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财政与金融论文精选(九篇)

财政与金融论文

第1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单一是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遭遇的“瓶颈”,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各国财税政策大致相同:财政补贴、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固定折旧率、政府采购等。只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财税扶持力度较小,范围较窄,需要加强扶持力度。此外,融资向来是最关键也是令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金融政策实施较为成功的国家—韩国进行分析。

韩国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颇具特色,政策性银行、信用担保、二板市场三位一体,为韩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韩国政府成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另一方面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和技术信用担保基金,为初创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韩国政府还参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NASDAQ市场,专门为知识密集型、创造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融资。目前,以政策性银行、信用担保基金和二板市场为主的韩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正为保证中小企业稳定经营、风险投资、技术开发以及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着广泛的金融支持业务。

我国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各商业银行间接提供贷款,但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有限性。在信用担保基金方面,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受行政干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系列不足,结合韩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笔者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政策性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和再担保一体的多元化担保路径,并设立专项款用于担保机构坏账的代偿,减小担保风险。同时,政府应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在全社会的公开、查询与共享,使中小企业接受公众的监督,诚信经营,从而增加公司的信用值。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够改善,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就搬走了一块“拦路巨石”。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体系的优势与特点

如果说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那么技术创新能力则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命运。如何促进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荷兰就曾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创新券”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印度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较为典型的是其产学研政策,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

众所周知,印度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十分发达,这离不开印度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力鼓励与扶持。印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超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政府非常重视研发投入,科技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还建立了多种风险基金,包括国家风险基金、邦风险基金和私营风险基金,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重要原因是“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促进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大学与产业界的联合,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印度科技部、邦政府、金融机构和依托单位共同建立了科技企业园,推动“产学研”合作。显然,印度政府的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印度的软件业即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第2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村金融;公共财政;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

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中,来自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谢婷婷(2008)等人指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有三种不同的流派:即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崛起而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1.农业融资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且利率应较其它产业更低,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同时低利率政策和农村大量信用合作组织的存在,还可促使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消亡。

2.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有储蓄能力,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低利率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其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因农村资金拥有较高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斯蒂格利茨概括了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失败的七个方面:即对公共物品监控存在问题;贷款外部性问题;金融机构破产的外部性问题市场的缺乏和不完善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竞争性市场的帕累托无效率以及投资者缺乏信息等问题。

总结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大多基于国家层次或是整个产业层次,对国家层次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还较少见,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不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割裂,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特别是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一刀切”的经济发展政策无法使各地区经济均得到最优增长。

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在我国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尚可文教授(2006)指出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应和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形成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相结合,公共选择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纳税人的偏好显示机制,目的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政府理财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财政分配秩序的合理化相结合,在对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全国性的层面,对西部农村公共财政的讨论只是略略提及。由于西部存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其“三农”问题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西部农村构建公共财政制度必需在此特殊前提下进行。

来自重庆大学法学院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丹,高黎(2008)指出:西部农村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格局是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省以下地区间差距扩大。构建与完善我国西部县乡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是科学地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科学划分税种,合理配置政府间财权。建立对农村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呼应和权责对等原则,合理确定基层财政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加大对农村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全面实现西部小康。

三、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

1.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该各司其职,根据各自银行不同的职能,为化解农村融资难真正做点实事。

2.针对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农村供给体制和需求体制两者共同来考虑,建立四位一体供给体制,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需求结构安排公共产品,应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区域、不同范围、不同发展阶段乃至不同季节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开发测量农民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的灵敏工具,使之成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冉冉,张孝岩.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

第3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第4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财政全融学是研究财政金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科。它是在《财政学》与《货币信用学》两门学科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门宏观经济学科。在现代国家中,财政和金融学系密切,有许多内在交叉,它们同是国家筹集和运用社会资金的重要分配手段。将财政金融理论融为一体,建立财政金融学,是提高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的需要。财政金融学的内容,主要有:财政与信用的本质、职能作用及体系范围。财政、信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国家财政收支的形式和内容。财政管理体制和国家预算。各国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流通基本理论。信贷、信托及保险业务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5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2005 年财政部启动了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程, 旨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会计行业发展要求, 通过系统知识学习、专题研究与研讨、强化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员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学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打造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使他们成为我国会计行业的领军人物。

目前, 该工程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建成, 包括企业类、行政事业类、学术类、注册会计师类。

“刚回来, 现在可以采访, 你能坚持住吗? ”电话里吴文军对记者说。

“可以, 我现在去找你。”记者撂下电话, 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3 号公寓直奔6 号公寓。时间是4 月25 日23: 15 分。来到6 号公寓一看, 吴文军的电脑还开着, 正在思索着培训总结。见到记者来, 边忙着招呼边说:“两天后要交了, 还差点没写好。现在接受你的采访, 完了我要继续加班, 今天很可能是个不眠之夜。”切入正题, 采访随即开始。

培训伊始, 吴文军尚在德国学习。为遵守培训纪律, 不至失去得之不易的培训机会, 几经请示, 多方协调, 以求得托付责任, 提前离开。欧洲转机, 历经24 小时颠簸, 如期进入开班课堂, 兴奋盖过一路的疲惫。吴文军也成为全国高级人才培训班( 行政事业单位类) 第一期的班长。

财会通讯: 您对本届高级人才培训班( 行政事业单位类) 怎么认识?

