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高校专项行动精选(九篇)

高校专项行动

第1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建设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36-02

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启动了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曲靖医专确定了学校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总目标、线路图、时间表和九大支撑项目。经过云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的答辩和评审,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确定为首批“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目前,如何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 明确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内涵,确保建设扎实、有序进行

1.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目标思路

学校以特色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构建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合力,努力将学校建成云南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学校成为办学体制机制灵活、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

2.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内容

实施临床医学、护理、眼视光技术、药学、医学文秘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个建设项目。整个建设方案以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主线,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等。

3.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保障

学校构建了工作网络,领导组织有力,资金保障到位,制度健全有效,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组建了由云南省教育厅和曲靖市人民政府领导及专家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成立由学校及各部门领导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执行领导小组”,组建了“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办公室”和“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组”,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各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签订了责任书,并组建各子项目建设小组,责任层层细化。

第二,资金保障。学校创建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总经费预算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由云南省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申请由曲靖市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00万元,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三,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设备管理办法》等,强化制度约束,切实保证建设规范有序进行。

二 凝练特色骨干建设,切实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1.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推动办学机制体制创新

曲靖医专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实施意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依托行业管理优势,完善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建设。围绕“四个合作”开展了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合作达到什么目标的专题讨论,在“多主体”专业建设,校院企“双主体”育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双证书”学生培养等方面有了收获,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的决策、运行、保障、检查和评价方面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机制。

2.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实现专业设置合理、结构优化

依照专业应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应与行业需求一致,人才培养要与行业要求吻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卫生局开展了联合调研,摸清了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基层紧缺岗位,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大类目录专业设置规定,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要。我校现有专业11个,谋划构建“以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为基础,大力发展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积极拓展医学相关类专业”的专业格局,力求形成专业门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专业群。目前,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助产专业和药学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3.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实行“校院合作,医教结合,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行“双证培养,课证融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强大合力,灵活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4.以特色骨干为驱动,促进课程体系重构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曲靖医专经过5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形成了“模块化教学,学年学分制管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同时与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为抓手,整合学校课程资源,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完善了模块中必修课、限选选修课、任选选修课、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课程设置,实现了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执业资格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强化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

5.以特色骨干为驱动,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现场性、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结合实践教学的特征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整合后的实验实训有六个功能区――公共课程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医学技术实训中心;各中心下设多个实验室共计150间,实现了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课程统一、设备统一、师资统一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六模块”(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为校企合作搭建共话共谋发展的平台,每年为即将实习的学生举办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技能大赛,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良好的条件。

6.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高校作为文化的高地,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医科院校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推进教育与医学文化的融合。学校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特色骨干院校省级项目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校园文化产业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医学文化育人特色。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笃学笃行,修德砺能”的校训,“勤学善思,立志奋进”的学风,“坚定信念,爱国为民,忠诚教育,德学塑人,献身医学,救死扶伤”及“爱家爱国,立身做人,钻研医道,立志成才,德技双进,立业为民”的曲医师生核心价值观,以及“宽容、宽松”“立德、崇德、大医、大爱”的医学文化内涵。医学文化充分渗透医学专业教育,校园环境营造令师生睹物思情,学校医学文化建设已深入人心,学校也成了医学文化传播的坚强阵地。

7.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提升服务地方产业能力

社会服务是大学功能之一,大学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而产业也是就业渠道,两者相辅相成。曲靖医专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和高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坚持服务需求,融合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校培养的人才服务区域横向到乡镇、纵向到全国乃至国外,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以“曲靖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省级滇东北医药卫生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省级药学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实训基地”为载体,完成了云南省基层卫生院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了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师资培训、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能力培养为内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三 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项目资金筹措办法基本采取中央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基本到位,但是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经费存在困难。笔者建议,项目主管方应出台经费配套使用相关制度,以约束相关主体行为,保证项目经费及时到位,省教育厅应加大与地方财政协调力度,加强对项目学校的监督检查。学校自身也要加强与分管市级领导、主管行业领导的联系汇报,争取地方财政配套。学校自筹经费应纳入学校“大盘子”统筹分配协调使用。

2.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问题

学校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特色骨干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各个项目建设组,特设保障组,以推进学校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规定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人员不履职、财产统筹不力、物品使用率不高、信息不通畅等问题,建议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常态化检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应认真执行相关规定,统筹协调项目人、财、物信息的综合管理以确保项目效果最大化。

3.关于特色骨干院校成果转化问题

怎样更有效地用建设成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一是需要项目建设单位就建设成果凝练出典型案例,积极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向同行推荐,主动进入市场。二是项目主管部门应积极为项目建设单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项目成果高效利用,建设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服务。

