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困境与措施

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困境与措施

摘要: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上的依赖和意识上的归属感。青年一代作为参与和推动新时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的政治认同状态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国家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青年一代的政治引领与政治认同教育,特别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需要高校长期不懈地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并深刻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这些论述是对当代青年群体地位和历史作用在新时代下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清晰阐述和说明了当代青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时代责任。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所在政府行使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具体到新时代的中国,就是坚持和认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既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包括对党与政府治国理政举措的认同和支持[1]。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与巩固工作,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与使命[2]。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但在教育和巩固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困境与挑战,应该针对性地优化当前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建设与方法创新,全面巩固提升新时代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年一代政治认同或价值取向的教育质量与成效,将直接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为了有效提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就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学校通过开展有效教育,积极引导和培育广大青年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信念、增长才干,让青年一代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3]。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伴随产业结构整合、文化内涵变迁等背景,作为思想处于发展成熟期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活动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也亦会随之呈现出多种形态与发展趋势。探索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提升问题,既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的有效探索,也是进一步增进和激励广大青年群体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更是帮助大学生客观审视思索时代聚变,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困境

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作为一定时期下国际环境、社会舆论、发展水平、文化舆论的综合作用产物。从本质上讲,政治认同是主体在实施政治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导向,其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人群特征、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立足新时代,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也存在诸多困境亟待破解。

(一)意识形态斗争复杂,不良高校亚文化不断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成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形势严峻。各种国际政治势力与利益群体纷纷侵扰大学生群体。在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运用社团活动对“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进行包装粉饰,意图掩饰其鲜明的政治意图,曲解、攻击、抵制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断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认同教育引导不够,大学生政治认同引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巩固和提升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教育和水平的主渠道与主阵地。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断形成、巩固和提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取向。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国高校积极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但也依然还存在把握重大事件契机开展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网络教育实效有待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还不够完全匹配等问题,这些都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直接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政治认同教育成效。

(三)“碎片化”受教育方式,进一步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判断力基于高度的时间压力和大学生群体对新信息的急迫获取要求,使得信息零碎化、知识片段化和内容非结构化共同构成了当前大学生“碎片化”受教育方式的形成。碎片化教育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简单、轻松、高效率的教育获得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副作用”。长时间使用和受到“碎片化”教育,很容易造成“管中窥豹”情况发生,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对内容真伪的全面性的辨识能力。此外,“碎片化”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大学生只对关键内容进行检索,从而获取片面的知识要点,逐渐稀释全面、深度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使之难以对新事物、新思想形成有深度、批判性、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路径,最终反馈为高校大学生对政治认同及其教育内容和方式、自我判断力的不断弱化。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升,是一个需要多种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多方联动的教育工程,它既是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和教育目标,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点环节和价值引导。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将政治认同教育渗透到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实践锻炼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多种教育途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识实践,加强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以思想水平的提升带动政治觉悟提高,从而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教育获得感。

(一)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认同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无数先贤圣哲思想的智慧结晶,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宝贵资源。高校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渗透融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能够激发大学生民族意识、促进文化融通,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凝聚力。在不断提升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聚合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聚焦共同价值、社会理想和中国梦,从而不断提升对国家政治理念的认同和理解,达到政治上的认同提升和巩固。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并提出了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守“四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成效。因此高校需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强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让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认同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曾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明确指出“四个统一”;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也进行了全面阐释。高校要进一步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培养大学生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四)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认同高校要充分发挥和整合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不断加强高校实践教育内涵,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利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我国改革发展的巨大变革等鲜活素材,充分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竞赛等相结合,让高校大学生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实践锻炼中求到真学问、增长真才干、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常轶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N].光明日报,2018-02-08(15).

[2]孙演,何京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J].理论观察,2015(7):27-28.

[3]梅荣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4-6.

作者:戚昊辰 曹辉 董华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