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图书信息管理精选(九篇)

图书信息管理

第1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计算机以容量大、速度高的优势,涵盖CD、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功能,信息技术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对图书管理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达到更好、更高的程度。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自身信息器官功能,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使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

 

一、传统的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功能少。传统图书馆以印刷体文献为资源对象,信息服务模式比较被动和固定,“印刷载体化”和“固化”是传统图书馆资源的特点,用户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随着新学科的不断扩展,新学科与原有学科跨度增大,知识以几何级数增加,图书馆要建立新增学科文献资源需要数年的时间,尽管每年图书馆新增馆藏每年增长幅度较大,仍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2.管理水平不高。传统图书馆管理水平低,对新书目录的采集、上传、删除都是手工操作,效率比较低。在质量管理、量化管理和系统运行方面比较滞后。图书馆投入购买信息资源和设备的经费长期不足,图书馆管理工作劳动强度大,程序化又强,前面工序对后面工序会产生较大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思,管理水平不高。

 

3.管理以“书”为中心。传统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以“书”为中心,从采集、编目到流通,都是以“藏”为主,服务理念以“书”为本,缺乏以人为本,图书馆开放时间和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使得读者外借、阅览都受到限制。图书馆在开放的时间内,由于读者比较多,而工作人员有限,往往无法实现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的需求难以实现,馆藏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管理的优势

 

1.使图书馆库存容量增大。图书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数据库,使图书库存容量增大,方便读者快捷、高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通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利用光纤数据存储系统,加强图书馆主页及Web站的维护,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及电子阅览室。通过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改革图书馆组织结构和服务方式,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和信息检索智能化。

 

2.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信息化管理与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有效地配合,帮助图书馆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强了读者的满意度。信息化时代的图书管理效率高,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图书馆工作效率提高了,图书馆的竞争力增强了。信息化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图书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对图书馆的传统价值观念必须进行革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读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从查询资料、信息加工到文献借阅,每个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的理念应该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整个服务过程。管理人员的对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不断改善,达到高效的服务要求。

 

4.信息化使读者获得优质的服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读者的不同需求相应得到满足,获得优质的服务,信息化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馆员要熟悉管理的图书和信息,还要及时分析并掌握图书馆的信息源,便于帮助读者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及数字化资源,图书馆服务是以信息收集与整理、信息的重构与利用以及信息的存储和使用能力为基础,根据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技术系统实施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的使用价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和实现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要录入数据和相关信息,还要对图书馆员工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指导读者迅速熟悉新系统的使用功能,实现查阅收集和处理信息功能。另外,新系统在图书馆的实施还需要硬件建设和维护。

 

2.技术不能代替文献信息、图书借阅等基本要素。信息技术本身不能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状况。建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系统,需要将文献资源和文献信息需要录入系统,读者在使用图书馆信息的输出系统。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必须和有效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效率。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水平,因为技术不能代替管理,不能代替文献信息、图书借阅等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素。

 

3.信息技术超前及其学习和使用难度很大。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某项业务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但是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要高于某项业务的基础投资。信息技术超前及其学习和使用难度很大。信息时代,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例如博客、微信、社区照片共享服务、开发及在互联网上生成、共享和分发信息,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机构和网站的影响,技术难度很大。

 

4.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图书管理相比,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发展也很不平衡,依然以藏书为主要职能,以书刊借阅、阅览为特征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为主,缺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信息加工、信息处理和信息转换水平还比较低。图书馆的资源从以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为主,存在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小、功能少等状况,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图书馆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四、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

 

1.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观念的创新。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新时期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增长点。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使得信息技术在深度挖掘文献和信息以及在了解信息内在联系上更加有作为。将读者所需的信息对象动态链接,或将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能源,或创建动态的信息空间。总之,信息化给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带来了便利,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的新思维与新方式,提升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效率。

 

2.图书馆管理信息技术的创新。作为知识和信息搜集、存储、传播的重要场所,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提升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的创新为图书馆提供跨时空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虚拟化和检索的智能化。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进行图像检索、多媒体数据传送和浏览、语音导航等。盲人读者也可以利用语音导航器或盲人专用鼠标来“阅读”文字和地图等。

 

