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数字艺术课程全文(5篇)

数字艺术课程

第1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课程;兴趣培养;大中小学一体化

以历史角度来看,早在明代就有匠人入仕的做法,《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四月庚申,改将作司为营缮所,秩正七品。设所正、所副、所丞各二员,以木匠、瓦匠、石匠、漆匠、土工匠、搭材匠之精者为之”;2016年3月5日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从古至今,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提倡一直在进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在教学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发扬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以工匠精神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设计势在必行。本文从弘扬工匠精神的视角,探究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这门综合性学科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为主要突破口。

一、工匠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1.至尚性

孔子提倡“文质兼备”、韩非子认为“先质后文”、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这些都被工匠们作为其手艺的最理想状态,当对所处职位的最理想状态定义以后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达到自身与劳动对象相融合的状态。劳动者以最大主观能动性从事到劳动活动中,使用自身的技巧,运用审美,将精神与感情完全投入其中,脱离强制和机械劳动所带来的痛苦感。好的产品来自于快乐的劳动,工艺品吸引人也在于它承诺“工作本身是快乐的目标”。劳动者不以功利性为主要目的,而全身心投入其职业所属责任感,这样无论是小器还是大器,都会成为工匠精神下所属的国之重器。在工匠精神下教师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其社会使命中。

2.共创性

工匠精神还具有共创性的特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职业间的绝缘壁垒已被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被消散,新时代的“工匠”绝不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合作创新就成为时应当下发展的“捷径”。尊重、弘扬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匠人讲究守成守业,但是这种“守”的内核是对于传统工匠精神的守,守的延续就需要打破职业壁垒,营造创新精神,各个行业共生共荣,以开放性的视角审视当下发展情况并为科技时代建树,而不是单打独斗,一家独大。教师们也更应该从各方面和各职业相互借鉴学习,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素质教育。

3.普适性

当今我们所形容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单单指向“工匠”,而是更多更丰富的劳动群体[2]。在传统意义上工匠是指从事精湛手工艺或繁重体力劳动的匠人,这一名词也一直是描述拥有高超技艺的体力劳动者,而其身份地位也会随着时代所处形势而不断发生变化。经过人们对劳动的不断认识,“工匠”一词已不再是狭隘的形容前者,人们对工匠的理解也上升为了“在各行各业从事各种职业,尽忠职守、克己奉公、精益求精的工作者”,渐渐的工匠一词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褒义词,而工匠精神也存在于各个岗位和阶级,无论是教师还是职业技术人员,都是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工匠,都需要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1.带动学生学习兴趣,预防“逃离学习”

“逃离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或轻视感,主动逃离学习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出现在经济发展不乐观的国家,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有出现,当经济发展在一个时间段迟缓或者发生倒退时,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如日本在90年代年均GDP增长仅在1%左右,在这一时期逃离学习的情况便大大增加了[3]。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77年以后年平均GDP增长在6%以上。从建国前民国时代我国文盲占比全国人口80%,再到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全面普及,本科教育的大面积覆盖且录取率从1977年的5%到现在的75%左右,和如今考研人285万报录比4:1,都离不开当下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工匠精神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具有前瞻性和普及性。在面对这样的教育刺激时,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定向型学习变为情景式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意欲和希望,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工匠精神的至尚性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设计中,进而预防逃离学习的情况发生。

2.适应研究性工作方式转变,积极推动素质教育

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提出“工业4.0”概念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为契机,全球科技时代已经到来。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我国正在向智能化时代迈步,同时还不可忽视泛智能化的到来,著名企业家李开复曾说过“未来十五年会有50%的岗位消失”以此来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技术型人才、创意型驱动人才和创业型实业人才的这样的“三创”人才。以此为发展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教学设计当中积极展开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个性,养成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科探索,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个体展开,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积极制定学习规范,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工匠精神的共创性,让学生从学习当中自发性地引出创新思维。

3.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完善阶段教育链接

基础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可提升、把控各个阶段学习的链接程度。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个性和个人素养向中学过度,中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大学培养专业知识,使得专业型人才的产出率大大提高。在此大致框架的引导下还需注意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时代的结合性,不能脱离实际或落后于现实。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注重下一阶段的学生生涯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需要怎么样的能力,在制定大方向的同时开展课程创新设计,使课程充满时代气息并落实到实际用处,使学生学有所用,合理运用工匠精神的普适性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计,避免“小学没学好中学上不了大学不好考”的尴尬局面。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意蕴和现存问题

