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乡村特色经济全文(5篇)

乡村特色经济

第1篇: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关键词:区域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振兴;策略

特色农业是指在当地区域发展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能够深度挖掘的农业,但在特色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给农业治理以及农业发展带来不便。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振兴策略以及措施,改变传统农业风貌,缩短城乡经济差距,实现特色农业振兴,从本质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随着农业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特色农业振兴也被正式提上日程上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特色农业振兴热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仍然比较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区域生态旅游作为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以生态、绿化为产业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实现特色农业振兴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乡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既是实现特色农业振兴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结合区域生态旅游的特色农业振兴策略。

1特色农业振兴现状

特色农业振兴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工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不仅在资金上给予了扶持,还在人力、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在社会的带动下特色农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参与到特色农业振兴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以直接利益为主导,推出的农业产品并不适用于未来特色农业发展。在这种直接利益为主导的振兴模式下,忽略了特色乡村生态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促使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除此之外,大多数地区特色农业振兴中忽略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仍然沿用传统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这种策划上的缺失导致乡村生态旅游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中的一个核心产业,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特色农业振兴与发展。因此,目前特色农业振兴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特色农业振兴与发展。

2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对特色农业振兴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强调的是生态,以生态为基准创建旅游品牌,推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的生态环境相比较城市来说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乡村发展区域生态旅游是未来特色农业振兴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特色农业振兴中融合区域生态旅游元素,开发出农业多种功能业态,将传统农业中的落后产能进行不断淘汰,发展新型乡村区域生态旅游,对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将会形成自主的农业品牌,以及从生产到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动力。

2.2有利于推动特色乡村生态建设

特色乡村生态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当地政府的不断带动下,集合多方力量。此外,特色乡村生态建设还需要缜密的布局和规划,通过实施有效可行的特色乡村生态规划,将乡村生态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区域生态旅游是为建设特色乡村生态所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在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下,发展区域生态旅游,为乡村提供完善的基础生态设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在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特色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助于加快特色乡村生态建设,因此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对推动特色乡村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合区域生态旅游的特色农业振兴策略

3.1注重乡村区域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乡村具有丰富的地域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先天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区域优势,但是,由于乡村交通条件比较差,并且距离城市比较远,再加上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产品消费者的吸引力比较小,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特色农业振兴过程中必须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充分挖掘出乡村生态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地域特征以及生态特征,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区域生态旅游产品前,对当前旅游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喜好,迎合消费者需求开发出高品质的乡村区域生态旅游产品,提高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特色农业发展与振兴。

3.2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品质

第2篇: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经济发展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主要理念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加大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市场营销理念不够成熟、投入资金较少等原因,导致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互联网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应该借助网络的力量,提高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效果,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乡村旅游是旅游的分支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文性等特征,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全国各地的农村可以根据本地特色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和设计乡村旅游项目,让乡村旅游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早春三月,大兴安岭还在下雪,长江两岸柳树已经发芽,海南岛上鲜花早已盛开;年关将至,四川农村正在杀年猪,山东农村正在包饺子,广西农村正在制作各种“酿”。乡村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不同的自然环境,而且能够让人们体会各地的生活百态,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

