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高校创业教学全文(5篇)

高校创业教学

第1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极具特色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我国,伴随着2010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国内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态势。基于这一社会背景,教育部2012年8月3日颁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试行)》,全国各高校陆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多种形式开展与推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与模式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类是广义概念,认为“这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1];另一类是狭义概念,认为“这是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走向自主就业之路”[2]。应该说,我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靠投资的增量,而是转变为以创新作为驱动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将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一种能力教育,促导学生形成具有挑战自我与环境的实践能力或行动能力[3]。即创新创业类课程定位于专业性教育,中心是专业能力培养。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且是基于专业学习基础上的专业能力拓展与训练。大学本身就是对于不同行业特定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与专业教育融合。即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当遇到各种发展机遇时,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开创性思维与理念能够使其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让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无缝对接,从而使得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达到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语言体系。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但不是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标。而是在既有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现实环境变化进行创造性实践,并丰富已有的专业知识体系[4]。换言之,以不同专业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为切入点,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进行创造性实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关于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模式而言,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同高校依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各具特色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一些非专业性较强的创业类课程,以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教学完成基础性认知学习与训练,课外大学生各类科技立项实施拓展训练,省市以及部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展示的完整体系。再如,借助校企联合培养,以特定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开设实训类课程。另外还有一些高校采取大学—政府—企业融合模式,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与资金,企业搭建平台,学校提供师资力量。无论哪一种模式,其宗旨都是期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事例分析:基于《创业基础》课程典型案例

目前本校《创业基础》课程的前身是《创新创业》。自2018年2月开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阐述当今社会非常需要创新与创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谁在创业、谁适合创业。同时,讨论了如何创业,即识别机会、模式设计和资源整合,以及如何管理运营初创企业,包括对于度过初创期进入成长阶段的企业的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其教学目标与要求是通过阅读与学习能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认识创业过程,启迪创业精神。

2.1《创业基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以不同专业学生既有知识体系为依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体,通过一系列外化的行为、实践,开展学生专业知识转化为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以此适应环境发展变化,尤其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这是课程建设目的所在。

2.2《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从优化线上教育资源出发,课程线上资源经过多方筛选,最后确定选取复旦大学张玉臣教授团队录制的课程资源。整体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2.3《创业基础》课程实施方案

以撰写和演讲“商业计划书”为核心,开展专业知识向科学思维能力转化的训练。主要步骤与教学环节如下:一是线上学习环节,学生在每一章知识点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每一章教学资源涉及的案例导入、知识讲解、章节自测题等环节学习。特别是课程依托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进行了后台设置,学生必须完成每一章节自带的自测题后,方可进入下一章的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因此,学生能够时时观测到自我学习的整体情况,调整学习进度与学习方法等,真正贯彻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二是线下学习环节,通过采取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发表,将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应用,开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三是“线上与线下”的翻转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提问、问答或讨论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课下主要依靠课程聊天群、超星移动客户端、微信群和邮件等方式时时联系,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虚拟化、时间的弹性化。四是课程考核成绩实施动态管理与评定,课程成绩仍采用百分制,其中线上成绩占60%,线下成绩占40%。从课后做的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对于网上教学资源满意与比较满意率在90%以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在你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或相关活动中是否发挥作用”,认为“很好发挥作用”与“比较好发挥作用”的比例高达85%。当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或实训方式的调查中,学生更希望采取对抗性强的模拟实训方式,这也为我们后续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3加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无论是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还很不成熟,未来需要基于顶层设计做一规划。

3.1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绝不是在专业教育中简单地加入“创新创业”元素,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课内外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首先,基于课内教学层面,在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中设立一些专业性不强,主要开展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一系列课程或者专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特别是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相关的实训与实践工作坊等。其次,基于课外层面,利用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及省市乃至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进行拓展训练与展示。应该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然这种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高校上上下下各个层面及教育管理部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齐抓共进。

3.2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以学生个体化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为教育目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必须有所创新。基于本校典型案例的分析,作者认为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与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意的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也称为“翻转课堂”,其中,线上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一是实现教学技术服务手段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构筑适宜学生多种学习终端的教育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实现线上与线下、实际与虚拟环境、分散与集中等多种简便易行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渠道化。可以通过超星数字集团、国家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等多种渠道获取,保证了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线下的教学可以通过采取课堂讨论、演讲发表、机房实训等方式将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线下实践有机贯通和应用。

3.3各级教育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学管理部门来讲,需要基于顶层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包括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等。学工部或者团委等从大学生科技立项及创新创业大赛入手延伸课堂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同时,各专业学院要充分利用好校企联合共建的机制,搭建好学生开展创新训练的平台。另外,积极开展对在校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并注意引进“双师”型教师作为领军人物,从而多管齐下开展相关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余小波,刘潇华,黄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J].江苏高教,2019(03).

