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生实践范文

大学生实践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生实践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生实践

第1篇:大学生实践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应用型专业社会实践

一、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对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和科技竞赛,较少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实践模式陈旧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暑期和寒假集中进行,时间一般为1~2周,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生来说,短时间里,学生甚至不能熟悉公司或企业的运行流程,更谈不上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有些高校一味重复已经成熟的实践模式,只顾从全校布局,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考核时只以资金投入、参与人数、新闻报道作为考核指标,限制了各专业对实践的探索,也使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动力。2.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很多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仅强调政治思想上的引导,却没有发挥各专业的特点与创造性,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的实践内容也多为红色宣讲、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调研等,没有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也没有去企业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这曲解了团中央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淡化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削弱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3.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保障。很多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靠的是学生家长的人脉或者其他校友资源,当学生毕业以后,实践基地就荒废弃用,这导致学校每年都新建实践基地,却又有很多实践基地荒废。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无法找到稳定的实践场所,而短期的社会实践又无法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流程。此外,很多企业也因为学生实践时间短,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往实践。而且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精力有限,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走马观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4.学生参与动机过于功利学校一般会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给予学分或其他奖励,致使许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只为了获得学分等奖励。学生实际参与动力不足,导致实践时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畅销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高校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因此未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科学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2.宣传动员不够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作用,宣传发动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面向社会、企业的宣传不到位,没有重视学校与企业“双赢”实践体系的构建,导致企事业单位将前来实践的大学生当作“包袱”,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3.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不足,单纯依靠学校拨款,没有深入挖掘实践基地支持的潜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未能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很难通过社会募集到实践活动资金,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物质依托欠缺。4.缺乏专业的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实践环节[5]。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相互检验、相互促进。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该过程亟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然而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动力不足,很少会到实践一线进行指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1.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设计实践内容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坚持课内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既要在“点”上集中,又要在“面”上结合。坚持短期实践常态化、长期实践固定化,重视研发型、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落脚点,科学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工厂、企业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科技含量,是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6]。同时,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专业要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大学生不同专业和年级特点,科学安排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在认识社会,到企业认知实习;高年级学生则重在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长期、有序地与企业合作,深入一线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以完善制度为基础,全力保障实践实施

高校要建立稳定性高、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有效开展。要与时俱进,实现社会实践从传统的团学系统的“一项活动”到教学系统的“一门课程”的转变[7]。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问题。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足够的活动经费,维持社会实践正常开展;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给予实践人员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要制定相关实践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外出请假制度、奖励制度、责任承担制度等,保障社会实践顺利实施。此外,还要重视实践培训。实践前的培训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率。可邀请专业教师和专职团干开展社会实践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实践专业技能指导、外出生活知识培训、实践安全培训等。

3.以学生受益为标准,灵活考核实践结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8]。对于应用型专业,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应坚持灵活考核的思想,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切实受益作为标准。要改进单纯注重宣传、影响的考核形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以社会实践的“登记表”作为唯一标准,而是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能力收获以及制作产品、企业评价来判定实践是否合格。评价考核标准要提高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观念、动手能力等的比重。努力形成实践基地、组织单位和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由实践单位作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评定成绩。将评定结果作为学生综合测评、推优评先、组织发展的重要参考。注重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激励,调动广大青年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每年应开展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的评比活动,给予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师可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学的总工作量,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

四、结语

第2篇:大学生实践范文

1.满足现代畜牧产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赛由理论和实操考试组成,考核内容与动物防疫工作岗位标准对接,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动物防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更可以加强学生对生产一线技术的掌握,今后能帮助行业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困难。大赛不仅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强调人才能力培养与就业导向,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对畜牧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利于其职业素质的培养。2.促进集团内成员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的需要。通过举办大赛,可以进一步促进集团内各高校合作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职业院校教师、养殖企业、基层兽医站及动物检疫部门技术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大赛实施按照教学资源开发要求来设计,通过比赛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微课、录像等教学资源,使赛项能够作为教学项目和案例纳入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通过集团信息化平台实现共享,推动集团内成员高校本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探索

