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精选(九篇)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第1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影响

一、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

财政风险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一国的财政体系来看,当财政系统建立起来后,资金的获取与支出就始终伴随着财政系统,也正因为如此,一国财政系统与宏观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来自于各个部门的风险都会通过资金渠道,传导给财政收支体系。财政系统出现的损失情况或财政系统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会通过资金渠道传递给各个经济部门。一方面,令人担心的是,这样一个正反双向的传递过程,已经出现的风险还会出现积累,进而增加财政风险。比如,国有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后,不仅会增加银行的坏账,也会使财政收入减少,而当财政无力提供资金后,风险就会持续增加。①另一方面,财政系统对正反双向传递信息的处理,有时会出现矛盾。由于财政系统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同时间、不同人员对五花八门的风险信息,其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很可能会出现失衡。而这种失衡,又会在当期的显性指标中得到体现,同时会给整个财政系统的决策者一种信息,即应采取财政措施进行调整,确保财政系统的稳定。这些措施包括发行外债、发行国债以及为地方举债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当政府无力举债时,财政系统的运转就会出现困难,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出现财政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一)国内传导机制

从整个传导过程中来看,企业、政府和金融系统是金融风险出现的主要环节。一方面,政府制定的战略、实行的体制以及做出的经济决策出现失误后,如果在金融体系中没有得到有效约束或抵御不及,没有实现有效的内化,就会产生金融风险,可能危及整个国家和社会。②另一方面,企业出现风险后,如果没有采取破产、兼并等有效的内化措施,也同样会影响金融体系,一旦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化解企业风险,该风险就会向社会扩散,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由此不难看出,金融系统作为通达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中间环节,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是重要的关键点。不仅金融系统自身要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还要通过有效的金融监管,化解从政府、企业传导来的风险,防止其演变成为金融风险。

(二)国际传导机制在我国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

逐步开放的今天,金融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汇率机制是金融风险国际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当国际市场发生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时,汇率制度会将这种风险传递到国内,对相关经济部门和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具体而言,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机制主要有三个。一是心理预期传导机制。在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很快传递到国内,影响与国际经济部门、金融交易密切相关的部门,引起悲观的市场情绪。二是资本本身的互动机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之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流动的阻碍少、成本低,国际间的流动资本以及国际外汇交易数量巨大。虽然我国还不是完全自由的资本市场,但日益开放下,加上我国金融体系监管机制、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很容易吸引国际游资。逐利特点突出的国际游资,既可以迅速流入我国,也可能迅速流出,短时间内的大量游资进出,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旦失控,就可能把金融风险传递到国内金融市场。③三是贸易收支机制。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外贸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会直接影响我国对其出口的减少,也会因为人民币汇率受对外贸易萎缩波动而影响出口产业,最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三、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传导机制

(一)财政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财政风险向金融体系的传导,主要包括财政收入风险向金融体系的传导和财政支出风险向金融体系的传导。从实践来看,财政赤字融资风险和税收政策风险是主要的财政收入风险。财政赤字压力下,我国央行通过持续加大货币发行量来减轻国家赤字压力,从而带来通货膨胀,进而引发金融风险。比如,通过发行货币,获得铸币税,此时央行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财政赤字则通过货币的不断增持形式表现出来。还比如,债务融资,发行公债以缓解财政赤字时的财政压力,一旦公债发行规模过大,就会出现失控的风险,导致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直接加速金融体系的崩溃。税收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在金融体系中引发风险。税收政策改变后,企业的营业收入会出现大起大落,从而使得金融体系不再稳定,进而产生金融风险。④税收政策变化后,金融企业的营销税、增值税和所得税征收比例过高,会加速企业利润向财政收入转化,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比如,改变金融企业呆账坏账的计提方式与比例,金融企业表面上看利润增加,但实际情况不变甚至是变坏,只是被掩盖了,给金融企业的正常发展、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再比如,金融企业呆账坏账准备金制度不稳定,加重了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给金融危机的出现提供条件。财政支出风险之所以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我国经济体制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讲,金融与财政应是功能独立、作用独立的,财政讲公平,金融讲效率,但在实际中,我国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分清楚。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持续加大,存在比较严重的显性财政风险。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将财政支出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措施转变成为金融部门支出,以弥补财政支出不足。与受到严格监管的普通金融活动不同,这部分金融活动由于有着明显的准财政行为特点,很难受到正规监管体系的监管,其效益情况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金融不良资产。⑤

(二)金融风险向财政体系传导

日益发达的金融业,以及全球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金融产品越来越像财政产品一样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对财政产品的功能替补,二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可能性更大。一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1999年,考虑到大量国企转制,银行坏账严重,中央政府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用来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这类公司的运营资金来自财政资金,由于运营成本高、缺乏后续的不良贷款控制手段以及处置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后续财政投入不断,产生了较大的财政风险。而且,从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道德风险,一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员工与债务企业内外勾连,共同套取财政补贴资金。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认为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会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还不还贷款无所谓,进而不愿意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贷款约束力下降,转嫁给资产管理公司,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大。二是金融机构重组风险带来的财政风险。从以往经验来看,多次的金融机构重组或多或少都出现将金融负担转给财政的现象。对此,央行只能采取新增贷款或消除部分老贷款的方式来化解,而最终为这些损失买单的还是中央财政。对于重组后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也往往是以财政资金流入的方式来弥补,特别是针对那些存在支付危机的重组银行,政府会给予税费减免的优惠措施,以帮助其度过危机。而当银行出现破产时,在政府要求的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财政资金更是会不计成本给予支付,给财政支出健康带来巨大的负担与隐患。三是其他间接途径转化的财政风险。比如,对银行营业税的间接减征,为了节约银行金融机构的营业税税基,政府有时会缩短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这无疑会减少财政收入。比如,经营困难银行的债转股,由财政出资收购其债权,虽然获得了这些银行的股权,却无法获得好收益。还比如,金融机构获得的中央财政各种或明或暗的补贴,以及金融机构海外债务处理上中央财政的力挺。这些都是由中央财政进行兜底,同样也是财政风险产生的根源。

