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问题分析

智能电网信息和通信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过后,经济、科研实力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其间更衍生出智能电网信息设备、通信网架、数据存储控制、数据多元化应用等层次,这一切如若脱离通信技术,而独自运营延展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决定深入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将其中隐层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提炼整理完全;同时,结合最新技术设备和思维理念,制定完善样式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方案,为日后通信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提供合理数量的便利支撑条件。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关键问题;防治策略

前言

智能电网是我国在世界领域内获取科研竞争优势的先导媒介,如今已经引起国内各类人员关注。在此类背景下,有关电网公司决定以特高压电网为主体网架,配合创新形式的通信控制手段,搭建起全程自动、数字化,且充满中国特色的电网。此类关键技术涉猎范畴广阔,尤其是当中的通信技术,将直接覆盖发电、线路、变电。配电、用户服务、综合式调度等结构单元。有关其智能性则透过数据精准化观测、分布式控制与分析、设备自适应等功能逐一呈现。由此看来,针对此类通信技术关键性问题予以客观验证调试,绝对是迎合时展步伐的必要途径。

1创设供应多元化层次模型

有关智能电网信息流的层次模型,可以顺势划分为电网设备、通信网络架构、数据存储控制、数据改造应用等结构单元,在此类空间下衍生的信息支撑体系,将被视为是智能电网信息运行实效强化的特殊载体。这部分信息支撑体系,主张透过电网基础性信息分级整合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纵向贯穿与横向集成,为今后智能电网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能效。

(1)电网设备可以划分为不同信息传输和交换元件。

(2)通信网络架构层配合通信网络,快速得令电网设备层中不同类型设备融合一类整体,其中网络连接方式快捷且便于维护,在有线网络难以布置情况下,完全可以借助无线和公网途径,赋予一类合理的网络安全策略。

(3)数据管理层供应不同数据的存储、跨系统整合与集成访问功能。其中,提供的信息量繁多,针对其进行数据存储管理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并且在已有信息化基础上,完善不同结构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改造任务。至于信息访问,完全能够利用事件驱动或是消息总线方式,进行数据大批量检索弊端克制。

(4)至于标准体系,则全程贯穿于信息流层次模型之中,确保各类设备都能够即插即用,并且信息的有效交换和传输内容都比较稳定,可以达到信息交换成本适度降低的目标。

2开放沿用足够先进可靠的电力通信网络

电力系统的控制信息调度,主要配合网络传输手段进行动态化调度,其间不同任务周期难以精确化预测。另外,采用时延控制举措,对于同时到达交换机的电力系统保护信息流,加以控制过程中,无法保证端到端响应时间要求得以顺利满足,所以需要技术人员针对信息流控制机制加以革新,尽量在信息网络的电力系统控制任务时间约束关系基础上,进行电网信息调度实效性改善。笔者在此提出一类借助相量测量装置获取的电压和电流、静态等值理念,以及相对电距离指标对不同负荷节点的静态电压稳定性,予以有序地划分,进一步对关键点实施科学监管。

3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防护功能

作为智能化电网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脆弱性和风险验证评估。尽管现阶段我国智能电网工作站、服务终端、路由器等,都相应地提供安全管理机制,可用户仍未能针对安全加以有效配置。其中几乎超出九成的信息系统入侵,基本上都是透过已知系统漏洞和操作系统、服务器、网络设备错误配置实现的。

(2)对各类安全威胁的综合应对能力。对于电网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为,会在第一时间内激发报警机制回应信号。特别是在极端状况之下,电网信息系统通常会经受大规模冲击,致使电网衍生故障问题时,电网公司和其余机构,包括政府机构的联动响应。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无线网络时刻保留灵活、便捷接入优势,为了规避严重的黑客干扰行为,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针对原有安全机制加以校正改良。具体就是透过智能电网全方位监控途径,进行各类信息转变,分散在不同类型信息系统之中,同时利用综合式数据平台加以集成改造,方便各类业务人员进行数据应用,完成电网的高级分析应用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信息和通信网络建设工作,有必要全面迎合新时代智能电网建设诉求,及时处理有关智能电网信息传输标准协议体系等课题内容。毕竟此类内容不存在外国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需要技术人员自行创新改造。

参考文献

[1]赖业宁.智能电网的本质动因和技术需求[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20(02):155~166.

[2]姚建国.智能电网发展形态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23(02):89~93.

[3]杨鸿宾.智能电网的信息化体系架构和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05):145~150.收稿日期:2015-12-28

作者:赵新亚 张诗淋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