吴文军: 就像王军副部长所说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你们这些人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转变; 发扬用大看小、跳出会计看会计; 学会有进有退、先领后导、在限制中求发展、追求多方共赢的方法论, 我认为培训班的宗旨就是促进我们这些学员由执行者向决策者的角色进行转变, 丰富会计相关领域的知识, 从一种宏观战略角度体验会计。从基本知识的角度来讲, 通过自学可以达到, 但是有了这些培训专家的授课、自由的讨论, 我们就会从其中得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可能就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财会通讯: 您对这个班总体印象如何?

吴文军: 要说印象, 那可真是终生难忘。上午、下午、晚上时间紧凑的让人有点喘不过气。听课、讨论、报告, 堪称是思想的“集中营”, 需要极大地激发潜能。即使严格遵守规程, 但是为求得报告新意, 每天不得不挑灯夜战, 很少有在凌晨一点前歇息。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这样的经历实在很少, 我十分佩服培训班设计者的缜密心思。但这样高强度训练对我们能力提升绝对是有好处的, 我甘心情愿接受挑战。因为这样的机会是稀缺的, 值得珍惜的。另外, 这仅仅是开始, 我们这个班的学员还要走过六年的征程。

财会通讯: 从知识的学习角度来讲, 您现在最亟待补充的知识是什么呢?

吴文军: 从我个人来说, 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会计专业的, 说实话如果现在的培训还是集中在会计方面我还真有点吃不消, 我主要想了解一些比较宏观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知识, 这种知识能够给我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也就是说, 我需要跳出会计这个圈子再次审视会计, 这样可以解决“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是庐山真面目”的困惑。我想这也是很多高级人才的想法, 也是从执行者到管理者和规则制定者转变的基点。财会通讯: 您觉得哪些课对您的启发比较大?

吴文军: 我们这次参加学习的学员来自各个部门,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都有自己的成绩, 藉此机会我们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形成一些令人振奋的思想火花。萧伯纳说,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互相交换, 我们各自就有两个甚至多个思想。这句话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视角新奇独特, 不时跳跃着思想的闪光, 弥补了各自知识经验的不足和思维、思路的缺陷, 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每每有一种如饮醇浆的感觉。这是人生一笔可遇而不可求的巨大财富。

另外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很紧, 学员都比较辛苦, 经常夜里两三点还在忙活作业, 或者写总结。可见这些课程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说, 关于博弈论的问题, 这是一门深刻的管理辩证思维, 在我上学时候我接触的博弈论知识基本上是琐碎而不成体系的, 而近些年来博弈论取得了很大发展, 好几次诺贝尔管理学奖都授予了有关博弈论方面的研究, 国内也开始非常重视博弈论的研究, 有很多观点和意见。在这次培训中, 专家简明扼要的讲述, 并且运用博弈论来分析现实中一些普通的事情, 却得出另一种“不合常理”但是却又是一番道理的结论, 一方面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 一方面使我更能多角度的了解情况, 这也是在现实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因此, 我对博弈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觉得我的收获会很大。

周振鹤教授、骆玉民教授关于“ 晚明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汇”和“魏晋文人的风度与人生观”的讲座, 将我们引入了相对陌生的、但又引人入胜的文化和艺术殿堂, 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艺术素养, 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和人生境界。这些知识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较高的层次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为我们走向领军提供了厚实的铺垫。

学习不一定是非要学到某一个公式, 某一种先进的知识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学到一种方法。不要说其他学科的知识, 就算是财务会计这方面的知识, 就永远也学不完, 所以没有必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 而是要学会某种研究深入的方法, 也就是“授人与渔”, 这才是我想得到的。

财会通讯: 您认为这个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成功标志是什么?

吴文军: 我们的背后, 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提高执政能力,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是我们这些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百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财经管理的中坚力量, 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所以, 在会计领军人才工程的建设中, 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的建设意义重大, 我们更感责任重大!

