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

第1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学科逐渐得以重视并引领和指导着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行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后,中国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规划。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在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机制、模式、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受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创业教育学科化程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创业教育研究的瓶颈问题,因此,有必要的从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教育主体上重新认识和发展,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新的发扬,无论是对大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创业教育和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对于图书馆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拓展与发挥,是对服务内容的新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服务措施

(一)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素质是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检索技术等获取各种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及时加工、整理、筛选、下载,以适应21世纪信息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加快数据库和网络化建设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使他们更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以后的创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可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案例或从现实中寻找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如在讲述“创业方向”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讲一下熟悉的企业家创业的案例,根据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创业应明确的方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推荐书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为了配合创业教育,将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图书进行精心筛选,做成专题书目或是导读书架推荐给大学生,使之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创业教育的意识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并贯穿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高校图书馆应将创业教育导读活动融入到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保证阅读指导的有效性,从而为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组建师资库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师资队伍都是该项教育运行发展的“引擎”,创业教育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也不长,各国高校开设创业管理专业的数量有限,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数量匮乏,图书馆利用其信息资源丰富以及收集信息的优势,组建有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库。比如针对学生创办企业的行为,如何进行引导和扶持,就涉及到学校各方面资源配置和关系的协调。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成立专门机构,成立由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组建的创业专家志愿团,以学术性导师为基础,实践性导师为主体,建立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专家,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大学生优秀创业代表、社会创业典型以及风险投资顾问的数据库,目的就是能使决策者和大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前沿信息,从而为创业教育提供指导。

(四)提供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能为创业者提供前沿信息,同时也能创业教育提供空间。图书馆的创业教育共享空间,配备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能够一站式的资源检索、数据处理、格式转换、文献打包、资料打印装订等系列服务。创业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各种办公和学习软件,开展个人或集体学习和研究,或是从事创业的准备工作等等。比如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竞赛,要经过项目选择、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参与“小企业创业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通过在图使馆获取的丰富信息资源,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

(五)开展真人图书馆的服务

近年图书馆引进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LivingLibrary是将具有一定特长或特定经验的“人”作为“图书”,通过读者与“真人书”的面对面的交流过程,实现借阅、传递知识的目的。比如,运用创业情景模拟法、沙盘演练法,围绕某个创业课题,从创业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书,将创业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创业活动,学生在“企业”的创业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从中学习和运用创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为配合创业教育,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专题报告,真人图书馆使大学生在同创业成功的人士的交谈中了解创业的详细内容,从而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创业人员,了解创业的过程和艰辛。

三、高校图书馆工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新延伸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要支持教学科研,而且要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支持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信息网络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信息环境保障,进一步更新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

(二)探索改善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整个大学生创业辅导工作的基础,涉及到教学、师资、实践培训等各个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可以解决大学创业教育举办主题单一、课程内容呆板、教学方式非常态化等问题,也是改善大学创业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图书馆的参与,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融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途径。

(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

第2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48-02

科教兴国,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最根本的还是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兴国,因此素质教育是兴国之根本。目前大学教育以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展开深化,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时代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5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偏重知识传授,重理轻文等弱点,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较弱、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有识之士、教育家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已很难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势,也难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伴随而来的日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要。因此,调整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向更注重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方法和体制转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才能更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同时必须遵循人才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则是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受被固化和强化了的前苏联的模式的影响,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加上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使普通高教特别是高等本科教育带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特征。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导致了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缺陷。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被提到了整个高教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

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人才要求所需。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节奏变化快,竞争激烈,各国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焦点则集中在人才质量方面。在这样的社会里,专业的概念有所淡化,人门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专业外,应变能力与基本素质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变化要有较强的适应力。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由单一性的专才教育变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智能结构,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他所具有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既能通过馆藏文献信息帮助大学生提高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能通过学生利用图书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专业面过窄的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高教改革推行文化素质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在藏书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一定优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决定了他可能提供的教育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育。长期以来遵循“藏书建设服从于图书馆工作任务”的概念, 使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一个人的良好文化素质必须以大量的文化知识为背景,知识是素质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从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到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以及现达的科学技术。因此,可以说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之一,其优美的读书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的馆藏图书,对同学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提高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在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为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把中国的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哲学修养、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社会活动等有计划的指导和无形的熏陶,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1.应加强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建设与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的需求,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已越来越高了。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应包括:爱书,爱读者,爱同行和爱图书馆。爱书就是懂得书,了解书的价值,知道怎样保护书,懂得怎样使书发挥最大的作用;爱读者就是了解读者的需求,理解读者的心情,帮助读者获得所需的书刊和其他信息,帮助读者提高使用图书馆的技能技巧与方法;爱同行就是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真正做到每本书都有读者,每位读者都能得到所需的书。能做到以上几点也就是爱图书馆。只有具备了以上良好的职业素质,图书馆员才能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高质良的全面优质的服务。因为,读者工作水平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书价上涨、经费紧张的今天,图书馆应高度关注高校改革的新动态,配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合理地分配经费,增加投入,适当引进由铁道部所属的西南交大、北方交大等五所高校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该丛书包括一部分人文社科选修的教材,还有一批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辅导书。他涵盖面较广,诸如:文学、音乐、美术、历史、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工程美学等,他不仅范围广,而且角度独特,尤其经过文化科学的相互渗透,在学科上有开拓性,并尽可能的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既满足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又丰富了大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需求。因材施教图书馆要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多类型多载体文献资料,调整收藏范围,收藏重点,用丰富优质、高品位、高素质的文献来合理构建馆藏文献资源,以满足读者对各类型文献的需求。因为藏书质量,藏书结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发挥。

3.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举办学术报告、科学知识讲座、新书介绍、学生论文报告会等,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活知识,密切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其他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积累、思考、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兴趣,读书动力,从而达到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认真做好读者导读工作。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的。图书馆员应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努力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导向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读书热点、焦点,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格调高雅,质量上乘,可读性、趣味性强的好作品,同时,认真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了解其所需文献,有针对性地搜集各类型各学科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分门别类组织成导读目录、导读书系等导向性参考资料,即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又使读者服务提高了一个层次。