4.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2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棒球专项教学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高校棒球专项教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知网及维普等数据,积极查找棒球专项教学相关文献资料,详细阅读相关内容,科学分析相关数据,了解棒球专项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总结优化建议。

(2)专家访谈法

组织棒球专项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大学生棒球专项教学为中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调查,总结棒球专项教学指标,为后期问卷调查法实施创造机会。

(3)问卷调查法

结合棒球专项教学中涉及的速度、柔韧性、平衡性、力量、核心稳定性等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分析棒球教学与技能提升的影响因素,结合棒球专项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问卷调查中,针对棒球专项教学,教练员对学生速度、力量等因素?嘀胤⒈碇鞴燮兰郏?确定棒球专项教学素质结构。对棒球专项教学的影响因素,采取直观变量的方式,以遵循棒球运动素质为基础,进行短距离加速跑、中距离有氧跑、棒球战术相结合的变相折返跑等。还需要符合学生对棒球运动的实际需求,详细介绍比赛规程,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日常训练[1]。排查与筛选各项影响因素,针对棒球专项教学需求与学生对棒球的认识程度,组织各项棒球教学活动,综合考量棒球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本调查问卷以A高校为主,发放调查问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率为100%。运动员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率100%。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根据对A高校棒球专项教学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棒球专项教学会员数量如表2所示。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棒球专项教学发展逐渐从最初的松散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趋势非常理想。

棒球专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1.棒球教学地区分布不均匀

棒球教学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二线城市或者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棒球教学涉及比较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棒球专项教学的全面发展,限制了棒球教学的普及。

2.棒球专项教学基础薄弱

棒球专项教学基础薄弱,是造成棒球专项教学发展困难的重要问题。棒球传入我国虽然长达100多年,但从最初传入到后期教学,都集中在某些地区,并没有真正得到普及。棒球本身具有独特的运动魅力,对学生综合技能要求强,其运动价值对棒球发展十分重要。由于电视媒体等对棒球的宣传力度不足,参与棒球专项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群众基础薄弱,影响力不足,导致棒球专项教学发展受到限制。棒球运动主要参与人员依然集中在运动员、留学生、涉外企业职工、私立学校学生等群体,市民参与棒球运动的机会并不多,限制了棒球教学发展。

3.对棒球专项教学重视不足

学校对棒球专项教学的重视不足,教学课时较少,器材与场地受限,很多学校棒球专项教学不能参与到公开课或者校园比赛中,导致棒球专项教学不能真正得到发展。

优化棒球专项教学的建议

1.扩大棒球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因宣传力度与宣传范围不到位,限制了棒球专项教学的发展。棒球运动价值的挖掘,需要不断突破专项教学中各种条件的限制,加大棒球教学宣传力度。目前,实行棒球专项教学的高校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还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因此,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扩大棒球专项教学的普及面。群众对棒球的认识不足,了解与接触的途径更是少之又少,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一定要通过大学进行宣传。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对时尚的追求[2]。拓展宣传途径,展现棒球运动魅力,使学生爱上棒球运动,让更多学生主动加入到棒球专项学习中,间接扩大棒球宣传的群众基础。在组织棒球专项教学相关活动、竞赛的同时,应创建良好的棒球教学氛围,提升棒球的影响力。

2.发挥高校棒球专项教学优势,加强棒球专项教学合作

高校棒球专项教学开展具有明显优势,学生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更喜欢新鲜事物,是非常大的消费群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整体素质十分理想。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棒球专项教学合作,让企业了解大学生的能力,高校获得更多棒球专项教学支持,可以形成双赢的棒球教学局面。高校还应不断发挥自身教学优势,解决资金以及资源等方面问题,为棒球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3.强化棒球专项教学团队专业能力

高校应建立专业的棒球专项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与教练的能力。目前,高校棒球教师与教练的数量严重缺失,整体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高校可通过举办大学生棒垒球教练培训班,针对教练员开展专业培训,寻找更先进的培训方式,提高教练员棒球专项教学水平,定期增加教练员培训内容,积极聘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对我国教练员进行专业培训。如定期进行棒球专项教学演讲比赛等,为棒球专项教学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4.积极创新棒球专项教学方式,创建高校特色棒球教学

高校可以通过适合棒球专项教学的方式,抓住棒球教学发展机会,积极探索棒球教学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可以定期对大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与其他高校进行棒球联赛,在实际比赛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加大棒球专项教学科研力度,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棒球文化,积极寻找适合高校棒球教学发展的特色道路。

