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精选(九篇)

高校大学生论文

第1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需要构建与之适应的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超越了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以及当代之间和代际之间基于资源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恩格斯曾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2(]P383)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教育是培养一种对自然负责,对人类发展负责,对将来、对后代负责的道德观。这无疑为高校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当代大学生要主动适应时展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学习并掌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和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譬如: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当代人利益及子孙后代利益统一起来,产生一系列需承担和遵守的责任、义务及行为准则。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并能养成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使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

1.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

一是利用校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如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废旧电池如何回收利用、垃圾如何分类等。二是邀请环保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的环保政策、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激发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三是定期举办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演讲比赛、环保创业竞赛、大学生绿色论坛、环保摄影比赛、环保影坛放映等,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环境。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绿之行”“绿色环保协会”等形式

多样的环保社团组织,通过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吸引更多学生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环保知识,投身生态文明实践。学生社团组织还可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使校园芳草如茵,绿树葱茏,成为诗意栖居的生态校园环境。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所有学科,要建立相关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快生态道德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结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改革之中。具体途径为:其一,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其二,应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例如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类生态学、环境与资源学等课程,将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的与大自然协调共生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生活方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沟通”,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境界,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其三,应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导致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应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形势教育、国家生态发展战略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教育等,激发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其四,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实践环节,将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其五,应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基础知识。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可有机渗透环境社会科学的内容;在社会科学教学中,可对一些描写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经典文章进行解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学生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

3.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第2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第3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1.1选题不合理

选题不合理是大学生毕业论文最常见的问题。尽管很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选题目录,可是很多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还是会范一些错误,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论文的后期写作。比如选题过大不具有可行性,最终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是别从早已探讨研究过的题材写出来的东西都过时了,完全没有研究的价值;很多选题都没有一定的新颖性,只是为完成论文而写作,这与研究的创新性不符。

1.2缺乏创新性内容

多数大学生都是初次写论文,本身对专业知识就缺乏研究,要想写出很多有创新性的内容确实不容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只要多阅读,勤思考,用心写,多些实证研究少点理论探讨,还是能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毕业论文的。针对某一主题如果引入瓣的研究方法或视角,比如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手段,也是一种常见的创新。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要想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难度很大,发现新的理论几乎不可能,如果只是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又显得创新不够,但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细节的完善倒是可以的,进行一些实证调研,也算是一种内容上的创新,信服度也较高。一些综述性的论文往往以罗列他人观点为主,缺少总结分析,没有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也是不行的。

1.3支撑材料不够充分

论文的写作,第一步就是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如果没有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大量阅读,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好。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或者下载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这既保证了论文写作的目标正确,对于论文的论证也是强有力的支撑。从参考文献的数量上往往就可以看出论文写作材料是否充分,人类所有科研几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成果,大学生毕业论文同样不能例外。参考文献除了数量要达到一定条件之外,新颖性也很重要,有的人参考文献都是三五年以前的,这说明这个主题近年来根本没人研究或者是资料收集太片面。

2.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因素

2.1前期缺乏

系统培养教育是教与学的互动,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传授知识的教师和接受知识的大学生如何互动,教师考虑如何把知识以语言、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则要有效获取教师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可是我们的专业课从设置与讲授上都不够科学合理,这也就导致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水平上不来。比如很多专业课的知识更新不及时,有的教师自己对专业知识缺乏研究,只能照本宣科,这样也很难指望学生写出好的毕业论文。

2.2指导老师不给力

可以说大学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水平,包括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一个站在学科前沿的老师才可以引导学生写出有创新性的高质量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有专门老师负责指导的,指导老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水平高低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外,负责任与否也非常关键。有的导师在学生分配下来后就没与学生联系,每到学校催的时候才来找学生,学生想寻求帮助也经常找不到导师,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2.3论文写作进度跟不上

大四的学生都要实习,一般的学生都是重实习轻论文,总觉得论文用个十天半月就可以完成了。实习过程中学校的很多通知要求也不能及时转达给学生,比如前期的选题、开题阶段,学校一般要求不太严,往往到了检查阶段了,很多学生才想起毕业论文的事,如果实习任务紧的话,很多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很大,不少学生还要分出很多时间精力去求职,这些都导致了快要毕业了,大家才一起来写论文,这时才发现时间不够用了,老师指导不过来了,论文也只能应付了事了。大学生如何按学校要求的进度安排好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可以先选好题目、找好资料,在实习的时间慢慢写,最终回到学校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高质量的完成论文。