首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产业结构是农业,但是农业产值较少,农民的平均收入较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缓慢,相比城市地区的差距较大。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增加土特产品的销量,吸引游客来乡村旅游,同时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住宿与餐饮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到农村投资,优化了农村经济的结构,增加了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其次,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整体工业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破坏,空气和水体会受到污染,没有资金就无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投入资金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开办农家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整体环境,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吃喝玩乐的良好环境,有效实现增收,回收资金后可以更好地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吸引更多游客。最后,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建设,需要为游客提供各类便利的设施和服务,农民需要持续学习销售方法和经营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形成客户至上与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在服务游客与销售土特产品的过程中,农民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眼界,提高了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乡村旅游可以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更好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与部署。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农村会存在野蛮发展、各自为政的问题,管理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缺乏统筹规划与部署。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是农民自营,自负盈亏,存在重复建设问题,当一个旅游项目赚钱后,其他农民可能会一拥而上开发这个项目,当游客数量不能显著增加时,不仅会让资源浪费,而且会降低整体的收入。二是缺乏特色旅游项目。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不同,只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景点与产品才能吸引游客。但是大部分乡村旅游的开发多是做农家乐、现代游乐项目等,很多旅游景点与产品和其他地方的大同小异,没有体现本地特色,因此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与消费。三是缺乏市场经营的理念。乡村旅游在过去的发展中总体速度较慢,主要原因是市场营销理念落后,缺乏现代市场经营的理念。比如:在农家乐的经营方面,不善于学习标准化的旅游经营理念,多是模仿其他地区,缺乏创新;对于土特产品的销售也存在问题,无法与农家乐结合起来进行销售,无法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四是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引导,无法根据本地特色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不能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在当前新媒体深度影响平常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的时代背景下,不能有效运用新营销方式进行营销。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对于传统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统筹规划与部署的问题,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相关策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资源,防止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地方政府应该与本地的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出体现本地特色、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规划。同时,还应该根据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拨发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地方银行给予信贷支持,以及进行税收优惠等。一个地方的不同乡村应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建设相关的旅游项目,从而有效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让政府的乡村旅游规划可以落实到位。浙江湖州市政府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是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致力于建成生态优良、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将湖州乡村打造成国内首选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在政府的统一引导和多方参与下,因地制宜和突出本地特色,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以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发展旅游文化与地方品牌。

(二)重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不同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和体现本地的自然景观与特色文化,才能够让游客更好地感受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让游客记住这个地方。乡村应该重视科学的规划,加强水电网、道路、公厕、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旅游服务,不断优化业态的旅游产品布局,重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以浙江湖州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为例。该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又建立健全了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比如将旅游景点门票销售放在各大网络平台销售,完善游客咨询服务,开发了古村文化、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赏花品尝、采摘果实、农家休闲垂钓、乡土风俗体验等多个特色项目,利用本地的山水自然景观,打造了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区,比如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安吉大竹海乡村旅游、下渚湖乡村旅游、移沿山乡村旅游、水口茶乡乡村旅游等。其他地区也应该根据本地特色,开发山水人家、乡村驿站、生态渔庄、休闲农庄等,形成观光和餐饮为基础、民俗体验为枝干、休闲度假为重点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三)创新市场经营发展相关理念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必须突破传统乡村旅游市场经营的理念,创新市场经营发展相关理念,形成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游客的消费需求为营销基础的理念,根据本地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规划部署,更好地落实更加科学的市场经营发展相关理念。对于这方面,乡村旅游经营应该从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提高旅游要素品质两大方面入手:在品牌营销方面,应该构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比如开发农业观光游、采摘体验、乡村美食游、民俗文化体验等特色品牌;在提高旅游要素品质方面,主要是结合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让乡村旅游向着特色、标准、规划方向发展。全国各地的很多乡村都通过各种方式,创新市场经营发展相关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比如:江苏华西村的“天下第一村”品牌,安徽小岗村的“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品牌,湖南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示范村”的品牌,浙江余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品牌等。其他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发展特色,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在提高旅游要素品质方面,各地乡村应该挖掘本地特色饮食文化,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并提升住宿品质和游玩体验,这样在修炼好内功的基础上,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四)与时俱进创新市场营销方式在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方面,不同地区的乡村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市场营销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建立与完善本地旅游网,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等加强对本地的宣传,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西瓜视频、B站等新媒体,加强对本地乡村旅游品牌的宣传。对于农产品及土特产品的销售方面,应该借助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进行网络销售,并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更好地销售,提升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量,增加农民收入。

结束语

本文主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探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策略,相关部门与农村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市场发展、重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创新市场经营发展相关理念、与时俱进创新市场营销方式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024)

[2]樊忠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5,000(003)

第3篇: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乡村振兴;应用

就目前乡村景观设计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没有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资源保护的原则,导致乡村园林景观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进行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将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进行统筹规划,打造特色乡村,注重农村特性,强化农业体验,合理配置乡土植物,提高乡村园林景观的审美性和功能性,加快建设农业特色园区,打造流行网红景点景观,增强乡村旅游魅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1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设计思路

1.1整体规划需要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特色乡村

在进行乡村风景园林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计方式,但是不能一味地照搬,更应该提炼乡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精华,有机结合整体规划与地方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乡村景观能够侧面反映出当地的文化,而乡村文化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实践和行为规范。为了增强乡村活力,需要保持乡村个性,有效融合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乡村文化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也就赋予乡村独一无二的内涵和魅力。像古徽州地区以独特的徽州文化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宏村、西递。红砖古厝是闽南独有的特色民居,这种“红砖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永久传承[1]。

