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中学学生教育全文(5篇)

中学学生教育

第1篇: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

一、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当代文学在中学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了中学生的精神和发展需求。随着初、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其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凸显出一定的时代化,充分体现出现阶段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并明确提出语文这门学科要注重“人”的培养,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中学生健康、个性化地发展。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健全人格”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必须要将大脑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利用。到目前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从作用方面区分,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对于左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为掌管理性思维。而对于左脑理性思维的训练,必须要给予重视。对于右脑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情感、审美掌管。不仅“左脑教育”重要,“右脑教育”也同样重要。如果忽视了“右脑教育”,那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将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右脑教育”的重视,则会为文学负担带来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当代文学比较活跃,并且有着频发的争议,所以其责任和义务更加不可推卸。对于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意识,促进文学本体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其他时期的文学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而是代表着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文学观念的形成,只是一味地注重“总和”,而往往忽视了“人”的主体。或者也可以说,“总和”所注重的是社会阶级的“人”、社会学意义的“人”、集团的“人”以及戴着面具、抽象意义的“人”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当代文学所凸显出的“人”,更注重的是实在的“人”和个性化的“人”。他们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卸掉各种面具和伪装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一成果后,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融入当代文学当中,促进中学生有一个健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精神来说,既是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又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与其他自然基础的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学科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文学通过其他时期进入到新时期。但是由于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争议性,所以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阶段。忽视以往时期,就新时期文学来说,有关文学界早已对当代文学进行了公认,距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在欧美有着近百年的历程。由于其不断地创新和创作,使社会争议频多,并且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潮流出现了“层出不穷”的现象,正所谓“各领风骚”。虽然这种说法凸显得比较夸张,但是事实上确实如此,逐渐成为文坛界和圈内的“焦点”。如果将当代文学融入中学语文教育当中,那么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学凸显得更加活泼、张扬,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提升,提高中学生创新意识,为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初、高中语文教育新大纲中还明确提出,要提高对母语教育的重视。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一种重要工具,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在开展母语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民主化,又要提高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如果说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使母语的民族化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那么当代文学则更能体现出母语的现代化。当代文学坚持以母语的规律和特点为原则,以普通话和白话文为根本,在社会历史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演变。就目前来看,当代文学语言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说《柳眉儿落了》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那么《零下一度》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书面语。除此之外,在进行母语教育时,教师要让中学生对作者的文字和情感表达以及生活感悟有一个深入研究,帮助和引导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加强学生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母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语文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分析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第2篇: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中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学习应当是一件目的非常单纯的事,唯一目的就是拓展自己的知识,而不应当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总有人关心你“考的怎么样”,而从来不会有人关心你“学到了什么”。考试只是对学习成果的检测,而不应该成为学习的动机。也许许多人认为,因为有了考试制度,才有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我必须强调,错不在制度。确实考试最后看的是一个分数,但它确实是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我一直认为,中考、高考本来就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非常合理的、综合性的考察制度。它考验的是学生的天赋+努力+运气。这三样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这种制度也避免了许许多多的所谓“不公平”,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脱颖而出。对此,我认为任课老师首先要避免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个问题考试不考,不要深究”诸如此类强调以考试为本的话,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然后,学校应鼓励而不是制止学生参加一些与中、高考无关的活动,比如篮球等强健身体的体育运动,不能让学生整天一味只把头埋在课本中,高考所需要的不是书呆子,社会需求的更加是综合能力,其中体力是基础中的基础。最后,在保障学习效果的情况下,学校应减少多余的重复,为学生多留出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防止学生因为重复、枯燥的课业产生厌学情绪。总之,一切围绕加强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知道学习应该是“想学”而不是“要考”来进行。

2、中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大学的学习做好准备

每个中学老师都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再熬一熬,熬过这一段,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绝对没有人管你。然而,上了大学以后,每个同学都认为其实并不是这样。确实,大学里绝对不会有人管你,一切都靠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成为了主旋律。你确实可以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堕落”就怎么“堕落”。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我有义务让每一个中学生知道,真正有质量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如高中老师所描述的那样轻松快乐,大学才是真正应该学点东西的地方!中学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要求门门皆通,我们所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大学才是真正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因为我们未来的工作,不可能完全涵盖各科知识,而是要求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并对其他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涉猎。所以,大学应该在全力学好、学精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方各面。这比起中学要求更高,对学生更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想,我们中学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在高考中有了理想的成绩,真是感激万分,但是,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加强对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我们在高中阶段受益,对我们的大学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也许会更有益于我们的终身发展。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及“堕落”。大学生活只有4年,一点也不长,又有几个半年可以浪费呢?所以,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能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有意义。

第3篇: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化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比较薄弱。如果在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不顾及学生的反映,那么学生就很难接受并吸收。现在的课堂情况,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就是教,学生就是学,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改善的。它所表现出的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效应。长此以往,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学习新的知识也是非常吃力的。