[3]谢芳,伍丽.大学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20(04).

第2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凡的展现。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制造2025",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融入各个产业和行业,发挥超乎寻常的革新作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证明,信息时代以新兴技术为特征的各项教学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效果,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青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英才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性工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源于高职院校获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之一;二是外部政策取向和宏观教育环境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除了宏观上的制度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下述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模糊

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课程教学目标,而方向性和标准性则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进行课程设计应该注重的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行为有怎样的改变。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往往针对的是课程内容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创新创业成果少、转化率低。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并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研究机构。[可然而师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尽管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技人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师资培训,但因缺乏长期规划及相关制度,培训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教学方法保守

案例法、互动讨论法、视频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曾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信息技术广为普及的当今时代,这些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创新性和个性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如何完成从有到优的转变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通过信息化终端设备在课下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指导等活动的学习模式。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陶伯特所描述的翻转课堂的课前和课堂学习流程①,翻转课堂最具革新性的特点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下的教学结构,改造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翻转课堂"因此而得名。翻转课堂以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利用新型教育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组课堂教学的流程架构,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将知识体系的传播过程进行多次架构,实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初次知识构建和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答疑的二次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全部学习内容同。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从小学到大学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突出学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感受,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更为人性化、个性化,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突破瓶颈期和转向良性发展的有利武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有下述优势。

{一}促进":9:联网+"教学效果的提升

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好的教学视频应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学资源,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进度和速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反复播放进行考前准备,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师和同学开展实时互动学习,将课堂讨论扩展到课前和课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充分体验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二}改善教师不善教或教不好等现实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欠缺是各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师资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难以保证。尽管各类高等学校近年来都加强了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力度,但对于根基尚浅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短时期内把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升到较高水平并非易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改善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由演讲家到辅导专家的角色转变,助推教师相关知识的存储和更新。

{三}解决学生学不会或学不好等突出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本身实践性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对于纸上谈兵的课程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真操实练,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平台弥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学习动力;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师生线上线下积极互动和对关键节点问题的及时交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问。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中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翻转,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引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翻转"。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教师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和思考,打破原有学习环境的时空限制,实施多通道、多模态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体验和感触,包括为学生提供特色性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吸引并保持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闷。

{二}翻转师生角色,定位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广泛实施的教学方法仍偏重于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突出,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且缺乏趣味性,难以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和体验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由"传授式"向"启发式",由"接受型"向"探究式",由"塑造型"向"成长型"的转变,进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录制系列教学视频不仅要付出大量时间,还需熟练掌握录屏软件、编辑软件等相关技术,因此,高职院校除了校本教学视频的开发之外,还应秉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建设原则,引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发的相关视频课程,建设内容完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从校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鼓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技人,建设在线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引导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高效使用和合理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

四、结语

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既是时代所驱,也是现实所需,更是学生所期,教师所依。

参考文献:

[IJ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J.2015.

[2J刘红梅,曲爱玲,刘斌教育信息化之高职院校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0(3):92-96.

[3J魏小英.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J.教育与职业,2015(2):115-116.

第3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师双能;孵化基地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序幕。现阶段本科高等教育还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导致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渗透到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初步搭建了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是在各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结合,实现良性互动。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为驱动,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的营造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的成功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一、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点是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带动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同质化、大众化和办学特色空心化等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通过转型发展彻底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地方转型高校的改革和试点发展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群体之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思维模式转变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等形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打造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较差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新创意思维、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很多地方转型高校主要通过《创业基础》《创业与投资》《创业企业运营管理》等启蒙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于创业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专业教育中只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程硬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只是通过一些创新创业协会、成功创业毕业生的讲座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了解,学生对于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甚至于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都是一知半解。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高校与区域内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的优势更加明显,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财经类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性较差,未形成校政、校校和校企之间的协调发展。有些地方转型高校根据教育科学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地方教育厅规定的基础上,匆忙之间利用校内闲置的教学楼挂牌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根据校内需求创办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导致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些咖啡店、蛋糕店等简单低级的形式,只是实现的创业,根本谈不上创新,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没有后续的发展或者进行转让,没有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平台的教育本质。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欠缺,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够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存在明显的缺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积累,比如财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指导、管理不足等现象。地方转型高校的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来源于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但是现阶段的创业类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评价标准、项目成功创业率都不是很高,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来源于高校委派教师参加各类创业类培训、SYB等培训,通过实验室模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极少数创业导师来源于企业和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4.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和管理,自身的特色不是很明显,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市场调研等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对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竞赛等方面来进行模拟锻炼,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不能大面积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仅依靠高校教师个人的关系来维持,导致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合作层次偏低,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行简单、低级的工作客服、市场调查等工作,不能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5.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从2014年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提出,到现阶段各个地区以师范院校、示范专业等方式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现阶段各个转型高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体系还是依赖于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进行成绩的评价,通过学分、绩点等方式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资格。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非考试类的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践课程教学重于形式和游戏等,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转化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