1.2因地制宜,确保人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乡村景观的设计效果,在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各种自然要素,让各个自然要素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辉映,这样才能营造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新生态。园林景观的作用不仅在于有效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还在于当地人民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文化。设计人员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需要收集整理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动植物资源以及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料,充分了解乡村的发展特点、实际发展状况、未来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本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这样能够尽可能保留自然风貌,避免人工建设痕迹过重影响了自然美感,同时能够大大降低园林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增加经济效益[2]。

1.3有机结合整体规划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有很多自然资源,包含动物、植物、水田耕地、河流、森林、小山等。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在整体规划基础上需要注重保护农村资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有效节省自然资源。可使用可再生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这样不仅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需要了解整个村庄的人口数量、占地规模、地形地貌,尽可能使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减少新建筑砌筑数量,使用传统的特色元素提高整个乡村的美感,避免给当地文化和生活带来太大的破坏。此外,如果乡村中存在古树、名贵木材、历史遗址等,一定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能人为破坏,导致其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丧失。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增加绿色面积,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农村面貌,为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4开发挖掘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站在专业角度,每个乡村都有与众不同的乡村风貌、风土人情、民间传统,这些都是极为丰富、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在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边际效益,实现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从而使乡村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让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村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浓厚的乡村气息、淳朴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东西是大城市相对欠缺的,足以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来此旅游观光。在建设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以烘托乡村文化内涵为核心,广泛宣传当地文化,凸显乡村文化底蕴和地域优势,提高当地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渲染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持续优化设计园林景观,不断完善、加强创新,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将园林景观应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进一步推广传统的园林内涵、园林文化、园林技术,利用先进的园林概念、艺术审美对农村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让当地人民和外来游客深切体会到园林艺术之美,这样有利于更多人传承和发扬我国园林艺术传统[3]。

1.5尊重当地特色文化和艺术,体现乡村文化内涵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设计师需要站在农民的立场考虑问题,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利益诉求,确保园林景观建设满足农民生存、生活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建设的积极性。要尊重当地的特色文化和艺术,保留乡村的魂和形,对其进行合理设计,确保乡村特色文化、艺术与风景园林相得益彰,不仅能充分展现乡村风貌优势,而且也能让外来游客看到浓郁的乡村特色文化。同时,在园林景观中,要单独留置出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自然魅力展现区域文化特征,更好地激发村民对家园的热爱,提高村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和艺术。

2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也高度重视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加大了对乡村景观建设的投资力度,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但是部分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建设乡村园林景观时,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导致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效果达不到原本预想的设计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良好保存和保护乡村风貌,导致现代化乡村景观设计与传统自然景观无法有效融合,不利于传统自然景观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直接把城市园林景观的手法和方式应用到农村中,一味地大拆大建原有自然景观,导致乡村景观失去了原有魅力和独有特色。这种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无法吸引游客,容易造成游客审美疲劳,同时增加了乡村园林景观的建设成本,乡村园林项目运营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突出,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也让农民对园林景观建设失去信心。此外,这种园林景观营造方式也打破了原本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动植物失去了原有固定的栖息场所,生物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4]。第二,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整体统一规划,存在用地破碎性、不连续性问题,导致乡村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无法呈现出良好的自然效果。我国乡村景观还处于建设初期,并没有摸索出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人员没有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导致乡村园林景观建设质量无法达到专业水准。特别是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没有深入分析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直接复制其他项目,完全不加以修改,导致乡村建设与景观设计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凸显出地方优势特色。我国本身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再加上每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产业状况、经济发展等都有很大差异性,直接复制其他地区园林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必将会因为原有的差异性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三,在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当地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没有对园林景观与乡村文化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分析,导致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文化遗迹、古树名树以及其他特色建筑物。更有甚者,在建设期间采取了不适合农村发展的相关措施,导致乡村园林景观项目失去原有的价值和功能。

