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第1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网;在线阅读;论坛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36-01

1引言

图书网是基于电子商务的系统,提供一个图书销售平台,注册用户能够在线买卖图书。目前我国B2B商务交易中介平台主要实现的服务就是供求信息的。这是B2B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而也仅从供求信息这一个项目就为我国千万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收益。

B2B(BusinessToBusiness)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到目前为止,以B2B为代表的传统电子商务做的都是物质商品贸易,由B2B衍生出来的B2C、C2C等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做的都是产品交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突破、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对品牌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的进一步认可与依赖,局限于物质商品贸易的电子商务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B2B”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盛世长安图书网系统为盛世书香有限公司设计的一个B2B商务网站。为了实现图书的在线购买以及图书的推荐展示。

盛世长安图书网系统在为实现人们远程逛逛书店和购买图书的愿望而提出。本系统主的功能是帮助经营实物书店的人们扩大市场和增加知名度。基本功能包括用户注册会员、登录、图书展示、图书查询、在线浏览图书、远程购买、远程交易等。

2可行性分析

鉴于现在网络的发展和网络的商业化,利用网络来提高公司和销售的例子屡见不鲜,本小组开发本项目的目的也是如此,利用网上商城来交易能够提高企业的销售量,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且能够更好管理商品销售的整个流程如:对商品分类的管理、对商品的管理、销售统计管理、用户信息管理,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公司发展的总目标、总策略。

(1)操作可行性:B/S PetShop4.0架构,采用纯面向对象C#语言。

(2)技术可行性:从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开发、管理软件来看;该系统的数据可能比较大,还要用到存储过程考虑使用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存储管理。

(3)经济可行性:本项目得到北京盛世书香有限公司的资助,开发经费没有问题。

(4)进度可行性:鉴于本系统的目标要求和特点,能够保证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该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3系统目标

系统主要是图书在网上的交易,从用户的注册到用户浏览图书、查看图书详细信息、查看对图书的评论信息、把自己满意的图书加入到购物车、结账购物车、填写用户地址信息以便邮寄,通过这些功能来满足用户通过网上实现购买自己满意商品的愿望,而且商家也可以很方便的对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提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还可以改善经营策略以更好的切合用户的需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赢得商家和用户的双赢。

4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通过对系统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后的功能完全满足盛世书香有限公司所提出的需求。盛世长安图书网应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没注册用户具有:查询图书、浏览图书信息、查看新闻信息、查看论坛信息、进行注册等功能。

4.1普通浏览者功能模块

注册功能:一般浏览者可以登录到网页中的注册页面,填写好相关的信息,特别是用户名和密码以及验证码等信息,填好之后进行提交,系统将会判断是否可以注册、如果注册成功将给出用户的提示。

查询图书:在站点中绝大部分的页面中都提供了对图书查询的功能,通过选择查询依据,在文本框中填入查询关键字点击查询按钮进行提交系统将按照时间递减的方式查询出相应的图书列表信息,查询主要是按照关键字进行模糊查询。

浏览图书详细信息:在查询到图书之后用户可以点击图书图片或图书名称转到图书详细页面,在此用户可以查看图书的详细信息以及其它用户对此书的评价。

查看新闻信息:本站点还提供了新闻模块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商家进行新闻的,利用此功能用户可以查看到最新关于图书方面的信息如:最新图书、热点图书、最新优惠以及用户对新闻发表的帖子等信息。

查看论坛信息:为了更好的使商家和用户进行交流,站点还提供了论坛模块,用户可以查看相关的帖子信息。

4.2已注册用户

已注册用户除了具有一般浏览这功能外还具有上传图书信息、下载图书信息、购买图书、对图书进行评论、发表帖子、回复帖子等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在用户进行登录之后才能够进行。

上传图书信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提供一个图书爱好者交流平台,此站点还提供了图书上传的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想介绍给大家的图书上传到服务器供大家交流学习。

下载图书信息:已登录的用户可以在本站点中下载自己喜欢的免费的电子书信息。

购买图书:对于那些要付费的实体纸质图书,如果用户对其中某些图书满意的话可以进行在线购买。

对图书发表评论: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与大众,给商家和用户提供更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对图书进行发表评论。

发表帖子、回复帖子:此两功能主要对于新闻模块和论坛模块。

4.3系统管理员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是整个站点的管理者,其利用站点提供的管理平台对整个站点进行相关管理,系统管理员具有对系统进行管理的所有功能,由于时间原因本网站暂时只实现了核心功能,如: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图书分类管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系统设置等六个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已注册的用户进行管理,可以设置已注册用户是否禁用。

图书管理:图书管理中主要包含了图书管理、图书标签管理、图书类型管理。

图书管理可以查看图书的详细信息,对图书的信息进行修改;图书标签管理可以对图书的标签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图书类型管理由于本站点中提供了三级图书类型在此模块中可以对这三级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管理。

新闻管理:此模块可以对新闻进行查看、添加、删除、编辑以及可以对新闻类型进行添加、删除、编辑。

论坛管理:此模块主要可以对论坛主题和论坛帖子及回复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系统设置:在此模块中主要是进行首页展示设置即系统管理员可以把哪些书籍放在网页首页进行显示操作。

第2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 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刘换成,电子政务时代的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第3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 情报学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机构;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都曾有过辉煌,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人才需求变化,均出现过“危机”的局面。穷则思变,中英国专家均认识到要适应社会,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分别对中英图书情报教育的社会环境、培养目标、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教育改革状况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完善中国情报学教育的启迪。

