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课程建设计划全文(5篇)

课程建设计划

第1篇: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

0引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成,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工作能力和多学科集成能力的跨学科软件开发技术性人才。为适应当前社会针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组成单位,需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软件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软件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将具有关联性的多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体,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内涵统一的课程体系。针对当前计算机及软件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一些高职院校对软件工程人才既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培养学生注重应用性的形成全面素质教育。在软件从业人员的培养方面,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优化的课程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困境

1.1软件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软件开发课程是以实操性、技术更新、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要求相关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拥有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但目前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欠缺,缺少系统开发相关的工作经历,限制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需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引进企业教师,举办具有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学生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认知,完善教师的业务水平,组建职业能力完备的教师团队。和企业合作,制订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的制订,鼓励教师进行与本学科配送的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

1.2理论知识跟不上时代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升级迅速,软件开发技术发展也很快。尤其是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中,院校专业理论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的要求。理论知识更新不及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技术的变革不会等到理论的更新,这就导致新的理论知识的出现,在学生学好旧的知识之前就要取代旧的知识;同时,教师常年在学校教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导致教授的知识也是老旧的知识点,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时,也要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1.3改善软件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其升级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但很多院校的教学工作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大学教师很少在IOS或Android平台上工作,教学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与教学的脱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存在问题;二是执行中存在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时,只关注自己的大脑,没有考虑对学生的需求企业。著名教育家盛辉提出,学校倡导融合的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除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外,学生还应改变对软件学习的态度。针对企业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加强“实践教学”,引入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展示,教师针对项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完成项目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开拓企业技能的相关知识。

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2.1软件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将相关课程的知识、问题和方法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系统。它可将相关的专业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并与配套的实践课程理论相联系。每一部分都相辅相成,且补充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课程群,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课程群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框架平台,并根据每个框架的内在联系和内容使其成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明确划分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分步教学的指导思想,软件工程课程建设主要从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角度看,软件工程课程建设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就业实践四个课程群组。具体来说,这四类课程包括:2.1.1共基础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体育等);2.1.2专业基础课组(C语言和谐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WEB前端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2.1.3专业核心课程群(PHP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C++、Java动态网站开发、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等);2.1.4实践课程群(数据库设计、动态网站开发、软件技术开发、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群的构建不是课程设计的机械组合,而是具有相同认知结构和训练能力的专业课程的灵活组合。工作人员从培训体制、理论、工程、改革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然后根据本专业的一些特点,构建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体系。将理论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工程实践融合为一体,培养出整体全面发展的模式与机制,这样来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2.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方法

由于疫情影响,现在各课程都开展网上教学,建设课程群课程网站,实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线上教学,完成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碎片化精细管理。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倡导在高职院校开展软件工程和职业素质培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由课程体系构建。由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大量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院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框架。通过联合研究,一些著名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学院分析认为,软件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的范畴。首先,课程设置要全面、实用、合理创新;其次,逐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质量;然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注重软件工程的理念,这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国际标准,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的严格控制,努力做到以上两方面的国际标准,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课程群的建设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过程管理机制,保证课程质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素质实践与创新训练有序;课程群的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积累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这里的学习阶段侧重于实践层面,体现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建设特点。

3总结

第2篇: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线下课堂;课程评价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类专业本科学生在完成了化工原理课程学习后的一门强化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化工生产过程的单元操作进行实践性设计[1-2]。通过该实践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工程计算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可建立学生的经济意识,培养团队精神[3]。因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化类专业非常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严重,导致许多学生对要设计的单元操作计算、公式查阅、标准查阅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脱离国标规范。为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我国化工原理课程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已经取得了有益的成果[4-7]。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差、设计效果差等问题[8-10],导致该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偏低。如何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是高校有关老师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1翻转课堂的内涵及其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融合点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其宗旨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2007年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其发展势头如燎原之势,迅速从美国发展到全世界,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11-1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14]。翻转课堂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分散设计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并且注重交流合作,因此翻转课堂模式在教育人性化上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高度融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分享知识和思路,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15]。现阶段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能较好弥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缺点。再次,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这较好克服了传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课堂上教师辅导时间短、知识量大的矛盾。基于此,笔者尝试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摸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并引来他山美玉。

