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现代农业发展

第1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

1临泽县、甘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做法

1.1经营规模大

临泽县近年来对土地流转给予政策扶持,全县整村流转土地7个村,流转土地面积0.8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5%,其中,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规模流转土地0.63万hm2,占流转面积的72.4%。以临泽县德源休闲农庄为代表,该农庄以德源牧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亿元新建,规划占地80hm2,以有效盘活现有农田、林网、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资源为目标,聚合农耕体验、创意农业、民俗展示、乡村手工艺、文化传承等特色功能,打造集新品种展示对比、休闲度假观光、颐养返乡创业体验、职业农民培育、现场体验教学、现代农业组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1.2产业链条长

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位于张掖城区以南,规划面积0.2万hm2,主要涉及甘州区梁家墩镇、党寨镇、大满镇3个(镇)12个村。核心区以“绿洲农科、生态文明”为建设主题,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要求,依照“一轴、两翼、三板块”的总体规划进行布局。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玉米、蔬菜、奶肉牛、食用菌等4个科技孵化器,切实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同时,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展馆集科研、学习、观光等为一体高标准展馆的建设与投入使用,也将为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后劲。

1.3农业用工巧

不管是临泽县沙河供销百惠物流还是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其用食宿、服务、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切实巧解农业季节性的“用工荒”。

1.4农旅融合新

临泽县德源休闲农庄以德源牧业专业合作社投资1亿元新建,规划占地80hm2,着力打造集新品种展示对比、休闲度假观光、颐养返乡创业体验、职业农民培育、现场体验教学、现代农业组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而甘肃麒延家庭农场建成集四季鲜食果蔬观光采摘、名优蔬菜花卉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科技推广、展示、试验示范地和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打造麒延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家旅游及传统农耕文化等观光旅游的休闲景观综合体。其主要做法是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变。临泽德源休闲农庄立足于把农庄建设成为七彩丹霞旅游的“后勤基地”“保障基地”,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集生态型、观光型、参与型、效益型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农业。

2对临泽县、甘州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2.1解放思想是关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大解放,才能实现观念上的大更新,只有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准确判断形势,果断决策,抓住发展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只有思想不断解放,才能勇于创新,敢拼敢闯,促进发展。

2.2搞活流通是前提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对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流通渠道、市场信息进行充分考察,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组织生产,这样的“蛋糕”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活。

2.3土地流转是基础

规模出效益,规模促发展。要发展规模生产,土地是决定因素。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就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就要切实解决土地不集中,不统一的问题。

2.4科技创新是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要发展,设施农业是关键。设施农业要做大、做强、做优,科学技术是支撑,创新发展是动力。只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指导农业发展,使其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自主品牌,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抢占效益的制高点。

2.5优惠政策是保障

良好的政策支持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政府部门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稳定的人才保障政策、科技研发政策、技术支撑政策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政策扶持发展,以制度促进发展。

3建议及思考

3.1坚持科技创新,在服务指导上出实效

一是强化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真正实现培训到村、技术到人、成效到田的培训成效,促进农民增智增收。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装备,不断提升高台县特色农业之“特”;积极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科技创新促进特色农业种植效益的提高。二是创新科技培训模式。在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联乡包村挂项”和“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活动,在此基础上,借助微信平台、手机app等,大力探索推广信息化技术服务,真正实现良种良法及时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户。三是强化品牌意识。不管是临泽小枣还是张掖金花寨有机小米,其都是通过创建农业品牌,不断挖掘农业的潜在能力。就高台县而言,特色的农产品也有很多,但是真正打出去、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却不多。只有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切实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才能真正影响品牌创建、实现品牌效益。

3.2坚持政策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强力度

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向特色农业的投入,对连片科技示范点给予资金扶持,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特色的农业投入力度。三是建立起符合高台县的土地流转机制,总结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三变”改革经验,不断有序推进全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理保证。四是建立协同机制。特色农业发展的系统化和复杂化,需要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规范建设等有机结合,因此,农、林、水、电等相关部门要在技术、信息、设施、农机等方面共同协助配合,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力促高台县现代农业发展。

3.3坚持集约发展,在规模上求突破

第2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1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县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产业布局来看,结构趋于优化。结合我县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县南形成以桃、李、杏、酥梨、葡萄、冬枣、西瓜、棉花、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中形成以苹果、樱桃、花椒、中药材、小麦、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县北形成以苹果、核桃、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资源条件来看,发展压力巨大。县境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全县耕地面积80.6万亩,海拔406.9-1268米,年均气温12℃,降水量680毫米,无霜期204天,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616小时。水资源总量1.66亿m3,可利用量1.30亿m3,累计建成石堡川水库、东雷抽黄、五一、红石崖等几处灌溉工程,全县可灌溉面积46.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42.08万亩。从宏观形势来看,发展机遇难得。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大,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对西部生态建设、优势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2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县属渭北旱塬,干旱少雨且旱涝分布不均,尤其是夏秋旱涝交替发生,冬春连旱、伏旱、秋涝等灾害性气候因素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县中、县北部分乡镇表现的相当突出,靠天吃饭,等雨栽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普遍出现人员结构失衡、知识老化、技术断层现象,一线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技术更新滞后。比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由于缺乏本地技术人员而不得不从外地聘请。加上外出劳务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及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制约,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制度影响,加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刺激,群众对土地流转价格期望过高,全县80.6万亩耕地中,土地流转面积仅占5%,其中用于发展农业产业的50—100亩的只有80多户、100亩以上的仅有32户,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总体比例很低,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偏小,档次偏低,装备偏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受财政收入、金融信贷政策影响,融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解决问题