一、英国的图书情报教育

(一)概况

英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发端于1885年,是由英国图书馆协会(LibraryAssocja-tion,以下简称LA)所组织的一次考试引发。当时,根据LA的要求,所有的图书馆员都先以函授的方式学习有关课程,然后参加LA组织的统一考试,这一活动促成了英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初形式,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在此期间伦敦大学(UCL)于1919年建立了英国的第一所图书馆学院,并为学生提供了全日制的图书馆学课程。二次大战以后,新的全日制教育的图书馆学院(系)相继建立。

六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大学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其进展主要表现在:(1)情报学的课程被正式确立,许多院校的名称中也加进了“情报”的字样;(2)全日制教育得到了普遍确立;(3)完善了教育结构。在LA的帮助下,英国所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都达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一些还达到了博士生的教育水平。

七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巩固和完善时期。LA协助各院系全面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院系相继完成了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及设备的配置,特别是计算机几乎进入到每一课堂。伴随教师队伍的不断成熟,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八十年代以后,强调与社会,尤其是与经济联系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表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更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同工商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一新的要求,英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一方面着手改造传统课程,使其更能适应于社会;另一方面教师们的研究由纯理论转向了应用,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培养目标

英国政府、高等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注重向工商企业倾斜,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单一目标(图书馆员、情报人员)向多目标、多层次过渡,使被培养人员渗透至工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专家系统等诸多领域。要求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机构改革

伴随培养目标的调整,图书情报教育部门也在机构上做了相应变革。英国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为了弥补专业指示的欠缺,与其他院系合并,这里面也有一个磨合问题,磨合不好易留后遗症;(2)为了向信息产业靠拢和发展,“情报”一词代替“图书馆”进入教育机构的名字当中。

(四)课程体系改革

图书情报教育改革中最实质性最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它可以彻底改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是根据总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及各种学位等级的要求而展开的。1985~1986年间,英国大学奖学金委员会(UGC)和国家顾问理事会(NAB)联合举办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需求”的调查指出:“在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以满足社会的一般性需求,这是UGC、NAB和WAB的责任范围。其推荐课程的工作无疑要考虑未来的情况,即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适应图书馆与情报工作的本质性变化”,“具备全面的情报源和情报服务知识,且具有熟练的情报组织、情报检索以及情报交流的技能”。还要求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

根据上述要求,目前施行的课程内容大致如下:(1)基础知识部分。图书馆管理知识;情报传播技术;情报检索技术;情报源与情报服务知识;图书馆员必备的计算机知识。(2)专门研究课题。学校一般还要求BA学生在最后一年中完成1~2个专门研究课题,如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研究;图书馆科技文献服务研究;青年人的图书情报需求研究;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化研究;复制技术研究;社团图书馆事业研究等。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分别讨论、实地参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环节。其中,课堂讨论(Seminars)尤有特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分成若一干小组,针对某一问题由1~2名学生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讨论。由于各校的办学特点及教师状况不尽相同,各校的硕士课程设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总的说来,硕士课程都体现出对本科课程的深化。硕士课程的考试一般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完成课程作业,按导师认可的题目完成3篇论文;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要求15,000~20,000字;提供研究准备说明,包括个人基础经验,对所研究课题的客观观察,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供参考书目。

二、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

(一)概况

中国图书信息学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0至1976年)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1920年诞生了中国第1所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前身),这一阶段只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长年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图书馆学教育多以图书馆工作程序为对象,内容则以经验描述为主体,图书馆学教育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封闭体系。

第二阶段(1976至1986年)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体化教育阶段。由于科技情报事业的兴起,情报学脱颖而出,武汉大学于1978年率先创办科技情报专业,1984年成立我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之后一批院校纷纷开办情报学专业或者将系名改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系(或图书情报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破了图书馆学的传统范畴,呈现明显的情报化倾向,计算机应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向。

第三阶段(1986至1998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入了学科化、技术化、专业化教育时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情报教育的主干课程,标志着图书情报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的时代,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医学图书情报、农业图书情报等专业化教育应运而生。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共有图书信息系55个,估计在校学生达10000人,每年毕业生达2000人左右。

第四阶段(1998至今)是图书信息教育重组阶段。情报逐渐被“信息”所代替,1992年9月全国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决定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图书情报人才就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为了顺应信息人才市场的需要,1992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发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改为一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则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分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

专业重组意味着传统的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经济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2.图书馆学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文化、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2)熟悉中国关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和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4)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5)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实际能力;(6)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检索、阅读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

(三)课程改革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就核心课程达成了共识,这8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核心课程的确定既奠定了共同的基础,又为原有的各专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原有专业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背景基础课、通识课,以适应培养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要。

2.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新内容,它的主干课程是: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信息市场学、文献计量学、信息经济学、计算机运用、系统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文献学概论、目录学概论等。

(四)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中国图书信息教育自1949年10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特点如:(1)“信息世界”促进了中国图书信息教育(包括专业设置与课程计划)创新体系的发生与发展。(2)随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带头学科和主干课程,为各信息行业准备必要的人才成为中国图书信息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受经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但各教学单位都在逐步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4)施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坚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学有专长的综合型人才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方针,注重人才的合理分流。

三、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适应迅速崛起的信息产业的人才需要方面,甚至比英国图书信息界反应更为迅速,转轨更为及时。不容置疑,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正面临信息与知识时代新的挑战:(1)专业重组导致学科群建设的模糊。将图书信息教育置于管理学科门类之下,同时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等各个专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专业,拓宽了专业的发展道路;另一主面却忽视了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学科群建设问题,如情报学是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确认的学科,而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却没有情报学这一学科学业,如何看待信息管理与情报学的关系? (2)情报学来自人力市场的挑战。随着情报学教育体制及重心的不断调整,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面较以往更为宽泛,同时来自其它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等等都对情报学的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以上对于中英图书信息教育的比较,我们确实应该对比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明确中国情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探索改革和发展的路子,真正使我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拥有自己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迅.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状况考察[J]