第3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1.1图书馆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

1.1.1宣传方式要多样化

图书馆要成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战场,首先要吸引读者,让读者都喜欢图书馆,愿意到图书馆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读者了解图书馆里的信息资源,利用图书馆能得到什么帮助。宣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方式要多样化,力求覆盖面广。例如新生入馆教育,我们可以采用录像片的方式进行,即直观、形象,系统,也让读者容易接受。图书馆还可以使用流动宣传板,放置于比较醒目或学生比较集中的位置,比如电梯口、自习室等,让学生在等电梯时、学习间歇时,随时可以看到,甚至可以让宣传板走出图书馆,扩大宣传范围,校园网和图书馆网页更是绝佳的宣传板。宣传板的内容可以是文献知识介绍、本馆使用方法,也可以是馆藏精品、新书通报、活动通知等等,内容应该经常变换,这样既能给人新鲜感,又能多传播信息和知识。举办讲座、培训、读者俱乐部等活动也不失为好的宣传方法。

1.1.2鼓励学生参与共建

由于资金问题,图书馆的文献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有些时候读者需要的东西在图书馆遍寻不获,只能失望而归。大多数读者认为图书馆有什么我就用什么,而不是我需要什么图书馆藏什么,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与图书馆隔离开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因为在某些学科建设上,读学生比图书馆员更专业,他们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清楚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比较重要,由学生参加选划书目,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既能更好地丰富馆藏,又能让学生有满足感,从而亲近图书馆。

1.2图书馆员与教师的合作

虽然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图书馆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由于人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只依靠图书馆员对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还远远不够。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寻求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专业教师合作,两者的力量联合起来实施团队教学。合作教学既能使学生随时获得信息资源的支持,又可有针对性地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所提高,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还由于广大教师的参与,将信息素养教育的覆盖面扩大到全校范围。

1.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

1.3.1学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应有以下几部分构成:较高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员作为信息资源的导航员,必须有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精深的信息加工能力,完善的信息服务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信息需求与查寻,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信息道德,完成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唤起学生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使学生感到图书馆的确是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好地方,成为终身学习者。

1.3.2抓好图书馆员培训工作

目前中学图书馆员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所学专业更是多种多样。培训工作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外出参观、参加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进行图书情报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性教育,为图书馆员提供进修教育的机会,鼓励进行学历教育等等。此外,争取在全馆树立起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鼓励图书馆员自主完善知识结构。

1.3.3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受过专业教育的馆员、信息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加入到图书馆这个行列,以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开拓信息服务领域的新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档次。

2.如何发挥信息服务在中学图书馆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2.1建立富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是中学图书馆建设的基础

中学图书馆应该本着“育人为本、素质第一”的原则,主动了解各年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配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以课程设置走向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教改、教研需要的书刊资料作为馆藏重点,同时有选择地收藏有关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丰富课余生活的普及读物,建立藏书品种科学、复本适宜、利用率高并能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和动手能力的最为科学的藏书体系。现代素质教育不再单纯依靠书本这一传统的知载体,为加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学习,应用现代科技知识,更多的学校已经开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求中学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只收藏印刷型图书资料的局面,扩大电子文献的收藏范围,如视听资料、缩微资料等。

2.2改进服务方向,提高图书馆的咨询和信息功能是中学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2.2.1积极开展图书馆的宣传工作

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营造书香校园。可以利用板报、墙报、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等形式,简要介绍本馆建筑设施、藏书概况,提供有效利用馆藏的各种方法;还可以通过书讯、新书介绍等形式,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另外,编制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这些工作开展与否或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成效。要较详细地介绍文献检索的工作,包括各种书目、题录、文搞或提要等的使用方法,重点是使读者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结构。

2.2.2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情报的服务工作

为教学及其研究服务。图书馆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和使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能及时发挥作用,就必须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对文献需求方面的服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情报服务工作,图书馆在为教学及其研究的服务工作中,不仅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咨询问题查找有关的文献和文献线索,而且还应该主动地将埋藏在大量文献中的有用信息挖掘出来,加工整理后向有关学生进行报道,使学生迅速获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2.3建立校际、区域性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中学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2.3.1培养懂专业、精通计算机的人才

是加快图书管理现代化的基础。要设法引进,把那些具有一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能熟练地操作或掌握计算机技术、愿意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人员充实到图书管理队伍中来;或者采取办培训班的形式,首先使有关的管理人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为一些年龄轻、爱学习、肯钻研、有一定业务基础的管理人员创造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使其尽快在计算机知识领域中有一定的造诣,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专门技术。

2.3.2规划好图书馆管理系统

第4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7日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指高校图书馆为了使在职工作人员适应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知识深化、更新、补缺等教育,就是旨在增强图书馆馆员的适应性和发挥其创造性能力的在职教育,将其一次性教育改变为不断更新知识的终身教育。这种教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经实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推行。笔者认为,应当将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这一重要课题作为一个既带战略性又有现实意义的大事情去做。

一、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事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首先,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作为以储存和传播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图书馆,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的迅速增加,建设一个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基于网络开展深层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

2、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高新科技产品已经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广泛应用,所以就要求图书馆馆员既要有图书馆学知识,又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自动化、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知识,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技术性能、操作技能及其标准与规范。笔者认为,衡量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规模的大小和藏书量的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管理水平的科学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人员素质的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在图书馆馆员中开展继续教育,组织馆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加速知识的更新补缺,才能有效地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使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3、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具备图书馆本身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其他各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沟通图书馆所藏文献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为教学、科研开展的各类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服务、编写书刊目录、主题索引等工作;其他专业毕业人员需要补缺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图书馆实际工作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步成为各学科文献的专家。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习。对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国家应从政策法规上做出统一规定,在教育经费投入、学员时间保障、结业资格认可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使继续教育有法可依,促进我国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发展。

2、建立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与定岗定编挂钩。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馆员学历、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一种手段与途径。它必须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资格、岗位认证、职称评定相统一,从而调动图书馆馆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3、集中培训,定期交流。邀请专家为本馆工作人员作报告、讲座,这种法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借鉴性。而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制度化,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而不是可有可无或者心血来潮。同时,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多,业务集中,因而可以举行馆内学习交流会。交流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可以是各自工作的心得以及经验进行交流,更可以撰写学术论文展开研讨。这既有利于培育馆内良好的学术气氛,加强馆员的敬业精神,又可以促进馆员间的工作交流,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料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读者的层次、需求也开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高校图书馆馆员唯有不断充实知识、学习新技能,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才能适应图书馆自身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亚雄.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图书馆论坛,2004.5.