3.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意识的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再造,带动管理服务意识的创新。建立面向需求的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读者对信息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利用新技术,图书管理人员要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多元化的发展服务方式,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发生了改变,服务要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单一到多样,从静态到动态。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读者。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自身的信息器官功能,赋予文献检索新的工作规范,使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图书馆应该在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服务方式和信息服务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

第2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一)信息交换不畅通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从事信息工作的机构,长期以来都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从图书馆内部环境来看,各个工作环节、各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从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横向交流还是纵向联系都存在信息交换不畅的问题。

(二)信息采集不规范

在文献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准确和不适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是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信息的优化,导致出现“信息污染”和“信息公害”。可见,想要保证信息源都是对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且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注意信息采集这一关键环节,使信息达到条理化、系统化。

二、应对策略及管理思路

(一)优化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同其他形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点就是,图书馆这样一个繁杂的管理系统同样能够简化成由领导与职工组成。在开展图书馆活动的时候,领导与职工间必然存在很多的联系,而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关联信息进行有效地提取和分析,就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图书馆管理系统所处的状态。所以,在开展馆内工作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上级系统所发出的信息,比如方针政策任务指标等等。因为只有全方位地了解这部分信息,管理者才可以制订更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借助于信息论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清楚地揭晓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联系及信息特征,同时也能够为目标管理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接收、变换和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其中信息的分析鉴别和处理工作,必须通过图书馆访问系统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法对多种信息进行加工,从中找出最有利于图书馆管理的信息。

(二)优化图书馆的访问系统

将图书馆访问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会收到来自于外部的文献信息,同时也能够收到源自于领导的管理信息以及邻近系统所发送的反馈信息,而这些信息不间断地流经访问系统,访问系统才得以不断运行。而访问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依据信息传递的相关流程来对信息进行接收并处理。

1.访问系统要对文献信息进行接收与处理。

访问系统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文献信息,而在这些信息未实现加工以前,它们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在这种情况下,访问人员就应该在管理指令的引导之下,按照访问计划、具体需求以及文献价值,与图书馆内外部的反馈意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对文献进行取舍,并确立其订量,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地建档以备今后的检查。

2.访问系统还应该对邻近系统所发送的反馈

信息进行接收与处理。进入图书馆的文献,在经过验收登记以后就会分别传给流通阅览系统以及分编系统。对于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而言这部分信息是输入信息,而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通过对这部分输入信息展开分析以及鉴别之后就会将相应的结果反馈给访问系统,从而形成了访问系统的反馈信息。访问系统在接收到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所发送的反馈信息以后,就会根据这一反馈信息来对访问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得到有效地满足。

(三)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管理

1.对自有资源的优化

连续出版物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情报,而且其内容时新、论题丰富、范围广泛,同时连续出版物上所刊登的论文通常都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国内、国外在该领域的新发展以及新动态,具体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数据以及新的实验结果等。所以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根据现代的信息论设计好自己的主页,在自己的主页中依据资源类型进行排列,例如专业分类信息资源、网上综合信息资源、馆藏数字化资源等。各学科的管理员负责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网络学科专业指引库,突显出本校馆藏的独有特色,实现学校信息化。信息论在对图书资源管理中的另一种运用就是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信息需求、心理倾向等,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用户的行为方式表示理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让用户检索到相关信息,使各类信息得以广泛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水平。

2.对外界资源的优化

首先,信息论有助于展开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互借服务。信息论的运用对高校图书馆在存储、标引、流通期刊、采编等方面有积极影响。网络联机服务能够避免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丢失或遗漏,防止文献资源重复储存,图书馆之间可共享文字资料。其次,信息论有助于构建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提供馆间互借服务。构建完善成熟的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允许多个图书馆之间互相借阅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一是以省、市区图书馆系统为中心,构建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图书馆之间可以互借文献资料;二是购买硬件设备,依据相关要求进行安装,建立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对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互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三是对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书目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制作联合的书目目录,将其和图书馆文献资料传递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方便广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查询相关信息。最后,信息论有助于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化参考与咨询。在信息论的支撑下,采用网络信息传输方式,通过在线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工具给广大读者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服务系统,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广大读者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便于广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交流。