[2]王龙.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新进展.当代图书馆[J].1994(1)

[3]王知津,孙立立.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走势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J].2005(5):449~455

第4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网络环境 图书馆 图书馆危机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0

1 问题提出

危机是任何对象实体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试图找出对危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策略,但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理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管理学领域建立起来。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唤起了人们对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使危机管理研究延伸到了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领域也开始大量引入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变化,危机管理开始走进社会研究领域,尤其是9,

1.1 事件后,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迅猛发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这种危机事件不仅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图书馆与环境间的不适应性,也包含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当前,随着信息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人类信息获取方式正发生前所未有的突变,人们的信息意识也空前提高和觉醒,人类正面临“信息爆炸性增长与知识贫乏”的悖论困境。社会信息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图书馆自身矛盾运动引发的各类问题,都要求我们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促进图书馆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图书馆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从总体上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类型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后面的系统具体研究奠定基调与基础。

2 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2.1 国内外图书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

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图书馆危机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而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02年;国外对图书馆危机的关注始于1968年,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1984年。因此,国内外发展历程表明都是先注重由图书馆自身矛盾引发的各种常态性危机的研究,然后才是与具体灾难、灾害等相关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相关管理研究。

常态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危机管理”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基于系统思想与方法,从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图书馆当前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就国内来说,主要是针对某种具体的图书馆危机类型展开讨论,分析其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的策略,如图书馆经费危机、图书馆藏书建设危机、图书馆期刊管理危机、图书馆服务危机、图书馆人才危机、图书馆形象危机、图书馆版权危机、图书馆安全危机、图书馆生存危机及图书馆学教育危机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刘兹恒主持的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项目的研究,李丹、潘梅、陈家宝等的学位论文,上海图书馆“管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一第三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收录的部分论文。国外关于图书馆的常态性危机研究也是如此,主要涉及各种类型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音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等)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或者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采访、编目、典藏、参考咨询服务等)所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其中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费危机、图书馆学教育及人才危机、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期刊价格上涨带来的期刊订购危机等成为关注热点。总之,国内外都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当前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存问题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而岌岌可危,因而如何重新界定与设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确立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成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的重要课题。

突发性的“图书馆危机”和“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国内研究更多的是综合、全面地介绍图书馆危机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图书馆危机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危机的解决途径以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等,尤其是通过分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图书馆的危机案例(如图书馆遭受水灾、地震、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恐怖活动等安全危机),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得出解决此类危机的原则、方法、步骤等,典型的如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图书馆建筑问题、国图事件、苏图事件,等等。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图书馆制订灾难计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灾难计划的各组成部分和制订要点、步骤以及提供灾难恢复的方法,如英国图书馆关于灾难预案编制及评估的研究等。比较而言,国外研究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而国内更多是一股意义上的论述。

另外,国外较之国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书馆专业协会、学会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灾难管理)研究与实践中的突显作用。这些专业学会通过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组织大型的研究项目、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及编制实用的图书馆灾难管理手册等来积极推动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2 当前图书馆危机及危机管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是注重预防由图书馆自身发展在社会环境激变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引发的生存危机或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偷窃等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关系问题造成的危害,对这些危机与危害的解决办法大多通过移植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参照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等方法来解决;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则很少涉及,对网络时代关系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管理存储、服务创新、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危机研究多有缺失。而这些深层次危机问题往往才是导致各种表层性突发危机事件爆发的根源,亟需加强对这些深层次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框架性强、理论色彩浓厚,有利于树立图书馆危机意识,但可能无益于图书馆实践,有些仍缺乏实地考察,实证研究不足。切实需要对图书馆系统进行剖析,深入地分析图书馆系统中各层面的危机机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危机管理策略。相对来说,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较国内要好,但由于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经验与理论不一定能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对中小型图书馆生存危机关注不够。中小型图书馆因为自身的结构功能简单,抗击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在突发的或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被扼杀,而它们却是整个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中小型图书馆不仅面临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件的危险,更主要的是会面

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急需对中小型图书馆危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中小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这不仅对强健图书馆系统机体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丰富与完善社会信息共享的基础实施有现实意义。

・国外有关对灾难预警的编制评估等对我国图书馆灾难预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显然应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设计;已有的国内研究成果如一些预警系统的设计等还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我们不仅要分析研究事物的成因,更应该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中,提出对危机识别、预测、管理与控制的技术方法并形成有良好操作性的预警系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信息处理系统(见图1),它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信息服务体系,都受到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刻影响。图书馆系统内部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员、服务及资源,无论哪个部分都受到具体信息环境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中信息的存在形态、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信息的流通渠道与载体形式等,都深刻影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形式与方法、用户的信息行为模式与范式等,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构成。图书馆系统作为开放的非线性系统,要从环境获得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系统功能是利用自身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相关用户服务,环境的各种变化引发的各种涨落与扰动都将影响图书馆系统的生存及发展演化。

当前,图书馆系统面临的最大变化是信息交流环境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以及基于此环境变迁而引发的用户信息需求满足的数字化、网络化依赖和各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提供商的涌现。因而产生了以下一些矛盾:①图书馆资源、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与用户需求满足的不适应性;②图书馆与信息交流环境的不匹配性;③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提供商的竞争博弈关系。所有这些矛盾的任何微小危机都可能引发雪崩式的放大效应。