第5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专院校图书馆,问题,工作走向

 

[摘 要]本文提示了目前大专院校图书馆在如何为教学工作服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

我国的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工作在当今全民的科学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论文。它同我国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一起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体系。而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图书馆是大专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能配合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配合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可配合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觉悟等等。应该说,它的这些职能在既往的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应用的发挥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无可否认,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或者说它既往的工作职责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大专院校教学发展的需要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本文就大专院校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走向作一初步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辅助教学者的角色

在既往的工作中,我们时刻都在强调图书馆是大专院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配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配合国民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它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和角色,无论在参与教学中的比重有多大,却始终无法让它从后台走向前台,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遗憾。

2、有限的施教空间

目前,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图书馆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起何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性质的决定,使其无法走出自己工作的狭小空间。也就是说,大专院校的图书馆目前还没有与社会各类图书馆进行互联。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大图馆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尽管目前图书馆配备电脑、也配备了宽带,但是网际间并没有做到互联,基本是处于相互隔绝,互不沟通的状态。当然,这一问题的存在,不是一两家图书馆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全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全社会共同来参与。所以,图书馆目前施教的手段只能在本校本馆的狭小空间内来进行。

3、被动的施教手段

大专院校的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体现的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修业对象,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另一种形式应当是图书馆教育了。而目前图书馆教育也是在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愿的原则下,利用课下的时间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图书资料。上述两种教育形式都是一种被动的教育手段。换言之,学生对图书馆知识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于教学内容的要求的,学生不能也不允许把图书馆当作第一课堂去阅读大量的图书资料文献来解决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科技论文。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被动教学的特性还体现在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以“守门待课”的形式来接待学生的。他们只是按学生的要求被动的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书资料,而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第一线中去,与主讲教师一起安排教学课程,把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图书资料提供出来,编排到专业授课当中去,成为专业授课的内容之一,尽管目前要求图书馆参与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大,情况也多少有些改变,但传统的图书馆参与教学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人改变,所以,它参与教学的能力当然也被大大地弱化了。

二、今后工作的基本走向

历史进入到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兴起,并在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一个融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为了这一教育模式的主体。在这一大好的形势下,大专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它将由传统的图书馆走向数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图书馆,从而扩大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职化它的教育的主动性。使图书馆参与教学的能力大大加强,使它的工作从台后真正走到台前,这也就是图书馆工作走向的基本思路。

1、图书馆的教学功能要从被动的单一的模式走向主动和主体化

正如前所述,传统的大专院校图书馆教育是局限在一校一馆内的,而且处于被动地位,手段也是单一的,它的工作内涵是由图书馆资料的收集、咨询、借阅等工作流程来完成的,在简单的重复的劳动中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职能。但在今天,由于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图书馆的内涵再丰富,技术手段再加强,今后的图书馆因有效借助这些优势,不再被动的向学生提供上图书馆文献信息,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这时学生将坐在图书馆里足不出户便可对自己所需求的图书资料信息瞬间获得。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高科技含量的全球化的图书资料信息共享,就是我们传统图书馆工作体系或者把被动在教育职能变成了主致力,把单一的工作变成了丰富而立体化。科技论文。当然,不能否认,在今天,某些图书馆的传统的工作流程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将被保留下来,但它只是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和主体。今后,总的趋势是大专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走向,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利用图馆的电脑,通过互联网来检索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所藏的文献资源,而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图书馆资源被利用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格局的形成,既使得大专院校的教育职能从被动的单一的模式走向了丰富的立体化,它是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意义上突现了图书馆教育的教学职能。

2、图书馆教育要走向开放式的教育

大专院校传统的图书馆教育对学生是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的,如只有本校学生才能借阅,何时开馆借阅、借阅时间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度,限制学生利用图书馆效率,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也就限制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图书馆不仅要把所藏的所有图书文献资料向本校学生开放,而且要向其它各类院校甚至全社会所有成员开放。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任何时间来访问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走向立体化的全方位开放的局面。

3、从辅助教育走向主导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随着大专院校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大专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将发生巨大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教育职能从辅助性而转变为主导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图书馆教育的一次革命。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具体体现在,首先,传统的课堂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被打破,课堂灌输式的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却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书馆将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积极参与,从台后走向台前,从配角走向主角,从辅助走向主导。课堂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奉行了几十年的教学宗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目前这种局面实际上仍然没有被全部打破,这当然有教育政策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更有认识的实践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内容,听从老师的指挥,这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空间,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从教学内容形式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课堂教育与图书馆教育处于一种并驾齐驱的地位,由此课堂教育的内容要移到图书馆去解决。图书馆不但是一个讲坛,而且还是一个论坛,是一个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和看法的场所。其次,图书馆教育的主导性还表现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工作的弱化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人内涵的增加。这就是要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即由被动的管理者变为主动的施教者。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大的降低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影响却逐步扩大。当然,正如上述,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位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精通图书管理业务的人员。他不但要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同时还要准确科学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学术上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光是图书管理员、服务员,同时又是一名教师。

三、目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大专院校图书馆工作职能的转变,实际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在新世纪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速建设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保证体系,丰富和扩大馆藏内涵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馆藏的图书文献资料来实现的。要把图书馆办成主导性的教育职能机构,首先必须建立图书文献的保证体系,不断的扩大和丰富馆藏内涵。这是实现图书馆主导教育职能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网,做到优势互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来扩大馆藏内涵。如此,图书馆的功能才被充分利用。

2、加强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育、专业修养

学校课堂教育的多元化和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加强,必然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知识提高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育与修养问题。因为图书馆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成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动眼能力大多数都要移到图书馆内来实现,所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兼有了图书管理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课堂教师的一些工作任务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图书馆理员来帮助解决。所以,图书馆理人员要必须有很高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实现图书馆教育主导职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施强 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标图书馆工作 2002.1

[2]喻文,何琳. 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对策与思路 [J]. 图书馆,2007,(1).

