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第1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一举措使商业银行最低贷款利率降低到保本点附近。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决定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探索的再次重启。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官方解除对央行存贷利差保护的过程,这意味着银行利差水平将被缩窄,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非对称降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二、相关文献综述

利差收入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度量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银行利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Ho和Saunder(1981)是最早研究银行利差的学者,他构建了交易者模型,认为利差水平取决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等因素,并建立了避险与期望效用的综合模型来分析银行利差。Drakos(2003)对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对银行利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是有效的,改革减少了银行利差,外国银行的进入也减少了银行利差,所有权改革对银行利差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国有银行对收缩利差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银行利差研究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张彦(2006)对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贷款损失准备、经营费用、非利差收益等是影响银行利差的主要直接因素。赵旭(2009)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1998-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银行利差处于一个适中偏高的水平,且呈上升态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高。

上述文献虽都集中在研究利息差,但由于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旨在结合当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探寻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寻找该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第2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城市商业银行 盈利

1.前言

利率风险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压力,又会促使城市商业银行大力开发创新产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合理调整利率来改善不利缺口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经营状况最为直接、最为有力地体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几年内将进一步加大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力度,这将对城市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极有必要就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可持续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

2.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可能影响

2.1 积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加快自身业务发展转型。 从目前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业务有较强的依赖,但是却很少去开发新兴业务收入,如中小企业业务、中间业务、个人业务等。据统计,城市商业银行的这些新兴业务收入只占到了总收入的10%,而西方商业银行为40%~5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1.43%,国有商业银行为18%。 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盈利情况大幅度下滑,这必将促使它们改革创新、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加快中间业务转型步伐。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报率及自主定价水平。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城市商业银行对预期收益、风险偏好、市场利率变动、项目回报率、客户信用差别、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其自身特点来采用收益与风险对称、优价优质的差别化定价措施来增加存贷收益、吸引客户,对存贷款按照产品定价模型来进行控制,同时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产品定价与“地缘优势”。为了进一步扩大 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可以以低利率的方式来有步骤、有目的地吸引本行优质信贷客户和地区性龙头企业,以此来获得最大化的城市商业银行利润。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城市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即客户选择利率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

2.2 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得进一步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完全由市场经济来决定利率水平的高低,而利率的大幅度波动会让城市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首先,在利率管理方面,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还缺乏晚上的信息技术网络和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再加上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利率水平,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不稳定性因素就会大幅度增加,这样也就产生了利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要多考虑其业务策略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以及经营头寸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其次,银行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客户的存款,它们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往往会采取残酷的“价格战”,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造成银行资金流失。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资金、品牌、网点机构、技术网络等优势来挑起“价格战”,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挤占城市商业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流动性风险上升、资金大量流失的问题。第三,贷款高利率很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将出现信贷质量下降、贷款还款违约等。当银行的贷款利率增加,收益率低、风险低的项目就会由于无力偿还贷款而放弃贷款,而那些收益率高、风险高的项目则愿意承担高的贷款利率,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高风险项目,使得贷款风险大幅度增加,信贷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

利率市场化后,城市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会对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状态难以适应,据国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会直接导致利率不稳定现象经常出现,也会使得利率水平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存贷利差变动进行合理预测,以此来保持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防范利率风险。

(2)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缩水,利差减小。

利率市场化一旦完全放开,那么就完全是由市场经济来控制利率高低,很容易就会出现低息放贷、高息揽存的恶性竞争局面,会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缩水,利差减小。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再加上银行揽储日益困难,就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很难下调存款利率,资金成本会出现增加,而不会下降。另一方面,尽管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中小贷款客户而言,具有很强的话语权,能够牢牢地掌握住贷款利率的定价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放贷业务只有一小部分是投向中小客户,而大多数都属于大客户,很难提升这些大客户的贷款利率,若贷款利率提高过快,很容易就会出现客户流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会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它们将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

2.3 利率市场化下如何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盈利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费用

我国全面放开利率之后,城市商业银行就很难再依靠利差收入来获取利润,应该会应该去寻找更具潜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加快发展新兴业务,其中以中间业务为重点,对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据统计,西方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费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商业银行的40%收入都来源于中间业务收入,而美国花旗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更大,占到了其总收入的80%。

(2)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软实力

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知名度,大力建设银行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的软实力。积极利用当地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持续宣传,同时还可以通过制造天桥大型形象广告牌、公交车车体广告制作等方式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辐射,通过“浸泡式”的宣传模式,提高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3)优化负债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务必要对资金来源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负债结构。从目前来看,存款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最为主要、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确定就在于资金成本较高。 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风投基金、农发行、创投基金、信用社、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开发存款、资金存放、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现金等多种业务,同时,通过发行回购协议、金融债券、CDS在金融市场融资,吸收资金成本较低、可自主控制的资金。

参考文献:

[1] 金敏. 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45(06):130-133.

[2] 代玉簪. 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4(05):143-145.