2.高中学生化学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

3.结束语

第4篇: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度;现状;策略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都需要发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于基层劳动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重要场所。中职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加用心、专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促进中职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同样,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持续充实自我,在数学课堂中学会互动、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这样才可以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十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本文主要探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希望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职数学课堂参与度现状

(一)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

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职生课堂参与时间比较短,一堂课45分钟,中职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其他时间经常会出现走神、说话的情况,而且在一节课中,真正获取数学技能、数学知识的时间比较少,这样一来根本无法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部分学生想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但是由于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过程较为吃力,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在数学课堂中容易分心,根本无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比较低,往往是被动地探索、运用数学知识,并且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只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中,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单一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数学课程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化价值观的评价,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数学学习评价的自主性,不利于发展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缺乏对于学生的激励、表扬,导致学生缺乏表现自我、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信心,无法提高数学课程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中职生课堂参与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部分中职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常是跟随数学教师的节奏去学习、思考,没有围绕自己真实的数学学习进度来制订课堂参与目标。同时,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用统一的课堂参与目标来引导学生,无法兼顾到个别学生的个体化学习差异,导致部分中职生在数学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去寻找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有趣的事物,根本无法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学生参与课堂的技巧、方法有待调整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自主性,还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成效。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参与数学课程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探索者、参与者。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缺乏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无法激发自身的主体学习意识,更缺乏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精准化认知。而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个别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方式比较少,很少通过竞赛、合作的形式来参与数学课堂,往往处于“自我探索”学习状态中,致使数学课堂中师生、生生缺乏互动与交流。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尊心

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才能够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产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课的愿望。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很多中职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回答问题、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受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存在不敢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多形式、多途径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听讲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终身受益的。

(二)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果

在中职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课堂参与欲望,才能够更为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同配合之下取得理想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中职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还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很多中职生把关注点都投放在了专业课之中,缺乏对于数学课程的重视,长此以往会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只有增强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意识,才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无论是数学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需要认真对待,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真正收获和内化知识,为将来奉献社会做好铺垫。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数学学习困惑。由此,只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课堂,才能够让师生之间获得有效、良好的沟通。学生因为参与数学课堂而心情愉悦,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中职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一)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更加专注、用心、持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心理学家的反复调研、调查可以发现,学习兴趣并不是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学习实践、自主探究中培育的。同时,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处于一直弱化的状态之中。由此,教师一定要有技巧性地调整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让学生从中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艺术性、生动性特征,这是因为中职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并且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待增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案例来引导学生,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数学概念与公式的形成规律,自主构建数学模型,进而在自主实践与感悟之中总结、归纳数学知识学习规律。另外,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增强课堂言语的艺术特征,借助一些有感染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数学课堂之中,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最终全面地展示出数学课程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史料来讲解数学知识,呈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美、和谐美,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融入目标教育,鼓励学生参与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想提高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立数学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很多中职生是由于中考失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才步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通常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都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设定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教材知识、学科技能,还需要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增强自身的意志力,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设立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小的教育目标,提高中职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在完成一个个小的教育目标之后再为他们设立一个大的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所学数学教材知识,从中掌握数学技巧、方法,提高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每一个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数学素养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设定层次化的数学教育目标,让每一个中职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跟上教学进度,消除学习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育目标,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三)构建融洽的数学课堂,提高中职生课堂参与度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融洽、和谐的数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意识。具体来说,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激励和鼓励作用,促使学生展开口语交流、情感交流,以此来增进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数学学习活动中存在的疑惑点、困惑点,进而以最为轻松的状态去探索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活动的人文关怀。教师还要构建民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发表建议、观点,进而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要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竞赛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在精神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鼓励之下拥有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进一步消除参与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排斥心理,能够灵活应对数学课堂中各项问题,促使数学课堂中“教”和“学”全面化融合,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体验获得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往“固定式”的数学教学形式,灵活降低数学任务的难度。具体来说,教师要先为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知识,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数学问题与知识的难度和数量,逐渐提高中职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

(四)问题引领,动手实践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更为专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并且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以此来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中职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数学知识,还要开发与发展他们的思维,通过一些探究性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设定了数学题目之后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并学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构建融洽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中职生的时间、空间、双手、头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在动手实践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知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教师要围绕中职生的真实学习进度、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中职生的学习进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数学教材知识的新颖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课堂参与度。另外,在中职数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设定的课堂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数学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中职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为深入地掌握、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同时,教师一定要优化、调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改变以往单方面灌输、传递数学教材知识的状态,要鼓励学生自主挖掘、剖析和探寻数学公式、概念的形成规律,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方均斌,叶思义,黄琳婕.中职数学教学不应是普通高中的简约本———中职数学教育之我见[J].数学教育学报,2017(2).