2翻转课堂模式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分解为以下模块。

2.1线上教学

目前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慕课建设已经比较普遍。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笔者直接引进国内名校的有关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设计和计算在线课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如在换热器设计和精馏塔设计部分,笔者选择了兰州大学严世强教授在智慧树上的开放课程《化学工程基础》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严教授授课严禁认真、逻辑性强,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学生接受度高。同时,笔者还选择了天津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化工原理》作为教学资源。该开放课程适应性强,可充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此外,笔者自己还制作了有关塔设备、换热设备的结构、工艺计算、设备计算的动画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云盘中,供学生在传统课堂之前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进度,反复学习,加深理解,并重点标识难点和疑问。

2.2课堂集中教学

翻转课堂要求课中师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笔者在学生完成线上视频学习后,再根据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和知识点,将课程内容分解,采用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每一部分内容都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并提出解决方案[16]。如对于换热系统的设计任务,笔者先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传热面积的估算、换热管长及管数的计算、壳体内径的计算、组件的选择、换热器的核算和换热器结构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并分别安排独立一个单元时间集中讲解,学生在解决迷惑后,再进行分散讨论,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保障课程设计的质量。对于学生在线上学习的个别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在课中解决。在精馏塔设计课程中,笔者在将课程分解为工艺计算、结构计算、机械计算、流体力学性能核算、辅助部件选型等部分。对于每一部分,笔者也都安排独立单元时间讲解,并留出充分时间由学生思考讨论,在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后再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

2.3线下设计

在完成视频学习、集中讲解的基础上,笔者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内容不同的设计任务。如针对换热器课程设计,笔者分别安排了不同原料温度、不同冷却温度、不同流量、不同换热器形式的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均有独立任务,避免相互抄袭。针对精馏塔的设计,笔者给每位学生布置了乙醇-水体系、正戊烷-正己烷体系的分离设计。同一体系要求产品纯度不同、产量不同、精馏塔形式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只能互相合作,难以生搬硬套。在共性的设计问题上,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如在精馏塔课程设计中,计算内容涉及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相平衡关系与传递速率、主要设备结构设计与附属设备选用等,计算量大,往往涉及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及非平衡级的计算,手算较难完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计算机、练习使用各种计算软件编程完成设计计算。笔者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必要时组成几个计算小组共同编程完成设计计算。在制图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能力,笔者鼓励学生采用Aspenplus、PROII、AutoCAD软件绘制设备图、工艺流程图和模拟结果。在制图阶段,笔者安排几位已掌握AutoCAD软件的学生在课堂上为全体学生讲解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窍门。

2.4课后评价和反思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考查课程,目前常用的考核方法是平时表现+说明书+图纸质量+答辩。如何科学合理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是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建立更为科学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利用线上平台,可以客观、高效反映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为更合理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线上平台可以实现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点评,构建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考核系统。线下评价仍然是必要的考核手段。结合翻转课堂和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笔者增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如在装配图和流程图绘制中,笔者鼓励学生采用Aspenplus、PROII、AutoCAD软件绘制。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反思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探索原因,提升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总的考核结果,反思课程目标是否已经达成,如果某一部分没有达成,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从而有目的的加强教学,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3改革成效与展望

实践初步证明,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有机融合,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强化和巩固化工单元设备设计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近两年,参与改革的班级学生设计说明书撰写的规范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工艺计算的正确性方面比改革之前有所改善。笔者从工程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和使用现代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在设计解决方案上,课程目标达成度提高了约8%;工程知识上,课程目标达成度提高了约6%。但由于实践时间有限,此教学改革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阶段,笔者计划开发一门化工单元设备基础的在线开放课程,并进一步优化线下课程知识模块,重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回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力争打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金课。

参考文献

[1]郑大锋,王秀军.团队展示学习法在化工原理研究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17(6):69-74.

[2]陈婷,路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6,43(18):187-188.

[3]张铭,胡达,黄晨,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22):168-169.

[4]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浅议[J].广东化工,2014,42(20):139-140.

[5]马四朋,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深层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6(2):43-45.

[6]肖武,李祥村,贺高红,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模式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1):35-38.