2.4图书馆与学生缺乏互动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里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它是学校的文献知识中心,也是学校科研的基地,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做科研写论文都离不开它。当然,很多图书馆都是等着读者上门,缺乏主动服务精神,对读者的不重视,对自己资源不宣传,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到图书馆来,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源睡在图书馆没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献检索课本应是所有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可是一般的大学它多半是选修课,可是结果往往是没有几个人选它。文献检索可以说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只有这个基本功扎实的人才会是一个论文写作高手,因为我们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谁也不可能凭空建设高楼。高校图书馆要把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成一个主要任务来抓,定期开展高水平的代表学科前沿的学术讲座,来吸引更多学生对科研的关注,还要定期开展一些相关培训,如数据库的使用、论文的写作等相关内容。很多学生到了快毕业时才匆忙走进图书馆,才想起要学一些检索知识,就是听了别人说写论文要去下载论文,这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可提供的服务

3.1文献知识资源永远是图书馆的最大依仗

图书馆是一个收藏与利用文献知识的机构,收藏有大量文献知识资源就是它最大的优势所在,要想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建设科学合理的文献知识资源收藏体系就是基本前提。如今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已经取代图书馆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中心,可是图书馆对文献知识的拥有是互联网所不能取代的,也就是说图书馆拥有更为权威、系统的知识收藏体系,网络上更多的是信息,而非系统化了的知识。当然,在当今时代要想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也离不开网络,数字图书馆就是网络的信息海洋中重要的一分子。面对知识与信息的迅速增长,任何图书馆拥有的文献知识资源都只能是知识海洋的一小部分,尤其是一些小型公共图书馆,地方院校图书馆等,如何扩展自己的虚拟馆藏,把网络上的免费知识资源收为已用,这已经是决定图书馆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了。在有限经费的前提下,图书馆要在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选择上把握好尺度,既要拥有一定的纸质文献,这是图书馆的根本,也不能缺乏流通便捷的电子资,这是图书馆未来的方向。

3.2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有力保障

图书馆的要素除了文献知识资源,另一个要素就人,一个图书馆运转的好与差,资源与资金是前提,关键还是要看人。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是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安置人员扎堆的现象。要想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空有大量文献知识资源与资金,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是不行的。除了对专业技术人才要进行大量引进,提高其比例之外,还要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提质改造,对学历低的进行学历提升,对技术能力不足的进行日常培训,鼓励大家评选专业职称,总之要让服务队伍科学合理化。

3.3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服务是沟通学生与图书馆的纽带

网络阅读的兴起确实对图书馆的读者进行了大量分流,图书馆不要惧怕网络,充分溶入到网络中去。除了建设精美的数字图书馆门户,高校图书馆还要在校园内的相关论坛设立专题,让学生的意见可以反馈到图书馆,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利用图书馆中碰到的问题。针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或者是论文写作相关的数据库推广。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把本校毕业生的论文进行数字化,这些论文往往比起网络上的论文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更大。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学科馆员来充当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比如把各指导老师的基本情况与研究方向,承担课题与兴趣爱好录入数据库,一是可以及时为其提供最新资讯,二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选择一下适合自己的导师。

4.结语

第4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现状分析;有效途径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西方,它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以及精神的尊重与追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其持续发展的支柱与动力。但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和就业市场需求,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工作的方针。当许多高校全面开展学风建设,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水平时,却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学生该为什么而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什么。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思潮互相激荡,加快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人文”是人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一个平台,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巨大财富。当前,大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失范大学生缺乏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学习上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现象;生活中则存在学费久欠不交,助学贷款久拖不还,甚至以隐瞒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方法逃避还贷;而在就业时,学生往往不能如实向就业单位介绍自己,提供虚假的推荐材料,签约后不履行或者频繁跳槽,严重的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择业混乱的局面。(2)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开创事业,成就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理想信念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游离态度。当被问到“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没有想过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更没有想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对金钱,权利等功利性的价值观相当关注,而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相当漠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和互惠性。(3)学业偏向实用化。由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导致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术轻道”的现象。往往和市场联系密切,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受到学生青睐,而与市场相对脱节的传统专业成为冷门专业,学生鲜有问津。学习重心偏移,只注重实用性技能型较强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伦理道德,文史哲,艺术等社会科研知识。一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没有系统的读过优秀历史文化典籍,甚至在写东西时也会出现诸多错别字。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已经不容忽视。