[2]秦静,毕渔民.引领中职数学学科发展的课程标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3]邓学明.基于腾讯课堂+雨课堂的中职数学在线教育实践研究与反思[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第5篇:中学学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生活;生存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学业上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阅历不断扩展及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有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对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将会导致心理障碍等人格缺陷的产生。国内知名教育家罗崇敏教授结合国内教育经验后提出了一个教育概念———“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主张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总让人触目惊心。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曾经考虑过自杀的中学生竟然占样本总数的20.4%,究其原因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习惯于各种享受,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打击;他们不懂感恩之道、生存之理;他们对生命漠视,不敢直面困难……那么如何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挖掘本学科素材,对学生进行“生物与人文修养”的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

1意识到生命的伟大,珍爱生命

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能够自觉地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并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来[5]。生命素材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重要性,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减数分裂”和“体内受精过程”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课件生动地展示精卵的发生,精卵的结合以及胚胎的发育,学生对此内容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这类话题偏偏又是日常生活中较为“禁忌”的,于是教学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入手,既满足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让敬畏生命深入人心。正常情况下女性一个月只产出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的存活时间仅仅几个小时而已,虽说男性精子多,但由于受精过程中所发生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等影响,最终只有一个精子有机会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当然,这个精子也需是“亿里挑一”,历经千辛万苦,最后以最优秀的姿态,赢得这个生命的奖杯。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还会时刻遇到障碍和困难,直至母亲的分娩。敢问,生命来得容易吗?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此同时,插播一些反面教育的图片、事例,如自杀、酒驾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每个人的生命,去爱戴生他养他的父母。又例如,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每个人虽然有99.9%以上的基因都相同,但有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性则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性。[2]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另一个你,每个你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所以小草不必羡慕乔木的高大,乔木不必嫉妒鲜花的美丽,只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这个社会必有你的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拥有生命的美。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为荣,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也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由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从而去感恩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2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福建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并体现“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教学资源,能有效地利用,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利用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懂得正确的生活之道。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聚氰胺假奶粉事件”,引导思考,为什么三聚氰胺可以“蒙混过关”?既能巩固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也能触动同学们对受害儿童的怜悯之心。例如,学习“激素调节”这一节时,组织学生对周边人群展开调查,统计糖尿病的犯病概率及分布年龄,让学生主动发现糖尿病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引起学生思考,讨论糖尿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没有关系,如何防治等问题。例如,学习“酶的作用和本质”时,介绍加酶洗衣粉该如何使用以及功能所在,还有“嫩肉粉”在餐饮业中的作用。又例如,进行“免疫调节”教学时,把“艾滋病”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讨论: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的特点、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危害;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艾滋病的防治研究进展;4)面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我们能够做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渗透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4]。明白生物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可见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掌握更高的生活技能,提高更强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体会生活的味道,懂得生活。

3正视生存的道理,学会生存

“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那么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正视生存之道,学会生存,也是生物学教师的中国梦。例如在进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授课时,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播放“低碳生活”“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及“土地荒漠化”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分组讨论、辨析、反思,使学生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学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时,向学生讲授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原本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排废气、废水、乱丢废弃物品,以致环境大受污染,影响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明白“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人类的随意破坏、干扰,将会影响生物的进化方向。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适时播放一些地球上动植物间较为奇特的生存方式。在《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三年,达尔文就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兰花借助昆虫传粉的各种器官》,达尔文在书中惊叹兰花繁殖系统途径的“无与伦比”和“几乎尽善尽美”[1]。如杏黄兜兰是我国云南特有的物种,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它具有拖鞋样式的唇瓣,这样造型奇特的花朵其实是为了诱骗传粉而专门设置的陷阱。同时,为了防止“拖鞋”积水,兜兰还进化出像房子一样的结构———中萼片。兜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蜜蜂,但其花瓣表面甚滑,一不小心,就跌落“拖鞋”里,而蜜蜂无论如何挣扎,也不能够从中逃脱,只能通过一个狭窄的传粉通道爬出来,而经历这一过程时,蜜蜂也就完成了伟大的授粉任务。所以像兜兰诱人的香味,拖鞋似的唇瓣,房子一样的中萼片,狭窄的传粉通道……这些都是在长期的遗传变异和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又如传粉昆虫的特殊口器,龙血树的特殊构造等事例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明白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先学会并努力地去适应生存环境,并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优胜劣汰是大自然永远遵循的不二法则。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4]。环境的好与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事,生活方式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3]。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势在必行。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如果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能用专业知识唤起学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解决生活的问题,提高生存的意识,也是生物学教师备感荣幸并能体现其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联系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认识自然界物种的生存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懂得生活,并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程瑾.达尔文的猜想[J].科学世界,2009(8):14.

[2]罗燕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39-40.

[3]朱国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6):15-16.

[4]裘圆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3,38(3):59-60,66-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