三、结论

第3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复合图书馆;馆藏建设;信息资源配置

1需求导向原则

我们知道,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信息和知识成为科学研究、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获取变得十分便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资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复合图书馆的读者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现场型读者、网络型读者和双重型用户。现场型读者是指到图书馆来利用信息资源的读者,为现场型读者服务体现了图书馆传统文献服务和责任的延续。网络型读者是指不来图书馆而利用网络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读者,这类读者的存在决定了图书馆要建立虚拟馆藏,通过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双重型读者既到图书馆又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这类读者综合了前两类读者的特点。读者信息需求的内容扩展到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政策法规、求职求学、房产物价、股市利率、娱乐消遣、医疗保健、旅游观光乃至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用户所需信息的形式由原来单纯的文字信息需求扩展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需求。

2虚实结合原则

依据信息资源是否收藏在本图书馆中,可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划分为实体馆藏信息资源和虚拟馆藏信息资源两种形态。实体馆藏信息资源是指图书馆购买、拥有并存储在图书馆中,可供读者利用的出版物,包括本馆馆藏中所有以纸为介质的信息,存于馆内的单机版电子文献信息(如CD-ROM,VCD,机读磁带和软盘等),还包括馆藏中已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虚拟馆藏是指本馆以外的馆藏,即数据存于图书馆之外的其他地方,如网络数据库和Internet信息资源等。虚拟馆藏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包括从网上通过一定的协议连续稳定获取的专业数据库上的信息资源和有针对性地搜索并组织成有序的可提供用户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数字化并在网上运行的馆藏信息资源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也是它馆的虚拟馆藏。虚拟馆藏使图书馆的馆藏范围在地理上和空间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是实体馆藏。这种馆藏信息资源配置方式虽然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并难以全面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但是,在以纸质文献为信息资源主体、高速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也只能采用这种方式。复合图书馆馆藏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这种馆藏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既能节约经费,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但对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较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信息资源虚拟配置成为可能。

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将信息资源的实体配置与虚拟配置结合起来,根据信息内容和使用方式以及复合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等,确定馆藏信息资源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主次。从信息内容和使用方式来看,利用率较高且一般是系统阅读的一次和三次信息资源,如内容新颖的学术论著、教学参考资料、文学艺术作品等,宜采用实体馆藏配置方式,并以印刷型为主。知识教育、文化娱乐类知识及文摘、索引等二次信息资源,可采用实体馆藏配置方式,但以光盘型为主,也可以采用虚拟馆藏配置方式。现实性、时效性强的市场行情、求职求学、房产物价、股市利率、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信息资源应以虚拟馆藏配置方式为主。对于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而必备的基础数据库需购置光盘或设立镜像站进行本地化建设,以方便用户就地获取;而非基础数据库则采用网上包库等方式进行远程在线检索,以减少设备投入。

3协调共享原则

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个信息服务机构的独立活动。无论到什么时代,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与用户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将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以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中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上级主管部门把收藏文献信息的数量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和服务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图书馆重文献的种册数、轻信息量,重信息的拥有权、轻信息的使用权,并将馆藏信息资源视为私有财产,很少提供给外单位的读者使用。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外,还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印刷型文献信息传递比较困难,所以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大范围的共享,自然也就影响到信息资源配置的分工协作。在复合图书馆中,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复合图书馆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和大范围协调共享。复合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主要是协调采购印本资源、集团采购电子资源、联合编目、共建特色数据库、文献传递等。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改革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转变思想观念。在我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系,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调;各复合图书馆应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思想,树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的新观念;变“重视文献种册数”为“重视可供利用的信息量”。

4动态发展原则

信息技术是发展的,读者信息需求是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会进一步发展,这就使得光盘型、网络型信息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信息传递网络进一步扩大,网络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作为现代信息处理和利用设备的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读者的信息需求会出现新的内容,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也会出现新的方式。因此,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应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立足当前,兼顾未来,合理规划,分步到位。

复合图书馆所配置的信息资源,其内容不仅要满足读者当前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到读者将来的需要。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一方面要从现在和过去着眼,讲求针对性、积累性;另一方面从将来着眼,讲究预见性、发展性。有些虽然目前需求不大或不便于利用但在将来会有较大的需求且便于利用的信息,也应适当收藏,以免到时候因绝版而无法购置;对于一段时间内需求量较大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可采用虚拟配置方式来解决,不必要每个图书馆都花大量经费重复购置。信息资源的形式不仅要与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相适应,而且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当前,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与技术人才的限制,新型电子信息资源的配置不能强求一步到位,复合图书馆所配置的信息资源的形式在目前还不可能以电子出版物为主,印刷型信息资源应占重要地位。今后,可逐步扩大光盘型信息资源和网络型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要有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配置目标和重点,应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读者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对信息资源配置目标和已形成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和芬.当前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6):4-6.