第3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关键词:高校 房屋修缮 修购专项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中央修购专项资金是指高校年度预算中安排的用于房屋修缮、仪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资金,包括中央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其中,高校中央房屋修缮类修购资金主要用于高校的教学实验用房、基础设施改造等,对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硬件条件、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美化校园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否充分利用中央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资金,极大化地解决学校实际困难,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本文拟从规划论证、项目立项、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对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的背景与意义

1.1背景

高校中央修购专项资金是指高校年度预算中安排的专项用于房屋修缮、仪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资金,包括中央高校修购专项资金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其中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资金来源为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一般情况下匹配比例为8:2。具体的过程为:财政部要求教育部每年将编制项目预算的任务下达到各高校,高校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如主管财务及基建管理工作的部门),根据学校建设实际需求等条件确定上马的项目,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编报项目文本,经教育部指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评估,财政部根据评估报告和教育部的申请,核定并编入下一年的年初预算,高校根据教育部下达的预算批复,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1.2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1.2.1能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对修购专项资金的预算意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高校对修购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1.2.2通过对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的社会中介评估工作,促进高校明确办学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瓶颈,通过专门开辟资金渠道,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高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

1.2.3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开辟资金渠道建设新项目,从用地、建设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利用修购专项资金对现有使用年限较久房屋及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既可保证高校重点支出需要,又可保证了高校基础设施的更新需要,并提高原有老房屋的使用率,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2、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严格论证和长远规划。

部分高校对中央修购资金的使用没有完整的规划和计划,资金的具体投向不明确,往往是申报前期才对设备类与房屋修缮类划分各自比重,而像基建处此类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只能临时对项目情况进行预估。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各修购专项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缺少详细的预算控制目标,是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2项目管理基础环境较差,管理难度大。

其一、多数修缮类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基本上均在校园内进行,为避免对周围正常教学师生生活构成较大影响,大部分项目都是利用寒暑假建设,建设时间紧,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审计等)处于休假状态,部分工作无法有效推进,给项目实施的具体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其二、由于项目立项时没有严格进行调研、 论证,学校对实施方案改动随意性大,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其三、房屋修缮类项目管理工作集建筑安装、装饰装修、水、电、暖及造价等专业知识为一体,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但高校中项目管理岗位设置专业不均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情况给进一步提高修购专项项目管理水平造成一定影响。

2.3对修缮类项目招标管理工作存在政策上的空白区。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多数国家修购专项项目施工单位应通过公开招标程序确定。但一些省市招标中心一般下没有将修缮类项目与新建、扩建项区别对待,对修缮了项目的要求从新(扩)建项目的有关规定,其中的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证等证件修缮项目根本无从办理,省市招标中心不接受此类项目的招标申请,不少学校只能自行“公开招标”,其招标的公开程度有限,经常出现废标、流标等情况,给此类项目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少影响。

2.4房屋修缮类专项项目三超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房屋修缮类专项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导致后期被动,出现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2.5缺乏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缺乏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或绩效评价方法落后,导致多数高校无法对中央修购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无法实现项目管理情况的有效总结,管理水平难以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出现重复投入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

3、高校房屋修缮类修购专项项目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3.1建立修购项目项目库。

在修购专项的论证和申报方面,建议高校改变以前临时“突击”申报、仓促应对的被动状态,变被动为主动,按“突出重点,满足急需,未雨绸缪,论证充分,项目可行,实施顺利”的要求及原则,建立起修购专项申报的“项目库”。对符合学校建设需求的项目按教育修购项目申报要求提前做好项目建议书、项目论证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纳入项目库管理,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2制定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

3.2.1制定整体规划。建议高校校园规划纳入修缮修购专项项目整体规划内容。该规划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指导,轻重缓急为排序原则,统筹考虑实验室教学用房建设、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校园网络系统、道路交通、节能减排设施等各方面,结合项目库项目情况,提出修缮修购专项项目5年计划,并形成总体规划。通过整体规划,保证各专项建设围绕学校目标有计划进行,学校决策层要能够预计未来若干年内,学校的资金要求,并制定资金筹措计划,以及各个系统建设可能达到的层次,避免重复投资。

3.2.2制定年度计划。在整体规划基础上,根据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学校财务状况提出分年度实施计划。每年再根据当年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当年的工作重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年度实施项目。年度计划切忌化整为零,项目安排要有方向、有重点。

3.3重视立项与论证工作。

项目论证包括方案论证及经济论证,围绕学校整体目标进行,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时聘请设计及造价专家,充分尊重各方意见,减少行决策的盲目性。项目在申报项目时,项目单位预算准备期要充足,严格按照项目的申报程序进行论证和申报、申报资料必须齐全,真实,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据此编制详细的预算,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4重视项目质量及造价控制管理。