2.原因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的外在原因,也有教育层面的内在原因。(1)实用主义盛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也让当代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市场经济的优胜略汰原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信奉个人主义,关心个人利益。面对膨胀的欲望,人性的弱点以及复杂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人文精神认同的混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又缺乏价值定位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既对社会各种拜金主义深恶痛绝,但又随波逐流,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迷茫。(2)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实用性为主,重理轻文,甚至在老师和学生中都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政治教育而弱化了道德教育。目前公共课中涉及到人文教育的课程多数是理论课,这与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传承文化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精神教育相距甚远。而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原则也让学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我们如果寄希望于短短的大学三四年的时间,通过这些理论课程就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3)人文精神教育工具化。长期以来,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这极小的人文精神教育也显得相对单薄,多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人文教育既然以培养人,完善人性为目的,它的内容就应该涉及到哲学、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较为单一,已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的人文教育只会让学生厌烦。

二、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构建精神支柱。实践表明,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在他们年轻时必然具备伟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首先,要进行中国特色理想人文教育。人不可能超越历史,只有将自己的需求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其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对于提升精神境界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最后,进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教育,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2)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构建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文化氛围是一种环境,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既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选择性的吸收社会中先进的文化因素自觉地去可以营造学校环境。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德会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要想办法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通过开办人文讲座,邀请知名人物和学者来学校讲座,用他们的知识、品格和个人经历的现身说法来激励师生;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激发人们人文精神素养的活性元素;通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通过开展电影欣赏、红色旅游、研讨会等,让学生们有精神栖息地;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在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也在向学生传授老师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会激发学子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教师道德高尚、志趣高雅、政治立场坚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大学生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要坚定教师的思想立场和敬业态度,在对高校教师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邹广文.试论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构建[J].北方论丛,2010(1)

[2]田坤.大学人文精神的衰落与重构[J].世纪桥,2009(12)

第5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实践学科逐渐得以重视并引领和指导着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行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后,中国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规划。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在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高校创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机制、模式、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受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创业教育学科化程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创业教育研究的瓶颈问题,因此,有必要的从创业教育资源和创业教育主体上重新认识和发展,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新的发扬,无论是对大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创业教育和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对于图书馆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拓展与发挥,是对服务内容的新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服务措施

(一)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素质是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信息准确性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检索技术等获取各种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及时加工、整理、筛选、下载,以适应21世纪信息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加快数据库和网络化建设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使他们更够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以后的创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可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案例或从现实中寻找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如在讲述“创业方向”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讲一下熟悉的企业家创业的案例,根据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创业应明确的方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推荐书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为了配合创业教育,将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图书进行精心筛选,做成专题书目或是导读书架推荐给大学生,使之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趋势,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创业教育的意识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并贯穿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高校图书馆应将创业教育导读活动融入到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保证阅读指导的有效性,从而为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组建师资库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师资队伍都是该项教育运行发展的“引擎”,创业教育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也不长,各国高校开设创业管理专业的数量有限,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数量匮乏,图书馆利用其信息资源丰富以及收集信息的优势,组建有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库。比如针对学生创办企业的行为,如何进行引导和扶持,就涉及到学校各方面资源配置和关系的协调。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应该成立专门机构,成立由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组建的创业专家志愿团,以学术性导师为基础,实践性导师为主体,建立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专家,就业指导部门专业教师,大学生优秀创业代表、社会创业典型以及风险投资顾问的数据库,目的就是能使决策者和大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前沿信息,从而为创业教育提供指导。

(四)提供共享空间

高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能为创业者提供前沿信息,同时也能创业教育提供空间。图书馆的创业教育共享空间,配备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能够一站式的资源检索、数据处理、格式转换、文献打包、资料打印装订等系列服务。创业教育者和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各种办公和学习软件,开展个人或集体学习和研究,或是从事创业的准备工作等等。比如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竞赛,要经过项目选择、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参与“小企业创业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通过在图使馆获取的丰富信息资源,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