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门全新的技术随之出现,它是一种新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技术领域,是一种“在创作、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目前我国每年的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5万左右并且缺少专业人才,AR、VR等热门技术有广阔的市场范围和可应用性[4]。作为一门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现在各大高校均有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2015年我国超过234所高校设置有专业点。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有利于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大中小学的培育路线中一体化,增加人才培养效率和流动效率,为我国目前该专业人才需求及时填补空缺;同时抓住时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应用学习,培养学生对未来科技探索的欲望,紧跟研究性工作转型的个人素养需求;使产学研为一体,积极预防和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逃离学习”,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这样综合性学科的深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但是,发展革新带来的不只有优势,同时也有很多短板,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处于边缘化地带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如日中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不高,一些中小学对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结合时代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在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在基础教育中无从下手,从而被孤立和边缘化;还有学校认为这门学科的开展可有可无,不具备必要性。典型的现象,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最适合展开的微机课和美术课中,不少学校的教案还停留在Word、Excel、卡通画的临摹,甚至别的基础科目的老师还会占用这些课程。学科无法打破与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无法得到业界的共同认可和重视,自然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展开。

2.教学环境需改善提高

我国从普及义务教育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学环境的改善。首先是班额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地区的小学中,班级少一些的在30到40人左右,条件不好的学校可能会50人左右,而在农村地区等数字可能会更高,虽然当下教师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班级人数的过多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做受到最细致化的培养,教学质量自然也很难上去,这也是基础教育中所有课程的通用问题。其次是教学设备,作为依托计算机科技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展示台、电子白板等数字设备,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将全息投影引入教学或将变成必然。因为缺少资金,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非常缺乏或是难以更新换代,这便会造成“纸上谈兵”,给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带来很大的困难。

3.教师素养和专业师资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展开的同时,需要其他学科的相互协作,前提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但在当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缺乏这部分素养的,如数字媒体技术素养,在疫情期间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基础媒体设备;还缺少信息素养,多数教师较少去对学生的综合学习信息进行积极处理并给予详细的个性反馈等。中小学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也是一样缺乏,少有聘用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便有很大的困难,甚至存在跑偏的风险。

四、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展路径

1.项目式学习是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重要帮手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意欲都是首要的,同时也是贯穿始终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保持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暂无明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但是离不开的是核心素养穿插在现有的课程当中以此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对科技技术的崇拜,从而使其产生兴趣,在中学展开知识探索,大学培养专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要使学科教学产生深度学习,其中项目是学习就是主要途径。在高校当中,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完成必要的课程教育后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结课任务,也就是项目,并组成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产品[5]。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使定型化转向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的深层动机,通过切身体验培养高阶思维。同时,项目的设定也可以脱离传统上“学习”的含义,使学生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身的非认知能力,潜移默化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让教师对时下科技与艺术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技术素养,积极创新课程设计和与新技术新思想接轨。如语文老师开展“跨媒介交流与阅读学习任务-为学校编写网络百科词条”,任务中包含了对媒介工具的认识和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思政老师开展“解读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图像史料运用”,任务中对艺术思想的充分解读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涵盖数字媒体艺术核心素养触角的项目式学习方案。

2.开展数字媒体艺术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尽量普及小班化教学,发达国家的小学一个班人数在18人左右,日本、韩国等一个班的人数平均为22个。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才能跟上。积极更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避免出现设备跟不上技术,硬件跟不上知识的现象出现。多媒体投影教学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而新的交互式学习工具又将开始新的推广。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对硬件进行快速更新,才能防止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出现,俗语“好马配好鞍”,相关的师资力量再强大,没有配套的基础设备,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就无法从真正的意义上展开。

3.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开展的关键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受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所以,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决策,确保其展开正确且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主体特征。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时,就需要培养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数字媒体基本素养,使其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结构和能力,即前文所说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触角展开;同时,提高教师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下对智能教学工具的敏感程度,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对智能媒体、计算机科技的了解。关键点是聘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单纯的Word、Excel普及已不再跟得上社会需求,教学课件要积极地贴合时代需求并更新,可以通过演示3D动画、沉浸式互动案例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内容并配合相应的基础引导课程,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的未来式引导;美术课程也不应仅仅是简单地对美术史的讲解和卡通画的临摹,以艺术思维展开多点结合,引发学生创意创新思维才是主要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仍在探索中,正是这门学科的蓬勃向上和熠熠生辉,才使得其探索过程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39-45.