对项目招投标、合同的拟定项目立项完毕,就进入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

3.5重视对竣工资料的审核,及时审计。

建议将审计过程分为竣工资料审计及结算审计,由项目实施管理部门对施工单位的竣工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程序的严密性及经济签证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聘请社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结算审计。防止后期审计人员因随意项目变更、签证或竣工资料不全而引起的纠纷、扯皮,及时高效完成竣工结算审计工作。

3.6做好绩效评估及效益分析工作。

每个项目完工后都要组织审计、财务、项目管理实施及监督部门等单位对项目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性定量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要通过绩效评估与效益分析,带动新一轮的项目建设,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第4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邵杰 河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Q:体育教育专业在很多师范类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都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

A:体育教育专业授予教育学学位。师范类学生毕业即拥有教师资格证,非师范学生也可在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到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或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当然,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体育类学生保送研究生很多,一般可以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Q: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体育专业的学生一定是每天都在训练,你们的课程果真如此吗?

A:其实,我们的课程设置蛮丰富的,涉及理论方面的课程也不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等都侧重于理论学习。当然,实践的科目也不少,比如球类与游戏、田径与户外运动、体操与健美运动等。

赵辉 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Q:运动训练是个抽象的概念,请介绍下这个专业。

A:每个学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下设的方向有所不同,但这个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像我们学校这个专业下设的方向有篮球专项、田径专项、速滑专项、体操专项等。

Q:它的报考流程跟高水平运动员考试一样吗?

A:不一样的。运动训练专业属于体育单招项目。学校一般在每年12月初招生简章。次年1月,考生根据简章要求带着身份证、报名号和二级运动员证等到学校报名。切记,二级及以上的运动员证是必须的。接下来就是考试了。我报考的是速滑专业,考的是500米、3000米、5000米和技术评定。文化课考试一般在高考前的5月份进行,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命题,考语、数、外和政治4科,试题比较基础。

很多人想象中的体育生应该是怎么样的?身材高大,体形魁梧?羽球高手,足球健将?或者像每天体育课教我们练太极释放压力的体育老师?又或者是用笔杆子在体坛耕耘的新闻记者?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体事业欣欣向荣,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志于从事体育行业。在大量体育人才需求的背后,高校体育类专业异军突起,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愈加完善。

那体育类考试是不是也如普通高考一样的面孔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NO.1 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是体育生考试中竞争最激烈的。每年10月中旬,各大院校会公布单独的招生简章。报名与自主招生大致同时进行,一般在每年10月下旬到12月中旬。报名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国家二级(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

专业测试由各招生院校自行举行,也有个别院校会在1月份寒假前后通过冬令营的形式进行检测。考生报名后应密切关注相关院校的信息。

体育专项测试只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的一项测试而已,要想顺利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进入大学,还必须参加全国高考。分数线一般会在省控线以上,由学校自行划定。

如果想报考高水平运动员,考生一定要尽早做准备,在高二甚至高一时就要安排好时间接受系统训练。值得注意的是,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后一般可选择非体育类专业就读,但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相关训练和赛事。

如果你不想成为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却又想在三尺讲台勤奋耕耘,那就选择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吧。此类考试是为喜欢体育,有志从事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工作,但并无体育专业技术等级的考生而设立的高考种类。许多师范类、综合类大学都设有这两个专业。

若想报考这类专业,考生需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体育术科考试,考核项目多为短跑、中长跑、投掷等,各项目均有考核级别,由各省划定术科合格线。各大学各专业对术科成绩要求不一,如北京体育大学要求术科成绩需达到80分以上才能报考。同时,录取时文化课和术科的权重由各招生学校自行划定。考生要结合自身实力尽早选择院校和专业,详细阅读招生简章。

NO.3 体育单招

体育单招是针对专业运动员或具有专业运动员水平考生设立的体育生高考种类,仅限运动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散打等)两个专业,招生形式类似于小语种招生。它要求考生具备二级(含)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

考生一般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领取体育生报名表,由学校负责统一将考生信息报送至省招办体育生高考报名系统;3月份进行信息采集获得体育生高考报名资格;3月中下旬,各院校体育单招简章陆续,考生可选择学校进行网上报名,同时等待所报考学校的预审;4月份预审通过,考生拿着已获取的体育生报名资格及相关证件,去欲报考学校进行信息采集;5月份参加体育专项测试及全国统一的文化课考试。文化课考试科目有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四科,各150分。各招生院校根据教育部批准的招生计划按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体育单招的考生不必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必须参加5月份的体育单招统一考试。专项测试一般安排在文化课考试之前的两三天内进行。各校考试时间会有冲突,因此考生往往只能选择一所学校。