[7]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92-95

[8]李燕.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5):78-80.

[9]王任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9,6(4):325-326.

[10]韩淑萃,吕燕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9):335-336.

[11]张帆.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创新中的探究与实践———以《报关实务》课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14:187-188.

[12]魏先勇.基于MOOC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7-10.

[13]张颖,冯诚.翻转课堂模式下应用元认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82-84.

[14]叶松,胡业发.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控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2.

[15]蒋爱云,张勤,吴俊峰,等.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J].轻工科技,2019,35(7):148-151.

第3篇: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培养;服务

一、课程项目介绍

(一)项目来源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我院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开设之初,经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教育局与我校联系,我院与松桃县教育局以及受教育局委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设计的第三方松桃新天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为松桃县部分中小学学校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次合作中,我们总共签订了3次合同8所学校,通过主课老师与教研室其他四位老师,带领正在上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20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1个学生参与了项目设计。

(二)项目实施情况1.项目具体任务项目是为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8所中、小学的学校进行校园文化设计,根据各校的教学理念、办学思想、文化建设主题等展开设计内容,力争通过文化内涵及教育特色的理念提取,展现校园特色文化理念。2.项目实施过程(1)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之初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社会服务科的关心与指导,成立项目小组,制定方案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及设计团队。团队在项目组长带领下,选择4-5个学生组成素材收集组,负责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设计阶段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小组,志愿组合,4-5人组成小组,选定一人做组长,负责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2)实施过程①实地考察调研及勘测尺寸为确保任务的完成,素材收集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将设计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与学校领导、老师交流、了解学校情况、办学历史及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并对学校教学楼、操场、活动场地、食堂进行实地勘测,收集第一手资料。②素材收集、集中讨论由素材收集组负责将收集到的学校的文化、风俗、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等资料信息,通过PPT在课堂对所有学生进行资料讲解,然后,各设计小组通过对资料分类、讨论、理念的提取,开始第一阶段的校徽(标志)设计。③设计方案讨论及优选在设计过程中由项目课程老师对五个小组进行辅导,各小组在校徽设计阶段,每个同学必须设计提交2个方案,然后小组对每个同学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选择三个比较满意的方案,经老师与小组的同学们共同讨论、选择,最终选择一个会同其他四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总共5个设计方案,交给项目方进行选择。下一阶段各小组将不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而是在项目方选择中的方案中,根据听取的意见进行小组的修改,最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选择的方案中细化,共同完成项目方选择的方案,直至对方满意为止。④设计初步成效,与校方讨论完善在完成上述阶段的任务后,后面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小组完成基础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完成设计工作后各小组统一时间与项目方进行汇报、讨论,听取项目方的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第二阶段就是在上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应用部分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部分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但这里说的视觉识别系统内容大大超出了我们课本知识的内容,主要增加了校园文化部分的建设设计。在这些工作完成后同样要进行汇报,听取项目方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直至对方满意。在所有过程完成后,最后虽然项目方只能选择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但也会挑选其他小组设计中他们认为满意的个别设计,增加进选中的方案中,最后由该小组完成所有设计图的设计工作。

(三)设计成果展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项目时间历经半年,完全超出了我们正常的课程上课时间,但同学们在课程上完后依然满腔热情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了这次项目任务,在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展示,供大家参考。1.标识类图1分别为松桃第四完小、松桃县蓼(liao)皋(gao)江桥完小和松桃县寨英镇邓堡中学。2.基础系统图2分别为蓼皋高峰完小基础系统部分、寨英镇邓堡中学基础系统部分和松桃第四完小基础系统部分。3.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图3分别为松桃第三完小廊道文化、松桃第三完小特色教室举重室设计和松桃第四完小校门口环境建设设计。

