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中学基础教育全文(5篇)

中学基础教育

第1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学科教学;融合

一、基本定位

科技创新教育,其目的不在于推动创造发明的数量多少、质量的高低,而应该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实施。学校应该把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品格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

二、领导重视

我校制定了相应的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机制,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研究小组,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我校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定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创意发明竞赛和创新发明体验活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考核与奖励办法,对创新发明教育成果予以奖励,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还积极地鼓励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奔赴科技工作先进区县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我校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力争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把科技创新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我校在学科教学中,坚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初二物理《托盘天平的使用》一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其构造,演示“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分组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又如,在《物质燃烧》一课的教学时,化学教师演示物质燃烧,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坚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其中。比如,语文教师在上《天上的街市》时,利用幻灯片、图片等方式展现诗歌内容,让学生对“想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想象”有关的知识,再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请问,如果由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想到什么?美丽的星空、绚丽的夜晚,等等。虽然答案不一,但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从学科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抽象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常常针对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以一题多解、数形结合、画章节思维导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

思维速度反应到学习上,就是思维反应的快慢。很多学生由于长时间养成了拖拉的习惯,解决问题精力不集中,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学校组织各学科开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限量的任务,或者限定任务量而不定时间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搜索和处理各种信息,快速解决问题。这样反复训练,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反应速度,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处理问题效率的目的。

四、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创新品格

科技教育是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没有人格底线的人才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现在的学生比较孤单、忧郁、易怒、任性、容易紧张、焦虑、冲动等。这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一些负面现象。情绪管理、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等,都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自信、独立等良好人格特征的黄金时段。我们从“问题疫苗事件”背后可以发现:人如果没有了人格底线,越是有才,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这就需要审视我们的“人才”观:我们不能重“才能”而轻“人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中,一方面要“成物”——追求创造新事物;另一方面要“成人”——对优良品德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情绪管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自信心等,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国庆在《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中认为:“创新教育,应该说是创新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不仅仅是创新思维。在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要素当中,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创新品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因此,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品格的培养。

五、发展创新发明能力

第2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利用“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具体的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体验,提高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广大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学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这既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要求,实现了对教育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从宏观方面看,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设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时代,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开展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的理念,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从微观方面,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对新人才的评判标准之一,通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既迎合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促进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次,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纸面化学习”中走出来,掌握高效、良好的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模式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师、学生、教学客观条件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初中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影响通过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另外,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合理地为学生分配课堂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教学软件,通过视频录制、操作演示、远程教学等方式直观地将计算机操作展现给学生,这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计算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方便教师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管理。

(三)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条件,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计算机课程的导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短片,学生通过视频能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

(四)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在现代化计算机教学之中,学生已经成为受教育主体,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间有了更为高效的教学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相互学习。例如,如今微课、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十分流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计算机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到自己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讨初中计算机教学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发展

(一)计算机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但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不同,其更加偏向于实践操作,不少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理论,但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往往相形见绌。初中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仅靠“纸面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三)开展初中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其中“及时教学模式”便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在书本上和互联网上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统筹到一起,以拓展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在及时教学模式中,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一边授课一边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及时教学模式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并发现自己学习方式存在的不足。通过计算机操作教学,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的学习薄弱点,以弥补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漏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据调查发现,多数初中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比较零散,并且由于中考并不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水平,这使得初中学生不注重计算机课程教育。部分学校为了增加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主要文化科目的学习时间,常常挤占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另外,部分初中计算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提高教学速度,这导致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低下。为解决当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下,一旦连接了互联网,该网络平台便能够为在校初中生提供优质的计算机教学服务,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初中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下载共享资源,并通过该平台实现与学生或教师的知识交流。另外,如果初中生在网络平台学习中遇到了学习问题,还可以利用平台向名师求助。教师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计算机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经历、学习感悟以及各种计算机资料上传到云端,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下载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缺陷。当然利用网络平台教学不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标,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网络教学平台存在两面性:其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自由,能够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学约束性,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便会对自身的学习成绩造成极大影响。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尤其体现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而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教育信息化,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利用创新化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广大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电脑迷,2017(2).

[2]薛静.网络环境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9).