转型高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坚持创新为驱动力,创新与专业相融合,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断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地方转型高校必须根据企业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毕业生、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调整,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培养现在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地方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工作岗位需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在学校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求,构建具有区域性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必须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基础课+专业课(选修+必修)、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意识启蒙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创业课程和拓展类创新创业课程等各类课程,让学生从创业意识、创业管理到创业实践等方面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文化氛围多方面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新大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渠道鼓励和扶持对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定位,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者,企业代表市场导向和创新的需求者,高校是创新的发源地和教育基地,只有实现校政、校企、校校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开展三方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在政府有关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区域内的企业从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出发,联合对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和研究能力,通过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3.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性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交流等形式,从创新理论入手,逐步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100%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聘请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等形式充实自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教师队伍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业导师在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讨、交流和模块化教学等方式.弥补教师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形成包括管理、财务、金融等全能型的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4.构建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实训可以通过利用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的形式来实现。通过企业家讲座+实验+实训的形式,开展实践类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通过与企业家的沟通,校内模拟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企业家讲座+比赛+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阶梯递进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家讲座和比赛以第二课堂为主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通过进行滚动式的开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参加。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落实提供机会和平台,并逐渐纳入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确保其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循序渐进、一步一台阶,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教学系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递进。5.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方式和方法,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体现实践能力评价、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级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学校整体出发,结合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和专业特色,构建注重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又可以保障实习和实训教学的质量。推行学分替代制度,如以创新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替代毕业实习,以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等,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7):165-167.

[2]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

[3]黄本笑,黄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01).

[4]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第4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师双能;孵化基地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的序幕。现阶段本科高等教育还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导致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渗透到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初步搭建了校内实习实训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是在各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把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结合,实现良性互动。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为驱动,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的营造不断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的成功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一、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点是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带动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同质化、大众化和办学特色空心化等问题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通过转型发展彻底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地方转型高校的改革和试点发展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群体之一。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殊途同归,都是通过思维模式转变和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等形式,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打造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较差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新创意思维、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很多地方转型高校主要通过《创业基础》《创业与投资》《创业企业运营管理》等启蒙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于创业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专业教育中只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程硬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知识,只是通过一些创新创业协会、成功创业毕业生的讲座和交流等形式进行简单了解,学生对于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甚至于国家、地方政府等相关扶持政策都是一知半解。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调育人的互动性较差高校与区域内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理工科院校的优势更加明显,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财经类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性较差,未形成校政、校校和校企之间的协调发展。有些地方转型高校根据教育科学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地方教育厅规定的基础上,匆忙之间利用校内闲置的教学楼挂牌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根据校内需求创办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导致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些咖啡店、蛋糕店等简单低级的形式,只是实现的创业,根本谈不上创新,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没有后续的发展或者进行转让,没有真正实现创新创业平台的教育本质。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欠缺,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够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存在明显的缺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积累,比如财务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指导、管理不足等现象。地方转型高校的创业导师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来源于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但是现阶段的创业类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评价标准、项目成功创业率都不是很高,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来源于高校委派教师参加各类创业类培训、SYB等培训,通过实验室模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极少数创业导师来源于企业和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4.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照搬重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和管理,自身的特色不是很明显,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市场调研等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对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竞赛等方面来进行模拟锻炼,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不能大面积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仅依靠高校教师个人的关系来维持,导致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存在形式化现象,合作层次偏低,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行简单、低级的工作客服、市场调查等工作,不能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5.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单一从2014年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提出,到现阶段各个地区以师范院校、示范专业等方式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现阶段各个转型高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体系还是依赖于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进行成绩的评价,通过学分、绩点等方式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资格。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非考试类的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践课程教学重于形式和游戏等,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转化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