[3] 代玉簪. 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J]. 金融纵横. 2008,37(05):104-105.

[4] 王惠晶. 利率市场化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J]. 上海金融. 2012,23(07):109-114.

第3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7日

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一般概述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基本含义。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金融产品丰富,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

(二)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仍然以经营传统的银行业为主,存贷差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都在50%左右。全国性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表明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收入还是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利息收入。

(三)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有着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

产品供求矛盾,客户体验欠佳。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普通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在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利差收入,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成功转型的建议

(一)重视传统利差收入,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尽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提高差异化水平。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如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可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等。通过发展这些创新型的中间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提高差异化水平。

(三)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提高盈利水平。为了降低成本,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设信息技术平台,通过按网点、按业务、按客户实施综合的成本管理。另外,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摆脱盲目的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来促进银行增长的模式,而是通过发展自助银行业务、网上、电话银行来提高电子化水平,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支出,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四)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商业银行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客户价值至上的经营理念,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4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多维视角;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4805

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税后利润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万亿元。由此,“银行暴利说”被媒体广泛关注,并把银行高利润归因于垄断和高利差。尽管“银行暴利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主要推行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为例,自2003年以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达到7887%,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略有上升,但总体比重仍然较低,近8年平均不足20%,而且多有反复[1]。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

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很大。2008—2010年间,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指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银行业结构与盈利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背景视角”(CXZZ11_0063)

作者简介:乔桂明(1956-),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Email:gm_qiao@163com

吴刘杰(1980-),男,河南鹿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

的非利息收入平均低于20%,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80%。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其高盈利现状备受争议。目前,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银行业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在国内外金融经营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本文将从资本约束、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市场需求等角度加以阐述与分析。

1资本约束的强化

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内容。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原有银行业监管体系的缺陷,为此,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对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的精神。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不仅强调了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资本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如表2所示,重新定义了资本概念,将核心资本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别提高到45%和60%,在资本充足率80%的基础上增加了25%的普通股资本缓冲,充分体现了资本质量和数量并重的原则;引入30%的杠杆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标准;并将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作为新的监管指标。在《巴塞尔协议Ⅲ》基础上,中国银监会推出了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与《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的监管更加严格,在新的监管标准下,正常条件下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不低于115%和105%,并且杠杆率最低标准为40%。该标准已经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与2016年底前达到新资本监管标准。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

此外,新监管标准下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除项)/总风险加权资产。该计算公式虽在形式上进行了简化,但是更加重视了资本质量。对于银行业来说,若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增加资本以扩大资本比重,另一方面减少总风险加权资产降低分母比重。鉴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银行业的不断融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压力,融资规模受到约束,且我国银行业不断扩大信贷资产谋取利差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现有盈利模式,开展资本占用量较少的业务,以利于扩大非利息收入比重。

2同业竞争的加剧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行业市场结构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竞争、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四种类型,其市场竞争程度依次增强。银行业市场结构指银行业中银行的数量、规模和份额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集中体现了银行体系的竞争和垄断程度[2]。一般而言,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其竞争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CRn是常用的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其具体指银行业中n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规模之和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CRn的取值越大,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强;相反,CRn的取值较小,说明银行业的集中度越低,竞争程度越激烈。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以及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程度明显增加。从2003—2010年,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CR5从2003年的058降低到2010年的049,并且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日益激烈的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必然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现有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3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自从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及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接着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周小川也指出目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速推进,从而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总体保持在3%以上水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中、日、韩三国为例,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的韩国及日本利差总体在1%—2%之间徘徊。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时转换经营模式,改变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图1部分国家利差变化的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金融脱媒化趋势的显现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二十多年以来,其功能逐步完善。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已经从1997年的764家增加到2011年的2 342家;同时,上市公司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17%增加到2010年的804%,其中,2007年达到了1782%,如表3所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亦是总体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融资额仍达到3 913亿元,2010年融资额更是达到12 641亿元,如表4所示。

由此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其直接融资的功能,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不断发挥,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金融脱媒压力。另外,“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这意味着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脱媒化趋势会愈来愈严重。面对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理应积极研发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产品,以改变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公开数据与世界银行数据库。

5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总收入不断提高,从1978年3 64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3 260亿元。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0年的29 992元。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使得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把可投资资产分为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多达50万人的高净值人群

《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超过1 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定义为高净值人士。共持有达15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 000万元人民币。

居民财富的增加使得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高净值人群为例,2009—2011年,以现金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等为主的传统投资产品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同期,以股权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为主的投资产品在高净值人群资产组合比重中分别上升了5%和4%。此外,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增强及居民对外活动的增加,也使得市场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面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中间业务,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环境

从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具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1国家金融政策角度

尽管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政策,但自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就有所放松,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办理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并逐步开展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试点工作。就银行业混业经营政策来看,可以追溯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如

由此可见,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文件的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放宽了金融业务的经营范围,并不断推进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开发新型金融业务。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角度