第4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84-01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都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并为数据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社会里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有着极大的吞吐量和利用率。使用计算机来对图书馆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就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在进行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前,首先要明确系统设计的目标,系统除了能够为图书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读者提供必要图书信息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能够满足图书管的编目、采购、检索、流通和统计等业务需求,既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够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够减少图书馆的人工成本。其次,要考虑到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使其满足开发者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技术人员的水平、数量等因素,使图书管理系统成为使用者、管理者与图书馆沟通的最佳工具,方便使用者和管理者沟通和处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Internet技术,发挥其信息传输的准确度高和速度快的优势。另外,还要考虑到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包括从系统建设、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工资等费用支出,使其既能为使用者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又满足图书馆的经济条件。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注册、查询、图书借阅、目录检索、图书预定、图书采编和系统维护等模块。读者在访问系统时首先要经过注册模块,输入与读者相关的一些信息,成为满足借阅条件的系统使用者,注册成功后在系统登录界面输入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验证通过后方可进入系统,同时系统还要允许使用者修改用户资料。在进入系统后可以通过查询模块,根据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姓名以及关键字等条件检索到自己需要借阅的期刊或书名,如果读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不够全面,还可以进行模糊查询来查找所需的图书和期刊。找到后读者通过输入图书的编码来了解自己所需要借阅书籍的状态,进入图书预定模块,系统通过查询图书数据库来显示书库中是否有些书,如果些书存在系统将为读者保留三天,读者可以在三天内到图书馆内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如超过三天系统将自动取消保留权限。当读者确定要借阅此书时需要到图书馆内通过借阅模块来完成借阅手续,借阅模块除了包括借阅功能外,还要包括还书、续借等相关的功能。另外,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包括对图书采购入库的管理,即图书采购需要经过编目等处理,将图书的名称、编号、类别、出版社、作者、定价、数量等信息存入到数据库中作为检索条件,以方便读者的借阅和管理者的管理。除些之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了方便读者,系统还可以设计电子读物模块,但要特别注意电子读物的版权和安全问题。还可以设计留言模块来了解读者的更多需求和建议,有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系统维护模块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图书和读者的统计信息,使管理人员能够更系统地了解到图书馆的运行状况。为了保证系统安全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和加密处理,只有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才能对数据进行维护,可以允许有一定权限的管理人员对数据库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更正,但不能对系统进行更改等操作,要保证只有本系统才能对加密后的数据库进行维护,其他任何直接对数据库进行的操作都将视为无效操作,要严格保证数据库入口的唯一性,以防止外界破坏本系统。

系统界面设计的核心是方便用户,要使系统易于操作在页面设计上要更注重人性化设计,要满足协调、清晰等条件,对于错误提示要清楚明了,对于错误的操作系统要有针对性的提示,不要运用过多的技术性语言,要更多的使用用户语言以便于用户的理解,系统界面要方便退出和转移,还要让用户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可靠的依据。色彩既是视觉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又是界面规划的应用语言,所以在进行软件界面设计时,要能够运用色彩给人带来的冷暖、软硬、进退、轻重、强弱、明暗等特点,充分发挥色彩展示、划分、吸引注意力以及艺术性等功能。除了要注意色彩的运用还要合理地控制亮度对比度、图形图像、文字,使其达到最佳的搭配效果。另外,界面安排还要能够科学的安排主次关系,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识别性,对于次要数据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关键的数据能够更明显地展现出来,营造良好的次序关系。为了使界面具有较强的功能性,使其能够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在界面中通常要运用按钮、文字链接以及图形链接等进行页面的过渡,使系统软件很容易从一个界面跳到另一个界面,而且要使每个界面都具有“退出”功能,使读者能够随时结束对软件的使用,使界面更加人性化。界面导向的设计要简单、明了,把复杂、繁琐的东西都去掉,使操作界面清晰明了,让画面有一种清新、简约的感觉,给人们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一缕清新之风。软件界面的规划设计应对各年龄段予以满足,用比较生动的界面来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有效集中;针对大学生、成年人以及中学生时,规划软件要强调合理、便捷,让知识设置方面能够在软件中得到展示,使其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对软件界面的规划要不断提高其艺术性,突出操作性,这就要求有关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还要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规划产生出真正科学合理的界面。

参考文献

[1] 宫昌利.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2] 徐鑫.中小型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11.