四、财政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第2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配合

一、影响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不利因素研究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受到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甚至导致两大政策出现矛盾冲突:

(一)两类政策内部不协调

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内部不协调,在使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却忽略了税收的减少。目前国内企业的税收负担相对较重,而且税收的范围广,体现不出政府扩张性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内部不协调,在短期之内,难以协调物价的稳定和充分的就业需求,致使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存在矛盾,难免会影响国内经济的协调平衡增长。另外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在目标、人事、工具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并没有真正实现自我经营、约束、发展和完善。

(二)政策协调配合缺乏技术含量

一是国债政策与市场业务的不协调。我国国债的品种单一,二级市场效率不高,市场发展之后,从利率调控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债市场还不具备市场基准利率产生的条件,不利于储蓄利率的提高。二是政策性与金融技术性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市场份额为追逐目标,采用业务渗透等竞争手段,导致过多的财政资金进入市场竞争领域,从而破坏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另外政策性银行没有过多的资金筹集渠道,会使得财政补贴资金难以足额到位,从而影响两类政策协调配合效力的发挥。

(三)政策效应传导和协调机制的缺失

首先是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将财政政策的目标分成多个层次,导致传导机制未能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样的清晰,以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容易被把握和控制。其次是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问题,受到不健全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的影响,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在观念转变方面不及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不能及时做出反应,致使最佳的调控时机错失,降低了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甚至需要为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付出较大的成本。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思路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根据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两者协调配合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国内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体制转型问题,对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格局的转变。

其次是在财政政策的协调中,重点关注体制的改革和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在经济波动问题产生的时候,要对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进行妥善处理,同时借助一定的微观基础,解决短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应量失衡问题,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为了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公平性和透明性,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予以遵守,逐步确立包括企业和居民在内市场主体的经济体制,以便提高市场主体对经济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最后是鉴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的差异性,在协调配合两类政策的时候,对两类政策的位置进行确定,以便让两类政策能够承担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责,虽然两类政策之间的地位没有固定的形式。还要根据经济调控的需求,对哪种政策的需求性比较强,就应该采取那种调控政策,譬如在不受年度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执行时滞短,而效果时滞长的货币政策。

(二)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含量

首先是强化国债方面的协调配合,国债的品种少、流动性差,经济调节的时候,要调整其品种和期限结构。在重大措施出台之前,结合调控的总目标,对市场调控方向和力度进行控制,对国债发行时间、发行量、期限结构、发行利率、发行对象等进行协调配合。但很多具体问题因为财政和央行职能差异性使然,在期限结构上,央行会通过短期国债的发行满足公开市场业务需求,而财政部门会重点关注现金的管理,调整财政季节性的收支差额,因此国债的发行,必须与央行资金调度协调好。

其次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方面的协调配合。通过对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将金融体系和财政货币政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需要定位好金融体系,以便对财政投资的方向进行控制,而政府在公共建设等方面的权责要划分清楚,以便调控基础设施领域的宏观财政。另一方面是鼓励投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包括交通、邮政、通信等行业,而每种投资主体中,政府都是其中的一方,鼓励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实行竞争性的管理模式,借鉴相关的经验做法,使得管理制度专业化。而对于建设性资金的拨付,要采用竞争补贴的方法,以减少财政补贴和财政管理的漏洞。

(三)塑造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首先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一是改革企业和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以便企业和银行在利率变动的时候,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在建立微观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二是改革企业直接或者间接的融资体制,对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扩大,企业方面要拓展融资渠道,同时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比重要适当加大;三是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构建合理化的利率市场机制,这样就能够实现金融机构与市场之间的灵活调节。

其次是财政货币政策传导中金融市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是发展资本市场,防止资本市场过度投机风气的扩散,对资本市场运作进行规范,以理性投资作为引导,发挥资本市场中投资需求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是发展货币市场,创新金融体系,建立统一性的国债市场,使得货币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同时确保票据市场的健康稳定。

最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提高国有企业投资利率的弹性力度,发挥利率在投资中的调节作用,以健康的社会投资和消费拉动内需的增长,以此消除内需扩大时的不利因素。让国企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融入市场当中,以获得足够的金融资源,但相关的措施采取要有选择性,符合内需政策扩大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服务于经济发展,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受到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内部不协调、政策协调配合缺乏技术含量、政策效应传导和协调机制的缺失。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降低了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甚至需要为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付出较大的成本,因此,我们要确定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则,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公平性和透明性,并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技术含量和塑造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构建合理化的利率市场机制,使得货币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格局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银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8年05期:132-134

[2]蔺怀国.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天津经济,2012年04期:34-36

第3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配合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分析

1、理论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两者在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源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两种政策在运用方式和手段、传导机制、调节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两者的政策目标一致,即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密不可分,反之亦然;作用机制上都是通过调节社会资金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但两者各有特点,财政政策更具控制性和时滞性,而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

