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精选(九篇)

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

第1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

一、政府会计实施背景及意义

多项制度并存,核算口径不一是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特点,体系繁杂、内容交叉的核算制度所带来的结果则是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难以汇总形成较高质量的政府财务报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根据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工作任务的之一是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现行的单一的核算模式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制度显然不能满足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需求。通过部门决算报表也只能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执行情况,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因此改革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它还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和建立现代财政体系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一)“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模式

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是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亮点之一,从传统的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转变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存的的双系统会计核算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体系”,即在财务会计中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核算,在预算会计中运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核算,并把两种核算方式有机的统一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二是“双基础”,即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将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三是“双报告”,在预算年度结束时,根据不同的核算方式同时完成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

(二)重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系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新的核算模式,兼顾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形成“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同时完成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主要体现在:首先对预算管理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实行“平行记账”。相较其他业务而言,需要同时对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预算会计核算。其次由于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造成当期盈余数(即当期收入与费用的差额)与当期预算结余数(当期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差异通过编制“当期预算结余与当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得以实现,同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要求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为了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上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如原则上要求收入和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明确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细化了投资核算方式,并提出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通常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在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和无形资产核算中引入折旧或摊销,并加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增加预计负债、递延费用和预提费用确认方法等。

(四)双报表体系的全面建立

新准则中报表包括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了预算会计报表体系,为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提供了数据基础。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了财务报表,反映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新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措施

(一)加强基础会计工作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系统化的规定使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成为财务基础工作的中心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把握新准则的基础上深化会计基础工作,通过统一化的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和确认,形成最终的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推进财务工作体系建设

新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确保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展开,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完善会计工作体系,逐步改变以会计核算为主的传统会计工作理念,将管理决策进一步深化到会计工作中,从而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以期符合新会计准则。

(三)重视会计人才培养

新准则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现任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以期财务人员在新准则下转变思想,深入理解新政策的细则和内容。首先在加强制度宣传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交流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基本准则》及其细则,熟悉各项规定,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意义。其次多方培养,鼓励在职财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国家新政。除此而外,单位还应根据需要聘用或引进专业人员,为单位人才建设补充新生力量,增加单位活力。

(四)注重新旧制度衔接

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更加细致地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由于新旧制度在核算内容和核算方式上的不同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新学习3+5”会计核算模式,并且修订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确保基本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功能在后能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结论:

《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具体准则的是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它使得政府会计行为有章可循,政府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制可依。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和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加强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功能,对于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科学编制、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的准确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

[2]徐翠美,山鸣,勇小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状分析.齐鲁珠坛,2018(1)

[3]梁宏.新政府会计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浅析.财经界,2017(5)

第2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财政补助结转

自1998年1月1日实施以来,实行了十六年的《中小学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4号)于2014年1月1日废止,启用新的中小学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对于财政补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引入了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等科目,用以核算不同目的下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促进财政资金的规范化使用。

一、 新旧中小学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核算变化

在旧的中小学会计制度中,“教育经费拨款”、“教育附加拨款”、“拨入专款”等是有关财政补助核算的相关科目,这类科目都是按照教育经费、教育附加费、专款拨入等种类直接命名的会计科目,在其核算过程中无法详细的区分财政补助资金与非财政补助资金的区别。然而新的中小学会计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要求设置了两类财政补助收入类科目:“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新制度设置的这两个科目用于各种同级财政部门划拨的财政款项的核算,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明细核算应在两个明细科目下进行;同时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做明细核算时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明细核算按照具体项目进行。

在财政补助支出方面,旧制度并没有进行单独的说明。而新的中小学制度在事业支出科目下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此次修改简化我们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核算效率。其中,财政资金的支出是以财政补助支出明细科目体现的。与旧的中小学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中小学会计制度有利于审核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与其申请是否保持一致,有利于明确了财政补助资金使用和结转动向,从而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监管。

二、 中小学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核算的账务处理

1.财政补助收支核算

(2)由于财政补助收入的方式可分为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方式以及其他方式,相应的也产生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资产类科目,其中“财政应返还额度”下设“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这几个科目在年终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中也得到了体现。