自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产剥离、政府注资和上市等新一轮改革,已经由被西方媒体称为“技术性破产”的银行转变成为资产质量优良的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如表6所示,从资本利润率来看,由2007年的167%增长到2011年的204%;同期,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由2007年的61%降低到2011年的10%。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为其盈利模式转型奠定了内在基础。另外,

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放松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为商业银行新型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金融资产的专用性。

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前文笔者不仅从宏观金融环境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且从国家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与经营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培训

盈利模式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比如面对金融市场化,商业银行开发利率及汇率衍生品,并对其进行交易都需要专门人才。而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必然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源,这同样要求掌握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人才。

在创新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比如银行可以通过将国内专业化培训和国外交流培训相结合,将理论研修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3]。

2重视消费金融,促进服务经济转型

扩大内需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具体指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可以预见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一重要经济方针,银行业应该顺应趋势,努力开拓消费金融市场。

3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市场

商业银行应该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中间业务,以使中间业务收益能够抵消因内部资金收益率下调及存款利率上调而带来的利润下滑[4]。在做好支付结算、汇兑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发理财产品,并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发展规划等顾问服务,并努力开发政策许可范围内与证券市场相关的业务。

转变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非利差收入,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要,提高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形成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2,(6):10-13

[2]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99

第5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快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本文选取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2005 年至2012 年数据为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法探寻影响我国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并从中找寻提升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途径,以增强中国银行的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一、引言

2001 年12 月11 日,我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必须能够符合国际化标准。与国外其他顶尖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足,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技术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对银行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伴随着外国银行的入驻中国市场,银行间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和金融人才流入外国企业,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银行竞争力的本质是银行能够持续良好发展的能力,而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就是盈利能力。这些现实的因素迫使中国商业银行对目前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如何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怎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是一个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理论价值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的研究,寻求影响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中国银行从一个更贴近市场实际的角度来度量自己的实力,找出制约其盈利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提高盈利能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也是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二、文献综述

很过学者关注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因素的研究,国外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重于研究其市场结构方面,尤其是关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并逐步增加对其他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erger, Angbazo 以及Demirguc-Kunt&Huizinga 等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Berger(1995)重点关注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资本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ngbazo(1997)采用美国上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银行业数据,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等分析,发现银行收益与这些收益比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Demirguc-Kunt&Huizinga(1999)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率、银行规模、资本收益率对银行利润率有正相关关系。

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特征变量以及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还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其盈利的影响因素等相关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特征变量方面,赵瑞和杨有振(2009)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商业银行的股权性质与其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其资产利润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周强龙和徐加(2010)重点关于银行技术效率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方面的影响,他们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技术效率状况不佳,并且对银行业整体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费用控制能力以及治理决策水平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汪冬梅、王翠春和刘廷伟(2009)研究了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对盈利的影响,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但该影响并不具有持续性。陆军和魏煜(1999)则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上,他们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与银行盈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张雪丽(2004)研究发现资本结构的一般理论不能够准确的描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选择问题,因此她认为应当将特殊因素引入到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决定模型中。政府的担保行为是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政府的存款保险发生时。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为了方便研究,本文以中国银行为例,研究中国银行从2005 年到2012 年的数据,找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因素指标变化对总体盈利能力带来的影响。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中国银行2005 年到2012 年年报,数据的搜集有很大的困难,由于2001 年中国加入WTO 之后,中国银行从制度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改变,各个财务指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本文研究的是加入WTO 之后的中国银行盈利能力,故在年份的选取上选取了2005年到2012 年间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根据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通用综合性指标为参考,一般的通用指标是银行的总资产净回报率(ROA),而且是对全部资产净收益的分析,是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总资产净回报率(ROA)作为银行能力能力的指标,即因变量进行研究。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活动的景气情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竞争格局等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银行的制度安排、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组织架构、风险控制、内部经营、业务多样化水平、营运效率等。由于外部因素单个银行无法控制并且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情况相差不大,所以这里只考虑内部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内部经营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银行规模、资产质量、业务多样化水平五个方面研究内部影响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何影响。

经过对前面盈利能力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的分析,设定总资产净回报率ROA 为因变量ROA,资本充足率为自变量CAR,非利息收入占比为自变量FLS,资产总额为ZA,不良贷款率为BLD,资产负债率为LAR。

构建模型如下:

ROA=α+β1CAR+β2FLS+β3ZA+β4BLD+β5LAR+i(1)相关变量说明见表2

四、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对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回归如表3所示

通过对模型各参数进行统计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复、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我们得到最终的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模型为:

^ROA=9.579469+0.006445ZAt-0.097095 LARt

模型的实际意义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资产总额ZA 每0.00001 亿元时,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增长0.006445 个百分点;当资产负债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时,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增长0.097095 百分点,符合实际的经济意义。

模型最终的结果说明在我们选定的五个因素中,资本充足率、非利息收入占比和不良贷款率与中国银行盈利能力的总资产净回报率存在不确定的关系,因此这三个因素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不存在很强的规律性;银行总资产和银行的资产负债率的变动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即银行的总资产提高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