(四)技术服务指导完成情况

二、项目取得的成果及效应

(一)人才培养效应、学科建设效应1.艺术学院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1名学生参与了该项设计项目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项目实践效果。一是通过参与整个设计服务过程,从实地考察、素材收集、校园文化主题的提炼、草图方案绘制、基础系统与应用系统及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等工作,学生完整地参与了该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对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创意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版式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二是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到该项设计服务中,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服务社会需求等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三是培养与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有困惑之处,能虚心向老师请教,能主动进行思索,同学之间也经常进行交流与探讨,提升了相互协作的精神。2.进一步把企业形象设计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且在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将知识扩展化,补充学习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理论知识,了解掌握了我国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的,思考理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通过参与此次项目设计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项目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将接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到现实设计之中,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专业技能的掌握。3.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明确了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正是基于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能力人才这一目标来进行,“明确指出预期学生‘能够(会)做什么’,更加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设计能力”[2]。只有通过项目带动课程,才能更好地将人才培养宗旨落地,才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价值之所在。4.学生培养:培养本科生21名。

(二)师资队伍建设效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广,教师要不断更新设计专业知识,掌握设计技能,多与企业合作,服务于企业,将理论实践化,才能有所储备教授学生。自本项目签订以来,艺术学院选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5位老师参与,设计过程中教师亲自带领设计,详细讲解,精准把控,这样的言传身教也是对教师的自我锻炼和技能提升,强有力的技术指导队伍保证了项目实施的进度与质量,经过团队的通力合作得到了对方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三)科学研究效应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团队以设计服务创新为切入点投身于社会服务中,把设计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实践提炼理论,设计创新知识的升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积极讨论,要求学生善于总结,发现问题的关键,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其它应用型项目课程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意见。

(四)社会服务效应1.踏实从业,竖立形象此次社会服务工作辐射到县乡,虽然到各乡镇或村完小、中学距离较远,但每个学校带队老师均带领学生坚持实地考察,把当地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历史特色记录在案,仔细分析,寻找特色,设计小组将这些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设计中,保证每个学校设计各具特色。本设计团队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地方教育局、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形象。2.了解行业需求,引导教学改革艺术学院重视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的导向。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考验,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行业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应用技术服务类,教学就不能单单局限于课堂,将项目化课程建设融入其中,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融于项目中,才能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把教学融入项目实践中,让学生积累经验,重视“过程评价”,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总结自我,做到及时反思,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在社会服务中的育人功能。

三、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项目取得的经验1.组织管理经验:领导重视,项目负责人带好队伍,明确职责,有效沟通,强化执行。2.实施操作经验:整个项目课程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项目的调研、设计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和甲方的沟通,遇见的问题和困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部分操作经验如下:(1)善于发现、整理资料:市场调查中有些资料是很难收集到的,在田野调查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和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对于建校历史可以走访当地老人,深挖本校历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2)组织团队成员讨论,提出个人见解,要求学生要善于归纳、分析,发现突出点、创意点,通过讨论形成共同的创意思想,然后根据创意思想指导下一阶段的创作。(3)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尽量做到效果图没有错误,在效果图提交阶段会根据甲方的意见进行修改,组织小组成员根据意见进行分析、调整,力求做到能够满足甲方的要求。这个过程可能由于项目方的要求以及反复的修改,学生会产生不理解,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与疏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设计是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进行,是不是达到了对方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此次项目活动中学到知识。

(二)项目的启示1.学校层面:加强了与地方的合作,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教师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了项目课程的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了项目课程的课堂案例。3.学生层面:(1)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了专业知识。(2)学会了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化,提升了知识应用的能力。(3)培养了挑战自我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品质。

(三)存在的问题1.因初次接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前期没有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没有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造成对项目的理解与甲方的要求有一定的出入。2.对项目的时间把握度不够,前期由于设计单一,主要是对校徽及学校标准字的设计,相应工作量较小,后期由于大量的基础系统与应用系统以及校园文化环境艺术的设计,出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导致后期设计制作工作量较大。3.在进行小组创意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进行资料整理时元素提炼不足,没有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三风一训”精神,没有将这些精神内容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导致校徽设计阶段修改时间过长,在今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增加此部分内容学习与理解,提升学生将项目要求与设计理念融合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项目课程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课堂与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帮助知识的巩固,提高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这种方式普遍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与企业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的时间不一致,再加上现在广告市场细分化、专业化,企业在引进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市场上专业设计公司而非高校,所以高校与企业在这块的校企合作越来越少,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只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能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的基础上,走出去为学生联系项目课题,把真实的项目带入课堂,这样教师才会教有所得、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DB/OL].