[2]张炳意.工匠精神下的教学设计与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30-35.

[3]曹琛茜.对话佐藤学:直面教育真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19(1):6-14.

[4]陈昕启.展示设计中的数字媒体艺术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77.

第2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交互;课程设置;应用设计;人才培养

引言

课程设置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并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辅助学习能力是本科阶段的教育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保障知识内容的有计划传授。从2018-2019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看,全国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231家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以下简称数字交互方向)属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艺术设计与交互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且具备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数字媒体制作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艺术人才。现国内大多数数字交互方向专业采用的仍是基于理科工学课程设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使教师们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仅停留在一些基础理论层面,无法全面掌握数字交互方向的知识。为此,我们需要对数字媒体交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根据调研结果及资料收集显示,各大院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学源背景,因此其院校该方向的课程设置内容也各具特色,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也会存在差异。通过参考各大艺术类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课程设置,该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完整的理念体系、思维体系,板块清晰,科学性强,能够有效地推动数字媒体交互专业的创新与发展,既具有学科规范性,又保留着学科独特性。构建内容优化、框架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要条件,是培养出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基于上述课程设置的要求,笔者所在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从基于平面设计课程之上的数字交互方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四个板块进行架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图如图1。

一、基于平面设计课程之上的数字交互方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

(一)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条件分析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多种新的艺术形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要求,为顺应时展,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引用新的媒介和手法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运用上应考虑使用新媒介与新技术来拓宽其展示方式,该板块体系构建图如图2。

(二)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理念与教学思路数字交互方向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技术与艺术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技术是以软件操作为主要课程内容,该阶段软件的学习一是融入在平时课程教学内容之中,通过专门的软件课及专业基础课中穿插教学来完成,二是学生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网络视频教学等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多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来熟练软件操作技能以及强化软件技术应用水平。艺术基础课程是基于平面构成与数字交互设计基础上的艺术表达规律,平面设计是笔者所在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基础与根基,学生们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在之后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创作中绽放色彩。该板块课程参考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平面设计系第一学年主要的基础性课程,DesignThinking,DigitalDesign等平面基础类课程。第二学年课程DigitalPageDesign(数字页面设计),DigitalImagingandIllustration(数字图像和插图),Typography(排版),HistoryofModernDesign(现代设计史)等。综合设置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为视觉设计方法、数字字体设计、数字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内容中紧紧围绕由数字媒介或数字技术手段所呈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设置,使其更具数字形态及时代感。如构成与表现(平面)课程在教授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也能掌握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些内容可以辅助学生们在后期课程中运用设计软件来进行平面构成艺术创作。视觉设计方法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课题等教学环节,教授学生视觉设计起源、视觉设计思考方式及方法原理、视觉设计受众和信息等相关设觉设计内容,使学生了解视觉设计的发展历程、原理与方法,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研究与思考视觉设计方法与表现。通过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视觉设计的能力,使学生从创造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层面得到综合提高,使其具备拓展设计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设计的需求。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视觉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三)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板块人才能力培养文科艺术类数字交互方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应是简单地将平面设计数字化,而是使其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并融入时间、空间、体验与运动等概念,使之呈现出新的丰富的形式。该板块也可以加入动态的设计内容使学生们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合新的视点,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丰富作品内容与展现形式。基于平面设计之上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兴趣的关键时刻,是数字交互方向课程的根基,熟练掌握并运用该板块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们夯实基础,加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培养学生较强的感性思维及艺术理解能力。并且该板块能够培养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基础设计类软件技术以辅助后期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

二、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建构

(一)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建构现状分析数字化时代下,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交互设计的形式也经历了从较为简单的人机交互到沉浸式交互的革新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当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板块体系构建图如图3。该板块参考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平面设计系第三和第四学年课程主要包括InteractiveMedia(互动媒体设计),InteractionDesign(交互设计),DesignBusinessPractices(设计业务实践),InterfaceDesign(界面设计);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人机交互技术与艺术、数据可视化设计、用户体验分析等课程。