转型高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坚持创新为驱动力,创新与专业相融合,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断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地方转型高校必须根据企业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毕业生、企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调整,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培养现在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地方转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工作岗位需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在学校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求,构建具有区域性和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必须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基础课+专业课(选修+必修)、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意识启蒙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创业课程和拓展类创新创业课程等各类课程,让学生从创业意识、创业管理到创业实践等方面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2.学校、企业和政府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文化氛围多方面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新大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主力军是大学生,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渠道鼓励和扶持对大学生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定位,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务者,企业代表市场导向和创新的需求者,高校是创新的发源地和教育基地,只有实现校政、校企、校校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开展三方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才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在政府有关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区域内的企业从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出发,联合对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和研究能力,通过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3.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双能性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交流等形式,从创新理论入手,逐步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100%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通过聘请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等形式充实自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教师队伍间的交流和研讨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业导师在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跨学科的研讨、交流和模块化教学等方式,弥补教师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形成包括管理、财务、金融等全能型的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4.构建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实训可以通过利用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企业深度融合的形式来实现。通过企业家讲座+实验+实训的形式,开展实践类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通过与企业家的沟通,校内模拟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企业家讲座+比赛+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的阶梯递进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家讲座和比赛以第二课堂为主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通过进行滚动式的开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参加。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落实提供机会和平台,并逐渐纳入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确保其在校期间创新创业训练循序渐进、一步一台阶,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实践教学系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递进。5.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方式和方法,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体现实践能力评价、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级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学校整体出发,结合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和专业特色,构建注重学生能力考核的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又可以保障实习和实训教学的质量。推行学分替代制度,如以创新创业学分替代课程学分,以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替代毕业实习,以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等,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7):165-167.

[2]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

[3]黄本笑,黄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01).

[4]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第5篇: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高等学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改革力度,保障国家创新推动发展战略实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也能够为高校教育综合革新、高校大学生高质创业就业的良好实现提供促进作用。普通高校为保障自身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更应该在创新创业方面予以高度重视。普通高校不仅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及城市等责任,同时更是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任。基于此,普通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时代潮流为依据,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推动自身更好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学生体质的不断增强、身心协调发展、体育运动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等的有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当下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所在[1]。跟随这一方向指引,各大高校积极设置了相应目标,但具体操作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考虑到逐年下降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一因素,部分普通高校往往过于侧重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升、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等方面,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更是严重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基于此,普通高校在贯彻学校体育总体目标情况下,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应该适当拓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确保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匹配,而在此背景下公共体育课堂内容必然要逐渐丰富起来。创新体育项目、革新优化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为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此确保创新创业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分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

(一)创新创业能力当今社会充分体现了领导力的重要性,领导力已经成为创业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优秀人格品质必然能够促进领导者影响力及个人魅力等的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一部分重要组成内容就是领导组织才能。创新创业能力还包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多数人在创业初期都可能会面临一定困境,遭遇一些不利因素,此时就需要积极应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支撑其渡过难关走向胜利。团结协作能力同样是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团结协作能够带领人们快速且更好地走向成功,因此这一素质同样需要创业者必须具备。