三、 中小学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核算规定尚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此次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修订大大推动力中小学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质量,推动了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与“财政补助收入”

新中小学会计制度中有关财政补助收入的科目有:“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这两个科目核算了同级财政的用于不同目的的补助资金。新的中小学会计制度对于这两个科目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财政补助资金的用途是否局限在两个大用途之内,其具体的财政拨款是否都包含在两个科目之中还有待检验。所以,对于“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这两个科目,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核算范围,同时,建议增加“其他财政拨款”科目,以提高对财政资金核算的全面性。

(2)会计基础问题

新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规定中小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由此可知,我国中小学采用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以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为基础的业务在编入报表时是否统一为相同的会计核算制度,而新的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此详细的说明,不利于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会增加报表的编制难度。目前权责发生制范围较小,不利于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绩效的考核,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建议采用的方式为渐进式的,先行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然后再一步步向实施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转变,增加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2012.

[2]财政部.中小学会计制度(试行)[S].财会[1998]104号,1998.

[3]财政部.中小学会计制度[s].财会[2013]28号,2013.

[4]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2013]30号.2013.

第3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依据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财务自不变的条件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形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1.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要求对传统的财政职能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对财政支出结构、执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财政应该在进一步突出保证国家政权运转的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财政的进入和退出领域,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且,在保证国家机器和行政职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和激励各单位、各部门积极性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务机制,及时足额收缴财政收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财会集中核算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新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体制入手,对财政资金的组织、预算、分配、执行及使用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不仅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还为部门预算和公共财政改革打下了基础。

2.所有者财务理论。所有者财务是指所有者以其对资本或资金的所有权为基础,对其所委托的资本经营者进行监督和调控,以维护和获得自己利益的一种机制或措施。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就必须建立所有者财务,对经营者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同时,由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所有者采取的监控措施应是非市场性质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存在差异。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将财政资金交由各级政府使用和管理,同样也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调控。实施会计集中制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对财政资金的委托单位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也是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应有的权利。

3.专业化分工理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将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大体相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在一起,实行会计电算化,由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成本最小化原理。地方政府的理财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应该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尽量少投入获得尽量多产出,即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近几年来,随着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断完善,传统的地方政府“财务分管”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人力成本、财力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把会计核算这一专业性强的工作从行政单位中分离出来,建立适合效益财政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体制和政府理财模式。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施,就可以用一个机构、十多个会计代替原有的几十个会计机构、几百个会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减少了机构,精简了人员,还节约了开支和人员经费,其费用支出大大降低。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

1.集中性。会计集中核算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委托单位所有收支必须围绕一个主要的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相关的支出使用单位和收入征缴单位,通过信息管理网络使得每笔收支处理都处于核算中心的账务控制之下。通过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的集中控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可以了解本级政府究竟筹集和耗用了多少资金,及时发现政府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可以在不同的公共部门之间进行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改善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

2.独立性。会计核算中心是经省、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同级财政部门领导,代表同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部门统一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并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与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是委托与、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会计人员与被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无任何直接利益关系,从而保证了会计人员与被管理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

3.综合性。会计集中核算制将政府对行政事业的会计监督和资金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资金监督的基础上,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具有综合性。

4.效益性。财会集中核算制紧扣财政改革目标,突出效益优先原则,将集中和分散有机地结合。对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集中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分离,是为了加强相互监督,提高单位理财水平。

5.全面性。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包括了收费、资金结算、办公用品采购、工资发放、零星支出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会计监督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财政监督职能,消除了财政监督的“死角”。

6.一致性。会计核算中心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对单位实施统一的会计监督,在监督的依据、标准、范围、尺度等方面做到一致,可以避免单位之间的不平衡性,有效防止单位搞特殊化。它主要是通过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参与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费用开支标准确定、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以及对单位日常费用支出审核等工作而实现的。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运作成效