(二)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建构理念与教学思路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在参考上述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托艺术设计体系围绕信息设计、网页设计、UI界面设计、动态平面设计、图2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图图3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构件图图4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图数字出版设计和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进行构建,让学生在第一板块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上掌握动态化设计、版式设计、数字印刷、网页功能策划、页面设计、界面整体设计、APP设计等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专业知识,使专业课程结合现代艺术,将数字媒体交互专业应用到艺术、文化、商业、科学等领域。如信息设计课程前期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设计的相关概念,欣赏国内外优秀作品并要求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信息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课程后期需要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提交信息设计的创意方案,同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创意进行讲评,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学生根据修改建议制作完成信息设计作品。通过该课程学生们能够掌握信息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信息设计的转化、可视化等设计方法进行信息设计。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的学习和设计训练使学生具备信息设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设计市场的需求;界面设计课程前期教授学生基本的界面设计知识和原则,使学生了解界面设计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界面设计中的人机交互原理、界面视觉设计以及网页界面、游戏界面、软件界面和便携电子产品界面等多种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后期要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原则提出具有创意的界面设计方案,并按照设计规范和之前提出的创意方案制作界面设计作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界面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界面设计中视觉要素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界面设计。通过理论讲授和设计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具备界面设计的能力,适应界面设计的需求。课程在建设计时都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循序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三)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分析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艺术创作力和增强其艺术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该板块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该板块课程的优势,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笔者所在院校数字媒体交互专业的学生将以进入到工作室学习的形式促进对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室实践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参与实际项目的形式锻炼个人专业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创作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身艺术实践水平,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三、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构

(一)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创新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求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是当下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全新表现形式,该板块体系构建图如图4。与传统的文科艺术类专业教学内容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对数字交互方向授课内容的创新,打破单一的只教授学生掌握艺术设计能力的授课内容,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在具备艺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物理交互设计的能力,有助于艺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该板块参考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用户界面设计、交互媒体角色与叙事、交互设计可用性分析、数字媒体用户分析、数字媒体专题创作(系列)、移动媒体内容制作等。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的网页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开设的网页与互动媒体艺术方向课程还开设有网站编程基础、多媒体动画设计、界面设计创意、数字媒体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课程。

(二)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构理念与教学思路该板块课程体系将围绕以Processing为代表的交互软件的运用及以Arduino为代表的传感器的使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可视化设计、实践等课程进行架构,是对前板块理论知识掌握、技术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Processing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Processing背景知识及编程的基本概念,并带领学生掌握Processing基本绘图方法、变量的运用方法、图形运动的方法、Processing的反馈机制与资源引入、图形运动的方法及函数理论等相关知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用Processing的能力和与之相关的艺术设计方法。在教学中从综合的角度入手,把Processing编程理念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视觉交互设计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创造力、编程能力、交互设计能力和视觉表现能力上得到综合提高;数据可视化课程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运用软件绘制函数图像、百分比堆积条形图、散点图矩阵等可视化图形,使学生学借助于图形化及动态化的手段将数据信息进行清晰有效的传达与沟通,从而提高学生快速探索、整理数据的能力和对图形整体外观的审美能力。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可视化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具备数据可视化设计的能力,同时通过相关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建立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

(三)技能进阶阶段能力培养该板块的课程是学生技能进阶和创意愿望养成的重要阶段,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这些课程体系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实践应用的掌控,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区别于单一的理论讲述专业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工作室模式将在该板块将继续发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学生通过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熟练技术操作能力,并且通过跟随团队做实践项目的方式创作出一些优秀作品,积累设计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建构