3园林景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策略

3.1统筹规划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

在规划园林景观时,可以采取半开放式的设计形式,统筹规划园林景观和乡村景观,确保乡村景观与风景景区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例如,河南云台山景区采取的是半开放式景区,景区中并没有剔除原有的居住居民,而是将农户、农庄规划在其中,体现了“山下湖畔有人家”的优美意境,不仅维持了原生态,还给游客带来别样的感受。同时当地居民开办农家乐,为来往游客提供吃饭、休息、住宿的地方,举办亲子互动、户外运动、儿童游乐等多主题的旅游项目,不断增加游客在景区的体验度,让游客领略河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吃喝玩乐中享受整个游览过程。这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不仅为其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避免了搬迁,让居民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5]。

3.2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配置植物

外来植物的入侵性比较强,乡村当地几乎没有与之对抗的天敌,这种情况下外来植物就会占据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吸取更多营养物质,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缺乏稳定性。因此,在园林景观建设中,需要将外来植物的引进和种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合理配置植物,不仅能保障本土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还能突出地方风土人情,有效统一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在选择乡土植物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变化特点,实现一年四季皆有景的园林景观效果。在配置植物上,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长习性,合理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要注重景观的审美性,还需要注重景观的实际功能。选择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合理搭配,这样才能合理应用两者的优势,凸显不同的自然景观。观赏性植物分为3种,分别是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果植物,园林景观中多选择一些名花、吉祥植物、新奇植物来吸引游客眼球,让游客流连忘返。观果植物最好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强、养护简单,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原生态植物产业的发展。

3.3注重农村特性,强化农业体验

目前,土生土长的城市居民很少接触到传统农业,缺乏农村生活经验,无法充分了解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乡村文化,对乡村的记忆还停留在书本层次,只能通过书本了解乡村生活和文化。甚至部分在农村长大、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人,对农村生活没有太多的记忆,更加不能说深刻了解传统的乡村文化。此种情况下,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农村特性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增加农业体验,这样城市居民能够了解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发展,唤起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记忆,提高乡村魅力。

3.4加快建设农业特色园区,提高乡村经济

从风景园林的角度上考虑,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这些植物群落特点鲜明,富有地方特色,能吸引众多的游客观赏游玩,给当地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还能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园林,增强当地风景园林的竞争优势。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借助于风景园林的经济性优势,从中挑选出资质良好、综合实力强的本地农业企业、个体农户,为这些农户和企业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加大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力度,在农村培育出农业优势品牌,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浓厚的主导花卉和苗木品种,满足当地市场或者外地市场的花卉需求,使得乡村当地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此外,这些有特色的花卉苗木不仅能够对外输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还能将其应用在农业采摘园区和乡村农庄饭庄中,将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让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6]。

3.5打造流行网红景点景观,增强乡村旅游魅力

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较快,整体体系比较完善,持续开发了各种旅游项目,随处可见农田项目、特色民宿的身影,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典型代表有江南水乡的水稻田,水稻几乎遍布整个江南农村,给人们展示了从容优雅、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色,并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红河哈尼梯田,当地农民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了壮美的农耕文明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中,需要打造乡村网红景点景观,以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再借助当地水体、居民村落等进行深化改造,建设出有特色、有文化、有底蕴的乡村网红景点景观,增强乡村旅游魅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注意的是,在打造乡村网红景点景观时,不能脱离乡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需要保留文化底蕴打造景观,这样不仅能够勾起一代人的回忆,而且能够积聚人流量,打造农村美誉度,同时能够赋予农村园林景观独特的生命力,为其衍生价值[7-10]。

4结束语

第4篇: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摘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目标,其中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随着居民可持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良好,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但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资源整合不利、多主体利益矛盾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亟待优化升级。文章聚焦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如何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平衡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变化,与此同时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每年聚焦“三农”问题,注重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极力缩小城乡差距。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以及文化教育价值”,为开发乡村旅游经济产业提出了明确目标。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是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途径,在政策引导与消费市场吸引的双重作用力下,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产业,但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整体成果并不突出,乡村旅游开发虽然火热但是却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利益主体矛盾突出、旅游发展规划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平衡协调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成为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

1乡村振兴环境下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2018年颁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共中央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在政策保障方面不断推进。在城乡二元制模式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