提升能力, 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靠一时的热情和运气是无法实现的, 空想更是难堪领军使命。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精心的准备, 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准备, 而且需要健康的身体准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技术准备。

因此我认为, 行政事业班领军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应当是: 我们的单位、我们的部门、我们的系统, 因为有了我们而提高了管理

水平, 改进了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并逐步展示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吴文军在挂任贵州省财政厅厅长助理期间, 应邀到省直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地市州作了21 场专题报告;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受到有关领导好评; 针对当前财政工作的一些热点问题, 积极参与调查研究, 走访9 个市( 州、地) 的42 个县(市、区), 搜集相关材料,撰写了《关于贵州省省级财政收入特征的研究报告》、《关于县乡财政问题的调查及思考》、《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侧记》、《关于贵州省基层财政状况及财政改革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努力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透过税收结构看经济发展》、《把握特点稳步推进财源建设》等报告和文章, 供部、省、厅领导决策参考。

财会通讯: 您在贵州挂职锻炼的时候曾经深入调研, 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意见。在清理经济鉴证中介机构办公室工作的过程中也写了几篇关于鉴证中介机构的调研报告。您对调研是否情有独钟?

吴文军: 可以这么说吧, 我这个人闲不住。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入现实中调查, 得出自己的结论。一方面使自己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为其他使用者提供一点参考。而且这些调研都充分运用了当时的有利因素, 能够深入地展开,结果也就比较贴近实际, 反映现实。

其实, 调研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法, 它可以让你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内对某一行业了如指掌, 并能够迅速地采取措施。但是,说实话, 调研是一个苦差事, 需要大量的收集第一手资料, 那么就需要去很多地方, 和很多人交谈, 这样才能客观实际。当时在贵州写出的几篇调研报告, 我就跑遍了大半个贵州, 因为贵州是高原地区, 路很难走, 确实很艰苦。但是看着自己的报告得到领导的重视我还是很欣慰的, 毕竟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财会通讯: 最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您关于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的文章, 当时怎么想起写这个?

吴文军: 我老家湖北红安是有名的将军县, 但是也是一个贫穷的地区, 因为父母不习惯城市的生活, 所以每一到年节我都要回去。回去了, 肯定不能闲着啊。在财政部金融司工作, 肯定要把工作融入生活, 这样也符合我的个性。而且年前, 金人庆部长教导我们,解决农民的问题要带着感情去办。作为政策的思考者和拟订者, 如果没有忧国忧民的心态, 深入基层, 掌握第一手情况, 再高的理论水平, 也可能只是高谈阔论、隔靴搔痒, 而于事无补的。

财会通讯: 是啊, 不能拍着脑袋瞎说啊。还有您对调研是情有独钟的!

吴文军: 确实, 现在很多人缺乏这种深入基层的精神。当时我是与我们红安县财政局金融股刘股长一起去的, 基本上跑遍了整个县。包括种粮大户太平桥镇农民汪家福, 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有关领导, 七里坪镇的生猪养殖户罗新全等等。当时觉得农村在金融服务上实在是欠缺。就像老刘说的“在我们这种穷山区, 农村金融前几年简直就是被边缘化了”。

财会通讯: 现在国家的很多政策都在向农村倾斜, 财政拨款支农力度也比较大, 最近农村的村镇银行也开始兴办了, 对农村金融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吴文军: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全方位给予农业支持和扶持, 需要税收、财政补贴和各种配套政策, 也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协调和配套发展。前些年农村金融发展不太健康, 拖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后腿。为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滞后、服务不足的问题。没有金融业的支持, 农村改革的创意再好也不会长久!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无论是现在的金融业还是即将新办的金融机构, 是为改革而改革, 还是为农民需要而改革,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 农民举手不举手是最好的检验。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时刻, 为农民打理好他们的辛苦钱, 需要更多改革的思路,更多勇于创新的勇气, 更加深入实际的作风。

从1999 年开始吴文军就承担重大课题研究: 1999 年承担部级课题《规范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管理研究》; 2001 年承担部级课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研究》; 2002 年承担部级课题《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和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3 年承担省级课题《从税收结构看经济发展――关于贵州省税源结构的调查分析报告》; 2005 年承担部级立法项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财会通讯: 2005 年您承担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起草, 这个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了?

吴文军: 这个项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当初算是主力牵头。耗费了很长时间, 这里面凝聚着我的很多理念, 因为时间比较长,没有及时作系统的文字梳理, 但是从头到尾我都参加。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有感慨。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完的, 我目前就要给某地财政系统的同志们讲授如何在财务上监管现代的金融机构。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不仅理顺了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体制, 而且强调了财务风险管理, 使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从行政审批模式转变为引导金融企业自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 强化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这一规则的出台, 在财政系统、金融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财会通讯: 那您就给大家谈谈这个《规则》的起草过程吧!

