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高校教育理论全文(5篇)

高校教育理论

第1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时展和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面临挑战,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致使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1]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育者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育的有效保证。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借鉴学科,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通过激励的方式把人受到的外部形式刺激转换为内部心理冲动,最终达到增强或削减受激励者行为和意志的目的。有效运用激励方法,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理论主要分为需要、情感、榜样和兴趣四个方面。[2]通过对激励理论四个方面的把握,得出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四个有效的切入路径。从需要方面来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会投入到社会活动中,马克思也曾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情感层面来看,情感激励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有对情感的需要。[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者要在了解高校学生内需的基础上,建立师生情感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拉近自身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良好开展。从榜样方向来看,高校学生可以从榜样身上感受到奋斗的成果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榜样激励是最能为大众接受的激励手段,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教育者可以结合伟人事迹、道德模范经历或优秀大学生的例子,塑造受教育者科学的价值观。从兴趣层面来看,思政教育要创新活动开展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启动器,是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的中间环节。[5]思政教育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难免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教育者要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自主参与。

(二)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激励理论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大多数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或者间接的沟通不果断开展,沟通是核心,而激励则是沟通的基础,运用好激励的方式和手法,可以提升沟通的效果。可以运用激励理论中的需要、情感、榜样及兴趣四种激励方式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不同学生专业学科的特点,将思政课内容与该专业学科特点相结合,带动学生接受教育,并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思想政治教育是检验激励理论实际运用的金钥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分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效能,更好地把握激励理论的操作方法,从而运用到其他行业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单向或者双向的模式,实现双向沟通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运用激励理论的目的是实现双向沟通,这是两者能相互联系的关键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搭建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二、激励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激励的方式提升人们主体积极性的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对激励理论的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尚存在不足,目前主要表现为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两个方面。

(一)对高校学生主体性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依旧采取理论灌输的形式,没有深入发掘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在运用激励方法时,不能直击学生内心。激励理论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单向灌输,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双向的、互动性的探究式教学。一些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仍采取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想法,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忽视对学生的目标激励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制定统一的目标去激励所有学生,没有考虑到个体化差异的问题。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和感兴趣的事物都不相同,盲目地套用目标激励理论,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既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又会影响教学质量。从短期看,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对思政教育形成刻板印象;从长远看,会影响学生群体目标价值观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可以运用激励教育方法中榜样导向的方式,把校园优秀先进人物,以及党和国家正面宣传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家道德劳动模范等,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激励因素,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抵御国内外不良信息的影响,构建正确健康全面发展的三观。[6]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的前景良好,能有效带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双向探究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但激励理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存不足,思政教育者要用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激励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方法,扩大其影响力。

(一)合理设置目标,灵活使用目标激励首先,要清楚目标群体的兴趣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目标,有针对性地运用目标激励的方式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加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如果一个教育目标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说明该目标是合理的。[7]在针对性设置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到该目标是否有可行性和挑战性,设置目标不能太难,脱离实际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也不能太容易,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趣。通过对学生群体自身能力的把握,合理设置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能够完成,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的最大效能。其次,让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成为可能。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注意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双重设置,短期目标能帮助学生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保证学生思想不掉队;长期目标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激励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顺利过渡到自主学习。

(二)重视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要使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认识到思政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完善教学理论体系,主动了解、把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丰富的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案中,促进高校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迸发。在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激励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和抵触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从兴趣出发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创新激励方法,挖掘激励方式多样性高校教育者要克服激励理论的局限性,用创新的眼光发掘出多样的激励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理论。在深入了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完成理论的再创造。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引入正负激励和竞争激励的方式。正负激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以正激励为主,配合负激励的刺激手段,负激励是指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避免学生自负,塑造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避免学生安于现状,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合理的危机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他律转为自律。在运用激励理论时,不能墨守成规,要深入理论内部,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创新发展激励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心理学的实践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内化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激励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相互推动,互相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正确三观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刚.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3):155.

[2]张龙丽.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3):196-1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4]马梦娜,戴莉.论沟通和情感激励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34+15.

[5]颜震华,王绍海.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11.

[6]庞晶,徐凤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激励教育法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2):134-135.