第5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第6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管理 信息时代 图书馆服务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管理带来机会的同时也提出挑战,大学图书馆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是大学生及大学教师获得学习资源的主要媒介,也是拓宽知识面及扩大视野的主要场所。信息化的到来,使其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管理效率,然而信息时代中存在的问题是图书馆管理中应该注意的。目前,图书馆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图书馆管理的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相比存在的缺点

(一)图书馆有较为复杂的内部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这就导致图书馆有较复杂的内部环境,也是公共图书馆具有的特有本性。而这种特性导致许多不良事件的发生,比如失窃,尤其是贵重物品的丢失,只要离开座位,就存在物品丢失的可能。因为社会上的人员比较复杂,而去图书馆就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所以在图书馆中警惕性比较弱,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而对于个人物品的丢失,公共图书馆是不负责的,这就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利用,让人们主观上不想去公共图书馆。

(二)交通条件的限制

因为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是当地政府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设置在市中心等繁华地带,那么,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的人们就会很不方便,不但有很大的车程,而且要考虑路费。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目的是使读者可以免费地获得知识及资料,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其获得知识的成本增加,使许多读者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无法改变的,比如,除了市中心以外,在距离市中心的城区等地设置一些小规模的图书馆,不但可以减少图书馆建设的费用,而且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达到公共图书馆的通用目的,使其真正服务于所有社会大众。同时小规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管理起来更容易。

二、大学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一般大学图书馆都需要有学生证或教师证才能进入图书馆,这就使得图书馆的环境变得简单化,没有了公共图书馆的复杂性,减少了公共图书馆出现的种种弊端,但是并不是说大学图书馆就是完美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很多,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图书馆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一)图书馆图书种类的局限性

图书馆在选择图书时,前提是其内容积极向上,而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主要根据专业的门类,选择适当的专业性强的学术图书,但是对于这些学术性的图书来说,其范围却不是很大,例如,英文原版图书的需求是很多专业学生都需要的,因为此类图书的购书成本比较昂贵,所以在学校图书馆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不会购进这类的图书,使学生无法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从而挫伤学生到图书馆找资料的积极性。有的图书专业性太强,没有相应辅助解释的图书,如果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想学习这个专业知识,无法入门,为其带来困难,很多就知难而退。又如图书馆的图书还是以比较旧的文献为主,更新速度慢等,这些都制约师生到图书馆学习。

(二)图书馆座位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图书馆座位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容纳所有学生,平时图书馆拥挤的现象还比较缓和,如果到了期末考试时间,就会出现疯狂抢座或占座的现象,使其图书馆看起来比较混乱,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的因为抢座一再受挫,出现遇难而退的现象。另外,图书馆人满为患,很少会有安静的时候。

(三)图书馆学习环境的局限性

与中国大学相比,国外大学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比较重视,尽量创造舒适的环境,因此,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甚至还设置咖啡茶座,或者付费按摩等服务,使学生在图书馆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到无比放松。因此,学生很喜欢到图书馆中度过课余时光。但是,中国大学图书馆截然不同,根据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实地调查可知,在构建图书馆的环境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及感受,缺少人性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座位的选择没有考虑舒适度,图书馆就是安静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大多数图书馆是禁止吃任何食物,使学生受到限制,不愿去图书馆学习。

三、大学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的改善策略

(一)图书种类的改善策略

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采购时,要综合考虑师生需求,然后制订采购的预算方案,因此,图书馆是为师生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师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在制定问卷调查时,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选项,尽量全面地设置选项。然后,将有效问卷整理出来,对于每个专业学生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以后,作为下学期图书馆购书时的重要参考,以此满足师生的需求,使其图书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图书馆可以在教师中进行调研,每个专业的教师对于哪些图书对学生有帮助应该最了解,可以为购书提出很好的意见。同时,也要加大对外文图书的购买力度,并加大管理力度,因为外文图书比较贵重,而且外文图书的购进,可以吸引学生到图书馆中学习,以此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图书馆座位的改善策略