吴文军: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2005 年6 月全国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后期, 各个部门在相互提意见, 很多意见集中反映到财政部金融司――1992 年制定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 现在已经13 年了, 中国的金融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应该改一改了。于是财政部就组成专题小组, 形成讨论稿初稿, 并在9 月将讨论稿印发各地及部分金融企业征求意见。然后再根据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 形成草案, 报部务会审议。2006 年9 月29 日, 财政部党组会议讨论通过《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草案) 》。10 月, 征求部内司局、国家税务总局意见, 完善草案。11 月, 召开座谈会, 起草规则实施指南。12 月7 日, 财政部第42 号部长令。这个规则开始叫《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通则》, 但是经过多方讨论认为“通则”不适合, 而改为“规则”, 这样一方面层次有所提高, 而且通用性比较强。另一方面, 财政部对金融企业本身就具有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 为什么要单独强调“管理”呢, 于是就最终改为《金融企业财务规则》。

财会通讯: 看来这份《规则》的提出、制定过程还是十分漫长和艰辛的。那么这个新的《规则》有什么特点呢?

吴文军: 简单的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离财政部门社会事务管理者与资产管理者的职能; 减少财政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界定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的内涵; 丰富并强调了财务风险管理;

改革了财务分配制度; 提升了财务制度的层次; 明确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财政专员办的财务监管职责; 理顺了信用社类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

财会通讯:《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与原来实行的财务制度有哪些区别呢?

吴文军: 主要是废止了以前财务制度的一些条款、保留了一部分原来财务制度的条款、增加一些适应现代金融行业情况的条款。具体来讲:

( 一) 废止的具体规定。净残值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3%至5%确定; 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 代办储蓄手续费按代办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的1.2%之内控制使用; 业务宣传费限额: 银行为2‰, 保险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为5‰; 保险企业支付防灾费的标准; 手续费支付总额最高不得突破实收保费的8%; 佣金最高支付总额不得突破缴费期内实收保费的5%; 业务招待费在限额内掌握使用; 职工福利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应提取税后利润5%的法定公益金。

( 二) 保留的具体规定。在企业的资本金中, 银行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30%( 《规则》为40%) , 保险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所占的比重最高不得超过50%。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工会经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计提, 拨交工会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 新《规则》为2.5%) 计提, 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开支。

( 三) 新增的具体规定。第三条――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 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第九条――金融企业应建立健全包括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规范有效资本补充机制: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保险业, 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小于100%。证券业, 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8%, 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 第四十四条――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净资本负债率未达到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标准的, 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第五十八条――金融企业报送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财会通讯: 还有和此《规则》相配套的规定与行动吗?

吴文军: 当然有。财政部将《规则》实施指南和解读, 还将以《规则》为依据, 在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财务风险评价和控制、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等方面, 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 检查金融企业执行《规则》情况, 省级财政部门也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夜已深, 记者抬表一看, 已经凌晨时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园一片静谧, 但是记者向6 号公寓楼回首望去, 很多房间灯光依然……

人物简历:

吴文军, 现任财政部金融司副处长, 高级会计师。

1987.9―1991.7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工业会计专业学习

1994.9―1997.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9―2001.12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攻读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2.9―2005.12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资本市场问题

1991.7―1994.9 武汉钢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

1997.7―2005.3 财政部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工作。其间, 1999 年10 月至2003 年10 月在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2003 年10 月―2004 年10 月挂任贵州省财政厅厅长助理

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

1、1996 年:《对武钢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查及思考》获财政部高教系统“社会实践与我”征文三等奖;

2、1997 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成本补偿》入选华中理工大学年度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

第6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理论

一、金融危机的发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经济的周期有繁荣、萧条,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世界经济进入寒冬,经济学家们开始重视和正视主流财务理论所忽视的另一面,即非经常状况下(危机状态)的经济。李心合教授指出,繁荣期的经济为阳态经济,萧条期的经济为阴态经济,阳态经济以GDP增长、总需求增加、资产价格上升、利率正常或上升等为特征,而阴态经济则以GDP停滞甚至倒退、总需求减少、资产价格下跌、利率不断降低等为特征。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和凯恩斯学派等,都是以阳态经济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忽视了经济周期从阳态向阴态的转化。本人认为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是阴态经济的一种。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明显是常态经济下的理论,因此发生危机时,它必然不能够解释发生的经济现象。