第4篇: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原画;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笔者学校动漫专业有多年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随着技术的革新市场的需求,动画教育正不断地正向发展,职业学校动漫教育教学模式也随着时代变革不断进步。随着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的迅猛发展,原画设计人才缺口大,学生对专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希望能有更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与现今人才需求有一些脱节,为了紧跟时展,学校在三年级开设原画设计课程。这里的原画设计是指游戏原画设计或影视概念设计,是将文字内容(剧本/策划文案)视觉化,设计相应的场景、角色、道具等。市面上原画教程种类繁多,但是符合本校特色的原画课程却较少,市面上的培训费用较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承担。并且市面上的原画设计课程难度较高,我们的学生绘画基础还有待加强。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如果强行跟进市面上的一些课程,会存在听不懂,当炮灰的情况。学校需开设课程既要符合学生能力特点的,又要满足学生对专业提升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每年都在进行,但大都是教学素养方面的培训,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培训并不多。原画课程难度大、专业性强,教师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变化,需要进一步的深造学习。教师了解到一般的原画设计教学课程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教学。素描、色彩和解剖基础;软件工具操作;造型结构基础;光影、透视、空间关系的理解;人体的肌肉穿插、骨骼的理解。(2)角色设计。角色设计的原理、元素;根据角色需求赋予角色特点;理解项目需求和美术风格的把控。(3)场景气氛。场景的设计原理、元素;根据需求赋予场景特点;场景的基础、物件、气氛、美宣等。(4)产品输出。接触不同产品和项目需求;掌握客户沟通技巧,作为设计师运用专业设计能力解决不同产品、项目、客户的需求。学校教师顺应市场的需求,在前期已经开始自我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体系,过程缓慢效果一般,教师自我学习有一定的局限。原画设计课程与市场结合紧密,也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校要开设一门原画课程,专业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懂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知道实际工作流程和一些技巧,这些仅靠教师自学是没有得到的。为了教师的发展和课程有效地开展学校迅速做出反应,与具备实力的企业深入合作,探索原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作为在校教师比较有把握解决的是基础教学;对于第二点、第三点的内容,市面中的一些教程里虽有涉及,但还需专业人士系统地梳理;第四点产品的输出、与客户的沟通、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在校教师则是完全接触不到的,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教师交流,并有适当的实践,才能有一些体会。因此企业深入地参与该校原画设计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深入交流,达成初步合作计划

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校企合作仅局限于企业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企业教师走进课堂。这种方式效果明显,但是过于依赖企业,不利于本校专业教师的发展。本校教师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最了解,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便能制订出符合该校特色的教学大纲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提出自己的需要,希望在1~2个学期内能够达成学校教师自主教学。企业向学校教师介绍原画课程,依托企业资源提出解决方案。

2阶段一:企业培训学校专业教师,增强教学团队活力

该校动漫专业老师都具备绘画方面的专业基础,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提升,不论是对教师本身还是对专业发展都是有正向的影响的。企业提出3个环节进行教师培训:首先使用企业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授课,让教师了解原画设计基本概念需要学习的内容,网络课程中有理论讲解和原画示范,教师通过线上课程提交基本作业;接下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课程,每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到一起,企业老师到校对每个教师有个性的辅导,因为是线下课程,学校老师在绘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企业就可以及时解决疑惑,学校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向企业提出个性化的教学需要。线下课程基本完成后,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参与到企业实践中,让学校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整段学习持续了一整个学年,内容充实,效果扎实,学校老师的专业得到了提升,具备了该课程的专业自信。

3阶段二:企业深入教学制定学纲,本校教师辅助教学

与教师培训同时进行的是,企业参与学生教学活动。企业老师与学校老师一起根据学生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大纲。企业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授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老师在线互动,提出问题。该校教师在班级机房辅助教学,协助管理班级秩序,对学生的一般问题答疑解惑,并且通过跟课记录,了解企业老师教学模式学习教学方法,为后续独立完成教学打好基础。课后学校老师整理收集学生作业和学生的问题,统一反馈给企业老师,在下一次上课时,企业老师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除了平台直播课程,企业老师还定期到校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指导,不定期地根据市场更新变化开展面向学生的讲座。下上线下课程衔接,实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阶段三:学校教师根据企业制定的教学大纲主导教学,企业辅助