对于图书馆座位的限制,图书馆要尽量利用好图书馆的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结构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而对于占座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就我国而言,许多大学生图书馆已经建立了智能选座系统,避免因为占座产生混乱的现象的发生。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可以专门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图书馆管理员要对这个现象进行管理,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杜绝占座现象的发生,对于长久不来的,仍在闲置的座位要将其物品暂且保管,为其他学生空出座位,以供学习。

(三)图书馆学习环境的改善问题

图书馆学习环境很容易解决,图书馆各个楼层可以设置不同的职能,以满足不同学生在各时段的需求,可以将高楼层设置成安静的读书区,下面各层可以设置为讨论区,同时也要设置零食区,每个区发挥不同的职能,要严格执行职能的发挥,比如阅读区不可以带零食、随意吵闹、讨论等,维护每一层的秩序。如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学生可以在图书馆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其愿意到图书馆中学习。这样划分,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环境的质量。

四、结语

大学生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之一,只有充分发挥其职能,才能实现其价值,针对大学生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不同及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提出对策,改善图书馆服务,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慧晶.中山市三乡理工学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王凯.基于RFID的图书馆古籍典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2.

[3]赵宏亮.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以内蒙古Y大学图书馆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钟晓诚.基于3G技术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12.

第7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48-01

最近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壮大过程中,信息化逐渐应用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极大的提升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新时期,读者阅读行为和习惯已悄然发生改变,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等功能,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网络化和共享化,最终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涵盖了图书馆管理系统改革、管理技术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从图书馆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信息共享。最近几年,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图书馆积极加强云馆系统建设,圆满完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任务。云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区域内所有图书馆资源共享,使全区读者能够随时随地的登录系统,访问图书馆,查询、预借图书。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借阅读者时间,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更多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促进图书馆更好发展。尽管最近几年,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进一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但是工作人员对系统认知能力不足,再加上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图书馆的良好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产生的影响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加突出,能够更好的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图书馆发展能力和服务质量。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都是采用人工手段开展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读者服务质量较差,不能很好的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而在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服务工作,节省更多时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再配合使用科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化不断加深发展,公共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还会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系统,更好承担社会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2.对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人工手段进行管理,严重影响到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公共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从而帮助图书馆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措施,最终提升服务的管理服务职能。此外,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逐渐向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发展,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吸引更多读者到图书馆阅读,提升公共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地位,营造良好的形象。

3.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在信息技术引导之下,图书馆管理队伍的各项工作能够切实得到改善,工作形式和工作理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如果公共图书馆不能够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将会严重影响到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该紧跟时展进程,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完善的读者服务,确保读者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服务的满意率。

三、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1.构建网络化平台,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率

网络化平台是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实现必须依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因此,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设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摒弃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建设总馆管理为中心,分馆主要负责信息检索和读者认证,在科学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下,确保读者和图书馆的信息化安全,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读者服务。此外,在信息化模式下,公共图书馆还要积极建设科学的文献检索保障机制,以数字化图书文献为依托,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文献服务,确保读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读者获得高质量的图书文献服务。

2.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献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文献服务。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必须重视自身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守适用性、合作共享和特色化的原则,针对不同读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共享,结合本馆特色和自身特色,积极建设符合本馆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在进行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公共图书馆内部现存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应用扫描技术、打印技术实现现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并进一步建设数字检索平台,最终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8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81-02

一、传统图书和现代图书管理的对比

(一)传统图书管理和现代图书管理的载体不同

图书馆和纸质图书是传统图书管理的载体,而且图书资料繁多、难以统计,借阅时需要在大量的书籍资料中寻找,时间浪费很多,图书资源也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是它的局限性之一。现代图书管理则是将大量的纸质图书转变为电子、数字资源,以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存在,存储没有限制,方便快捷,对图书管理者的工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二)传统图书和现代图书管理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是封闭式的管理,管理比较被动,管理者的管理服务多是程序性的,比如对图书的保护和读者借书归还程序负责。有时候附带做一些展览和咨询工作。这种被动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开拓图书市场。而现代化图书管理会自主拓展市场,不断提高效益和图书利用率。传统图书馆之间相互独立,在自行建设的同时也追求自身的效益,图书资源开发都是自主进行,资源不能共享,图书利用效率也不高。现代图书管理方式则比较开放,以网络信息化图书数据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图书资源可以共享,图书馆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有利于读者对图书资源的有效使用。

