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路径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路径

[摘要]大学英语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以跨文化教学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应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反思与批判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一面,有意识地发扬与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同时,通过教学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跨文化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下文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这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与性质。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理念?该问题在当前已受到了很多关注,成为热点话题。在知网上输入“课程思政”和“大学英语”查询文章标题可以发现,从2018年2月第一篇文章发表以来至2021年12月近四年间,有超过1000篇相关文章发表,其中在2021年全年就达到500多篇,约占文章总数量的一半。然而,在这上千篇的文章中,具体研究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或跨文化教学的文章相对较少,至今只有十余篇,可见此方面的课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初步探索将课程思政应用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期望有助于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文化素养,提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英语作为贯通中西方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甚至科学的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1]。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而且指明了该课程承担通识教育重任时具备的两个主要特性。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应用英语从事相关职业或学术研究,以及进行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而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跨文化交际和对多元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1]。在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多种思潮和文化不断互相吸纳、互相融合,但也会互相碰撞、互相冲突。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但是在跨文化交际学习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观念,他们涉世未深,世界观也没有成形,因此更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甚至会误入歧途。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接触世界的主要窗口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各种异域文化现象、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阐明我们自身的立场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跨文化教学过程中仅仅满足于灌输语言知识点、交际策略和西方文化的现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未来正确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跨文化教学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对中外文化作一般性的比较或者单方面了解西方文化,更不能仅仅聚焦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借此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通识教育的真正目标。“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开展内省的立德树人教育,而不是仅局限在外向性跨文化交际教育。”[2]作为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跨文化教学,其重要目标之一当然应是立德树人。同时,立德树人也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个科目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步调一致,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包括跨文化教学在内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具有内在相关性与一致性。以课程思政的目标和理念为导向,才能保障通识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总结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取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常存在着学生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不一致的矛盾。学生希望课程能够适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既能够掌握实用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也能够有助于拓宽视野和满足求知审美的需求,促进个人成长。学生不会对和自己无关的课程感兴趣,所学的课程要对他们有益,与他们自身具有紧密的关联。但是有些学校能够提供的跨文化课程的难度和进度往往难以贴合学生水平,存在着知识陈旧、重复训练、枯燥无味的弊端,要么重复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要么着重于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与当代大学生的求知和成长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该课程沦落为混学分课程,学生只求考试过关,不抱其他希望。就教材而言,近年来网络上涌现出了大量的通识教育材料,但是能用于跨文化教学的慕课与网络课程单调乏味,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同时,各种网络和纸质的英语教材里中西方文化内容严重失衡,而且系统性地突出课程思政的教材也很少。“以往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大多存在量少质轻的缺陷,即涉及到的中国问题比重太小、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教材缺乏文化批判性视角等问题。”[4]就学习效果而言,学生在网上学习缺少足够的监管,很容易空挂学习时长或在测试时抄答案,甚至可以请他人代考,因此网上测试成绩的可信度堪忧。与此同时,更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教学和任课教师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生被要求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学习、测试,这本是利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很多网络课程与实体课堂脱节,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测试后,网课系统自动导出成绩,教师在此过程中几乎无法参与,也无权干预,这样的网络学习很可能最终流于形式。基于网络的跨文化课程除了导出无法确保可信度的学生分数以外,其本身很可能连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效果都难以确保,更不用说实现通识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了。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目前,亟需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进行“供给侧改革”,而课程思政则给这样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为大学英语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均衡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使英语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巩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精心教导,将课程思政理念和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落实的效果如何,一线教师是关键。”[5]课程思政改革总的原则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立德树人的理念,要在考察、测试的内容中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基本策略应是发展完善互联网时代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实体课堂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6]在上述模式下,教师就能够对学生实体课堂和网络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在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相当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蓬勃发展的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只是手段之一,也非通识教育的目标,不能把网络教学、慕课和各种手机应用等教学手段的更新当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万能灵药。上述现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慕课等网络教学手段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学生的网络学习状态,并且通过测试适时给予反馈。

四、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跨文化课堂教学路径

在通识教育和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更新改版还是采用在线教学形式,都离不开教师的考核与管理。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并结合社会热点进行适当拓展,补充思政元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下面,本文将以跨文化教学为核心,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的两篇课文为例(下面简称《全新版》),从两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一般路径。

(一)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在于:既要了解、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也要明辨是非,区别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要意识到西方文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不足之处,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能盲目崇拜外国文化,而是要对西方社会和历史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全新版》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患难之交》(AFriendinNeed),这篇课文正可用于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学习。该文描述了一个英国商人爱德华•伯顿,此人外表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内心却很残忍冷酷。他捉弄一个因为不务正业而生活陷入窘境的朋友,结果导致朋友死亡,但他不仅不为此感到羞愧和忏悔,反而将其当作趣事来与别人分享。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手段,在课前让学生搜索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其写作风格和作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作品的立意和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多重性;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综合评价作品中人物性格产生的文化背景。西方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人类文明,但其传统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近现代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助长了贪婪和自私,造成了人的异化与隔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对作品语言、人物、风格本身进行分析,还要采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

(二)对中国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以外国材料为主,如果教学仅仅聚焦于这些材料本身,学生只能了解一些与自身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知识,并不一定能产生深刻体会,也难以有实在的收获。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教师可以挖掘材料里面中外思想文化或者生活方式都会涉及的共同点,有意识地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就课程思政而言,教师可以立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这既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实现对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以《全新版》中的一篇文章《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OldFatherTimeBecomesaTerror)为例,该文讲述了现代工业文明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很多人并未真正获益,人们难以享受闲暇时光,反而陷于更繁重的事务之中。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而是要减少个人欲望。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状进行讨论,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爆炸、通讯高度发达,有不少大学生整天抱着手机,沉迷于聊天、游戏和短视频,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正是课文中呈现的社会问题在当前中国很多大学生当中的体现,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宣扬正能量,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和享乐主义,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奋斗,避免在不适宜的电子产品上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总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上述两种价值观,“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塑造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7]。

五、结语

课程思政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我们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实体课堂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优秀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通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既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4.

[2]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27-31.

[3]周爽,王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挑战与路径[J].长春大学学报,2021(10):77-80.

[4]张璇,彭兵转.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1):145-147.

[5]徐锦芬.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3-308.

[6]蔡晓玲,许珊玲,陈添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英语写作》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1(6):36-38+41.

[7]吴鹏.大学英语思政导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49.

作者:冯涛 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