五、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银行为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的盈利能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的总资产提高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一)扩大银行规模,提升竞争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适当的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以及地域范围所受的限制很小,因此提高银行的规模,扩大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二)不断深化我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加强经营管理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要不断调整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的结构,在产权多样化的基础上确定决策、经营与监督三权分立的有效制衡机制。同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不断加速资金的流动,进行机构以及人员的精简,采用绩效激励机制来提高人员效率。

(三)优化资产配置,建立良好运营基础

在资产配置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规范贷款操作程序,完善档案管理等相关措施来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从而降低坏账、呆账等不良贷款,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形成良好的运营基础。

(四)逐步促进银行间的有效竞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我国银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虽然在规模和地域上的限制较少,但是过高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并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机制,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构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同时逐步降低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促进同业之间有效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军,魏煜.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1999,11:43-48.

[2]汪冬梅,王翠春,刘廷伟. 中国资本充足监管对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研究[J]. 财政研究,2009,07:56-60.

[3]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01:33-36.

[4]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6:85-92.

第6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902

1 引言

国外大多数早期的研究是基于SCP范式,也就是“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并着重研究银行的盈利能力。后来,由于银行竞争与效率之间的争论,催生出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Smirlock(1985)发现了银行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正相关性,银行业务集中度与利润的非相关性,银行业务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的负相关系。John Goddard(2004)运用欧洲6个国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1992-1998年的银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欧洲地区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结果表明如果一个银行当年出现了不正常的利润,那么次年的预期利润也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这种非正常利润。文中还比较了不同国家的银行效率与竞争关系。Abuzar(2013)探讨了苏丹伊斯兰银行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只有内部因素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如ROA,ROE,MARG。成本、流动性、银行规模等对盈利能力有积极且重大的影响。然而,外部的宏观经济因素对伊斯兰银行的影响非常小。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利用DEA方法评估商业银行的绩效问题。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是注重DEA方法的运用。魏煜、王丽(2000)运用DEA方法,比较了我国商业银行1997年的效率情况,并将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作者还将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对比,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改进效率的意见与措施。第二类是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屈新(2007)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使用1999年至2005年期间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将银行分成两大类,采用混合效应回归模型,检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盈利性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表1描述的是中国商业银行近八年来的盈利情况。银行业的税后利润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201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之后的两年里,税后利润的平均增长率接近18%。在2012年“两会”期间,众多媒体提出银行业是“暴利”行业,而金融行业某人大代表却认为:“用暴利形容银行业的盈利状况其实是一种不尊重的做法,实际上银行业的利润超低,计算高利一般是指单位投入所得回报。目前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只有1%,前几年还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而一般制造业的这个指标能达到5%,所以银行业并非暴利也非高利。”那么究竟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处于何种水平,税后利润与资产利润率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将运用面板数据对中国三大类型的银行进行分析,以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06-2013年年报整理后所得。

2 模型建立

2.1 数据来源

数据样本期为2002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本文选取了1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分别为5家国有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交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各银行年报、半年报和季报。

2.2 F检验与模型选择

假设:

H0:ai=a。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相同(真实模型为混合回归模型)。

H1: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ai不同(真实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F统计量定义为:

F=(SSER-SSEU)/(N-1)SSEU/(NT-N-K)~F[(N-1),(NT-N-K)]

SSER表示约束模型,即混合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EU表示非约束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代表商业银行的个数。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运用Eviews软件,首先进行混合效应模型回归,得出混合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ER;然后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得出固定效应的残差平方和SSEU,最后代入F统计量公式,判定F统计量的大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残差平方和SSER的值为6967739,SSEU的值为57.28059。

F=(69.67739-57.28059)/(18-1)57.28059/(18×41-18-5)=9.102

F临界值=F0.05(17,715)=1.637

F>F临界值,所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2.3 建立模型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函数,被解释变量为资产收益率(ROA),即税后净利润/总资产,它可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Eviews软件中用D来表示。解释变量分别为不良贷款率(A),用来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资本充足率(B),即权益资本占总资产的比率;流动性比率(C),反映了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银行信贷(E),反映存贷款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公式中,D代表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是ROA。α是截距项,β是指解释变量中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角标i代表第i个内部影响因素变量,角标t代表年份,ε是残差项。具体的方程如下:

D=α+β1Ait+β2Bit+β3Cit+β4Eit+β5GDPit+β6CPIit+ε

3 实证结果分析

将三种类型的银行数据分别录入到pool中去,做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然后分别将实证结果整理在一张表上,如表2所示。表2展现出三大类型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各因素的系数大小表明了该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T值表明结果是否显著。

由表2可知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的ROA呈负相关关系。即不良贷款率越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越低。不良贷款的增加势必要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同时它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潜在的威胁,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呈正相关关系。在10%的置信水平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估计值是显著的,而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估计值是不显著的。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得到提高,其融资成本得到降低,资本充足率提高带来的有利影响超过了其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