1.2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旅游方式,目前国内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集中出现在2000年后,对于“乡村旅游”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现有的研究文献,乡村旅游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以乡村为目的地的旅游方式,旨在体验地方人文风情,感受乡村自然气息,释放压力、净化心灵[2]。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是对农村资源整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项目开设建设过程中能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改善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政策支持下,大量的社会资本涌入乡村旅游产业,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增强市场活力,但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可持续、绿色、高效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关键[3]。

2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萌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用于外事接待。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行为才被定义为“旅游活动”的范畴。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2018年乡村旅游示范县共有288个,我国乡村旅游市场正向万亿规模迈进。分析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对于全面掌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4]。

2.1乡村旅游业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02年以前)。我国乡村旅游的萌芽状态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化。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第一届“荔枝节”的举办将乡村旅游不断向市场化体系推进。随后,“徐家大院”作为农家乐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在全国推广,我国农村旅游的概念初步产生[5]。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002—2005年)。2001年,原农业部与旅游局共同推出“全国农(工)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在政策引导下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不断清晰。与此同时,各个地市开始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该阶段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农家乐”为主,乡村旅游的产品以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为主。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产品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乡村旅游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旅游管理与服务均处于低水平的状态。第三阶段:成长阶段(2006—2017年)。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国家积极引导、关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投资热度不断增强。2011年,国家公布4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后,乡村旅游大规模兴起,但质量问题、利益矛盾冲突问题也开始越发明显。第四阶段:转型阶段(2017年至今)。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实际投资突破3800亿元,乡村旅游达到2.5亿人次,但是实际旅游消费仅有1.4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投资金额与有限的旅游消费形成了鲜明对比,乡村旅游进入升级转型的探索阶段。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所展现的质与量的问题、利益矛盾冲突问题充分暴露了乡村旅游产业优化与升级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仅依靠投资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2.2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跨境旅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在新冠肺炎疫情平稳后,“就近出游”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首选。根据艾瑞咨询的《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挑战及趋势》中指出,2020年1—8月,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仅有12.7亿人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乡村旅游市场在2020年1—5月份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在5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乡村旅游成为满足城乡居民被抑制需求的首选。在疫情冲击的影响下,游客越来越倾向于节奏慢、周期短、距离近的出游方式,选择乡村旅游作为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实际上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根据农业农村部与旅游局公布的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情况,乡村旅游示范点呈现出”由东向中、向西递减”的格局。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层次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强,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带动力明显;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略缓,整体开发仍显不足。

2.3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从市场规模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的质量差距、地区差距以及需求与服务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在乡村旅游业的改革转向阶段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2.3.1产业融合度不高,发展模式单一

产业关联理论(赫希曼)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是乡村产业结构的依据所在。在产业关联理论中,赫希曼提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向前产业和向后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向前、向后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理论,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属于较为单一的“农家乐”模式,该模式与农村文化产业、农业特色手工业、绿色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关联程度较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力较弱。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度考验了该地区的资源整合能力与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产业间融合度不高,充分暴露了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实力。

2.3.2多主体利益矛盾突出,服务能力差

利益矛盾冲突问题是影响乡村旅游市场的关键,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涉及村民、企业、村级集体经济、消费者等利益主体,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的利益冲突、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多主体矛盾的主要代表。以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例,企业投资是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企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市场能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市场运营成熟化。但是,企业的发展策略受限于企业定位与战略目标,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粗放式的发展战略只为快速收益,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形象工程”的建设、满足短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但是容易诱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村民与乡村企业都是在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受益者,看重短期利益投资方式势必造成服务水平低、消费口碑差、环境破坏快等问题,由此造成的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势必影响该地区的产业建设,甚至还可能诱发群体事件。

2.3.3生态意识淡薄,标准化建设不高

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产业集群现象,加之乡村产业结构复杂,就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部分地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一味地模仿,盲目地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缺乏标准化建设目标与规划,造成土地、河流、森林资源破坏,同时使地方优质乡村旅游资源过于商业化,丧失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优质文化、地域基因。乡村旅游产业规划是影响乡村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部分乡镇政策缺乏规划意识、标准意识,在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未能转变发展理念,未能及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

