺度、善恶标准等等便进入学生的思考之中,并通过哲学体味人生,通过思考无限反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样的思考可以使人胸怀宽广,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本学期,学校共开设选修课39门,其中类似“美学欣赏”“人生修养”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达21门,占所有选修课比例的53%。学校已开发诸如“来杯咖啡聊宁波”“与宁波童谣一起成长”“校园化妆”“篆刻:方寸之间的艺术”等人文类校本教材10本。3.针对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开设订单式实习课程。根据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经历以及企业对学生工作技能的现实需求,开发菜单式课程。学校向14级国商、14级金融专业学生发放“实习生返校学习需求问卷调查”,发现:TAFE专业的学生对社交礼仪课程的需求特别突出,占55.3%,其次是沟通交际课程、兴趣爱好课程;国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课程最高,为35.7%,外语提高课程、沟通交际课程次之。同时学生因实习工作较为忙碌,更希望学校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根据以上情况,学校已摄制“小小单价看穿它”和“座次安排礼仪———西餐宴会礼仪”两堂微课并上传校园网,供实习学生学习。

(三)打造具有人文教育能力的课改队伍

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中职学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随着二外、艺术选修课等专业课程教师开设艺术人文课程的比例加大,在招聘时除确保高技能的专业要求外,也关注视野宽、底蕴后的新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短期培训,培训课程突出社科、人文等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定期来校开设人文类专题讲座,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让外教队伍成为推进学校课改、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鑫.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87-188.

作者:张军辉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