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各种可能因素引发的图书馆危机呢?我们认为,图书馆危机是由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产生的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或破坏、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以及对图书馆系统发展有深刻长远影响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积累涌现形态。基于此,图书馆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快扰动,需要图书馆人立刻对之进行处理,解决的是突发性矛盾问题,可称之为突发性危机;②由于图书馆系统自身矛盾运动引起的慢涨落,需要图书馆人持续长久的关注,它是决定图书馆系统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可称之为常态性危机。

图书馆系统的突发性危机是指那种不可预测的、破坏和影响比较大的、发生概率比较小的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难或灾害,如水灾、火灾、兵灾、地震、飓风、海啸、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以及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关系矛盾引发的危机(如国图事件)。

图书馆系统的常态性危机是由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引发的发展演化过程过的不适应性,主要涉及图书馆系统自身的组成要素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环境要素,如图书馆人才危机、资源危机、服务危机、制度危机与网络安全危机等。

4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

针对图书馆系统存在的各类危机,应如何进行相应的危机管理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认识清楚图书馆系统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其次是要开发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

4.1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图书馆危机的产生机制,并依据产生机制的差异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方案。根据前面对图书馆系统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系统危机的产生机制是图书馆各要素结构及相互作用导致的系统远离平衡而形成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过程与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主要的危机有:

・资源危机。资源是图书馆系统的基础,没有资源的图书馆也就不成其为图书馆。通过调查当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资源状况,分析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类型、资源结构、资源比例、资源布局、资源获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有可能引发的危机,如资源长期保存危机,通讯网络新技术、著作权法等环境变化引起资源建设危机,资源国家保藏危机等,分析危机产生机理并提出应对方案。

・人才危机。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网络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从人力结构、工作业绩、薪酬福利、岗位培训、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测量考察,归纳出影响优秀图书馆员缺失和离职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一套核心馆员的评估识别机制、防范和应对优秀馆员流失的危机管理机制。

・服务危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产品提供制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核心功能。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方式,研究新的交流方式下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探索现有的服务方式对未来发展存在的可能风险及预防体系和应对方案。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外延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对象的变化对图书馆存在的潜在威胁,分析威胁的类型、程度,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

・制度危机。图书馆制度设计是保障一个社会的信息公平的基本措施。通过分析现有图书馆制度机制上存在的利与弊,从制度研究、管理视角和经济层面分析图书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对图书馆未来发展可能造成的危机,改进和提出合理的制度设计,完善制度的执行机制和评价体系。

・网络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因而网络安全是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撑条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变化、存在的主要危机,分析危机的主要类型以及对图书馆功能实现的影响程度,制定出危机解决的基本策略与方案。

4.2 危机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危机管理也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

首先,应该开发一套危机管理预案生成的标准方法。关于危机预案的生成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尤其是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图书馆领域可借鉴相关的国内外危机预案生成方法,开发适合我国图书馆领域需求的危机预案生成方法。

其次,应开发一套有实用价值且操作方便的危机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灵敏、准确地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息的预警系统,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危机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危机爆发所造成的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损失。一般来说,该系统应该包含危机信息的搜集、监测、危机诊断与预报功能,通过危机评估指标系统的计量,辅助生成危机报告,帮助决策者有效进行危机管理决策。

第5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一体化”,最早是1978年中科院在广州召开的“全院第一次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上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而提出的管理模式。1985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发展和改革档案学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及发展规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图情档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受国情、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国情的图情档一体化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伴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用户需求也呈现出整体化、多样化的特点,图情档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如何构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作以简要探讨。

一、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首先,图、情、档同出一源,情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用手势等方式来传递情报,档案源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档案经过人们的整理、汇辑、传播便形成了图书,三者都是储藏信息资源的中心机构,其同源性为图情档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图情档属性相同,三者同属文献信息范畴,其本质都是信息,是可以存储、流传、使用的社会信息资源,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三者都源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社会性和实用性。再次,图情档的管理模式相同,三者的核心工作都是信息的搜集、整理、统计、存储、保管等内容;管理方法也大致相同,都是分类、归档、索引等内容,也都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为计算机自动化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是图、情、档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因此,图情档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存在着一致性。此外,图情档三者的载体也相同,主要为纸质型、胶片型和磁记录介质。最后,贝塔朗菲定律指出,孤立子系统的属要小于统一的整体系统,即图情档独立的功能小于一体化的功能,因此实现图情档一体化能够整合资源,促进系统功能的增强。

由此可见,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图书情报同出一源、属性相同、管理模式相同、载体相同,并且合大于分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更是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便利的条件。

二、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的现实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技术等各方面信息出现爆炸性增长,社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信息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化、整体化。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核心将不再仅限于文献资源,而是针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图书情报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势必要以用户信息服务为核心。因此,加速实现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作用,使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的多维化和一体化,符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信息的搜集、传播、使用等工作突破了时空和行业等领域的限制,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信息量的空前增长,使得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所有信息的搜集和存储。走一体化信息资源建设之路,实现资源共享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如今已有许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情档的一体化管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初步构建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图情档文献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为图书馆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 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还存在缺乏理论指导和宏观管理无力等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看,由于三门学科没有完全突破“机构”的束缚,因此其理论系统、学科体系的研究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未能形成统一的大信息观――文献信息理论,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差异化的问题,没能形成统一的、明确的理论思路,使图情档一体化管理缺乏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图情档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图书、档案、情报分别隶属文化部、档案局、科技部等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分散建设,这种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在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上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文献资源的共享。在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消除各自为政、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强机构、规章制度的协调和统一。

2 构建的思路

(1)在思想上,需要摈弃陈旧的观念与偏见,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图情档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图情档的协调和融合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倡导开拓创新精神,才能奠定构建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