(三)传统图书和现代图书管理业务不同

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比较单一,多是根据图书展开,不会对图书资料进行加工,只提供单一的图书文献资料。而现代图书馆管理范围很广,信息技术运用频繁,例如图书文献数字化、电子化、资源共享,等等,管理工作深入且广泛,符合现代化对图书文献的要求。

二、图书现代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效的管理系统

当前,不少图书馆都是独立管理,图书管理系统也是独立的。尽管有图书馆采取了现代化管理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是缺乏健全的联合管理系统,图书馆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合系统,原因在于图书馆相互的借阅机制很严格,手续办理效率低下,读者跨馆借阅图书很不方便,借用率不高。图书资料独立而且分散,缺乏信合信息平台,图书使用效率无法提高起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对书籍文献资料的浪费。

(二)图书信息化管理技术缺乏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中,而图书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缺乏。观念落后、创新后劲不足、高科技技术研发缓慢、现有技术薄弱等问题都是图书现代化管理的阻碍因素。新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滞后使得图书现代化管理效果不高,图书管理者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采用新技术,影响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速度。

(三)图书专业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图书管理学科的建设进程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专业人员的培养机制无法满足图书的现代化管理发展。有部分图书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业务技能水平不高,没有创新的动力。图书的现代化管理急需大量专业人才,社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上的欠缺成了阻碍图书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原因。

(四)知识产权纠纷

图书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图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让读者更加便捷地查阅资料,同时也容易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建设相当重要,所以,图书管理者应该将信息化图书建设和知识产权产权保护联系起来,考虑到图书馆的利益和信息拥有者的知识产权问题。

(五)图书馆重复建设

不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都没有从整体上来部署,有的甚至还在重复建设,既造成了图书馆的闲置,又浪费了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文化部门必须对当地的图书馆建设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实地调查当地图书馆的发展形势,然后制定科学的战略措施,对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行合理布局,不能为了追求功绩而盲目重复建设,一定要将各图书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如何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

(一)统筹规划图书管理发展

图书现代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是造福后代的大事。图书馆和管理者必须要转变观念,根据新时期的图书管理发展要求来开拓创新。具体来说,要制定具体的图书信息化建设目标,完善图书目录登陆体系,建设智能化查找程序,以光碟化方式储存书籍文献内容,逐步贡献图书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规划图书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地实施科学的建设措施。图书馆可以成立技术专家组,详细分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并设计出系统而科学的规划方案。

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综合处理,建设图书馆数据库,将主要信息要素提取出来,规范地存贮到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并将馆藏信息转化为能够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信息。书目数据库是图书数据库中最复杂的数据库,以书目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库,关系到电子图书文献的编目、流通、检索、阅读、文献开发等工作的自动化处理。所以,我们要对后台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图书现代化管理的成败。

(二)构建信息化资源的联合保障机制

图书馆应该联合起来,以合作、共享、发展为原则,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规划未来。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持续发展下去。图书馆在收集信息资源时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自主开发先进的、全面的、数量丰富的、实用性高的信息系统,更不能只依靠自有的各种资源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这不符合图书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所以,图书馆及管理者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资源共享合作机制,联合编目,实现馆际互借,加强网上协同参考咨询服务,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性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将各个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设图书信息化资源的联合保障机制。图书馆应该牢牢把握住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机会,积极建设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而高效的服务。图书馆之间不断协调各自的资源使用利益,强化发展活力,持续建设全面的馆藏书籍文献资料,强化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联合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现代化图书管理服务。

(三)加强图书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图书馆应该积极研究信息化应用建设,根据当前图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有选择性地选择科研课题,推动研究和应用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并努力促进图书信息化建设能够科学地进行下去。并且,制定有效的人员在职培养教育措施,让管理者不断学习新的图书现代管理新技术,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图书管理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提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及风险精神。提升图书管理者的业务技能,给他们创造机会去选修专业课程,例如在职攻读双学位、进修访问、业务培训、合作研究等等,这对图书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领会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变化迅速,图书管理者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不会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培养策略,要培养能力型人才,尤其是要重视培养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自学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够独立掌握、理解、转化、输出知识。对于图书管理人才来说,信息素质教育十分重要,这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才干。管理者必须要能够正确地获取信息,科学地创造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图书现代化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援。