1.建立成熟的大赛组织与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职教集团常务理事会高度重视大赛,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教育部职称司的大力支持,荣誉证书加盖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章。二是为做好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的各项工作,集团成立大赛组委会,下设大赛办公室负责每年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比赛承办采用集团内成员赛点轮换制度,加强承办院校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和校企合作力度等。三是为进一步提高集团内各高校承办大赛的积极性,集团每年设立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用于大赛开支,保障大赛的顺利开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大赛氛围,在集团官方媒体如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专题报道,宣传技能大赛有关政策事项、规章制度、赛事图集、赛事视频、赛况快报、经验交流等,定期举办动物防疫技能大赛成果展[2]。2.设计科学合理的赛项要素与参赛环节。首先,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关联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行业人才紧缺,集团内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点多,满足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及国家重点行业战略。其次,竞赛内容对接畜禽疾病防治岗位或岗位群,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重要工作技能,同时考核内容来自临床实际工作项目,选手操作要求与临床实际操作规范一致,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后,实操竞赛安排紧凑,在1天内完成检录、抽签、比赛、评分汇总等所有工作,节省时间,利于参赛人员行程安排及组织实施。同时,大赛允许参赛院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担任大赛裁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对接优秀选手毕业后到企业就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3]。

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8年,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43家中高职院校参加大赛,大赛有关报道入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集团将进一步借助大学生动物防疫职业技能这个平台促进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4]。

参考文献:

[1]李秀红,邹良影.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8):45-48.

[2]冀国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1):40-41.

[3]刘富才.校企联动创新职业技能竞赛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J].管理观察,2018,(26):133-135.

第3篇:大学生实践范文

关键词:入学教育学生特点实践思考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大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发展,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入学教育是高等学校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入学教育往往依赖于各个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大学生活四年中联系最紧密的人。应当打破传统秩序,从各个方面对于入学教育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带领新生建立一种良好的纪律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相对于“90后”,“95后”甚至“00后”个性更加突出,思想也更为活跃,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个性和特性的学生群体,应该实施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合学生的入学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开始大学生活。

一、“95后”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科技急速发展,各种新兴实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他们的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无不受到时代变迁产生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开端,入学教育必须是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全新正确的开始。

(一)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念

“95后”出生于社会大发展的年代,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从小享受富足优越的生活。丰厚的物质生活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满足,由于父母们也比较关注孩子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除了素质教育外,普遍都有一些兴趣爱好。除了自身兴趣、父母重视之外,他们大多受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元价值的影响。尤其网络迅猛发展,每天面对海量信息,要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对他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过多地干涉自己,注重自身的价值。除此之外,很多“95后”处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环境优越,他们从小便习惯于依附父母,加之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尤其是在经济上,往往容易使得孩子作出一些不符合年龄的行为。对于新鲜事物,他们有着非常高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在网络的高度发达下,他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学习交友、购物等。然而,过多的依赖网络也会给他们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感,频繁过多地活跃于网络之上,对现实生活产生较强烈的抵触心理,也就是网络成瘾问题。“95后”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应变性等时代性。他们接受开放多元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因此无论是行为举止、思想观念,还是价值尺度等都不断向着更加多元化、复杂的方向发展。

(二)较强的自我意识

“95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他们大多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具有相对较强的个性特征。大多数“95后”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丰富,从小也会受到家人更多的培养和关注,各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充满自信。然而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离开自己熟悉的舒适区,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语言环境、性格差异等各种差别会使他们产生一些焦虑感,甚至是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95后”对于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清醒,对自身和他人也有比较清醒的认知。但是从高中那种全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转换到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更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此,很多“95后”感到较多不适应,有迷茫的感觉。正确而恰当的帮助和引导在带给学生一些安慰的同时也会带给他们启发,从而树立自身的目标。因此,入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将自身强烈的独立自我的意识用合理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自我意识,投入到大学生活当中去。避免学习生活动力不足,甚至产生偏激的自我意识等严重的问题,以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脆弱的心理状态