3.1坚持规划引领。一方面,要精心编制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涉农部门、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高标准、超前编制现代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配套编制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设施建设、园区发展等各项规划,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规划指导。各涉农部门和乡镇要严格执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规划,抓好落实。同时,要维护规划纲性,避免投入分散、重复投资,也利于打造亮点,带动发展。

3.2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动态,适时研判中省市投资重点,策划并积极争取一批对我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围绕果畜等主导产业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化企业入驻,形成以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为龙头,现代农业园区为骨干,产业示范村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3调优产业结构。一是壮大果畜产业。围绕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目标,生猪产业发展上,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科技培训、质量安全四大体系,稳定生猪产业规模;果业上,精心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大力推广灯板带网新技术应用,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粮—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提升果畜产业规模标准和产业化水平。二是做优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苹果、樱桃、冬枣、粉条等优势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培育新型农业,充分挖掘县域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为内涵的休闲农业,积极推广以郭家庄“樱桃+农家乐”、龙首坝“文化旅游+农家乐”为典型的观光农业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带动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增收。

第3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1.1优势分析

1.1.1政治优势政治优势是四川藏区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一种资源,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作用,是实现发展目标最便捷的一条路径。四川藏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明显,从全国、全省来看,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四川藏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四川藏区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帮扶四川藏区加快发展。

1.1.2农业资源优势四川藏区拥有草原面积1333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00万hm2,是全省重要的牧业基地,牛羊马等草饲牲畜和畜产品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全省牛羊肉供应的主要基地。区域内有虫草、菌灵芝、松茸、猴头等药用、食用真菌60余种,其中包括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天麻等名贵药材[1]。有利的农业资源优势使四川藏区拥有加快建设特色种植业基地、特色畜牧业基地的发展潜力。

1.2劣势分析

1.2.1土地承载能力脆弱四川藏区地处高原高寒和高山河谷区,土壤贫瘠、地表储水蓄水功能弱,尤其是近年来受到超载过牧、为扩大牧场而挖沟排水以及水电、矿产资源无序开发的影响,藏区已经出现湿地萎缩退化、植被退化、草场沙化等问题,土地承载能力较弱。以甘孜州为例,当前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1万km2。

1.2.2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外埠化趋势明显,其素质提高缓慢;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下降。据笔者调查,16~55岁的女性农业劳动力和16~60岁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没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目前四川藏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适应。

1.2.3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四川藏区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原始和传统农耕游牧生产水平,绿色、特色和优势农业尚未得到有效规模开发,藏区农民主要靠采挖中药材、出售农畜土特产品等原材料产品和国家政策性扶持获得收入。加之农产品城乡间流通网络狭窄、渠道不畅,且农产品的外向度较低,导致农产品价格不高,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1.3机遇分析

1.3.1国家和四川省大力的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从战略层面更加重视和支持藏区等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为了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国家进一步把资金和项目向农牧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川省也明确了藏区实施总体战略、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将突出藏区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藏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可见,国家和四川省对藏区发展都给予了特殊支持政策,为藏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3.2农业投入机制的转变为了改变四川藏区财政支农资金不足的境况,政府着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1.3.3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四川藏区加大了基层公益性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解决乡镇农技站(中心)缺编问题和经费保障问题。加强植物保护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和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推动藏区农业产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市场风险一是由于农产品受气候、自然灾害、种养殖结构及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产品市场供求波动,导致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农产品的品种、规格、品质等要求也有所不同,若不能依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那么即使农业增产也未必能实现增收;三是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规范,使得农户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做出决策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4.2技术风险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无形中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目前四川藏区农业科技仍较为落后,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4.3自然风险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然而,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四川藏区内高山峡谷广布,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高峻的地势造就了该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并且由于该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貌,四川藏区也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现代农业虽然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但四川藏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也将制约这一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2推进四川藏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第4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第5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资本下乡;运作机制

一、引言

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总体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截至2016年底,生产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小农户约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2%左右,户均耕地面积约5亩。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发展资本农业:将工商企业中的先进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借助市场机制去整合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徐勇,1999;翟文华、周志太,2014)。在现代农业导向下发展资本农业要求全面把握资本下乡面临的新形势、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资本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领会现阶段发展资本农业的必要性、严格构建资本农业发展的运作机制、积极探索资本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这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实现传统小农业到现代大农业的转变,对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准确领会现阶段发展资本农业的必要性