(五)开展真人图书馆的服务

近年图书馆引进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LivingLibrary是将具有一定特长或特定经验的“人”作为“图书”,通过读者与“真人书”的面对面的交流过程,实现借阅、传递知识的目的。比如,运用创业情景模拟法、沙盘演练法,围绕某个创业课题,从创业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书,将创业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创业活动,学生在“企业”的创业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从中学习和运用创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为配合创业教育,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专题报告,真人图书馆使大学生在同创业成功的人士的交谈中了解创业的详细内容,从而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创业人员,了解创业的过程和艰辛。

三、高校图书馆工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新延伸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要支持教学科研,而且要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支持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信息网络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信息环境保障,进一步更新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

(二)探索改善创业教育的新途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整个大学生创业辅导工作的基础,涉及到教学、师资、实践培训等各个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可以解决大学创业教育举办主题单一、课程内容呆板、教学方式非常态化等问题,也是改善大学创业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图书馆的参与,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融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途径。

(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

第6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当代大学生通过法律教育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是,当他们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现实社会法治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当中真正相信法律、信仰法律的人并不在多数。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产生

在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积淀,成为该民族的精神皈依,并还会隐性地影响着一个民族观念的形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夏朝、商朝和存在时间极短的秦朝时期的国家治理理念曾经崇尚法治,除此之外,其他国家的治理理念基本上都是在传承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首先,儒家传统思想中信仰在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实用”的东西就是人们应该信奉的,而不是去信奉现实之外的神灵。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实用”的载体也将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必然也会导致人的信仰随之不断变化。这是与信仰的稳定性、执着性特征相违背的,从而让信仰变得扑朔迷离。其次,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族本位、义务本位、宗法等级制度和君权至上观念充盈的礼法社会,它倡导的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忽视了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约束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君权主义泛滥和陷入人治主义泥潭。最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源于孔子的“无讼”价值观也成为一种大众观念,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贱讼”、“厌讼”心理,视对薄公堂为畏途。同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人们认为“法即刑”,法律就是统治者用来管理老百姓的工具。这必然造成人们畏法如虎,轻视法律,导致法律地位低下。

(二)立法加速、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妨碍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大大缩短了传播的时间。当代大学生可以凭借各种电子媒体,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和传播国内国际发生的事件。因此,笔者认为,现实社会中不良法治现状,必然将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首先,立法速度过快,数量繁杂,造成大学生的法律信息不足。而法律知识又是法律信仰产生的前提。一旦大学生对大批的法律法规内容感到陌生,就会难以认同法律条文暗含的法律精神,毫无疑问为当代大学生留下法律不被信仰的隐患。其次,执法不严,粗暴执法,使得大学生对法律敬而远之。曾几何时,城管粗暴执法、农民工职业病不给鉴定、各类行政不作为、交通超载“天价”罚款、钓鱼执法等事件屡见报端和网络。即我国目前还存在乱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越权执法,以罚代法、粗暴执法等执法违法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最后,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失落。司法正义被置于社会正义的根本地位。因为,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和最根本的保障,司法机关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可近些年来,如呼格吉勒图案等冤案案频出,令百姓瞠目;深圳市中院腐败案等法院整体腐败,让国人震惊。这些负面司法现象带给了当代大学生是对法律的失望。

(三)高校法制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环境和大学生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认识不到位,也严重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把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一项独立的培养指标,而是一直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对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育,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部分内容,仅弱占该门课程整体内容的1/3,同时,该门课程教学课时量少和法律教师队伍不少为“半路出家”,甚至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现状,导致该门课程的讲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主,对法律基础部分只注重于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讲解,对法律精神的传授、立法思想的教育和法律信仰的培养置若罔闻,不利发挥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此外,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层的设置依然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一把手,依照一定的规则成立各院系等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也无不渗透着“人治”传统的阴影。当代大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于这样的校园管理氛围之中,要让他们产生法律信仰实有苛求之闲。特别是作为法律信仰认识主体的大学生,由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下,社会阅历浅,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在思想上比较急功近利,不太注重自身人文素质包括法律素质的提升,损害了法律信仰的主体条件。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讨