第3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基础教育,趣味教学。

0引言

音乐符号教学是基础教学,只有认识较多的符号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现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对音乐符号教学不感兴趣;音乐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不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等等,使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的效率不高。基于此,开展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的趣味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利用趣味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学习。

1趣味教学法

趣味性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方法之中,趣味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生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音乐符号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是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1)利用图画形象,开展趣味音乐符号学习。现代音乐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整体想象较为抽象,单纯的讲解与记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图像等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工具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是趣味性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借助图画,形象,动画等将音乐符号融入图像与情境中使学生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认识音符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音符,让学生根据形状猜测是什么音符,然后配合图片、情境为学生讲述音符的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见到的相似的形状,将音符的形象与抽象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效率。并通过日常生活让学生加强巩固。再如在学习1,2,3,4,5五个音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图片,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利用学生多感官对音符进行强化,强化学生对汉音符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音符的识记效果。(2)利用游戏设计,开展趣味音乐符号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性格活泼,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在游戏中进行,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完成对音乐符号的识记与认识。利用游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一首歌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根据座位唱出歌谣中所涉及的音乐符号,对于没有说出的学生要进行节目表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唱法实际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出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再如在讲解音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可以设计一个摘果子游戏,针对学生摘果子的速度和准确率进行教学评价。利用游戏设计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提高学生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一样。就好比每个人的天分都是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善于唱高音,可是有的人就是唱不上去,反而更适合雄浑有力的男低音。所以,无论怎样,要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自由选择要学的东西,比如说学习的乐器,有的人想学笛子,有的人善于弹琴,就要考虑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3)利用节奏律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其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音乐符号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使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与体会。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模仿,通过模仿各种景物,例如树木、河水、花朵、田野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动物,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感知动物的快乐与特点,让学生自己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歌曲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在听到“河水”一类的歌词时引导学生做出水流的动作,感受河水的欢腾,在听到与“鱼”相关的歌词时模仿鱼游泳的动作等,使学生根据音乐进行模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且,学生参与课堂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后续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趣味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学应用十分广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优势也逐渐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在小学高年级音乐符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趣味音乐教学情境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提高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动物的了解少之又少,也不了解动物的叫声,很多学生对于动物不太了解,教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动物的图片,动画等展示动物形象,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分享自己见过的动物,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见过动物的特点,并模仿其叫声。让学生通过观察并与实际相互结合对动物的特性,特点等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乐谱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乐谱以及音乐符号进行展示,让学生利用多媒体了解关于乐谱与音乐符号的知识。然后根据多媒体进行情境延伸,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每个音符发出的声音,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音符,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互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融入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小学生认知特征得到发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结语

第4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当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1.教学理念落后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明确定义,所以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解上的模糊让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重要,起码应该为语文考试学习让步。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并不清晰,尚没有精准意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目标和要求,这自然会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大多数学校会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计划,但是实际开展次数明显低于标准要求,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升学压力增加,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次数会越来越少。2.教学行为有待改进一方面,一些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会不同程度地省略掉一些环节,比如跳过主题确立环节或者学生活动环节,这一现象在即将升学的毕业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另外,有些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视为一种调剂,经常压缩学习时间。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合作能力,但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据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代包代办,自己提前安排活动,或者放任不管,完全由学生自由组织。无论是代包代办还是放任自由,都是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的表现。

(二)学生层面一方面,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过于片面,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提升语文成绩、获得教师肯定、缓解学习压力,但这些过于功利性的理解明显违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另一方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对综合性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很多初中生仅仅局限于写作、演讲、朗诵等语文性活动,而忽视了其他形式,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引导,那么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受到束缚。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质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包括语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在内的“真实性学力”。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其实就是通过开展“真实性学习”培养学生“真实性学力”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既需要发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改进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1.提高师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当前,初中学校师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都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积极开展针对“核心素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培训工作,深入研究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教育界权威专家的意见,帮助教师仔细解读“核心素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深入了解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严格贯彻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标准要求,杜绝综合性学习课时被挤占的现象。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名师交流会,邀请教育专家和语文名师就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做演讲和经验分享。学校内部也要经常举办教研会,组织语文教师交流相关教学经验,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观摩课,互评互学,共同提高。教师也要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积极研读与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的文章,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情,并据此不断反思、优化自己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案。此外,教师更要以自身为表率,引导学生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性学习,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活动,从而慢慢纠正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偏差。2.确立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直观呈现,又是教学行为的方向引领,因此,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调整教师失当行为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就成了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标。首先,语言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而思维、审美和文化都需要在语言学习中完成。初一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语言整合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浅层次的审美能力;初二是学生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三时期,学生的情感发展逐渐稳定,综合性学习应该以培养更深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接受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语文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为基础,教师应从语文教材、学校生活以及地域文化中遴选合适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除了规定的语文教科书,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领域资源开展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学校,挖掘校园类课程资源。学校生活是初中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比如关于爱国人士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就会积极搜索爱国文人的故事,但是政治、经济、军事、医学、音乐等领域也有很多爱国人士,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搜集范围,如此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科技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充分利用这些场所的语文资源开展活动,鼓励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他们从这些资源中获得的文化启示,从而发现文化的魅力。

