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大学旅游管理全文(5篇)

大学旅游管理

第1篇: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生态人格;大学生

一、生态人格的定义

生态人格的提出与生态危机的恶化和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日益明显两个背景有关。为此,学者们对生态人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此概念出现的时间较短,学者们对它的定义也没有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杨志宝、谢松明提出,“生态人格的内涵包括:人类是生态主体之一,生态人格为人类所特有,生态人格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是相统一的,生态人格是生态人的资格或品格。生态人格包括生态情感、生态意志、生态信念和生态行为四方面。”彭立威认为,“生态人格,即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孙力、马宇峰认为,“生态人格是指善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格形态”。张青兰提出,“生态人格是建立在生态理念基础上的,它将人自身的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界均看成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并将人———社会———自然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大学生生态人格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及品德,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践行三个方面。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促使学校教育走向全面化。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表现

生态人格具有生态认知、生态素养和生态行为三个向度,其中生态认知是真理向度,生态素养是价值向度,生态行为是实践向度。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缺失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生态认知不全面

生态认知是生态道德人格生成的基础,而且生态知识与生态人格属于不同的范畴,生态知识是解决真假的问题,生态人格还解决善恶的问题。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的宣传,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比较全面,知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据2014年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知识越高,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越高。但是,大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生态知识掌握不够,对生态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其次,生态人格没能形成。随着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还没有内化为生态人格,只有“善知”,没有“善行”。

(二)生态素养不健全,有时甚至功利化

生态素养是指内在于主体的自我品质,体现了个体生态道德的认知中善的意蕴,它要求以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态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素养是内化的、自觉的,而不是外部的、被动的。首先,现在大学生虽然接收了大量的生态文明信息,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而是存在于表面,当有需要的时候或者有利于他们的时候才进行表演,并不是主体的自我品质。其次,一些学生对生态的需要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只是渴望物质生活的品质,缺少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再次,对生态冷漠,对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漠不关心。最后,意志不坚定,当遇到困难,容易失去信心。

(三)生态行为践行不足

生态行为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原则、规范,在一定的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生态情境下所进行的具有善恶价值和相应承担生态责任的活动形式。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践行不够,缺少承担生态责任的行动,主要表现在,他们知行脱节,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公共行为,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存在浪费、破坏环境的行为,没能形成“绿色消费”,不能主动对这些行为说“不”或者提出建议。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路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生态人格与一般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是要带领游客出游,面临各种可能破坏环境的行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地养成良好的生态人格。

(一)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生态人格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任,是旅游形象的代言人,是文明的传播者,也是生态的守护者。在旅游过程中,他们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监督作用,提醒旅游者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尤其是可以制止乱写乱画、随意丢垃圾等行为。这些作用的形成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态人格,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时需要强调生态人格的重要性,每个任课老师及辅导员、班主任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二)不断重复,加深知识认知

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知识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一定的时间,重复地学习。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掌握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掌握生态道德品质和生态伦理观的知识;其次,课上要结合所教内容,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时刻让学生处于一种生态文明的熏陶之中;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生态人格素质讲座;第四,以身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在生活工作中时刻牢记生态文明。

(三)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

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感染作用和约束作用。学生在环境的感染下,易于作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从而在表象上或暂时形成生态人格,且随着这种行为的增多,会形成习惯,进而形成品格。学校不但要营造一个生态文明的大环境,还要营造专业性的小环境。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需要通过塑造旅游管理的专业的环境来推动学生形成生态人格。具体来说,在学生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宿舍布置旅游与生态的展片,内容可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旅游对生态保护的作用展、旅游对生态破坏展、“我与生态有个约”图片展等。

(四)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外部环境的感染是生态人格的起始,内化于心是最终形成生态人格的表现。只有学生自己对生态文明感兴趣,主动地学习、实践,才能起到最佳效果。传统的说教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太适应,所以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首先,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形成认识生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教育学生形成生态的善恶观等生态伦理。其次,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播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及视频资料。比如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慕课、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第三,利用现代化交流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比如利用微信、QQ等交流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对生态文明等掌握情况以及疑惑,并作出解答。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是认识事物的合理过程。所以,实践活动是很好的生态行为践行活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和专业结合,达到专业知识与生态人格的共同成长。比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感受生态文明的魅力;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开展专题导游讲解比赛,在讲解中融入生态保护;开展辩论赛,如生态文明与旅游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辩论中深入了解生态人格。

(六)制定激励考核机制

从“善知”到“善行”是一个需要激励、监督、考核的过程,否则学生会中途放弃。所以,要制定合乎生态伦理的激励考核办法,在制度上对学生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制度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监督、考核、奖罚,从而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道德理念,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形成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最终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

参考文献:

[1]杨志宝,谢松明.论生态人格的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24.