对城市性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比率与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对盈利能力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国有银行的公信力高,即便流动性不足,也能迅速在市场上筹集到资金,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是它们坚强的后盾。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能较为快速的在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所以不需要保存太多的流动性。二是因为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保持了流动性势必将减少盈利空间,因此前两大类银行会相应减少流动性资产。

银行信贷的系数都是负数且非常小,可以说对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在10%的置信水平下,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t值是显著的。回归结果表明,贷款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这种影响非常小。其次这个影响只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显著。产生这种回归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贷款数量的增加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系数为负。但是另一方面贷款增加会带来更多的盈利,所以系数虽为负值但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宏观经济环境而引入的变量GDP,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银行,GDP与银行盈利能力都是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他们都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在宏观经济形势繁荣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金融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而银行又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部位,银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稳定高效的银行又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因此,GDP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CPI的系数相对来说较大,而且与银行的盈利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在10%的置信水平下,只有国有和城市性商业银行的t值是显著的,而股份制银行的系数估计值是不显著的。产生这种回归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越高,市场上的通货膨胀越高,居民的储蓄缩水,银行利息的增长跟不上通货膨胀的增长,因此银行吸纳的资金将减少,那么相应能够发放贷款的资金也变少,盈利能力下降。

4 总结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四个大方面决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这两个指标来决定;银行的运营能力,即银行的流

第7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盈利 中间业务收入 线性回归

一、引言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我国经济调控思路发生历史性转变,将把逐步重点放在供给体系的改善,来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与驱动力,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持续健康成长。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不断凸显的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通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处于经济与金融系统中核心位置的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以及民间资本效率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型金融业正悄然形成。新型金融业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还在销售渠道、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身处转型时代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业应该如何加快转型、推动变革,适应新时代要求,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非常热门而又亟需思考的话题。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以分业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粗放式盈利模式。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到不得不进行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又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不断创新,提高营能力和服务等综合能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现状

(一)各大银行在收入构成上差异

银行收入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以往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重要引擎。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中间业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它的比重很大程度决定着银行转型的效果。中间业务比例越高,证明银行正逐步摆脱传统银行业,改革的成效也就越明显。[2]本文先从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这两方面初步来看待收入上的差异。

1.收入增长分析。

图1反映了近七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趋势,1、总体上来看,自2010年以来16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1~2012,2013~2014这两个阶段尤为明显,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徘徊在7%左右。2、将5大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相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面临着相同的金融环境,但除了2009年之外,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长率都略低于总体水平,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增长要高于五大商业银行。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五大国有银行一直排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前端,但显然近几年后劲不足。面对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利润增长空间正在逐步衰退。所以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加强紧迫感,对于自身的发展做好考虑与准备。

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银行业201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1.3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较之2013年和2012年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图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下落。在繁杂的竞争市场,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创新业务,发展出更符合社会进步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收入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利润结构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利差收入,二是利差收入中的公司业务。根据图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最近两年年均达到17%了以上,特别是民商银行,在2013年高达28.23%。而根据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非利息净收入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大多保持在40%以上。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仍过分依赖利差收入,必须加快转变业务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开始,尽管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只占据小份额,但非利息利息收入的比例有大幅度提升。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有一定成效的。另外从图中我们也可看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等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非利息收入增长很大,但相对国有银行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二)各大银行在资产质量上的差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排名前三甲,这三家银行都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乎意料的是,前五名中都没有五大国有银行,且排名均靠后。以农业银行为例,2012年与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都达到了1.3%以上。对于以上情况,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及时改善,在贷款方面科学严格地进行审查,降低风险。

对比2013年与2014年的数据,其中只有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不变,其他商业银行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使得我国银行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大银行为了争取贷款,都放低了借款标准,使得不良贷款比例增加。在2007年~2013年间,总体的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3年~2014年出现反常情况,不良贷款率都有一定的增加。在不良贷款率起点较高的情况下,竞争环境又十分恶劣,应当严格控制,不然持续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必然会造成较大风险。

(三)传统商业银行特征

从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储蓄客户更加愿意把他们的钱存到利率更高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对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来说,这些理财产品优势更多。在这举出它的两大优势:第一,它们的利率较高同时它们的定期期限较短。第二,它们的手续更加方便,对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来说,省却了大量的时间。[5]虽然,我国各大商业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2013年有所缓慢,但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势头仍足。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所呈现的特征:(1)从总体上来说,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且品种单一。现在的以物理网点展开的存储业务有成本高,效率低,与市场联系程度不高等缺点。(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010年,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达到51.9%。但是,这比例仍远远不够,国际全能型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为40%以上。显然,我国商业银行离这一比例还有很大差距。(3)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中间业务收入比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区别。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响应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国有银行以前的经营模式必须改善,以获取更多的市场。