[3]丁传奉·图书馆与校园文化[J].图书馆论坛.2001,(5).

第6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徐旭 民众图书馆 图书馆学专家 图书馆学史

[分类号]G259.29

徐旭先生字寅初,浙江嘉兴人,民国11年(1922)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并任教员。1923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图书馆讲习科学习,后又去杭州之江大学求学。1928年夏任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图书馆主任、劳农学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两院合并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后,应聘为该院图书馆主任兼教员,授“民众图书馆学”等课程。在此后的5年,他创建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上具有特色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民众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1 创建实验图书馆

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是一所依托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由徐旭兼任馆长的实验民众图书馆。1929年该院农民教育馆图书科应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在图书馆进行实习,但由于许多实际问题,实习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应用性经验的学习与积累方面,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时值该院研究实验部正在规划、筹办实验性的民众教育区,徐旭认为,如果能在试验区内开设一所民众图书馆,以此为基地加强学生的实习环节,可使学生在与民众读者实际接触过程中积累经验,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于是向学院的院长和实验部提交了兴办计划并得到批准。随即师生一起勘踏实地,找寻理想的馆址,同时又有若干名学生赶制新书编目工作,以作新馆之用。通过比较,选定无锡江阴巷作为试验民众图书馆的活动基地。1930年4月11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正式诞生,“筹备未及一月”。

该馆的主旨是“以民众图书馆教育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轨迹,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需求,逐渐推行民众教育的事业”。采用开架式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有827户、7000余人。其服务区内有较多的商店,在图书馆的利用时间上形成了冲突。为使图书利用民众化、广泛化,办有流动图书馆,并将此服务延伸到附近的街道和农村。除了正常的文献服务外,还紧紧围绕办馆宗旨,开展大量的宣传、推广图书的活动,组织读书会,举办文化实习班、商徒实习夜校、报告时政的民众周会、科学讲座、卫生宣传,定期进行卫生评比等。所有这些活动也都是“事事以图书为出发”…。该馆于1933年期满而结束,所有藏书移至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继续为民众服务。

在三年中,该馆的成绩是很大的,“每日到馆阅览人数计平均为一百二三十人”,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和许多第一手资料,扩充了教育家俞庆棠先生在实验事业预期的希望:“根据科学的方法,表示显著的成效,成立明显的原则,以供全国农村的应用”。这些可供全国民众图书馆应用的经验主要有:①解决对“民众”的概念理解的偏差;②民众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方式方法;③根据实际情况的开架服务与巡回服务的结合;④图书馆可开展的活动;⑤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⑥因地制宜,灵活服务。

2 大兴实地调查之风

徐旭因创办实验民众图书馆的影响,于1933年应邀为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编制各种社会教育机关的调查表格。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上海小书摊问题,认为上海小书摊是上海大多数市民的知识文库,是一个了解和掌握城市民众阅读兴趣的极好的窗口。徐旭在1933年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调查上海不同地区、不同的主要读者群,如住家多的、路过人多的、工人多的、商店多的、学校旁的等22个小书摊、10个小报摊以及出版小书摊上受欢迎的图书的20余家书局。

这一调查工作以前没人专门进行过,后来也未见有其它的报道。随着对民众教育的深入理解,尤其是通过开办实验民众图书馆等实践活动后,徐旭的视野不断开阔,深刻认识到民众阅读的广泛性。利用图书馆藏书是民众阅读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社会上的民众阅读途径,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工作与统计,则民众教育中的民众阅读工作就是不完全的。同时,通过社会上民众阅读途径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阅读兴趣,这一点对于加强民众图书馆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总结中,徐旭深情地道出:“办理民众图书馆的人,因为要知道怎样供应最适宜的书,去指导民众发生极浓厚的阅读与兴趣而从小书摊调查,更事属创举”。他通过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方法的确定、调查表格的编制等准备工作,调查了利用报摊读物的民众对何种读物感兴趣,不同的读者群的阅读倾向如何,某一书摊周围读者的特征,各书摊读物的主要特征,其共性与个性如何;通过出版发行处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小书摊所需的报刊种类,哪种书报销路好,并通过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比较,获得上海大多数民众的阅读兴趣的梗概,得出在当时上海的总人口中“平均40余人中有1人是阅读报刊”(这里主要指的是利用报刊摊的报刊的人数比)。他希望民众图书馆界人士,在各地多作类似的调查,从而可从地域上的分布来深入研究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读者,编辑、出版、收集适合大多数民众的读物,从各个层面推进民众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两条具有深刻意义的建议:“①组织民众读物研究会;②少建贵族化的图书馆,多设置民众的阅书摊”,为加快当时的乡村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分馆、流动文库等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徐旭通过小书摊、小报刊摊的调查,丰富了富有特色的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3 践行“读者第一”

在执掌学院图书馆之初,徐旭就从规范管理人手,以方便读者为抓手,针对当时馆藏组织不够规范,影响读者利用的状况,将馆内文献重新按杜定友氏分类法进行加工编目。徐旭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起点是较高的,在大局上与促进社会改造、实现世界大同挂钩,认为民众图书馆教育完全符合国家教育宗旨,因此,它不但能够唤起民众,“而也是改造社会,建设新国家的基本工具;更是促进世界大同的康庄大道”。由此起点,必然全力推进民众充分利用图书馆之工作,充分搜集整理古今中外的图书,以“供社会上一切人士随着各种的求智欲,用最便利的方法,来自由阅览和研究图书”。要让民众方便地来馆自由阅览,其指导思想,必然要以读者为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读者与藏书之关系。“当以阅者为主,不当以藏书为主”,可以说这就是徐旭关于创办图书馆的逻辑起点。有了这一逻辑起点后,在建设图书馆时,就时时处处以读者