1.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实行集中开户后,会计核算过程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会计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试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主动咨询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具体会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办理程序,把铺张浪费、胡支乱花等违纪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会计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拒付不合理、不合法支出,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强化了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会计分散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资金分散使用,容易使资金在各单位形成沉淀,一方面使资金闲置,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资金都集中存放在会计核算中心和统一账户上,账户资金月平均余额明显增多,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以前实行用人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的体制下,各单位自行设置会计机构、任免会计人员,并对其进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隶属于所服务的单位,只对本单位领导负责。财政部门仅对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使会计人员的管理权与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出现“两张皮”,造成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难以“依法理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发放及业绩评定权等从单位分离出来,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直接应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也促进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4.精简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分散核算体制下,各单位都成立了专门机构,按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配备了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不仅精简了人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发展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强中心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寓监督于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热情服务,帮助集中核算单位理好财,为财政把好关。一是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中心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同时也要做好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同集中核算单位的联系、沟通,使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所分管单位的业务特点,为准确核算和强化财务监督及年终决算工作打好基础;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地关于集中核算工作的先进经验,完善集中核算工作。

2.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制度。目前核算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筹备和运行初期制定的,对核算中心业务开展起到了有章可循的作用。但随着集中核算工作进一步的深入,为进一步搞好集中核算工作,尚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随着部门预算的实施,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使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化、制度化。

第4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 预算会计 构建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要求预算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财政收支内容的扩展和变化使得政府资金运动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更加复杂。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如在预算编制方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和逐步推行零基预算,预算支出管理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对会计核算信息提出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核算管理的变化,要求预算会计的核算方式和内容随之而变,影响将涉及到预算会计准则、科目分类和核算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公共财政与预算会计的内涵及两者关系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具有公平性、效率性、稳定性、非营利性和法制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等方面。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的专业会计,因此,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是和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相一致的。我国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与此相适应,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会计核算模式以制度管理为主,事业单位实行制度加准则管理;会计结构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并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会计记账方法实行借贷记账法;会计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

二、公共财政建设对现行预算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由于部门预算取代了传统的功能预算,导致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扩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更加完整,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预算批复更加及时、预算执行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形成了细化预算和零基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对于预算会计的影响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基础,列出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应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预算支出科目与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预算支出科目调整对预算会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由于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部门预算会对现有预算内外资金的分类产生一定影响,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设计预算会计制度,以适应部门预算制度的需要。再次,部门预算的实行将对导致会计年度和预算年度不一致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预算采用的是历年制。因此,在没一个预算年度中,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无预算的状态。此外,部门预算的实行将对现有预算编制时间和方法、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部门预算不仅涵盖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而且要求细化预算编制和按照定员定额编制,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应当通过编制全面完整的财务报表,分门别类地、真实地预算执行的情况和结果。

(二)政府采购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政府采购制度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包括:首先是对预算会计收人与支出确认原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付数为依据作为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行政事业单位确认财政拨款收入不再是在收到拨款时,而是在收到财政拨入的采购物品时确认。其次,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在预算编制方法上要施行“零基预算”,预算支出科目要反映政府采购预算支出的情况。另外对于现行支付方法、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和核算程序、预算监督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是对公共收入从取得到划人国库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货物供应商或工程、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影响;另外,对于预算资金流转程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一是预算资金的流转环节减少,流程缩短了,支出发生时,货币形态的预算资金从国库拨款直接进入供应商商业银行账户后,就退出了预算会计系统。再者,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核算内容的影响主要是预算会计系统内部不存在货币形态的预算资金,支出单位由于不再转拨预算资金,有关的货币核算也随之消失。另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预算会计收支的确认基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从财政获得的预算经费并不伴随实

际的货币资金流入,其收入确认计量的依据只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转账通知及其他原始凭证,财政预算支出应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付款的时候确认。

三、构建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

(一)重新构建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

当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存在过于强化本部门利益,导致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分散和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区分公私和企业化管理与非企业化管理,充分借鉴国际惯例,按单位或机构是否使用政府财政资源、政府是否直接支配其运营和政府是否对其运营结果直接负有财务责任的标准来界定政府会计的管理范围。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应从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转变。政府会计体系可以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参与执行总预算单位的会计、财政性基金会计和财政托管基金会

计。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应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然后按照公立和民办非营利组织分别制定会计制度。再按照特殊行业制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补充,构建完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