(一)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建构理念与教学思路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参考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关课程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专题创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中央美术学院的个人推广设计等课程。在前面三个板块基础之上,将三个板块所包含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由学生做出独具个人特性的设计作品的课程板块,该板块体系构建图如图5。该板块课程体系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融合性要求较高,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求较为严格。该版块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媒体展示设计、互动媒体应用研究、数字媒体交互综合设计、个人推广设计等。如个人推广设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前期教师讲授个人推广设计的相关内容与要求,包括如何进行个人推广、个人简历设计与制作等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收集学生个人在大学期间的设计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个人推广设计作品制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后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推广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且邀请部分教师观摩,或聘请社会相关知名人士对实践演示环节提意见。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个人推广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多种设计方法、手段、技巧进行综合的个人推广设计使其具备个人推广设计的能力,适应市场设计人才的需求。该板块课程体系将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进行汇聚融合,能够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设计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促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该板块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们具备个性鲜明的艺术涵养与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充分发挥综合艺术优势进行艺术创作。工作室模式在该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能够接触商业项目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了解项目的组成部分及实施步骤,只有通过实践项目去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个人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轨。

(二)实践素质提升与学科环境建设数字媒体交互专业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课程设置体系,还依赖学科教学团队里教师们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以及良好学科建设环境的支撑。笔者所在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依托学校国际化教学创作平台中国视协动态影像视觉艺术创研基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级研究室,形成了领先的课程设置保障系统,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各种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身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结语

数字交互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从上述四个板块入手,结合当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行业发展分析与研究,整理出一套符合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且具备实用价值、能够在项目实践中广泛推行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教学体系。为将该课程设置与各院校的学科教学理念完美结合,各院校应在该课程设置基础之上,利用自身的学科资源优势和特色,构建具有专属特色的数字媒体交互专业课程设置,建立起一个协同发展、不断创新的学科建设环境,从而推动数字媒体交互专业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教学保障,培养出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金良.谈数字创意产业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J].青年时代,2019(3):161-162.

[2]吕燕茹.数字媒体设计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究[J].设计,2012(02):254-255.

[3]吴利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设计,2019(03):98-100.

[4]蔡幸生.数字媒体技术对跨界设计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设计,2015(01):116-117.

[5]熊美姝.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130-131.

第3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改革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五大媒介时代。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推动社会文化体系的全面更新。与前四大媒介时代相比,我们身处的数字媒介时代对于社会文化体系的冲击尤其剧烈,直接造成文化领域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层面,更深刻地进入了文化结构的深层。数字媒介时代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直接冲击了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面对这种形式,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数字媒介时代及其特征

数字媒介时代是以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支撑,以信息数字化传播为手段”[1]的,其主要表现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和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与推广。数字媒介时代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产的自由性。由于数字终端的大众化,人们生产信息、信息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经过审查才能传播的信息,只要通过手机网络就可以实现万维网的全球播送,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数字媒介时代,所有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都以数字化为手段,借助各种数字技术和终端进行传播。数字传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种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迅速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时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真正的主客互动。即便存在主客互动,也是以信息文本为中心的阐释活动。而数字媒介时代,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和传播的即时性,信息交流也实现了真正的互动。信息一旦,随即会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点阅,并产生数以百计的跟帖讨论、转发点评等,使得母信息文本与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这种互动交流为基础,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续交流不再紧紧围绕母文本,而极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级的讨论中心。数字媒介时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数字技术及其终端平台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变革不仅造成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生产和言说的方式,进而对承担文化模式培养的教育体系造成冲击,而艺术概论课程也在所难免。