[2]彭立威.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指归[J].道德与光明,2011(4):117-121.

[3]孙力,马宇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J].生态经济学,2005(10):100-104.

第2篇: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足之处

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群体,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充分应用于岗位工作中,为社会旅游业的发展做贡献。然而根据当前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缺乏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各高校关于创业教育,大多集中在商贸法律,创业指导方面,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培育;2)缺乏必要的创业学习环境。在进行旅游管理教育时,许多高校由于不重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培育,忽视了对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建设,使得学生认为创业发展与自己无关;3)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尽管在创业层面,政府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投入,但将其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课程建设的数量不多,以至于能够厚道帮助的大学生数量稀少;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许多学生只想通过学校学习,在毕业后顺利找到理想工作,从而开展今后的职业生涯,对于自主创业大多数学生从未考虑,并认为自己与创业无关,缺乏创业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建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接触的课程项目、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基础理论、管理学等但大多都归类于理论方面,缺少实践锻炼课程,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入社会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技能。此外高校在旅游管理中开展了旅游服务,但由于教学手段的陈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思维固化。基于此,高校需建设相关的创业实践课程,如酒店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学等,都可加入到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规划中,并适当的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如每个星期安排2~4节,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创新理念和创新技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对创业程序的了解,丰富旅游行业工作者必备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

2.2加强政府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力度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旅游行政部门是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关键,如若缺乏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政策扶持,那么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则可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作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重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从推动学校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角度出发,结合市场的经济需求和发展趋势,建设良好的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环境。此外,由于大学生刚毕业时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开展创业活动,以至于放弃创业想法,对此政府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资金筹集策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目前体现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资金筹集情况尤为艰难,需要国家与政府以及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基于约束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条件来看,最为突出的是创业启动资金和企业的运营资金,由于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得到投资方的关注,资金的来源成为最大的难题,介于此,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各阶段的政策扶持,借助社会其他企业的力量,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发展之路。

2.3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各专业学生搭建了学校与社会的转型平台,帮助专业学生提高相关技能、丰富社会经验,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可通过多种运营模式完善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体系,加强与旅游管理企业的教育联合,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与高校进行企业合作的企业有旅行社,餐饮业,旅馆业和文体康乐业。各高校积极与企业进行创业和合作是新时代环境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发展模式。

2.4培养学生提高自主创业意识

由于学生在校缺乏创业认识,以至于大学毕业后许多学生开始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事与高校专业无直接关联的其他行业工作,而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业发展上。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十分迷茫,基于此,为改变当前的局面,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观念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就业观念的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当前高校应该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激发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调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可通过机器组织校园活动,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室、大学生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技能实践基地,的方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3结语

总而言之,为顺应社会,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创业思维,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等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开设措施,对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从而提高旅游行业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2]张立军.长春-吉林旅游区域合作与政府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昊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第3篇: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策略和计划。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近年来,我国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大量职业技能竞赛,希望以此将职业教育工作贯彻于社会实践中,稳步推进教育发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教育部自注重职业教育发展以来,选择了多个地区院校作为改革试点,相关负责人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形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加大了创新改革力度,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基于就业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任务。从本质上来讲,职业技能大赛应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成果检测手段,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自身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一、职业技能大赛概述

从2011年开始,国家、省级、市级、地区等均开办了职业技能竞赛,并且随着教育发展,逐渐呈现出阶梯式的竞赛模式和选拔方式。2011-2016年,大多数院校已经接受在院校进行比赛,在省市进行选拔,最后参与全国竞赛,形成这种竞赛模式和基本格局。根据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在2018年,我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已经高达277项,其中,常规赛项238项,行业特色赛项39项,全国范围内的参赛队伍已达5000余支,共计7000余名优秀竞赛指导教师,上万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本身属于大型竞赛项目,参与人员众多,且考察科目较多,主要包括导游服务、宴会主题设计、烹饪3个主要方面,其中,所设计到的知识点主要包含导游业务基础知识、餐饮服务、综合实训等。