(2)在制度上,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只有具备全局思维,进行宏观规划和管理,扭转各系统各自独立、封闭管理的运作模式,才能实现图书与情报等系统的交叉管理和管理制度的一体化建设。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并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叠加,而是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和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统一的领导、协调的管理,达到“1+1>2”良性结合的效应。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基础是管理模式构建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在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实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3)在技术上,需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只有结合图情档的工作特点,协调和逐步统一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在管理和文献管理、检索方面不一致的地方,建立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才能有效推进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目前图书馆采用的文献著录条例、图书分类法等为标准化体系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诸如信息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和通讯设备的设计标准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争取达到规范化、标准化,以利于资源共享和现代化手段的管理。互联网的出现为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化技术平台,日渐完善的网络技术使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只有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和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网络化服务。

(4)在人员上,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沟通与借鉴,打造一支通用型的、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只有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才能使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构建的措施

第6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数字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的新形式,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个人数字图书馆呢?

总体来说就是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为实现读书治学的目的,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变成有组织的信息集合,通过免费的或基本免费的软件,将网上的有关信息资源,通过该管理软件进行存取,在软件内完成编辑管理,根据个人需求,供其有效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软件系统,对于个人知识储备的数字化整合可以顺利完成,用户能够自己创建、维护、使用该软件系统。

这一新形式的个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数字化。使纸质资料的文献形态改变,使其数字化。曾经的纸质图书存放时间较长后,其一、积少成多,体积增大,内容增多,越来越不利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资料由于保管不善肯定会发生丢失损毁,旧资料查找时也是一个大工程,那么如何处理这些破旧书刊纸质资料?去粗存精选择性保管显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那么使其数字化可以妥善保存,不遗失资料的同时更加能够便于查找。

(2)数据库化。当今,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的数字资源日益增多,大家将自己感兴趣的文件和资料下载到本地电脑的文件夹中,供日后查阅或使用。但是文件夹不具有数据库结构,并不能有效的进行检索文件,当我们下载的文件日益增多的时候,无法有效的管理这些下载的文件,那么,就可以通过个人数字图书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在需要时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目标文件,无论文档文件还是图片文件或是视频文件,均可自动识别并打开后台运行,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3)检索功能增强化。因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者们并不是专业的情报学工作人员,无法精确的对于所需检索的内容进行输入,所以,要快速准确的查找到文献资料,在检索功能的设置上要加强,即使是模糊的搜索关键词也一样能迅速的找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基本的检索功能中至少具有字段检索、单项检索、截词检索、全库扫描检索等,并且,各种类型的文件要在统一的检索界面,使用方便查找快捷,检索历史随时保存便于随时调用。

2 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在高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在高校设立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不仅为学生读者带来很大方便,同时在系统设计初期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中得出其具有很多的优势,下面将通过3个方面详述分析。

(1)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合校园内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电子文献资料较全,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特点,面向高校大学生,购买了种类丰富的各类论文数据库供学生学习查阅,同时自建论文数据资料库,为学生查阅下载论文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外,高校的现代化设施建设完善,如学生宿舍的高速网络、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校园全网无线覆盖等,这些设施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现实保障。

(2)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曾成功开发个人数字图书馆平台――My liberty。用户可以自行通过该平台搜集电子资源,既可以来自公共网络的任何地方,也可以来自校园网络的内部门户,在这个平台上管理、编辑、下载,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图书馆。在国内,浙江大学也曾成功开发“我的图书馆”,系统功能如:新书通告、数字资源定制、搜索引擎、书签功能、个人信息保护等。虽然开发项目不是完全相同,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3)数量稳定的受众用户群。高校庞大的用户群体都具有高学识、高素质,比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通讯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等,他们无论是论文创作还是课题研发,都需要强大的学术资料支持,这一软件系统可以为他们提供高水平、多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相信广大师生都能够广泛的参与其中,构成稳定的软件系统的受众群体。

3 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构想

根据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研究发现,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数据库化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环境,以及推广使用面向的目标群体,非常便于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系统初步设计按照功能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管理模块、新闻栏目管理模块、多媒体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1)论文管理。作为本软件最主要的模块,用户可以对本地论文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web server技术访问中国知网、中国万方数据库的接口,对类别数据进行绑定,通过类别选择,分页加载该类别下对应的论文,论文打开后可在线浏览或下载,下载后的论文按类别分类管理,可对论文进行分类,重命名等操作。集下载、管理、检索于一体,用户随时查阅,实现个性化的分类管理。(2)多媒体管理。作为特色模块开发,添加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共享的个性化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自行上传下载视频、音频、图片到软件中,方便同学们在使用论文管理软件学习的同时寓教于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3)新闻栏目管理。这一模块的设计主要服务于在校的大学生,用户在这里可以得到关于学术资源的最新消息和校园动态,以及优秀论文推荐等,自己也可申请上传消息,经管理员批准核实后可自行上传。(4)系统管理。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内容、信息反馈、系统设置、修改参数等项目,主要用于后台管理工作。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论文管理系统在高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结合系统设计和开发构想,得知,这一系统构建具有可应用的现实意义,可以进行建设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光祚,《营造E时代的私人藏书楼――个人数字图书馆》[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2.(4).

[2] 王灿荣,《个人数字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研究》[J],情报探索,2008.(7).

[3] 陈庆梅,《高校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5.(4).

