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如今,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文章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在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的育人功能,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1]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深刻变革,高校师生的人生观念、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师生甚至出现了价值观扭曲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面对这种社会现象,高校需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对师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量,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大学生活和工作氛围。强调,“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因此,以“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规范行为

高校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培养目标以及校园精神等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并接受的价值体系。“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等校园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广大师生。崇德就是呼吁师生崇尚道德,进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博雅是指作为一名师范生,博学的同时有着高雅的情趣。弘志是希望师生拥有高远的理想,胸怀大志。信勇是告诫全校师生要以诚信待人,并且充满自信,敢为人先。高校大力宣传学校的校训和办学理念,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刻在激励广大师生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同时也在塑造以素质为核心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格。[3]

(二)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实践、审美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协会以及各类学术、文体、艺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开放的参与方式,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艺术、文体活动,新颖的形式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尤其是其中一些专业社团、兴趣爱好者协会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4]

(三)引领学生成长,激励成才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本身起着一种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大学教育使师生汲取文化价值,获得人生蕴意的体验,进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校园文化中良好校风、学风等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崇德厚道,弘扬学术,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校风使得整个校园沉浸于勤教力学、立己树人、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中,通过教师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作风上的勤勉严谨、教学上的言传身教来引领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才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优良学风建设,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达到表彰一批,影响一批,教育一批的目的,充分发挥榜样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以“优秀师生”为标杆,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5]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之处

(一)功利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背景下,商业行为逐渐渗透于高校校园中,使得高校盛行功利主义以及实用主义。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扩招扩建之后,后勤部门大都采用企业经营模式,很多商业宣传活动都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校园主干道以及教室贴满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种证书考试的辅导广告,导致高校的学术环境被商业气息掩盖,难以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功利主义还体现在入党跑关系以及评优拉票等方面,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还会败坏高校校园风气,影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娱乐主义严重

目前大学校园中滋长了大量的非主流文化,导致高校娱乐主义严重。比如,以痞为主的课桌文化;以俗为主的厕所文化;灰色的网络文化以及微博文化等多种非主流文化,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肤浅化以及庸俗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大学生沉迷游戏,玩物丧志,想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放纵,来体现出自我意识以及叛逆精神,导致大学生缺少对人生以及思想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理想的追求,很容易出现生活行为失范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中还存在以热衷名牌为主的拜金攀比文化、以破坏校规校纪为主的越贵文化、以非高富帅不嫁为主错误恋爱文化,这些不良文化被大学生当做是个性化标签,争相效仿追捧,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缺少人文精神

在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下,大学校园的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非常容易产生自我意识,在生活中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类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以及奖学金评审作假等方面。以往的“我爸是李刚”以及“药家鑫事件”,都体现了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始终将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大部分高校都将教育看做是工业生产,缺少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人格精神、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重视,导致校园文化缺少人文精神。

(四)缺少完善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问题,过于重视科学精神与现代文化,缺少对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视。而且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渗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发挥其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认识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具备长期、覆盖范围广而且见效慢等特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从校园景观中凸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在高校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校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是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推动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承接者和创造者。校园景观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凸显教育功能,契合大学“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比如,笔者所在高校,校园东大门的校门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群相合唱,校门中间行人,两边行车,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和谐共生的理想情怀。另外,“百年树人”景石位于学校新旧区交枢处,该景观提醒师生要以育人为本,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要慢工细活,要精耕细作,要有战略定力,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今,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将绿化、美化校园提质升级为文化校园和教育校园,营造能够仰望星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涵养气氛的优美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徜徉校园,师生可以感受到景观的本质,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明其道,实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目标。

(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学校办学历史文化建设

高校的师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也应该具备一种责任去传承和创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6]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适当吸收古代优秀书院精神,通过挖掘学校的历史和现实中对校园文化具有突出贡献、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事件,加强校园历史文化建设。如笔者所在学校,为了传承书院优良传统,在学校古榕广场仿建原“雷阳书院”棂星门。门旁坊柱书写着工整洗炼、气象恢弘的楹联———“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不变式南邦”,彰显着大学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自信,深刻地表述了书院精神的本真和光大师范教育的愿景。全校师生深受到这种书院精神的影响,不断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将这种书院精神贯彻到学习与生活中,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7]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首先,高校必须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面,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普遍接受和自觉践行的大学价值理念。这样的特色育人理念和大学精神能够激励和凝聚人心,让全校师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其次,高校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在新形势下,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加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主阵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团委学生艺术团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每学期策划和演出多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向上和振奋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让广大师生能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和得到教育。

(四)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共建、共享和谐校园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这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民心工程”提高师生幸福获得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激发广大师生荣校、爱校精神,不仅有利于创建和谐、优美校园,更有利于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学校的硬件办学水平是师生学习和工作必备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环境优雅的图书馆、自习室,信息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温馨舒适的空调宿舍、爱心厨房,物美价廉的食堂饭菜等,为师生的科研、学习和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外,高校也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治校方略,推进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水平;优化顶层设计,加大对师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激发学生对各项校园活动的参与意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和促进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王辉.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职业与教育,2009,26:77-78.

[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讲话[EB/OL].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l.

[3]坤欣茹.喜迎|正视中华最深厚的软实力[EB/OL].news.sdchina.com/show/4206036.html.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5]徐莉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时代优秀人才———以武汉科技学院为例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1:55-59.

作者:潘堪达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