(一)金融危机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经济学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这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假设。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市场远非有效,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资产的信息都会及时地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个体都不可能在有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回报。但金融危机发生时,明显的资产价格偏离价值,且无法获得纠正,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因此受到巨大的挑战。另外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全是理性的,如在证券市场上,市场的变化有时仅仅是因为投资者个人的好恶、心理感受、喜怒哀乐等理性之外的行为造成的。市场上的“蝴蝶效应”,投资者的“动物精神(Animal Sprit)”,“群体极端行为(Group pol ization)”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心理原因。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在理论上证明,即便投资机构或投资者察觉到了市场上有非理性的上涨,但在一段时间内,理性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还是跟风追涨,并试图在别人之前卖出。最终个体投资者的非理导致集体的,甚至整个证券市场上的非理。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这种非理得到强化,致使投资者无法按照理性人的方式做出现行财务理论所假设的最优行为模式。因此“理性”假设将被颠覆。

(二)金融危机对以可持续发展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的冲击。经济发展平稳期、高涨期,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古典理论从来都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但发生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明显的这一基本前提受到了冲击,建立在该理论假设上的其他理论亦受到冲击。

1.财务管理目标理论。通常情况下,即经济平稳期,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发展。具体可以定义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这是西方财务管理学的观点,我国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也基本贯彻这一观点。但当发生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企业不再是持续经营的,此时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风险最小化、杠杆最小化、负债最小化。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就在于该公司没有制定好自己的目标,金融危机中依然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它破产的内在原因(刘胜强、卢凯等,2009),笔者认为也是主要原因,所以说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相应变化,否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可估量。

2.财务要素的顺序。主流财务学认为财务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由于主流的财务管理学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所以财务要素顺序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李心合(2010)认为财务要素应该设置为资产、权益、利润和现金流转,而且这四项要素也是和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决策及营运资金决策相对应的。从财务要素的设置上,不管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其顺序都是遵循先投资后融资,这跟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企业只有投资(直接的和间接的)才能创造价值,融资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会使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偿债压力加大,此时生存都成了问题,何谈发展,所以该背景下,只能先想办法融资保证企业生存。

3.融资理论。

(1)融资渠道方式。对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融资的渠道和融资的方式。渠道主要有两大类: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和留存收益等。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企业生产经营业绩下滑,外部市场萎缩,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市场融资都很困难,此时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比如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向奉行自由市场理论的美国政府也伸出援助之手,推出史无前例的7 000亿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而通用汽车公司在危机中也是很快转变融资结构,考虑接受政府资金。我国是明显的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的力量不容忽视,这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相矛盾。此时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理论在我国就不再适合。

(2)融资顺序理论。主流财务学中,融资优序为:先内后外,先债后股。因为内源的留存收益融资没有融资费用(手续费、谈判费等),因而比外部融资成本低;债务融资由于利息费用在税前扣除,通常比股票的融资成本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经营萎缩,市场业绩下滑,经营活动现金短缺,此时内源融资已经不可能;而对外来说,本来债务危机已经很严重,资产负债率很高,所以不可能先债后股。

(3)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David Durand)提出的,它是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有无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的理论。戴维・杜兰德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净收益法、营业净利法和传统折衷法建立的。1958年,米勒(M.Miller)和莫迪格莱尼(F.Modigliani)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后人在此基础上,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所得税、财务危机、破产成本、成本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但无论资本结构理论怎样发展,MM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始终没被放宽,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金融危机将颠覆“理性人”假设,同样会颠覆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资本结构理论。

4.投资理论。(1)对投资品种的选择。一般来说经济常态(繁荣)时,投资品种较多,股票、基金、债券、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均可以,当经济出现异常(金融危机)时,有些投资会受到限制,此时投资品种往往较少。(2)投资行为。危机对投资者行为也会产生影响。郑晓峰(银河证券的注册分析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散户、大户都是一种牛市心态,认为股市回调就是买入建仓的机会,宁可被套牢,也不愿意错过。但在金融危机来临后,大家发现,每次回调之后还有回调,“地板价”之下还有“地下室”,行为变得谨慎,少了盲目,而且也逐渐开始关心市场了。所以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萧条)会让人的投资行为变得谨慎。企业不会很轻易投资,宁可持有现金(虽然现金的回报率是最低的)。

5.股利理论。股利分配有两大理论:股利政策无关论、股利政策相关论。股利政策相关论具体包括:一鸟在手理论、差别税收理论、股利分配信号传递理论。股利相关论下具体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从股利政策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仅仅适用于常态经济状况下,因为只有在经常的经营环境下,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才可能根据自己投融资的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根据资本结构的需要决定资金留存多少,多少可以发放。当发生金融危机时,企业现金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足,资不抵债。降低资产负债率,应付偿债压力,努力保命才是企业当务之急。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先前的股利政策理论全部都要修正,否则不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等八个基础假设上由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模型,用于对市场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某项风险资产,比如某股票或者债券的必要报酬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回答了为补偿风险,投资者应当获得多大报酬的问题。发生金融危机时,这些假设成立的条件严重不足,另外金融危机导致的顺周期效应,资产的价格可能远远低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数值。另外高风险高收益也是只适应常态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部分投资者会规避风险,采取保守的态度,此时资产的价格与按照资本资产定价规律计算的结果相差很大。