第7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料室,网络化建设,特色建设

 

1. 引言高校的图书资料工作是由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共同承担的,而院系资料室是全校图书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多数资料室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发展时间较短, 经验不足, 对其重视不够等等。近年来,由于高校机构的改革重组、减员增效、购书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院系资料室的存留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成为广大资料室工作人员所关注的话题。

在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模式彻底发生了改变,信息是物质与意识沟通的桥梁和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是由信息支配的。在信息时代,人类并没有完全获得支配信息的能力,在大量的互联网信息中,人类的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信息泛滥而知识匮乏现象。在学术研究中,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研资料,这些资料的价值却良莠不齐,资料室能在信息海洋中为本院系收集、整理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文献资料,通常资料室收集整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突出本专业“专”和“深”的特点,保证重要核心期刊的连续性,笔者认为不但不能取消院系资料室, 而且还应大力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突出资料室的特色,避免与图书馆发生重复功能建设。

2. 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概念不仅仅是印刷型文献, 而是包括印刷型文献、视听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 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文献资源建设,而应深化、扩展为信息资源建设。然而很多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却没有随着信息时展的脚步同步进展,其中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有:

1.重视印刷型文献的建设,忽视电子出版物建设。

目前院系资料室在建设过程中,较多的坚持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建设。然而由于学校下拨经费有限, 而院系资料室又没有创收来源,加之近年来图书资料价格一涨再涨, 特别是外文原版图书,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图书,资料室无力购买较多的印刷型图书。其实国外很多出版社都对一些经典图书进行了电子化出版的工作,许多内容丰富、阅读价值高的优秀外文图书资料都可以购买到电子版本,价格相对低廉。同时,电子图书可以放在校园网内使用,能满足多位读者同时使用的需求,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虽然电子图书的阅读舒适度无法与印刷图书相比,但考虑到院系资料室经济现状,可以考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大图书来源上。

2. 院系资料室图书信息检索方式落后

目前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已经采用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书资料电子信息入库,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检索到需要的图书资料信息,再去图书馆方便快捷地借阅相关图书。而大部分院系资料室在图书资料处理、借阅等方面仍然维持手工管理模式,使得本院系师生难以快速高效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其他院系师生更是无从了解各个院系资料室的藏书信息, 不能有效的共享图书资源,影响了原本就很有限的院系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3. 缺少可供使用的网络信息终端

网络环境下资料室信息服务给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等方面所处地位与作用, 还不为有关职能部门认可,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滞后状态。虽然有校园网络, 但可供读者真正使用的入网电脑太少, 不是没有就是空摆。更缺乏网络上读者与资料室互动,更没有资料室的网站主页,难以使读者在获取信息中省时、省力, 得到实惠。论文参考网。

4. 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资料管理人员是资料室工作的主体,资料室是否能发挥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由于院系资料室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资料员多被视为调入家属的“安置岗”,有的资料员还身兼数职。实际上院系资料室对图书资料员的素质有一定特殊要求,除了要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需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资料员素质不高制约了资料室的发展,加上很少参加图书情报相关的学术活动,消息闭塞,影响了他们学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质量与热情。

3. 资料室网络化建设探讨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资料室主要收藏英语专业、日语专业的图书资料,这些资料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服务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同时也对全校师生开放图书阅览服务。本学院的资料室也存在着众多高校资料室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充分利用新时期的网络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资料室的建设之路。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文献检索方式的网络化建设

图书馆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是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传统的手工借阅模式存在着检索效率低、过期图书管理困难等问题,本院资料室购置计算机供图书信息管理专用,并通过校园网络与图书馆主馆联网。在安装了与校图书馆相同的图书管理软件后,经过资料员的分类、整理与电子数据入库等方面的操作,将本学院资料室5000余册图书录入图书主馆的数据库,同时也就将该资料室的图书借阅功能统一纳入了图书主馆的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化建设,现在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 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校图书馆的搜索引擎随时检索院资料室的图书信息,不论是在不同校区,还是校外的家中,都可以方便地了解到资料室的藏书信息,查找并确认资料室是否有所需要的图书,不必亲自来到院资料室在书架中一本一本的查找,提高了检索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2) 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查阅到外国语学院外文资料室的藏书信息,可根据个人需要来外文资料室阅览图书,并提供有限的借书服务。论文参考网。网络化建设极大提高了图书文献的共享效果,使得外文资料室真正做到了服务全校师生的功能,对于一些跨专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避免出现“死书”。在外文资料室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与图书馆主馆联网后,读者使用学校统一的图书证作为身份标识进行借阅,也可以很方便的查询到自己的图书借阅信息。这样读者本人可以及时了解是否有图书过期未还以便及时归还;院资料室也可以快速的查找出问题图书,及时提醒读者归还或赔偿。读者的个人借阅信誉纳入全校的读者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出现图书过期费用及借书量超限情况,将影响其在全校图书馆的借阅使用。

2.电子文献的网络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电子出版物这个新的信息载体, 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便快捷的手段,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不仅成为信息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信息产品之一, 也是未来图书馆优先收藏的对象。通过有计划地采购新的电子出版物, 使馆藏电子文献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是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限于经费等原因, 目前许多图书馆多注重各类检索性数据库的购买, 全文型电子图书和报刊则较少问津。论文参考网。为了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资料室要调整采购计划, 明确电子文献的建设方向, 逐年增加电子文献的专项费用。由于读者从印刷阅读到电子阅读有一个过渡时期, 也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可共享性和它对计算机及其场所的依赖性, 非常适合于图书馆这样的信息传播机构使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未来社会, 印刷型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将长期并存、互补, 数字化、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也将长期并存、不可偏废。通过网络化的建设,可以将更多的电子文献放在校园网中,使得多位读者可以对同一种图书资料进行同步访问。如国内藏书最多、永不闭馆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推出特色服务和专业服务, 已陆续建成资深院士图书馆、国家档案文献图书馆、文史资料图书馆以及工具书中文参考系统等独家馆藏。吸引了大量读者访问。