第2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现代教育理论;技术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高校的钢琴授课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创新。钢琴课程是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完善音乐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教育理论。那么,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知识理论。建构主义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创新为目标,将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融合一体。在现代高校钢琴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主体—主导”教育理论

“主体—主导”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形成的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和教师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地整合教与学,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主体—主导”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将被凸显出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钢琴教学会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进行参与和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钢琴教学难以创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钢琴教师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激情将会被遏制住,学习兴趣和潜能很难被激发。[1]

(二)钢琴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以独奏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在这种独奏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相互协作,钢琴的学习也缺乏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短暂,课后学生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辅导,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甚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很难被发现和纠正。师生间、同学间缺乏交流,使得钢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钢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高校在钢琴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疏忽和滞后,教学内容松散,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不能由易而难,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阻碍,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很多高校钢琴教师倾向于难度较大的作品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这不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及需求。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丰富化,钢琴教学也受到一定的重视。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学生过去对钢琴的掌握水平不一,很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这给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基础较好的学生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对学习更加消极。同时,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成熟,在肢体上则表现为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塑成。由于钢琴专业性的要求,很多学生的肢体关节不灵活,肌肉紧张,手型自控能力差,这给钢琴的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中学阶段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以求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在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之下,学生能够对钢琴或者其他音乐项目进行学习,音乐素养能够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2]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放松心灵,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缓解出来,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高。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

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开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开展更高层次教学的前提。钢琴教学的基础是读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备案,以便日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语音、语调、指法的辩识,能够手眼并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读谱练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逐渐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分段、分层次练习。学生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读谱基础知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自身的音乐学习能力。[3]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技术指导

钢琴教学技术的基础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连奏、非连奏、断奏。连奏方法主要用于抒情作品中,其声音效果是圆润连贯、柔和如歌。连奏对手指触键的要求是缓慢性的,这与非连奏恰恰相反。连奏的触键要点主要有: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以指面肉垫而非指尖来触碰琴键;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以平稳的、接近键面的方式触键;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水平方向用力能够让琴键以缓冲的方式受力,达到柔和且连贯的效果;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触键的快慢影响到声音的强弱,决定着声音的连贯、明暗、刚柔。与连奏不同,非连奏的声音效果是明亮、结实、具有颗粒性的。非连奏主要应用于要求颗粒性效果的跑句中,乐曲中的华彩段、经过句等都常用到非连奏演奏法,非连奏的触碰要点包括:触键指尖牢固且坚硬;抬起手指,指尖与键面要有一定的距离;下键、起键速度快,手指要快速挥动,要具有爆发力;手指传力集中,触键面小,以指尖触键。在对非连奏进行学习和教学时要强调抬指,指尖牢靠,快速下键。断奏,即跳音奏法。断奏的触键要点:触键时间短,触键快且离键快;指尖牢靠且富有弹性;触面极小。在断奏的学习中,触键快、离键快是一个重要环节,触键的弹性感也是关键。

五、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

(一)教育理论的应用

1.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钢琴教学方式可以具体总结为情景式、阶梯式和分层式。教师在钢琴教学上采用情景式教学,营造钢琴演奏的情景,学生感受其氛围,个人状态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整。为了解决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区分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曲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阶段式的教学方式是在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和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出教学计划上的调整。[4]为了创新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学校应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搭建和优化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师授课。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对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学校可以经常组织教师间的研讨会,加强教师间工作经验和心得的交流沟通,促进彼此的成长,提升学校整体的的教育教学水平。

2.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组织模式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钢琴教学组织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解决钢琴教学中的一系列难题和矛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钢琴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上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组合演奏活动和钢琴演奏模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演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差异进行区别指导。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创新要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打造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同时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3.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重点中的应用