NO.4 体育特长生

很多考生和家长容易把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两个概念弄混。其实很简单,高水平运动员是在各级体育部门注册过的专业运动员,特长生是没有经过注册的。其次,在进入大学之后,二者的专业选择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前文已经提到,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可以选择普通专业,而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后只能选择与体育相关的专业。每个学校对专业选择都有自己的规定,具体还应以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为准。

小 贴 士

1.凡是以体育生身份参加高考,一定要另行参加由各省组织的体育类高考报名,它是与普通高考报名平行的的报名系统,只有拿到体育类高考报名资格的考生才能进行上述类别的考试。一般在12月底或次年初由省招办体育生报名信息,考生与家长应密切关注招考动态,以防延误。

2.体育类考生可以同时参加普通高考报名,即同时参加两个系统的报名。二者的报名与考试都分别独立,但最后录取阶段则是两个系统并网录取。体育类招生全部为提前批次,一旦考生上线被录取,普通高考作废。所以,不要把体育高考当作捷径或者高考的后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志趣,慎重选择。

3.很多院校在招生时,对生源省份限制比较严格,只招部分省份考生,考生一定要注意当年招生简章,选择合适的院校报考。

4.很多省份体育生在参加报考院校校考前要先参加省统考,统考合格后方有资格被学校录取。

第5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关键词: 示范校 完善机制 操作能力

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出台政策支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全校师生积极踊跃参与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水平明显提高,在省赛和国赛中成绩斐然。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显著缩短,受到了行业、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建章立制完善竞赛机制

1.科学制定校内竞赛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竞赛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制定了《晋中卫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对参与校内、校外技能竞赛的范围、组织、管理、经费、奖励等进行了明文规定,并确定了每年4月份为我校技能竞赛活动月。

2.以强化教师操作能力为抓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实践、青年教师培养等方案。通过校院合作、教师顶岗实践、教师技能竞赛、集体备课、与兄弟院校交流、聘请行业专家讲学等方式,加强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实操辅导能力。

3.定期专题研讨校内竞赛。每年5月中旬,由教务处主持召开专题研讨会,全面总结校内技能竞赛的经验教训,研究部署次年校内技能竞赛的策略措施,做到了及时总结、早期部署、科学安排。

4.加强宣传,全面动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有关职能部门与各大学科积极开展校内竞赛造势宣传,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校内技能竞赛,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5.强化竞赛管理和奖励机制。校内竞赛实行项目负责制,对组织有序、效果良好的项目负责人和所属学科进行表彰,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扩大获奖面,提高各专业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科学的竞争奖惩机制,为师生主动参与学校技能竞赛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营造了“创新竞赛项目,人人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设计创新竞赛项目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同台竞技的机会,精心设计创新竞赛项目,有重点地培育竞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感受到竞赛的科学性、规范性、乐趣性和观赏性。

1.竞赛项目全员性、多样性。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把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口腔技能、产品比赛”等项目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独有的特色;“口腔卫生知识类比赛”项目发挥学生团队精神和青春活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2.竞赛项目实用性、科学性。组织口腔专业一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竞赛,就是中职生能真正策划自己的人生,正确对待自我,成功地发现自我,客观地分析自我,圆满地超越自我较好的竞赛项目;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以工作岗位常用技术作为竞赛内容,以省赛和国赛项目为必赛项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常用、实用、多用为原则而制定竞赛项目。

3.竞赛项目综合性、观赏性。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校学习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行医救人最有力的保障。竞赛项目选择体现综合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实操技术、专业素养、职业理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口腔医学基础知识竞赛”、“口腔疾病预防知识竞赛”等项目将学科专业知识综合在一起,通过竞赛学生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

三、以赛促建,提高办学效益

技能竞赛体现专业主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了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建设。

1.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课程建设。近年来,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加大专业主干课程改革力度,加强实训课时教学,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实训课时均超过50%,校内实训基地周转率达到90%,利用率达到95%,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完善和调整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整合课程结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在行业专家的参与下,将近10门专业技能课程共200多学时的实训课整合为一门“口腔工艺技术综合实训课”,使学生综合岗位能力得到提高。

四、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大型技能竞赛项目技术含量高,不仅要求指导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引领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五、以技能竞赛为导向,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技能竞赛的特点和要求,我校全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做到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营造教学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六、竞赛成绩凸显,办学效益突增

