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影视设计中视错觉的有效性研究

影视设计中视错觉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影视设计中的视错觉艺术恰当运用视错觉效应,不仅能使电影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增加电影情节的夸张性与趣味性,还能通过电影构图呈现出最具有价值的剧情体现,甚至达到与深入浅出的剧情反转效应。这种有效性视错觉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而交互方式的出现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影视设计中都会衍变为新设计思维。

关键词:新时代;影视设计;视错觉;有效性

一、视错觉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弥新

影视画面是影视作品的基本构成形式,它不仅仅代表着要结合现代平面设计的领域,更是融合导演、后期影视编辑、录像、美术、服装设计、化妆、道具集合之达成。而在一部作品中,难免会出现画面构成不美观,故事情节不够平淡,创造力不够丰富等种种因素。归根结底是镜头缺乏回味性,究其原因,是不敢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这势必会导致所拍摄的画面平淡无奇,欠缺新意。而视错觉效应摆脱了对感觉材料的机械复制,使之摆脱犹如肥皂一样的毫无趣味的剧情与表达方式,而这种产生方式,无疑是多样的,如同水彩画中的技法多元性,水的应用产生虚幻效果是其它艺术难以达到的,而镜头的表达艺术,正是多种视错觉效应的来源。

(一)视错觉产生剧情转换与反转效应

变换焦距镜头是视错觉的一种表达手法,它通过一个主体中心转移到另一客体上面,这需要较短的景深才能够实现,这就是意味着同一时刻摄影机移焦时把一个焦点平面位移到另一个焦平面上,这就是把原本以主题为中心的人物形象通过镜头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人物上,产生主客体变换的错觉,从而形成审美对象显现,正如“审美对象要从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凸显出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1]34这样,通过较短景深的画面,让我们在拍摄影片中随时可以根据我们的思路规划观众的思路线,有选择的引导他们对事物的把握。例如在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编著的《百万英镑》改变而成的影片中,通过移焦镜头的充分变换使其表现出了重点强调的作用。在影片开始的5分钟左右,主人公亚当因为饥寒交迫身无分文开始在街头找可以代替事物的东西,而这时的焦都会在主人公的身上,但是过了几秒镜头慢慢地转移到了客体小女孩的身上,这时的观众的注意力也会随之转移,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转换。这种变换是慢慢的偏移不是画面的转换,这种偏移解决了因为画面生硬转换使观众脱离电影节奏,使其逐渐从剧中脱离。直线景深镜头利用的是指根据特定的运动轨迹所产生的故事进展的分析描写,当主体沿直线进行运动时,我们从心理角度分析出主体会朝安全的因素方向发展。而恰恰相反的是,企图通过各种因素呈现出弯道或者斜路的方式往往会将剧情往负面方向发展。这种表现方式是通过视觉上给人一种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错觉。譬如在《百万英镑》中,有很多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是因为没有按照常理路线而发生的幽默喜剧的剧情,在20分钟左右剧情中,图像化的暗示了衣服店售货员与卖家因为看不起持有百万英镑的主人公而不把主人公当作一般客户一样对待。起初画面呈现的是线性镜头,展示出和一般的客户一样进行商品交易的剧情,而这时突然在其中插入镜头,并且反面角色在这时占据了画面的一边,卖家从外貌判断主人公不配穿售货员给主人公挑选的衣服。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以往的直线运动规律,剧情具有了大规模反转,从心理上给观众一种剧情变换的错觉,让观众认为剧情会改变原有的剧情路线,而相反的是主人公还是以前的露宿街头的人,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百万英镑持有者。在影视设计中错觉艺术最具有突出特点的是镜头置换,镜头置换可以完美地展现出个性的内部与外部因素的连接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将两种不同的的场景利用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使其相互融合,另两者完全相反的剧情路线建立起一个新的剧情路线,对路线进行错误的动态定位。例如由张立嘉导演的动作电影《机器人之血》完美阐释了这种艺术手法。在剧情进行到29分钟的时候,画面完全利用了置换的错觉,在黑衣女追杀李森的过程中以不断的动态镜头的方式给予剧情进行定位。而当镜头位移到黑衣女到门口将其打开的时候,正好男二号李森的门也正好被打开,这时的两个镜头相互吻合,镜头被赋予对抗性的标志来创作视觉冲击,这时的剧情定就将两个场景融合成为一种场景,让观众的心理都以错误的方式发展。而黑衣女打开门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场景,一个矩形的地面镜头,矩形镜头代表的是通往另一个场景的方式,这又更加突出了剧情的转换。而李森开门后给客体送披萨的一个景深镜头,这时的场景置换已经让其完美的切换到了另外一种剧情。错觉音乐的进程也是影视错觉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虽然不能用专业的术语来诠释,但是确实说明了不同音乐对于错觉艺术的一种新的思考。它不仅从错觉形式中通过景深镜头加以改造,并且让镜头在音乐的起伏波动下进行更加深刻的心理冲击,而这种手法往往是和镜头置换同时出现的。在上一次镜头中呈现出的场景就是置换手法与错觉音乐的完美结合,黑衣女追杀的镜头中的音乐一直是以紧张的音调完成整个追杀的过程。在镜头置换的衬托下让剧情更加向危险靠近。这时的剧情定位是以李森被黑衣女追杀为结束点,但是打开门时音乐随及淡出,开门所给的镜头却是李森开门不是黑衣女,而是外的披萨到了。这就展示出了给人一种黑衣女追杀的错觉,而这种错觉导致的是出现了一幕剧情的转折点,这时的错觉已经将观众带入另一个场景,让受众群体更加匪夷所思。经典电影关键在于它可以把整部文字剧本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将短片延长而成为一部完整的惊心动魄的动态作品。它不是和短片一样简单的陈述一部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的主线去精心刻画出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而时间扩展动作重叠的手法正是因此而出现。电影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而最重要的是电影时间,它能让原本所发生的事情给场景带来相当大的戏剧性的作用,由此在观众心理留下悬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影的导演需要设计足够多的切换镜头与反应镜头,在不同的场面之间进行交替。这个手法需要用到多台摄像机用不同的视角在同一时刻进行拍摄,就像《泰塔尼克号》一样,如果从沉船到沉没这段戏在现实表现出来只有短短的10分钟,但是在剧中却演绎了1小时40分钟的时间。实际上这部剧中的沉没时间也是10分钟,这就是在这部剧中运用了多个角度与多个反应镜头来表现这个关键事件。在这延长的时间中,观众虽然都已经知道了沉船的结果,但是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的表现,希望导演可以在这部戏中传达异样结局,比如人员全部生还,船只没有沉没等一系列的错觉因素。