把握教学重点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学生通过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强化,教师构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也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理论知识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其内涵,通过不断训练学生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而这些工作进行的前提就是学生要掌握教师教学的重点。高校钢琴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与创新。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任务和方向,确保学生能掌握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比如可以选用新颖的曲目供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学方式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方式也要做出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现代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要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模拟的音乐汇演或其他音乐合奏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此外,通过课堂教学的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感受钢琴演奏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演奏的视频或相关片段,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读谱和演奏是关键的内容。读谱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训练项目,能对学生的钢琴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加上读谱难度大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了解读谱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重新恢复钢琴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加以辅导强化,在后期的钢琴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入,使读谱训练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训练的趣味性。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进行大量的听觉训练,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感情,促进理解。钢琴演奏训练的方式有很多,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手指、关节、手型自控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演奏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钢琴演奏中,经常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各种音乐合奏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5]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应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开展表演直播活动,将学生的钢琴演奏放在网站上,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或是单独录制一个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师生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可以自主形成一个互助小组,成员可以是两个或多个,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一对一的教学形式,通过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引导和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够迅速进步,在整体上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道具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和多媒体教学都可以作为教学道具。此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开展远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钢琴教学活动也能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课外学习也能够得到指导强化。钢琴作品和演奏的视频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心得进行自我评价和管理。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二者相互配合,积极推动高校钢琴教育改革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雅君.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效应用[J].北方音乐,2016(18):175.

[2]戚鸣.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18):19.

[3]江幸哲.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数码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3):25.

[4]余嘉安.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戏剧之家,2016(22):219.

第3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理论

前言

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使高校逐渐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钢琴教学作为塑造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品质的课程,备受欢迎。对人才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对钢琴教学开展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品德和艺术修养。但是在当前高校实际的钢琴教学活动中,其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高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对钢琴教学进行改革,这一过程中,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仍是相关教师需要持续、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现代教育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中比较典型的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主张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建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过程应当注重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常需要坚持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通过利用各种教学情境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合理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认知取向教育理论基于认知心理形成的认知取向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中包含了多种学说,比如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说等。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和规划,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相关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钢琴、认知钢琴技巧和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主体-主导教育理论主体-主导教育理论是基于前两项理论发展而来的,其强调学生与教师认知的主体作用,主张整合“教”和“学”两项活动,则是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应用主体-主导理论可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凸显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性,促使师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

(一)重技巧而轻修养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是依据传统教学理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对钢琴技巧的传输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缺乏培养。所以当前普遍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钢琴教学内容上,教师偏重教学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钢琴作品,以展现和传授更多的钢琴弹奏技巧。这一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基础,没有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创造力严重受限[1]。

(二)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则是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是由于大学生来自不用地区,在钢琴基础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大部分学生处于零基础水平,对乐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掌握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钢琴教学活动。比如学生的识谱读谱难度较大,对低音谱、高音谱等辨识不清晰、对音符跳动较大的作品弹奏不熟练等,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部分大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较差,其身体各项条件已经发育成熟,而钢琴对手指的独立性、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延展性等,基本已经定型,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手指僵硬、肌肉紧张、手型自控难度大等问题,对钢琴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

(三)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对于钢琴专业教学来说,目前还存在对人才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通常高校钢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业余大众钢琴表演人员、社会音乐钢琴教学教育人员等。其中前者包括有国内正规的表演团队的演奏人员,如文工团、歌舞团、酒吧、商演活动、乐队、自由职业等,后者则是覆盖各个层次的钢琴教学人员,比如少儿钢琴教学者、青少年钢琴教学者、基础钢琴教学者、钢琴培训进阶班教学者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社会为钢琴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当前高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定位,缺乏考虑客观就业需求。现阶段仍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定位开展教学活动,以塑造专业钢琴表演艺术家为目标,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三、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基础即是教学基本知识,通过运用理论基础能够促使初学者更为精准的识谱和读谱,为开展高层次钢琴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理论基础[3]。首先高校钢琴教师与大学生应当端正对读谱学习的认真态度,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读谱时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指导。钢琴教师应主动做好备课准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其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科学体现钢琴读谱联系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旋律声部、声色声彩等,需要逐一列举出来,便于引导学生提高对读谱练习的重视程度,打好钢琴技巧学习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当加强读谱教学中的音色辨识、指法辨识以及音符辨识、节奏辨识以及奏法辨识等。同时保证学生对读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高校钢琴学习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提高钢琴教学难度,保证学生能够熟练的开展分节、分句、分段读谱,提高学习水平[4]。