(一)扬弃中国传统观念,充分全面认识法的价值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积淀,奠定了一个国家治理的传统和模式。因此,我国任何一个时代的法律精神,都必须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土壤之中。我们必须学会客观、辩证地对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譬如,“法自君出”、“君权至上”、“法即刑”等传统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力崇拜”和“法律工具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并加以摒弃。因为在这种理念下,掌握公权力者很容易滥用手中的绝对权力,成为滋生严重腐败现象的温床。近些年来,我国各级基层人民法院受案审理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说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说明人们“厌讼”、“贱讼”的传统法律思想正在逐渐改变,还说明人们的法律工具主义理念也正在逐步削弱。此外,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不难发现:法律因受传统的礼法文化和伦理亲情的负面影响而降到次于礼与情的尴尬地位,但是并不会影响“礼”及“伦理”依然是一种“规则信仰”,对于提升每个人的内在修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信奉的坚定性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也有极强的典范作用。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我们在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法律信仰不同于,有别于传统文化,又要理解法律信仰的内在要义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辨析中不断追求。

(二)净化社会法治环境,维护与彰显法律权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可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在促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外因也不容我们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它不仅是是迈向法律“实然”状态的第一步,还是我们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这项工作落在实处、产生实效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净化社会法治环境。首先,我们制定的法律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忠诚,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法律是为每个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而设立的。因此,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仅必须是全面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充分表达民意的“良法”,而且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努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系,才能消除法律门类多而杂、互相抵触的现状。其次,要真正形成人人自觉守法的良好社会局面,我们还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项制度,从而在法制建设中处处都渗透和显现着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再次,高校在制定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坚持以法律本位、民主公开为原则,尽可能让全校师生参与民主讨论。只有这样,全校师生才会真正认同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才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处处感受法律理念熏陶,在学校良好的法治环境中自觉培养自身的法律信仰。

(三)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培养法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关键在于法律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和法律教育水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是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首先,各所高校应该根据本校法律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法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还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当高的法律素养。其次,完善高校法律教学内容和模式。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革,即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增设一些与学生的学科专业以及今后的职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甚至还可以建议学校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两至三学年度。此外,我们知道法律信仰的养成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和强化法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当代大学生在参加“送法下乡”等一系列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来。譬如,利用学校网络、宣传橱窗等加强法制文化宣传;学生违纪处分后,可以给学生提供申诉的平台;学生各项奖学金的评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审核等等。

三、总结

第7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一)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欠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欠缺,具体来说就是对女性的历史使命、自我价值认识不清,对自身特点没有比较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在肯定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方面不够坚决和果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自主意识中的自我定位有局限。女性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女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通常较男孩子低一些,导致女大学生比较容易养成依赖习惯,对创业缺乏信心。二是进取意识和创新不强。很多女大学生潜意识中接受了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对于时事政治、校园集体生活不感兴趣,缺乏竞争进取的现代意识;在学习上满足学好课本知识,缺乏动手操作、拓展思维的能力。三是创业意识中的创业动机弱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创业意识中,男性更倾向于渴望成功,女性更倾向于害怕失败,这一心理状态,导致女大学生害怕面对创业失败而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导致了女大学生的创业主体意识较弱。

(二)学校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关注度不高相较于普通本科学校的学术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常常转化为培养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忽视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往往集中分布在酒店、财务、旅游、设计、营销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就业针对性强,使高职院校往往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没有针对女大学生的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更没有针对女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就拿目前的创业教育来说,有的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对学生创业进行浅尝辄止的说明,有的是以社会实践代替创业教育。这主要是由于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供借鉴的内容不多。同时创业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比较丰富的创业经验,同时学校要有比较完善的创业实践场所等。

(二)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社会往往要求女性从事比较稳定的职业,不鼓励女性从事创业这类存在不确定性的工作。这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校的创业教育,主观意识中将创业教育倾向于男学生。同时,也应当客观的看到,女性学生学习普遍比较认真刻苦,按部就班,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动手能力欠缺,考虑问题和做事情时往往顾虑过多,不善于决断,感情容易受他人影响,起伏较大,这些都是创业实践过程中不利因素。但是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正是因为女性学生存在这些不足,才更需要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克服可能存在的缺点,为其以后无论是创业还是择业,创造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

(三)创业教育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针对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欠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思想、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提高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竞争力。对于女性学生,重点要培养其敢于创业的勇气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克服畏首畏尾、不善谋断的习惯。调查显示,仅有12.5%的女生对国家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清楚了解,说明学校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和讲解还远远不够。