(二)视错觉对影视片头与片尾的创意呈现

片头和片尾是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常常认为它标志着一部电影的档次高低与质量的好坏。一部电影没有好的创意表现方式,就无法吸引观众进入剧情,从而降低观众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说,富有创意的片头与片尾的表达方式也逐渐开始受到关注,其本身的吸引力甚至超越影片本身。一个富有创意的片头,可以通过三维制作与动画的表现方式来吸引眼球,让观众在视觉上形成科技感的视觉效应,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使其情节更加具有科技效果。譬如影片《机器之血》在其现代动作大片的定位上融入其科幻色彩,一部分归功于片头的科技感与各种手法的恰当运用。片头用3Dmax制作的场景融入闪回的表现手法使其看起来如同一部具有科技感的科幻片,但是此部影片定位的却是武打动作片,并没定位《神奇四侠》那种科技魔幻片。此部影片片头有侧边字幕与音乐开场,在播放字母的时候沿着轨道前进,然后瞬时切换画面,这种手法和闪前手法如出一辙。但是闪前一般是在剧情中运用,一般是在做梦的时候进入联想状态与虚构的世界,然后切回到现在,或者切换到未来。这种方式是为了让观众在心理造成剧情超梦境发展的假象。而片头的手法运用是为了让观众在心里形成未来科技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

二、多媒体交互作用下视错觉设计的演绎与重构

一部广告最重要的不在于成本的高低,而在于发挥创意与商品的完美结合,经过特定的艺术构成法则,如同水彩画意境与技法的表现,画面的意境美通过多种技法的应用彰显其魅力,将商品通过广告的方式让其精炼,使其达到富有表现力的方法。

(一)影视中的视错觉是平面设计视错觉的动态演绎

平面设计中蕴含着诸多影视作品的设计元素,诸如影视设计的宣传海报,影视设计的构图方式以及影视手法的错觉效应。虽然在其中有着很多的方法存在着差异,但是平面设计中凸显的构成手法却是在影视设计中进行更深化的探究,而这里通过对于平面构成进行动态性演绎,使其构成方式变成灵活多变富有剧情的观众认知模式,“每个观众心中已预设的一种认知模式相适应,并且每个观众可因此自行决定如何实现这种安排”[2]423,观众在视错觉认知模式中潜意识接受并欣赏着多媒体的剧情,而在这其中具有象征性的代表作无非就是美国灾难电影《2012》。这部剧中运用大量的构成手法表现视错觉效应,比如在剧情中灾难降临时人们将多种构成手法进行组合剪辑就会让剧情中失控的飞机与人物联系起来,不但给受众群体对于剧情的紧张程度做出夸张描述,而且将其作品中的人物给予在飞机的真实感受,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在飞机上飞行,正式因为通过构成的手法将画面的统一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交互设计与视错觉设计的重构