2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面临的挑战

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艺术概论长期沿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教材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对艺术理论的陌生,学生只能单向度地接受教师和教材传送的知识,以此建构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而进入数字媒介时代,这种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处境。一打开手机,各种APP客户端根据用户的喜好迅疾地推送着海量的信息。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断提升,也将全球信息尽可能地汇总在用户面前。在搜索栏键入一个关键词,以百万计的相关信息便会蜂拥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由专业教师经过十数年科班教育才能获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相关知识,迅速变成了开源数据库,供所有人查询、检索、阅读、复制。教师和教材“授业解惑”的功能毫无疑问地被数字媒介分担,其神圣性也逐渐消解。而由于信息生产的自由性,对于艺术问题,任何人都能介入讨论,并自己的观点,原本被限定在专业学术领域的诸多问题,现在成为公共场域俯拾皆是的常规问题,学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必依靠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转介。比如以CNKI(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数据库,搜集了国内几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论文,只要键入一个关键词,所有关涉这一问题的论文全部可供下载和参阅。在如此大量的专业信息面前,教师的信息存储量显得相当贫乏,所能给予学生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的。而以“知乎”为代表的开放性知识平台,更是为艺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用户只要在知乎上发出一个提问,经过程序推送,关注这一问题领域的用户便会看到这一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献给提问者,其中就不乏艺术类问题。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为讨论热点的国产动画问题、艺术是什么、《我是歌手》的运营模式问题等,更是有“艺术”这一专门话题,而关注这一话题的用户多达214613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提出一个有关艺术的问题,就有潜在的214613人可能给你答案,这远比教师所能给予的答案更为多元化。其次,教学难度迅速提高。在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数字媒介时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样,有关艺术的知识在数字平台上铺天盖地,教师知晓的艺术知识,都可以在数字媒介上寻觅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师的讲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单向“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备课、教学难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数字媒介的“教学手段”也是不可小觑的劲敌。传统的艺术概论课程由于以艺术理论的讲授为主要内容,所以较为枯燥,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厌学情绪较重。而数字媒介的发展,给艺术理论的讲解提供了生动的形式。限于专业背景,教师的讲解可能仅限于文字阐发和图片展示,而数字媒介则可以讲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进行整合,甚至以跨专业的方式对特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对艺术快感的讲授,传统的教材多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而数字媒介的开放性则将不同专业的人统合起来,对生理学素有专攻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对快感的产生进行生理学的剖析,弥补心理学阐释的不足。而且,相较于教师的枯燥讲授,利用数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们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更能切合当今90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实体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难度。

3数字媒介时代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路径

质而言之,教师和教材权威地位的下降、教学难度的提高,都源于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自由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即信息的多元化。如何应对数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便是艺术概论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艺术概论课程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生产的便利性,不断扩充艺术概论课程的信息容量,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字媒介时代,信息的生产虽然便捷而自由,但是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数字技术虽然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却无法将散乱的信息自动汇总到相关问题的场域中。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所能获取的也只是吉光片羽。基于这一现状,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信息的丰富性,围绕某一问题,将教材上和数字媒介上关涉这一问题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矩阵,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该问题。同时,还应将数字媒介催生的诸种数字艺术现象引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时,除了将教材中宗教影响艺术、艺术影响宗教的互动关系解释清楚外,还应该将网络上有关这一问题的资讯进行整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更应该在讲解过程中将数字媒介上兴盛的泛宗教叙事如修真小说、盗墓小说以及玄幻网游等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宗教文艺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真切地体认宗教与文艺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时代的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拓展艺术概论教学的平台宽度和广度。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逐渐从学校、课堂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原来的集约化教育逐渐被“云教育”所取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基于云技术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构在互联网技术及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交互性的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理论探究。这种现代化的学习范式,体现出艺术教育开放性、互动性、生态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维度特征。”[2]移动终端的全面铺展、各种APP程序的层出不穷,都使得教育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本的课堂中心被多元中心取代。相应地,艺术概论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本以课堂为唯一中心的思维窠臼,将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纳入艺术概论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激发学生进行艺术概论学习的兴趣,营造无处不在的艺术概论学习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学习群组,在其间艺术概论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思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已经成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是无需多言的。微信群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艺术问题进行讨论的最佳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由于课堂固定的一对多压力模式,很多学生无法或不愿加入课堂讨论。微信群组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教师还应该向学生推荐精品的艺术及人文公共订阅号,如大家、戏剧传媒、知乎日报、24楼影院、三联生活周刊等,这些艺术及人文公共号推送的大量艺术人文信息和文章,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弥补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艺术院校或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较弱,通过对这些公共号信息的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完成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后,要改变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引领,推动教学过程的集约化。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教材进行,重点较为散乱,而且与现实的艺术问题关联性不大,因而受到学生的抵触。面对数字媒介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用问题引领日常教学,实现日常教学的专题化。通过问题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传授的集约化,强化了知识的实践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比如以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为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媚俗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关涉对艺术本质(精英的还是大众的)和艺术传播(传统的还是产业化的)的理解,而且关涉对艺术家艺术人格(独立的还是附庸的)、艺术生产方式(手工的还是机械的)等当代艺术理论重大问题的理解。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艺术现象的有力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讨论课的形式,不仅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更使原本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性的素质教育,符合了当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数字媒介时代对于艺术概论课程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也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论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挑战,艺术概论课程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在数字媒介时代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桂宁,李文浩.数字媒介时代中国文艺生产的“知识/权力”构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第4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网络课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