2.3.4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品牌意识

产品同质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乡村旅游市场内部竞争激烈,“模仿”问题限制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袁家村是陕西省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年均接待游客600万人,实现营收破10亿元人民币。“袁家村模式”开始被周边的县、市学习、效仿,据不完全统计,仿照“袁家村模式”开发的民俗村在陕西省内超过60家,但是模仿“袁家村模式”却没有获得袁家村的营收水平,甚至部分县市在基础建设完成后在短短一两年内消耗了热度,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只留下空寂的街巷和惨淡的经营者。品牌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同质化的项目与产品、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模式,使品牌规划没有目标。如何梳理品牌发展意识、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亮点,是摆在乡村旅游发展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乡村振兴环境下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针对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应抓住以下4个关键点。

3.1强化产业融合,增强竞争实力

乡村旅游业需要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延伸性,乡村旅游不仅仅在于“旅游”,更是一种放松、健康的消费方式。因此,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可以将乡村旅游产业与乡村养老、文化创造产业、大健康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为小规模经营者提供技术支持、资金保证,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切实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耦合度,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竞争力。

3.2协调内部矛盾,提高服务水平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多主体矛盾协调,地方政府要积极关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规范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产业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长期投资与战略目标,避免投资的盲目性、短期性,地方政府要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失地农民再就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改善村民生活紧密融合,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培养村民的就业能力,从旅游服务消费需求入手,注重从旅游服务理念、餐饮卫生服务标准、酒店服务规范等方面开展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3.3注重规划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有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监督,旅游部门要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进行及时指导,实现旅游项目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要对家庭旅馆、休闲农庄、特色民宿进行环保监督,以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3.4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品牌特色

“模仿+复制”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模式已不具备竞争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紧紧抓住区域性特色,从特色乡村文化、特色乡村生活体验入手,实现突出地域文化特性,以文化特色作为项目的灵魂支撑。此外,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全域营销工作,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推动乡村旅游项目“走出去”,可以利用“网红”宣传、推广体验来强化项目在潜在消费者领域的影响力,擦亮乡村旅游“金字招牌”。

4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镇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指引。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的状态下,乡村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如何调整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推动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关键。聚焦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在分析限制发展瓶颈的同时提出优化策略。

作者:王文佳 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篇2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业受到了社会和资本的普遍关注。农村旅游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拓展方向,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对农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进行充分分析和考量。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因此需要以联合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国家资源帮助下,科学的有效辅助乡村进行旅游经济开发,使乡村旅游产业和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乡村保留的自然资源和风貌相对完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国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使人们愿意离开城市,在乡村地区进行休闲观光。而乡村地区相对来说,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生态风貌保护的较为完整,使乡村相比于城市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

(二)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沟通日趋便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以不断的完备,使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给乡村经济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三)乡村和互联网的联合发展模式,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内容得以在广阔范围内更高效的传递。一方面给农村旅游经济提供了展示机会,同时也降低了相应的广告宣传费用,使农村对外交流和宣传更加便利有效。

(四)乡村具有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品牌文化。随着产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乡村的旅游产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乡村闭塞环境,在政府和资本的帮助下,农村引进了更多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经济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促进乡村的旅游经济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二、乡村振兴计划下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一)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资金扶助和投资。乡村振兴计划是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加强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投资,促进乡村地区农业产业的整合,使乡村经济得到稳步的提升和发展。其中乡村旅游产业以其诸多的优点,获得了政府的重点关注和青睐,促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热门行业。[1]

(二)规范化乡村旅游的产业和市场,促进大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乡村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规模小的特点,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给乡村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有了政府部门的有效调节和指导,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以在范围内有效整合,促进相关产业规范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促进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中提供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乡村旅游产业自身的宣传广告规模较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广告效用相对较弱。对此地方政府能够以自身的行政力量以及社会形象,对乡村地区的旅游产业进行大规模的高质量宣传,使乡村旅游经济为人熟知,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广告支持。

(四)政府对乡村生态起到了监管保护作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能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给自然旅游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政府的生态监管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给乡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乡村振兴计划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

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有其诸多的优势和特点。在实际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仍出现了较多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给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旅游地区开发缺乏充分的分析和调研,导致开发资源的利用出现问题。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乡村地区也开始盲目的追随和模仿。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罔顾事实,商业化气息浓厚,对当地的生态资源和原始村落造成了自然要素的破坏,使地区旅游特色消失,相反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给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干扰。此外在一些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投资商及政府对地区的游客承载力缺乏有效的调查和分析,造成当地的服务设施过多或者过少,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干扰和破坏。[2]