为重,以藏书能否为读者所充分利用为核心,从而形成一个活用图书馆、从理念到实践、以管理为中介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一切都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读者的改进意见,而不是偏重于馆员的意见;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观察阅读行为,以科学的角度和方法,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求知欲,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改造社会的运动中去。

徐旭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根本出发点是开架服务。他十分关注世界上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中国当时图书馆的发展阶段,认为图书馆的服务要从呆板变为活动,从消极转为积极,如此,必须使图书馆由闭架服务趋于开架服务。因此,在学院图书馆建设中,他紧紧抓住两个方面:①开放图书馆,吸引读者来馆利用藏书,鼓励学生管理图书馆,使之成为实践图书馆学知识的基地;②加大参考咨询服务力度,大力解答读者有关建设和利用图书馆藏书的知识与途径。由此而归纳为:“我国现在的民众图书馆,须采用开架式。须实施指导法”…,并由此而进一步深思:学校图书馆能否对社会开放?

徐旭于1932年在《图书馆学季刊》第5卷第3、4合期上发表了《学校图书馆公开刍议》一文,以后该文又全文收入1935年4月出版的《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一书,作为第十章的内容,并改名为《学校图书馆公开问题》。为什么要公开学校图书馆?其目的主要有四个:达到学校教育与民众教育密切结合;使图书能尽可能为民众所利用;解决图书资源不足问题;拓宽师生的研究领域,以便师生研究民众的读书兴趣、习惯、方法、心理等。针对当时图书这一社会资源还很不丰富,缺乏经费、缺少人才,加快新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的现状,与包括学校图书馆在内的许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还不广的矛盾,如果能对全社会开放学校图书馆,利用其资源去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阅读需求,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都将是一大飞跃。“若能将全国大、中、小各级十四万四千余的学校图书馆或阅报处公开,则不啻于短时期内,骤添了这么多的民众图书馆”。更主要的是,可以将社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既可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又可推进民众教育。在此精神指导下,徐旭加快了图书馆的建设,至1932年馆藏图书已达17100余册,期刊不下五六百种,同时为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求,于1933年舂专门开设了民众教育图书参考室,将馆藏所有此类图书、杂志、报纸等集中于一室。通过以学院图书馆为基地,以实验民众图书馆为扩展,以巡回图书馆为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的服务网络,充分诠释了徐旭的服务理念和实践。

4 站在民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前列

徐旭关于民众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民众图书馆学》(1935年)、《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1935年)、《图书馆与民众教育》(1941年)、《民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32年)等专著和有关论文中。

他根据创办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整理、编撰出《民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该分类法完全从实际出发,将文献分为28个大类,每个大类下义细分为lO类,解决了当时小型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众图书馆学》一书力图从理论上解决对民众图书馆学的认识和如何创建民众图书馆的问题,重在“书务”和“事务”方面,并专立一章创立民众图书馆之步骤,从而使办理民众图书馆者有原则上的认识和把握。《民众图=f=5馆实际问题》一书,则完全是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阐述,将许多毕业生在不同地区创办“民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图书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去函询问徐旭的问题解答以及徐旭办理江阴巷实验民众图书馆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心得与方法,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加以研究和解答,编成本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编著《图书馆与民众教育》一书。该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组成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力图使民众图书馆的办理系统化、规范化,书中展开阐述了民众图书馆在各个方面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初办者摸索的功夫。

由于当时民众教育思潮迅速发展,大量冠以“民众”的社会教育机关应运而生,许多以前的社会教育机关也纷纷改名冠以“民众”的名称。在图书馆界,民众图书馆名称的产生,则是顺应这一潮流之产物。刚开始时,关于民众图书馆性质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有的认为是以前的藏书楼,许多新办者认为类似于“阅书处”,很多人的理解是“小规模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实施文字教育的机关,或是一所简易图书馆而已。针对这些模糊认识,徐旭认为,“‘民众图书馆’是图书馆大众化的新兴革命运动”,如果溯其源,这一运动则开始于20世纪初,尽管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悠久,“但民众图书馆运动之兴起,实不过最近三十年事”,明确将整个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起始,作为民众图书馆运动的始点,说明了民众图书馆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这一点也为当时许多专业人士所认同,如将“popular libraries 0f theworld”译作“世界民众图书馆概况”,将“public library administration”译为“民众图书馆的行政”等,显示出“民众图书馆”含义之广泛。

在图书馆前加“民众”两字,“并不是与其他图书馆对峙之谓,其目的不过是促进图书馆事业之须民众化而已”。他深刻地理解与领会了民众教育溯流的精髓,所谓民众,指的是全民。全民,则包括了所有老龄的、中年的、青年的、儿童的、婴儿的,无论男女,无论贫富,无论智愚,均是民众中的一员,“因此说来,‘民众图书馆’乃是全体人民的图书馆”。无论是国立图书馆,还是省立图书馆,或是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都是为民众而设,因此,所有图书馆都在民众图书馆范围内,不同的是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功能有所区别而已。

民众图书馆的性质,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教育轨迹,来适应,来创造,来开展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建设”。它完全打破了以往静态的、等待的、犹如贮水池式的模式,代之以动态的、积极的、犹如喷水池式的模式,由被动式的等人来找书转为主动地以图书去找人。因此,要设分馆,设阅书报处,设代借图书处,设各种流动图书馆,设通信借书等等,“它是有脚书橱,能走遍天下”,是一个完善的、平等的、范围最广、方法最灵活的为民众服务的教育机关。在遇到的众多问题中,要分轻重缓急解决之,应当十分关注的主要问题如:如何使民众乐于来馆阅读;如何更好地指导民众阅读,使之效果倍增;如何使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阅者能通过阅读而获取知识,并用其去启发思想,改善生活;如何主动地去为不来馆的民众服务等。由此徐旭总结出6条民众图书馆的特征:①不仅收藏图书,还要教民众充分利用图书;②不仅要保存文化,更要发扬国家文化;③不分阶级,是平等的注意教育机会的;④根据各人不同的需求而采用灵活的服务、教学方法的机构;⑤除了在馆服务外,更要用各种流动方法去做以书找人的工作;⑥以全民众为对象,任人自由借阅,实施民众教育事业。他大量的实践推广活动践行了这些理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5 结 语