一、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最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教学在改革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依然将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专业性作为讲解的重点,反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来说,如果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富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整个过程,那么这将会增大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独立面对实际的外贸业务,也没有办法达到外贸公司对于应聘者提出的“上岗及上手”的业务要求。所以,将网络课程建设作为支撑,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更大程度上的转变,正是大势所趋。充分施展网络课程的优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的动画、图文、视频等各种制作方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可以指导专业老师应用资源备课。

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对于其他领域较为落后,硬件建设所占的比重远大于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没有形成系统,质量也低,有关的教学应用探究也很少。

(一)优质数字化资源比例不足

依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文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观察表明,虚拟实验实训资源和动画所占的比重最小。但是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最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是最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这也体现出本课程缺乏高质量数字化资源。

(二)数字化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共享性是数字化资源是否被完全应用的重要因素。网络教学平台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支撑部分。但是根据调查,真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院校并不在多数,更有学校表明暂时没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想法。对于已经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用于共享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是少之又少。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设计思路

(一)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范畴当中,随着开发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进一步强化,各种技术手段在一步一步的慢慢建构和运用起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多媒体课件。而高职商贸类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方式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配套光盘,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方式更有利于当前的高职学生、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能够更充分地满足教学需要。网络课程是依据某一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多媒体表现形式。如果将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相比,网络课程在课程的结构上系统性更强。除了能够体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信息。不光存储量大而且还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方便各种学习形式,例如远程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等。尽管数字化资源库的学习支持功能更强,但同时它对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有老师的讲解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时间长,结构也比较繁琐,各方面的耗费也比较大。所以,数字化资源库应该要经过长时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累积。

(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资金的合理分配,开发团队的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事实上,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只依靠于拥有专业知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专业公司虽然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其所开发的教学产品也仅仅止步于最基础的状态,不但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计而且也无法达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将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领导、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具有专业软件开发知识的公司的技术能力、学校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出版部门的教学资源建设经验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高能力的团队,各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够真正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学生学习积极与主动性的提升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与积极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一方面需要及时浏览教师所上传的课件,对课堂学习中没有掌握的地方进一步学习。另外,还需要加大教师和同学的沟通,实现更好的交流、互动,全方位掌握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究以及提升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建设团队一起努力不断优化、完善。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学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屠立峰,常忠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0,06(6):118-119.

[2]陈立.浅议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4):100-102.

第5篇: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基础。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素材资源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条件资源两大类,这两大类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内容重合,又相互促进。素材资源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资源是艺术教育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二)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条件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学用具的资源五个部分。公共艺术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指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还不够重视,很多的艺术专业的教师偏向于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造成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人数比较少,一个教师往往会有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公共课的教师多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需要不断地进修和学习。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院校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投入地资金的比例很小,只占学校对于各方面投入地一小部分,使得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十分的困难。很多本科院校只是在课程表中象征性的每周安排一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而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程时间也十分的短,使学生很难学到音乐或者美术的知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采取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训练场馆,使得学生只能够听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这些使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举步维艰。

(三)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素材资源的开发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素材资源主要包括公共艺术的基础知识、公共艺术的实践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公共艺术教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艺术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自治区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都采取不同的教学和实践方法,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原则

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是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的,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的公共性的特点,以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遵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才能选出适合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艺术课程,为此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第二,要根据大学的兴趣爱好选出适合大学生现阶段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激发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融合性原则

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坚持融合的原则。公共艺术课程的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种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在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时要融合声乐、美术、表演、器乐等一些艺术。在对于公共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各类艺术融会贯通。

(三)生活化原则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坚持生活化原则,只有坚持材料的生活化才会激发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三、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措施

(一)对于各本科院校的艺术资源进行整合

各个本科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十分混乱,制度并不完整,各个院校之间由于缺少联系,各自教学使得课程资源十分的贫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要积极倡导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狭隘观念,改变以往艺术课程资源孤立、分割的状况。公共艺术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城市间、区域间各院校间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

在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的各种程序,严格按照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体系,要根据自治区的文化特点增加带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使公共艺术课程既具有区域特色又有实用性。

(三)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艺术课程的选取都要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性。在进行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实际应用。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意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第二,要注意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的指导。

(四)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