2、协调配合方式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和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上。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影响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贴现等手段,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通过直接增减公共支出和税收调节经济,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短期效果相对明显。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主要是通过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时滞性明显,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表现为两者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时各有侧重。财政政策要求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缩小各种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注重公平;而货币政策侧重效率,这种功能促使商业银行偏重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要求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和利率的调节能大体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投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近年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运用的实践及现状

1998至2002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将“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双松”的组合方式。从2003年开始,由于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政府又决定将从2004年开始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的模式。从近些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用来看,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体现出以下新特点。

1、政策搭配的目标

新政策组合的核心思想是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与之相配合,货币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在此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了向“双紧”过渡的趋势。这意味着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财政货币政策在更多的领域内有了配合的实践,例如以应对流动性问题、推进外汇储备管理改革为目的而发行特别国债的行为,以及调低利息税以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等政策。

2、政策工具的协调

近期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央行票据大量运用,国债发行趋缓;“中性”税收工具的使用。由于国债管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接点,为了满足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的需求,近年来央行频繁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2004年,央行票据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头号交易品种。而作为传统的政府支出的融资工具的国债逐渐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它更多是通过余额管理的手段调节流动性需求。税收政策的“中性”主要体现为优化税收制度,使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中性化,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对微观主体行为的扭曲效应。

3、政策着力点方面的搭配

以往财政往往着重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而现在政策搭配要求财政政策将总量需求管理转向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则更多地负担起总量调控的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如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

其次,货币政策总体稳中偏紧,侧重于稳定经济,抑制流动性过剩、防止通货膨胀。(1)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2003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M2年度增长率目标为21%,2004年初定于17%,2005年进一步调低至15%。(2)央行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取消了对住房贷款的优惠利率,对住房贷款利率实行同档次的商业贷款利率。(3)信贷增长率也较上年有所回落,2005年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

三、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难点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以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财政和金融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种情况导致财政货币政策在协调运用过程中效力不足。

1、财政调控职能弱化,金融调控独木撑天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其收支结构和规模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主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功能弱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所降低,导致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财力基础,调控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双木(财政和金融)撑天,侧重点虽然交替变化,但双木撑天的格局一直未变。我国金融独木撑天并不是金融事业本身真正发达的结果,而是财政收入下滑和国有企业资金紧张衬托出来的。

2、金融状况不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银行经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巨大,在整个金融体系处于很不健康的状况下,货币政策会因此而丧失其调控的基础。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应该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化,调整经营行为,并进而影响企业和公众的决策。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处境使其难以作到这一点。银行“惜贷”现象的出现,可部分地由此得到解释。此外,金融状况的恶化,使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的错位难以扭转,甚至由此加剧。金融结构本应随着实体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但在有大量不良资产缠身的情况下,这种调整显得步履蹒跚,迟迟难以到位。这种现状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启而不动、控而不止的现象。

3、两大部门协调沟通不力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基础的,由于我国对地方财政、银行的职责界定不明确,银行不时被当作了“第二财政”来运用。正因为职责界定不清,从而造就了财政、银行运作的“独立性”,两大部门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根据自己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认识,依据部门的调控机制来制定政策,缺乏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商,常常导致掣肘,相互抵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财政和银行的调控目标错位。运用银行资金充当财政资金投资于基本建设来提高总量需求超出了银行的内在规定性,反而会导致银行不能充分发挥币值稳定的作用。(2)财政信用混乱。各地财政部门为弥补财力不足而多头融资,这部分信用活动游离于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控视野之外,加剧了金融秩序的混乱。(3)政策性银行缺乏清晰的定位。由于来自财政和银行两方面对政策性银行的认识分歧,导致政策性银行资金运用潜伏着很大风险,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四、提高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效果的几点建议

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二者间的搭配框架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是有所变化的。这说明作为一种制度供给的财政货币政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的产物,它受到一国的内外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各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使其保持足够的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

1、以制度化形式明确界定财政与银行的职责范围

国有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和主体地位,它和财政都属于公共部门,目前我国财政与银行的职责划分既不合理,也不明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尽管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制度化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仅有原则性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明确界定财政与银行的职责范围,使二者各尽其能,避免出现双重管理和对责任的推诿现象。

2、完善政府债务的管理

要参照国际惯例,改变目前多头对外的外债管理方式,逐步对外债的举借、使用和偿还实行统一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债务风险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赤字率和债务负担警戒线,避免财政政策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借鉴国际财政统计方法,全面准确反映财政现金流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完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并要加强信贷管理,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2(3).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3] 周菡:2004年货币政策仍将稳字当头[N].证券时报,2003-12-26.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03-12-8.

[5] 刘尚希、焦建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管理世界,2000(2).

[6] 傅丽: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7).