第7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建设

    20 世纪初,我国引进了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图书馆学从建立到今天,已有百年历史,从一个不被认同的学科,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群体。然而,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数字化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注意力从理论研究转向,更多地关注了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得上世纪80 年代所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繁荣局面难以再现,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缺失日益严重。

    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缺失的表现

    1.论文及专著数量明显下降

    论文、专著及基础理论教材的出版是评价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据统计,我国1980~1991 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相关研究文章2600 篇,占图书馆学论文总量的13.78%。而在1994~2006 年间,我国发表的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只有200余篇,仅占当时总数的0.24%。据以上统计数字可看出,20世纪90 年代以后,图书馆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虽然出现较快增长,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却在迅速滑坡。此外,在20 世纪80 年代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中,不仅有大量经典论文面世,相关专著和教材也不断涌现,如谭迪昭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吴慰慈、邵巍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桑健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等等。在1986~1993 的8 年时间里,我国有20 余部专著或教材出版,而自1994~2005 的12 年时间里,出版的专著及教材仅有10部。

    2.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减少

    经典著作是一门学科的瑰宝,在学科中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刘国钧的文章《什么是图书馆学》,谱写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新篇章;黄宗忠的文章《试论图书馆的藏与用》,提出了图书馆学的“矛盾说”,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国情化的研究。彭修义的《关于开展“知识学”的研究的建议》、刘迅的《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 的理论思考》、周文骏的《概论图书馆学》等文章的发表,对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明确阐述,使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逐步走向了成熟。但到了20 世纪9o 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人们将目光集中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这段时间里,只有一些图书馆前辈的经典文章问世,如黄宗忠的《20 世纪100 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价》、黄俊贵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等。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体呈萎缩趋势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1994~2006 年的发文量80000余篇可以证明,从事图书馆相关理论研究的人员在不断增多,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正在大幅度减少。据对近年发表基础理论研究著述的作者分析,目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从事此研究的老专家;另一类是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曾经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有所成就的基层工作人员不断流失,他们或放弃图书馆工作,或转向从事技术性图书馆工作的研究,图书馆基础理论的研究群体逐渐缩小。

    二、图书馆学教育中的缺失现象

    图书馆学教育伴随着图书馆学发展而发展,也伴随着图书馆学的衰落而衰落。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是图书馆学发展的高潮期,与此同时,图书馆学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图书馆学或情报学教学点从开始的2 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发展到50 余个;博士点6 个,硕士点31 个。至1993 年,图书馆学研究生目录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独立成为理学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是到了1994 年,各高校先后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学”系;1998 年,图书馆学学科地位更是明显降低,体现在本科教学目录中,改属理学一级学科“图书馆档案学类”的二级学科。

   在其后的高等学校学生分配制度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改革中,许多高校出于招生和就业的压力,压缩了图书馆学的招生规模,将招生计划投放到其他专业。在一些虽然还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高校,其课程安排上也大大削减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育,注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外语等课程的教学。 

一些学校甚至将计算机、外语定为主攻方向,图书馆学及其基础理论沦为辅助科目,冲淡了专业教育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图书馆工作,即使到了图书馆工作,也因缺少对图书馆基本规律的认识与了解,无法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纷纷选择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图书馆实践工作,甚至转行。

    三、基础理论研究缺失对图书馆建设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似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峰期。近10 多年来图书馆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已20 余年,社会财富得到相应积累,政府有余力投入到像图书馆这一类的社会基础建设中来。如国家图书馆的修建,各级政府对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各高校对图书馆投入的资金相应增多等。

   二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事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读者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得到增强。

    三是各种图书馆评估工作增多,图书馆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如高等学校近年来就举行了图书馆自动化评估、图书馆管理评估等,通过这些评估活动,图书馆从中得到了发展机会。

    我国图书馆事业目前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财力和技术上的投入加大,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不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呈现逐渐没落的状态,这明显违背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对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均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是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石。它的研究成果能够引起人们在思考和认识上的改观,引发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上的变革,没有了先进的理论支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将因为失去导向而陷入盲区。特别是现代图书馆往往过于放大技术对图书馆的支撑作用,导致图书馆固有的人文传统和社会意义不断减弱。图书馆是一个教育、科学、文化的综合载体,它不仅要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利用,实现人类文献信息的交流,它还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阅读的资源和环境,在倡导、促进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精神食粮”和人文服务。无论未来的社会多么发达,它终究是人类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于情感和精神的需求从来都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弱。

    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例,它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量资金投入来支撑,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互连网络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丰富的数字信息服务,但它始终无法取代实体图书馆,最终成为实体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数字图书馆的人文性不足,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和心理需要。实体图书馆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立体空间,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更提供了人文关怀。不论是书架、桌椅的摆放,还是新书的筛选、宣传,制度的建立,馆员的服务方式、精神和素养,以及办馆的模式、管理模式都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图书馆实体。而这所有的组成因素,无不需要能够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理论来导向。基础理论的缺失使图书馆的服务日益偏向于技术化、简单化,作为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色难以得到发展的机会;使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难以与时俱进,对社会成员的精神影响和教育作用不断减弱。

    同时,由于对新时期图书馆基本规律认识模糊,看不到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些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研究的馆员选择了其他的研究方向甚至改变了工作。据笔者对省内8 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近十年来图书馆的人员调出比率均在20~30%,年龄在30~42岁间,其中不乏接受过图书馆专业高等教育的馆员,其他馆亦存在同样情况。另有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图书馆馆长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的已不足10%,其中具有图书馆学教育背景者更少,这导致馆员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以上因素都致使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陷入恶性循环。

    总之,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呈现严重的缺失现象,并开始对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够对这一现状加以重视,及时扭转,就会造成曾经辉煌的图书馆学真正“缺失”,导致我国未来的图书馆实体建设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变得盲目和混乱,也会使政府大力投入的资金和人力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张久珍.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六十年[j].图书馆杂志,2009,(05):3-11.