四、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

(一)教学方式中的运用在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为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则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改善以往传统、落后的方法。首先高校钢琴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指导教学中贯彻现代教学理念。比如在制定钢琴教学方案时,需基于学生基础掌握情况和教学客观规律,开展针对性教学、层次化教学,保证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较大的学习进步。其次高校钢琴教师应当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校应当注重对钢琴教师的教育培训,尽可能的创造学习机会和平台,促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现代教学理论,进而革新教学方式。最后,高校需要深化钢琴教学改革,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特性,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适用时展要求和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为核心,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5]。当教师融合现代教育理论时,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有情景式、分层式和阶梯式。在情景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在课前利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创建教学情境,如学习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可播放作品,加深学生的体会,询问学生听完之后的感受,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等。再从钢琴知识入手,分析出曲子的结构、风格等。在分层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如理论型、实践型等,对喜欢理论知识的学生应多讲解乐理知识。对喜欢实践操作的学生应演示多种演奏技巧,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实效性。在阶梯式教学方式中,教师要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状况,按照学习难度、学习范围等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钢琴知识和技巧,提高教学效能。

(二)教学学法指导中的运用钢琴教学与一般的文化课程教学相比较而言,其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相关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关键环节进行把控,比如对钢琴弹奏、技巧传授等方面,必须要将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实践。这一过程中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首先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钢琴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以便于明确钢琴教学任务和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向正确的学习方向上发展前进,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可挑选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曲目作为教学重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最后,高校钢琴教师应当探索个性化指导学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钢琴专业知识,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在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还应当注重强化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和困境,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学生的钢琴知识掌握更加熟练、技能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比如教师教学《月光曲》时,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学法指导方案,合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保证学生使用钢琴时能够顺畅的完成作业演奏,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所以教师可运用认知教育取向理论和主体-主导教育理论,探索多种学法指导方式,对学生钢琴学习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三)教学组织模式中的运用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于钢琴教学组织规模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所以在教学改革中,需要融合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学组织模式,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组织,实行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则是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对授课方式进行变革,比如组建学习小组、小团队或者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钢琴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师需要深入掌握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多元化教学组织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和计划。同时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也应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可定期开展演奏水平评估、等级考核等,构建完善的教师能力鉴评制度,推动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能。比如,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贝多芬的《小步舞曲》时,在讲解基本的知识和演奏方法后,可组织学生4人一组,鼓励学生对乐曲进行二次创作。即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分工合作,其中1人负责作词、2人负责编曲、1人负责演唱,以此形成完整的钢琴作品。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合作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密度,提高学生钢琴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增强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钢琴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其必须要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当前钢琴教学存在的现状,应当保证教师掌握基础理论,并在教学方式、教学学法指导以及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深入融合和贯彻现代教育理论。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和效能,实现教学创新改革取得实效,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军.浅析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29(02):64-67.

[2]席萌.高校钢琴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20):198-199.

[3]孟梦.高校钢琴教学如何渗透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6):158-160.

[4]郑新.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47-50.

第4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德育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深入阐释,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也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理论遵循。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阵地,需要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高校应当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德育工作之中,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能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面对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自身的文明素质,也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从深层来看,其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条件,会对整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丰富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现实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对其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良好文明素质。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事关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生动具体的内容;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2]。在这种意义上,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教育应当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德育工作,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2.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为其德育工作注入了适应时展的新内容,使其德育工作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它将道德调整的范围延伸到代际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进行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观念的教育。这些从本质上看,都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使其逐步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恰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的生动表现,反映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

3.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价值观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 变[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国民生态价值观的普遍形成。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形成生态文明观,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保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步入关键期和攻坚期,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出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深入发展,需要不断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同时也要将对公民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伦理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将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人才保障,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兴衰成败。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符合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要求。目前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地位难以突出,缺乏具备系统丰富生态文明知识的教师,相关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不足以满足需求等方面。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且不重视随着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专业,或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提高,其对于自身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状况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其参与生态保护相关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丹丹、张晓琴所做的社会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知晓程度一般,生态环境态度消极,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也不强[4]。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不仅缺乏足够的生态文明知识,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有认识上的偏差,生态文明意识淡薄,这是当前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困境。

2.高校德育工作任务多,重视程度难以提升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能够便利、迅捷地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大学生也容易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前失去辨识能力,受到不良思想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近年一些高校学生抑郁自杀或报复他人等事件的发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压力激增。因此,高校往往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等方面,而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也就低得多,这尤其反映在非农林类高校之中。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忽视对在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德育工作任务繁重,使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难有较大提升。这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明晰的又一现实困境。