[7]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财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以及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客观实际,继续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建立法治财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

、主要目标。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适应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财政千部和财务会计人员对法律知识特别是财政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广泛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财政干部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财政法律意识,提高全市财政干部的法律素质。

3、工作原则。

一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__市“十一五”财政规划、安排和落实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总结过去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财政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全社会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在规律,不断创新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一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的特点,研究确定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分类施效,因人施教。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使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二、主要任务

1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牢固树立宪法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理论,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2、深入学习宣传行政法律制度和依法行政基本理论。进一步学习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

、《行政复议法》

等行政法律制度和依法行政基本理论,培养财政千部和财务会计人员权力和职责统一的现代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注重提高广大财政干部特别是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

、深入学习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密切联系财政改革与发展实际,进一步学习宣传与财政中心工作特别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合国家的财政立法进程,进一步学习宣传《预算法》

、《财政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各单行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等财政法律、行政法规及“五五”普法期间新制定和修订的财政法律、行政法规,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和各项财政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

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进程,加快法治财政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促进法治财政建设。要按照《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

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依法理财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依法理财制度,严格依法理财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建立健全重大财政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和听证 制度,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__省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

,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执法行为,为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效益和公平提供有力保障。

5

、组织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法律先进单位”活动,促进市、区财政部门法治化管理;建立财政法制学习园地,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定期开展对财政干部和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制培训;结合财政法制建设进程,组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出等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公益法制宣传活动;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和公众需要,开展法律咨询和服务,加强对外法制宣传教育交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6、做好“12·4

"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形式,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法用法氛围。

三、对象和要求

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各级财政千部、广大财务会计人员及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各级财政干部和财务会计人员。

1

、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本部门、本区域的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宪法和法制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

2

、加强财政千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财政千部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培养财政千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要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财政部门录用人员的重要考核内容。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年度法制培训和考试考核工作。要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级财政干部要积极参加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财政权力的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3

、加强财务会计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组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广大财务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财政法律素质,增强其遵守国家财税法律的自觉性。

4

、加大对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的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财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全社会财政法制的进步。

5

、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财政部门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展多层次依法治理工作,鼓励财政干部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公共财政管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努力提高全市财政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工作方法和主要措施

(一)工作方法

1

、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各项制度,确保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

、求实创新,整体推进。坚持学法和用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3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财政“五五”普法工作标准高,任务繁重,各级财政机构必须坚持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既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

4

、培养典型,分类指导。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作用。并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普法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方法,使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二)主要措施

1

、建立健全全市财政“五五”普法相关制度。要分年度认真落实省财政厅“五五”普法规划要求,要建立健全领导千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为此,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狠抓落实,以取得实效。市局党组将坚持每年两次对市局科局以上千部进行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讲座,实行政治学习小组学法制度和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及科级以上干部上岗前的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制度。

2

、巩固拓展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要在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法制宣传质量,使之成为对财政干部、财会人员和广大市民进行法制宣传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财政网站、内部报刊的平台作用,努力扩大各类普法资料的覆盖面,使之成为进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

3

、进一步创新丰富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财政法律咨询、财政法律知识竞赛、财政法律知识演讲和财政法律知识文艺演出等活动,举办财政法制图片展览,办好广播、电台、电视、报刊、网络、板报的财政法制宣传栏目、专题和系列讲座等,充分发挥好财政法制新闻、影视和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使财政普法对象和公民受到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潜移默化的财政法制教育。

4

、整合法制宣传教育资源。加强省、市和部门之间的财政普法教育的工作联系,建立财政普法教育的合作机制,切实把全市财政普法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市财政普法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全市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整体水平。

5

、进一步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保障。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及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文件的有关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相应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6

、进一步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的考核考评机制。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开展年度和阶段性总结表彰工作。

五、实施步骤和安排

按照时政部、省财政厅和市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的规划和部署,全市财政“五五”普法 规划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

年结束,分三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20__

年为宣传启动阶段,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学习贯彻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市“五五”普法规划的同时,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制定好本级本部门的财政“

五五”普法规划或实施方案,各项普法制度。并立即健全普法依法治理机构,普法依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度报上级财政机关备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至20__

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各级财政各部门应根据财政“四五”普法规划总的部署、总的要求和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出年度计划、任务和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并于每年1

月5日前将年度计划与上年总结报市局法规税政科,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圆满完成。

3、检查验收阶段。20__

年为总结验收阶段。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织总结验收。

六、组织领导

1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好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人大、政府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加强与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监督。

2

、要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法制、人事教育、机关党委等部门参加的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理财领导小组。市局调整以局长为组长成立全市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由法规税政科、政工科、机关党委、办公室和有关业务科室的主要领导参加,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法规税政科。各级财政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作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办事机构,负责制定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做好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第5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是因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詹姆斯·托宾的Q理论而引起研究者重视的。房地产价格作为资产价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进行了很多。

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到如今,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效应理论主要有:投资效应理论、财富效应理论、资产负债表效应理论、流动性效应理论、通货膨胀效应理论及投资者信心效应理论等。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研究文献主要分两个阶段来讨论。在货币政策向房地产价格传导环节,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能使房地产价格下跌。持这类观点的包括Lastrapes(2002)、Ahearne(2005)等。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Pozdena(1990)、Painte和Redfern(2002)认为金融创新和违规操作使得利率与住宅价格间的关系已经弱化;Goodman(1995)和Kenny(1999)在研究中发现利率和住宅需求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房地产价格向实体经济的传导环节,国外学者主要针对了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多数实证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财富效应。如Frederic S.Mishkin (2001)认为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会产生住房的财富效应、住房市场的直接投资效应以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从而引起国民经济的总需求变化。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很少甚至几乎不存在。如Ludvigson,Steindel和Lettau(2002)通过构建SVAR 模型,发现了有资产价格冲击的消费支出和没有资产价格冲击的消费支出只有微小的差别,认为当今财富效应在一个结构化的宏观模型中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过去十几年,国内的研究者对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也做了一些研究,但主要是对国外资产价格传导理论中的一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如易纲、王召(2002)构建了一个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股票价格传导机制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效应。