媒体时代的盛行,在影视设计中最有代表性的平面构成应用为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出现,使其一味平面化的设计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一种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手法虽然不同于平面设计,可是在制作过程中都是运用其创作手法与创作思路,再加入影视中设计中的关键帧使其变为动态的一种平面设计,而这种设计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在其输入指令后会跟随指令进行操控。这种交互方式的出现,无疑时在平面设计还是影视设计中一种新方法的探讨与延伸。这种创作方法如同连环画一样使其平面化的构成方法进行多帧组合,让其形成动态的表现方式,在此之中输入指令达到控制画面的目的。而交互设计中将平面的设计虽然将画面进行动态处理,但是无疑其都是由平面所构成,这种表现手法充分运用了视错觉效应,而最为重要的构图方式却视由平面设计所延伸,足以证明平面设计在交互设计中的重要性。

三、影视设计中视错觉效应延伸与拓展的发展趋势

视错觉在影视设计中的视觉形象效应延伸暗存于画面中,电影画面中存在着很多主观上的意象,而这种意象的产生往往暗示着某种更为深刻的含义。从心理角度分析,这种视觉形象的出现,是为了给予观众对后续剧情的猜测,但是剧情的发展往往会跟观众心里所想的背道而驰,这就是所谓的视错觉效应。在电影《百万英镑》中,财富被用作视觉标志,所有的剧情线索都围绕一张百万英镑来叙事剧情。而导演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让观众的视线集中到这张百万英镑的作用上,它是否能够带给主人公富有的生活,还是带给了主人公更加贫穷的生活。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百万英镑已经变得无关紧要,而在这部剧中主人公的名声成为了剧情中心。这种处理方法提示观众这是个迷,要想解开这个谜,就必须通过后面的剧情才能知道最终结果。通过主人公一波三折的遭遇,主人公名声的重要性被加强,他已经不用花钱就能住英国最贵的酒店,并且只用主人公的名声就可以投资最具升值空间的金矿,而这种的经历无疑是最成功的案例,主人公走向了富裕的生活。而之后出现的变故让主人公又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这告诉观众影片现在正处于寻求谜底的阶段,在影片结束之前,电影银幕将会给出答案。视觉提示是电影中最早出现的视觉符号。它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电影视觉形象的初步认识,更加是对现代生活的真实性与错觉性的再一次延伸。通俗的讲,视觉符号是对影片后面将要发生的情节展示。而这种展示,可以通过光线,阴影与投影展现出来。这些光影的手法统称为“影戏”。这种手法是运用光影的真实呈现给人一种客观事物的假象。“影戏”可以完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勾勒与描绘,在其中描绘出影视剧中不能描绘的场景,又可以表达出现实中不可描述的情感状况。在电影《钢琴课》中,因为女主角的艾达在情感方面背叛了丈夫而被丈夫砍掉了手指,这个场面的真实性虽然不能通过真实的去演绎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影戏”的手法就可以从中展示出残忍夸张的一幕。以客观事物投影的方式将客观事物展示出来,虽然投影下面并不是真实的剧情所给予的真实的客观事物,但是他们的投影所表现的却是同一种展示意图。此外,多媒体时代下的视错觉效应拓展意味着单独的平面媒体展示艺术不再是流行的趋势,单一的媒体离时代轨道远离,而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让受众群体在闲余时间中得到精神解放的媒介,在各种屏幕相互交映的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让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变成精神食粮。影视技术视错觉效应填补了影视设计的空白,一方面,使其不再是单独的一门媒体艺术,还是一门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灵感再度呈现,创新重塑设计的新形象。”[3]167另一方面,它更囊括了影视构图,影视画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诸多要素。在影视手法中构图是所有手法的基础。而构图是为了让画面更具有张力性。而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无数的构图画面所组成,一般而言一秒钟的画面由60帧组成,换言之,也它由60张照片所构成,这是否领悟到理想的构图方式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审美效果。在影视作品中因为构图可以将零散的画面组织成为让人理解并且带有深刻含义的动态影视,所以在所有的表现手法当中,色彩的颜色运用与光元素的恰当配置是视错觉效应产生的关键。而这种构图方式在《机器之血》中运用到了极致。在《机器之血》中叠化镜头与夸张的人物构图方式完美运用,将人物完美的包装成为一位性感的女性。因为在其构图方式中只刻画了人物的细节部分,纤维编织面料细部特写,这种细节夸大的构图方式足以让所有的观看者都认为其是一位性感的女性,但其真正的身份却是一位男扮女装的潜伏者。这种构图方式给观众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假象,当真正的身份被曝光之后,无疑会给观众一种最为强烈的震撼力这就是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构图方式的拓展关键所在,成为构图方式的形式延伸。

参考文献:

[1]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冰峰等.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张红岩.异质间性的再创性设计思维蠡测[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2016,(02).

作者:张红岩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