(三)建立相对稳定又有弹性的实施机制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课是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据此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其次,教师要在把握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将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方法等一一设计好。另外,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前期指导工作,逐渐训练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地信息搜集、筛选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进行。2.学习过程中丰富问题“因子”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丰富问题“因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设立的问题“因子”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他们的逻辑思维特点,以便于学生能够迅速进入他们熟知又感兴趣的问题场景中;其次,问题的设立必须是开放性的,教师应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同多学科、多领域的有机融合;最后,问题“因子”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学习价值,更要具备实践探究意义,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创造等实践活动最终解决。

(四)关注过程,建构立体化评价机制“以评价促发展”,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理念。在该理念的支撑下,教师要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革新,建构立体化评价机制。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仅仅作为被评论者存在。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者,教师必须确保他们是能够评价自身、评价教师的人。学生要回忆自己参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反思、总结自己的进步和缺陷,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同学的表现一一点评。而教师除了要点评学生外,也要进行自我反思,积极自评。另外,教师也要积极为家长、专业人士创造评价机会,邀请他们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场积极参与点评和交流。2.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科学化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优点和缺点,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利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全面评价和差异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扬长避短,借用不同评价方式的优点,回避其缺点。评价内容要涉及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两者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各项实践素养。教师要交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兼顾多项评价内容,务必实现科学、全面、高效的评价,精准记录学生语文素养、精神品质的成长轨迹。

三、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念提出已经近二十年了,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进入课堂也有几年的时间,两者的融合发展对语文教学来说不算陌生,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成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却并不乐观。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联合学校、家长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改进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资源,开展多元化教学;推动建立相对稳定又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关注实施过程,建构立体化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1).

[2]梁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本土化设计研究———以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0).

[3]丁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3).

第5篇:中学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整合方法

引言:

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内容,也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综合能力进行积极的指导,使得学生具备社会生存以及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法、模式,能将基础知识的利用率增加,并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自己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指导态度,从而在策略应用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课程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来讲,良好的课程教学方法对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各个科目教学期间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利用其拓展地理课程知识,将教学模式转变,能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全面应用。由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支撑,通过结合运用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呈现往往都是需要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综合运用,而多媒体的展示作用具备极强的演示功能,课程中的抽象化知识几乎都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所以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将图片、音频、音乐等内容结合利用,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多种感官调动下,了解地理环境或生态资源的复杂性,这样就能理清地理知识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的内容,深度的探究分析地理知识,并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不同学科资源的整合

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互相依存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其实也相当等于地理课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对地理知识讲解,计算机能够展示相应的历史条件、环境背景、发展过程等基本的内容,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教师也能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样地理课程学习,也能为其它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条件,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讲求课程讲解的单一性、针对性。地理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寻有关课程的内容,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利用机会,拓展地理基础知识的宽度,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延伸性开展。单纯的就地理知识来讲,开展立体的分析研究,能够将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发挥,达到教师所预期资源整合的教学效果,尽管在两者进行整合期间,教师一旦把控不当就会将地理课程教学本末倒置,但是只要地理教师合理把控其它知识内容的融合教育程度,那么地理课程教学效果,依然具备增强以及提升空间。

三、信息技术有利地理相关知识搜集整理

网络资源有着大容量、大范围的特点,所以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对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能够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教师在课件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建立专门的课程资源收集库,那么每一个文件夹或网页中的内容都比较系统性。后期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对资料进行调用,学生就能在多方面的地理知识搜集呈现的阶段,获得课程学习更加清晰、直观的印象。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协调性,保证学生有效掌握基础地理学习内容。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的背景条件之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期间具备主体地位,那么其课程学习的效率才能有效提升。而在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生知识学习或交流的助力条件,将其教辅地位着重突出,在教学期间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创设,初中生则会自然的走入到学习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在课堂上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一种协作、互助、团结的氛围之下,对教材或信息内容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可以采用优秀小组演示的形式,那么学生具备竞争力、荣辱感的指引,就会将自己的学习探究或课程总结的投入梯度加强,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种类的知识呈现,主动查询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而在教学平台上展示,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多样化建议,并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应用。结束语: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之间的积极整合,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初中生带来学习的有利条件。尽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较大,但是地理教师也需要依据教材的内容适当的利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秀芳.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157-158.

[2]代庚海.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基础教育论坛,2017(31):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