(二)创新意识人们对创新创业价值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意识可以规范及调整自身活动方向,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长久的精神态势。在创新意识有效形成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其能够为人的思想解放提供动力,为人们开拓意识及领先意识等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积极改革课程内容1.设置体育必修项目公共体育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智商、情商及团队精神等。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教学往往是以选项课为主,此种教育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练习氛围,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普通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往往忽视能够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田径类项目,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认为田径类体育活动耗费大量体力,练习比较困难。而受这一认知影响,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现象开始逐渐凸显。在田径类项目中,如针对耐力跑项目练习的积极开展,能够对学生耐力水平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并且在这一项目开展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会为了锻炼自身耐力,经常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炼。当学生付出的努力得以回报时,必然会使得学生勤奋、顽强等精神得以充分体现[2]。通过对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培养,能够为学生后续创业思维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必选项目中可纳入田径类课程。2.增设相关新兴项目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潮流等事物好奇心十分强烈,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开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定向运动等项目。这些项目是近年开始逐渐兴起的,获得了大量人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能够有效锻炼人们身体素质,并且对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以及领导力等培养也十分有利,而对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勇于挑战意志品质形成等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可对新兴体育项目的增设加以重视[3]。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对新项目增设的过程中,要把师资方面的培训及进修等工作做好,确保教师各项能力逐步提升,进而更好地胜任新教学工作,如此才能为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3.发挥准备活动作用体育课堂中的准备活动,能够对学生僵硬的肌肉以及躯体等起到预热作用,促使学生兴奋性得以有效提升,确保后续正常训练活动开展时,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受伤现象。以往一些高校体育课准备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以跑圈以及徒手操等为主,而这些准备活动枯燥乏味,不仅影响准备活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也难为后续课程教学做好铺垫。为保障上述问题得以有效改正,教师可以在学生慢跑之后,组织和开展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组织的趣味性活动应避免过于简单和容易完成,需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同时游戏中设置匹配学生实际能力的难点,进而让学生通过努力来完成任务。例如:训练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等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坐地起身游戏融入其中。开展这一游戏时,学生身体前倾并靠一己之力想站起来的难度很大,而通过两人或多人协调配合则很容易就能够实现,并且还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此时教师就可以拓展讲解这一游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再如: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将荆棘取水等项目融入其中,借此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引入全新准备活动及素质拓展内容,能够保障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构建不同学科和专业体育课程群学校的不同学科及专业也会具有差异化特征,以不同学科及专业为依据,构建适合学校专业的体育课程群,对该课程群的原则进行有效设置,能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目标。原则制定过程中,需要在总体目标的实现方面加以考虑,同时还应注意为学生未来工作中身体素质方面的需求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在课程群制定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内容引入其中也十分重要,如针对会计及行政管理等财经信息类专业,可以把防身术以及健美操等选修内容融入其中;而针对市场营销以及酒店管理等交际与服务类专业,可以将户外运动以及形体训练等选修内容融入其中;针对医学检验等医学类专业,可将手腕操以及排球等选修内容融入其中。借助各学科专业体育课程群制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育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等进行综合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4]。

(三)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鼓励及表扬等教学方法优势十分显著且较为适合。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及引导等作用。此外,在教师把练习内容选择及如何练习等工作做好的情况下,能保障教学效果更加良好,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时、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积极改进力度,确保教学方法作用得以最大化发挥[5]。例如:在开展跳绳教学时,针对十人八字跳进行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组合分组的方式开展具体练习操作,并选出队长。上述方式应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具体练习时,个别同学会出现难以与大家同步的现象,同时可能会引发同组人员的抱怨,由此就会产生矛盾,此时就需要队长或队员进行协调,找出问题并进行协调解决,必要情况下,需要教师出面进行指引和引导,明确告知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此时需要避免一些埋怨和互相攻击等,将首要任务侧重于解决问题方面。之后教师适当表扬一些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同学,同时随时关注不敢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寻找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确保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得以发挥,进而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及领导力的全面提升。

(四)全面改革考核内容学期考核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例如:以往排球课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学生个体的垫球、传球等为主,此种考试方式虽然能够确保外界干扰得到有效减少,促使学生控制球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但往往会忽视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也难以保证学生形成较强的协作意识[6]。对于此项考核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两人对垫以及两人对传、一人发球一人垫球等考核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配合及协作方式,同时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极为有利,加之此种考核方式往往会高要求学生技能,自然会提高学生练习的量及强度等,确保学生更加勤奋刻苦,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再如:围绕花样跳绳开展具体教学时,教师设定的考核内容可以以集体创意展示为主,同时对套路及自选动作进行规定,在评分过程中可采用观看录制视频后的评分方式。基于套路的规定,能够确保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有效调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以及互相关心等团队意识;而借助自选动作的方式,则能够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激发,促使每一名学生的长处得以充分凸显,进而更加全面地展示学生才能[7]。

(五)培养体育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就是体育教师,而体育教师自身具备的学识以及眼界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当下社会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只是具备体育技能,而是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具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权威时勇于、敢于挑战,因此说教学中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8]。基于此,高校在教师创新意识及能力的专项培训教育方面加强力度,此时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创业工作较为成功的学校,派遣本校教师进行访学和进修,为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保障有效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借此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的创业团队。

四、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普通高校,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提高能力,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段永刚.首届全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实践论坛会议综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55-56.

[2]曲庆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构思应用[J].福建茶叶,2019,41(11):144.

[3]陈玮.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创新研究: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与改革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2):126.

[4]沈威,江奔.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武术俱乐部教学的建设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1):179-180.

[5]刘俊,游茂林,杨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基于2017—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据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7):635-640.

[6]王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6):177-178.

[7]陈淑妆.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时弊及发展[J].运动精品,2019,38(4):32-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