(四)报表的顺序。三张主要财务报表的顺序通常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个顺序让人觉得现金流量表是最不重要的,它仅仅是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表的补充。我们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高低时是看利润,重视的也是利润,然后才关注利润之外的现金是多少,与利润的差别是多少。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此时利润对企业的评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现金流才是血液,才是维持企业生存最可靠的保障。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现代财务学诞生的标志是1958年美国米勒教授和莫格迪莱尼教授关于资本结构无关论的研究论文。但西方的财务学是否能指导我国的财务管理实务,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金融危机的发生把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面对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完善理论,才能应付当前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修正基础性假设。首先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嵌入人的非经济性,即嵌入利他主义。市场并非有效,人也并非总是理性的,所以不能把财务管理的其他延伸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与理性人假设之上,这会限制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应该参照以人为本的“非理性”前提,变理性假设为有限理性,同时挖掘金融市场的创造性,以合理构建财务管理的其他理论,完成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财务理论的超越。

(二)确定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李心合(2009)指出阴态财务学中,企业的行为目标应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应从以投资为中心转向以筹资(偿债或去杠杆化)为中心,企业应更关注下列财务行为:偿债,降低财务杠杆;调整投资计划,压缩投资规模;抛售资产或资产重组;紧缩开支,现金为王等。因此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结合当时经济的实际情况,环境变化了,企业的理财目标也要发生变化。笔者赞成李教授的提法:负债最小化或者降低杠杆应该是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财务决策重新排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目标是负债最小化,相应的财务决策应该是先融资后投资。李心合教授指出基于危机情境的阴态财务学不是更多的关注投资问题,而是以筹资(偿债或去杠杆化)为中心。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下,企业也不应忽视投资活动,因为危机恰恰可以是一个进行低成本扩张的良机。但笔者认为这是在保证企业没有财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不能轻易进行没有任何把握的投资活动。

(四)修正融资优序理论、投资理论与股利理论。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并不适合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经济状况,金融危机发生时,没有办法顾忌各种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在企业经营不善、频频财务告急的情况下,政府的救急是首要考虑的,所以融资顺序应该是先外(主要是政府)后内,先股后债。投资的非理在金融危机时期越发强烈,因此也不能用常态经济的投资理论指导危机时期的投资,危机时期要增加投资的信心,尽可能抑制投资者恐慌。祝继高、王春飞(2013)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但是,不同股权结构公司存在明显的不同,非流通股比率高的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市场反应要显著小于非流通股比率低的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可能降低股利的支付;相反,非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更有可能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满足非流通股股东对于现金的需求。这给我们新的启示,对于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在危机时期可以分别制订股利理论。可能情况下,附加一定的法律措施对股利理论、是否发放股利进行一定的约束,使财务理论由数理主义向制度主义过渡。

(五)套利定价理论取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危机时期,遵循的不再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理念,规避风险成了投资者共同的目标。此时套利活动正是迎合了投资者这一心理,既可以套取利益又不增加风险,与投资者的目标一致。因此继续完善套利定价理论,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危机时期的理财活动。

(六)报表按照重要性重新安排。危机时期,现金比利润更重要。企业要经营下去,要偿债用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因此报表的顺序应该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此时利润表作为补偿报表就可以了。

任何社会的经济大部分时间是常态发展,但出现经济波动(危机)也是常有的,纵观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事件经常发生。频繁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原先常态环境下财务理论的诸多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为经济常态时期准备一套财务管理决策理论。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以数理为基础的财务学理论缺乏制度的因素,虽然看似精确,却不够灵活。因此必须重新构建适应危机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为了使财务理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时可以适当嵌入一些法律约束,从而指导非常时期的财务管理活动。S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王佩.金融危机对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的挑战与反思[J].会计论坛,2009,(2).

2.刘胜强,卢凯.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12).

3.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10,(7).

4.高汉祥,万.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财务理论促进经济繁荣――“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6).

5.李心合.制度财务学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2.

6.祝继高,王春飞.金融危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3,(2).