在对学校老师的一轮培训结束后,学校的老师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学校的课程即可改变为由学校教师主导,企业老师辅助教学的模式。在此阶段,学校老师还是根据企业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学习,每课必须动手示范作画,上课时借助企业教学视频辅助教学,及时改画评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企业教师定期以线上或线下讲座的形式强化教学内容,更新专业理念。学校教师也与企业老师多沟通交流,了解行业新知。

5阶段四:学校教师研发校本课程,独立完成教学

学校老师完整的教完一轮原画设计课程,结合企业制订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制订该校的教学大纲。该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基础绘画部分可以适当强化。原画课程案例丰富多彩,学校老师可以在企业原案例的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教程书、原画大神的范画、各种参考照片等),丰富学生课堂增加专业学习的兴趣。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尝试开发适合该校学生特色的校本教材。

6总结反思

学校新课程的设计紧跟时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课程,带来了严谨的教学理念,通过培养本校老师开发校本课程,充分贴合在校生的学习特点。原画设计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专业基本功。并且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进而更加热爱这个专业,在今后不论是面对就业还是升学都有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晓锋,李红.依托职教联盟构建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9(3):19-23.

[2]刘宪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5(21):33-34.

第5篇:课程建设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机械专业;立体化教材

1教材开发背景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当前激烈的教材市场中,课程教材种类众多,使用较广泛的仍旧是纸质版本教材。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信息瞬息万变,职业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成熟完善,在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的立体化建材建设将成为教材建设的一种趋势[1]。机械制造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装备制造行业,具备能从事机械制造系统的加工、控制、安装、调试、操作、维护与技术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机械零件检测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装调维护、机电设备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2,3]。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调整、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等,如何高质量培养出以能力为导向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开发现状

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阶段性目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生成果明显,专业设6年来,学生共授权专利128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90篇,学生在校期间成立公司12家,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本领[4,5]。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的课程内容变成实际工作场景来做,或设计一个真实的产品,或按实际合作企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如将教学中难懂的数字频率器分解为实际生活中应用译码器、计数器、时钟器等。每完成一个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都在逐渐地提高[6]。以上高校基于工作导向的理念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忽略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思路

工作过程系统化,可以理解为按照工作顺序完成一项任务,现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评审职业课程的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从企业和学生需求出发,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企业需求,与企业一起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转化为行动领域,之后由课程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学习领域转换,确定课程内容学习顺序,最后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最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教学课件制作、习题资源建设、课程网站建设等,形成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集主教材、实训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资源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包,其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本文以机械制造专业的《机械CAD/CAM》课程为例,进行立体化教材开发。

4教学内容设计

4.1学习领域转换

《机械CAD/CAM》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专业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基础[5]。其学习领域描述如表1所示。本课程选取典型机械产品作为承载知识的载体,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将课程学习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转化为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教学内容设置由易到难,逐步递增。每个学习情境又包括对应的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选取典型产品,教学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进行,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2所示。

5教学资源包建设

《机械CAD/CAM》是机械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环境以机房为主,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进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六大环节整合,每个学习情境以产品作为载体,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材,配套与教学内容一致的PPT和电子教案,建立课程导学,编写课后习题,建立教学素材资料库,制作教学视频和习题视频。在超星学习平台建设机械CAD/CAM课程网站,该网站包含课程建设介绍、主题讨论、随堂练习、课程资料、作业库、知识拓展以及制作的PPT、录制的教学和习题视频等。

6结论

当前许多高校开设了机械专业,但各高校机械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这一工作仍旧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专业立体化教材开发尚不完善,可以参考借鉴的少之又少。而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不可或缺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迅速适应机械行业的优秀学生,需进一步推动机械专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莎,赵培,冯聪利.《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J].素质教育,2020,3(15):228-230.

[2]解占新,文刚.应对转型发展的机械设计立体化教材建设[J].职业,2016,7(25):21-22.

[3]师艳侠,薛智勇,葛江文.基于工作过程的“CAD/CAM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11(18):1-3.

[4]章永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9,6(16):13-17.

[5]李国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09(4):12-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