(二)乡村旅游恶意竞争情况突出,规模化、科学化的服务措施较少。目前在乡村地区旅游产业资源开发过程中,仍是以个体和家庭占据着突出位置,便给相关产业造成隐患。例如私人单独的旅游资源开发,容易导致市场上的随意模仿和恶意竞争,导致当地旅游经济生态恶劣,对正常的市场秩序形成了干扰。此外个体规模的商业服务能力有限,游客在旅游区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也给乡村旅游市场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恶意竞争使当地的旅游品牌建设变得困难,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导致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无法有效提升。

(三)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受到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传统的世俗逐渐消失。乡村地区相对的保留了更多的风土人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在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商业化行为导致当地的文化习俗、自然古迹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给当地的文化发展建设造成了不可预期的影响。

(四)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利益分配存在问题。乡村振兴计划中的重要政策便是提升乡村地区的农业收入,使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和商业资本对当地的旅游经济收入进行了参与,而当地的居民却处在相对弱势的经济位置,导致部分居民没有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甚至其生存状况出现了危机。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对惠农政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使乡村经济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现实收益。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扶持特色旅游经济和品牌效应发展。品牌效益是提升农业服务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产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基于此当地政府和合作组织应该对注重经济发展的品牌建设,使产业发展的综合质量得到提升。此外政府部门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应该具备战略性的大区域思维,促进特色化的旅游产业发展,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消耗。

(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进行最大限度保护。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其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便是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文化习俗是维持旅游经济特色,促进乡村地区原始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对此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当地的人文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使当地的文化习俗得以充分的保留。[3]

(三)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利益的有效分配。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其核心目的之一便是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使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此当地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民生利益建设,防止与民争利的情况出现。同时对投资的资本比例进行限制,允许农民个体或者合作社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使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提升和保障。

五、结束语

乡村振兴计划是国家探索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目前相对优秀的农村振兴发展路径。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对相关发展方式和路径进行合理的管控,使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改革发展机遇。

作者:刘晶 单位:长治市上党区委党校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篇3

实现中国梦需要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现在整体的经济状况较好的,但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还是发展得较为缓慢。因为农村的资源和机会的确比城市要少许多,再加上现在很多青年不愿意再留在农村老家,大多去城市打工,造成农村中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经济更加难以发展。针对以上情况,人们忽视了乡村虽然在物质条件上不如城市,但却具有天然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果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旅游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提高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扶贫计划的实施,这项计划对于一些落后地区的作用尤其明显,而这种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更加带动贫困村民脱离贫困。我国目前极度重视旅游脱贫的经济战略,颁布了部分政策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城市人民前往乡村感受不同的风景。现在许多电视节目,例如《向往的生活》便是一款明星享受乡村“慢”生活的综艺节目,其向人们展示了承受着现代城市压力的明星们在乡村中放松身心的美好画面,乡村的美丽风景和可以自给自足的独特魅力,无不吸引着人们,这种可以拉近人们对于乡村生活向往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本质上均是有部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光有宣传还不够,当地政府也要充分挖掘乡村中的自然资源,打造出蕴含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为游客带来身心的享受,让他们愿意来此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所在。旅游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但其也具有不足之处,即分为了旅游旺季和淡季,在旺季村民可以依靠旅游业来赚取生活费用,但在淡季,村民便显得有点入不敷出了,因此,相关地方政府也要想一些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推广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在游客前来旅游时可以向其推荐。因为农产品是天然的,很多城市人民可能偏好于这种绿色产品,再加上对于质量的保证,可以很好地打造出一款农产品。当然,目前乡村旅游产业还在初步发展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当地政府也要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共同努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有效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旅游环境。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对于人们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需要提出一种更加新型的旅游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会选择去其周边的乡村感触不一样的生活。乡村旅游必须有了故事才能有灵魂,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而要想乡村旅游有故事,则必须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调动游客的参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游客对项目的关注。例如乡村旅游中的一些农家乐,可以让人们去体验种菜摘果子等农家生活,带给游客独特的旅游体验。这种多样化的旅游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旅游兴趣。并且,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和互联网相结合,例如美国曾经出现过的虚拟种菜项目,用户可以通过网上操作拥有一块真实的菜地,并可以选择自己亲自去种或是雇人去种菜,这种和互联网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可以极大地减轻旅游相关管理人员的负担和成本,也可以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提高人们的兴趣。