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趋向分析

直至当前,利差收入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银行依靠利差生存的模式受到明显冲击。存贷利差的空间逐渐减小,利润也随之减少。当前,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银行间的同质性竞争都非常激烈,各银行间的经营特色并不明显。[6]创新、转型成为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基于以上的理解,及相关资料和方法的综合整理,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前文已经从理论基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的对比中探讨了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接着本文要用数据方式来进一步对它们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构建净利润与中间业务、净利息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选择

首先,由于我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已超过整个银行业的55%,同时,另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Y产规模在银行业的占有相当重。其次,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和精确性这三方面考虑,本文选取2010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16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作为模型的研究对象。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对国有五大银行与其它7家股份制商业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我们综合考虑,选取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资产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选取净利润为被解释变量Y。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展开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以五大商业国有银行2010第二季度至2014第四季度的数据分析过程为例,探究中间业务收入与传统利息收入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本文设定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公式(1)中,Y表示净利润,β0为常数项,X1表示银行利息收入,X2表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X3表示营业成本,X4表示资产总额,u表示随机扰动项。

考虑回归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如表2可知,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选择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一元回归方程,以此为基础,然后逐个引入其它变量。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保留的变量X1,X2,X4,X5及回归方程:

从方程(1)中我们可以看出:利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202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365个单位。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1.365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202,这表明中间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拉动效果要大于利差收入。这更加证明本文前面的观点,要通过加大中间业务的收入来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

2.11家股份制银行的回归分析。

对11家上市银行的分析与上文相同,得出方程:

从方程(2)可以看出:利息净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029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632个单位。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系数1.632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029。

(三)小结

将上文三个方程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发现首先,中间业务收入系数都大于利息收入系数,证明中间业务收入对净利润的拉动效果都要大于利息收入。其次,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要大于国有银行的系数,说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于净利润的拉动效果大于国有银行。

对于资产总额,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呈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相同。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盈利能力越高。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管理费用,会增大成本,稀释其利润。所以,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水平同时减少资产的不良运用。

从营业成本看,其系数为负,说明银行的净利润随着营业成本的增长而下降。商业银行的收益受到收入与成本的共同影响,要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就应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控制成本。

总的来说,不管是五大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拉动净利润的幅度要大于利息收入的拉动效果。两类银行各有优势,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机制更加灵活,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更快地适应来改变自己的困境。但国有银行资产更加庞大,网点分布广大,加上国家的支持,过去一直在吸收存款方面远远领先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哪一类银行都不占有绝对的市场。

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建议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今天,竞争市场愈发激烈,各大银行纷纷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重重困境,但是从长远来看,仍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可以以国际大型一流银行为模范,学习它们的经营与转变模式。针对以上几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多元经营是商业银行面对新时代的重要举措,同时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优化自身经营,平衡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将大力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以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偏弱,而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能力并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供给侧改革中要求扩大有效供给,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将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

(二)提高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控制成本支出、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等来提高总体的经营效率。利用好大客户数据,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不同的营销战略,将客户细分,通过提高服务最终提高竞争力。在新时期,管理效率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本质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提出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效率提供新一轮的发展动力,使其就此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产生,将传统金融往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等趋势变革,互联网金融也逐步成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新生力量。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顺应时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俏.中国上市银行盈利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23-25.

[2]李忠林,王习武.A股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分析[J].商业银行,2013,17:61-62.

[3]熊皮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56.

[4]西拉等著,吕刚译,国家、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18.

[5]DEMIRGUE-KUNT A,HUIZINGA HREGULATIONS.Market Structure,institutions 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NBER Working Paper Serious,2001,(9890).

[6]林婷婷.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01-102.

[7]李鲁新等.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33-34.

第8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被放开,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进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资金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收窄,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依赖利差的传统利润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盈利模式及经营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其客户基础薄弱,网点分布稀疏,资本规模较少,对利率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都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水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快战略转型。如果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受到严重影响,出现资金成本上升,利润水平下降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等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实现开放式的利率定价机制,为我国银行机构提供了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平台,能够让同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利率市场化也将为作为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诸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实行市场化利率定价,意味着市场利率的价位渐渐脱离中央银行单一且单项的管理模式,不再实行以保护国有银行存贷利息价差收入的潜在标准,而是由市场参与体自由协调决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自身业务发展状况、资金的流动情况、客户的定位和类别区分定角度,运用不同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合成不同的混合产品进行激励性推广。

(2)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小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存贷款利差将不断缩小。为了应对市场的冲击,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非利差收入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种存款产品的创新。中小商业银行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而在我国,这类客户的信贷产品需求差异化较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将增大,对金融产品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和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就为中小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3)促进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转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业未来的分化将越来越大,那些业务结构单一、盈利模式单一、依靠稳定的利差生存的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压缩。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格局,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这类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将会更大。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经营模式的多元化转变。通过对业务结构的调整,相应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也会有较大的转变,短期内摆脱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还相对比较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这一目标有望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商业银行受到市场化的利率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负债成本的增加。放宽利率水平后,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变得灵活,致使各家银行将直面价格竞争,存款的竞争由隐性变为显性。在这一竞争环境下,存款客户更多的是收到利率收益金额的刺激,并不是真的喜欢某一个品牌。当利率再次发生变化时,很多客户又将蜂拥而去。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无论在后台管理和前台人员素质和基础产品开发中,都稍逊于五大行,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必将处于弱势地位。预计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之间的存款利率差距将会更大,存款成本将会更高。