我们学校进行校内技能大赛的重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点结合、三大改变、四项提高、五种培养。一个中心: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中心,提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提升,招生人数近几年一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两点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典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的教学目标。三大建设:技能竞赛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项提高:通过技能竞赛学校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产学研效益、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五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的职业技能、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规范五方面做到了系统培养。

通过多年的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我校学生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70%,对口升学率达到40%,初次就业率达到97%,对口就业率达到58%;连续两年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生组、教师组双获团体第一,在全国大赛连续摘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

七、体会

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技能竞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提高方面有显著效果,而且对非专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校内技能竞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校内技能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高水平的校内技能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必须始终坚持把校内竞赛与专业培养结合起来;把校内竞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把校内竞赛与促进学风转变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源码时代,高薪就业,帮助天下学子,快速融入社会提升与行业的契合度,帮助更好的进入企业。目前与高校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模式。

一、院校的实训

高校的各个专业中,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就业实训,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企业,增加学生的实战能力,但是学院专业老师一般很少接触这块,所以需要我们公司人员帮忙制作完成实训。

高校中实训的通常的操作方式,就是我们公司给学院提供2周左右的实训方案,然后我们派老师进行实训的上课操作。

二、院校的宣讲讲座

院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动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会安排各种的讲座宣讲,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大概的内容方向:

(1)学生开学动员宣讲

(2)行业动态前景宣讲

(3)就业趋势的宣讲

(4)实训项目的宣讲

(5)竞赛活动的动员宣讲

(6)新技术

(7)源码时代企业介绍招生宣讲 等等

三、院校的专业共建

院校为了拓宽专业,为了更大程度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就业。院校需要和公司方进行衔接,将公司中的更切合市场的知识带入到院校,就可以更加深入的合作,从大一入学到毕业一直和企业合作一起共同从招生到就业一起服务学生。

四、专业定制班

在高校学生快毕业的学生中,我们可以与院系交流一起帮助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组建岗前培训的企业专业定制班,专门为某个专业,某个班级做专门定向就业培训。

五、书籍教材编写提供

与高校建立战略的合作模式,协助进行教材编写或者帮助高校提供教材,整合教材的相应资源课件、教学大纲等,帮助高校老师快速备课,帮助高校学生能系统学习应用型技术,从而绑定专业学科合作关系。

五、协同育人(目前正在申请中... )

a. 新工科建设项目。此项目主要面向高校,由企业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高校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根据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形成可推广的新工科建设改革成果。

b.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此项目面向高校有关专业和教师,由企业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系列课程及教材的建设,推动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成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可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并推广应用。

c. 师资培训项目。此项目主要面向青年教师,由企业组织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经验分享、项目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d.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此项目主要面向高校有关院系,由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或平台,在高校建设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开发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包括时间、期限、地点、数量、岗位、待遇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

第7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关键词: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面绩效;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政府,用于特定事项,需单独按项目核算,并与特定的项目相对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经费相比较而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专款专用。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严格按照项目的政策要求,根据明确的支出范围使用资金。(2)项目申报具有明确的要求及流程。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按照中央财政的统一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的程序进行项目申报评审。(3)项目时效性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高校当前急需实施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中央财政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考核要求。(4)项目资金赋予了高校一定的经费统筹权。按照《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的规定,高校对六大类教育专项资金均有一定的统筹权,在项目建设内容下学校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二次分配和安排,另外在预算调整上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按照项目大类进行调剂。

四、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引导学校根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有利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对学校项目实施成果的有效激励,也是寻找工作不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校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评价与监督各项工作伴随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从2014年度开始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专项为切入点,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于2017年度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自评,绩效自评覆盖率达到了100%,绩效管理工作涵盖了中央财政的所有专项。2018年开始,又在绩效自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中央高校基本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指导业务工作、提高绩效的重要前提。中央高校根据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校内制度。在具体形式上,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规范,有的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有的高校则是在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不同的资金使用规定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2.预算组织管理情况

学校预算管理情况包括了预算的组织决策、立项、申请、审批、执行、评价与监督,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上,各高校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由学校财务部门组织、指导校内单位的预算申报工作,汇总编制学校预算建议方案。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上,学校一般还依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及总结申报。对于重大资金决策及预算草案,按照高校三重一大政策的要求,均需要经过学校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会进行审批。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财经工作小组或预算工作小组,有的高校根据专项资金的分类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对项目立项与决策进行评审与复核,对上年项目安排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当年的项目申报与执行工作重点,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

3.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校特色,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类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学校统筹安排;有的学校则根据议事流程,实行分块管理。

4.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上,一级指标包含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设定上,按照文件要求包含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教育部针对中央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等专项,还专门制定了绩效目标模板,学校在模板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的特征,完善制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目标。