二、职业技能大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能力本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2012年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具体规则、竞赛原则、大赛开展目标等,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是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通过作品展示,使学生能够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产品进行改革创新,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社会环境和岗位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学生作为职业技能竞赛的主体对象,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大赛成绩的高低与否。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多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观念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出推广,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只有以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明确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有效推广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确看待自身发展的优劣势,从而改变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培养学生应当基于社会及企业的实际需求,输送更多的一线基层应用型、综合型优秀旅游人才,并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体现出自身价值。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出职业技能大赛的作用,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掌握相应职业技术能力,将其作为自身核心能力进行巩固,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科学合理地制订出人才培养策略和计划,并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要求和竞赛内容,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创新。

(二)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生作为职业技能大赛的关键因素,最终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指导水平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参赛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技能大赛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能力,也体现出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务实教育,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肩负起材料采购的职责,自主进行项目采购、设计、材料准备、资料打印、服务产品研发等工作,提升职业技能大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且可以根据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其他高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中。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定期开展教师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推选出优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并参与到更高级别的竞赛中。为了激励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出一系列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异、能力突出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作为院校的新鲜血液,更应当参与到大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对很多项目内容并不是十分了解,面对理论知识问答能够应对自如,但面对导游服务、讲解等项目却无从下手,整体表现不尽人意。根据实际调查得知,在旅游管理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过程中,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理论知识问答,在此基础上,大约有60%的学生会因为导游服务和导游讲解项目发挥不佳被淘汰,由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职业能力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框架、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教育的基本比例。尤其是对于导游项目的讲解而言,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导游服务相关技能技巧的理解掌握,提高基本业务能力、带团能力、旅游景点讲解能力、心理素质、突发情况应变能力等,寻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及时调整课时安排。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已经逐渐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流趋势,校企合作能够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平台,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服务企业中。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宴会主题设计、景区服务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征,在酒店或是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拜师学艺,由专业的优秀人才对其进行技术实践指导,学习并掌握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创新模式,将其灵活运用于职业技能大赛中。另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建设条件,将职业技能大赛中的项目活动融入到实训过程中,例如中餐厅和西餐厅的结构设计、导游模拟等,建立起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并且根据大赛的开展标准进行设备设施、材料采购,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通过完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契合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标准规定,从真正意义上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以便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与周边的优秀企业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例如,安徽省铜陵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就已经组织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活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任务,与当地五星级酒店——逸顿国际大酒店进行了联合办学,并且通过建设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安徽省的校企合作示范训练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铜陵市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逸顿大酒店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长期的联动机制,逐渐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后期学生就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五)基于大赛标准,及时更新课程设置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评判标准应当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竞赛中的新型理念、工艺技术、方式方法等都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企业迫切需要的技能技术,因此,也应当作为高职院校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基础、技术技巧、未来拓展4个方面。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时,关于导游服务,主要设置了讲解、知识问答、才艺展示3个模块。其中,导游讲解和知识问答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术技巧,涵盖的知识点包括基础业务知识、模拟实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等;才艺展示则主要考察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在课程内容中并没有直接得到体现,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形体训练、音乐鉴赏等内容,从而满足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要求,同时为学生顺利就业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职业技能大赛相比其他实践型活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岗位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能力考核,这样的考核目标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就业目标,基于能力本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之前,指导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会得到极大考验,同时这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大放异彩,实现自身价值作用。

(三)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比赛准则、规则、标准等都进一步凸显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重难点和核心要点,明确了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职能。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及企业的实际发现需求。

(四)加快了校企合作建设

根据上文可以看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拉进了高职院校与旅游相关企业的关系,彼此之间可以进行高效交流沟通。高职院校可以深入企业进行旅游管理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拓展实训基地。

四、结语

第4篇: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第5篇:大学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电子商务经济活动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创业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重要选择。为了适应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态势,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强化,还需要引入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环境解析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尝试探索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其创业环境涉及到多方面,并且不同方面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1.1资金环境

一般情况下,电子商务创业的起步资金都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尚不具备资金获取能力的大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亲朋好友和生活的结余等,部分大学生会申请银行贷款。因此在大学生参与旅游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初期,希望能够通过相应的平台对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市场信息,并捕捉创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会针对资金环境对创业资金的风险程度进行考察,因此为了有效规避风险,大学生在参与旅游电子商务创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资金需求量小、收益少但相对稳定的项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1.2教育环境