(2)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在实行利率管制的时期,中小商业银行可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利用规模效应来获取盈利,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均逐步收窄,致使利息收入依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其盈利模式也面临考验。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为了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在存款业务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的存款,这就增加了负债成本;在贷款业务方面,则需要?取低利率策略才能有效吸引客户,存贷利率的一增一减就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急剧下降,压缩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

(3)金融产品自主定价能力要求提高。利率是资金的市场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资金市场的价格改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由非价格竞争转为价格竞争,因此议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力,而议价能力的强弱又往往依靠于对资本成本的精准核算,这就对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前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是人为的粗算价格时期,那现在就必须进入到定价的精准测算时代。对于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来说,其定价管理必然是科学的,给出的定价就越能符合客户的需求,在议价能力上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的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就将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削弱市场份额。

三、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中低端金融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相同的产品同质化和服务趋同化。由于长期依赖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资、规模扩张粗放的业务发展模式,导致业务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能直接受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此市场利率化是一种考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升级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第一,实行差别化价格策略和差异化市场定位。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根据客户的资质及业务需求,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价格浮动区间,逐步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地方政策,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实行补缺式策略以打破同质化局面。

第9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社会责任 贡献度 盈余管理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经营群体,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爆发一连串的会计丑闻及相关财务违规行为,金融行业的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主要涉及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社会责任履行意识淡薄、慈善事业参与力度不够、员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等,这些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履行并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追求社会贡献度,其带来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现代经济环境下,盈余管理也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改善公司治理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对于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实证研究也主要围绕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高管薪酬等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而且考虑到金融行业货币经营的特性,实证研究中又往往将其剔除。鉴于此,本文以金融行业为研究主体,研究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和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国外研究发现,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余管理模式。但是对于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以一般商业企业为样本,Gelb and Strawser(2001)研究表明,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公告更为真实、更具有信息内涵,这些公告中的信息能为企业带来正面影响,这样不用再通过盈余管理来攫取短期利益。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鲜有文献介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机理。池祥麟、陈庭萱(2007)分析1992-2002年35个国家的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研究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越好,其盈余管理程度也较低。Chih et al(2008)指出,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越多,信息透明度越高,隐蔽的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就越少,银行管理层会主动规避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朱松(2011)研究发现社会责任履行好的企业,市场评价越高,盈余信息含量也相对较高。邓学衷等(2011)通过分析深圳A股上市工业公司,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果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艾琳(2012)以2007-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管理层的行为,从而抑制商业银行的管理程度,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及上市年限等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不稳定。陈鹰(2012)通过对上交所上市公司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稳定,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盈余管理都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产生影响。这为我们对盈余管理的行为辨识提供探讨思路,从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信息参评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研究对象,为了增加样本容量,提高分析的精度,研究选取混合横截面数据,其中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0年上市,这样2009年样本容量为14,2010-2012年样本容量为16,共得到62个样本观测值。样本数据来自于样本上市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取自巨潮网、上交所和深交所。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

(二)变量指标和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变量主要包括社会贡献度考核变量以及盈余管理测度变量等,具体如下(见下页表1)。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关键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员工、客户、政府、社区等。企业作为一契约集合体,真正的契约缔结者正是利益相关者,企业只有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才能高效有序运转。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采取内容分析法考核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贡献度忽略不可计量的因素,取货币形式部分作为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考核,得到社会贡献度总额(CSR)。考虑到各银行规模及盈利能力的影响,选取每股社会贡献(CSR1)和社会贡献度与年度营业收入之比(CSR2)作为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最终衡量指标。

CSR1=社会贡献总额/年末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

CSR2=社会贡献总额/年度营业收入

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目前广为采用的是JONES和JONES拓展模型,但是该方法主要用来测度一般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融资金融机构,其利润考核及财务评估机制与一般上市公司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另外,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存在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通过分析税前、损失准备提取前的营业利润与贷款准备金的关系,有效的验证了盈余管理倾向性,但却未能量化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借鉴采用可计量呆账费用法(Kanagaretnam et al,2004;艾林,2012),以残差项ε即可计量呆账费用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模型如下:

LLPi,t/Ai,t-1=α1×ΔLOANSi,t/Ai,t-1+α2×ΔNPLi,t/Ai,t-1+α3×LOANSi,t/Ai,t-1+α4×NPLi,t/Ai,t-1+α5×LLPi,t-1/Ai,t-1+C+εi,t