[2]肖雪.1949—2003 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名篇述要[j].图书馆,2005,(06):42-46.

[3]黄宗忠.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及其评介(上)[j].晋图学刊,1998,(02):1-10.

[4]黄宗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十年反思[j].图书馆,1995,(02):l-6.

[5]马恒通.新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50 年(1949—1999)[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06):29-33.

第8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是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人类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

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实质上就是关于图书馆学研究探讨深化发展的过程。对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经历了萌芽、发展、大成、深化几个阶段。

1.萌芽。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主要业务工作是整理图书。在1808年,施雷廷格鉴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藏书的整理,其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

2.发展。随后艾伯特、莫尔贝希、爱德华兹等对藏书建设、分类编目、典藏保护和读者服务等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总结,并用图书馆管理的概念加以涵盖。施雷廷格的以图书馆技术操作、工作方法为研究核心的观点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3.大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知识体系的要求不断加深,图书馆的管理也在向着全面化、专业化发展。以图书馆管理为研究对象的集大成者是杜威。他于1887 年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 其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探求图书馆管理的“实际的效用和经营”。他的这一观点受到普遍重视,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4.深化。进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巴特勒和后来的谢拉等人,认为图书馆的管理和技术方法问题,不应成为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图书馆学应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科学原理以建立图书馆哲学,从而揭示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扩大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在更广大的实践范围内,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进一步去科学地总结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工作的规律。

二、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

图书馆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方面与一些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交叉重复,在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中,有着同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作为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存在着很多分支学科。

1.与图书馆学有同族关系的学科主要是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和目录学等。早期的图书馆工作和档案工作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即便是现代,图书和档案的积累、整理、组织和利用、保管等重要环节,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图书馆学是情报学的先导科学,为情报学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材料、理论原则和工作方法,对情报工作的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总结,同时,图书馆学的发展必须研究文献情报源,必须利用文献情报;目录学始终是图书馆学最亲密的姐妹学科,在图书馆业务中,最先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部分内容是目录工作,从文献收集、整理加工,一直到宣传推荐、检索和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要应用目录和目录学知识。

2.当代图书馆学的主体部分是由理论图书馆学、实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组成。理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一般原理的学科,它为整个图书馆学提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描述整个图书馆发展的概貌,对图书馆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和相关部分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不断深化的领域;实用图书馆学是在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图书馆具体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一大门类,包括图书馆工作规律、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现代化等实际工作领域;专业图书馆学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它以某一类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不仅要根据理论图书馆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来研究该类型图书馆各方面的特点,也要按着实用图书馆学所提供的一般方法与技术来具体研究该类型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专门图书馆学的众多学科分支,诸如公共图书馆学、大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等等。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扩大,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即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应运而生。

三、现代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教育氛围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继续教育)两方面。

1.学历教育,即从“零”开始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最早是从学徒制(即师傅带学徒)开始,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些较大的图书馆开设训练班,进行较有计划的、具有学术性质的培训,受训人结业后或留在训练班所在馆或到其他图书馆工作。随着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细分,接受图书馆学教育的受训对象具体到了只进行专业工作的图书馆员。

在教育体制方面,现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以大学本科为主,辅助以进行事务性工作的中等专科教育和更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70年代中以后许多国家 (包括中国) 总的特点是都改变了过去侧重教授采访、分类、编目、参考咨询等传统技术方法的方式,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情报服务等课程,朝着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综合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分为:①图书馆和社会,包括交流、图书馆在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情报机构的社会作用、交流载体形式等。②图书馆服务和资料,包括图书馆服务的机械化、资料类型、藏书类型、图书馆和用户类型、采选的原则和方法、采选工具、藏书利用、目录著录、主题分析和标引、情报查找、参考服务、自动化检索等。③研究,包括问题鉴定、研究方法、设计、数据收集和处理、研究成果交流。④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控制;系统分析;效率测定;馆际合作。

2.在职教育,即图书馆员在受过从事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所必需的预备教育之后,对以前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不断更新的学习过程,通常又称为继续教育。它可使工作人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了解新的思想观点,掌握新的知识、技能,为成为不断出现的新兴领域的专家做准备。

教育的主要机构有:①图书馆协会,它通常都把继续教育确定为首要职责之一②专业学校,在逐渐认识到支持毕业生的毕生事业是应尽的职责后,也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机会,这样做也有助于改善学校的经济状况。③图书馆,许多大中型图书馆往往被赋予向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任务。它们通常与图书馆协会、学校合作开展在职教育。④政府部门,管理图书馆事业的职能部门往往通过有关法规或直接资助促进在职教育,有的还组织各种长期或短期的培训。

许多国际组织都意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影响最大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献联合会,它们都经常组织国际会议,举办短期培训班,提供师资、出版物和给予指导等。继续教育方式目前主要是专题研讨会、研习班、讲座、函授、电话会议、录像资料等。一些欧美国家正大力开发无时间、地点限制的传授系统,如通过卫星的单视道双声道远距离会议、软件包系列、录像-录音带等。在中国,在职教育主要是为已经从事图书馆和情报服务,但未受过必要的预备教育或专业培训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补课性预备教育,这通常称为成人教育或业余教育。

第9篇: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职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重心偏移,更偏向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而传统图书馆不会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而消逝,其教育职能仍然是重中之重。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信息源的支撑力量和载体,重视和强调其人文教育职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了有关图书馆职能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在会议通过的总结中,把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归纳为四种,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就高校图书馆职能看,其“保存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更是教育活动,显然,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职能,占有主导地位。