(二)重新设定政府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最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为谁提供和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首先要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审计机关、纳税人和投资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而非营利机构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出资人和捐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部门等。其次要明确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包括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等;而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则包括提供反映非营利组织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规模,提供非营利组织收入和支出及收支差额形成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非营利组织现金流人、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等。

(三)选择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结合国情。以充分反映受托责任为前提,改革现有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取长补短,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防范财政风险,可以准确核算成本和费用,提高政府效率和进行业绩考核,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在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理,对预算会计事项有选择、有步骤地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予以确认和计量。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另外,政府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需要会计科目和报表的修改。还需要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

(四)完善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

为了保证政府会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合理界定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当确定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后,政府会计核算的对象和范围也将比以前更为广泛。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和范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政府财政收入总会计,核算全部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总会计,核算全部财政支出;国有资产会计,记录、核算、反映政府投资形成的累积国有资产存量及收益权增减变化情况;社会保障资金会计,核算、反映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状况的会计;政府及其部门的债务状况。另外,要改革预算会计科目,统一和细化预算会计科目。

第5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我国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以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步伐;有利于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近年来,各地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部门会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条件。本文试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这一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关系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是两项改革不可逾越的问题,因此妥善协调二者关系,澄清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对于促进两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的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二是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三是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

但二者属于两项不同的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一是核算主体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资金拨付到使用),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其二是运作程序和控制机制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以支付方式改革为载体;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资金集中核算监督为核心,以记账为载体。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以支付为例),大体上是财政部门对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单一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单位(商品、劳务供应者或单位),同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核算中心收到单位的支付通知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从上可以看出二者的程序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有差别,其控制机制也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特别是以部门预算为控制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以单位用款安排为根据,实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

其三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序存在差别。国库集中收付在存款未最终支付前,都是财政会计资金,财政可以任意调动,而会计集中核算虽存款也在财政单一账户上,但存款资金都是单位的资金,不能随意调动,不然导致存款总账与内部存款明细账不符。

三、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上述三大职能的需要,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首先,应开设核算中心总账户及试点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之目的。其次,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行使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依法对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承担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的保管、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旋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即各单位将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核算中心认为开支合理合法,即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统一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单据由单位拿回记账。对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管,核算中心可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单位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再次,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中心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满足各核算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需要外,同时可满足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预算指标控制、远程查账、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衔接构想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所以搞好二者的协调,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就尤为重要。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包含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趋势是国库集中收付制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寓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中(只要单位预算存在,单位会计就会存在,集中核算也存在)。二者协调的思路是:由会计集中核算———(过渡到)财政集中收付———(过渡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扩充。从职能上讲,后者包含了前者,核算中心可以变化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可以变化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先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形式,以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衔接。其具体思路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市财政不再将综合财政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资金支付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的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不是过去意义上)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银行账户;行政单位发生的购买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即实现了6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网络和会计信息直达监管部门。

第6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设想:巩固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果,推动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体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会计中心加快转变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完善内外监控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会计监督;国库集中收付;部门预算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成立会计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如东县于2001年推行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正逐渐得到了显现。

(一)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剖析

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未曾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错位

会计集中核算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亦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笔者所在的如东县地方财政较困难,一些单位的运转经费只能靠收费来解决,由于收支分账管理,在违规收费收取上无法控制,是否应收尽收,会计中心不得而知。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会计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二)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应与以往单纯查账式的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不仅要查清账目,而且应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否则,绩效审计就会有当家理财“不善”的记录。

(三)继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预算的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四)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在发放奖金、补助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五)各统管单位切实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财务职能,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更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当持证上岗,有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因此要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制定报账会计的道德规范,建立遵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报账会计总体素质的保证。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六)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七)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财政监督对象和法律责任主体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是在新修订的《会计法》开始执行之后产生起来的,因而《会计法》在修定时未能涉及到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法规部门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就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合法性给予肯定,以便会计集中核算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规范运行。财政部门也要继续不断地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细则,健全机构内控制度,以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应明确被核算单位是被监督的主体,明确具有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单位应该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但不免除会计中心监督不力的责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改变会计核算方式、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认识集中核算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会计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从以财政集中收付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革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主要材料:

1、荆晓利古明文《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政监督》《财政》2003年第5期

2、徐林《浅谈财务集中核算与会计诚信》《财政与财务》2003年第12期

3、蒋勋《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政监督》《县乡财政》2003年第1期

第7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注销银行账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其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治理和监督,规范计核算行为、促进会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治理运行机制。因此,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改变了以往各单位财务由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一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造假账的现象。从根本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政府决策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定量分析基础。

2.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核算账户上,统一管理,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保证各部门资金使用的前提下,及时在各用款单位之间开展调剂,时刻掌握财政资金的活动和节余情况,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解决了资金拨付过程中的闲置浪费问题,有效防止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3.加强了会计监督

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将单位财务收支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下,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增加了单位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和自我约束力,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滋生腐败的产生。

4.为部门预算奠定基础

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可以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翔实的基础资料,从客观上也加大了财政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的力度。要求单位正常经费按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专项经费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专项资金划拨给供应商。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控制

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核算单位,并且具体办公地点也不在核算单位,故对所核算单位业务活动的来龙去脉不太熟悉,对核算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较低。单位报账时,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单位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不管单据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2.会计核算与财产管理相脱节

会计中心将记账、算账工作进行了集中,而财产物资等需要反映的客观经济事物仍分散在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各核算单位的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理盘点,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有些资产已到报废清理年限却无人问津,会计账务失去了监督牵制作用。

3.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会计中心主要负责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及监督的政策变化不能及时掌握,这样会计中心就无法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也同时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漏洞。

4.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

由于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主动报账,致使有的往来款项年复一年的挂着,久而久之形成了呆账死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设想

1.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严格规定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和会计中心的总分类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同时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2.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会计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同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在支付完了事后才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需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3.加强往来账款、债权债务管理,建立定期核算及清理制度。

核算中心人员要深入核算单位一线,对核算单位的业务有所了解,并尽可能参与核算单位的管理,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长期挂账,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上报,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复后调整,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

第8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国库集中收付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68-02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与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地方财政部门要妥善协调二者关系,积极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于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财经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并存模式是转轨过程中的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的有效监督,实现两种制度优势互补。

一、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实践证明,会计集中核算在以下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

1.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2.加强了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扩大、运作过程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从运作机制上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3.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国库,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在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下,财政部门资金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造成部分资金闲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同时,也存在财政收支不透明、地方和部门利益强化等问题,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等。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国库集中收付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资金清算采取国库单一账户,通过银行的零余额账户与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清算方式进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也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是从收入收缴到预算分配、资金使用计划审批、资金拨付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是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核心内容。具体地说,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同时在银行(商业银行)开设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各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资金额度内使用资金,但支付款项要财政部门来进行,资金都要通过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其他收款人。

国库集中收付的实施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为了保证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积极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妥善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工作。在全国财政国库治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曾经提出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转轨的三点意见:一是改革方向必须坚持,转轨或衔接工作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不能变;二是转轨或衔接的具体方式不能搞“一刀切”,条件比较好或者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过渡措施,可以尝试搞“前店后厂”,既做支付又做核算的方式;三是转轨或衔接工作中有一点需要坚持,就是要将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有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将国库集中收付做起来。

三、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有机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

为顺利实现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的转轨和衔接,可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并存的模式,即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主要内容是:将现在的会计核算中心改造或重新成立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原来的会计核算中心成为它的一个内设机构,并将原会计核算中心的实拨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其具体流程为:财政预算部门负责指标和计划的录入、审核及下达;财政国库部门负责国库资金的调拨及财政总预算账的录入;国库支付中心负责支付申请的录入、审核、支付及打印;核算中心作为国库支付中心的内设机构主要负责预算单位资金财务的管理和记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实现此模式,可保持国库改革的平衡性,运行一段时期后(至少一个会计年度),再根据国库改革的要求,通过弱化会计集中核算职能,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和财务管理等手段,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完全过渡。

总之,利用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支付建立的平台,将两项制度融合,两项业务并存,两个机构合二为一,有利于加快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9篇: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范文