其中,ΔLOANSi,t代表本年期末相对期初贷款总额变动量,ΔNPLi,t为本年不良贷款总额变动量,LLPi,t和LLPi,t-1分别代表期初和期末贷款损失准备,LOANSi,t和NPLi,t相当于本年放贷总额以及不良贷款额,Ai,t-1表示年初资产总额。

控制变量主要选取银行规模、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审计事务所规模。其中BIG4为虚拟变量,如果商业银行聘请审计的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事务所,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三)研究假设

社会责任的履行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社会关注度,提升银行声誉,另一方面会使其面临更多的社会监督,促进财务机制的有效运转,这样社会责任可以抑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某种角度看,可以作为公司治理的有效替代机制。另外,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企业家道德良知驱动下的行为,社会贡献度的大小很好地体现了作为道德人的道德维度(李伟阳、肖红军,2011)。这样看来,利益相关者也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缓解了两者之间因问题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管理层更加关注对方的利益,从而减少了自身盈余管理的机会。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能够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提高满意度和社会声誉,但是此举可能是企业为了掩饰自身盈余管理行为特意作出的光鲜行为,此时社会贡献度不再成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广告牌,这就是所谓的堑壕机制(钟向东、樊行健,2011)。也有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相对更有实施盈余管理的条件,管理层往往采取平滑收益的方法以降低收益波动(Fukui,2000)。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盈余管理等财务违规现象的发生不能归咎于道德沦丧,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否并非决定了盈余管理的动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往往是由制度性因素导致的,比如审计人员的默许、基金管理人员的集中行为等(Coffee,2003)。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三: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不相关。

(四)模型构建

根据选取的社会贡献度和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变量,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EM=α1CSR1+α2LNA+α3LEV+α4CAR+α5AGE+α6BIG4+C+ε (1)

EM=α1CSR2+α2LNA+α3LEV+α4CAR+α5AGE+α6BIG4+C+ε (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体来看,上市商业银行每股社会贡献4.066065元,但是各银行间社会贡献度相差较大;社会贡献与营业收入之比最小值为0.95275,最大值为1.75826,相比每股社会贡献样本差异较小。盈余管理平均为-3 445.9355元,说明商业银行有负向盈余管理的倾向。规模取对数后均值为28.4319,资产规模的均值为3.987千亿元。银行作为重要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但是各上市银行间变化不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0.1218355,最低0.0888,均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0.08。BIG4均值为0.8710,有87.1%的商业银行审计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事务所,商业银行更加依赖大事务所以保证审计质量(见上页表2)。

(二)回归结果分析

F检验值均通过了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度较好;且回归结果显示的D.W.值满足dL

由表3可以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衡量指标下社会贡献度影响的方向不同。当以每股社会贡献(CRS1)表示时,模型(1)回归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假设二;而当社会责任用社会贡献度与营业收入之比(CRS2)表示时,模型(2)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一成立,即履行社会责任越好的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低,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操纵行为。两模型回归结果之所以不同,原因可能是两个社会贡献度衡量指标缺乏统一的口径。

两个模型下,资产规模均与盈余管理程度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2下资本充足率与盈余管理在10%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行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内部机制相对更加健全,从而不乏各层次高端管理人才,为盈余管理提供了隐形空间。资产负债率与审计事务所的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大。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显著影响其盈余管理的倾向,且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敦促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调查取数过程中注意到,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范围与方式基本没有统一标准,同一银行不同年度的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也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披露定性部分可以根据各银行经营惯性和运营模式体现个性化特点,定量部分要尽量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对此立法机构要及时出台规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法规。除此之外,应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减少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抑制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对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不可过多依赖其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从而忽视对其进行审计规整、监督,这样往往会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便利。

社会责任贡献度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社会责任履行是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是因商业银行性质不同引起,还是取决于各主体盈余管理的模式,哪些因素决定了两者的作用方向,这些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池祥麟,陈庭萱.盈余操纵、盈余资讯内涵与企业社会责任――银行业全球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发展(中国台湾),2007,(1).

2.Chih H L,Shen C H,and Kang F 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vestor Protection,and Earnings Management: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1).

3.Ruf B M,Muralidhar K,Brown R M,Janney J J,and Paul K.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2).

4.Kiridaran Kanagaretnam,Chee Y L and Gerald J L.Auditor Reput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4,(2).

5.朱松.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2011,(11).

6.邓学衷,刘秀梅,李辛欣.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对深圳A股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5).

7.许友传,杨继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经济科学,2010,(4).

8.艾琳.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J].甘肃金融,2012,(8).

9.陈鹰.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保护和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数据[J].甘肃社会科学,2012,(5).

10.李伟阳,肖红军.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11.钟向东,樊行健.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1,(9).

12.Fukui,Y.Earnings Management with the Help of Historical Cost Accounting: Not for Managersbut for Investors’[R].Working Paper,To-hoku University,2000.

13.Leuz,C.,D.Nanda,P.D.Wysocki.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