从现有完整地研究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的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都同意从货币政策到房价的传导有效,但是对房价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是否有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如沈悦、周奎省(2011)通过构建房价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FA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而且房价通过消费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较为通畅;罗建宇(2012)在利用SVAR模型完整地研究货币政策的财富传导机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中国的货币政策财富传导机制总体上仍然很不显著,货币政策可以实质性地影响资产价格,但资产价格却难以实质性地影响家庭消费行为。胡莹、潘耀明(2008)则认为房地产价格传导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着阻碍,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利率也未能充分发挥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作用。

从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来看,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与房价具有正向关系,至于利率对房价的影响则不确定。有较大部分学者认为利率对房价具有负向影响,如罗建宇(2012)、沈悦、周奎省(2011)等。韩鑫韬和王擎(2011)等学者认为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显著,郭娜(2010)等学者得出了利率对房地产价格正向影响的结论。另外,有部分学者比较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大小。其中,罗建宇(2012)、黄飞雪和王云(2010)等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相比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显著性影响更大,而崔啸和蔡安辉(2011)、戴国强和张建华(2009)等学者则认为后者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性更强。

从房地产价格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来看,我国学者研究的比较多的是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由于选取数据的差异、运用计量方法的不同,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张存涛(2007)利用1987-2005年年度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房地产价格对社会品消费是负向抑制影响。黄飞雪、王云(2010)采用2005年7月到2009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构建SVAR模型,得出结论:当给予房价1个单位的正向冲击时,社会零售总额平均上涨幅度约为0.1,说明房价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产生了正向作用。林霞、姜洋(2010)利用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的城镇居民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市市值和房价上涨引起的财富效应不明显,其中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几乎为零。目前,我国学者对房地产的投资效应研究基本上都是结合对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进行研究的,得出的结论也比较一致:房价的上涨能够带动投资的增加。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房价上涨对投资没有影响,如胡莹和潘耀明(2008)通过研究认为投资的增加可以引起房价的上涨,而房价的上涨并不能带来投资的增加。

三、研究现状评述

1.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的观点比较一致,相关的理论体系也较成熟,尤其是在房地产价格向实体经济传导环节,相关的理论更为丰富。而在实证方面,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

2.从国内理论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研究者也做了一些研究,但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模型的假设前提进行修正,而在重大的理论创新方面还未看到相关的研究文献。

3.从国内实证研究的现状来看,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货币供给和利率等传递渠道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及房价的影响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考虑一个或几个侧面,并未结合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发展变化以考虑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效应,同时也没有考虑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的传导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对于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方面,则主要侧重于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及其对消费增长的影响,而对于房地产同宏观经济的其他方面(如投资)关系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而且对于消费效应的研究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2015年度我县接受指标确认书数3442份,共申请使用财政补贴资金5555.016万元,其中:国补资金5531.756万元,省补资金23.26万元,受益农机服务组织、农户2165个(户),共推广各类农业机械3672台(套)。通过推广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机具,改善了__县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我县“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为实现创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承担全省“土地深松项目”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明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职责。全县成立由__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勤忠同志任组长,政府办公室、农机、农委、纪检监察、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农机购置补贴监管、指导、实施等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县农机局成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局长、副局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局各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任督查小组成员,负责全县农机购置补贴督查工作,采取划片管理负责制,实行“谁核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根据工作需要,县局成立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补贴机具的材料审核、文件及实施办法起草、上报下传、平传、牌证照管理、材料电子文档操作、财务、外检和档案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了工作职责。制定县实施办法和操作流程,确保购机补贴工作有序运作。

二是执行政策,规范操作,提高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水平。学习补贴文件精神,牢记补贴政策内容,掌握补贴操作流程,并出台了《2015-2017年__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认真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机具,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把关,坚决执行省《实施办法》,按照省规定的操作流程抓好各项工作,确保中央和省级补贴政策在我县有效落实。在县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销售补贴机具经销商处醒目位置都张贴了补贴额一览表、补贴程序图、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纪律、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公布了__县财政农机补贴办公室工作人员姓名、工作职责、联系方式,购置补贴政策咨询热线及投诉电话;制定了__县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规章制度,2015年__县财

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宣传栏、公示栏内容按规定进行张榜公布,上半年局农机购置补贴专门网站公示内容能够实时更新,下半年又及时协调县政府办公室,在中国·__的政府网站开辟购置补贴专栏,按规定进行补贴信息公示。三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落实。为确保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我县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廉洁实施,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局长和分管的副局长亲自挂帅。依据农机补贴督查工作划片管理负责制的规定,在“谁核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加大了检查力度。2015年,__县农机局将全县划分成3个片区,由局领导班子分别带领三个检查组,入乡镇、进村组,全年开展6次抽查(其中对2014年补贴机具抽查3次,对2015年的补贴机具按比例抽查3次),2次专项检查(一次是对2013年至2014年的部分机具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是对2014年、2015年购置的享有补贴的水稻插秧机在位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中,注重重点突出。一是检查乡镇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按照文件规定实施好一站式办理;二是把轮式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秸秆压块成型设备的使用、在位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三是对2014-2015年推广的水稻插秧机的在位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全面检查。四是组织乡镇农机管理部门对历次检查未见机具的遗留问题进行全面自查。实现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全流程监督,同时印发警示教育资料,做到补贴专款专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做到了廉洁、高效。组织全农机系统工作人员及部分经销补贴机具的企业代表到戚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活动。全体人员参观了警示展览馆并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其中的违法违纪案例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随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农机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县纪委和农机局的部分领导同志就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有关情况作了通报和要求。组织警示教育活动,是本着对事业、对干部、对企业负责的态度,针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防止小问题酿成大错误,通过对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及经销商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课,有效加强了廉政风险防范,确保切实将中央强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今年4月13日,县纪委驻点巡视工作组对我局各项工作进行巡视审查,历时2个月,我们积极配合巡视组就农机购置补贴方面的政策实施情况开展有效的整治工作,净化了环境,为今后廉政高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信用渠道