5.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对财政专项经费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国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绩效评价文件,高校均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2018年开始,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还对2018年预算批复中的二级项目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组织对部分项目实施现场进行了检查和查验,确保项目执行的真实性。

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有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校内各部门及项目责任人参与不足。在绩效管理的相应办法制定上,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更难以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要求。

2.绩效管理组织薄弱

在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下,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全过程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引入绩效管理,事前的项目立项和决策尤为关键。目前虽然财政部、教育部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均有基本程序和核定机制,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经费争取、忽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项目预算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项目资金的执行滞后甚至是浪费。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管理方式单一及管理力度弱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不同,导致了各专项之间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对项目执行缺乏科学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绩效目标更是难以明确和考核,最终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全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石和核心内容。对于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的现象。在绩效指标设定上,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目前对于财务指标的设定,过分强调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也不科学。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则更为复杂,由于各专项的特征不同及资源导向不同,非财务指标还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制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高校的教育类专项资金,六大类项目缺乏通用评价指标,都是由高校自己细化绩效指标,导致了同类项目之间指标不一致,难以进行高校间的比较和考核,绩效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应用。

4.绩效评价周期与高校教学科研实际周期不符

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以预算年度为周期,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完成,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并非以预算年度作为固定周期,其成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高校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往往以学年度为工作周期,与自然年度难以匹配。虽然项目绩效管理中还有中期财政绩效评价,但仍然难以契合高校的教学年度特点,绩效评价的周期有待延长,以符合教学科研规律。

5.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一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课题。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考评结果上,目前多是以自评为主。即使是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这样存在第三方考评的专项,其考评结果仍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存在结果难以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专项经费的分配联系不密切,在关联上往往只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非项目执行质量,导致了学校在绩效管理上也往往偏重执行而不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法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及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利用评价结果。

六、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全面绩效管理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面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分类制定和细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托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的决策机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等加以规范,形成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据可查,以提升资金效率。

2.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

全面绩效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链条。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强调的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以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工作为主线,在校级预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综合考虑业务活动,推动整个学校资金的预算绩效工作,提升学校整体绩效水平。此外,应重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加强学校层面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综合考虑资金运用,同时赋予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在预算管理中讲求绩效,在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项目组织中落实绩效管理。全过程,要求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调的是对项目立项和政策决策的重视。高校应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科学论证、严格申报,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规划,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建设目标。针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前评估、论证机制,对于重大专项不仅要集体决策,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聘请专家等工作方式。如对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可以建立校园规划委员会,对校园发展进行科学论证规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项目。全过程,还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好项目目标,并且定期开展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在绩效评价方面,应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情况开展评价,例如针对学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同行评议的方式,定期评估学科建设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可以定期组织教授、学生等对于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核减或监督问责。全链条,重在各部门的参与及责任落实。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要实现学校决策机构、财务部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式,落实链条中每个工作节点的绩效责任。

3.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涉及预算编制环节,还涉及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及项目执行完毕后的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高校、经费主管部门、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考查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对于经费主管部门及审计监督考虑得较少。此外,在构建绩效评价时,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指标,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指标时,还应当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征的基础指标,便于高校间进行对比及上级主管部门了解学校项目情况,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以效益指标为例,包含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一般要求必须涵盖这三个二级指标,而对于高校专项资金中来说,大多数项目并不存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产出指标设计上,应该针对教学科研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出指标,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资助学生出国交流数、学科建设评议情况等,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之间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

当前年度绩效评价周期是一个预算自然年度,中期绩效评价周期为三个预算自然年度。但在高校,根据教学科研规律,学校一般是以学年为工作周期进行项目建设安排。因此,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考评时,应当尊重高校的教学科研规律,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周期与实际进行考核及管理。针对年度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资金执行的时效性、资金成本指标及可持续性影响;对于项目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满意度指标,应当积极引入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具体实施年度为周期进行绩效评价。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的修缮项目,应以项目完整建设周期为绩效评价周期,设备购置项目以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为绩效评价起始节点;引导专项中的学科建设和新体制机构建设,应至少以三个教学年度为周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年度为评价周期;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至少一个教学年度为评价周期,进行项目绩效的评价。将年度绩效及三年中期绩效评价视为项目绩效监控过程,在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放管服精神,减少微观干预,加强过程监管。