1987年7月25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做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可见,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最基本的职能有两项,即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图书的自身教育与工作人员的主动服务、能动教育、有针对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它是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只有通过馆藏图书的流通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对读者进行教育才得以充分扩展和发挥。

二、高校图书馆人文教育职能的作用

在1976年版《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人类组成教育系统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不同阶层里生活的人,都需要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来促成或促进他们的工作。”高校图书馆有配合教学以补充教育之不足、帮助学生内化人文精神的功能,是任何高校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2002年2月2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规定里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和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应该时刻保持一致。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图书文献信息中心,以其独有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品德的培养、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丰富、创新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都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对人文知识获取的引导作用

引导大学生善于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如高校图书馆中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引导读者走入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并逐步领悟其作品所蕴涵的情感艺术。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主人翁优良品质所感染,会在思想领域里与主人翁达成共鸣。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密切关注大学生读书倾向并及时加以引导。

(二)对人文素质养成的熏陶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场所。环境的熏陶是无言的教育,潜在的影响,大学生身处图书馆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气息的熏陶,并可通过艺术作品给大学生以力量和启迪。

(三)对人文精神的凝聚作用

图书馆营造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寄托着高校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图书馆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前提下,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服务,如推荐优秀书刊、读书会、演讲比赛、网上交谈等方式来沟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悟,从而促进良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增强其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图书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效方面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文学科的图书资源缺乏

许多大学校领导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只注重专业科目的图书资源的充足,不注重人文、社科、艺术类图书资源的积累,加之校图书馆藏严重不足,图书资源比较贫乏,不能为广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人文素质教育学习参考资料,人文、社科、艺术等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图书资源在数量、种类、时代性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基本的教育需要。在馆藏结构上存在着购书任意性强、图书采购没有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师生要求进行、选书水平有限及重专业图书、轻人文社科类图书等缺陷。

(二)图书馆整体趋于陈旧化

许多高等院校的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尚未完成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升级,图书馆管理模式十分落后和被动,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既有资源都不能得到科学充分的利用,更谈不上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利用自身优势和多种手段发挥宣传、引导、鼓励等多方面积极作用了。在图书馆建筑设计方面,没有跟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大学生在使用馆藏资源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不便。

(三)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人文、社科、艺术类图书的专业人员进行采买,管理等方面的科学规划,人文类图书馆藏没能形成科学、系统、合理的结构,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需求发生错位,不能有效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具有明显初期发展的幼稚性。

四、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职能发挥的途径

本章就如何科学地实施,提出自己的设想,试图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去实现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

(一)馆藏建设中的人文教育资源配置

在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方面。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对图书馆进行全新定位,对图书馆资源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从数量上着力加大人文社科艺术类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类图书资源的扩充积累,要达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生均图书、生均年进书量的标准,构造人文素质教育图书资源科学、高效、合理的综合性系统。

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挖掘网上人文教育资源,加强阅读导航;整合阅读资源,构建人文数字图书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应重视图书载体的多样性,以适应学生寻找资料路径的变化。尽快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新特点,通过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扫描技术、浏览器技术等,变有限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为无限的数据资源,实现图书馆的有限资源——无限利用,将人文素质教育类图书资源无纸化、网络化,充分满足广大学生对于人文社科艺术类学科的自主了解和自我学习的需要。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协商建立校际图书馆资源联盟,联网,实现不同高等院校图书资源的网络共享,实现人文教育类图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

在图书馆人员配置方面。为了保证馆藏结构优化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使他们进好书,进符合学校专业设置、师生人文素质要求的精品书。其次,还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的订书中心,及时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可以通过读者荐购,图书馆工作人员看到后及时给予回复、帮助,联系书商尽量找到该书并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增强图书馆服务的良性互动。另外,为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馆员要深入地研究教育理论,掌握人文素质教育所需的图书类型,了解全国教育类图书出版动态,从而有计划地补充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类图书,既可以提高图书馆藏书的品位,又达到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效果。

(二)读者服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阅读

改变传统的被动借阅,开展主动的导读活动。不仅要把自身作为储藏库,还要把自身定位为广大学生读书学习的主动引导者。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对人文科学、人文社科书籍的兴趣。

新生入馆教育是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步。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图书馆的作用、基本馆藏布局、服务项目介绍和图书馆的借阅规则、程序与方法等,这些知识能够使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为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打下基础。可以采取编制新书通报、网上交流平台、开辟情报信息专栏、人文社科经典书目推荐等导读形式,向大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和杂志;指导大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可以举办有奖征文,读书节、读书月,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可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发掘和鼓励学生提高对人文社科艺术类图书的兴趣,通过自学提高人文素质和品味的自觉性。开展富有特点的读书、评书活动,在评论中探讨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举办教授论坛,邀请学者、专家走进论坛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感受名家风范。以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增强图书馆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增强图书馆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培养其“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从而上下同心,共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阵地的积极作用。

(三)队伍建设中的馆员人文素质和涵养的提高

馆员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大学生读书的引路人。馆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引导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进步。要做好这一工作,馆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体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首先,要给馆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这是对馆员进行人文关怀的高层次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这项措施无论是对图书馆工作还是对馆员个人都是很最重要的。其次,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营造公平、民主的馆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尊重职工、理解职工、服务职工作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馆员感受到自身的地位,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之以饱满的热情创造性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四)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文环境的审美追求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而行为是人们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外在反映。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图书馆建筑一般是一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应体现一所学府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和人文景观。图书馆的建筑物要整洁、高雅,既能给人以恬静幽雅的美的熏陶,又能体现出严谨治学的建筑主题。建筑造型应庄重典雅,色彩风格与整个校园保持一致,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突出文化气氛和现代图书馆的气息。将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塑造一种使读者感到亲切并富有现代文化艺术神韵的、能让读者产生积极情感的优美建筑物,使读者在心灵中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美,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所以,图书馆的建设决不仅仅是一栋单纯建筑物的设计问题,在满足其自身功能要求的同时,对大学生读者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郭明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丁明刚.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