摘 要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财政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这一体制,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行业的规范化,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其中不乏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这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加以改进,最终促进会计集中核算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单位会计 核算 问题 对策探讨

在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我国财政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财务管理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繁荣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系,就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方式的落实,能够有效的促进各行业财政的透明度,防止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可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财务平台,对于提高财政方面的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下文中就针对会计集中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国家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其所实行的制度不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最终造成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财政监督的过程中,并且贯穿于财政收支的始终,在理论上来讲,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弊端,这一过程的落实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决定对财政领域进行改革,重点开展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控制,在运用资金时,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在双重保障的前提下,充分掌握资金的走向,以达到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监督的成本控制到最低,在财务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不乏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这一方式的落实,本文将其进行整理后,进行简单的概述。

首先,财务人员并没有对会计集中核算具有完整的认识,如果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必然存在缺陷。过去的财政支出较为简单,在领导同意并签字的情况下,就能够报销,但是现在的工作中实行了双重的保障制度,不仅需要领导的签字,同时还需要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批,只有这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进行报销。通过该方式的执行,大大提升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力度。但是有些领导并没有对会计中心具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部门,却没有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位,甚至放弃了对其进行管理,最终就会造成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不到位,固有的思想依然没有被取代,不利于财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想将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做到位,应该制定出规范的规章制度并且加以执行,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对资金的支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足之处,因为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存在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为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另外,各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旦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存在松散的现象,就会对预算的执行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主要是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与财政管理所实行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冲突。这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落实是极为不利的。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走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会计信息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时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决策的根本前提,在行政事业单位也是如此,会计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宝贵的贡献。行政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要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却与会计工作中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造成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难以进行具体的落实,如果会计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相分离,最终就会导致单位负责人与财会人员在工作上的脱节,不利于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改进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策略

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近年来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核算方式的重大革新。因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会计的集中核算这一方式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加强了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并规范了会计的行为,还减少了部分单位、挪用资金、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等问题的发生而且对建立公开的透明的财政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起了促进作用。

(一)合理界定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职责

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有: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对核算单位分户建账、集中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对核算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和不合理的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及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的情况,核算中心有权拒绝记账,保证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核算单位的职责有:按照《会计法》要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预算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核算单位自行决定;预算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核算单位,各核算单位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

(二)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

其次,财会人员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财务管理的工作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造成实际工作上的阻碍。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的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就可以更好的落实会计集中核算,避免问题的产生,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提供帮助。为了加强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工作,使新的财会人员尽快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及业务,对于老员工就应该加强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始终将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完成培训后,还要定期进行考核,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财务人员应该组织其继续进行学习,最终确保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收获。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外,相应的管理能力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只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的监督工作才能不受影响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会计职能

对会计核算中心而言,要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笔者认为,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要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加强财政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事中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绩效性。对核算单位而言,应以提高报账员业务技能为重点,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防止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各核算单位报账人员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继续搞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总结,根据会计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财务管理工作。

(四)突出会计核算中心在财政改革中的作用

1.会计集中核算要为非税收入管理提供支持。利用会计集中核算这个保障机制,由会计核算中心相应柜组核销财政收费票据,凭会计核算中心票据核销证明、确定单位的购票行为,使财政票据收费收人真正实现“收入两条线”管理;特别是在非税收人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同属财政管理的体制下,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成本低,效果好。

2.会计集中核算要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营造便利环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的“单一账户、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内部运行机制,已具备了国库集中支付的雏形,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机融合,必将比单一国库集中支付更具科学性。

3.会计集中核算要为政府采购提供保障。按照政府采购目录,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行为,均逃脱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最后把关,在核算政府采购支出时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支出程序。

4.会计集中核算要为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帮助。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所有收入及全部支出均自会计核算中心流入流出,所有会计信息均由会计核算中心生成,从根本上保证了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同时,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下执行,其严肃性得到了真正维护。

(五)强化管理与检查监督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远程报账的工作思路。笔者调查发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而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在认真做好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会计核算中心自身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忽视了其在财务管理中的成绩,只要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逐一解决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就能进一步促进会计工作的落实,使得会计集中核算更加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