5.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过程督办及结果导向,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搭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政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监控,通过完善和丰富项目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管理部门、实施部门、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的联动机制,将绩效评价充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绩效结果的应用,将跟踪问效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第8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艺术设计类专专业是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总的来说呈现阶梯渐进式规律,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也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有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支撑。通过校企合作,能促进教师、学生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为打造特色专业奠定基础。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也能促建学校办学特色化。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源、设备资源、场所资源等。目前,国内各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课程结构大体相似,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趋同,企业与学校之间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够,进入职业角色时间长、教师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部分的实训都随课进行,学生到企业实训,由于时间有限,企业提供实训教学基地,但培养学生方面存在顾虑,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难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接,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校企合作很难向深层次发展,出现企业对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而学校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少。依托设计行业,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项目、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也能促进设计企业产业发展。

2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高校尤其是交通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以合作教育的方式共建基地、共享技术人员,共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研究开发合作模式是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相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咨询、专业技术服务、校企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和艺术设计工程项目,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生产经营合作模式是以技术作价入股,同时通过契约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设计施工等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收益、文化价值、沟通交流、风险与投资等,首先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如何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剩余价值,如何将剩余价值进行利益分配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其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和企业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差异,在学术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而企业更加联系市场,追求产品效益、利润最大化,高校和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如何通过合作形成协作性、共享性的合作文化是合作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3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互补性资源的整合,双方资源投入的质与量是校企双方话语权的重要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资源互补、文化相融、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好,技术力量需要能相互利用、匹配。校企双方要选择在价值观、文化观相一致的,避免文化摩擦和冲突,文化相容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强。同时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时,才能合作更紧密更成功。选择合作伙伴时,信任性也是重要方面,双方的了解与信任能加快交流,减少摩擦和冲突、降低风险,合作更灵活。建立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知识转移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过程中,知识在高校和企业中动态流动,如何在合作中通过知识转移提升创新能力,将知识产业化,不仅和双方组织机构、文化、双方关键人物都相关。艺术设计行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包括各个合作伙伴的利益冲突、技术的流动和传播、智力财产权、成果的发表与公开等,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顺利的重要方面。

4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备、项目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企业通过合作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交通行业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具有交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将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设计、研发、培训基地。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所设备等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建设具有设计能力的实训场所,为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程设计等提供便利条件。采取共同对外承揽业务参与社会服务,构建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素质,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依托企业资源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高校进入艺术设计行业,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场所,扩大专业办学的视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使专业教学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学院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的资金负担,扩充学生实训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交通行业为依托,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完成科研项目、工程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这种合作形式既保障了教师能够参与生产实践,又对企业技术、资金、设备提供补充。在进行项目的执行通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完成生产、设计、研发、培训。

5校企文化价值融合

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价值融合,校企进行联谊活动、校企共同进行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互相邀请企业精英、高校教师进行专业讲座等。尽可能多提供双方沟通和了解学习的平台。通过课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将课程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完成项目促进文化融合,在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上深入交流与沟通。

6结语

第9篇:高校专项行动范文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行动迅速,工作有序

食品安全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县教育局下发了《XX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长教发[XX]26号)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各乡镇中心学校、局属各学校根据教育局的整治方案,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要求,并迅速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开展整治工作。龙舟坪镇中心学校以石牌小学为现场召开了全镇食堂改革现场会。高家堰镇中心学校在流溪小学召开现场会,与会人员参观了流溪小学食堂建设,帐目管理、购销台帐建立、饮食安全管理等规范建设。榔坪镇中心学校以创办“满意食堂”为主题,召开全镇校长和食堂管理员会议,并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渔峡口镇中心学校召开了各校校长和食堂管理员会,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对各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交流。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安排部署到位,全县中小学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为了更好地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全县中小学加大了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在醒目的位置悬挂食品安全的宣传标语;二是利用校园广播板报、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利用校园网、长阳教育信息网宣传各地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情况,龙舟坪中心校,资丘中心校、榔坪中心校、高家堰中心校,县一中、白沙坪小学、潘家塘小学等学校分别在网上交流了整治工作情况;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及师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县实验小学组织师生听取县卫生监督局的食品安全专题讲座,都镇湾中心校分校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县民族高中对食堂、门店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通过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三、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全面整改

在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县教育局把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重点,要求各学校全面排查,不留空白,发现问题,现场整改,并和县工商局、卫生监督局一起开展联合检查,同时派专班深入到各乡镇,深入到僻远、规模小的学校进行抽查。四月份以来,县后勤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一行人,分别到高家堰、贺家坪、榔坪、渔峡口、资丘等乡镇二十多所学校进行检查,对食堂、商店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现场处理,对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各乡镇中心学校、局属各学校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校长挂帅,逐校逐店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整改。从整体情况看,食品安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无证经营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扼止,购销台帐和索证票制正在逐步规范,食品安全的“五关”得到了较好地落实,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总之,这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认识到位,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