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经济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体会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Rate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AssetPrice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

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

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View)。

“货币观”是以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信息对称作为分析的前提,并假定贷款和债券可完全替代。但这些假定和前提显然与现实的经济状况有些不符。因此,用它很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做出全面的解释,于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

(三)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以金融市场不完善作为分析的前提,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个人)的受信能力及受信条件的约束而得到强化。信用渠道的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BankLendingChannel)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SheetChannel)。

1.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的利率机制传导外,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即:M银行储备可贷资金银行贷款IY。

2.资产负债表渠道。它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总括以上货币传导机制的几种途径,可以看出每种传导机制都是通过相应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传导机制是与各金融子市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相关的。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及问题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府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经济,是银行信贷渠道在起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央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转向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由此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国民收入”的间接传导体系。目前可以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共同传导的,且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相对独立。信用渠道对于产出的影响更有效,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对物价而言,货币渠道更值得关注。

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方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工具的品种和数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央银行根据变化的实际,适时作出相应的货币政策。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有效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又开始热起来,物价开始上涨,人民银行(2004)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不断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2005年,仍面临着潜在的通货紧缩和投资增长速度反弹的双重压力,因此,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货币政策由2004年的偏紧转向中性。2006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越了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一。为缓解外汇储备过高的压力,央行采取加息等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中央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之多,力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导向是正确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出台的信贷政策也是适当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第一方面,从货币渠道上看,利率非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反应的迟缓制约了利率渠道的作用;资本项目严格管制,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使汇率渠道丧失了发挥作用的基础,利率与汇率之间无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狭小,运作不规范,使得资产价格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当然对于财富和托宾q效应大打折扣。由于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其结果大大降低了利率机制的有效性,甚至有可能导致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反的政策效果。

第二方面,从信用渠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对称。一般情况是,对国有大中企业的贷款发放激励机制较强,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则缺乏积极性,信贷审批过程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位置,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新增贷款。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不对称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根据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际,对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一)疏通信用渠道传导的阻梗

由于近期内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宏微观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所以信用渠道的主导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会仍旧存在,此时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靠疏通信用渠道的阻梗,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和辅助设施,调整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重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

具体的措施可考虑:(1)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逐步提高社会信用意识;(2)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充实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3)为打击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应出台一部保全银行贷款资产的法规;(4)尽快建立起由政府出资、多方人入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5)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新的《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评级灵活处理,使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更趋合理、公正。

(二)发挥货币渠道传导的优势

从中长期看,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深化,我们要加快改革,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为货币渠道最终成为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渠道调控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多样化利率体系,形成利率的市场决定机制。为此,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然后放开属于直接融资方式的债券利率;再按照央行的改革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逐步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完善利率在调节银行、企业、个人资金运用方面的杠杆作用。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议由几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当日外汇市场供求,参考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买卖的汇率浮动幅度;银行与客户间的限期买卖汇率可在公布的市场即期汇率的一定幅度内由银行直接确定;而客户与银行间的大额买卖,汇率可由客户与银行自由议定。央行可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调整汇率,放宽汇率波动幅度,增强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从而减少央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压力。

3.完善货币市场,强化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子市场的关联。中央银行在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再贷款,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开发新的交易工具,允许承兑贴现票据、CD、大型企业债券进入市场流通。金融当局应把工作重点转向培育市场机制上,同时,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使货币政策能得到充分扩散。

4.增强商业银行对宏观形势反应的灵敏度,提高风险定价水平,落实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要与央行上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便于克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质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扩大银行信贷的关系,在保证本息归还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区别对待客户,既要争取高端客户,也要帮助成长中的企业。

5.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带动个人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通过发展对居民个人的信贷业务扩大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深度,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居民收支活动对利率的弹性,使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效。

(三)强化央行货币政策运作的独立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及时性,货币调控权应相对集中于中央银行总行,坚决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按季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讨论和研究与货币政策有关的经济金融问题,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应该在法律上保证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独立于地方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受其干扰。一方面,改变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免程序,将目前中央银行对国务院的隶属关系改变为对全国人大或人大财经委负责;另一方面,应将货币政策委员会从目前的“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将货币政策的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并适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能够保持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采用渐进方式加以推进,即逐步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比例,初期以政府代表为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渐减少政府方面的代表比例,相应增加市场方面代表的比例,既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效率,也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央银行应充分利用其分支行掌握当地情况的优势,不仅搞好金融监管,也有责任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贡献。可考虑进一步从法规上明确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地位、权责和作用,督促其充分发挥窗口指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

[2]王宁.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1(11).

[3]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5]陈仲常,蒲艳平.西方经济学(下):宏观经济理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亚太博宇财经顾问决策咨询系统之银行业监测报告[R].亚博银行行业监测报告,2004-12-03.