“95后”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家长过分疼爱,为他们排忧解难,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独自面对问题和困难。初入高校,他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独自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加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很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较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失去自信,严重的甚至会心理崩溃。高中时期的他们大多属于班级里的佼佼者,然而来到大学,优秀的同学比较多,他们原有的优势便不断减弱。面对新环境,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即使经受微弱的打击,他们也会长时间处于焦虑和自卑的心理状态之下。除此之外,脆弱的心理状态还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突出,入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95后”入学教育实践

(一)入学教育的内容设置

价值观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基本立场,加强新生入学后的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生活,提早树立大学生涯目标和计划,这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校史馆是一所高校发展和历史的浓缩,是一本生动现实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所高校整体风貌和精神传统的集中体现。因此,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通过参观校史馆,学生可以领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风格、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会引导他们熟悉校园,对学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除此之外,参观图书馆,聆听各种类型的专家讲座,参与各项学生活动以及各种主题活动,都可以加深新生对校园的熟悉感,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新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很大满足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和精神世界,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95后”学生而言。他们从高中跨入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些波动。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不容忽视。做好新生心理测试和指导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水平测试,选拔班级心理委员,组建宿舍心理委员、班委、辅导员心理小组,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此外,还可以开展趣味运动会、趣味心理竞赛等活动,帮助新生打开心结,使其了解和熟悉心理健康教育。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自助。大学四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95后”学生普遍有成熟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精神,很难将想法付诸实践。因此,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涯具有非常好的帮助。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应该安排一些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或者课程,通过对课程和讲座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

(二)入学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就是利用比如操场、教室等各种学生教学活动场所,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比较容易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也可以与学生更好地交流沟通,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可以更完满地解答,帮助他们合理地安排入学后的一些具体活动。做好入学教育,需要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由于学生数量庞大,个体差异又大,所以要因材施教。对于个性腼腆内向的学生应该借助新媒体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这样婉转的交流沟通的方式对于学生是一种保护,从而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对于入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传统的入学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入学教育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者也提出了挑战。首先教育者要学会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学习使用新媒体;其次要适应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新媒体实现了从时间和空间上的资源扩大化,将时效性带到工作当中。因此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应该学会将新媒体尤其是新的社交软件微博、微信等运用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学习学生在新媒体上的使用习惯和话语方式,并且用更加亲近和自然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更加亲近的姿态进行入学教育。

(三)入学教育的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的入学教育都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即开展课堂讲座,讲校情、校史,讲各种规章制度,对于新时代的“95后”学生,这样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起到入学教育原本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学生与传统的学生也存在差异,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关注到学生的背景差异,更要关注到学生入学时的个体差异。开拓思维,顺应新的时代和形势,多层次多维度地对学生开展入学教育,做到灵活多变、顺应时展和学生需求。入学教育不再是一个阶段内的教育活动,而是贯穿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通过细致有序的入学教育,整体上大部分学生会比较顺利地进入大学生活当中。其中会有个别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适应程度较慢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后续的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生分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入学教育细化,有层次有秩序地将入学教育进行下去,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以及井然有序的制度。“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高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而新生入学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新形势下“95后”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范兴云.论新生入学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业[J].当代教育论坛,2010(5):31-32.

[2]季谊敬.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高校辅导员,2010(10):46-48.

第4篇:大学生实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素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强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将被动化为主动将会成为高等院校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1]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入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2]

三、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培养考虑到大学本身的教学作用

加强课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注意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教学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一味说教的方式通过增加吸引力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愿意接受增强吸引力的手段包括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等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3]注意引导性是指教师不能以讲解的方式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教授给学生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对于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纠正同时将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尚无结果的问题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二)加强课外培养加强课外培养

主要是指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主要手段可以包括参观学术机构、请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学术机构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也可以由学生或者辅导员、教师进行申请同时选择其中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权使其可以参与到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学术氛围的营造主要有赖于学校

学校应在进行正常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方面的教育和氛围的营造利用大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宣传同时可以选择有学术研究兴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小组选派一到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再通过这些学生感染其他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从而使学术氛围渐渐变浓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4]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了解了相当基本内容目前看来通过加强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学2013.