(二)创建本地特色旅游产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多方面发展乡村企业,尤其是创建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创出更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当地企业需要不断地开拓新型的发展道路,通过产品的多样化为企业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型的市场产品,充分利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依靠当地的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特区,创造出一批批不同的旅游项目。例如,在靠近沿海的乡村,可以设置海洋资源旅游产业,并改善旅游体制创新,通过一些独特的度假村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若是一些内陆地区,且农作物生长较好,可以将农作物变成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一些健康绿色的食品,或是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都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些方法对于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且对于当地特色的开发,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带动当地企业向着更好的前景发展。在乡村旅游中,要加入更多的创意,打造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感官上新体验的产品,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体验。

(三)开设生态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为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乡村旅游能够挖掘农业产业附加价值,促进其与旅游业、休闲业的融合发展。但乡村旅游如果不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于当地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可能会造成当地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更加严重的是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遵守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要在布局规划上有一定的安排,不能仅是为了追求更大化的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就不顾当地生态环境,需要兼顾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乡村。而对于树立企业相关形象和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旅游业的建立和农业结构有着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策略不断推进,实现更好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因此,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将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对于乡村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是没有好处的。而如何在生态环境和旅游效益最大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就需要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策略来维持这种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利益更大化,带领乡村人民走向更高质量的生活。具体可以采取实地走访等方法,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资源特色,把这种特色最大化,达到旅游产业发展的真实目的。

三、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不止是当地村民,对于当地政府,都需要制定一份合适的战略,让贫困人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带动一些农产品的销量,为当地村民谋取一份更加有保障的经济来源,真正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和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16(5):183~187,194

[2]许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衡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8,175(10):52~54

第5篇:乡村特色经济范文

“百遍清游未拟还”。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机会,成为近年来人们外出游玩的首选方式。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构建较为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但囿于发展模式、运营及管理方面的不足,乡村旅游产业并没有发挥其最大市场潜力。各地应基于自身特色并将其作为发展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极,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突出旅游主题,打造“红色文化+绿色产业”的创新模式。第十一届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于2021年10月26—29日在井冈山召开,意在全面展现红色旅游的发展成果,并探索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的有益模式,持续推动红色旅游“出彩、出奇”。产品与服务的雷同,不仅将降低游客的满意度,也将直接拉低当地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乡村自然与人文生态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红色文化+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能为乡村旅游找到最佳视角,同时也推动了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河南省信阳市就是采用这一发展模式。朱堂乡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曾是红二十五军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召开过重要军事会议,同时朱堂乡拥有茶园面积近3333hm2(5万亩),是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产区之一。用红色文化优势资源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用山水茶乡风景激发旅游潜力,并与乡村民宿有机结合,朱堂乡实现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迅速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进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保障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十足。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且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技术革新、产业集聚,还是市场连接都存在明显不足,在全国范围都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月30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其他3个部门印发《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贵州省将打造50个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深加工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贵州省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通过加强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的保护,深度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不仅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也为多样化服务和特色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机遇,进一步延长和拉大了区域产业链,为当地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展有生产、有生活、有生气、有生意的乡村全域旅游。各地应深入剖析自身区位、气候、物产、水资源及人文资源优势,塑造有影响力的文化IP,扩大乡村旅游的基本职能,把握时机,积极引入各类社会优质文旅项目,用社会资本推动文农旅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构建“互联网+乡村旅游”经济产业新模式,打造集休闲、体验、康养、观光、采摘、度假于一体的深度体验型旅游之地。在经济产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制定详细完整的规划,提供良好的旅游配套设施和硬件建设,并配套合理的维护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保障乡村生态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是丹灶镇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最大底气,10月30日丹灶镇举行全域旅游启动仪式,现场签约了包含体育、农业科研、民宿、书屋运营及美术馆等优质文旅项目。接下来,丹灶将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脚步,充分开发全域旅游资源,实现文旅产业发展为经济产业发展赋能。4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创新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运营模式,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自身的发展潜力,有效保障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应直面基础设施保障不到位、产业模式雷同且管理模式落后、旅游特色不鲜明和主题不突出等问题,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增长极,燃起乡村旅游的火热,保持乡村碧水蓝天,让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迅速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作者:胡晓峰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