[7]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8]中新社.戴相龙在中银论坛上阐述今后中国货币政策.中国网

[9]新华网.权威人士解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新华网

[10]中国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公布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分析报告.中国网

第8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在财税关系方面,财政部不承担直接组织收入的责任,征税和与此有关的法律诉讼问题,由国家税收部负责,但联邦税收政策则归财政部制定。在财政支出方面,财政部通过预算控制全部政行支出,但不负责直接的拨款事项,日常的支出管理由国库部负责。在财政银行关系方面,财政部参与利率、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中央银行董事会成员要包括财政部的一名副部长。另外,作为中央银行的加拿大银行行使国库的责任,管理政府帐户。在国债发行和管理工作中,财政部负责编制联邦政府的国债发行计划和公债基金的统一管理,中央银行则具体安排政府债券发行和还本付息事项等。

具体来讲,财政部的主要任务是:

(1) 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 对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措施提出意见;

(3) 在确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推荐满足政府需要的措施(包括支出、贷款、税收、借债和现金管理办法等);

(4) 对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和国际货币金融协议、造币相关事务提出意见;

(5) 对联邦与省的财政经济关系政策提出意见,同各省当局进行对话,向省政府支付补助金;

(6) 执行预算法和为国有公司与机构筹资金。

加拿大财政部共设7个业务局,分别负责税收政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金融部门政策、联邦省关系及社会政策、信息传递与协商等。

(1)税收政策局:负责涉及联邦税收的所有事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该局下设税收法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销售税、税收估价等5个处,分别负责税收立法、税收政策和税政管理及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对公司所得税、资源税税收政策问题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对调整公司税在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提出意见;对个人所得税(包括社会保险税)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制定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政策;负责制定联邦销售税的政策和立法工作;负责评价税式支出、税收政策的结构及关税抵免等措施的效果,定期编制税式支出帐户,等等。

(2)经济发展政策局:负责为部长提供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的广泛的分析支持和政策咨询。下设经济发展、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两个处,以及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经济发展处负责工业、地区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还从事对私营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和咨询。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处负责对环境、能源、矿产、渔业和北方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咨询,进行深入的经济和政策分析。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负责向财政部和国库部报告国有公司的财务计划、资本预算,制定对国有公司的拍买政策,以及控制国有公司的投资证券等业务。该委员会直接向负责经济发展政策的副部长和计划部副秘书长报告工作。

(3)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局:负责对国家经济和财政形势进行分析,协助财政部长按政府既定的财政政策行事,并要经常分析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每个季度的国内财政状况作出预测,根据收支变化对经济和财政政策提出意见,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该局下设财政政策、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经济分析和预测、计算机和分析服务等4个处。财政政策处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审查公共帐户和财政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内设3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负责收、支预测分析,提出收支和债务管理的基本决策建议,并为支持政府财政收支的实现提出政策要点;第三个小组负责省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处主要从事结构分析、宏观分析和政府部门分析三项工作。研究与政策相关的经常性和中期性的财政经济问题,包括美加贸易、税收政策、市场(如劳动力)的作用与调整、本国公司与其国际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比、实际利率的决定、人口变化和农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对 企业补助范围的评价、环保问题、鼓励竞争的措施等各个方面。经济分析和预测处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生产、外贸、价格、国内需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提出当前经济状况的报告。报告分周、月和季度三种,内容涉及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和对企业状况的分析。同时,该处还要进行季度经济预测,除了预测本国财经状况外,还要对美国和经合组织国家的财经状况进行季度分析和预测。为此,要不断完善宏观预测和政策分析模型,并和起草预算报告。

(4)国际贸易和金融局:负责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下设关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金融和发展、国际经济分析4个处。分别负责关税政策和相关法律;参与制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处理贸易争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发展建设银行、经合组织等进行联系,并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利率和国际债务等事务;分析国际经济和财政发展状况及其对国际金融的影响等。

(5)金融部门政策局:负贡管理联邦政府的借款计划,并为部长批准国有公司的借款提出意见,制定金融市场和汇率政策及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下设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两个处,以及金融市场规章改革组。金融机构处负责提出和确定联邦金融机构的法规与制度,提出反通货胀的措施。金融市场处负责为联邦政府和国有公司提出借款的政策建议,作出借款计划,并对汇率、国际货币储备和收支平衡,以及金融市场的趋势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政策咨询。金融机构规章改革检查组负责金融机构立法改革事项,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

第9篇:财政政策传导机制范文

【关键词】财政税务制度 企业 财务管理

财政税务是国家收入的其中一个项目,由于其所占比重较大,已经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税务是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强制从社会财富中获得一部分收入,是通过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运行而收取部分费用,以应对公共开支,保障国家机器有序运行。财政税务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财政税务的收取、分配、支出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使得财政税务的运行变得合理高效,有利于国家管理财政税务的方方面面。

财政税务不仅仅扮演着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还承担着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职能。财政税务的收支作为财政政策的主要部分,通过税收制度的政策调整,达到控制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效果。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对市场参与主体造成重要的影响,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

一、财政税务制度改革的概述

所谓的财政税务制度,就是将财政税务的一系列发挥作用的过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法律约束力,从而要求被约束者无条件遵守,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谐。财政税务制度包括了税收征收的管理规定、课税标准以及各种与税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这一制度集中反映了纳税人与国家税收机关之间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所以需要充分保障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避免了各种可能引发问题的情况出现。同时,财政税务的收支也是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财政税务的收支调整能够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造成影响,从而成为国家稳定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具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出现了很多的新模式,在新情况出现的背景下,需要不断调整我国的各种财政政策以适应我国出现的宏观经济新变化的情况。同时,国家的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会影响市场参与主体――企业的变化,在国家调整财政税务制度的过程中企业也会调整内部财务制度,以适应这些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作出合理的税务规划,从而达到合理降低企业纳税支出,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的目的。所以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会对国家的经济状况造成影响。