第5篇:大学生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

一、国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起源实践教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将人的活动分为实践、创制、理论三种,实践是道德或政治的活动[1];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以学生为本”,开始让生活实践走进校园;到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焦点问题是自主探究、责任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随之产生相适应的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这些理念为大学实践教学理念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时期不同,各个国家高校的历史、传统不同,所以每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以及实践教学程度、范围和模式也不相同。

(二)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分析1.科研式实践教学。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例。主要体现在“能力本位教育”和“教学与研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前者讲究大学生个性发展、发挥主体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并首创在实验室中将教学融入科学研究,让大学生投入到前沿的研究中[2]。2.企业式实践教学。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重视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分为工厂实习、项目研究、工厂参观和交流等,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比很大。此外,科技活动中的实践教学(学校的科技节、企业家讲座等)对大学生了解实践知识等有重要作用。总之,这种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多,可直接为工业界提供人才。3.创业式实践教学。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从MIT本科培养方案可看出以下三项完全属于实践教学:独立自主研究、实验室课程、实习。独立自主研究中,大学生们主动、独立地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实验室课程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设计试验,操作获得试验数据,分析结果;MIT也会提供多种实习机会,包括赴中国、印度等国进行实习的机会[3]。4.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对比。科研式模式主要是在实验室中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等,通常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验,从而丰富实验室科研成果。企业式模式属专才教育模式,大学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培养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应具备实践能力上高度一致,毕业后对口输送至相应企业,综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所学理论知识,可以迅速进入企业乃至行业研究前端。创业式模式属通才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重视大学生独立自主性,强调对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强调广范围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定位等方面选择更多。

(三)国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国外食品专业在教学理念、目的、方法、手段、内容和考核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上三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大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明确,就是培养大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讲解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环节非常细致,必须预习测验,通过后才能进入实验环节;教学管理较为宽松,但考核非常严格[4-5]。相比之下,我们国家高校食品专业应借鉴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身特点,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对新型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一)国内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内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体系,目前已形成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类教学训练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但由于办学要求提升、学生数量扩张等的制约,目前国内高校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实践教学标准不完善。一些高校实践课程标准并不是经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充分研究、讨论和征求意见后制定的,而且实践课程所占学分较少。二是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慢。相比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受设备、实习单位等多重影响,更新速度赶不上理论教学,导致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三是实践教学设备、场地不足。多数高校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实践环节的需求,实践教学所需的新型教学仪器设备更是短缺,而校外实践基地由于沟通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用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完全落实在行动上[6-7]。

(二)国内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我国大部分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完成形式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8]。课程实验始终贯穿食品专业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包含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实习实训包括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认识实习一般在大一、大二进行且主要形式为参观食品企业,工程训练一般以工程训练课程形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大四学期在食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在大四学期灵活进行且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联。社会实践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实现,要求大学生通过不间断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取得相应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有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专业水平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结合紧密,也有校内教师与校外食品企业教师共同指导的形式[9]。总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正趋于多样化,各个环节与相关食品企业联系也在增多[10]。

三、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国内外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制定并优化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了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都高度重视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大学生未来发展。综合比较,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包括:国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已基本趋于完善,而国内正在快速发展;国外高校与相关食品企业之间形成了固定、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国内高校因利益和目的不同,一些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11];国外高校课程中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在50%以上,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仅占10%左右[12];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国外高校食品专业教师大多都有相关食品企业工作经验,而国内高校的食品专业教师通常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相对弱一些。

四、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需要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成熟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并完善适合各地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加快完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立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提升校内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深化校企良好合作;再次,要增强食品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要完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食品专业教学过程中。总之,高校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就必然要重视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而其核心是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舒丽芳.亚里士多德所述的实践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陈园园,时伟.国外大学实践教学的模式与借鉴[J].煤炭高等教育,2012,(4).

[3]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4]杨春瑜,李次力,石彦国,等.国内外高等学校食品工程专业教学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8).

[5]包海蓉,李燕,刘琴.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

[6]李焦明.大学实践课如何“实”起来[N].中国科学报,2020-02-18.

[7]刘玉廷,张丽丽,熊正烨,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3).

[8]赵东江,马松艳,王鹏,等.食品类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8,(8).

[9]孟宇竹,雷昌贵.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农经,2018,(13).

[10]赵延胜,陈桐,周洪斌,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J].农产品加工,201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