3.资料员在信息时代中的素质提高

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中, 电子信息资源不断涌进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每个资料员所担负的服务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数字图书馆的馆员不能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料管理者, 他们在用户中的地位将从传统的看门人形象转变为信息采集、管理和传播者,他们提供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信息, 而是从信息中提炼出的知识。为了满足新时期院系资料室建设的需要,作为一名院系资料员应具备综合素质。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树立“读者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热爱自己的工作。其次,要具备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能根据《中图法》的规范要求及图书编目的原则,将图书准确分类、整理编目、建库入库;第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虚心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老师学习,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特别是熟悉本学科科技文献中常见的关键词。最后,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适应图书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需求。

4. 结束语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是本院系的文献资料收集、存储和传播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学术机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院系资料室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作用。本文探讨通过资料室网络化建设的一些探讨,解决了资料室信息检索落后、缺少电子出版物、图书管理存在漏洞、图书资料共享难等问题。信息时代中网络化建设对高校院系资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料员要积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提高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知识, 以适应网络环境下资料室信息服务与建设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奕宽.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 2001.19(10):1067-1070

[2]张晓琳. 网络环境下高校资料室信息服务与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 现代情报. 2007.1:150-151

[3]杜云. 论高校院系级图书资料室的功能和作用[J].图书馆界. 2004.3:37-39

[4]马克芬,金玉玲. 谈高校系资料室的前景[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0.(4): 86-87

[5]王永香. 高校资料室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现代情报. 2002.7: 90-91

[6]杨永芳.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 现代情报, 2001 , (1) .

[7]靳随玲. 论高校院(系) 图书资料室的现状与建设[J].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6(1):53-55

第8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与信息模式;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事业之一,其内容包括发展环境、制度体系、建设机制、规划策略、趋势前瞻等,具体包括相应的软件配置规则,网络存储设备、技术支持、特色数字资源等。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图书馆,还是数字资源组织、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中心和网络文化的聚集地。从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发展模式、组织框架、信息服务、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给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同样也给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具备有效、有序、有规范的规划与建设保障。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与管理模式问题己经成为数字图书馆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工程的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Internet早期信息交互时代、信息化网络WEB技术协议时代、WEB网络架构的升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发展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终端、PDA终端,通过3D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接入数字图书库的模式,为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1.1资源建设与共享

资源建设与共享始终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数字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数字化、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资源、特色数据库、知识库等。

1.2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种类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存储和传播的越来越多,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端且多样化,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因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汇集了各类型的研究性学术信息资源,专业的各学科人才与尖端的信息技术,具有合作、资源共享的条件,如同一单位,用户覆盖面更广泛。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集中高校的各项优势,多方协作的成果。通过图书馆联盟成员机构的合作与共享,改进了信息组织的策略,减少了资源存储功能的浪费,保证了数字资源的及时更新,实规资源共享服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消除信息障碍与壁垒,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1.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对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活动中用户、数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活动的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对用户要以信息服务人员为纽带、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保障、以信息服务工具设施为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集成化、个性化为一体服务的工作模式。

2.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与走向

资源是一切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更是重要系统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以信息、文献服务为主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为重要。

2.1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类图书馆独有的资源将在信息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近几年发展中越来越突出,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文章来看,从早期的思考、构想、规划的研究开始,已经进入实际特色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论文主题的集中度有了明显变化,谈建设经验、建设案例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如各类高校图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同学科的特色库建设、不同行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等,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各类图书馆将会把建设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项目。

2.2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机构的目标,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研究早期较为集中于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组织等领域,后期对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的研究比重在加大,特别是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越来越多,“知识服务”这一关键词在近几年进入高频关键词中。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用户在数字环境与信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将出现较大转移:共向个性化服务转移,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等待服务向推送服务转移,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这些转移必然引发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对服务模式重新探讨,服务技术和手段要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几年,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研究将会大量增加。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是以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

2.3有关知识产权问题逐年减少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的图书馆模式,是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管理和服务转变到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服务,这必将带来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量数字环境下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在初期会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成熟和许多知识产权研究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不会像初期那样面临大量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将逐年减少。

3.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

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关键技术、以及项目实践等方面,成为近年来图书馆情报学科中前沿和热点领域。

3.1引文情况分析

引文分析是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文献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引文分析可以间接发现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也可以体现出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被引论著作做分析是对论文引用情况的内容分析,被引论著的引用频次,可以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从而获得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向。

从被引论文所载的刊物,多为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其中《中国国书馆学报》有6篇被引,其他刊物相对平均。被引用论文的研究主题,主题有:1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策略,2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及未来走向,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些研究主题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此,借助CSSCI数据对被本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进行统计。以第一作者为被引作者的统计源,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来自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在被引频上也排在前列。分析引文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著作,查找文献时的检索方向,并可以指导读书阅读与推荐书目。

3.2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人机界面与跨界检索:架构的适应性、可用性是人机界面研究的热点。用户通过采用不同的设备与不同的互动模式来获取信息服务,获取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用户所处的使用环境。

对信息检索界面风格、终端用户检索、查询形式、结果反馈和浏览等基本界面问题,以及用户界面指南、界面工程技术等用户界面工程的热点、跨界信息检索问题进行讨论,对未来的信息检索界面设计所应采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3.3内容注解与个性化服务