3.相关课程和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高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还比较少,存在整体性缺失。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公共政治课才有所涉及;生态文明内容的选修课也很少,尤其是在非农林类院校中,生态文明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上也侧重于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环保热点问题和现象的介绍,忽视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等问题的教育。另外,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也还很少,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教育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大学生无法切身体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少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缺乏,使得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还不甚理想。

4.高校缺乏生态文明知识丰富的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其自身生态文明素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缺乏生态文明知识丰富的教师,因而制约着其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多为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致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非专业化现象严重。这些从事生态文明课程教学的教师对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缺乏足够的认知,教学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讲授的内容停留在书本层面,无法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深入阐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浅显空洞,使广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形成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需要认真考虑的工作。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出路

面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诸多困境,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突破,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制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着力构建立体化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进 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1.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对高校来讲,首先应当在课程上有计划地增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在必修课上,公共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要增加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内容,注重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和生态伦理、生态法制教育的结合。在选修课上,可结合实际鼓励支持生态环境等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与生态文明有关的选修课。可以通过组织生态文明课程教师集体培训加强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或外聘农林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授课,以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

2.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要使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也可联系周边的生态资源,建立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系列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进行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实习、调研,参加生态文明相关竞赛活动等提升自己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结合,将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3.推进生态制度规范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价值理念塑造,而且需要制度构建[5]。生态文明教育要有机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依靠制度规范建设。国家教育部门和生态建设部门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制建设,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规范制度化。高校也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践教育实施准则和保障措施、师生协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权责关系、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估方案等以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规范化建设。

4.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还有赖于良好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培育校园生态硬文化的建设,根据校园自然地理条件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建设绿色校园,使学生切身认识到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良好生活体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重视校园生态软文化的建设,鼓励支持学校各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社团组织,组织生态文明的课外实践活动,增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栏。文化角,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5.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的微信群、QQ群,在群内分享有关生态文明的信息。可建设生态文明网上学习辅助平台,展示学生优秀生态文明调研实践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且,也可利用网络互联网平台,组织学生远程观看生态文明专家学者的精品视频课。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生态文明微视频大赛、环保主题摄影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使其树立生态价值观,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生态责任感的公民持续奋斗。当前,高校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高校要承担起培养高生态文明素质大学生的职责,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策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邬晓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79.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6.

[3]陆林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15(2):21.

[4]王丹丹.张晓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03.

第5篇:高校教育理论范文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实效性相对较低的现实问题,具体来说,该实效性不足大体上有三点体现。

(一)学生的功利化特征愈发增强。高校许多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的偏差,其价值追求严重功利化,非常注重个人主义。如一些学生入党目的是希望在毕业之后可以到国有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者是为考公务员作准备。他们在学习方面对技能以及应用性课程非常注重,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却不注重人文素质课程。某些同学彼此间的交往一般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仅仅和“有用”的人进行交往。许多学生对待爱情的随意性以及功利性也有所增强。

(二)理论和实际严重分离。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学生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及求知意识增强。由此也导致部分学生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及集体利益,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明确的政治立场。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诸多途径接受各种信息资料,易于遭受不良思想风气的误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及针对性相对较差,理论教育手段呆板僵硬,很难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要求。理论更新相对滞后,不能及时解决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产生严重的分离,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两课”教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部分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时,仅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没有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逆反情绪。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能动的人、“现实的人”,没有认识到其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导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运用无产阶级人本理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外的影响条件,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高质量开展的一个前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诸多社会关系里面,实质上,这些社会关系也就是人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一定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建设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应该切实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又叫“学校精神”,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三方面。要想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提高,关键是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并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现阶段,部分高校通过显性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单纯灌输,效果甚微。应该对西方的隐性教育方式进行积极借鉴,努力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利用其它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新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切实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提高实效性。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基本目的,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学生是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对其进行充分引导,使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经由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能够认识社会,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并能加深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一定要密切党政工作热点问题,使广大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主动思考问题,自觉对各种不良思想的损害进行抵制。社会实践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理论,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升华理论。

友情链接