二、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考量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时,需要充分分析财政税务制度改革所涉及到的影响主体,然后再依据影响主体考量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容易引起的问题。财政税务制度作为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制度,不仅涉及到财政税务制度的规划主体政府,还会深刻影响到财政税务制度的服务主体企业。财政税务制度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还会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税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成本,是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状况的。税务制度的变化,意味着相应的课税方法和课税数目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使得企业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不断调整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降低税收等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同时,在国家财政税务制度发生改革之后,会对市场形成一种政策导向,使得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发生变化,比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活动,影响着企业高层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的变革,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宏观经济运行,一直到微观主体的内部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的影响机制,而这种一整套政策传导机制会形成双刃剑的效果。如果政策所引起的问题不能很好的估计,将会引发系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2.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容易引起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

财政税务制度改革作为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存在着政策传导的机制,对于政策的影响拥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就使得政策的传导存在着时滞性。这种政策传导存在的时滞性就会对企业的成本构成上涨的风险,由于国家改动了原本的财政税务制度,而企业存在着一种行为滞后,使得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国家政策的变动做出充分的了解,从而存在着违反财政税务政策的风险,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国家财政税务政策改动引起的滞后性,导致了企业在从事相关经济活动时,付出了额外的经营成本,当然这种成本包括对内和对外的成本。

当然,企业成本的增长还来自企业管理成本的增长。由于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的改革,通过政策传导机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内部制度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会对财政税务制度的变革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这种调整,需要依据国家财政税务制度变革的程度进行,由于财务管理活动本身的严谨性,所以在调整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很多的具体操作细则进行调整,同时一些财务管理的机构或者人员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在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造成了短期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如果遇到宏观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更严重的将会导致企I破产倒闭等状况出现。

3.财政税务制度改革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人员的培训成本

国家财政税务制度改革过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将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下影响最为直接的企业部门。税务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最为重要的一项,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都会对税务活动给予重视,投入一定比例的人力和物力对企业的税务活动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从而形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正面的影响。而且企业的财务管理危机主要来源于税务活动的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企业内部出现了财务方面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导致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经营费用,并且承担着企业信誉损失的风险,无形损失也会影响企业的今后发展。

在国家财政税务制度调整之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自然需要调整,同时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重新调整。由于我国企业现今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有限,总体上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而且存在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招收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符合专业需求,在后期严重影响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这些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国家财政税务政策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加大投入在人员招聘或现有员工的培训上,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内部人员培训成本,同时还需要承担企业在培训之后员工跳槽的预期沉没成本。

4.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影响了企业内部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政税务制度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制度规定下对从事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活动的长期规范,进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在国家财政税务制度发生改变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对这种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化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会促使企业的决策层调整原本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整,达到基层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相适应的目的,以减小由于这两种制度冲突而带来的企业的成本增加。

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变化之后,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这种制度的变化,已达到所需达到的政策指导效果。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交替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难免会存在思维转换的困难,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人员正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制度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一个缓冲期,以让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一个时间段的缓冲,适应这些政策的变化。

三、财政税务制度改革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要充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企业在涉及财务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带来的冲击。这就要求企业决策机构在审议财务管理制度规划时,需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具有政策弹性,能够依据现实经济政策的变动及时调整,以充分适应现实经济状况的变化,使企业的政策成本降到最低。企业要想制定具有政策弹性的制度,需要企业决策者具有能够掌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能力,通过这种了解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及时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做出有效的政策预期,从而能够降低政策滞后性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影响。

现实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虽然呈现出不可预测的性质,但其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存在的,也就是存在着宏观经济情况的基本运行规律,只要能够认识到这种规律性的存在,就能够存在着对国家政策总体方向的判断,从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层面及时的做出调整。同时,完整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有管理财务风险的能力,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在财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环节进行层层把关,及早发现风险因子,及时有效的处理风险,降低企业的不必要损失。尤其是在这种国家政策变革的时期内,由于企业内部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导致出现风险的机率上升,企业内部需要充分做好危机应对的准备,以防危机出现。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在财务方面的职业训练,在理顺财务管理范围和部门关系之后,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也是重要的方面。在之前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成本分析时,提到了企业总体上不能够足够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专业化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方面,所以企业需要充分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力,才能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可以建立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定点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调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相当重要,只有在企业员工感觉自己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员工才会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努力完成好自身的工作。而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其本身的重要性,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严谨性要求较高,只有员工能够保持好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

3.建立企业内部完整的财务管理机构,增强对财务管理的掌控力

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在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还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执行机构来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高效有执行力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内部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企业在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而@种管理机构的存在能够从财务管理的方面统筹协调整个企业的运行,确保企业内部有效有序的运转。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统一将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的制度落实到地,也能扮演财务信息转运的角色,将各种财务信息提供给各个部门决策使用,可以充分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也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进行,有效防止企业的财务风险。

4.更新企业内部员工的观念,从而适应改革变化

在国家财政税务制度改革之下,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在管理观念上就给予财务管理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企业要在日常管理中重视财务管理,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以机制的约束力对常规的财务活动规范秩序,同时能够规避不必要的财务开支。在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进行财务开支,要建立费用开支的审查机制,对于各项费用开支进行合理的评估。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观念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国家财政税务制度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从而能够适应制度变化,使得制度变化不会影响企业内部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晓昀.试析营改增税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3:124+175.

[2]聂亦慧,郭世超.营改增税务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5:133-134.

[3]王红敏.浅谈“营改增”税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J].财政监督,2014,2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