将使用者的工作方式整合进数字图书系统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进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应当成为包括促进智力产品生产的一种工具。注解服务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有效互动的有效方法。注解不仅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同时也为改善协同工作实践提供了共享与传递思路的方法,注解在读者之间建议了桥梁,促进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处理,提供注解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框架。该框架利用webservices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4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不断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己经由数量上的增加和外文资源的引进向资源的深度整合、内容揭示的方向转化。因此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应走自建与引进相结合的路线,重点建设一批来源有保障有后续发展效益的特色资源库,并实现共享,结合重点引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性价比。随着数字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必须面对读者新需求,在现有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基础上,针对需求的新的数据库细分种类。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关注新的资源发展情况,以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4.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虽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进展十分迅速,成绩显著。纵观十多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迅速的发展,从国家图书馆到地方图书馆、从高校图书馆到企业图书馆,无数的数字图书馆在诞生。可以确定,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会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是一个没有使用障碍的、实现数字资源全面共享的数字图书馆。从云计算对数字图书图书馆的影响研究来看,云计算技术将全面进入数字图书馆领域,云架构的存储体系将会使得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区域均衡与合理,用户可享用个性化的云服务,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由技术决定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来看,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有可能在云计算环境下重构。

参考文献:

[1]李秋之.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之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1):44-46.

[2]陈永玲.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3(3):76-80.

[3]郑燕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2(1):39-42.

[4]郑建明.胡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5):39-42.

[5]张永军.试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与个性化信息服务检索服务[J].情报杂志,2006(8):127-129.

第9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B/S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3-02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数量倍增,高校的图书馆也不断发展,但由于学生和图书的数量太多,图书的借阅及图书的管理越来越不适应学校规范管理的要求。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运用计算机管理图书成为可能。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变得繁琐,而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数量巨大的图书和其借阅信息的管理要求,经详细分析有以下缺点:(1)图书和学生信息不易维护,数据量大;(2)查询起来不方便,借阅和还书速度过慢;(3)各种信息的记录还主要靠手写,数据容易丢失。为了弥补上述缺陷,便于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维护和借阅工作,提高其借阅和还书的效率,开发了此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以解决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如今,有很多的高校图书馆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高校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基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本文介绍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管理系统为背景,提出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的思想,总体上介绍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等。

B/S模式体系结构介绍

B/S模式体系结构即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与中间层通讯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民数据库进行交互。在基于B/S的三体系结构中,表示层、中间层、数据层被分割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1、表示层(Browser)位于客户端,一般没有应用程序。借助于Javaapplet、Actives、Javascript、vbscript等技术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客户端处理逻辑。它负责Web浏览器向网络上的Web服务器(即中间层)发出服务请求,把接受传来的运行结果显示在Web浏览器上。

2、中间层(WebServer)是用户服务和数据服务的逻辑桥梁。它负责接受远程或本地的用户请求,对用户身份和数据库存取权限进行验证,运用服务器脚本,借助于中间层把请求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即数据层),把数据库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经过逻辑处理并转换成HTML及各种脚本传回客户端。

3、数据层(DBServer)位于最底层,它负责管理数据库。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及相关服务,并把结果数据交给Web服务器。

在三层结构中,数据计算与业务处理集中在中间层,只有中间层实现正式的进程和逻辑规则。B/S结构的优点在于:客户端采用Web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应用服务器,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且对客户机性能要求不高,降低了系统成本,维护升级方式简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整体性以及可扩展性。

我们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基于Web的,没有复杂的图形处理,客户端只需要简单的查询界面和维护界面,只需要简单的浏览器用来显示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打算采用基于B/S架构的开发模式。

二、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是为了适应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进行设计开发的,系统的特点是基于现在高校的图书管理现状,实现图书馆内部信息和业务处理信息的流转。

1、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对项目的可行程度进行分析,管理层根据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开发此系统。其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通过对需求分析的研究,对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下:图书是高校学生和高校教职工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学生和书籍的日益增多,对高校图书的管理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实现图书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1)论文的编写目的:从现有技术及图书馆需求等方面研究该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为上层决策提供依据。(2)论文的提出背景:广西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系统用户是该校的学生用户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2、需求分析

图书馆是衡量一所高等院校办学标准的三大支柱之一,为了使我院越办越好,图书馆的发展也成为了学院发展的重点对象。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实现本校图书馆的管理信息化,提高借阅工作的管理效率,更好地维护图书的信息,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方便。因此,为了能更大的发挥我院图书馆的作用,必须研究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图书的信息化管理。

3、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需求

图书馆管理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用户端

(1)查询图书,学生和教师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查找,以便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即图书检索)

(2)预约图书,如果想借的书已经借出,可以再次进行图书预约。

(3)学生和教职工可以进入系统,查询自己的基本信息(比如当前借阅和历史借阅等信息)

(4)挂失图书,图书如果丢失,可以在学生用户端进行挂失。

4、管理员端

(1)学生管理,对学生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2)图书管理,包括对图书的增、删、改等。

(3)管理员管理,有权限控制,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

三、系统功能结构的介绍与实现

1、系统功能结构的介绍

本系统包括学生端和管理员端,学生端能进行简单的查询和修改密码等功能,而管理员则有很多项管理功能。

学生端:通过该功能模块,学生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密码、查询自己借阅图书的信息、查询历史借阅信息、图书检索、预约和挂失图书。

管理端:通过该功能模块,管理员可以登录系统、修改个人密码、图书管理(包括对图书资料的增、删、改等)、学生管理(包括添加学生的姓名、班级、年龄、性别等信息)、给读者办理借还书、读者缴纳罚款。

2、系统部分模块的实现流程

(1)学生端书刊借阅模块

本模块学生可以查阅图书,实现续借和挂失的操作,还可以在此模块下,查询当前借阅、历史借阅、图书丢失,罚款记录,欠款状态,读者挂失的操作。

其部分代码如下: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k”%〉

href=”images/div.css”type=”text/css”rel=stylesheet>

当前借阅

历史借阅

图书丢失

罚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