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参与创业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要想促进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取得成功,就应该从多角度探索多元化创业教育措施,希望能够全面促进教育作用的发挥,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化和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校在针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施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并且联合相关旅游企业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型问题,对大学生创业做出正确的引领。这样就能够发挥出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促进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为高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保障。

1.3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效,也应该加强对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视,促进大学生创业取得理想发展成果[1]。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社会创业环境氛围的营造,提高大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优化开展;另一方面,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效激励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环境的措施,寻求更为高效的创业路径,实现高效创业发展目标。

2、电子商务环境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具体路径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业方向和创业模式都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学生能够在全面分析电子商务环境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市场的情况下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路径,促进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电子商务环境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活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2.1开办旅游网上微店

鼓励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生通过开办旅游微店的形式在网上来进行微小旅行社经营,例如:网络订票、网络租车、旅游信息线上推广、组织大学生短途游等角度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学生通过实际销售产品来积累相关旅游行业方面的经验,为以后毕业的创业积累相关经验。

2.2开发旅游类APP

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旅游类型,开发一款针对性强的旅游APP。对该地区的旅游信息、旅游资源、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攻略、路线和住宿条件等加以分享,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结合海南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以学校周边的乡村旅游点为对象,开发面对大学生的周边乡村游APP,服务针对性和具体性明显增强,能够增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3运营旅游类微信公众号

旅游行业做微信的优势在于旅游爱好者特别多,并且喜欢旅游的用户比较前卫,对于社交软件的爱好和运用普遍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加强微信运营,吸引更多游客粉丝,并稳定这些群体,使之在各自社交圈的示范效应下,产生更强的口碑效应。公众号要定期优质信息,提供优质服务。不仅文字信息需要处理的细致,更重要的是必须植入令人愉悦的图片。如果运营成功,可以通过卖产品、卖服务、卖广告等盈利。

2.4互联网+线下实体创业

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非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利用茶艺实训室、咖啡实训室、烹饪实训室等校内资源进行创业,对外经营。并结合互联网开展外卖送餐、送茶、送咖啡等服务。

3、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管理对策

3.1政府层面

政府部门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指导下,针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政府部门应该尝试从多角度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鼓励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针对当前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具体需求,可以在对金融市场进行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银行针对大学生群体构建个人信用档案,并且将档案信息作为对大学生发放小额贷款的考察指标[2]。这样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到零售或者服务业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小额度资金支持,同时也能够加强银行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者的有效互动,促进贷款系统的良性发展。这样也有助于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信用意识,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政府部门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政府部门的制度支持也能够促进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对国际先进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从制度角度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降低大学生创业注册企业的门槛,为大学生顺利参与到电子商务旅游创业市场中提供相应的便利。最后,政府部门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创业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3]。所以应该结合电子商务时代创业的优势,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创业教育的优化开展,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提供可交流的互助资讯平台,让大学生能够接受更为全面的创业指导,有效增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的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3.2学校层面

学校针对则可以从创业环境的塑造入手,对大学生创业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借助良好环境的创造促进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取得成效。首先,针对创业环境的构建。一方面,学校应该结合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张弛有度的学习环境,如在特定的情况下允许大学生请假、延迟考试等等,在学生课程选择方面也应该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确保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群体能够对自身创业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进而在良好学习环境和创业环境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中,争取获得更为全面系统的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未来参与电子商务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4]。另一方面,在学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与电子商务创业相关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在校园中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给予大学生一定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对创业教育紧跟行业步伐。针对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中的需求,学校也需要对创业教育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强创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创业经验的获取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校不仅应该举办创新讲座并对专门的创业活动进行有效的开发,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中组织开展讲座,为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对旅游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旅游电子商务创业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3社会层面

社会支持也会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针对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电子商务的基本发展态势,十分有必要引入社会资源配合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参与电子商务创业活动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社会相关组织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在解决企业关键技术,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项目上寻求在校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项目进行开发,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创业实践的平台。如某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和行业协会就结合大学生创业需求组建了学士后流动站,辅助大学生创业就业活动的开展,为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参与到电子商务创业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支持也表现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方面,引导大学生度过艰难的创业初期,促进大学生创业取得新的发展成效。这样,在社会的有效支持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必然会逐步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该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积极引入创业教育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政策和社会扶持,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把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精神等的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阚雨沐.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67-68.

[2]韩婧怡.基于电子商务的大学生创业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11):66.

[3]刘超.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结合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02):90-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