作者简介:

第7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财政与金融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财政与金融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我国财政和金融政策务必要保证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优化现有的社会生产力,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财政与金融对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下面将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对策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财政与金融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指体制化的财政措施,实现国家财政职能。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依据某个阶段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指导财政分配活动,以及平衡各级财政分配关系的准则性政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货币、利率和汇率水平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财政与金融政策体系的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分别包含各自的庞大的体系。财政政策分为七个政策内容,包含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以及补贴和出口政策。金融政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对策

(一) 转变发展理念,确立清晰的指导思想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只是在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当前,促进经济发展务必要将财政金融政策作为出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步伐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社会。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人们群众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应该将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有效结合,具体表现为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尽可能大的加大财政投入,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是良好的,保证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得社会群众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要优先考虑到政府的财政金融的供给能力,做到量力而为,保证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适应当地政府的实际财政金融能力。

(二)增强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优化和壮大财政金融基础

财政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首要是要改变以往单纯的依靠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体制调节和政策指引等财政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的产业转变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价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财政和金融政策要注意渐渐的推出具有一般竞争性的产业,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还需要考虑重点扶持国家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中大力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以及金融保险等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对农业产业化生产进行重点扶持,将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组织有效结合,保证优势农产品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逐步形成优势产业经济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三)财政与金融政策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通过有效的财政与金融政策也难以调整到平衡状态。所以,社会事业的发展对需要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但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段,政府的财力投入是有一定限制的。财政金融支持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着力点的寻找。通过财政金融政策例如,税费优惠,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的运用,积极有效的促进我国非农业产业较快发展,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我国就业市场,保证一定的就业能力。充分有效的发挥财政职能,完善管理体制以及各项社会保证制度,加大社会保证的覆盖率。严格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保证财政金融支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效控制不同层次的人们收入差异的合理性。调整财政金融支出结构,增强财政金融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保证社会公共事业积极有效的发展。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财政与金融对策的有效实施,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与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国家产业机构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相信有效的利用国家财政与金融政策一定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最终使得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看文献:

[1]陈国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6(8).

[2]王京芳,杨艳,李振林.财政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的对策研究[J].西安,2009(2).

第8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第9篇:财政与金融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 资金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的难点问题之一,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对于农业占较大比重、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来说,三农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经济理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首要条件是需要持续性的资本投入。实证研究也表明,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资金投入从宏观角度可以分为财政投入和金融投入。下面主要从这两方面对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正效应关系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Aschauer对1949-1985年美国政府支出方面的研究得出,政府支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Easterly,Rebelo通过对28个国家1970-1988年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后得出,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杨子晖发现,尽管我国政府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参数值有所下降,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仍然相对不足,政府支出的增加仍有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郭杰通过经验分析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欧阳志刚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我国1980-2002年的数据研究得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个别年份有负的影响,但总体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树才、孙长清对 1999-2008 年中国31个省份的分析表明,我国这些年来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述研究都集中于政府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那么,对金融资金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大家是否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呢?King和Levine发现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先导因素。韩廷春(2001)利用全国的数据并使用了较为复杂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艾洪德等选取1980-2002年我国东、中、西部有关数据,金融发展和相应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就全国和东部来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闫丽瑞、田祥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小。王璐的分析表明,甘肃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在短期这种关系不存在。王虎和范从来、贾立和王红明的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资金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主要强调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而对于诸如甘肃省这样欠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尤其是农业具有脆弱性、高风险性,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市场失灵,同时影响着国计民生,外部性较强。因此,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既需要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支持,又需要政府的投入,我国实践中也是如此操作的。试问哪种资金的使用效益更高,是政府还是市场更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对于甘肃省这种农业落后、很多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省份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否仅仅依赖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对此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且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二、农村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一)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甘肃省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手段。然而,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甘肃省主要通过财政农业支出、金融机构贷款、农业保险等形式增加农村资金投入。为考察甘肃省不同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考虑到甘肃省农村证券市场几乎空白的事实,本文选取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FAE)作为政府投入指标,选取甘肃省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FEL)、金融机构农业贷款(FAL)、农业保险保费收入(AI)作为金融(市场化资金)投入指标,把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RNI)作为因变量,样本期间为1987-2012年,所有数据来自《甘肃年鉴》及《甘肃金融年鉴》。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LN(RNI)=-1.72+0.18*LN(FAE)+0.04*LN(FAL)+0.48*LN(FEL)+0.008*LN(AI)

t (-12.56) (7.46) (1.19) (16.78) (1.65)

R2=0.9957 ,R2=0.9949;F=1216.522(P=0), DW=1.8341

由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资金投入与农民收入线性关系特别显著,说明农村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来看,不同的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的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农民收入增加0.48%;其次是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1%的财政农业支出,农民收入增长0.18%。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这两项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其原因可能是甘肃省农业总体较为脆弱,农业投入产出比较低,单纯靠给农民贷款和农民投保不足以增加农民收入。要想增加农民收入,或者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或者政府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耕种条件和环境。