(四)持续投入信息化建设资源

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众所周知,图书是我们的文化智慧结晶,详细地记载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不管是国家还是地区,或者部门、院校,图书馆的规模和图书管理水平都标志着它们的文化底蕴,也是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图书是人类重要的知识宝库。根据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图书现代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任务,努力加大投入,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应该以信息化建设满足用户的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知识困难。要进一步扩宽信息知识服务的受益层次,为社会、高等教育事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由此来讲,努力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有着长远的社会利益。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讲,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手段;图书馆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使得图书馆更加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知识经济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其服务对象素质的要求。图书馆通过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人才甚至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服务和教育,从而帮助克服教学科研中阻隔信息的“壁垒”和制约创新的“障碍”。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图书现代化管理是现代图书管理的发展要求,其中的关键就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建设,而发展模式就是开放性的智力经营服务。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现代图书管理正迎来发展机遇。所以,图书馆要将高素质技术人员培养和信息技术运用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图书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并逐渐向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国际图书管理方式靠近,实现图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坤.浅议图书管理现代化[J].安顺学院学报,2008,(3).

[2]王艳.信息经济与图书管理现代化[J].北方经贸,2007,(6).

第9篇:图书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图书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42-01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储备库,不仅在为师生提供资料查阅的基础功能,还能够为丰富高校知识储备等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仅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能够科学合理的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分类,还能够保证师生在查阅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

一、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我国目前对于数据文献资料的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推行了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内建立了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通过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经验累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系统包括了公共检索、文献共享、馆际互借、资源导航等四大方面,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对于查阅文献资料的需求,还能够丰富高校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快了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尽管成绩斐然,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二、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1.管理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发现制度体系相互脱节的现象,这点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方面也不例外。当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如果管理体制没有及时的更新或者滞后,就会发生脱节,从而导致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例如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没有成形、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全面实现数字化、各大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滞后有关系,不仅难以做到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发展,各大高校之间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还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著作权问题

归根结底,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问题还是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版权,包括了著作人格权和著作财产权。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将著作权人的纸质文献、音频视频文件通过网络的方式转变成为数字化文献,这样一来就会涉及到著作权的保护问题。

3.信息资源建设和安全建设问题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传统的图书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检索、处理、重复利用转变为依托于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环境的信息分享和信息传播。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得以凸显,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及时的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建设,如何维护信息安全建设等问题不断地困扰着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为此,许多的高效加大对于校内网建设的资源投入,改善了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硬件环境。但是,由于许多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依然滞后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对于高校图书管理和规划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

4.人力资源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一切的问题都在于人事问题。人力资源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第一资源,不仅能够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决定着馆藏资料的保存与开发,还能够决定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前进方向。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是文献资料开发人员。如果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人的积极性没有被激活,开发者对于文献资源的开发热情也不可能释放,尽管在文献开发过程中有着现代化的设备进行辅助,但是人不积极主动的进行开发,再多的设备也会成为摆设。

三、加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1.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

对于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及时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确保管理体制适应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避免出现管理体制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要加强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资源的违法操作,对于涉及到著作权利保护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法律保护。

2.依托管理信息化构建特色服务

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服务体系。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常规的图书馆服务不同,在针对一般读者提供特色服务的前提之下,我们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使得特色服务能够产生拓展服务,提供普通图书馆所不能提供的特色服务。可以说特色服务是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根基,如果失去了特色服务,那么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就会失去竞争优势,从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提供深层次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也应该具备这一服务功能。通过在网上建立直接的咨询服务平台,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能够做到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不仅能够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够加深自身的平台建设。

4.促成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人力

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在于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在积极引进管理人才的同时要主动地培养管理人才。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多样性等问题,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培养他们开发、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针对我国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积极努力的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建设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保证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够不断的适应体制改革发展,才能够为促进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守真,李培.信息资源管理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门海新.国产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学刊,2002,(3).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