三、完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目前,我国明确将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等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措施。在这些行业中,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行业进入门槛低、需要资金少、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正适合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同时,女性富有韧性、善于沟通、温柔细心、注重细节的性格特点和高职院校注重应用、贴近第三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正切合了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也是女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良好基础。根据GEM统计,女性全员创业活动平均指数为61.09%,但是中国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高达111.16%。[1]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响应了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号召,也顺应了女性创业浪潮不断发展的潮流。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切实改变性别偏见给女大学生带来的性别模式暗示,要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支持女大学生、重视女大学生发展、鼓励女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让她们发扬“四自”精神,做新时期的独立女性。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时代的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教育以及单纯的就业教育和择业教育,更重要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女大学生敢于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勇敢地追求个性独立、经济独立和个人独立;要教育她们明白开展创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她们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同时,在创业教育具体落实上,建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和落实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及自身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创新能力弱、做事缺乏果断、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进而又直接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薄弱。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勇气。一是要培养女大学生敢想敢做和谨慎细致的精神状态。要立志于创业,必须要有敢拼敢闯的勇气,要勇于展示自我,敢冒风险。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女性现身说法,与大学生一起分享创业心得,鼓励女大学生们投入创业大潮。同时学校要对她们进行风险教育,教育女大学生对待创业项目要周密思考,全面分析,努力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二是要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决断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激烈的创业竞争中,独立决断和团队合作缺一不可。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就业指导,既要鼓励女大学生们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竞争,敢做决断,同时也要让她们跳出生活圈子,树立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学会吸引人、鼓励人,开展合作互助,取长补短。

(三)依托实训基地,提高女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一项实践活动,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拥有的实训基地、创业基地等资源,鼓励和指导女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同时要组织她们广泛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岗位上积累知识、增长阅历,思考创业的方向、磨练创业的意志。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作用和女性大学生的特点,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实践。例如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在2009年就建立了淘宝班,教授学生利用淘宝网店进行创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统计数据显示,在淘宝及易趣等网络购物平台的注册商户中,有70%以上是女性,在淘宝商城中交易量最大的前100名网店的负责人有90%是女性。这充分说明,在网络时代,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创业途径是有效和多样的。

第8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一、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

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造成很大冲击,也使得学生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出现了学生群体越来越小型化、分散化和个体化——如“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大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育要进宿舍、进QQ群、进微信,以适应学生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二、现在的大学生家庭主要有四种类型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兴趣差异及思想观念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些九零后大学生当中,由于学业或生活的压力,将来毕业或就业的焦虑,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脆弱和人格严重缺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柔性化教育模式

柔性化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手段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对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潜在的说服了让其自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它隐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大爱,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对学生无形无疆的“大爱”,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发热情,主动积极地接受道德的洗礼。

四、柔性化德育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

第9篇: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

(一)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管理者不能真正区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也只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政策、形势等方面的指导,不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教育[1]。

(二)创业创新环境不理想

社会上对创业者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创”的创业文化远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力度有限,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很高,或很难操作,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学生实际获得资金资助的比例不高;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学生本已十分脆弱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消退。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是赚钱,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业必然会占用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开公司,等于鼓励学生为赚钱放弃或荒废学业,是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

(三)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意识

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意新颖。大部分学生乐于向投资人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忽视了这些产品或技术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即使是涉及到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不着重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如何营销这些方面考虑,可能最多的就是花钱打广告,做一些简单的宣传而已。其实,创业的投资人真正在乎的是产品或服务是不是有市场需求,而不是那些只有先进的技术却没有消费人群的创业项目。同时,创业者应该多涉猎一些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制定非常忙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支持。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变大学生就业结构、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具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正好能够发挥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将其转化到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促进大学生创业自信,还可以提高其创业项目的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降低风险

大学生创业缺乏创业技能,没有更多的成熟项目可以选择,直接阻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科技成果技术成熟,项目种类多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可靠地项目,并且参与科技成果研发的优秀科研人员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与技术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风险。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

传统的大学生创业往往青睐于一些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项目,倾向复制其它创业成功的模型,导致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高校科技成果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项目新颖实用,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员,可以更早的了解并掌握科技成果,并可深入的运用。同时,高校的尖端的科研设备以及雄厚的科研实力都有能力解决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