(二)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农业产出的高低直接标志着农业发展的快慢。为反映不同资金投入的农业产出效应,本文建立以农业总产值(FGOV)为因变量,财政农业支出(FAE)、金融机构农业贷款(FAL)、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FEL)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此处没有把农业保险纳入解释变量,是鉴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业产出并无直接的关系,它只与灾后获得的赔偿金有关。借助EViews7.0,结果如下:

LN(FGOV)=5.21+0.3*LN(FAE)- 0.09*LN(FAL)+0.59*LN(FEL)

t (19.62) (6.29) (-1.22) (10.51)

R2=0.9853,R2=0.9833;F=492.76(P=0), DW=2.142

由上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村资金投入和农业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甘肃省乡镇企业贷款对甘肃省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乡镇企业贷款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增长0.59%。其次是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3%。

(三)资金投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当前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发展步伐缓慢,农村生产总值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有限。研究不同资金投入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农村GDP由农业生产总值,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和乡镇企业生产总值构成。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农业生产总值和乡镇企业生产总值之和代表农村GDP。为了反应不同资金投入结构对农村经济影响,这里拟选取甘肃省农村生产总值( GDP)为因变量,选取甘肃省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FEL)、金融机构农业贷款(FAL)、农业保险保费收入(AI)作为自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N(GDP)=6.06+0.28*LN(FAE)-0.04*LN(FAL)+0.49*LN(FEL)+0.006*LN(AI)

t (26.96) (12.46) (-1.03) (16.08) (0.75)

R2=0.9914 ,R2=0.9898;F=604.6393(P=0), DW=1.8285

从以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村资金结构的投入显著的影响着农村经济,拟合度达到99.14%,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保费收入t检验不显著,所以它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影响。而乡镇企业贷款对甘肃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大,乡镇企业贷款每增加1%,农村GDP将增加0.49%。其次是财政农业支出。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1%,农村GDP将增加0.28%。可以看出,这个结果与资金投入机构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结果相似,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产出占农村GDP比例较高。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1987-2012年期间甘肃省农村资金投入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来看,资金投入对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无论是金融支持,还是财政投入,都促进了甘肃省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对而言,金融资金比财政资金对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影响更大,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的产出效应和增收效应都大于财政农业支出。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0.48%,农业总产值将增长0.59%;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长0.18%,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3%。

并非所有的金融支持都能促进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对甘肃省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中,农业产出占农村GDP比例较高。

(二)对策建议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金融支持,也需要财政投入。因此,甘肃需从金融机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多个视角,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1、优化农村信贷结构,加大对农村乡镇企业的信贷力度

鉴于甘肃省相当一部分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特点,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造血”而不是“输血”领域,所以要优化农村信贷结构,改善农村金融模式。首先,政府在扶持大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重视扶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薄弱环节。对于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给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等。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增加“三农”信贷投入,加强对“三农”金融服务,以改善部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状况。最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严控“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的规模和力度,使农村信贷结构越来越完善。

2、增加对甘肃省农业的政府投入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其在一国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即使是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相对较高。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农业部门发展落后等原因使得地方政府不太愿意增加农业投入,所以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甘肃省1987年这一比例为2.8%,2012年达到11.5%,和甘肃省农业省份的特征很不相称。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这一比例都达到了25%以上,以色列、日本等国家该比率更是高达45%到95%,即便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也达到10%[15]。因此,甘肃省政府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的比重,把农业产出效益归还到农业建设当中去,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3、加强政府、金融互动合作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金融资金,也需要财政投入。为最大限度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而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金融的市场筛选作用,如政府与金融机构成立农业发展基金,政府财政投入做劣后资金,金融机构出优先资金,增加农业信贷。

4、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育和金融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因此,基层央行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其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使得其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利率定价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5、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二手车市场”的弊端,降低借贷成本,进而促进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然而,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牵扯面较大的工程,涉及的单位较多,需要有一个机构专门牵头来做。本文认为,应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建立信用评价制度,推进农村征信系统的建设。同时,拓宽对信用评级结果的运用领域,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结果的综合效应,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降低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实现金融机构和优质客户的双赢格局。

参考文献:

[1]张静.经济增长影响要素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4):18-20

[2]Aschauer,D.A.,Is Public Expenditure Pruductiv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3,No.2(1989),app,177-200

[3]Easterly,W.and S.Rebelo,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No.3(1993),app,417-458

[4]杨子晖.政府规模、政府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77-92

[5]郭杰.政府支出对GDP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3,48-51

[6]欧阳志刚.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5-10

[7]马树才,孙长清.我国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100-103

[8]Alessandra Dal Colle. Finance-growth Nexus: Does Causality withst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Cointegrated VAR[J]. Empirical Economics,2011,41(1):127-154.

[9]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31-40

[10]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11]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J].宏观经济研究,2012,(7):99-105

[12]王璐.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 .甘肃金融,2012,(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