传统农业是劳动与土地的简单结合,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将投入更多劳动力,而有限的粮食被大量劳动力所消耗,造成剩余产品数量较少,容易触发低效农业陷阱。现阶段,推进资本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在于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农业社会向社会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推进资本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格局资本农业的发展不仅能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和农业社会,还能改变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在现代农业导向下发展资本农业,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能够引导工业生产的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注入农村发展,突破城乡二元格局中制度、管理和观念的差异,也能为城市科技人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扫清障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人员二元分离的局面。

(二)推进资本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社会向社会农业的转变资本农业将农民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改变了以往农民个体社会化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社会向社会农业的转变。首先,在此过程中,将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改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现状,改良农村风貌,促进了农民个体进行市场化和经济化改造。其次,作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资本农业通过常规化的资本运作,促使私有资产向社会资产的转化,实现了财富的共享与社会化。再次,资本农业从体制上确立了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资本农业突破了小农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特点,以生产要素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变革农业生产为商品化的社会化生产方式。

(三)推进资本农业的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资本农业的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出路。第一,资本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由实物生产向价值形态社会生产过程的转变,实现了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的倾斜。第二,资本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资本农业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解决了耕地细碎化问题,实现规模经营,集中了生产要素,能够改善农业生产低效率投入和低水平产出的现状。第三,资本农业将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互联结,完成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革命。

三、严格构建资本农业发展的运作机制

构建资本农业发展的运作机制,能够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导向下发展资本农业,将资本、技术、人才与农村土地等存量性要素相结合,以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技术支撑机制和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为核心,创新资本农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实现传统小农业到现代大农业的转变,有助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

(一)土地流转机制在现代农业导向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资本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涉及农地流入方、流出方、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引发了传统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巨大变革和创新。资本农业的土地流转机制既需要考虑到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均衡,又要根据资本农业的特殊性,设置好各项配套制度。当前,资本农业的发展需要在一般的机制框架内,因地制宜,探索高效可行的土地流转机制。现代农业导向下资本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由驱动机制、流转机理和配套制度建设三方面构成(如图1)。资本农业应当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科技-产业”的双向链条,形成“技术创新-资本驱动”的双核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资本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做出积极贡献。资本农业的技术支撑机制要以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为现实需求,以工商企业的参与为战略导向,采取教学、科研、推广联合运营的模式,积极带动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为技术创新和服务的主体,建立农业生产和创新基地,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以资本下乡为催化剂,带动当地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建立资本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机制,强调科技创新和成1.驱动机制: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优选,资本农业在市场机制的导向下,对土地流转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的政策驱动下,生产关系和模式调整为资本农业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2.流转机理:政府推动是农地流转机理的推力,机构设置是农地流转机理的拉力。一方面,政府根据“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推动农地流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工商企业的客观要求,政府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土地流转评估机制和定价机制:参考农地的区位因素和规模差异进行合理定价;评估农地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收益,使得农民能够获得农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在县一级政府应当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与村委会一起,完善农地流出方和流入方之间的操作流程,协调、管理和统筹好农地流转的咨询服务以及流转信息的登记和录入等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县一级政府土地流转行为的监管,加大对于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农民和工商企业的利益,确保土地流转平稳有序地进行。3.配套制度建设:资本农业土地流转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既需要保护好土地流转中各主体的利益,又要调节好工商资本对于农村的冲击。一是帮助和支持新下乡的工商企业提高其农业科技和信息水平,提高其收益率。二是完善土地纠纷调解机制。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2476个,占全国涉农区县总数的89.6%。聘用仲裁员达4.86万人,仲裁人员培训5.9万人次。加强农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处理好农地流转纠纷,对于促进农村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作用。三是设置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地门槛。设计资本下乡的细则与规范,有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保证农地用途不变,保障农民利益地同时,防止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

(二)技术支撑机制技术是资本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然而,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且回报慢。在现代农业导向下,果转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构建资本农业技术支撑机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为资本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其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完善的资本农业技术支撑机制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两部分。1.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一般情况下以企业为技术的需求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学技术的供给方,实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资本农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工商企业的资本投入为核心,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工商企业为参与、以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产业基地等为平台的“产-学-沿”一体化结构。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在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框架下,以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核心,以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依托,引导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广泛地参与到“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提高了资本和土地的边际收益率。资本农业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实现了产业和科研的对接,科研带动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资本的投入吸引力工商资本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愿意与综合实力较强的工商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换。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产业的对接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改变过去“产-学-研”脱节的现状。

(三)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不管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人才开发与培训是资本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相对薄弱,制约了资本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重视农业人才的开发与培训,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机制。如图3,资本农业的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人才引进与培养为基础,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导向,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以农业企业和科技推广机构为平台,优化资本投入环境,积极加强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符合资本农业发展的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为资本农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资本农业的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要求人才开发的组织带动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以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为载体,建立人才引进规范和机制,以企业带动和政策资金支持为途径,引进相关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对于高层次人才需要建立完备的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主导作用。相对应,需要建立较高层次的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发挥人才市场对于人才配置的主导作用。同时,构建资本农业人才开发与培训机制需要重视人才的人文关怀。资本农业的发展应当为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予人才强有力的生活保障。第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以工商企业为载体,提升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第三,在工商企业和农民之间建立联通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在人才配置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小:《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引”更要“导”——关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思考和建议》,《农村经营管理》2013年第7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